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修订稿

合集下载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与主旨(范文大全)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与主旨(范文大全)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与主旨(范文大全)第一篇: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与主旨“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一)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富于个性特色的典型形象;(二)与内容相适应的艺术结构;(三)语言富于个性化和形象化。

下面稍作一点补充说明。

一、水浒英雄人物个性描写得特别成功的有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宋江等人,然后是燕青、石秀等,其余的不能说是很成功。

这是由于一百零八个好汉在前七十回全部出场,刻画的时候有主次之分。

上述诸人实际上是主角,每个人的故事情节丰富,占的回合很多,个性就比较突出。

从第二回至第七十回,几乎每一回都有好汉初次登场;但水浒显然是以故事带动全局,而不是以人物个性的发展带动全局,所以其中若干回流于空洞化,公式化,面目模糊。

例如第四十四回,杨林、邓飞、孟康、裴宣、杨雄、石秀六人分别登场,除了拼命三郎石秀为了杨雄而呕心沥血,显得机智勇敢外,其它各人只是轻轻带过,形象并不突出。

二、水浒故事的发展基本上是单线式的。

你看故事中提及话分两头的情况并不多,可见一斑。

前面提过,好汉并非一下子全部登场,而是这个带出那个,或一个引来几个。

直到第七十回,还有没羽箭张清、花项虎龚旺、中箭虎丁得孙和紫髯伯皇甫端四人加入聚义,结果就像支流汇主流,成为一片汪洋,卷起了滔天巨浪,故事也就近乎结束。

这种写法其实比较容易,如果不是为了凑足一百零八个好汉,中间删去若干回合也于全书无损。

而七十一回排座次后,除了燕青和李逵的一些情节尚可一读,精彩故事已经不多,成为可有可无之篇幅了。

有些细节写得并不成功。

例如第六十二回,写奸夫李固买通官府欲害死卢俊义。

柴进出一千两黄金反收买押狱蔡福,叫他不要下手,但是跟着就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

后来董超、薛霸在半途欲施展故技,谋害卢俊义,梁山竟无人注意,全靠燕青救主,才保住性命。

宋江当初对卢俊义非常重视,才设计使之堕入罗网,到了卢俊义自身难保时,却疏于照顾防范至此。

这就非常不合理。

水浒常常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来显示人物的个性。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水浒传》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

《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

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

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

在《水浒传》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来刻划他们的性格。

诚然,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

书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

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分、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

禁军教头的地位,优厚的待遇,美满的家庭,使林冲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安于现实,怯于反抗的性格,对统治阶级的逼害一再隐忍;同时这种经历,又使他结交了四方江湖好汉,形成了豪侠、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

因此林冲的隐忍不同于逆来顺受。

在他“忍”的性格中,蕴藏着“不能忍”的因素,聚集着复仇的怒火。

最后,他被逼上梁山,正是这种怒火的总爆发,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林冲相比,鲁达并未遇到那样的不幸,但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看透了他们荒淫腐朽的本质,加之他一无牵挂的身世,形成了他酷爱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

这种性格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鲁达是向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挑战而主动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走上梁山的道路更为曲折。

文学著作《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分析

文学著作《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分析

文学著作《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分析文学著作《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分析明代文学—《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分析一、中国白话文学的里程碑:是我国第一部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为后来的白话小说树立了市井语言的典范。

酣畅淋漓的白话语言艺术成熟、富有个性、活泼而自由,且十分注重细节描写,准确而生动,譬如第二十回写潘金莲与王婆毒死武大郎一节:“那武大哎了两声,喘息了一回,肠胃迸断,呜呼哀哉,身体动不得了。

那妇人揭起被来,见了武大咬牙切齿,七窍流血,怕将起来,只得跳下床来敲那壁子。

王婆听得,走过后门头咳嗽。

那妇人便下楼来,开了后门。

王婆问道:“了也未?”那妇人道:“了便了了,只是我手脚软了,安排不得。

”王婆道:“有甚么难处,我帮你便了。

”那婆子便把衣袖卷起,舀了一桶汤,把抹布撇在里面,掇上楼来。

卷过了被,先把武大嘴边唇上都抹了,却把七窍淤血痕迹拭净,便把衣裳盖在尸上。

两个从楼上一步一掇,扛将下来,就楼下将扇旧门停了。

与他梳了头,戴了巾帻,穿了衣裳,取双鞋袜与他穿了,将片白绢盖了脸,拣床干净被盖在死尸身上。

却上楼来收拾得干净了。

王婆自转将归去了。

那婆娘却号号地假哭起养家人来。

看官听说:原来但凡世上妇人,哭有三样: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

当下那妇人干号了半夜。

”二、鲜明而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宋江、武松、林冲、李逵等等,各具神采、互不雷同。

梁启超在《小说丛话》中说:“《水浒》《红楼》两书,其在我国小说界中,位置当在第一级,殆为世人所同认矣。

然于二者之中评先后,吾固甲《水浒》而乙《红楼》也。

凡小说之最忌者日重复,而最难者日不重复,两书皆无此病矣。

唯《红楼》所叙之人物甚复杂,有男女老少贵贱媸妍之别,流品既异,则其言语举动事业自有不同,故不重复也尚易。

若《水浒》,则一百零八条好汉,有一百零五条乃男子也,其身份同是莽男儿,等也;其事业同是强盗,等也;其年纪同是壮年,等也,故不重复也最难。

”三、扫帚型叙事结构模式,各自独立成板块,又共同汇聚成完整故事结构。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梁山泊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在艺术上具有多项成就:
1. 英雄人物塑造:《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等,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设计,使这些人物深入人心。

2. 白话语体的成熟:《水浒传》是第一部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它的语言流畅自然,易于理解,而且在叙事、描绘人物、刻画心理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 历史主题的处理:虽然《水浒传》是以历史事件为基础的,但作者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他们斗争的描绘,成功地表现了巨大的历史主题,即社会不公和人民反抗的精神。

4. 结构严谨:整部小说情节紧凑,故事之间相互关联,结构清晰,前后呼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地方色彩浓郁:《水浒传》中的许多场景和细节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尤其是对山东地区风土人情的描绘,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可信。

6. 人性的深度挖掘:《水浒传》不仅仅是关于英雄的故事,它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包括忠诚、背叛、勇敢、怯懦、善良、邪恶等多重面向。

7. 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水浒传》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艺术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水浒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水浒传》简介第一篇:《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水浒传》简介《水浒传》简介《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上百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

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

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

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水浒》历史地表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

高俅等奸臣贪官对人民进行压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众复仇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

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农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这次农民起义演变为悲剧的内在历史原因。

除了李逵、武松、鲁智深、阮小七等为数不多的人反对招安之外,以宋江为首的绝大多数人存在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们仇恨和反对的只是高俅等奸臣和贪官污吏。

[7] 因此他们的造反尽管也把封建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却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制度。

梁山起义的悲剧也正是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这样一种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

施耐庵如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本身这个不可克服的缺点,从而生动地描写了梁山起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又转为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规律性。

《水浒》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真实的反映农民起义的伟大作品。

作品紧扣“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题旨,刻画梁山英雄。

如作为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经济收入宽裕,妻子年轻美貌,家庭生活温馨。

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及影响摘要《水浒传》堪称是中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水浒传》的作者以很高的文化修养,驾驭流利纯熟的白话,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描述各种场景,显得极其生动活泼。

它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它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写作艺术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峰。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梁山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腐败,反映百姓有苦无处伸张,官逼民反的社会状况,宣扬了忠义思想,并表现了梁山好汉忠心为国的无奈。

Abstract"Water Margin" is called a milestone of the Chinese vernacular literature. The author has a high cultural enrichment. He used the fluent language to describe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y and every scene. It is China's first peasant uprising praise Chapter Novel. It has reached a certain peak of the art of writing and ideology. It exposed the darkness of society and corruption through vivid artistic description of the Liangshan uprising starting, developing and the failure of the whole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it reflected the social conditions that people have no way of making living, advocated the ideological loyalty and showed the Liangshan heroes’ helpless.一、《水浒传》作品概述《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浅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浅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浅谈《水浒传》的艺术成就论文摘要:《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是创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而饱满的英雄形象。

《水浒传》描写人物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综合利用肖像、动作、情节、语言等手段,以白描手法去展开故事,在故事进行中塑造性格。

第二个特点是:《水浒传》善于在近似性格与近似环境中突显不同性格。

第三、作者的语言艺术有特殊的成就,特别是下层人物的语言。

关键词:水浒传、性格、人物形象、艺术成就、语言艺术正文:《水浒传》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水浒传》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创造了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而饱满的英雄形象。

其中林冲、鲁达、武松、杨志、宋江、石秀、李逵六人写得最好。

其他如西门庆、潘金连、阎婆惜、王婆、王伦……等一系列人物也是写得很有水平的。

《水浒传》创造了一批下层社会和罪犯中的英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因此深受广大人群喜爱,久盛不衰!《水浒传》描写人物的第一个艺术特点是:综合利用肖像、动作、情节、语言等手段,以白描手法去展开故事,在故事进行中塑造性格。

第二个特点是:《水浒传》善于在近似性格与近似环境中突显不同性格。

这是非常的艺术成就。

如鲁达、李逵、武松、史进、阮小七、焦挺都粗鲁,但各有不同。

作者常常故意把相似的人和事对比来写,写来活灵活现,却是全然不同。

如武松杀嫂与石秀杀嫂,林冲卖刀与杨志卖刀,林冲发配、武松发配与卢俊义发配,林冲误入白虎堂与武松误入后院,江州劫法场与大名府劫法场,林冲落难鲁达相救与卢俊义落难燕青相救……相似环境中的对比描写是大量的、不重复的。

有时,作者也在相反的性格对比中描写人物。

如杨雄与石秀,李逵与宋江……第三、作者的语言艺术有特殊的成就,特别是下层人物的语言。

人物形象的创造《水浒传》以巨大的文学天赋,综合有机地运用情节、动作、语言、肖像等文学手段,白描,塑造出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它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地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并通过他们不同的反抗道路展现了起义如何由零散的复仇火星发展到燎原大火的斗争过程;也具体地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原因。

它的思想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一)着重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水浒传》虽然没有正面从经济关系上广泛描写阶级矛盾,但对于作为起义英雄对立面的封建统治阶级,则有深刻的揭露。

小说把高俅“发迹”和徽宗皇帝宠信他的一段故事,放在作品的开端来写,以表明“乱自上作”。

它预示着广大人民在以这样昏君和宠臣为代表的腐朽集团统治下,将陷入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作品中的高俅,始终作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出现,是贯串全书的一根黑线。

他原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只因踢得一脚好气球,受到皇帝的赏识,“没半年之间,直抬举他做到殿帅府大尉职事”。

从此更倚势恃强,与蔡京、童贯之流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无恶不作。

小说中出现的大小官吏,多是他的亲友朋党。

这里有“徽宗天子慕容贵妃之兄”、青州知府慕容彦达,他“倚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残害良民,欺罔僚友,无所不为”;有高俅的螟蛉之子高衙内和弟弟高廉,他们依仗高俅的权势,或在东京“任意淫垢他人妻女”,或“在高唐州无所不为”;还有仗着蔡京“泰山之恩、提携之力”,在大名府尽量搜刮钱财,送给东京为丈人做寿的梁中书。

作品还写了一批处于社会基层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如张都监、蒋门神、祝朝奉、毛太公和西门庆等,此外还有各级官府的差拨、役吏和各种各样的爪牙。

这一批大大小小的统治者、压迫者,形成了一个黑暗势力网,残酷压榨和迫害着人民。

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就在这样一个现实背景上,气势磅礴地展开了。

小说不仅写了那些处于社会底层深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如李逵、阮氏三雄等奋起反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同时写了那些处于社会中上层和一些原属封建营垒中的人物,因遭受这样那样的迫害而纷纷参加义军队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摘要】《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中充分的反映出了农民起义的兴衰成败,以大量的历史形象、宏伟的结构、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展现出一幅古代农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本文主要分析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水浒传》;艺术成就;表达目录《水浒传》是一部创作于元明动荡时代的章回体小说,从我国小说史角度而言,《水浒传》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其中充分的反映出了农民起义的兴衰成败,以大量的历史形象、宏伟的结构、独具特色的文学语言展现出一幅古代农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水浒传》的人物传奇性与故事性较强,是中国小说史上一朵奇葩。

一、《水浒传》是真实生活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一)《水浒传》的“三分真实,七分虚构”从创作方式而言,《水浒传》属于典型的古典现实主义作品,有着浪漫主义色彩,是从作者审美心理与美学理想角度打造出的一部作品,其中有大量的典型形象,众多生活细节与重大事件往往能够奇中见真。

如果《三国演义》为“三分虚构、七分真实”,那么《水浒传》则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艺术性更强。

史书上关于松江起义的资料记载并不多,多见于杂剧、话本、民间传说中,经过艺术家们不断加工虚构而来,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冲被逼上梁山、武松打虎、宋江发配江州等等,史学上并无明确记载,这些都是作者通过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想象创造而来,这虽然是虚构,但是却可以深刻的反映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思想与社会本质。

其中每一篇英雄故事,都是独立的,将这些故事独立出来都能够组成一个独立的故事,但是仅仅是传奇好汉故事,只有将这些故事综合而来,才能够成为一部关于农民起义的史诗。

因此,《水浒传》中的各个故事都是前后呼应、相互衔接的,共同组成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其描述主线是农民起义,描绘出了一场可歌可泣、错综复杂的斗争画面,最终,这场农民起义以失败告终,这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深刻表现。

(二)《水浒传》的“说话艺术”同时,《水浒传》的结构方式与民间“说话”艺术也密切相关,其蓝本来自于《大宋宣和遗事》,在正史中取材,在其基础上虚构,《水浒传》属于“说铁骑儿”、“小说家”与“讲史家”的融合,保留了《花和尚》、《青面兽》、《武行者》、《石头孙立》等章节,英雄任务是有正史人物的影子的,但是其中主要的情节都是虚构的,这是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分野,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的共同点便是章回体,章回体是宋元的一种“说话艺术”。

关于史学的长篇故事,内容错综复杂,需要分多回进行讲述,因此就需要分好卷目,每一个卷根据故事的内容确定小标题,这便是章回体小说的雏形。

“说话艺术”主要基于听众听觉产生而来,故事性极强,但是不宜复杂,人物数量不宜过多,需要集中在某个事件与人物中,其他的事件与人物则在下一章中进行描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叙事单元,每一个单元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个单元结束时,需要制造出悬念,在情节发展的重要关头停止,这就可以抓住听众的猎奇心理。

这些特征对于《水浒传》的结构模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水浒传》的圆满之美中华民族崇尚于圆满之美,这种审美情趣在小说上也有着突出的表现,小说讲究首位完整与对称之美,每个章节的篇幅差异不大,每个章节的结尾都会制造出悬念,以“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结尾,这也是听众审美心理以及小说艺术实践的表现,章回体小说继承了这种结构模式,既可以在场上讲说,也适宜案头阅读。

《水浒传》是早期章回体小说的代表,是“说话艺术”的完美呈现,整个小说以条块作为单元,以人物命运与事件作为发展线索,将各个单元串联起来。

当然,章回体小说的结构方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日后的《歧路灯》、《红楼梦》等等都以家庭作为单元,通过人物活动将主线串联,形成网络结构,这是小说艺术的进步。

二、《水浒传》突出的现实主义(一)《水浒传》蕴含着突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现实主义描写属于人物形象个性化与典型性问题,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民族风格,《水浒传》也不例外。

大多数早期长篇小说的描写内容都与英雄传奇故事、历史演义相关,其创作背景多产生于战乱时代,在这一时代中,人们强烈的呼唤英雄豪杰的出现,这不仅是民族审美心理的体现,也是小说艺术风格的产生源泉,这一时期的小说都蕴含着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文风粗旷豪迈。

(二)《水浒传》深刻的人物刻画手法《水浒传》中108个好汉,每一个人的思想性格都是不同的,《水浒传》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有几十个,这些人物都是典型,他们有着独特的个性,任凭怎样,都不会让读者混淆的,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例如,在描写松江的性格时,作者深刻的描述出了其性格的形成过程,在逼上梁山后,却又产生逆反心理,选择招安道路,这种描写真实、深刻,令人拍案。

鲁智深、李逵、武松、石秀等英雄虽然有着共同特点,但是也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们狭义、不拘小节、豪放粗狂,李逵的粗狂中更加的天真憨厚,鲁智深有胆有识、机智聪明,武松胸有城府,心狠手辣,石秀处处主动、机警细致。

这些江湖豪客都是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虽然具体情况存在差异,但是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窥见讲义气、重承诺的品质。

从社会地位而言,以上几人是接近的,他们勇力惊人,无牵无挂,一无所有,或者身为狱卒、流落江湖,对于底层人民的苦楚、社会的黑暗有深刻的感悟,这也造就出了他们的反抗性新歌特征。

李逵是贫苦农民,勇猛顽强、憨厚朴素,忠于梁山事业,但是却不懂得使用智谋,这就从侧面表现出了当时农民阶层的狭隘性。

鲁智深出生于行伍,虽然性急粗鲁,但是他的行动并不任性,粗狂中十分细致,例如,在“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借着买肉的名义故意刁难对方,后来才表明来意痛打镇关西,不料却将其失手打死,此时,鲁智深不慌不乱,以炸死之名假意脱身。

武松是一个“游侠”,倔强、精明、胆大,为了弄清楚武大郎的死亡真想,他显示迫使何九叔说出实情,再调查经过,请街坊作证记下王婆与潘金莲的说辞,最后才杀死潘金莲与西门庆,在武松的思想中,恩怨是分明的,对于自己的仇人,他会采取偏激的行为百般报复,但是他却从来不会推卸责任。

石秀从小流落他乡,独自谋生,性格机智。

他们的思想大致相似,身份、职业、生活习惯、生活环境不同,因此,形成了独有的气质和个性,作者通过大量情节与行为的描写深刻的展现出他们的不同。

(三)《水浒传》中客观的描述方法虽然作者对于《水浒传》中的人物有鲜明的爱憎感情与思想倾向,但是往往不会从叙述者身份来发表议论,而是通过个性化语言、典型情节来表达人物性格,人物的语言、行动与细节都与环境紧密相连,这就让人物的性格更加的丰满。

例如,在描写鲁智深的粗犷雄健、豁达豪放时,是通过“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中的对话与动作来描写,以“大闹野猪林”为例:……两个公人道:“不敢拜问师父在那个寺院里住持?”鲁智深笑道:“你两个撮鸟问俺住处做什么?莫不去教高俅做甚么奈何洒家?别人怕他,俺不怕他。

洒家若撞着那厮,教他吃三百禅杖。

”……林冲问道:“师兄,今投那里去?”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借助于鲜明的动作与个性化的语言,鲁智深的英雄形象跃于纸上。

三、《水浒传》中惊人的语言艺术成就四、(一)语言艺术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风格《水浒传》的语言艺术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是对我国民族风格的呈现,其语言是建立在北方口头语言基础上,再进行提炼形成的文学性语言,《水浒传》中有先民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语言生动、丰富、朴实,不同身份人物的对话不同,以潘金莲为例,在听了武松“篱牢犬不入”的话语后,指着武大骂道:……我是一个不戴头巾男子汉,叮叮铛铛响的婆娘!拳头上立得人,脸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捆不出的鳖老婆。

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有什么篙笆不牢,犬儿钻得入来!你胡言乱语,一句句都要下落;丢下砖头瓦儿,一个个也要着地。

从这种泼辣的语言中,塑造出了一个生动的市井泼妇形象。

(二)语言艺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特征《水浒传》英雄人物的语言战斗型强烈,以武松为例,他的语言往往咄咄逼人,且持续性出现,武松常常强调自己的英雄史,有时还会反问对手:“你比景阳冈上的大虫如何?”《水浒传》中的语言,除了对话的鲜明性、生动性与丰富性之外,在描写与叙述上也非常出色,形象、生动、精炼,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水浒传》中,作者不会大段的描写景物,而是在环境与人物行动中进行描写,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成果。

如第九回“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节,也以精炼的语言, 来刻画不同的人物性格。

林冲武艺高强,自己又是囚犯,初来乍到,所以处处退让,不肯占先。

一见洪教头,他就急急的躬身唱喏说“林冲谨参! ”这四个字写出林冲的身份、教养和此时此地的心神、情态。

洪教头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林冲向他行礼唱喏。

他不理不睬。

也不还礼,还说“起来,起来! ”正式比武,,洪教头又喝到“来,来,来! ”几个字便活现出他的浅薄自大。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水浒传》的语言很有特色,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三)语言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性风格《水浒传》的语言艺术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风格,在作者的艺术描写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北宋年末各个阶层的生活面貌与社会生活现状,这也是民族风格的深刻表达。

北宋末期的统治者,灵魂丑恶、生活腐化,残酷剥削人民,致使人民不得不奋起反抗,对于这一历史风貌,《水浒传》中有形象的表现,施耐庵深刻的描写了当时的高层统治集团、州府官吏、恶霸地主,逼得各路英雄铤而走险,逼上梁山,表现出一幅幅深刻的社会画卷,充满生活气息。

以民俗风情为例,《水浒传》中描述了古代民族的世态人情与风俗习惯,对于庙会社赛、生辰死丧、烧香敬佛都有深刻的描写,但是作者的描写并非孤立静止的,而是从民俗画面中表达深刻的思想。

例如,在描写林冲的家庭悲剧时,是建立在“岳庙烧香”的背景下,“岳庙烧香”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善男信女从事的宗教活动,在这个庄严、肃穆的场景中,高俅却趁机调戏林冲的妻子,林冲受到了极大地耻辱,但是却敢怒不敢打。

这个画面描写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风貌与信仰习惯,反映出了社会中小康家庭的生活,也体现出当时的人际关系、社会权利结构,这正是作者描写“岳庙烧香”的意义。

当然,民族风格的表达不仅是从表现手法、表现形式与表现技巧来呈现,与时代精神、风俗习惯、民俗意识、心理素质也息息相关,民族风格是在不断变化的,《水浒传》中表达的民族风格与《三国演义》、《红楼梦》存在差异,豪放粗狂,对英雄的描写具有传奇性、理想性特质,其中有很多夸张的描写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