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完整版)

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完整版)

中医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完整版)(一)辨证分型治疗1.肝肾阴虚证:主症:腰膝酸软,虚热往来,头晕耳聋,口燥舌干,舌红苔少等,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补益肾阴,强身壮骨。

方药:左归丸加减(《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熟地黄、炒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制菟丝子、鹿角胶(炒珠)、龟版胶(炒珠)、川牛膝(酒蒸)。

上药共为粉末,炼蜜为丸,每丸梧桐子大小,每服百余丸,开水或淡盐水服下。

加减:真阴失守,虚火上炎者,可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冬;火燥肺金,干枯多痰者,加百合;夜热骨蒸,加地骨皮;小便混浊不利加茯苓;气虚者加人参;血虚微滞加当归;腰膝酸疼加杜仲(盐水炒);阴平无火而肾气不充者,去龟版胶,加补骨脂、莲子肉(去心)、胡桃肉;如腰痛症状骤发,可先服左归饮(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茯苓、炙甘草,水煎服);症状缓解后,以左归九巩固疗效。

2.肾阳衰微证:主症:在肾阴亏虚的诸症基础上,兼见气怯补衰,腹痛腰酸,肢冷畏寒,舌淡,脉沉细等证。

治法:温补肾阳,强壮筋骨。

方药:右归丸(《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熟地黄、炒山药、枸杞子(微炒)、鹿角胶(炒珠)、制菟丝子、杜仲(姜汁炒)、山茱萸(微炒)、当归(便溏勿用)、肉桂、制附子。

上药共为细末,先将熟地黄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服2~3丸,淡盐汤送下。

加减:阳衰气虚加人参;阳虚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五更肾泄加五味子、煨肉豆蔻;胃寒腹痛加干姜(炒黄)、炒吴茱萸;腰膝酸痛加胡桃肉;阴虚阳痿加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

3.血虚水盛证:主症:腰痛背酸,四肢关节痛或关节肿胀,乏力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养血利水。

方药: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当归、川芎、白芍、苍术、泽泻、茯苓。

加减:阳虚寒盛者加桂枝、干姜、淫羊藿等;乏力,口干者加天花粉、生龙骨、生牡蛎;湿重者加防己、羌活、独活。

4.气虚血瘀证:主症:身倦自汗,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腰背酸疼,或胸肋四肢关节刺痛,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细玄。

中医方面骨质疏松常见的证型

中医方面骨质疏松常见的证型

中医方面骨质疏松常见的证型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骨质疏松的中医定义
二、骨质疏松的中医常见证型
1.肾阳虚证
2.肝肾阴虚证
3.脾肾阳虚证
4.脾胃虚弱证
5.肾阴亏虚证
6.阴虚火旺证
正文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是一种因骨骼失去养分而造成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骨质疏松常见证型有以下几种:
1.肾阳虚证:患者表现为畏寒怕冷、腰背疼痛,遇冷疼痛加重,舌质淡、舌体肥大,脉沉细。

肾阳虚证的主要原因是肾阳不足,导致骨骼失去温煦,从而出现骨质疏松的症状。

2.肝肾阴虚证:患者形体偏瘦,容易抽筋,眼睛干涩,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质偏红、苔少。

肝肾阴虚证是由于肝肾阴虚,精髓亏损,不能滋养骨骼,导致骨质疏松。

3.脾肾阳虚证:患者畏寒怕冷、腰背疼痛,同时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大便稀溏或食欲不振。

脾肾阳虚证的原因是脾肾阳气不足,骨骼失去温煦和滋养。

4.脾胃虚弱证: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乏力等症状。

脾胃虚弱证导致骨骼失去营养,从而引发骨质疏松。

5.肾阴亏虚证:患者腰背部疼痛、足跟痛、驼背、骨折等症状,舌质红、少苔,脉细或略数。

肾阴亏虚证的原因是肾阴不足,不能滋养骨骼。

6.阴虚火旺证:患者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足跟痛、驼背、骨折等症状,同时伴有急躁易怒、五心烦热、失眠等症状,舌质红或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阴虚火旺证的原因是阴液亏损,虚火旺动,骨骼失去滋养。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的病因多样,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型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论治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论治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辨证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多病因疾病,以绝经后出现骨转换加速、骨量降低、骨组织微细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罹患人数逐年增加,已引起极大关注。

中医学在数千年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抗老防衰的丰富经验。

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医药应用于PMOP的防治效果确凿。

由于中药疗法特别是中药复方的应用副作用小,老人易于接受;中药还可同时对多种老年期的功能失调或病理改变起着有益的纠正作用。

因此,中药防治PMOP具有明显的科研和开发价值。

鉴于“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基本原则,也是遣方用药获得满意疗效的根本保证,研究PMOP的中医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对PMOP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比较多,但尚无权威的文献资料出现。

2002 年出版发行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以其良好的示范性和权威性,得到中医药界和厂家的普遍推崇和遵循,对中医药的教学、科研、医疗和新药研发,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笔者在学习和应用其中的《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时,感觉到《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绝经骨质疏松症的辨证指导只给出了具体的方向,至于临床应用尚需要结合八纲辨证与脏腑气血辨证进一步的辨证论治。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1.1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之坚脆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

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髓得到精的充养而迅速成长和坚固有力。

正如《素问·逆调论篇》:“肾不生,则髓不能满;肾气热则腰脊不举,……水不胜火,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阐述了肾、骨、髓之间的病理联系,说明肾精不足、骨髓失养则骨髓脆弱无力。

绝经期前后,正是《内经》所述“七七任脉虚……,天癸竭,……”之时。

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维普资讯
泸 州 医 学 院学 报
3 0 9
20 0 8年
第3 1卷
第 4期
Ju a fL z o dclCo e e Vo. o4 2 0 o r l uh uMe ia U g n o 1 1 3 N . 0 8

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 症 中医辨证 分型 与骨密度 的相关性研究
T1~ 2椎 体 进 行 骨 密度 测 量 , 中 筛 选 出 9 例 绝 经 后 骨 质疏 松 症 (ot n pua ot p rs ,MOP) 者 。 结 果 : 据 中医 2L 从 1 p s o as s o ooi P me l e s 患 根
辨证分型 的标准进行辨证分 型 , 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 中医证 型分布规律 : 肝肾 阴虚型 4 3例 占 4 、5 肾阴虚 型 1 7 %, 2 5例 占
1、8 肾 阳 虚 型 1 例 占 1 、 %, 肾 阳虚 型 9例 占 98%, 胃 虚 弱 型 5 占 54%, 他 类 型 9 占 98%, 过 单 因 数 方 差 6 %, 4 0 09 脾 9 、 9 脾 例 . 9 其 例 、9 通
分 析 , 型 骨 量减 少 程 度 无 统 计 学 差 异 。证 候 主 要特 征 集 中表 现 为 腰 膝 酸软 或疼 痛 7 例 占 8 、1 各 9 6 %。结 论 : 步 认 为 原 发性 骨 质 8 初 疏松 这 样 一 个 涉 及 多 脏 腑 的 复 杂 病 变 , 型证 候 有 一 定 规 律 可 循 , 其 与 骨 密 度 之 间 无 显 著 相 关 性 , 能 与 样 本 量 较 少 和 受 试 证 但 可 者职 业 的 多样 性 等 因 素 有 一 定关 系 , 尚需 在 以 后 研 究 中做 进 一 步 的 探 讨 。

骨痿(骨质疏松症)

骨痿(骨质疏松症)

骨痿(骨质疏松症)骨萎相当于现代医学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一般分两大类,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一、疾病名称1、中医:骨萎2、西医:骨质疏松症二、临床症状临床常见腰背疼痛、时有骨痛,或关节酸痛,重者出现身高缩短或驼背,骨折等现象。

三、临证施护1、老年性骨质疏松症,(1)、脾气亏虚型1).临床证候:起病缓慢,腰背疼痛,骨折等,四肢酸痛无力,浮肿不适,纳少,便溏,患者多喜暖畏寒舌淡苔白,脉细缓等。

2)、施护:①.病室宜温暖向阳,湿度适宜。

外出活动时注意安全,避免摔倒,高龄老年外出要有人照顾,着装、行动方便。

严重患者需要卧床休息。

②.艾灸:天枢、中脘、下脘等穴。

③.院内制剂金黄散外敷+TDP照射腰背部。

(2)、肝肾亏虚型1)、临床证候:起病缓慢,腰背疼痛,精血不足,伴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舌质淡,苔白,脉沉。

2)、施护:①.病室宜通风良好。

②.针灸疗法效果显著,常用穴位有:太阳、风池、百会、阳陵泉、足三里、委中、肩髃、曲池、合谷等。

亦可用维生素B12进行穴位注射。

③.给予中药熏洗。

(科室经验方)(腰部应用熏蒸床;下肢应用腿浴治疗仪)。

2、绝经后骨质疏松症(1)、肝肾亏虚1)、临床证候:冲任不调型:时有骨痛或腰酸背痛下肢无力,急躁欲怒,眩晕,心悸,颜面潮红,月经不调,为女子绝经期,肾虚,阴液亏少,阴虚火旺,冲任不调。

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2)、施护:①.加强绝经后老年女性的骨密度观察测定,以预防为主。

②.疼痛剧烈时候给予耳针、针灸止痛。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③.加强饮食调理,补给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尤其注意钙的摄入,多食植物蛋白质,如豆类制品;辛辣炙煿之品可以助热,当慎用。

④.指导绝经期妇女正确使用激素替代疗法。

(2)、脾气亏虚型1)、临床证候:起病缓慢,腰背疼痛,四肢酸痛无力,浮肿不适,腹胀或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缓等。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与全面防治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与全面防治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与全面防治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及骨微结构改变为特征,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步入而立之年,身体中骨质的总量就逐渐减少,约每年减少10%~15%,女性绝经,男性60岁以后更是明显减少。

其减少的早期表现为:身高明显缩短,牙齿松动脱落,进一步可发展到全身骨痛,由于骨质减少,骨脆性增加,既使轻度外伤或无外伤情况也可造成骨折,以脊柱骨被压塌或压缩性骨折最为常见。

生活中或上下阶梯或转身稍不注意即可造成骨折,严重的可造成畸形,表现为驼背,变矮、下腹壁突出,骨盆前倾,膝关节髋关节屈曲变小,步态不稳等,医学上称之为“骨质疏松症”。

随着年龄增大,骨质减少的为“生理性骨质疏松,出现骨折、身体畸形的为“病理性骨质疏松症”。

目前对明显而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但早期检查,积极预防,可有效地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中医辨证治疗01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故见是症,当以补益肝肾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一般分为以下二型。

1.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头晕目眩,耳鸣健忘,急燥易怒,或精神紧张,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腰膝酸软,甚或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

当以滋补肝肾,育阴潜阳为治,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药用枸杞、菊花、熟地黄、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各10克,珍珠母、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杞菊地黄颗粒、或龟芪壮骨颗粒,或牡蛎碳酸钙颗粒,或三胶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冲饮。

2.脾肾阳虚型: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头晕目眩,耳鸣健忘,急燥易怒,或精神紧张,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腰膝酸软,甚或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数。

当以滋补肝肾,育阴潜阳为治,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枣皮、茯苓、泽泻、丹皮、鹿角胶、菟丝子各10克,阳起石、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

中成药可选用虫草双参酒,每次30毫升,每日3次饮服;参茸正阳口服液,或复方南五加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壮元强肾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冲饮。

中医解释骨质疏松是怎么回事

中医解释骨质疏松是怎么回事

中医解释骨质疏松是怎么回事1、关于病名的认识中医学中虽无骨质疏松症之名,但类似本病的症状则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并散见于历代医书的“腰痛”、“腰背痛”、“骨伤”、“痹证”、“痿证”等篇节中。

如《黄帝内经》中已有“腰痛”专篇,“精伤则骨酸痿厥”;《素问·长刺节论》日:“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日骨痹。

”《素问·痿论》日:“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又日:“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提出了“骨痿”之名。

《吕氏春秋·尽数篇》日:“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足则为痿。

”《难经·骨痿》曰:“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

”《素问·痹论》日:“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中亦有“肾虚劳伤之症腰脊如折”、“精虚劳伤之症,大骨枯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记载。

此与现代医学骨质疏松症之腰背酸痛、乏力、龟背等症状相似。

总结后世医家虽有痿证、虚劳、骨惫、骨死、骨极、腰痛之名,并将骨质疏松症归属于“肾虚”、“虚劳”、“骨痹”、“骨痿”等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与“骨痿”较为相似,将骨质疏松症定性为“骨痿”比较准确。

2、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原因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肾藏精,主骨生髓。

如《黄帝内经》日:“肾者,主骨生髓。

”《医经精义》日:“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

”《外科集验方》日:“肾实则骨有生气。

”说明肾、骨、髓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联系。

《素问·痿论》日:“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素问·脉要精微论》日:“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又日:“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景岳全书·痿证》日:“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骨折。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以及气血不足有关。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骨质疏松症可以分为肾虚型、气血两亏型、肝肾阴虚型和湿热内蕴型。

一、肾虚型肾虚型是骨质疏松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肾为先天之根,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肾虚型的人常伴有腰膝酸软、腰膝无力、性功能减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虚型骨质疏松症属于肾阳虚衰,导致骨髓中的精血亏损,骨骼无法得到充分滋养,从而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

治疗上,中医通常采用补肾壮阳的方法,如服用补肾药物、食疗调理等,以补充肾气,调整阴阳平衡。

二、气血两亏型气血两亏型是骨质疏松症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对于维持骨骼的健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血两亏型的人常伴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心悸失眠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两亏型骨质疏松症属于气血亏损,导致骨髓中的精血无法充分供应骨骼,从而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

治疗上,中医常采用益气养血的方法,如调理饮食、适当运动、针灸等,以补充气血,改善骨骼健康。

三、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是骨质疏松症的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

肝肾是人体精血的储藏器官,对于维持骨骼的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

肝肾阴虚型的人常伴有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属于肝肾阴虚,导致骨髓中的精血不足,骨骼无法得到充分滋养,从而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

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滋阴补肾的方法,如服用滋阴药物、调理情绪等,以滋养肝肾,改善骨骼健康。

四、湿热内蕴型湿热内蕴型是骨质疏松症的一种较为少见的类型。

湿热内蕴型的人常伴有口苦口干、尿黄便秘、全身沉重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热内蕴型骨质疏松症属于湿热内蕴,导致骨髓中的精血受到湿热的侵袭,骨骼无法得到正常滋养,从而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

治疗上,中医常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如调理饮食、适当运动、中药疗法等,以清除湿热,改善骨骼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骨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少、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根据中医理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与肾虚有关,肾主骨生髓,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

一、肾阴虚型
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骨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盗汗、手足心热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阴虚是因为肾阴不足,导致骨髓失养,骨质减少,从而出现骨质疏松。

肾阴虚型的治疗应以滋养肾阴为主。

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养阴清热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在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乳制品、海鱼、豆制品等,以增加骨密度。

二、肾阳虚型
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骨折、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精神疲倦、尿频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是因为肾阳不足,导致骨髓失养,骨质减少,从而出现骨质疏松。

肾阳虚型的治疗应以温补肾阳为主。

可选用金匮肾气丸、补肾壮骨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在日常饮食中,应多摄入温热食物,如姜、葱、羊肉等,以温补肾阳。

三、肾阴阳两虚型
肾阴阳两虚型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骨折、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盗汗、手足心热、畏寒肢冷、精神疲倦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阴阳两虚是因为肾阴阳双亏,导致骨髓失养,骨质减少,从而出现骨质疏松。

肾阴阳两虚型的治疗应以滋养肾阴阳为主。

可选用左归丸、养阴阳消骨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均衡摄入营养,增加骨密度。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

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采用滋养肾阴、温补肾阳、滋养肾阴阳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改善骨质疏松症的症状和减缓疾病的发展。

同时,在日常饮食中,也应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D、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以增加骨密度。

通过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可以为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