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精)

合集下载

骨痿

骨痿

骨痿(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骨痿属痿证之一,症见腰背酸软,难于直立,下肢痿弱无力,面色暗黑,牙齿干枯等。

由大热灼伤阴液,或长期过劳,肾精亏损,肾火亢盛等,使骨枯而髓减所致。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骨病学》(ISBN 978-7-117-16005-6/R·16006)(张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7月,第一版)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制定。

主症:周身骨痛,腰背酸软疼痛,常易抽筋、多汗,下肢痿软无力,不能持重。

2、西医诊断:根据《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蘩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骨痛和/或脆性骨折史。

(2)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降低超过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T 值≤-2.5)。

(3)影像学提示有骨质疏松。

(4)应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

(二)证候诊断1、肾虚血瘀型:腰背酸痛,双膝行走无力,甚则轻微运动可引起胸背剧痛,或腰弯背驼,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2、肝肾亏虚型: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弱无力;表现为早衰,发脱齿摇,健忘恍惚,舌红,脉细弱。

沉重乏力,有压痛。

表现为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可以“腰痛”相鉴别,二者共有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

“腰痛”疼痛部位比较固定,且有时向下肢放射;本病为腰背部广泛性疼痛,临(2)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做骨密度检查和拍X片可见“骨痿”患者骨量明显减少;而后者可见椎间隙变窄,但骨量无减少。

临床诊疗课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案

临床诊疗课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方案

刮痧疗法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1
刮痧原理
通过刮擦皮肤,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
应用方法
2
质疏松症症状。
选择适当的刮痧工具,按摩刮擦穴位和
患部,持续10 -1 5 分钟。
3
注意事项
避免刮到肌肉过深,刮痧时避开骨头和 瘢痕组织。
拔罐疗法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1
拔罐原理
通过负压效应,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组织的修复。
食疗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原则与实际
平衡饮食
摄入丰富的钙、维生素D和蛋白 质的食物,如豆腐、鱼类和奶制 品。
绿叶蔬菜
多食用菠菜、油菜等绿叶蔬菜, 富含维生素K和钙。
坚果类食物
适量食用核桃、杏仁等坚果类食 物,含有丰富的镁和维生素E。
3 肝肾阻滞
阐明肝肾亏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应用
辨证施治理论
中医将辨证分型应用于骨质疏 松症的治疗,个体化施治。
经络调理
通过经络调理,促进气血流通, 加强骨骼组织的供血养气。
针灸推拿
运用针灸、推拿等手法刺激经 络,调理肾脏功能,促进骨质 生成。
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药方
滋肾药方
2
应用方法
使用适当大小的吸罐配合患部按摩,每次持续10 -20 分钟。
3
注意事项
避免在患部有重要血管或淋巴结位置设置吸罐。
中医针灸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1
针灸原理
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增强骨质生
应用方法
2
成和骨密度。选择适当的穴位,使用刺或温针加热治疗的方式。
3
注意事项
对针灸过敏或其他禁忌症患者需慎重使 用针灸治疗。
临床诊疗课件:骨质疏松 症的中医治疗方案

中医多种方式治疗骨质疏松症

中医多种方式治疗骨质疏松症

中医多种方式治疗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肝肾亏虚型:症见体疲乏力,头晕目眩,耳鸣口干,腰膝酸软,佝偻日进,步履艰难,少寐健忘,舌红苔少,脉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健步虎潜丸加减:龟胶2份,鹿角胶2份,虎胫骨(现用狗骨代)2份,何首乌2份,川牛膝2份,杜仲2份,锁阳2份,当归2份,熟地黄2份,威灵仙2份,黄柏1份,人参1份,羌活1份,白芍1份,白术1份,大川附子1.5份,蜜糖适量。

研为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

每服10克,空腹淡盐水送下,每日2~3次。

脾肾阳虚型:症见神疲体倦,面色微黄不华,肢冷畏寒,腰背酸痛,纳谷不馨,便溏溲清,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益肾健脾。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右归饮:莲子肉(去皮) 500克,薏苡仁50克,缩砂仁50克,桔梗(炒令深黄色)5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克,白茯苓100克,人参100克,甘草(炒)100克,白术100克,山药100克。

研为细末,每次服6克,大枣煎汤送服。

气滞血瘀型:症见骨痛,腰背疼痛,腰膝酸软,胁肋胀闷,走窜疼痛或见四肢关节畸形,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

治法: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五灵脂(炒)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

水煎服,忌生冷油腻,孕妇忌服。

若并发骨折,则应在顾护正气的前提下,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处方。

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利于钙的吸收,并发骨折者按部位给予制动固定以利于骨折的愈合。

由于骨质疏松时骨骼蛋白质和钙盐均有损失,故应同时适量补充饮食中的蛋白质。

如为继发性或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在治疗时还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西药治疗常用药物按药理作用可分为三类:促进骨形成类,如氟化物等;抑制骨吸收类,如雌激素、降钙素及二磷酸盐类;促进骨矿化类,如维生素及钙剂等。

钙剂:钙的补充可使负钙平衡转为正钙平衡,若吸收正常,每日补充离子钙1~1.5克即可,碳酸钙、乳酸钙均可。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精)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精)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YYXH/T50-135— 2008》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的发生。

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 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

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

1.1. 腰背酸痛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1. 2. 驼背身材缩短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的特点之 1.3.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二证候诊断1、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 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3、脾气虚弱证:腰背酸痛,肢体倦怠无力,消瘦,少气懒言,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4.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痛,膝软无力,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5. 肾阳虚衰证:腰背冷痛,酸软无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泻不止,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

6. 肾精不足证: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软无力,动作迟缓,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健忘,男子精少,女子经闭,舌淡红,脉细弱。

7、气血两虚证:腰脊酸痛,肢体麻木软弱,患部肿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三、治疗方案辩证选择汤药或中成药1、阳虚湿阻证治法:散寒祛湿,温通经络方药:肾着汤加减干姜 6甘草 6茯苓 12牛膝 15苍术 12仙灵脾 15加减偏寒加附子 6, 偏湿加薏米 12,防己 9中成药:健步壮骨丸,口服,一次 9克,日 2次2、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疼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 9羌活 12香附 9川芎 15桃仁 9没药 9牛膝 12地龙 6甘草 6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3、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壮骨人参 10茯苓 15白术 10山药 12陈皮 10薏苡仁 10莲子 8砂仁 3桔梗 6甘草 8中成药:龙牡壮骨颗粒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方药:左归丸加减熟地黄 20山药 15山茱萸 12枸杞子 12牛膝 15茯苓 12鹿角胶 12(烊化龟甲胶12(烊化菟丝子 12中成药:⑴知柏地黄丸⑵健步丸⑶虎潜丸5、肾阳虚衰证治法:补肾健阳,强身健骨方药 ; 右归丸加减熟地黄 20附子 9(先煎肉桂 6山药 12山茱萸 12枸杞子 12杜仲 12菟丝子 12鹿角胶 12补骨脂 20中成药:金贵肾气丸6、肾精不足证治法:滋肾填精,养髓壮骨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紫河车粉 3熟地黄 15杜仲 12天冬 12龟甲 9黄柏 9炙牛膝 6中成药:健肾壮腰丸6、气血两虚治法:气血双补,养髓壮骨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 9白术 12茯苓 12川芎 15当归 15白芍 15熟地黄 15炙甘草 6中成药:十全大补丸三、其它治法:1、灸法取穴:肾俞、脾俞、足三里、大椎、大杼、命门、神阙、中脘、关元痛处所属经脉络穴。

中医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剂

中医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剂

中医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剂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骨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虚有关,因此在治疗上,调理肾气是关键。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方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组成。

此方剂可滋养血液,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供血营养,从而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

2. 枸杞骨碎补骨汤:这是一种补肾壮骨的方剂,由枸杞子、熟地黄、菟丝子、淫羊藿、膜脂石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能够补肾益精,增强骨髓的生成和代谢,有助于减缓骨质疏松的发展。

3. 五子衍宗丸:这是一种补肾健骨的中药丸剂,由菟丝子、淫羊藿、巴戟天、枸杞子、肉苁蓉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具有温肾助阳的作用,有助于增强骨髓的生成和代谢,促进骨骼的健康。

4. 骨化丹:骨化丹是一种中药丸剂,由鹿角胶、牛骨髓、熟地黄、丹参等药物组成。

此方剂能够补肾益骨,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有助于改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症状。

除了以上方剂外,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骨骼的再生和修复。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肾俞穴、命门穴、足三里穴等。

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肾虚有关,因此在饮食上要适当补肾。

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黑豆、核桃等。

中医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方剂主要以补肾为主,通过调理肾气,促进骨骼的再生和修复。

同时,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也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方法。

当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还需结合具体病情,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制定个体化的方案。

骨质疏松症中医处方

骨质疏松症中医处方

骨质疏松症中医处方
一、治疗三大误区
1.补钙能治好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

人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2.不辨病因
针对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也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

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3.钙补得越多越好
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800毫克的钙。

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

可导致高钙血症。

二、饮食
1宜供应充足的钙质
要常吃含钙量丰富的食物,如排骨、脆骨、虾皮、海带、发菜、木耳、桶柑、核桃仁等
2.宜供给足够的蛋白质,可选用牛奶、鸡蛋、鱼、鸡、瘦肉、豆类及豆制品等。

3.宜供给充足的维生素D及C,因其在骨骼代谢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应多吃新鲜蔬菜、雪里藤、香菜、小白菜,还要多吃水果。

4.忌辛辣、过咸、过甜等刺激性食品。

三、食疗
1.黄豆猪骨汤
鲜猪骨250克、黄豆100克,加生姜20克、黄酒200克。

食盐适量,加水IOoo毫升,黄豆提前用水泡6-8小时;将鲜猪骨洗净,置水中烧开,用温和煮至骨烂,可食用。

2,虾皮豆腐汤虾皮50克,嫩豆腐200克。

虾皮洗净后泡发;嫩
豆腐切成小方块;加葱花、姜末及料酒,油锅内煽香后加水烧汤。

骨质疏松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骨质疏松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骨质疏松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西医治疗(1)急性期治疗:椎体一旦发生骨折,即需卧硬板床休息,膝下垫一枕头以减轻下腰部的应力。

注意褥疮护理。

可以用些止痛药,疼痛消失后即应开始锻炼,并逐日增加活动量。

疼痛剧烈者可佩戴支架。

(2)增加骨组织的方法:①口服钙剂:碳酸钙、磷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都可应用。

口服钙剂后应鼓励多饮水,以防尿路结石。

②补充维生素D:必须注意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会引起高血钙症。

③周期性应用性激素适用于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己烯雌酚或17β雌二醇:0.5~1.0mg/日,连续日服,4周后停用1周,停药期结合给予黄体酮;一般疗程不超过2~3年,但应经常注意子宫内膜增殖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及诱发宫颈癌,故用药期间应定期作妇科和阴道涂片细胞学检查。

也可与合成蛋白激素如丙酸睾丸酮:0.25mg肌注3~5日1次增加疗效,减少副作用。

长期使用有致癌可能,不宜作为常规治疗方法。

④运动:每日至少需作30min的散步,既可在负重下锻炼,又可吸收光照。

⑤氟化钠治疗:每日口服氟化钠1mg/kg体重,分3次服用,过量服用会出现氟中毒,目前该方法还处于研究阶段。

⑥降钙素一般剂量力每日50~100IU,可减少骨吸收,应与钙剂联合使用,其副作用较小,偶有恶心、呕吐。

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肾精不足: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方药: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

方中熟地、龟板、山萸肉、菟丝子、白芍滋阴养虚,补肝肾之阴;锁阳,鹿胶温阳益精,养筋润燥;枸杞益精明目;黄柏、知母泻火清热;虎骨(虎骨现已不用,可用牛骨代替)、牛膝强腰膝,健筋骨;山药、陈皮、干姜温中健脾。

关节烦疼或发热加鳖甲、地龙、秦艽、桑枝;骨蒸潮热以生地代熟地,加青蒿、银柴胡、胡黄连;筋脉拘急加木瓜、汉防己、络石藤、生甘草;小儿虚烦易惊多汗抽搐者加牡蛎、龙骨、钩藤;若出现肌肉关节刺痛、拒按或有硬结,皮肤瘀斑、干燥无泽、面晃唇暗、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脉弦涩等血瘀的表现,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合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以养血活血,活络软坚。

中医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

中医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

中医对老年人骨质疏松的调理方法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健康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逐渐变得脆弱,易于受伤和骨折。

中医学认为,骨质疏松主要是肝肾亏虚所致,因此,中医的调理方法可以通过补肾益气、滋养肝肾的方式来改善老年人的骨强度。

以下将介绍几种中医调理骨质疏松的方法。

一、中药治疗1. 补益肾气的方剂在中药方剂中,有很多可以补益肾气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鹿茸地黄丸等。

这些方剂都含有滋补肾脏的成分,可以提高骨骼的密度和强度。

2. 滋养肝肾的方剂肝肾亏虚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滋养肝肾的方剂也可以用于调理骨质疏松。

常用的方剂有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等,这些方剂可以改善肝肾功能,增强骨骼的稳定性。

3. 活血化瘀的方剂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展与血液循环不畅息息相关,中医认为,活血化瘀可以加快骨骼的修复和再生。

例如桃红四物汤、通络四逆汤等方剂都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骨质疏松情况。

二、食疗调理除了中药治疗外,食疗也是中医调理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几种推荐的食疗调理方法。

1. 食用富含钙质的食物钙是构成骨骼的重要成分,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摄取足够的钙质可以有效强化骨骼。

推荐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海鲜、绿叶蔬菜等。

2. 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摄取足够的维生素D也很重要。

推荐的食物有鱼肝油、蛋黄、动物肝脏等。

3. 食用具有滋补肝肾的食物骨质疏松与肝肾亏虚有一定的关联,食用具有滋补肝肾作用的食物有助于调理骨质疏松。

例如黑豆、芝麻、核桃等都具有滋养肝肾的作用。

三、中医养生方法除了中药治疗和食疗调理外,中医还有一些养生方法可以预防和改善老年人骨质疏松。

1. 中医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推拿按摩可以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健康。

2.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针灸可以调节气血,提高骨骼密度和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YYXH/T50-135— 2008》由于年老肾亏,气血不足,或复因寒湿之邪侵袭,使气血凝滞,络脉不通,筋骨失养,导致“骨痹”“骨痿”的发生。

基本病机是由于本虚, 病位在骨,证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三脏虚弱,尤以肾虚为本,寒湿血瘀为标。

初起时以多见实证或虚证多见,发病日久则多虚实夹杂之证。

1.1. 腰背酸痛初期时出现腰背痛,此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
有时可伴有四肢放射性痛和麻木感
1. 2. 驼背身材缩短坐高与身高的比例缩小,是骨质疏松的特点之 1.3. 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主要后果
(二证候诊断
1、阳虚湿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虽静卧亦不减或反加重,遇寒冷及阴雨天疼痛加剧,舌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2. 气滞血瘀证:骨节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筋肉挛缩,骨折,多有久病或外伤史,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3、脾气虚弱证:腰背酸痛,肢体倦怠无力,消瘦,少气懒言,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无力。

4. 肝肾阴虚证:腰膝酸痛,膝软无力,驼背弯腰,患部痿软微热,形体消瘦,眩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男子遗精,女子经少经闭,舌红少津,少苔,脉沉细数。

5. 肾阳虚衰证:腰背冷痛,酸软无力,甚则驼背弯腰,活动受限,畏寒喜暖,遇冷加重,尤以下肢为甚,小便频多,或大便久泻不止,或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

6. 肾精不足证:患部酸楚隐痛,筋骨痿软无力,动作迟缓,早衰,发脱齿摇耳鸣健忘,男子精少,女子经闭,舌淡红,脉细弱。

7、气血两虚证:腰脊酸痛,肢体麻木软弱,患部肿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三、治疗方案
辩证选择汤药或中成药
1、阳虚湿阻证
治法:散寒祛湿,温通经络
方药:肾着汤加减
干姜 6甘草 6茯苓 12牛膝 15苍术 12仙灵脾 15加减偏寒加附子 6, 偏湿加薏米 12,防己 9
中成药:健步壮骨丸,口服,一次 9克,日 2次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疼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 9羌活 12香附 9川芎 15桃仁 9没药 9牛膝 12地龙 6甘草 6
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
3、脾气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气壮骨
人参 10茯苓 15白术 10山药 12陈皮 10薏苡仁 10莲子 8砂仁 3桔梗 6甘草 8
中成药:龙牡壮骨颗粒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黄 20山药 15山茱萸 12枸杞子 12牛膝 15茯苓 12鹿角胶 12(烊化龟甲胶12(烊化菟丝子 12
中成药:⑴知柏地黄丸⑵健步丸⑶虎潜丸
5、肾阳虚衰证
治法:补肾健阳,强身健骨
方药 ; 右归丸加减
熟地黄 20附子 9(先煎肉桂 6山药 12山茱萸 12枸杞子 12杜仲 12菟丝子 12鹿角胶 12补骨脂 20
中成药:金贵肾气丸
6、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肾填精,养髓壮骨
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粉 3熟地黄 15杜仲 12天冬 12龟甲 9黄柏 9炙牛膝 6
中成药:健肾壮腰丸
6、气血两虚
治法:气血双补,养髓壮骨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 9白术 12茯苓 12川芎 15当归 15白芍 15熟地黄 15炙甘草 6
中成药:十全大补丸
三、其它治法:
1、灸法
取穴:肾俞、脾俞、足三里、大椎、大杼、命门、神阙、中脘、关元痛处所属经脉络穴。

应直接灸或隔药饼灸。

2、外敷
防风 100克威灵仙 100克川乌 100克草乌 100克续断 100克狗脊 100克红花 60克葛根 100克蛇床子 100克牛膝 100克白芍 100克黄芪
120克淫羊藿 60克杜仲 60克共研细末, 每次用 50— 100克醋调外敷, 装纱布袋上加热水袋覆于皮肤上,每次 30分钟,每天 1— 2次, 30天一疗程。

3. 西医治疗:
3. 1治疗原则:缓解骨疼、增加骨量、减少骨折。

3. 1. 1药物治疗根据对骨代谢的作用,可分为三类:
3. 1. 1. 1抗吸收类药物:雌、孕激素,降钙素,二磷酸盐
3. 1. 1. 2促骨形成药物:氟化物,合成类固醇,甲状旁腺素, vitK 3. 1. 1. 3促骨矿化药物:钙剂, vi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