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库参考答案

先秦文学试题答案一、填空: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

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

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

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

《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 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古代散文——精选推荐

古代散文——精选推荐

古代散文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

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一、先秦时期1.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分。

今文《尚书》指秦焚书后,汉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坏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已被证明是伪作;今文《尚书》也有一些值得怀疑的篇章。

《尚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也有一些对事物的客观记述。

《盘庚》古奥难读,保存的原貌也较多,主要是记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

类似的还有《大诰》、《洛浩》。

《顾命》是一篇记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仪式的文字,叙事清晰,井井有条,初具记事散文的规模。

2、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历史散文:产生文学时期: : : 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先秦文学,历史散文的概念是对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

散文而言的。

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哲理散文以析理论辩为主,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不专记人记事;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历史散文则以记述历史事件的演化过程为主,最早的历史散文是《尚书》。

历史散文有三体,分为“国别”、“编年”和“纪传”。

“国别”有《国语》《战国策》,“编年”有《春秋》与《左传》、《资治通鉴》,“纪传”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左传》:1、释名:《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是在《春秋》原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补注历史事件原委的著作。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简答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塑造:《战国策》在人物塑造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特别是对“士”的形象的塑造,如纵横之士、勇毅之士、高节之士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塑造能力。

2.情节安排:《战国策》的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作者善于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以生动的情节和个性化的言行来展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3.语言艺术:《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说辞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4.叙事风格:《战国策》在叙事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它打破了“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5.修辞手法:《战国策》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同时,它还大量使用寓言故事和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都使得《战国策》的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之,《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古代文学 考试题答案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大一上)一、二:成句默写、成段默写(40分)三、名词解释(2道,共10分)(作者+内容+语言风格+思想+地位/别人对它的评价,150字左右)1、《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分12国策,33论。

记事起于战国初年到秦灭六国,约240年时间。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肯定他们在战国时代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反映士这一阶层的活跃,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文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形象鲜明,叙事长于铺陈,善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214字)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吕不韦和他的门客集中编写的一部论说性散文著作,道、儒、法、阴阳家思想成分居多,为杂家著作。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又称《吕览》。

文章多记录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

它出自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文字朴素简练,与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多以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富有文学意味,在中国寓言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在编书的方法和体例方面比以前有所创新,对于后世《太平御览》等类书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

(213字)3、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188字)4、《古诗十九首》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产生于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这段时间,包括东汉末无名氏所作的十九首五言抒情诗,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国语》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国语》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国语》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作为先秦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国语》和《战国策》都是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

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有着特色鲜明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它以记录人物的言辞为主,其中有些人物对话写得十分精彩。

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从这些精彩的言论中得以反映和说明。

如《召公谏弭谤》一节中,通过召公之口﹐阐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论题。

《国语》的语言较为质朴,具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且十分形象。

同时,由于《国语》所记载的大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所以它的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

《晋语八》叔向贺贫,《楚语下》王孙圉论宝等,都突出展示了这些特色。

在内容上,《国语》主要推崇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在突出忠君思想的同时也反对专制和腐败。

因为对天命的崇拜,并且认为人神并重,所以有着浓重的民本思想。

如《鲁语上》鲁太史里革评晋人弑其君厉公时,认为暴君之被逐被杀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臣民的反抗行为无可厚非。

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会集中叙述某一人生平经历和言辞。

如《吴语》主要写夫差、《越语上》主要写勾践等等,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

和《国语》质朴的语言不同的是,《战国策》有着铺张扬厉的文字、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

这是因为,在春秋战国那个称雄争霸的时代,统治者已经逐渐认识到,要提高国家实力不仅需要增强军事力量,还要重视政治和外交斗争。

这也就为士阶层中的一批又一批游说策士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游说君王、互相辩难,宣扬推广纵横捭阖之术,为诸侯出谋划策,从而实现自己政治抱负。

为了说服大多昏庸残暴的君主,游士们往往采用比喻类比或者寓言故事等迂回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楚策四》记载了庄辛运用四种譬喻,针对楚襄王的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进行进谏的故事。

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种兵书和军事理论著述,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专注于军事战略和国家政策的阐述上。

战国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军事理论和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策流传下来的文献与战国国家有关,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形式、思想和艺术特点。

首先,战国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文体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其形式主要有对话和叙述两种。

对话形式通过角色间的问答展现出战争决策和探讨中的争论,以及君臣之间的交流;叙述形式则采用故事和历史的方式,讲述各国之间的战争、政治和外交等。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战国策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战国策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丰富的军事战略和国家政策。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国策对军事战略的阐述至关重要。

它包含了兵法、战术和战略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军事指挥员的教育和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战国策也关注国家政策和外交。

它探讨了各国政治人物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展示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治国策略和应对外敌的方法。

通过这些描写,战国策不仅把军事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深入研究了治国理政和外交策略的要领。

这种思想的深入探讨和独特的阐述方式使得战国策在文学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最后,战国策以其优秀的艺术特点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战国策在叙述中常常以故事的形式出现,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开,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同时,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使得复杂的战略和政治理论变得更加浅显易懂。

这种独特的艺术特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和愉快的阅读方式,使得战国策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总之,战国策作为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种兵书和军事理论著述,其文学成就体现在形式、思想和艺术特点上。

它的独特形式和文体吸引了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深刻思想内涵展示了军事战略和国家政策,艺术特点使其更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简介(一)《战国策》的内容《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

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二)《战国策》作为历史著作的独特性虽然习惯上把《战国策》归为历史著作,但它的情况与《左传》,《国语》等有很大不同。

有许多记载,作为史实来看是不可信的。

如《魏策》中著名的"唐且劫秦王",写唐且在秦廷中挺剑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一类内容,与其说是历史,还不如说是故事。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也有截然不同之处.刘向序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

"战国时代,是春秋以后更激烈的大兼并时代,过去还勉强作为虚饰的仁义礼信之说,在这时已完全被打破。

国与国之间,如今讲的是以势相争,以智谋相夺.那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适的买主换取功名利禄,朝秦暮楚,毫不为怪。

如苏秦始以连横之策劝说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纵之说劝赵王联合六国抗素.他游秦失败归来时,受到全家人的蔑视;后富贵还乡,父母妻嫂都无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嗟夫,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作者以欣赏的笔调,描绘了苏秦踌躇满志的神情。

这些在今天看来也许是不值得赞赏,但在当日的历史条件下,原本受贵族压抑的平民的心理就是如此,这样写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古典文献。

以下是对其文学价值的全面分析:1. 历史叙事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要史书。

它以生动的叙事方式,详细记录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和互动。

这些叙事不仅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2. 人物塑造
《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心理描绘,塑造出一大批复杂而生动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而且他们的命运和行为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3. 语言艺术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成就。

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寓言、比喻、反语等,使文本更加生动、形象、有趣。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民间谚语和成语,使文本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语言艺术成就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才华,也使《战国策》成为后人学习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4. 思想深度
《战国策》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政治哲学著作。

作者通过对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分析,深刻揭示了权力、利益、道德和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启示性和前瞻性的政治理念和哲学思想,如“仁者爱人”、“以德治国”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战国策》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在历史叙事、人物塑造、语言艺术等方面表现出色,更在思想深度方面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

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其中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可能有假设干篇章是秦汉间人所作。

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生观上那么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不过,«战国策»的思想内容又比较复杂,所记人物也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

既有讲权术谋诈,图个人功名利禄的朝秦暮楚之徒,也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之士〔«赵策三»〕。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士贵耳,王者不贵〞〔«齐策四»〕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书中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刘向«战国策叙录»〕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阶层,尤其是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促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

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颇多。

如书中用力极深,描写得极成功的人物苏秦,其事迹言论有不少就是虚构的。

至于在具体描写中,虚构的手法更为普遍,也更进一步。

如«秦策一»写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夜室独语,有谁知道,显然是作者根据传闻虚拟而成。

而«齐策一»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邹忌看见徐公时〝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不仅表现了邹忌内心的活动,而且涉及心理活动的过程,
接近人物的心理描写,显系出于作者的想象。

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却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如«燕策三»记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其中田光自刎以明不言,樊于期自刎献头以图报仇,易水送别,秦廷献图行刺等情节,出人意表,慷慨悲壮,于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得以生动展现。

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在«战国策»中很突出,如«秦策一»中,苏秦落魄而归后的刺股和喟叹,荣归故里时的感慨,其家人前倨后恭的言行等,都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而对苏秦归来时〝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黧〕黑,状有归〔愧〕色〞的外貌神情描写,绵密细致,极为传神。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

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事迹,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楚策四»载庄辛说楚襄王,庄辛针对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行径必遭杀身之祸。

他运用四种譬喻,即蜻蜓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用网罗捕获,蔡灵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发用绳索捆缚。

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楚顷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正把自己置于危
险境地。

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再如«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也是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

这类例子«战国策»中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等等。

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殷纣王之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隐,极言尊秦之害。

又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

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表达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苏秦始将连横〞〔«秦策一»〕写苏秦说秦王不行时的狼狈之状,发迹后路过家乡时的踌躇满志,〝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写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壮,都是典型的例子。

«战国策»表达语言有时描写相当精细。

苏秦刺股〔«秦策一»〕,触龙入朝〔«赵策四»〕,邹忌窥镜〔«齐策一»〕等,写的都是琐屑细节,却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尤其是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描写人物动作神情,极为细致传神,荆轲的豪迈暇豫,秦王的惊慌失措,殿上殿下的混乱惊扰,这些顷刻间发生的惊险紧急场面,作者一一道来,清晰详尽,有条不紊,如同电影镜头,作者对表达语言运用之娴熟,令人惊叹。

«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表达,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选自«中国文学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