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合集下载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两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继诗经、楚辞以后,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一下是对两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一次简单的概括;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两汉乐府诗歌作者关注现实、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造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当中的内容包括了对当时社会的苦与乐、爱与恨、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a、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在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衣裳”,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妇病行写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妇病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孤儿行写孤儿受到兄嫂的虐待,尝尽人间心酸;这些作品用白描的笔法揭示平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劳作的艰难,并且还通过人物的队会,行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而相逢行、鸡鸣、长安有侠斜行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反应的是富贵子弟的奢侈生活;相逢行描写的是一个黄金为门,白玉为堂的富贵家庭的生活;鸡鸣和长安有侠斜行则对富贵家庭地位进行了大肆渲染,“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展现了一个富贵家庭不只是一人做官,而是兄弟几人同时做官,所任官职也不限制在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高达二千石的大官;一面是饥寒交迫,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养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群,一面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富贵人家,两组诗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让读者领略到人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b、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例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中接连例举了5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有所思反映的是未婚女子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后由爱变恨的变化和表现;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她准备了珍贵的“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想要送给对方;当听到对方有二心,她就依然决定毁掉这份礼物,“拉杂摧烧之”,并且“当风扬其灰”,果断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女主人公爱得热烈,恨得痛彻,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铁,义无反顾;c、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例如:薤露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水;露水干了大自然可以再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在表达人们对死的厌恶之情的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日出入就是一个典型,由太阳的升降联系到人的个体寿命;太阳每天东出西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没有尽头;然而人的个体生命却是有限的,生为出,死为入,一出一入变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从而和反复出入、永恒存在的太阳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大胆地想象,期待能够驾驭六龙在天国遨游,盼望神马自天而降,把自己载入进入太阳运行的世界;艳歌则描绘出衣服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两首诗歌都把人神仙化,表达作者沟通天人的理想;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a、两汉乐府诗叙事诗大多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大多数叙事诗多具有完整的情节,不局限于一两个生活片段,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描述的一般都是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一条是刘兰芝与婆婆、兄长的矛盾及冲突;一条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相互同情和日益加深的过程,这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b、当中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详与叙事而略与抒情诗其的一大特点;两汉乐府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造实践中努力吧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是两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当中的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繁简有法表现如陌上桑中详写了众人观罗敷、罗敷夸耀夫婿的场面,其余则略写;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c、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勾画出一幅近乎死寂的阴森画面,寄托对阵亡战士的哀悼之情;三、促进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两汉乐府诗歌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向四言诗向杂言诗歌和五言诗的过度;相继出现了五言歌谣、乐府五言诗和文人五言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汉乐府用楚声演唱的诗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从而导致诗体的演变,这种迹象在汉初就已经出现,例如安世房中歌就是用楚声演唱的,其中第六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大山崖,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这首诗是用楚声演唱的三言七言相杂之诗,是对骚体诗歌的改造;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除了楚声外,另外在北狄西域乐和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这两种乐声的催化作用下,对乐府诗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东汉开始就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早期文人五言诗基本形成;。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请阐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是汉代至唐代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歌。

作为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乐府民歌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成就。

一、汉乐府民歌的历史渊源汉乐府民歌起源于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高峰。

在汉代以乐府为形式,以民歌和宫廷歌谣为内容,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感情。

二、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1. 旋律优美动听:汉乐府民歌旋律宽广、和谐、富有节奏感,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

2. 词章精妙绝伦:汉乐府民歌的词章朴素而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方面,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3. 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汉乐府民歌涉及到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传说、神话、战争、爱情等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 塑造了丰富的文化形象。

《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作品,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还塑造了许多不朽的文化形象,如李夫人、白娘子等。

2. 表现了极为深邃的情感世界。

在汉乐府民歌中不仅有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忠诚、严肃等多种情感,表现出人类多元化的情感世界。

3. 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汉乐府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形式和艺术上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汉乐府民歌的现代影响汉乐府民歌在现代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遗产,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乐府民歌的音乐特色和人文内涵,已经被现代音乐中引用和演绎。

总之,汉乐府民歌作为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深入挖掘、理解和传承汉乐府民歌的文化内涵,以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以下艺术成就:
1. 丰富的题材内容:汉乐府诗歌的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社会、历史、军事、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使其能够广泛触及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

2. 抒发真情实感:汉乐府诗歌以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或他人的真情实感,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中传递出的激情和情感。

3.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汉乐府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朴实、生动的特点,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特点使诗歌表达更加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的生活,使其能够更好地传递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意义,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4. 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汉乐府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韵文诗,也有散文诗,既有叙事性的作品,也有抒情性的作品,诗人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技巧,使诗歌表现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变化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5. 具有时代意义:汉乐府诗歌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历史和时代相互交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权力、富贵等现象的思考和批判,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汉乐府诗歌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真情实感的抒发、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具有时代意义等特点,
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艺术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二 汉代文学-xk2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二 汉代文学-xk2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二汉代文学本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计,实际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汉代的论说文主要分__哲理___和_政论_两大类。

2.汉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是汉代____乐府____民歌和《___古诗十九首___》。

3.贾谊的政论文,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文的最高成就,他的代表作是《___过秦论_____》和《__积贮疏___》。

4.汉赋从其思想内容和其艺术形式看,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__汉大赋___,另一类是__汉小赋___。

5.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_枚乘___的《__七发_》,此后主客问答成了大赋一种固定的结构形式。

6、《___上林赋_____》和《___子虚赋___》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

7.班固的《__两都赋___》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而张衡的《__二京赋__》以规模宏大被称为京都赋之极轨,推动了以京都、都会为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

8.汉代两位最伟大的历史散文作家分别是西汉的___司马迁__和东汉的__班固__。

9.张衡的《_归田赋_》是魏晋时期流行的“___抒情小赋_”的先驱。

10.班固的《__汉书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是继《___史记_》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11.“乐府”原是__古代官司府音乐机关_的名称,始创于__秦___代,在汉武帝时期发展成一个庞大官署。

12.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汉乐府民歌多收入其中的“相和歌辞”、“__鼓吹歌辞_”和“杂歌谣辞”三类中。

13.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__班固__的《咏史》,秦嘉的《__赠妇诗__》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1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_长篇叙事诗_,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__玉台新咏_》。

15.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__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的《_昭明文选》。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古诗十九首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

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

《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

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

《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

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行》、《陌上桑》、《艳歌行》、《孔雀东南飞》等等,无论是短章,还是长制;无论是第一人称自诉,还是第三人称旁述;无论是撷取生活中一个场面一个片断,还是叙述一个时空跨度大的完整事件,都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注重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具有风趣盎然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叙事艺术,比之《诗经》及其以前的诗作,都明显地加强了,例如《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汉乐府

汉乐府

汉乐府一、什么是乐府乐府原是秦汉时期音乐官署的名称。

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乐府又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后人模拟、学习乐府形式进行的创作,不管入乐与否,也都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的主要内容《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歌食歌事,抒悲叙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思想情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

三、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

2、形象鲜明生动。

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3、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4、语言质朴、简练。

形式比较自由。

作品讲读:《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女子自誓之词,用语奇警,别开生面。

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遏止。

全诗写情奔放热烈,想象奇特,极富有浪漫色彩,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叙写一个城市贫民因贫困所逼铤而走险。

运用杂言体,语言质朴生动,富于生活气息。

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汉乐府民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创作的集大成者,既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情感体验,又展现了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风貌。

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乐府民歌的创作与传播为古代文化的繁荣与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汉代时期,由于统一了文字和语言,乐府民歌得以广泛流传。

这些歌曲把当时社会的各个层面和方面的生活真实反映在了人们的歌声中,使得这些歌曲成为社会风气的具体表现。

汉乐府民歌的创作与表演使得这些歌曲具有更加普遍的听众和更加广泛的传播途径,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较好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差异和多元性。

汉代时期,由于社会的长期战乱和开放交流的发展,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日益加大。

乐府民歌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反映了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情和当地社会状况,反映了不同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

通过多样的题材和表现手法,这些民歌激发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活力和多样性,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第三,汉乐府民歌的创作与表演为中国文化传统中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提供了重要范例。

乐府民歌中的音乐和歌词紧密结合,音乐与情感的表达相辅相成。

乐府民歌以古琴等乐器为伴奏,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也促进了音乐和诗歌的融合发展。

这种音乐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此外,汉乐府民歌还通过其独特的表达形式和感染力,进一步拓展了文学的传播范围。

乐府民歌不仅为乐府文学的日益繁荣做出贡献,也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扩大了古代文学的受众面。

这些歌曲通俗易懂,表达直观,能够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为文学创作的普及提供了重要契机。

汉乐府民歌通过其广泛的传播途径,将文化遗产传承给后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两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

继《诗经》、《楚辞》以后,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一下是对两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一次简单的概括。

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歌作者关注现实、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激发乐府诗作者创造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当中的内容包括了对当时社会的苦与乐、爱与恨、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a、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在《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衣裳”,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妇病行》写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妇病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孤儿行》写孤儿受到兄嫂的虐待,尝尽人间心酸。

这些作品用白描的笔法揭示平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劳作的艰难,并且还通过人物的队会,行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

而《相逢行》、《鸡鸣》、《长安有侠斜行》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反应的是富贵子弟的奢侈生活。

《相逢行》描写的是一个黄金为门,白玉为堂的富贵家庭的生活。

《鸡鸣》和《长安有侠斜行》则对富贵家庭地位进行了大肆渲染,“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

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

”展现了一个富贵家庭不只是一人做官,而是兄弟几人同时做官,所任官职也不限制在俸禄为四百石的侍郎,而是高达二千石的大官。

一面是饥寒交迫,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养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人群,一面是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富贵人家,两组诗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画面。

让读者领略到人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

b、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

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例如《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当中接连例举了5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有所思》反映的是未婚女子发现对方移情别恋后由爱变恨的变化和表现。

女主人公思念的情人远在大海南,她准备了珍贵的“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想要送给对方。

当听到对方有二心,她就依然决定毁掉这份礼物,“拉杂摧烧之”,并且“当风扬其灰”,果断地表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

”女主人公爱得热烈,恨得痛彻,她的选择是痛苦的,同时又斩钉截铁,义无反顾。

c、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

例如:《薤露》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不如草上的露水。

露水干了大自然可以再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使生命有去无归,永远消失。

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在表达人们对死的厌恶之情的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日出入》就是一个典型,由太阳的升降联系到人的个体寿命。

太阳每天东出西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远没有尽头。

然而人的个体生命却是有限的,生为出,死为入,一出一入变走完了人生的历程,从而和反复出入、永恒存在的太阳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大胆地想象,期待能够驾驭六龙在天国遨游,盼望神马自天而降,把自己载入进入太阳运行的世界。

《艳歌》则描绘出衣服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

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
宾。

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

两首诗歌都把人神仙化,表达作者沟通天人的理想。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

a、两汉乐府诗叙事诗大多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大多数叙事诗多具有完整的情节,不局限于一两个生活片段,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描述的一般都是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

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一条是刘兰芝与婆婆、兄长的矛盾及冲突;一条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相互同情和日益加深的过程,这两条线索纠结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b、当中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详与叙事而略与抒情诗其的一大特点。

两汉乐府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造实践中努力吧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是两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别。

当中的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

繁简有法表现如《陌上桑》中详写了众人观罗敷、罗敷夸耀夫婿的场面,其余则略写;《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c、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勾画出一幅近乎死寂的阴森画面,寄托对阵亡战士的哀悼之情。

三、促进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
两汉乐府诗歌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向四言诗向杂言诗歌和五言诗的过度。

相继出现了五言歌谣、乐府五言诗和文人五言诗。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变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

两汉乐府诗最初是配乐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诗体形式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句,既是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乐曲的因素发挥作用。

汉乐府用楚声演唱的诗歌,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三言句和七言句,从而导致诗体的演变,这种迹象在汉初就已经出现,例如《安世房中歌》就是用楚声演唱的,其中第六章是七言和三言相杂:“大海荡荡水所归,高贤愉愉民所怀。

大山崖,百卉殖,民何贵?贵有德”。

这首诗是用楚声演唱的三言七言相杂之诗,是对骚体诗歌的改造。

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了催化作用。

除了楚声外,另外在北狄西域乐和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这两种乐声的催化作用下,对乐府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东汉开始就有较多的文人五言诗。

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早期文人五言诗基本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