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乐府诗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两汉乐府诗简介

两汉乐府诗简介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
“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
乐府机关的任务是,采集民歌及乐调,制定乐谱,训练乐员,并组织文人创作歌辞,供统治者朝会宴饮,点缀升平,官府娱乐,观风施政之用。
后来,“乐府”由官署名称变为诗体名称,其含义也越来越广,最初的含义来说,主要是指民间诗歌和带有民歌色彩的文人作品。
宋人郭茂青《乐府诗集》集中收录了汉乐府,大部分是东汉时期作品,只存六七十首,他们是乐府诗的精华,各以其深刻的现实性和完美的艺术性闪现出奇异的光彩。
继承发扬了《诗经》中的风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对各种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意见。
两汉乐府诗的基本主题从整体上看,不同于铺张堆砌的辞赋写作,极力描绘帝国的富庶,京都的繁华,苑囿的壮观,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
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谴责世情的险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1.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2.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3.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4.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5.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点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行》、《东门行》等,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
两汉乐府诗的成就

两汉乐府诗的成就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1】乐府和乐府诗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是少府所管辖的十六令丞之一。
西汉朝廷负责管理音乐的还有太乐令,隶属于奉常。
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分属于两个系统,起初在职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
太乐主管的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公布古乐。
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它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章,另外,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在祭祀沛宫原庙时用楚声演唱,也由乐府机关负责管理。
西汉从惠帝到文、景之世,见于记载的乐府歌诗主要是以上两种。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
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
文人所创作的乐府歌诗也不再像《安世房中歌》那样仅限于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令下设三丞。
又据《汉书·礼乐志》所言,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
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
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
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汉乐府民歌是汉代民间诗歌的代表,其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对汉乐府民歌主要内容的详细阐述。
1.反映社会现实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
这些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态以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如《江南可采莲》、《陌上桑》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绘,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抒发百姓心声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抒发百姓心声的。
这些作品表达了百姓对生活的感悟、对贫富差距的痛感、对社会不公的愤慨等,如《十五从军征》、《上邪》等。
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汉代普通百姓的心声,为我们理解他们的生活态度提供了窗口。
3.表现民间疾苦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表现民间疾苦的。
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民间疾苦,如《孤儿行》、《妇病行》等。
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汉代民间的生活状况和人民的苦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
4.歌唱爱情生活汉乐府民歌中有很多作品是歌唱爱情生活的。
这些作品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对恋人的思念等情感,如《上山采蘼芜》、《孔雀东南飞》等。
这些作品以真挚的感情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汉代人民的爱情生活,为我们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
5.描绘山水风景汉乐府民歌中也有很多作品是描绘山水风景的。
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如《长歌行》、《乌栖曲》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汉代自然环境提供了参照。
总之,汉乐府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反映了社会现实和百姓心声,又表现了民间疾苦和爱情生活,同时也描绘了山水风景。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汉乐府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如下:
汉乐府诗歌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现实主义特色。
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人民的生活、战争、爱情、道德等多个领域。
例如《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老兵从军六十五年后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在艺术特色方面,汉乐府诗歌以叙事为主,多采用杂言和五言,语言比较口语化,风格朴实自然,不像唐诗宋词那样精雕细琢。
此外,汉乐府诗歌还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孤儿行》中对孤儿悲惨生活的描绘,令人感同身受。
汉乐府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音乐性。
这些诗歌原本是为了配乐而创作的歌词,因此在韵律和节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适合朗读,也适合吟唱,更能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汉乐府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语言朴实、叙事生动、音乐性强等特点,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论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具有以下艺术成就:
1. 丰富的题材内容:汉乐府诗歌的题材广泛,涉及政治、社会、历史、军事、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使其能够广泛触及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
2. 抒发真情实感:汉乐府诗歌以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为基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或他人的真情实感,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中传递出的激情和情感。
3. 口语化的语言风格:汉乐府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朴实、生动的特点,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特点使诗歌表达更加通俗易懂,贴近人们的生活,使其能够更好地传递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意义,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4. 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汉乐府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既有韵文诗,也有散文诗,既有叙事性的作品,也有抒情性的作品,诗人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技巧,使诗歌表现更加灵活多变,富有变化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5. 具有时代意义:汉乐府诗歌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历史和时代相互交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既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权力、富贵等现象的思考和批判,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汉乐府诗歌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真情实感的抒发、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具有时代意义等特点,
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艺术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汉乐府

汉乐府一、什么是乐府乐府原是秦汉时期音乐官署的名称。
后来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乐府又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后人模拟、学习乐府形式进行的创作,不管入乐与否,也都称为乐府。
二、汉乐府的主要内容《汉书·艺文志》在叙述西汉乐府歌诗时写道:“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歌食歌事,抒悲叙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思想情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
三、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标志着叙事诗的成熟。
2、形象鲜明生动。
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3、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4、语言质朴、简练。
形式比较自由。
作品讲读:《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是女子自誓之词,用语奇警,别开生面。
先是指天为誓,表示要与自己的意中人结为终身伴侣.接着便连举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用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移,其中每一种自然现象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不会出现的,至于五种同时出现,则更不可能了.作品由此极大地增强了抒情的力度,内心的情感如火山爆发、如江河奔腾,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遏止。
全诗写情奔放热烈,想象奇特,极富有浪漫色彩,被称为短章中的神品。
《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苍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
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叙写一个城市贫民因贫困所逼铤而走险。
运用杂言体,语言质朴生动,富于生活气息。
论述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论述两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汉乐府诗是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汉语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完美具象化。
我们可以从汉乐府诗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在汉语中的细微表达,另外,也可以看到汉语文学在古代文学中的活跃性及其深远的影哓力。
汉乐府诗渊源于战国和前秦时期,形成于西汉,发展至世袭元朝,主要是歌颂古代礼乐和歌咏古代富贵娱乐的文学作品。
这里,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歌舞文化的精髓,也是古人追求精神的标志,它不仅强调审美,也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凝练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爱好。
汉乐府诗笔耕细作,娓娓道来,诗人在多重内容中把汉文学发展至华美无比的境界。
它创造性地结合古今,使它以高雅的语言与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古代文化的浓郁,使古代文学及其美学形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汉乐府诗的艺术具备了审美水平和思想功能,并注重实际,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各种面貌,对实际环境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研究,使人们对历史及其文化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汉乐府诗是古代汉语文学的极端奇葩,在其中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成就,这些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语言上,也表现在文学思想上。
从语言上说,汉乐府诗注重构词、拟词、押韵等技巧,营造出千变万化的古代审美美感;从文学思想上看,汉乐府诗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发挥出诗性的文化功能,展示出一个繁荣神圣,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理想,传递出古代人光辉向上的精神特质。
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表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学魅力及其对后世的无限影响力。
它更是一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文学形式,深奥的内容与精炼的技巧在古代文学里独树一帜,它不仅能够凝聚古人的思维,也能够在高雅的文学艺术中镌刻出古人的审美观念,将古代文学发展至历史文化最高峰,是中华古代文化的珍宝。
浅谈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浅谈汉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两汉乐府诗歌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
继《诗经》、《楚辞》以后,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一下是对两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进行一次简单的概括。
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两汉乐府诗歌作者关注现实、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激发乐府诗作者创造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大多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当中的内容包括了对当时社会的苦与乐、爱与恨、生与死的人生态度,构成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a、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在《东门行》中“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衣裳”,逼得男主人公不得不拔剑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妇病行》写妇病连年累岁,垂危之际把孩子托付给丈夫,妇病死后,丈夫不得不沿街乞讨,遗孤在家里呼喊着母亲痛哭;《孤儿行》写孤儿受到兄嫂的虐待,尝尽人间心酸。
这些作品用白描的笔法揭示平民百姓经济上的贫穷,劳作的艰难,并且还通过人物的队会,行动,内心独白,表现他们心灵的痛苦,感情上遭受的煎熬。
而《相逢行》、《鸡鸣》、《长安有侠斜行》展示的是与苦难世界完全不同的景象,反应的是富贵子弟的奢侈生活。
《相逢行》描写的是一个黄金为门,白玉为堂的富贵家庭的生活。
《鸡鸣》和《长安有侠斜行》则对富贵家庭地位进行了大肆渲染,“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成就
两汉诗歌中成就最高的是乐府诗。
“乐”是音乐,“府”是官府,“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署。
两汉乐府诗从整体上看,不同于辞赋写作,极力描绘京都的繁华,游猎的盛况,对统治阶级的歌功颂德。
而是代之人民用歌声抨击社会的黑暗,抗议阶级的压迫,诉说久役的痛苦,控诉统治阶级的罪恶,抒发当时人民的愿望追求,表现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汉乐府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
(一)、深刻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情绪,如《东门行》、《孤儿行》、《病妇行》。
(二)、反映当时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揭露骄奢淫逸的豪贵生活,如《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鸡鸣》。
(三)、反应兵役频繁,人民苦于久役的时代特点,表达出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宁静生活的愿望,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四)、表现出两性之间爱与恨的心声,如《上邪》、《有所思》、《孔雀东南飞》。
(五)、表现人世险恶、祸福无常,表达乐生恶死的愿望,如《薤露》、《蒿里》。
二、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的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关注现实,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1、苦与乐:汉乐府诗歌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例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描写的都是平民百姓的疾苦,寄托了作者深切的同情,以恻隐之心申诉了下层贫民的不幸遭遇。
2、爱与恨:汉乐府诗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袒露和表白。
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比较大比重,这些诗歌大都来之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例如,《上邪》中接连例举了五种千载不遇、极其反常的自然现象来表现古代女子对自己意中人真挚、强烈的爱,来表白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
3、生与死: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造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的热别充分。
例如,《艳歌》描绘出进入天国的理想画面,诗人自己幻想自己升上云霄,来到神界仙乡,成为那里的贵宾。
各路神仙纷纷为他而忙碌,诗歌超越个体有限的生命,到大彼岸世界之后的至乐。
(二)、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1、叙事性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叙事诗。
两汉乐府诗歌中既有叙事诗又有抒情诗,但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故事情节的描写都很完整、细致,诗中故事性、戏剧性加强了,它的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叙事诗的成熟。
例如:《孤儿行》通过行贾、行汲、收瓜、运瓜等诸多劳役,突出了孤儿苦难的命运;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通篇分三条线索进行讲诉,情节跌宕起伏,让读者无形中去关注矛盾的发展和男女主人公的命运。
2、叙事诗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如:《十五从军行》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回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老兵内心的感受病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全诗以叙事为主;《孔雀东南飞》首尾略写,中间太守家迎亲的场面详写,铺张扬厉,大肆宣扬。
3、叙事时注意场面描写。
例如:《战城南》描写了将士战死后的景象:“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驾马徘徊鸣……”作者极力渲染战场变成牧场之后死寂、悲凉的战场画面,
勾画出一幅近乎死寂的阴森画面,寄托对阵亡战士的哀悼之情。
4、叙事过程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民歌大多表现现实的人们生活,表现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愿望,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既有诗经的风范,又有骚妇的风格,如《陌上桑》,既揭露了统治者任意霸占民间妇女的黑暗社会,又塑造了罗敷这一人民理想的化身,作者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调动想象、夸张、铺叙、烘托等艺术手段,给这一形象投射下色彩缤纷的理想光芒。
5、叙事语言质朴自然,感情强烈真挚,人物形象刻画鲜明。
汉乐府民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
其中有惨死战场的将士;有迫于生计、铤而走险的反抗者;有孤苦伶仃、痛不欲生的孤儿;有苦于兵役、无家可归的征夫;有美丽机智、不畏权势的农家女子;有愁肠百结、渴望爱情的思妇;有不屈礼教、勇敢殉情的青年男女;也有清身苦体、劝善锄恶的官员等等。
语言特色方面:如《陌上桑》的语言特色是广用铺排夸饰,除第二解以对话推进情节之外,首尾两解全用铺陈排比构成。
一解写罗敷之美包括两段铺排:先写罗敷的器具、发型、耳饰、衣着之美好,后写众人旁观神态之专注;二解写罗敷夸夫则包括三段铺排:一夸气派,二夸官职,三夸仪表风度。
铺陈排比中还有不少偶句,排句与偶句套用,相同的句式和节奏,形成强烈的气势,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人物形象刻画方面,如《孔雀东南飞》一诗正是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和行动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刻画了刘兰芝、焦仲卿两个反封建的青年男女的典型,也塑造了刘兄和焦母两个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代表人物形象;《东门行》与《妇病行》中的男主人公,一个刚毅,一个软弱。
6、寓言诗的创作。
植物和人的对话,诗中出现两个角色。
如宋子侯的《董妖娆》虚拟桃子李树和洛阳女子的对话,诉说枝折花落的不平,责备人为的力量使春天早夭。
(三)、促进中国古代诗歌诗体的演变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杂言和五言体
两汉乐府诗歌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向四言诗向杂言诗歌和五言诗的过度。
相继出现了五言歌谣、乐府五言诗和文人五言诗,对后来的诗歌创作有极大的影响。
《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少量杂言诗。
汉乐府民歌的句式有杂言和五言两种,一般说来,西汉乐府多杂言,而东汉乐府多五言。
汉乐府诗的句式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展现了中国诗歌由四言到五言的发展过程。
杂言诗形式自由,句式长短随意,从一字句到十字句均有,根据内容需要,灵活穿插使用。
如《战城南》、《有所思》、《上邪》、《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都是杂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