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引言: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具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乐府诗歌中艺术特色鲜明,叙事性极强独具语言特色,标志着中国古代诗体的日趋成熟。

关键词:叙事性、朴实自然、形式自由、浪漫主义一、详略得当,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这一叙事成分的作品早在《诗经》中就略有体现。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卫风·氓》)通过对离别场景的叙述,表达了主人公的依依不舍之情。

但还是侧重于通过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感情色彩,是抒情形式,但缺乏鲜明的人物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而到了两汉时期的乐府诗歌,这一时期出现了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

如:《孔雀东南飞》通过写刘兰芝与婆婆、兄长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刘兰芝与焦仲卿日渐加深的情分。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将主人公的命运推着巅峰,扣人心弦。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用详略得当的叙事,细腻深沉的情感,将主人公的命运细细铺陈开来,夺人眼球。

二、语言朴实自然,颇有感情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这句话准确的说明了汉乐府民歌语言的一大特点:口语化。

同时字里行间饱含深厚的感情,饱含人民的爱憎。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作者将自身的喜怒哀乐融情于文中对主人公的描写,间接地阐述着自己的命运以及生活体验。

例如,《孤儿行》对主人公凄惨命运的描写,实则是在映射作者的悲怆身世。

“……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母,兄嫂难与久居。

”(《孤儿行》)这句话是作者无助的呐喊,用质朴的语言,诉说着自己命途多舛的一生。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汉乐府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汉乐府

(3)艺术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 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 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 成为后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 榜样。
参考书目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版。
2、吴小如等编《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版。
4、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 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 物的性格特征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 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4)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逐渐趋于五言。
(5)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6)孔雀东南飞
人物形象 刘兰芝 焦仲卿
艺术成就
首先, 成边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第三,结构细针密线,完整、紧凑、细密

第四,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 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孔雀东南飞》,得力于繁简得当 的剪裁。
5、汉乐府诗对后世的影响。
3、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6、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7、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8、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9、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
汉乐府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

第四章汉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 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 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 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 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 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 句式:五言为主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一 乐府民歌的采集
★ 《汉书· 艺文志》载当时收集的西汉乐府民歌有 138首,但留存不多,现存大多为东汉乐府搜集的作 品。 ★ 《乐府诗集》(南宋· 郭茂倩)中包含汉乐府诗的 有四类: “郊庙歌辞”:为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 “相和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间歌辞; “鼓吹曲辞”:是北方民族的乐曲,用于军乐; “杂曲歌辞”: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 曲的歌辞。
③、理论:原始作品中的形象所积淀的某种内涵往往 使这一形象带上确定的语义性质,从而使之在文学史 上成为经典性意义形象 ,即“原型”。 前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后代文人对前 代作品的继承过程也就是“原型”承传的过程。如: ∮ “柳”--感伤别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诗· 小雅· 采 薇》 其他如中国文学中“梅、兰、松柏、蝴蝶、月亮、 渔夫”,外国文学中的“方舟、橄榄枝”等意象都已 在文化传承中具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经典的“原 型”。
• 这是一场恶战后的战场,尸体无人掩埋,只能让 乌鸦去啄食。战死的鬼魂对乌鸦说:“你在吃我之 前,先为我嚎(豪)叫几声,追悼一下。战死在野 地不会有人来埋葬,我们的烂肉早晚是你口中 餐。”战场旁湍急的流水和无边的蒲苇也都被悲 怆的气氛笼罩。骏马冲锋战死,劣马徘徊鸣叫。 桥(梁)上筑了工事,南北怎么通过?壮丁都战死, 无人收获庄稼,人们吃什么?在战乱中想当个好百 姓(良臣)也办不到。想起那些好人哪,他们实在 可怜:早晨出去打仗,晚上便没有归来!在战乱不断 的历史上,这首民歌具有典型意义。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第五讲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XZZ版汉代诗歌

XZZ版汉代诗歌

三 、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艺术成就
⑴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继承和发扬了《诗 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 社会下层民众生活的艰难与痛苦,如《东门 行》、《妇病行》等,在后代逐渐形成中国 诗歌的一种显著特色:反映民生疾苦; ⑵ 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具有“缘 事而发” 的特色;写作技巧很成熟,出现了 第三人称叙述,“歌、行”体分类影响了后 代叙事诗等。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 诗是班固的《咏史》 。 班固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 今存五言诗有名可考者,即有张衡 《同声歌》、郦炎《见志诗》二首、 秦嘉《赠妇诗》三首、赵壹《疾邪 诗》、蔡邕《翠鸟诗》。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可以说是东 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其一云: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 欢会常苦晚。念当奉时役,去尔日遥远。 遣车迎子还,空往复空返。省书情凄怆, 临食不能饭。独坐空房中,谁与相劝勉。 长夜不能眠,伏枕独展转。忧来如循环, 匪席不可卷。
西汉时期的一些歌谣和乐府诗歌,五言的成分很 大。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 延年《李夫人歌》,载《汉书· 外戚传》) 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桂树华不实,黄雀 巢其颠。古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汉书· 五 行志》载成帝时民谣) 但五言诗的成熟还是体现在汉乐府民歌中,如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等,都是成熟的五言体诗。
▲ 对《孔雀东南飞》主题的重构
※ 主题:人的生与死 、人的命运 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记录、再造了 焦刘夫妇的悲剧故事。
⒈ 焦刘的无爱婚姻 刘自遣的话语(积愤、自己的价值、对焦的失望); 焦的懦弱、自欺欺人(同情、安慰、为己辩护);分 别场面(同舟共济的感情、焦的愧疚);刘许婚后的 最后相见及自杀(对人生的绝望、报复、懦弱灵魂的 最后挣扎、对自己的谴责)。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李晓东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

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

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

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

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

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

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

如《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的生活处境。

全诗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家庭中兄嫂虐待孤儿的严重社会问题,并愤怒谴责了这种不道德行为,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的描写细致形象,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更是鞭辟入里。

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弟弟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役使他,折磨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让他不是在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却连一双草鞋都穿不上。

其中一个细节是孤儿因为生活艰苦,在收瓜回家的途中体力不支,瓜车翻倒,周围的人非但没有帮他捡,反而哄抢偷吃他的瓜。

在家中他受尽兄嫂的欺凌,在外又遇到不幸的事情,这些更加让人同情他的悲苦遭遇。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

打开《陌上桑》,开篇便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春和日丽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抹朝阳温柔地照在林间的一座小楼之上,秦家漂亮的罗敷姑娘从小楼中款款走出,来到城南的桑林之中,又开始了她一天的采桑工作。

朝阳下的罗敷给读者的感觉是青春、明快、亮丽,“好女”二字道出了罗敷的美丽与可爱,当然“自名”二字却说明了罗敷也以自己的美而自负。

“自名”乃自比、自命之义,非自己取名。

因从东汉其他的民歌和后代诗歌中,我们可以断定罗敷并不是我们诗中女主人公的原名,它是当时美女的代名词,所以《为焦仲卿妻作》一诗中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正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称美男子为“子都”一样。

如果说开始几句只是让读者看到罗敷的背影的话,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让我们走近了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汉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它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现存下来的汉乐府民歌,不过40余首,这些留存的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所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说,乐府民歌的作者面向现实生活,根据人们在各种各样的遭遇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而进行创作的。

它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经》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风骚传统,提高了抒情诗的表现艺术,把比兴从简单的比拟手法发展为比较完整的形象思维方法。

其具体表现之一是,完成了咏物诗的创造,通过咏物来抒情。

《诗经》中没有咏物诗,《楚辞》中的《橘颂》虽然属于咏物型,但严格说来不是一首完整意义的咏物诗,因为其诗后半章由诗人出面直抒情感,乐府民歌中的《长歌行·青青园中葵》与此相似。

而《怨歌行》则成为最初的完整的咏物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诗旧以为班婕妤或颜延年作,但《文选》编此诗于“乐府”类中,李善注引《歌录》云为“古辞”,因此也当为“汉世街陌谣讴”之一。

诗人把女性命运主宰于他人之手以致惴惴于怀的心理,加诸团扇上,使之具有寄托象征的特点。

《艳歌行·南山石嵬嵬》也是一首咏物之作:南山石嵬嵬,松柏何离离。

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

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

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摧。

特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

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

谁能刻镂此,公输与鲁班。

被之用丹漆,熏用苏合香。

本自南山松,今为宫殿梁。

诗里写了南山松树的遭遇,从野生野长到刻镂熏香,在人看来是够尊崇荣耀的,可松树本身却感到悲哀,寄托了作者轻荣禄重自然的思想。

咏物诗因物及人,以物寄情,成为后世文人喜用的一种特殊的抒情诗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汉代文学的主流是文人创作,文人创作的主流是辞赋。

乐府民歌作为民间的创作,是非主流的存在。

它与文人文学虽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不一致之处。

这种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逐渐影响了文人的创作,最终促使诗歌蓬勃兴起,取代了辞赋对文坛的统治。

所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数量不算多。

但是,在到汉为止的中国文学史上,它显示出特异的光彩。

下面,我们对其主要的特色与成就,逐一介绍。

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在汉代文人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不涉及社会下层的生活;《史记》也只记述了社会中下层中某些特殊人物的特殊经历,如医师、卜者、游侠等。

至于汉代以前,只有同为民歌的《诗经》中的《国风》部分,与汉乐府民歌较为相近。

但是,《国风》虽然也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它反映社会下层生活的特征并不显著,更没有具体深入地反映出这种生活的艰难与痛苦之处。

《国风》中大量的关于婚姻、爱情的诗篇,我们只能说它写出了包括社会中下层在内的人类生活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面,而无法确定所写的一定是下层的或劳动人民的生活。

反映士兵征战之苦与怀乡之情的诗篇,也只是写出了下层人民生活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方面。

只有《豳风七月》,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四季的劳作生活,但它又只是概括性的陈述,而不是具体深入的描写,而且也仅有这一篇。

因此,汉乐府民歌中的许多诗篇,读来就有耳目一新之感,如《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诗中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她死了以后,孩子们无衣无食。

父亲到市上去乞讨,碰到熟人,同情地给了他几个钱。

回到家,见小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一个劲地哭着要母亲抱。

这是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生活,又是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

这样的诗,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诗中那位母亲临终之际对自己的孩子死不瞑目的牵挂,真可以催人泪下。

同样写孤儿的,还有另一篇《孤儿行》。

诗中的孤儿,原是一个富人家的子弟。

但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

他被迫远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

平日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

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的悲痛呼喊!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东门行》写了一个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①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久居!①此处语义费解,汉乐府中常有类似情况。

通常标作今非,咄!行!似乎可通,但作为歌辞,恐怕很难演唱。

无衣无食,又无任何希望的岁月,使得这位男主人公再也不能忍受,宁可铤而走险。

女主人公则苦苦解劝,希望丈夫忍受煎熬,不要做违法而危险的事情。

这个场面,也是非常感人的。

《艳歌行》写了远离家乡谋生的流浪者生活中一件细琐的小事,情感不像上述几篇那样强烈,但同样浸透了人生的辛酸: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在异乡为别人家干活的兄弟,有幸遇上一位贤惠的女主人,愿意为他们缝补衣衫,她丈夫回来看到了,心怀猜疑地斜视着他们。

这使流浪者深感远行不如归。

然则归又如何呢?倘非为生活所迫,也就不会出门了。

其他如《十五从军征》写一个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人,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却再无亲人,只看到累累荒冢;《战城南》写战死的士卒,横尸战场,听任乌鸦啄食。

凡此种种,都写出了孤苦无助的人在人间的悲惨遭遇。

这种生活事实从来就存在,而且后来也长期存在下去。

在汉乐府民歌中,它第一次被具体而深入地反映出来,显示了中国文学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为后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

由于很多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民生疾苦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显著特色。

生活气息浓厚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于上述反映下层人物生活的作品,但也不是仅有这一类作品才具备。

譬如《陇西行》,赞美一位能于的主妇善于待客和操持家务,也很有生活气息。

第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

《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

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的作品,这个比例不算低。

《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有缘事而发的特色,主要当是从这一点来说的。

前面所说汉乐府民歌的第一个特色,即生活气息浓厚和深入具体地反映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痛苦,也是因为采取了叙事诗的形式。

这些叙事性的民歌,大多采用第三人称,表达人物事件显得自由灵活。

在结构方面,也有显著特点。

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大都是短篇,这一类作品,常常是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的片断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交代与铺陈,又能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

如前面说到的《东门行》,只是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

《艳歌行》同样只写了女主人为游子缝衣、男主人倚门斜视的片断,却使人联想到流浪生活的无数艰辛。

《十五从军征》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面是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灾人祸,亲人一一凋零。

一切不说,只说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园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了。

这首仅十六句的诗不仅涵量大,而且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

中等篇幅的如《陌上桑》,长篇的《孔雀东南飞》,则是另一种写法。

这里有更多的描叙,情节的展开和矛盾冲突的起伏,具体的我们放在后面一节再谈。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

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因为歌、行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

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第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在先秦文学部分我们分析了《诗经》的情感表达,指出它的总体的特征,是有所抑制而趋于平和含蕴。

古人以温柔敦厚四字来概括,并没有怎么说错。

屈原的作品中,情感是相当激烈的;但作为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的抒情,又有其特殊性。

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既接受了楚文化传统的熏陶,同时又在更广泛的生活方面和更强烈的程度上表现这一特点,无论表现战争、表现爱情,乃至表现乡愁,都尽量地释放情感。

叙事诗是如此,抒情诗更是如此。

如《战城南》这样来描述战争的惨烈: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激战过后的战场上,尸体横陈,乌鸦在上空盘旋,准备啄人肉,又想象死者要求乌鸦在吃他的肉体之前,先为他嚎叫几声。

如此描绘战争之惨烈,在《诗经》中完全看不到踪影;楚辞中的《国殇》,也有所不及。

《上邪》是热恋中的情人对于爱情的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诗写得很简单,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

诗中主人公连用了五种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示爱对方一直要爱到世界的末日。

《诗经》中即使最强烈的表达,如《唐风葛生》所说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比较之下,也显得平静而理智了。

对于背叛爱情的人,《有所思》又是毫无留恋,毫无《诗经》中常见的忧伤哀怨,而是果断地愤怒地表示决裂: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等,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想思与君绝!诗中主人公听说对方有他心,立即把准备送给对方的宝贵的爱情信物折断摧毁并烧成灰,这还不够,还要当风扬其灰,以表示相思与君绝!《古歌》和《悲歌》抒发乡愁,又是那样浓厚沉重,无法排遣。

前者如下: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综上所述,可以说:汉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次情感表现的解放。

《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是感于哀乐之作,便是指这一特色而言吧。

对于诗歌的发展,这一点同样是很重要的。

后代情感强烈的诗人,常从这里受到启发。

李白的《战城南》,就是对汉乐府民歌的模仿。

第四,汉乐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现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汉代两首流行的丧歌《薤露》和《蒿里》,就是这样的作品: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前一首感叹生命就像草上的露水很快晒干一样短暂,却又不像露水又会重新降落;后一首感叹在死神的催促下,无论贤者、愚者,都不能稍有停留,都成了草中枯骨。

应当指出,汉代人并不是只在送葬时唱这种歌;平时──甚至在欢聚的场合,也唱它们。

《后汉书周举传》载,外戚梁商在洛水边大会宾客,极尽欢乐,及酒阑倡罢,续以《薤露》之歌,座中闻者,皆为掩涕。

这似乎常常在提醒自己:乐极生悲,欢尽哀来。

从中可以感受到汉人普遍的感伤气质。

生命的短促,是人类永远无法克服的事实。

出于对美好人生的珍爱,因此而感到悲伤,也是自然的感情。

而同样从这种伤感出发,人们又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长歌行》强调了努力奋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诗人以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由此咏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千古绝唱。

而面对同样事实,在《怨歌行》中,得出的结论是当须荡中情,游心恣所欲;《西门行》更进一步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从今天的眼光看,《长歌行)所提倡的,或许更为积极可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