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之两汉乐府诗共18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6汉乐府

(3)艺术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 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 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 成为后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 榜样。
参考书目
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版。
2、吴小如等编《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版。
4、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1)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以 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 物的性格特征
(3)汉乐府民歌还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 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4)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生动,逐渐趋于五言。
(5)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6)孔雀东南飞
人物形象 刘兰芝 焦仲卿
艺术成就
首先, 成边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二, 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第三,结构细针密线,完整、紧凑、细密
。
第四,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对形 象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五,《孔雀东南飞》,得力于繁简得当 的剪裁。
5、汉乐府诗对后世的影响。
3、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
5、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6、赵敏俐《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7、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8、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9、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
汉乐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第一节关于乐府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变的。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
至唐,则已撇开音乐,而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出发,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
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
《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所谓采诗,即采民歌。
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
”(《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
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
两汉某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民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经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根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导读Ⅰ - 汉乐府诗歌

第 三 节 汉 代 文 人 五 言 诗
第 二 节 《 古 诗 为 焦 仲 卿 妻 作 》
第 一 节 汉 乐 府 民 歌
第一节
民歌
一、概念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六朝时 ,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 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 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二、分类 汉乐府诗歌包括文人乐府和乐府民歌,主要保 存在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民歌主要 保存在相和歌辞、鼓吹曲辞和杂曲歌辞中。
二 、 艺 术 成 就
. 语 言 浅 近 自 然 , 意 蕴 丰 厚 。
3
. 长 于 抒 情 。
2
. 浑 然 天 成 的 艺 术 风 格 。
1
〖参考书目〗
1、《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 选· 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汉代文学思想史》许结著·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汉赋研究》龚克昌著·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4、《汉赋通论》万光治著· 成都:巴蜀书社,1989 5、《汉魏六朝赋选》瞿蜕园选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 6、《两汉文举要》高步瀛选注· 北京:中华书局,1990 7、《史记选》王伯祥选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8、《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萧涤飞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吴小如等编写·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 10、《古诗十九首集释》隋树森编著· 北京:中华书局,1955
我 国 诗 歌 史 上 最 早 的 一 首 五 言 长 篇 叙 事 诗 , 长
一、思想内容
通过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
酷迫害,热情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
中国古代文学 汉乐府

中文:《孔雀东南飞》(Peacocks Flying Southeast)是汉乐府(Yuefu songs of the Han Dynasty)中最有名的诗篇,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
聪明、美丽、善良的女子刘兰芝和自己喜爱的男子焦仲卿结婚后,感情深厚,但是焦仲卿的母亲却狠毒地拆散了这对夫妻,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自杀。
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feudal ethics)、家长统治(clan rule)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愿望和决心。
词汇要点:narrative poem, beloved, commit suicide, for the sake of love, condemn译文:The best-known poem in Yuefu songs of the Han Dynasty is Peacocks Flying Southeast, which is also the first long narrative poem in Chinese history. Liu Lanzhi, a smart, pretty and kind-hearted girl, got married to Jiao Zhongqing, her beloved man. They loved each other deeply, but Jiao’s mother was so cruel that she forced them to separa te. As a result, both Jiao and Liu committed suicide for the sake of love. The tragedy of Jiao and Liu condemned the feudal ethics and evil clan rule, and expressed the wish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young who pursued free marriage.。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两汉乐府诗介绍

两汉乐府诗介绍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
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乐府与太乐乐府的兴废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行政长官是乐府令,隶属于少府,是少府所管辖的十六令丞之一。
西汉朝廷负责管理音乐的还有太乐令,隶属于奉常。
乐府和太乐在行政上分属于两个系统,起初在职能上有大体明确的分工。
太乐主管的郊庙之乐,是前代流传下来的雅公布古乐。
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它不是传统古乐,而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章,另外,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在祭祀沛宫原庙时用楚声演唱,也由乐府机关负责管理。
西汉从惠帝到文、景之世,见于记载的乐府歌诗主要是以上两种。
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
”乐府的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
许多民间歌谣在乐府演唱,得以流传下来。
文人所创作的乐府歌诗也不再像《安世房中歌》那样仅限于享宴所用,还在祭天时演唱,乐府诗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令下设三丞。
又据《汉书·礼乐志》所言,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百余人,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
武帝到成帝期间的一百多年,是乐府的昌盛期。
哀帝登基,下诏罢乐府官,大量裁减乐府人员,所留部分划归太乐令统辖,从此以后,汉代再没有乐府建制。
【古代文学】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一、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及情节场面的描写。
如《孤儿行》中通过叙事写一个被兄嫂虐待,奴隶般受罪的孤儿形象,反映出他前路茫茫,苦海无边的生活处境。
全诗通过孤儿对自己悲苦命运和内心哀痛的诉述,真实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家庭中兄嫂虐待孤儿的严重社会问题,并愤怒谴责了这种不道德行为,是一首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感染力的优秀诗作。
全诗的描写细致形象,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更是鞭辟入里。
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弟弟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役使他,折磨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让他不是在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养蚕、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却连一双草鞋都穿不上。
其中一个细节是孤儿因为生活艰苦,在收瓜回家的途中体力不支,瓜车翻倒,周围的人非但没有帮他捡,反而哄抢偷吃他的瓜。
在家中他受尽兄嫂的欺凌,在外又遇到不幸的事情,这些更加让人同情他的悲苦遭遇。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乐府诗非常注意描写人物,为了刻画人物,使用的有些手法是具有开创性的。
打开《陌上桑》,开篇便给读者以美好的感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让我们闭上眼睛,仿佛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春和日丽的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一抹朝阳温柔地照在林间的一座小楼之上,秦家漂亮的罗敷姑娘从小楼中款款走出,来到城南的桑林之中,又开始了她一天的采桑工作。
朝阳下的罗敷给读者的感觉是青春、明快、亮丽,“好女”二字道出了罗敷的美丽与可爱,当然“自名”二字却说明了罗敷也以自己的美而自负。
“自名”乃自比、自命之义,非自己取名。
因从东汉其他的民歌和后代诗歌中,我们可以断定罗敷并不是我们诗中女主人公的原名,它是当时美女的代名词,所以《为焦仲卿妻作》一诗中也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正如先秦两汉时代到魏晋时代称美男子为“子都”一样。
如果说开始几句只是让读者看到罗敷的背影的话,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让我们走近了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中国古代文学史》--3诗歌第二节两汉乐府

艺术特色
•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精练的语言写出 人生最深的感受。 • 2、注重物我交融,善用比兴。 • 3、语言浅近自然,而又耐人寻味。
本节参考书目
• 肖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4 •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 1957 • 《叶嘉莹论诗丛稿》
第二节
两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
• 一、两汉乐府 • 二、古诗十九首
一、两汉乐府
• 1.两汉乐府: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 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 来的汉代诗歌。 • 2 .《东门行》、《妇病行》与《孤儿行》 • 3 .《上邪》 • 4.《薤露》 • 小结:
东门行
• • • • • • •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欧阳修《木兰花》 诗歌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手法 “结构天然,绝无痕迹”(胡应 麟《诗薮》);比兴手法,诗歌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
•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 、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 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 生年不满百》 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 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 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 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 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 、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 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 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 我而去。 •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 、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汉乐府诗的流传与影响

汉乐府诗的流传与影响1. 简介汉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汉代的一种流行民歌形式,汉乐府诗以其朴实自然、质朴真挚的风格在当时深受欢迎,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流传和收录2.1 史料记载:根据历史记载,汉乐府诗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
《汉书·艺文志》中有专门记载并分类整理了许多乐府之作。
2.2 乐府集:东汉班固编写的《乐府集》是最早系统收录乐府诗歌的著作之一。
该书收录了近百篇不同类型的乐府诗,使得这些作品得以广泛流传和传承。
2.3 口头传播:因为其具有简洁易懂、节奏明快等特点,汉乐府诗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
3. 内容与风格特点3.1 题材广泛:汉乐府诗的题材非常丰富,涉及到爱情、家乡思念、战争等各个方面的主题。
它们以直观、真实的情感描写打动人心。
3.2 简练自然:汉乐府诗语言简练,表达直接,深受人们喜爱。
这种特点使得它易于流传和广泛传唱。
3.3 动人朴实:汉乐府诗追求真挚感人的表达方式,在叙事中常常渲染出浓郁的情感氛围,引发读者共鸣。
4. 影响与传承4.1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汉乐府诗不仅在当时很受欢迎,也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后来的民歌曲艺风格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许多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4.2 乐府诗与现代音乐的结合:近年来,一些音乐人因对汉乐府诗的独特情结而创作了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新乐府」作品,使得汉乐府诗的影响得以延续至今。
4.3 学术研究与传承:学界对汉乐府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整理工作,这些研究结果为保护和传承汉乐府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 结语汉乐府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流传和影响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闪耀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