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

合集下载

战国策课文

战国策课文

战国策的课文1.《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苏秦拘于魏》苏秦拘于魏,欲走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

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而秦不受也。

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

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

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

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3.《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胥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国学经典《战国策》(西周)原文 译文pdf

国学经典《战国策》(西周)原文 译文pdf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4)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7)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8)雍氏之役 (10)周君之秦 (13)苏厉谓周君 (15)楚兵在山南 (17)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19)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21)秦召周君 (23)犀武败于伊阙 (24)韩魏易地 (26)秦欲攻周 (27)宫他谓周君 (29)谓齐王 (30)三国攻秦反 (31)犀武败 (32)国学典籍《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

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全书现存497篇。

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

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

文言文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

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益之。

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

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

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

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

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

’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德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

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

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秦为发使公孙昧入韩。

公仲曰:“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于南郑、兰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

”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

楚威王攻梁,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而入于楚。

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

故不如出兵以劲魏。

’于是攻皮氏。

魏氏劲,威王怒,楚与魏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

今也其将扬言救韩,而阴善楚,公恃秦而劲,必经与楚战。

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于公相支也。

公战胜楚,遂与公乘楚,易三川而归。

公战不胜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

臣甚恶其事。

司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与昭献遇于境,其言曰收玺,其实犹有约也。

”公仲恐曰:“然则奈何?”对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

以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秦必委国于公以解伐。

是公之所以外者仪而已,其实犹之不失秦也。

”文言文翻译:楚国围困雍氏,韩国派冷向到秦国借救兵,秦国为此派公孙昧来到韩国。

公仲说:“您认为泰国将会救韩国呢?还是不救韩国呢?”公孙昧回答说:“秦王的话是这样说的,请你们取道南郑、蓝田去攻打楚国,我们出兵进驻三川,等待您。

这样恐怕秦、韩两军永远也不能会合了。

”公仲说:“怎么办呢?”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会效法张仪以往的计谋。

楚威王进攻魏国,张仪曾对秦王说:‘我们同楚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就会掉头投向楚国。

韩国本来就是魏国的盟国,这样泰国就孤立了。

因此不如假意出兵使魏国变得强硬起来。

’这时楚国一定围攻皮氏。

魏国态度强硬,楚威王大怒,楚国和魏国展开大战,结果秦军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满意而归。

观在秦国表面上声畜救韩,而暗地里与楚国亲善,您依仗秦国态度强硬,一定轻视同楚国的战斗。

楚国已暗中得知秦国不会帮助韩国,一定很容易同您相抗衡。

您如果战胜楚国,秦国就会同您一道乘楚国之危夺壤土地,攻占三川而归。

您战不胜楚国,秦国就会阻塞三川全办拒守,您不能自救。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战国策》是一部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历史、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记载了战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各国君主的成败、强弱、兴亡以及各种重要战争的经过和战后各国的情况。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间的政治矛盾和军事冲突,描绘了战国时期的复杂局面和各国的策略、计谋和政策。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文化发展,介绍了各种经济制度和商业活动,以及各种文化思潮和流派。

描绘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反映了各个国家的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以及各个国家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

介绍了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反映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发展和影响。

《战国策》的成书过程非常复杂,它是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策士和史官们所写的著作汇编而成的。

这些著作最初是以口头故事的形式在民间流传的,后来被一些文人和史官们记录下来,经过长期的整理和编纂,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战国策》。

《战国策》的文体是以叙事为主,通过大量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来展现战国时期的历史面貌和社会风貌。

它以策士和史官们所写的游说辞、书信、史录等为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谋略、计谋和策略,以及各种辩论、说服和讽刺等技巧。

《战国策》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以其生动形象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以及高超的文学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同时,《战国策》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战国策》还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反映的各种思想和思潮,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都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战国策》也为后世的政治和军事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的来说,《战国策》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原文及翻译如下:
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驰走楚、秦之间,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轸,然则是轸自为而不为国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何不听乎?”
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陈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也。


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

曰:‘孝己爱其亲,天下欲以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为臣。

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

’吾不忠于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吾不之楚,何适乎?”秦王曰:“善。

”乃止之也。

张仪又在秦王前面诽谤陈轸说:“陈轸奔走于楚、秦之间,但现在楚国不见得对秦友好,反而却和陈轸的关系非常亲密。

如此看来,陈轸一切举动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了秦国。

况且陈轸又企图背叛秦国而投奔楚国,大王为什么不明察此事呢?”
于是秦王就问陈轸说:“我听人说你准备背秦而去楚国,有这回事吗?”
陈轸回答说:“有这回事。

”秦王有点生气地说:“那么张仪所说的话是真的了?”
陈轸回答:“何止张仪知道这件事,就连路人也知道这件事!常言道:‘由于孝已(著名孝子,殷高宗之子)孝顺他的父母,因而天下父母都希望孝已做自己的儿子;由于伍子胥忠于他的君王因而天下的君王都希望伍子胥作自己的大臣。

卖仆妾时如果能卖到本乡,那就证明是一位好仆妾;被休的妻子如果能改嫁到本乡,那就证明他是一位好妻子。

’如果我不忠君爱国,忠诚于秦王,那么楚王又怎么要我做他的大臣呢?忠心耿耿尚且被遗弃、被放逐,我不去楚国又去哪里呢?”
秦王感动地说:“贤卿言之有理。

”于是就把陈轸挽留下来。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国互相争斗,不断地寻求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利益。为了立于不败之地,各国的君主们不断地制定各种策略,这些策略被称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如何取得胜利以及如何维持国家统治而建立的。这些策略多数针对外交和军事,但也有一些涉及内政和文化等方面。以下是战国策的主要内容:

外交策略 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非常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是联盟和敌对关系。战国时期的君主们常常会利用外交手段来达成各自的目的。

联盟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的外交策略。各国之间可以通过联盟,共同对抗强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增强自己的实力。其中一个经典的联盟例子是秦国和魏国在攻打赵国时所建立的联盟。

另一个外交策略是分化敌国,诱使敌国内部发生分裂和争斗。这可以减轻自己的压力,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劝诱或贿赂,使敌国内部纷争,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军事策略 在战国时期,军事力量是君主们争夺国土和扩张势力的主要手段。各国常常会利用各种战术和策略来增强自己的军力。 “围魏救赵”便是一个典型的战术策略,这个策略意味着攻打一个国家的同时,向其邻近国家求援,让它们分兵来支援,这样就可以减弱被攻打国家的反抗力。这个战术在赵国和韩国攻打魏国时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以少胜多”是另一个重要的军事策略。这个策略是针对敌方力量比自己强大的情况而设计的。通过对敌方军队的精确攻击和迂回包抄,使自己那一小部分的军队可以对抗大部分的敌军,从而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

内政和文化策略 除了外交和军事手段,君主们也会利用内政和文化策略来维持国家统治。

其中之一是密探策略。这个策略是通过派遣特工到敌方国家,收集情报,并渗透敌方内部,以破坏敌国的军事和政治计划。这个策略在楚国和吴国的军事行动中被广泛应用。

文化手段被用来加强君主的统治力。秦始皇即位后,他利用文化来加强自己的统治。他通过文化手段来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使所有人都能够使用同样的标准。

战国策叙录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叙录全文及译文

战国策叙录全文及译文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泮宫庠序者教之,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以治之,天下之人莫不风动从化,开于仁义,而耻于不义。

当此之时,虽有汤、武之圣,无所用之。

及其衰也,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

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

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

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

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诸侯,兼有之,有擅天下。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衰,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其势不得不然也。

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深可惧也。

译文:周朝从文王、武王开始兴盛起来,那时候推崇道德,特别重视礼义,设立了辟雍、泮宫、庠序这些地方来教育民众,用陈设礼乐、弹奏弦乐唱歌这些方式来进行移风易俗的教化治理,天底下的人没有不被这种风气影响而顺从教化的,大家都开启了仁义的思想,并且以不义为耻。

在这个时候呢,就算有像商汤、周武王那样圣明的人,也没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

等到周朝衰败的时候,那些游说、搞权谋的人,在社会上就被看重了。

所以像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代、厉这些人,就产生了合纵、连横、短长这些学说,左右摇摆不定。

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要是实行连横呢,秦国就能称帝;要是实行合纵呢,楚国就能称王;他们这些人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被看重;他们离开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被轻视。

但是在那个时候呢,秦国是最强大的,诸侯都比较弱小。

苏秦把诸侯们联合起来,当时六国合成一体,来排斥对抗秦国。

秦国人害怕了,都不敢派兵到关中地区窥视,天下有二十九年没有打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
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
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
《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
一部国别体史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
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
历史。在春秋战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的记事比《春
秋》详细生动的多,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是一部战
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的刘向校理群书,加以整理,去其重复,
得33篇,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燕、赵、魏、韩、
宋、卫、中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
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主要有《战国策》,《三国志》。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
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
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
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
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
年91岁。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
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
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