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写人艺术探微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以《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战国策》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值的佳作。
它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而且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充智慧的洞察力,展示了当时战国诸侯的聪明才智,为后世建立国家、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来展示和表达文本的信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充了丰富的艺术气息,为解读文本内容提供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内涵。
一、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战国策》中的文字语言艺术很丰富,它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转换了历史信息,又以精彩的词句代表历史信息,把文本表达得生动形象。
其中,《战国策》极具特色的乡土气息体现在文本语言艺术上,它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增加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增强了文本的辨识度和理解度。
比如,书中提到“天下之难者,唯独不二”,以此形容西楚霸王项羽的仁智和令人敬畏的威力,以此形容其外交政策的强大,同时也显示了项羽无可匹敌的能力,体现出书中深刻的思想意义。
二、结构上的考究《战国策》中文本结构很有讲究,采取“提与议”式的结构模式,在结构上做了很好的设计,以文本的结构表现出议论的思想把握。
比如,书中告诉宣言应该严格遵守当时的法则和道德,通过言词的结构表达出其在外交和政治上的苦心细致,同时也可以表达他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告诉后世人应该尊重法则,懂得得违背规矩,这些思想都藏在文本结构中,为读者所知。
三、形式上的新颖《战国策》中,作者结合汉语习惯,使用了众多古代文学形式,如九律、歌诀、诗词、祭文等,以生动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历史信息,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比如,当时关于政治观念的阐述,用推阖表现出来,使人领略到诸葛亮高深的思想,当时关于军事机动的说明,用九律形式展现出来,让人赞誉不已。
综上所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是十分独特多样的,既有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又有结构上的考究,而且还有富有形式上的新颖,它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而且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战国的文化和政治的彩色,探究历史的真实之魅。
《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

《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
语言艺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综合学科,它融汇了对社会文化的深入理解、科学的文本学分析和审美的文体判断。
《战国策》作为世界文史上的一部经典,特别是它的人物语言活灵活现,彰显了其崭新而又精妙独特的语言艺术审美美学特色。
《战国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人物语言艺术,其人物表达犀利,善于捕捉机遇,并把握其对话方向。
例如霸王秦桧,他深谋远虑,很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开口就会举出各种超前未来的策略,使自己的言辞简洁而又犀利。
例如,他曾在三国斡旋中表达过:“苟无一纲之制,则天下宁可孤立枯荣也。
”这句话就表明了他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体现了对天下环境的敏感和全面的把握。
此外,《战国策》的人物语言艺术还表现出其文化底蕴的深厚。
如苏秦,他也是战国期间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把儒家的政治思想体现在诸子百家里。
他强调政治要简洁明了,“只有制止而止,或允许而行”,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他对政治执政法则的深刻理解。
由此可见,苏秦的文化思想启发了他的语言精炼与集中。
《战国策》的人物语言艺术表现了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从而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美学特征。
通过对《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从而深刻理解汉语语言艺术的过程和发展。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浅析《战国策》中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
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其文章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渲染夸大,充分发挥,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而且善于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
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
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
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
_战国策_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程保生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
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诸侯各国的斗争,除武力的强弱外,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也成为诸侯称霸的关键。
《战国策》中策士们各骋才干,巧言雄辩,游说人主,在语言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
宋代李文叔称颂它:“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书战国策后》见《战国策》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王觉称它是“文辞之最”(《题战国策》见《战国策》附录)。
褚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一、辞采绚丽,生动形象《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往往都是功利主义者,他们的游说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人君之所爱,投其所好。
因而在游说时,就非常注意辞采的动听、传神,用绚丽的词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那些抽象的道德,寓理于形,使之鲜明可感,娓娓动人,使说辞具有诱人的感染力和勿用置疑的说服力。
其主要方法是运用比喻、寓言来增加辞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一,巧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日》: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者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连用四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难见楚王的处境,抒发自己怨愤之情。
再如《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认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庄辛的一段话,一个比喻紧连着一个比喻,这些比喻同是寄寓着一个道理,步步紧逼,阐述道理,开人视听。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从文学上看,《战国策》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富于文采。
《左传》也是以文采著称的,但两者相比照,能够看到《战国策》的语言更为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不管叙事依旧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出现酣畅淋漓的气概。
在那个地点,语言不仅是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截了当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
如《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等篇,差不多上显著的例子。
第二,《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爽朗。
《左传》描写人物,大抵是简笔的勾勒。
如前面举出的重耳向怀赢陪罪的例子,尽管也能传神,如何说过于简单。
而《战国策》中,如《齐策》写冯谖,一开始,描画他三次弹铗而歌、有意索求更高物质待遇的奇特行为,初步刻画了他的不同凡响而又故弄玄虚的性格。
接着,展开了“冯谖署记”、“矫命焚卷”、“市义复命”、“复谋相位”、“请立宗庙”等一系列波澜起伏的情节,将这位有胆识、有策略、有手段,同时也是恃才自傲、多辞善辩的“奇士”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名的《荆柯刺秦王》一篇,更是杰出纷呈,兴奋人心。
易水送别的一节如此描写: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徽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大方,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因此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段描写力极强。
文章大师司马迁作《史记·刺客列传》,对有关荆轲的部分,也大量抄录了《战国策》的原文。
“燕赵多大方悲歌之士”的美名,也由此传闻天下。
第三,《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这也是以文学手段关心说理。
这些寓言,形象鲜亮,寓意深刻,又浅显易明白,独立地看,也是中国文学宝库中辉煌的明珠。
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历来家喻户晓。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战国策》人物艺术特点

《战国策》人物艺术特点首先表现在长于说辞。
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或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以情感人;说话艺术的特点是苦言巧,话锋机敏喜智,他便言谈形象生动,其一是下干进言,设法克服人君贵卿的漠视,拒听或逆反,使对方能听和听进说理分析;其二是微言相感,针对对方特殊心理,以漫不经意之语点到要害,让其自付自悟;其三是巧说妙解,或咬文,或心计;其四是善用丝喻,审道理干形象和故事,看的属干诉取壁,随机利用身边之事眼前之物为语料。
其次在于善于写人。
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
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刻划非常成功,或表现血气方刚,或表现老谋深算,或奇异常人,或重恩怨报。
最后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
文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彩绚烂,声调铿锵,感情充沛。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史书,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杰作。
如实记述战国游士为其所辅佐之国出谋划策,以求长治久安的言论、事迹是该书的写作宗旨;而浮雕似地塑造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则是它的写作特色。
《战国策》中寓言题材一般分为拟人化的动物寓言、类型化的社会寓言和附会古人的历史寓言三大类。
目的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即游说君主、消弭灾祸,劝告君王莫信谗言、表白忠心,推荐贤才、贬退小人。
内容浅显易懂,形象鲜明,寓意深刻,从而增强了辩词说服力。
《战国策》的虚构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至战国中、后期,史传领域在艺术构思上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浪漫想象的因素。
不论是套用情节模式或是因袭言辞模式,这些故事同文学本身的虚构性发展更具有内蕴关联。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合集五篇)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合集五篇)第一篇:《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
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诸侯各国的斗争,除武力的强弱外,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也成为诸侯称霸的关键。
《战国策》中策士们各骋才干,巧言雄辩,游说人主,在语言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
王觉称它是“文辞之最”(《题战国策》见《战国策》附录)。
褚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一、辞采绚丽,生动形象《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往往都是功利主义者,他们的游说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人君之所爱,投其所好。
因而在游说时, 就非常注意辞采的动听、传神,用绚丽的词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那些抽象的道德,寓理于形,使之鲜明可感,娓娓动人,使说辞具有诱人的感染力和勿用置疑的说服力。
其主要方法是运用比喻、寓言来增加辞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一,巧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曰》: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者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连用四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难见楚王的处境,抒发自己怨愤之情。
再如《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认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庄辛的一段话, 一个比喻紧连着一个比喻,这些比喻同是寄寓着一个道理,步步紧逼,阐述道理,开人视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1 卷 第 4 期2018 年 4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1 No.4Apr.2018《战国策》写人艺术探微殷丽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摘 要:《战国策》在写人艺术上构思巧妙、写法多样、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颇有赏读和写作的借鉴意义。
结合教材中的作品,探析《战国策》借助完整跌宕的情节、多样精微的描写、典型环境下的个性化语言和对比衬托等方面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战国策》;人物形象;情节;描写;人物语言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8)04-0149-020 引言先秦散文中,写人艺术最精妙的要数《战国策》。
诸子散文重“论”,哲理阐述多一些,也不乏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的画卷式的人物描写,但与历史散文《战国策》里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相比,只能算是简笔勾勒了。
《战国策》中刻画了许多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选入教材中的,有讽齐王纳谏的邹忌、说赵太后的触龙、客孟尝君的冯谖等,每个人物都富有独特的个性,在赏读中“令人读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胜之致”[1]。
1 完整跌宕的情节构成人物性格的成长“文似看山不喜平”,完整又跌宕的情节叙述是人物性格成长和构成的历史。
《战国策》中,一波三折用得灵活多样,有“三叠式”的结构艺术手法。
“三叠式是指在一个故事里,或同样的场面出现三次,或类似的情节出现三个,从而表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如:冯谖刚开始寄身孟尝君门下,虽自称“无好”“无能”,但又因地位、待遇低于其他门客而多次提出高标准要求。
他抱剑“三唱”,一唱:剑啊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于是孟尝君吩咐给他一般门客待遇,让他吃鱼吧;二唱:剑啊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马车坐,孟尝君又给了他车客的待遇;三唱:剑啊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法养活家人,孟尝君于是供给他衣食费用,让他有能力奉养母亲。
“三唱”中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贪而不足”描绘得很传神,反衬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同时这也可能是冯谖故意试探孟尝君的方式,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方式试探孟尝君值不值得他为之效力、赴汤蹈火。
果不其然,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宽容大度让冯谖为之巧凿“三窟”,终身无忧。
“三唱”“三窟”,这一系列的“三”,并不是巧合,而是一种情节叙述方式,在曲折的情节展示中,人物心理活动丰富,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又如邹忌“讽”齐王的故事情节叙述,可堪称“三叠式”艺术运用的经典,全面贯穿了“三叠式”,从“三问”“三答”“三思”到齐王的“三赏”,把邹忌这个谋士的机智、善于思考、擅长辞令表现得生动传神,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战国策》中也有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艺术手法。
古人做文章讲究“蓄势”,“击石生波,揉直使曲”,“击石”“揉直”就是“蓄势”。
在人物描写中,欲扬先抑的“抑”就是“蓄势”。
冯谖是一个才识过人的策士,可他的出场让人很不屑,贫寒无法自养,想要寄身于孟尝君门下,问他有“何好”“何能”,都无,完全不符合“门客”要有才学的基本要求,孟尝君笑而接纳了他,但他尚且不知足,还“三唱”诸多不满,是一个无才无学、贪得无厌的人物形象,难怪遭到其他门客的轻慢和讥笑;而就是这个貌似“贪得无厌”的冯谖,能为孟尝君焚券市义、筑“三窟”,成就了孟尝君的声名,是个智勇双全、深谋远略的门客。
这种先抑后扬技法的运用推动了文章的波澜,使情节富有戏剧性,人物性格丰富,蕴藉深远。
2 多样精微的描写使人物性格丰满土耳其有句俗语:“用一根针挖一口井。
”在文学作品欣赏中,挖掘描写艺术魅力的这根“针”,就找到了鉴赏作品这口“井”的突破口。
描写往往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命力所在。
《战国策》中的细节描写简洁传神。
鲁迅说:“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2]描写邹忌的肖像就是这样的,只有“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八个字,简单勾勒出邹忌身材高大、貌美艳丽的样子,具体长得怎样呢?没有实写,只有一条信息:可与城北美男子徐公媲美。
徐公长得怎样?未知。
这些未定性的内容激发人去想象一个美男子的形象,丰富了作品语言的张力,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邹忌的形象,给人不同的阅读审美愉悦感。
又如,语言细节:邹忌问妻、妾、客“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对话中只改变了个别字,但说话人之间的关系、说话人的心境和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妻说“君美甚”,那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反问句更是肯定无疑,那份爱恋与自豪蕴于其中;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也是反问句,但少些妻“美甚”的赞美热情,稍平淡了一些;客说“徐公不如君美”,陈述句的语气,但与真相不同,如收稿日期:2018-03-05作者简介:殷丽萍(1973-),女,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150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1 卷此就有奉承之意,不一定是真话。
可见不同的语气和不同的用字,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内涵是不一样的,也表现了人物复杂的情感。
又如,心理细节:邹忌在见到徐公后,“自以为不如”,然后“窥镜”“自视”,晚上睡觉前还反思,妻、妾、客为什么没有说真话,原来妻是偏爱、妾是畏惧、客是有求,写出了人物丰富的心理内容。
其间,邹忌的“窥”“视”“思”三个动词,勾勒出邹忌的心理活动过程,看出邹忌内心不盲信、实事求是、善于思考的性格一面。
邹忌又由自己的被蒙蔽联想到君王的被蒙蔽,真是一个忠于职守、胸怀天下、足智多谋的谋士形象。
人物是由细节构成的,这些细节描写在《战国策》行文中只是随加点染,简笔勾勒,却能细致、具体、艺术地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特征鲜明,富有个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 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个性化的形象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方光焘在《作家与语言》中指出:“作家所用的,是这样一般的、万人共有的语言工具;而他所要表现的,却是特殊的个别。
”[3]《战国策》记录了诸多纵横家,每个人物语言都具有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个性特征。
比如:冯谖的“长铗归来乎”;颜斶的“王前”“士贵耳,王者不贵”;荆轲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读其语言如见其人,都是“特殊的个别”。
在塑造个性化形象时,常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述说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性化语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战国策》中的谋士,有的身居要位,有的一介门客,有的一市井刺客,作者常把他们置身于特殊的情境中,一言一行折射出不同的性格特点。
冯谖,一个位卑的门客,在孟尝君高爵显位时,三次弹铗而歌,遭来左右门客的讥讽;在孟尝君请门客去薛地收债,诸门客畏难不行时,唯独冯谖揭文告独往薛地,又自作主张假传孟尝君的命令免去百姓的债务,为孟尝君买“义”,买“义”之举遭到孟尝君的不解;在孟尝君不被齐王重用时,失意回封地薛,薛地百姓扶老携幼夹道迎接孟尝君的场面,让孟尝君明白买“义”的深远内涵。
在这些特殊的情境中,冯谖的才华胆略和深谋远虑被层层展现出来,让人回味,回味当初的“弹铗而歌”,不再是居不知足的狭隘认识,而是冯谖自信有才故意试探孟尝君的一个局。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战国策》构思巧妙,不露痕迹,人物的智慧韬略尽在其间,妙不可言。
又如,进谏君王要讲究说话技巧,除了善于辞令外,更需要熟谙君王心理。
所以很多谋士重臣的进谏,是把自己置身于危险的境界里。
身居要位的触龙,在赵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紧张情境下,要说服赵太后,极其困难。
触龙置身于一个“强谏”和“拒谏”的矛盾冲突中,如何劝谏?先写叙家常,再托幼子,谈燕后,论历史,缓解紧张局势,在家常中启发太后明白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切中要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太后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
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情境中,能较好地展现人物的大智慧和高超的说话技巧,写得丰富而传神。
邹忌见齐威王时,从自己与徐公比美的家庭小事讲起,讲妻妾客的回答与自己见了徐公本人后的反思,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
这种说话艺术在《战国策》中运用得很巧妙,对话中人物的性格表现得细腻而丰满。
4 对比衬托中突出人物性格对比是通过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对照、比较,突出其中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的特点,从而鲜明地反映某种思想、突出主题的方法[4]。
文学作品中的对比主要是人物之间的对比,在对比中衬托人物性格。
内部对比法在《战国策》中运用较多:(1)通过人物前后不同阶段的表现进行对比。
如冯谖,前部分“无好”“无能”,寄身孟尝君门下,为改善生活条件弹铗而歌,一个庸碌之辈,还满腹牢骚贪婪不知足;后部分去薛地收债,不畏艰难,一反前面的自私自利、伶牙俐齿,只说“愿之”,在孟尝君失势时又精心为其经营“三窟”,与前部分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知恩图报、有胆识、有谋略的策士形象跃然纸上。
在前后对比中,鲜明的反差给读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使人物真实的性格特征更为突出,也领略到了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
(2)同一人物在不同作品中的对比。
如《赵威后问齐使》里赵威后问齐使:“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秉持“民本思想”的英明君主的形象;但在《触龙说赵太后》中,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这又是一个气势压人、爱子心切,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的君王形象。
在对比中,能够更鲜明地看到君王的另一面——慈母,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5 结束语《战国策》借助完整跌宕的情节、多样精微的描写、典型环境下的个性化语言和对比衬托手法等,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巧妙、写法多样、人物形象丰赡,颇有赏读和写作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周建忠.大学语文(第二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30.[2]杨九俊,汪政.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语文(2年级上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3]徐思益.漫谈人物语言个性化[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14(2):5~12.[4]于冰.写作构思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责任编辑韩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