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精选10篇)《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篇1摘要:文章从《战国策》的语言所表现出的纵横驰骋,引喻谐调;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巧用寓言,形象生动等三个显著方面来浅析该书中所展现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战国策;纵横驰骋;铺陈夸张;引喻谐调;寓言故事《战国策》的散文艺术成就很高,前人称它为“辩丽横肆,亦为文辞之最”,《战国策》中的辞令引人注目,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不愧前人所概括的“辩丽横肆”。

下面便从三个方面来浅析《战国策》语言艺术方面的显著风格:一、《战国策》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战国策》的说者在分析利害时或抓住一点,尽力发挥,诱使对方上钩;或虚张声势,极力渲染对方的不利地位,使其听从安排;或故作惊人之语,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再详加辩析。

如“鲁仲连义不帝秦”(《赵策三》),秦围邯郸,赵国危急,形势严峻。

鲁仲连力主抗战,反对投降,同魏国派来劝降的辛垣衍作面对面的斗争。

他用层层削笋的办法,首先晓以大义,继而动以利害,中间有许多地方竟是短兵相接。

如辛垣衍把尊秦为帝的媚敌行为比作仆人对主人不得已的服从,鲁仲连立即逼他承认“梁之比秦若仆耶?”紧接着单刀直入,“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使对方突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然后鲁仲连接着论证,历史上殷纣王曾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说明暴君对臣下极其残忍。

再举过去鲁国和邹国都坚决不承认齐王自称天子,齐王终不能使之屈服。

今天三晋之大臣,难道还不如邹鲁之仆妾吗?最后指出,如真的帝秦,不但梁王不得安然,你辛垣衍也将失去现有的地位。

在大量的道理面前,辛垣衍只好认输。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以《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战国策》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值的佳作。

它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而且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充智慧的洞察力,展示了当时战国诸侯的聪明才智,为后世建立国家、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来展示和表达文本的信息,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充了丰富的艺术气息,为解读文本内容提供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内涵。

一、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战国策》中的文字语言艺术很丰富,它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转换了历史信息,又以精彩的词句代表历史信息,把文本表达得生动形象。

其中,《战国策》极具特色的乡土气息体现在文本语言艺术上,它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增加了文本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增强了文本的辨识度和理解度。

比如,书中提到“天下之难者,唯独不二”,以此形容西楚霸王项羽的仁智和令人敬畏的威力,以此形容其外交政策的强大,同时也显示了项羽无可匹敌的能力,体现出书中深刻的思想意义。

二、结构上的考究《战国策》中文本结构很有讲究,采取“提与议”式的结构模式,在结构上做了很好的设计,以文本的结构表现出议论的思想把握。

比如,书中告诉宣言应该严格遵守当时的法则和道德,通过言词的结构表达出其在外交和政治上的苦心细致,同时也可以表达他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告诉后世人应该尊重法则,懂得得违背规矩,这些思想都藏在文本结构中,为读者所知。

三、形式上的新颖《战国策》中,作者结合汉语习惯,使用了众多古代文学形式,如九律、歌诀、诗词、祭文等,以生动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历史信息,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比如,当时关于政治观念的阐述,用推阖表现出来,使人领略到诸葛亮高深的思想,当时关于军事机动的说明,用九律形式展现出来,让人赞誉不已。

综上所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是十分独特多样的,既有文本语言的锦上添花,又有结构上的考究,而且还有富有形式上的新颖,它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艺术性,而且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当时战国的文化和政治的彩色,探究历史的真实之魅。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

《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

《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研究
语言艺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综合学科,它融汇了对社会文化的深入理解、科学的文本学分析和审美的文体判断。

《战国策》作为世界文史上的一部经典,特别是它的人物语言活灵活现,彰显了其崭新而又精妙独特的语言艺术审美美学特色。

《战国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人物语言艺术,其人物表达犀利,善于捕捉机遇,并把握其对话方向。

例如霸王秦桧,他深谋远虑,很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一开口就会举出各种超前未来的策略,使自己的言辞简洁而又犀利。

例如,他曾在三国斡旋中表达过:“苟无一纲之制,则天下宁可孤立枯荣也。

”这句话就表明了他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体现了对天下环境的敏感和全面的把握。

此外,《战国策》的人物语言艺术还表现出其文化底蕴的深厚。

如苏秦,他也是战国期间重要的政治人物,他把儒家的政治思想体现在诸子百家里。

他强调政治要简洁明了,“只有制止而止,或允许而行”,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他对政治执政法则的深刻理解。

由此可见,苏秦的文化思想启发了他的语言精炼与集中。

《战国策》的人物语言艺术表现了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从而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美学特征。

通过对《战国策》人物语言艺术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从而深刻理解汉语语言艺术的过程和发展。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简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编纂一部历史著作。

该书是一部以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为主的优秀历史散文集[①]。

本书最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取名《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有关的谋议和说辞。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

各国君臣在战场上生死搏斗,为博取土地而人民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谋臣策士们在朝堂内外更是精心的打造自己的言辞,以获取君主的信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因而,《战国策》记录着春秋战国最为精彩的外交辞令、谋略辩驳,《战国策》中的语言艺术特色也代表了当时比较高的水平。

宋代李文叔评价《战国策》:“文辞乎上薄六经,而下绝来世。

”[②]禇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③]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称其语言艺术空前成功,从容不迫。

[④]一.巧言雄辩,张驰自如,气势逼人《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他们的游说有极强的目的性,针对君主和群臣的发问和责难,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和说服力。

首先,跟现代辩论一样,《战国策》里的论辩很讲究“理直气壮”。

论辩首要的是应该逻辑清晰,思路明确,合情合理,使用精确的词汇,抓住事情的理,掌握对方的论点要害。

这样,只要抓住这个要害,往往是三言胜万军,具有不可辩驳的气势和能量。

“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分析比较《左传》《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著作,它们在语言艺术方面有一些共同点,同时也有一些差异:共同点:1.古代汉字文化的影响:由于都属于古代文献,这两部著作都受到了古代汉字文化的深刻影响,使用了古代汉字的表达方法和词汇,使得语言更加古朴、典雅。

2.原始性的叙述风格:这两部著作都力求客观、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没有过多修饰和雕琢。

它们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原始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历史事件的发展。

差异:1.文风差异:《左传》的文风相对庄重、严肃,注重客观描述和政治思考,语言简练而直接。

而《战国策》的文风更加活泼、生动,用词更灵活且富有感染力。

2.修辞手法的运用:《左传》在叙述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修辞效果。

而《战国策》则更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描写细节和运用对比、排比等手法,使叙述更鲜活生动。

3.叙述的侧重点:《左传》主要关注政治斗争和君臣关系,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评价和纠正。

因此,其语言更多地用于论述和陈述,强调客观性和客观评价。

而《战国策》侧重于战争和政治故事,更注重情节的展开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语言更富有战略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虽然《左传》和《战国策》都是历史著作,但在语言艺术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左传》注重客观性和政治思考,采用简洁、直接的叙述风格和修辞手法。

而《战国策》更注重活泼、生动的描写,追求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这些差异使得两部著作在文学表达上各具特色,丰富了先秦时期文献遗产的多样性。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

《战国策》语言艺术探析《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

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

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诸侯各国的斗争,除武力的强弱外,谋臣策士的胜算和纵横势力的消长,也成为诸侯称霸的关键。

《战国策》中策士们各骋才干,巧言雄辩,游说人主,在语言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成就。

王觉称它是“文辞之最”(《题战国策》见《战国策》附录) 。

褚斌杰编《中国文学史纲要》说:“《战国策》文笔清新流丽,富于文采”。

一、辞采绚丽,生动形象《战国策》记录的是策士们的游说之辞。

而战国策士们往往都是功利主义者,他们的游说都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人君之所爱,投其所好。

因而在游说时, 就非常注意辞采的动听、传神,用绚丽的词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那些抽象的道德,寓理于形,使之鲜明可感,娓娓动人,使说辞具有诱人的感染力和勿用置疑的说服力。

其主要方法是运用比喻、寓言来增加辞采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一,巧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楚策三·苏秦之楚三曰》: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者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连用四个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难见楚王的处境,抒发自己怨愤之情。

再如《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认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已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庄辛的一段话, 一个比喻紧连着一个比喻,这些比喻同是寄寓着一个道理,步步紧逼,阐述道理,开人视听。

《战国策》中的比喻俯拾皆是,而且比喻大多以动物、植物、人体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习见的其他事物,作为表现观念的具体形象,让人心领神会,倍感亲切。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读书心得——《战国策》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亦名《国策》,全书共分十二国策,主要包括战国至秦汉时期纵横家们的谋略主张和辩论游说之辞,也因此而得名;这部经典史书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国别体先例。

由于战国时期的士大夫阶层地位上升的社会背景和七雄并起、诸侯纷争不断的历史背景,《战国策》虽繁多冗杂,但反映了思想艺术较为活跃的社会历史特征。

除了极高的史料价值,《战国策》还具有丰富的语言特色,其语言艺术在先秦文学史上空前成功,它的出现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一个新高峰。

一、投其所好纵横家们同为给君主筹谋划策的谋士,却不一定有着相同的人生目标,有一部分人是为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也有一部分是真正为国为民而尽心出谋划策。

不过,他们的一致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够被君主所重视采纳。

在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动乱不安,各诸侯国间的关系剑拔弩张,多昏君庸主。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纵横家们提出的建议,往往需要投君所好,既能提高君主对提议的重视程度,又可以获得君主的认同,使其乐意接受自己的提议。

在《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中,周君惶恐秦夺取九鼎,并告知颜率这件事,于是颜率赴齐借兵求救,他从两方面说服齐王借兵援周:一是“存危国,美名也”,即是从获得美名的角度向齐王说明同意借兵的益处;二是“得九鼎,厚实也”,即是从得到财物的角度向齐王透漏若借兵救周则遗之九鼎以回报。

综合两点利益,齐军出兵救援东周,于是秦兵撤退。

无论是美名抑或是财富都是君主十分看重的,也正因如此,才成功打动齐王得以救周。

在《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刚开始执政,秦国便加紧对赵国进攻,赵遂求援于齐,齐要求把赵太后最小的儿子长安君作为质子,尽管大臣们都极力劝谏,可赵太后仍是以“老妇必唾其面”回应。

触龙拜见太后,他没有开门见山,而是从身体健康情况入手,从散步到饮食,再借为自己的小儿子谋求官职,从父母对子女的爱入手,使赵太后逐渐放下防备,步步递进,引导太后明白其中情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战国策》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其中廷说讽谏之辞,不同意见的辩难之辞,都从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战国策》的语言艺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引类譬喻的游说讽谏之辞
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

《楚策四》载庄辛说楚襄王,庄辛针对楚襄王淫逸侈靡、不顾国政而进谏,说明国君如此行径必遭S身之祸。

他运用四种譬喻,即蜻蜒为五尺之童所黏捕,黄雀被王孙公子射杀,黄鹄被射者捕获,蔡圣侯因放荡逸乐被楚大夫子发用绳索捆缚。

四种譬喻,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楚顷襄王本身,指出其所作所为,正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形象生动,引喻谐调,气势充沛,说理充分。

(2)多用寓言掌故的辩说之辞
《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免强秦坐收其利。

这类例子《战国策》中俯拾皆是,如“画蛇添足”(《齐策二》)、“狐假虎威”(《楚策一》)、“南辕北辙”(《魏策四》)等等。

这些寓言大都即事编撰,
独出心裁,比附现实,以表情达意。

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3)多用对偶排比的行文风格
《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关,如《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殷纣王之醢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陈,极言尊秦之害。

又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丽多姿。

(4)长于铺张渲染的叙述语言
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苏秦始将连横”(《秦策一》)写苏秦说秦王不行时的狼狈之状,发迹后路过家乡时的踌躇满志,“荆轲刺秦王”(《燕策三》)写荆轲易水送别时的慷慨悲壮,都是典型的例子。

《战国策》的描写有时相当精细。

苏秦刺股(《秦策一》),触龙入朝(《赵策四》),邹忌窥镜(《齐策一》)等,写的都是琐屑细节,却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总之,《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