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名篇整理复习

合集下载

战国策下位 汇总稿

战国策下位 汇总稿

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n →v ,筑城墙)薛,客多以(?)谏(劝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为了)客通(通报)。

”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三个字)而已矣(语气词,罢了)。

益(增加)一言,臣请烹。

” 靖郭君因(于是,就)见之。

客趋(跑,疾走)而进(奉上)曰:“海大鱼。

”因反(翻转过来,转身)走。

靖郭君曰:“客,有(无意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把……当作)戏。

” 靖郭君曰:“亡(通“毋”,这里指别这么说),更(再)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n →状,用鱼网网?)不能止(使动,使……止),钩(n →状,用钩子钩)不能牵(使动,使……牵?),荡(同“当”)而(如果?)失水,则蝼蚁得意(满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

君长有齐阴(荫庇),奚以薛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君失齐,虽隆(使动,使……高)薛之城到于天,有之无益(好处)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一、一词多义二、通假字1、亡.,更言之(通“毋”,这里指别这么说)2、荡.而失水(同“当”) 三、词性活用1、靖郭君将城.薛(n →v ,筑城墙)2、网.不能止.(n →状,用鱼网网)(使动,使……止)3、钩.不能牵.(n →状,用钩子钩)4、虽隆.薛之城到于天(使动,使……高) 四、古今异义1、臣请三言.而已矣(字)2、则蝼蚁得意..焉(满意) 五、句法1、判断句标志a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亦…也b )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也靖郭君因见之.(代词,代客)亦君之.水也(的) 有之无益.也(好处)益.一言(增加)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当作)无为.客通(为了) 奚以薛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2、介词后置a )客有于此:于此,“于”加地点方位词表介词后置b )虽隆薛之城到于天:有“于”? 3、宾语前置奚以薛为: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六、文学常识1、于:“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战国策》复习专题

《战国策》复习专题

《战国策》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编者:西汉末刘向编订为33篇。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1)《战国策》是(朝代)刘向根据战国史料整理编辑的一部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

《战国策》长于说事,善于铺陈人物语言,其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地记叙了邹忌借自己与(人名)比美来讽谏齐王除弊兴利的故事。

2011年西城一模2)《》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录了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其中,《》一文,讲述了主人公以的小事设喻,委婉进谏,使齐国强大的故事。

2011 丰台一模3)我们学习了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领略了邹忌善于进谏、唐雎勇于抗争的风采;我们还学习了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中的《》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了人应该舍生取义和的道理。

2011昌平一模4)《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

考生必读-名著考点之《战国策》

考生必读-名著考点之《战国策》

考生必读-名著考点之《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

全册145 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昏庸腐朽,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社会影响《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

《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

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

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战国策文学常识

战国策文学常识

战国策文学常识1.战国策简介,文学常识《战国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

其中的《鹬蚌相争》被录入小学课本中,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善于描写人物,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诗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等《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

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

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

因此,战国策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战国策的校订者和编订者。

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

专题 《战国策》第八-八年级寒假新名著《经典常谈》阅读+练习

专题 《战国策》第八-八年级寒假新名著《经典常谈》阅读+练习

《战国策》第八原文阅读(限时30分钟)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

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

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

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

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

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

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

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

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

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

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中原来。

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

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

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

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作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算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

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

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

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

这时候军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

战术也进步了。

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用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

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

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

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1]可见那凶惨的情形。

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作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

这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

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

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同的士人。

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楚策一》-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楚策一》-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训练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楚策一》一、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

大王,天下之贤王也。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

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

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若此,则鄢、郢动矣。

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

“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必实于外厩。

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

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

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

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

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

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

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B.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C.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D.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为赵合从”与“约从离衡”(《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经典常谈》第八章《战国策》专项训练

《经典常谈》第八章《战国策》专项训练

八年级语文下册《经典常谈》第8章《战国策》专项训练【内容要点梳理】发展由来:战国时期诸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开始受到重用。

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艺术特色:①文辞妙绝。

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

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

②所记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

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同步训练】一、填空。

1.战国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变法以后,日渐强盛。

2.秦国和其他六国对峙时期,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这叫“”派,代表是;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这叫“”派,代表是。

3.战国的名称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4.《战国策》是汉代编定的,书中所记的事,从时代至兴起,共二百零二年。

5.《战国策》常用比喻或寓言故事来增强说理性,著名的寓言故事“”“”等都出自《战国策》。

答案:1.商鞅2.合纵苏秦连横张仪3. 《战国策》4. 刘向春秋楚汉5. 画蛇添足亡羊补牢二、根据《<战国策>第八》的内容判断对错,如有错误请更正。

6战国策士的心思是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

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

正确。

7.汉代刘向在战国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错误。

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三、简答。

8.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语文命题研究公众号)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

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本文篇幅不长,写的是邹忌通过与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威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它主题思想明确,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

二.重点字词解释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纳:接受。

谏( 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 yì)丽:光艳美丽。

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窥(ku ī)镜:照镜子。

孰:谁。

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甚:极了。

及:赶得上,比得上。

复:又。

旦日:明日,第二天。

若:如。

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通“熟”(shú),仔细。

之,指城北徐公。

私:动词,偏爱畏:害怕欲:想要寝:躺在床上。

朝:朝廷见:拜见。

诚:确实。

知:知道。

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方:方圆。

莫:没有人,没有谁。

四境之内:全国之内( 的人 ) 。

蔽,受蒙蔽甚:厉害面刺:当面指责。

过,过错。

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受:通“授”。

给予,付予。

谤讥:指责、议论。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闻,让⋯⋯听到。

间(ji 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

时时:不时,有时候。

期( j ī)年:满一年诚:确实三.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 服:名词作动词,穿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四.一字多义(一)之a.齐国之美丽者也 ( 的) b.问之 ( 代词 , 他 ) c.吾妻之美我者 ( 取消句子独立性 ) d.孰视之(代词,指俆公)e.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f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g .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h .王之蔽甚矣(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i .数月之后(无意义)j .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二)朝a.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b.朝服衣冠(早晨(zhāo))c.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三)孰a.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名篇复习
李艳萍
《战国策》简介
•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 不明,最后有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 名为《战国策》,共33篇,记载了继《春 秋》后,到楚汉相争起,共245年的历史。 •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对独立 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 出这一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情状。
展示交流
• • • • • • • • 一组(通假字) 二组(重点实词) 三组(重点虚词) 四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五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六组(触龙、唐雎的性格) 七组(邹忌的性格) 八组(三位能成功的方法)
点拨升华象 注意说话的场合 注意说话的方法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复习目标
• 1、归纳3篇文章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 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 特殊句式 • 2、把握3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及说服方法 • 3、归纳《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预习检测
• 《战国策》由 (朝代)时期的 编校
而成。全书共
篇,它是
体史书。
抢答题
• • • • • • 1、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其如土石何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5、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6、约车百乘,质于齐
说服别人的六种妙法
• • • • • • 1、调节气氛,以退为进 2、争取同情,以弱克强 3、善意威胁,以刚制刚 4、消除防范,以情感化 5、投其所好,以心换心 6、寻求一致,以短补长
拓展延伸晏子谏杀烛邹
•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看管)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 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 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 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 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 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 晏子用了什么办法成功劝说了齐景公?
《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 1、善于叙事,运用语言、动作来塑造生动 的人物形象 • 2、语言明快,富于文采。汪洋恣肆,说理 性强。 • 3、《战国策》中策士的说辞,大多喜欢引 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达标检测:
• • • • • • 一、解释红色的字(一个1分) (1)吾妻美我者 (2)秦王色挠 (3)少益耆食 二、翻译下列句子(一句2分) 1、日食饮得无衰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