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战国策_对后世几种小说的启发与影响
论《史记》与《战国策》的联系

《战国策》与《史记》的联系摘要:《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就中国史学的具体发展而言,《史记》的贡献巨大。
但是如果没有《春秋》、《尚书》、《左传》、《战国策》等史书的先后问世,就不可能凭空冒出《史记》这样的巨著。
可以说《史记》是一本集大成的著作。
本文将《战国策》和《史记》中的几篇文章进行对比,浅析《史记》对《战国策》的沿袭与发展。
关键词:《史记》;《战国策》;联系《战国策》是一部什么书?这在历史上,有过不少争议。
尽管众说纷纭,但毫无疑问,《战国策》是一本非常伟大的著作。
无论是从“史料”方面还是从文学方面,它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特别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取得了多方面的创造性的出色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而长远的影响。
“太史公(写《史记》之所考本)”(鲍彪《战国策》序)。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战国策》一书对《史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从《史记》对《战国策》的沿袭反面进行分析。
第一、人物形象塑造在战国时期的阶级关系中,“士”是非常活跃的阶层。
他们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性格特点因人而异,这在《战国策》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战国策》在描绘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是它文学成就的主要标志之一。
1、人物形象刻画。
在《战国策》之前的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形象进行详细、生动刻画是非常少的。
但在《战国策》中,人物形象刻画大量出现。
如在《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一文中,这样写到:“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
”这是苏秦游说秦王失败,资用乏绝后的形象描写,让读者通过这一形象描写更加深刻地了解苏秦。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无疑沿袭了这一点。
2、个性化语言在《战国策》中,作者特别善于运用富于性格特征的语言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例如在《苏秦以连横说秦王》一文中,作者这样写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先秦散文概说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先秦散文是中国散文的发轫。
主要保存在《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中。
包括《左传》、《国语》等先秦叙事散文和《论语》、《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时期,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还不分明。
当时的散文,只能说是与韵文相对的一种文体,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但由于它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中产生过很大影响,因而被视为先秦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
一般地说,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
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象,语言也富于文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是文学性较强的散文。
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立完整的历史著作。
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活动。
历史散文历史散文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
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读书心得——论《战国策》对比兴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读书心得——论《战国策》对比兴文学创作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比兴是文学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关于比兴的研究成果较丰富,主要是结合古人对比兴的理解阐述比兴内涵,或是探讨比兴作为创作表现方法对诗、词、赋、散文、小说、绘画等文艺创作的影响意义,或是揭示比兴的基本特性,分析比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但选取先秦散文为比兴承继研究对象的文献不多,着眼于以女性为喻体的自比,分析文本与香草美人传统之间关系的作品尚不多见。
《战国策》无论是谏辞,还是外交辞令,都经过了精心的构想,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语言效果极强。
在诸多篇目中,谋臣策士仔细地揣摩沟通对象的心理特征,常以女性自比或以女性相类的人物做比喻,且多以坚贞、聪慧、楚楚可怜的形象作比,进而实现沟通目的。
故本文选取比兴手法使用较突出的《战国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书中比拟女性形象的内容作为依据,意在从细处着笔,探寻《战国策》与屈骚香草美人比兴的承展关系。
一、《战国策》以女性自比的功能分析《战国策》作品以女性自比所起的文本功能既有为自身洗脱冤屈、避免君臣间生出嫌隙的,也有借以向君王诉说衷肠的,还有以柔弱女子形象示人、希望在困境中不被人落井下石的,当然也不乏借来比喻君臣关系、迂回向君王谏言献策的。
无论是为自己辩解,还是百转千回地表达对君王的依赖,无论是乞求他人包容的露怯示弱,还是含蓄劝谏君王的绕指柔情,作品中的谋臣策士都不惜舍弃身份,将自己与女性的形象相联系,以良好品德的女性形象比喻自己对君王的忠诚,以思妇做吴吟暗指对君王的倾慕,以贫困弱小的使女比喻自己的无害,以新妇不知己任、妻妾爱夫君借指朝堂上的君臣之道等。
(一)为己做辩解身处七雄争霸乱世的谋臣策士为了朝堂中的地位,谋求更多的利益,往往倾轧、诋毁其他人。
“楚人有两妻”(《秦策·陈轸去楚之秦》)和“思吴则将吴吟”(《秦策·楚绝齐齐举兵伐楚》)两则故事都是源于张仪在秦惠王面前的挑拨,陈轸通过两则故事成功地予以化解。
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简述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战国策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种兵书和军事理论著述,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专注于军事战略和国家政策的阐述上。
战国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军事理论和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策流传下来的文献与战国国家有关,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形式、思想和艺术特点。
首先,战国策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文体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其形式主要有对话和叙述两种。
对话形式通过角色间的问答展现出战争决策和探讨中的争论,以及君臣之间的交流;叙述形式则采用故事和历史的方式,讲述各国之间的战争、政治和外交等。
这种形式的创新使得战国策在当时的文学领域中独树一帜,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战国策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丰富的军事战略和国家政策。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战国策对军事战略的阐述至关重要。
它包含了兵法、战术和战略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军事指挥员的教育和指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战国策也关注国家政策和外交。
它探讨了各国政治人物的智慧和聪明才智,展示了君主与臣民之间的治国策略和应对外敌的方法。
通过这些描写,战国策不仅把军事与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深入研究了治国理政和外交策略的要领。
这种思想的深入探讨和独特的阐述方式使得战国策在文学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最后,战国策以其优秀的艺术特点使得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战国策在叙述中常常以故事的形式出现,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开,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同时,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使得复杂的战略和政治理论变得更加浅显易懂。
这种独特的艺术特点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轻松和愉快的阅读方式,使得战国策的影响力得以进一步扩大。
总之,战国策作为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种兵书和军事理论著述,其文学成就体现在形式、思想和艺术特点上。
它的独特形式和文体吸引了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深刻思想内涵展示了军事战略和国家政策,艺术特点使其更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高二语文课外拓展小说鉴赏总结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课外拓展小说鉴赏总结知识精讲【本讲主要内容】课外拓展——小说鉴赏总结【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古代,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舜穿井出等历史传说,已经具有了志怪小说的苗头;《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记述人物言行的史书,又给小说创作以启发;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产生了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宗教迷信思想盛行,大量的志怪小说就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产生了出来,干宝的《搜神记》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志怪小说中,一方面多有宣扬宗教迷信思想的作品,如《阮瞻》叙述素不信鬼的阮瞻被鬼吓坏的故事,《蒋济亡儿》叙述蒋济的儿子在阴司官府当差的故事;一方面也有反映广大人民思想愿望的作品,如《干将莫邪》记写巧匠莫邪为楚王铸成雄雌二剑后被楚王杀死,其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紫玉韩重》记写吴王的小女紫玉和童子韩重相爱,吴王不许,紫玉愤恨而死,韩重痛哭墓前,紫玉灵魂出现,两人墓中结为夫妇的故事,《宋定伯捉鬼》记写宋定伯不但不怕鬼,而且捉住鬼,卖了鬼的故事。
后者是志怪小说中的精华。
志怪小说对后世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和都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了,这给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韩柳倡导的朴实的新体散文,比较适合于小说的创作;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作家面向现实。
唐代传奇就在六朝志怪小说和当时社会现实基础上繁荣了起来。
它虽源于志怪小说却又有很大的发展,由志怪转向了反映复杂的社会现实。
中唐时期是传奇创作的黄金时代。
作品很多,主要反映现实,即使是谈神说怪的作品,也往往具有现实社会意义。
《南柯太守传》叙述淳于棼与二友酒醉、入梦,在大槐安国招驸马,任太守,煊赫一时,后因战败,公主又死,国王怀疑,有人构陷,被送回乡,梦醒时二友正在床边洗脚,即以虚幻曲折的故事情节,讽刺沉迷仕禄的士人,揭露了封建官场互相倾轧的现实。
唐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小说。
中国文学史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中国文学史战国策的文学成就摘要:一、战国策的时代背景1.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2.社会风气的转变二、战国策的文学特点1.题材丰富多样2.文风独特,雄辩色彩浓厚3.人物描绘生动,个性鲜明三、战国策的文学成就1.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2.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3.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想风貌四、战国策对后世的影响1.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借鉴2.促进了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3.对现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文: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文学作品选集,汇集了各国策士的言论和事迹。
这一时期,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社会风气转变,士人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战国策文学。
首先,战国策的题材丰富多样。
作品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道德、哲学等诸多领域,既有策士们的辩论,也有对各国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的描述。
这使得战国策成为了研究战国时期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其次,战国策的文风独特,雄辩色彩浓厚。
策士们为了说服诸侯采纳自己的主张,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这种文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次,战国策的人物描绘生动,个性鲜明。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通过人物言行展现其性格特点和政治立场。
这些人物成为了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战国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推动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还为后世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同时,战国策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想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国策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借鉴。
许多著名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等,都受到了战国策的启示和影响。
同时,战国策的故事和人物也成为了后世诗、词、曲、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创作素材。
其次,战国策促进了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自汉代以来,许多文学评论家都对战国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如《文心雕龙》、《诗品》等著作,对战国策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
《经典常谈》问答式解读(二)

《经典常谈》问答式解读(二)《四书》篇《经典常谈》四书篇是朱自清先生介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家经典的文章,它从四书的历史沿革、内容要义、思想特色、文学价值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四书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展现了朱自清先生对四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1、《四书》是什么时候被定为科举用书的?它的作用是什么?答:《四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被定为科举用书的,它的作用是培养士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才能,也是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途径。
2、《大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大学》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理想,它的核心思想是“诚意正心”和“致良知”,即要求人们要诚实无欺,正直无邪,以良知为准绳,以仁义为目标。
3、《中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中庸》的主要内容是论述了天命、性善、仁义、中和、诚信、敬慎等儒家的基本观念,它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即要求人们要遵循天理,不偏不倚,不过不失,不矜不伐,以达到人格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4、《论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论语》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涉及了政治、教育、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仁”,即要求人们要爱人如己,忠恕为本,礼乐为表,以实现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秩序。
5、《孟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孟子》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主要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阐释,它的核心思想是“性善”,即认为人性本有善的倾向,只要通过教化和修养,就能养成仁义之心,实现人的本性。
《战国策》篇《经典常谈》战国策篇是朱自清先生介绍《战国策》这部历史文学名著的文章,它从《战国策》的成书背景、内容结构、文体特色、思想价值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了《战国策》的魅力和意义,也反映了朱自清先生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文化的洞察。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1)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1)文学考研重点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基本知识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一、基本知识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8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4期Aug .2006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 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ol 123 NO.4《战国策》对后世几种小说的启发与影响3吴洪生(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许多种文体的影响都很大。
这些文体包括:谴责小说,侠义小说,传奇小说,史类小说,赋体小说,寓言小说等。
从《战国策》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战国策》的一些篇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小说因素,对于后世小说的丰富和发展功不可没。
[关键词]战国策;后世小说;文体[中图分类号]K23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98(2006)04-0096-04 《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其内容庞杂、叙写方式特殊。
后人对此书认识不同,褒奖不一。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经籍类的“六艺”之中。
《隋书·经籍志》认为此书“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
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
”因而将其归入“杂史”类。
《文献通考》卷一九五引郑樵注曰:“古今编书所不能分者五:一曰传说,二曰杂家,三曰小说,四曰杂史,五曰故事。
凡此五类者,足相紊乱。
”由此可知,杂史迹近小说笔记,是和严肃的正史不能相提并论的。
晃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说此书“盖出学纵横者所著,当附于纵横家。
”即认为它是反映一家之言的子书。
对于此书的思想倾向的评价,莫衷一是,总体来说是毁多于誉。
刘向在《战国策叙录》中说此书虽然“不可以临国教化”,然而其所记“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曾巩在《战国策目录序》中说此书“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清代陆陇其编著了《战国策去毒》,抨击此书“足以坏人心术”。
可是他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赞扬褒奖它的文学成就。
陆陇其也不得不承认此书“文章之奇,足以悦人耳目。
”王觉在《题战国策》中称赞它“辩丽横肆,亦文词之最。
”吴曾祺在《战国策补注叙附例言》中认为“其文章之美,在乙部中,自《左》、《史》外,鲜有能及之者。
”它的浓厚文学意味在先秦众多的著作中极具有代表性,后世的辞赋、论说文等无不大受其影响。
其中许多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对后世的小说亦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讽刺手法对谴责小说的影响《战国策》的作者成分相当复杂,他们当中许多人或者不满于当时的世态,或者为了所事之主而攻讦他国之人和事,许多内容在看似不经意之间表露出他们的冷嘲热讽,如《战国策·齐策四·齐人见田骈》:“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
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
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
今先生设为不宦,訾养千锺,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
田子辞。
”作者对道貌岸然的田骈的辛辣嘲讽可谓绝妙,虚伪透顶的世态于此可窥一斑。
又如《战国策·韩策二·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
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
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
臣闻之,唇揭者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
召尚子入。
宣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693[收稿日期]2006-03-17[作者简介]吴洪生(1979-),男,安徽巢湖市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
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作者自己并没有发表评论,但是秦宣太后寡廉鲜耻的形象如在目前,讽刺得不漏痕迹,手法的高明不禁让人叹服。
鲍彪在《战国策》注本里说:“宣太后之言污鄙甚矣!以爱魏丑夫欲使为殉观之,则此言不以为耻,可知秦母后之恶,有自来矣!”清朝王士桢《池北偶谈》里也说:“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还有,苏秦的自刺其股,朝秦暮楚,其志不过在于金玉卿相,归夸于妇嫂,纯属一个利禄之徒。
作者在讽刺苏秦的同时,也将其妇嫂的势利嘴脸暴露无遗。
作者有意将苏秦游说路过洛阳,周显王“除道效劳”(据吴师道注)的史实,移植到其妇嫂的身上,以其亲属的前倨而后恭,来揭露世态的炎凉,讽刺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范雎劝秦王以重利离散合纵之士,则更以狗为喻说:“王见大王之狗,卧者卧,起者起,行者行,止者止,毋相与斗者;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
”(《秦策三·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也是讽刺“六国犹连鸡,群士如斗狗”(鲍彪补注),作者将那些六国合纵之士的面具撕得稀烂,露出了他们贪婪的嘴脸。
犹如群狗,投之以一骨,则轻起相牙。
唐雎不过设一宴于武安,散不过几千金,六国之士相斗而散纵,可见合纵之士聚亦为财,散亦为财。
这样的例子在《战国策》中有许多。
讽刺就必然离不开一定程度的虚构,因而讽刺手法的大量运用,就使得《战国策》的有些地方具有一定的小说因素,这对以后的谴责小说和讽刺小说有一定的启发。
二、侠肝义胆对侠义小说的影响春秋战国之时,风起云涌,干戈不息,烽火连天,周室道衰,礼法隳坏。
在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板荡之世,诸侯纷起争权交兵,一些有野心、有远见的诸侯都纷纷礼贤下士,渴求人才,这种政治形势使“士”这一阶层在政治舞台上逐渐活跃起来。
《战国策》描摹了许多士人的豪情壮举。
当时的“士”除了包括儒士而外,还有凭借口才、善于审时度势而奔走各国游说的策士,还有一种就是侠士。
侠士中基本成分包括刺客与游侠,这两种人是中国之侠的主要成分。
除了这两类外,还有其他成分的侠士,那就是“卿相之侠”、“义侠”与“盗”。
关于“卿相之侠”,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曾提及季札与战国四公子,季札好结交天下贤士,一诺千金,豪气冲天,四公子都礼贤下士,乐于结纳各式人才。
孟尝君田文家中供养食容三千多人,其中有各种类型的人物,甚至有人说他“好士之末”(《齐策四·鲁仲连谓孟尝》)。
在这些食客中就有“义侠”与“盗”,冯谖可以称得上所谓的“义侠”,他为田文“市义”之后,薛地渐成了各类人物的集聚之地,这也为田文“为相数十年而无纤介之祸”(《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打下了基础。
《史记·孟尝君列传》里太史公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
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矣。
’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其他在《战国策》中直接或间接提到的侠士还有鲁仲连,唐雎,田光,樊无期,荆轲,高渐离,曹沫,孟贲,专诸,聂政,要离等,他们或是布衣,或是大臣,有文有武,但都是刚直不阿、有胆有识的奇男子、伟丈夫。
后世的人们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一种舍身求义的英雄豪迈气概。
不难发现,后代的侠义小说有很多都从《战国策》中这些描绘侠义之士的篇章中汲取精神上的养分。
三、虚构夸饰对传奇小说的影响《战国策》虽然是部史学著作,但是它并没有完全遵守史学的求真求实原则,而是带有很多虚构夸饰的成分。
刘勰曾批评一些史传作者“爱奇,莫顾实理。
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于是弃同即异,穿凿傍说。
”[1]从而造成了历史的混乱。
《战国策》的作者们“莫顾实理”之处很多,经常运用夸张手法,甚至是虚拟的写法,并且较多运用细节描写艺术。
对于史学著作来说,这些并不可取,但从传奇文学的创作角度来看,这些恰恰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文艺批评家韦勒克和沃伦谈到文学创作时认为,文学创作处理的都是一个虚构的世界、想像的世界[2]。
没有虚构和想像,就构建不成文学的辉煌殿堂。
《战国策》中的许多记叙偏离史实,甚至是完全虚构出来的。
晁公武于《郡斋读书志》中就说道“其纪事不皆实录,难尽信。
”杨宽认为《战国策》是根据社会上流传的“权变”故事编纂而成的,“其中有些编者着重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就比较能够注重历史的真实情况。
如果编辑起来只是用作练习游说的脚本的,就不免夸张扩大,甚至假托虚构。
涉及到历史事实方面,有的出于传闻不同,记载有出入,有的就随意虚构,根本不顾历史的真实性。
譬如苏秦、张仪游说各国合纵连横的79长篇说辞,就属于这种性质。
”[3]唐兰说《战国策》中“曾拟作苏秦合纵和张仪连横十多篇”[4]。
这种虚构之作,在《战国策》中多有存在。
缪文远的《战国策考辨》一书认为《战国策》全书共460篇,其中就有90多篇是全部“拟托”或部分“拟托”的,如《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策四·王斗讽齐王好士》、《楚策四·魏王遗楚王美人》、《赵策二·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魏策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楚策四·春申君灭族》、《赵策三·鲁仲连义不帝秦》等脍炙人口的篇章,均为“拟托”之作。
由此可见,《战国策》中较多运用了虚构的方法,是不容置疑的。
可恰恰是这些篇章,生动再现了当时生活中的一大批人物形象:苏秦的能言善辩,邹忌的机智善讽,王斗的傲岸自尊,鲁仲连的倜傥风流,唐雎的虎胆龙威。
这些人物无不具有传奇式的色彩,这些文章因而具有传奇小说的影子。
文学创作的虚构,需要作者“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
”(钱钟书语)虽然我们不能说传奇小说的源头直接来自《战国策》,但是《战国策》对传奇小说有一定影响,则是毋庸怀疑的。
四、以人系事对史类小说的影响《战国策》继承了《国语》以人系事的叙事方法,已经有纪传体历史散文的萌芽,为后来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艺术形式。
虽然《国语·越语》已开始使用以人系事的叙事形式,粗具纪传体特点,但是在整个《国语》中,这毕竟只是一种个别现象。
而《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诸如《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等,已可称是纪传体之雏形。
唐刘知几《史通·纪传》论及纪传体的渊源时说:“寻兹例草创,始自子长,而补略犹存,区分未尽。
”他说“纪传体通史”一例创自于司马迁《史记》,是无可辩驳的,若但是要说单篇的人物纪传草创自司马迁,则似不妥。
《战国策》中的许多篇章,实际上就已经具备了纪传体散文的许多特征。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同一篇章之内,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