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屈原及其开创的楚辞对后世的影响。

学号:12106049 姓名:黄智霞班级:12语教(1)班摘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起作品的爱国主义情感深厚而真挚。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诗人,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模式”载体。

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十分强烈,两千多年来一直给后世重大的鼓励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为不朽的爱国典范。

楚辞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开始,它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诗歌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楚辞诗歌浪漫主义屈原“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出于一个时代。

楚辞是由屈原宋玉等一方文学人士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方面的成就辉煌,为世人瞩目。

屈原是楚辞创作的第一人,其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以《离骚》为代表,骚体的意韵更加显著,之后又著有《九歌》、《问天》、《九章》等作品。

楚辞及其作者因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表现上的巨大成就,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极其重要地位。

一、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楚辞发展到汉代时已经基本定型了,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已经发展成了完整的楚辞体。

风、骚并称,由来已久,是诗歌创作的典范。

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爱国思想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启发和鼓舞。

汉初,遭遇与屈原极相似的贾谊在赴长沙任太傅途中经过湘水,凭吊屈原自沉殉国的地方,怀古伤今,写下了《吊屈原赋》,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无尽的哀思。

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引用刘安语称誉屈原“与日月争光,可也”,并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自勉,在身心受到巨大摧残的情况下,隐忍苟活,发奋著书,几十年的心血终于结晶成为传世名作《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

论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摘要:“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屈原正是以他最执著、最具影响力的爱国思想构建了中国的脊梁。

他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润泽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心田,使这种爱国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的永恒主题之一。

关键词:屈原爱国主义后世诗人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1.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他了解“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深情地“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他深知人民的苦难,希望有所作为,以拯救平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他看到人民在战乱中遭受苦难时。

万分痛苦,甚至挥泪长恸,“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屈原诗歌中出现的带有楚地方色彩的衣食名物及娱乐等方面的内容,是从下层人民的审美眼光描写的;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楚地方民风民俗,淳朴贴近,也是他接近人民生活的明证。

他认识到人民的苦难,体会到人心向背的意义,并为此大声疾呼。

2.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他对祖国的眷念和忧虑上。

他在《橘颂》中歌咏橘树“不离故土”之秉性,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慷。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屈原出生于楚国,与楚王同姓,对楚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

他把个人和祖国联系在一起,忧虑的永远是国家的前途:“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时代,才士游历列国,以谋求功名富贵,施展政治抱负,已成为风尚。

而屈原宁肯长眠于汨罗江水,也不愿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说:“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法而改行,使百世以下问其风者,虽流放废斥,由知爱其君。

眷眷而不忘,臣子之义尽矣。

”3.屈原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时时关心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为实行“连齐抗秦”,他不辞辛劳地出使齐国,为追求“美政”。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人生充满辉煌,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影响。

下面就来谈谈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一、屈原的政治思想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他在政治思想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屈原提倡“明政”,认为君主必须以仁爱为心,贯穿于管理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始能保持国家的稳固。

他主张“充耳以听民声,满目以观民利”,强调君主要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得到民心,为了祖国的前途,一直奋斗不止。

屈原还提出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一思想突出了珍视细节,不断完善的重要性。

二、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他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可以用“至死不渝”来形容。

在战国时期,楚国曾遭遇周边强国的侵略,民众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痛心疾首,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君主不行,国君对于君臣关系的忽视,致使天下人民得不到政治保障。

因此,他决定奔赴郢都,劝楚王改邪归正,扶正impeach 参差,建设新楚。

但是,他的忠告不被楚王接受,屈原很快被楚国废黜出逐,并最终赴汨罗江而死。

三、屈原的文化贡献屈原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贡献。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著作《离骚》是一部充满叙事性和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以其高度的审美价值和广阔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界。

《离骚》基本上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记述屈原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他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于世态炎凉和人性悲欢的深思熟虑。

在屈原的文化著作中,人性、人伦、思想、情感,作为文化价值的主要元素,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屈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四、屈原的影响屈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其影响深远。

他在中国文化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是“爱国志士、政治家、杰出文学家”。

他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乃至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屈原依然充满着神秘感,成为能够改变人们命运和契机的传奇人物。

屈原作品中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作品中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作品中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居于显著的地位,以他为主创作的《楚辞》与《诗经》并列,被视为中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座高峰。

屈原的作品有着奇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高度的夸张和大量的神话传说,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成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开端。

后世许多优秀文学家和诗人都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这一优良传统,从而汇成了从李白、李贺、汤显祖、吴承恩、蒲松龄、直到现代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文学巨流。

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作品中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进行浅显的分析。

一、屈原作品中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一)神话传说是屈原作品中神话的源头神话是在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原始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描述和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来反映人类战胜自然的愿望。

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传说是父系氏族的产物,是以一定的史实为基础,经幻想加工的口头故事。

如关于黄帝、炎帝、尧、舜、禹的故事。

在文学史中,神话和传说常常融为一体,一般把传说归入神话,或者将二者并称为神话传说。

神话作为原始时期的一种口头文学,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大体可分为西方昆仑神话、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及中原神话。

远古神话丰富多彩,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但由于受“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思想影响,在古籍中仅保存着一些零星片段,其中记载神话最多的是《山海经》。

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序》中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乃神话之渊府。

”其中“渊府”,即宝库之意。

此书从战国初年开始经多人创作集成,作者大都是楚地的楚人。

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与新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屈原的想象力,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屈原生活在战国后期的楚地,因他的祖先莫敖是管天文、郊祀的官,所以受其影响较深。

他少年时聪颖过人,饱览古籍过目成诵;他还喜欢充溢着神话色彩的祭祀歌曲,每得一首,便如获至宝,少时便接受着楚文化的哺育。

屈原,嵇康和塞缪尔逊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嵇康和塞缪尔逊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嵇康是美男子,而恰恰相反,约翰逊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 相貌最丑陋的两位之一。两岁时他因为淋巴结核感染,损坏 他的听力和势力八岁时又因为多发性运动发音抽动综合症导 致了他的口吃。 嵇康和屈原在世的时候没有遇到明君,他们的政治思想和高 尚情怀没有得到权力机构的认可。但约翰逊就比他们幸运, 他的成就在他有生之年得到政府的认可,而且在1762年得到 了政府每年300磅的特殊津贴,不仅他受到学术界的敬重, 还带红苏格兰的一位叫博斯韦尔的年轻人,博斯韦尔自从一 次跟约翰逊偶然相遇就一直跟着约翰逊,将他的生活中许多 细小的事件和重大话语完整的记录下来,后来写成《约翰逊 传》是历史上第一部传记作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塞缪尔.约翰逊是英国著名的学者,语言学家 文学家,英国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和嵇 康一样,在散文写作方面堪称一代大家。在 没有人赞助的境况下,他独自一人在1747年 开始编撰《英国词典》,整整用了七年的时 间。约翰逊博士的其他作平品包括《莎士比 亚集》,评论集《诗人传》,诗歌《伦敦》 和《人生欲望多虚幻》等。
嵇康和约翰逊
在家境方面,嵇康和约翰逊是很相像的。嵇 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仍励志勤学,而 约翰逊比嵇康更不幸,家境的贫寒让他退缩 了在牛津大学继续读书,从他二十岁起,家 里就无力支付他的生活费。根据接近他的朋 友讲:约翰逊的衣服由于长期不换,早已破 烂不堪,唯一的一双鞋破得连脚趾都看得见。
三位伟人的不同点
我看嵇康和屈原
虽然屈原和嵇康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被小人陷害。 从他们两个人的遭遇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和权力那种 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寻求政治上的发展,那是读书人成功的 唯一标准。另一方面又对权力机构进行着苦口婆心的诤谏, 努力维护着思想文化价值,自决承担着“明道求世”的使命, 恪守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高尚情操。对于古代人来 说,实现政治理想的唯一可能性就是有明君,通过“谏议” 的渠道直达上听,甚至不惜“死谏”。同时在古代读书人身 上也可以看出一个非常明显的两难,那就是向往着晋升权力 阶层,又想保存自己独立的情操品格。嵇康曾经说过“独立 思想,自由之精神” 这条路难走。正因为他们这样被认为是 孤标傲也,愤世嫉俗,狂放不羁。他们两个都通过文学作品 来抒发他们强烈的愤世嫉俗的心情。

浅论屈原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浅论屈原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浅论屈原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影响、地位主要表现在:开创了个性化文学;推动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开创了新的诗歌体裁;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提出了“发愤以抒情”的悲剧理论;形成了中国山水文学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屈原爱国精神浪漫主义香草美人一、屈原的简介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出身于楚国贵族,曾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二、屈原的文学创新对后世的影响(一)“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香草美人”是一种文学传统,最早是王逸提出来的。

汉代王逸在《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配谗佞。

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

现在对“香草美人”的解释是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

“香草美人”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是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

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后代的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离骚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离骚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离骚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以离骚的文学地位和影响为题,我们来探讨一下这部千古绝世之作给世人带来的震撼和启示。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是屈原创作的一篇诗文。

它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巅峰之作。

它的创作时间约在公元前278年左右,成书于汉代初年。

《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深远的思想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它在形式上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即辞章体。

辞章体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通过对抒情内容的巧妙组织和独特的韵律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离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从叙事抒情转向了抒情诗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骚》通过对屈原个人经历的抒发,展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作品中描绘了屈原在政治上的挫折和被流放的遭遇,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道主义的追求。

通过对自身遭遇的反思,屈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弱点,呼吁人们追求真善美,开创理想社会。

《离骚》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象征。

在中国文学史上,《离骚》的创作和影响不可忽视,它开创了抒情诗歌的新篇章,推动了古代文学的发展。

《离骚》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思考引起了世界文坛的关注。

许多西方文学家和评论家对《离骚》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东方文学的瑰宝,具有世界性的价值。

《离骚》的翻译和传播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世人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离骚》以其独特的文学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它不仅开创了抒情诗歌的新形式,也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抒发展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同时,它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绝世名篇,对后代诗歌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屈原是中国古代爱国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爱国思想”、“执念求道”等思想对后世文学和思想的影响深远。

他的诗歌表现了强烈的乡土情怀和对祖国的深厚热爱,表达了诗人追求真理、人生意义的渴望,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和启示。

第二,屈原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他的《离骚》开创了“离奇妙诡、婉转含蓄”的楚辞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影响了数千年的文学史。

第三,屈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因为他的《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还成为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之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拥有重要的地位。

总之,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诗歌思想对后世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原赋对后世的影响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骑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吟诵着这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屈原赋,我的头脑中出现的是一幅幅壮丽的楚国山河图景,萦绕在耳际的则是祭祀的乐曲,嗅到的是各种香草散发出的醉人芬芳,触摸到的是瑟瑟秋风滑过指尖的清凉。

屈原——这一楚辞大家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一、爱国主义
屈原对楚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者。

所以近代以来,他被人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显然,这里所指的“国家”比较有局限性。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因此这里的“国家”单只楚国。

可无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国家,屈原都是我们炎黄子孙学习的榜样,这个地位无人能够替代。

战国时代是个大变动的时代,全中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在屈原的时代,中国历史上已有过夏、商、周三个统一全国的悠久王朝;而在夏朝以前,还有三皇五帝一类的古史传说。

”(1)所以说,一个以九州为版图、以整个中华民族为成员,并具有悠久而稳固的共同历史文化的中国,不仅在事实上久已存在,而且成为次中国人共有得到祖国观念。

从这一方面来看,此时的国家已经上升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

生活在各诸侯国的人民便不能不关心本国的政治现实及其在列国中的处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害与命运。

因此,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真正的爱国者都必须面对现实,首先要求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不受侵害,进而谋求全中国的统一。

“关于楚国,也有它自身的特点。

由于楚国地区相对来说开发较晚,长期被中原各国称为‘荆蛮’;而所谓的‘尊王攘夷’则更是把楚国视为主要的排斥对象。

”(2)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者,他的思想感情充分体现了楚国人的特点。

他所最为关心的显然是楚国的兴衰成败及其在列国中的地位与处境。

但我们又应看到,在他的心目中,全中国无论从疆域、成员、历史、文化来说,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战国之世出现的分裂局面则是暂时的现象,全中国终究是要归于统一的。

当然,屈原作为一个楚国人,他是很希望能够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的。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地域最大的,同时其力量也相当雄厚,它的确有统一的条件。

因此,屈原迫切希望楚国能够强大起来。

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感情中包含着对广大楚国人命运的强烈关心,所以他的爱国主义便具有了更为具体的实质内容。

在屈原的心目中,楚王朝本是代表广大楚国人的利益的;但当他意识到,这个王朝的腐败而无法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之后,便在思想感情上与之决裂了。

另外,在屈原对楚国的深厚感情中,也包含着他对她对楚国乡土的深刻眷念,对楚国的历史文化以至民风习俗也怀有深情。

因此在屈原的辞作中,处处流露着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由于屈原是在楚国出生和长大的,他自然对楚国的山川风物、文化习俗最为熟悉,并在长期的熏陶感染中培育了浓郁的乡土之情。

这种乡土之情对于各个时代的中华儿女来说,也都是他们那爱国主义感情的一种具体表现。

屈原的为人和他的辞作,始终是中国历史上一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激励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有深刻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美学价值
“屈原的辞作富有美学价值,其价值之所在,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屈原辞突出表现了屈原的人格力量;二是屈原辞突出表现了屈原的创造力量。

”(3)屈原的人格力量是在楚国的两种势力激烈冲突中得到深刻表现的。

所谓的两种势力是指以屈原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和由楚国旧贵族构成的反动势力。

在楚国内政上,屈原坚持“国富强而法立”的变革理想而旧贵族则顽固的主张“背法度而心治”,坚决反对任何政治变革。

在外交上,屈原坚持联齐抗秦的斗争主张,并怀有由楚国来统一全中国的远大理想;旧贵族则始终屈服于强秦的威胁与欺诈,一味妥协,以求苟安。

屈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而楚怀王却“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结果,他遭到彻底的失败和完全孤立。

屈原完全做了政治的牺牲品,他罢官被疏,既是政治上的最大打击,也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创伤。

所以他当时迫切想做的事情是弄清是非,洗刷种种污蔑与诽谤。

再从楚王朝方面来说,既然对屈原疏远了,也就不会再把有关宗族事务、栽培贵族子弟这样的工作交给他去做;而一个受到朝廷冷落、被贵族们群起而攻之的人,也绝不可能得到贵族子弟的尊重并接受他的督导。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由此可见,屈原具有高洁的优秀品质。

在《离骚》的前半部分中,屈原对自己做了详细的介绍,可以看出他在其进入悲剧角色之前,就已通过高度自觉的德才要求来养成他自己的人格,他是作了充分的准备来为楚国献身的,是怀着强烈的使命感登上历史舞台的,这就决定了他在政治上不可能随波逐流。

当他卷入激烈的冲突、处于斗争的漩涡之后,他也看到力量对比的悬殊与斗争形势的险恶;然而坚定的认识、顽强的性格与坚贞的节操却使他矢志忠于国家,勇敢无畏,绝不在原则上妥协退让。

他的悲剧经历发展到极其悲壮的境界,而这种悲剧经历中所充分展示的完整人格,也就包含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崇高之美。

屈原在现实斗争中虽然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但他基于坚定的历史遇见和道德信念,在辞作中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思想正确、意志坚强、品格高洁的完美形象。

从另一方面看,屈原辞的美学价值则表现在诗人的创造力量。

所谓创造,就是指创作出前所未有的新东西或达到前所未至的新境界。

拿屈原辞和《诗经》相比,屈原的辞作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东西,集中到一点来说,那就是在抒情述志的深度与广度上有了显著的开拓与进展。

首先,最为显而易见的是,屈原辞在篇幅与结构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屈原辞大都是篇幅宏伟,构思精密的作品。

这就不仅扩大了诗的艺术容量,而且使诗人的情感意志也得到了层层深入的表述。

其次,屈原辞大多运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而种类繁多的香草作为装饰,则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三、文化意义
屈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曾经有过不少意义重大的事项,其中之一就是中原的华夏文化与南方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巨大的历史文化趋势中,屈原是一个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楚国人。

他积极吸收中原先进的文化,但并不是单向与被动的吸收,而是作为一个深受出文化处培育并具有突出的创造个性的楚
国人来加以消化和吸收的。

“屈原的辞作乃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碰撞交汇、互相补充、有机结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创造。

”(4)伟大诗人屈原因积极面对文化交流并勇于付诸创造实践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对后世是很有启示与教益的。

各民族的文化各有不同的色调与风格。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合流中,中原文化总的看是比较质朴的,色调素淡单纯;而楚文化较为绚烂华丽,因此合流意味着两种文化在色调上的互补与融合。

屈原辞突出表现了楚文化的绚丽色彩,这一点对后世文化创造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结束语
屈原作为端午文化的象征,被永远镌刻在了时光的齿轮中。

望着奔流不息的汨罗江,我仿佛又听到了那慷慨激昂的诗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参考文献:
(1)选自金开诚的《<楚辞>讲话》第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2)选自金开诚的《<楚辞>讲话》第三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3)选自金开诚的《<楚辞>讲话》第五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4)选自金开诚的《<楚辞>讲话》第二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