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屈原的文艺思想(一)
汉代对屈原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

汉代对屈原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汉代对屈原的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所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主要有:(1)贾谊、刘安、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总体上是褒扬的,特别是贾谊、刘安、司马迁等。
①贾谊: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贾谊结合自身遭遇,写作《吊屈原赋》。
这篇辞赋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谄媚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质。
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这种过于执着的性情。
②刘安:多方位的肯定屈原及其作品继贾谊后,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价的是刘安。
刘安对《离骚》作了很重要的评论,其主要内容有三点:a.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b.赞扬屈原与统治者作斗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c.他对《离骚》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这就接触到了一些浪漫主义特征,同时体现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③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司马迁和屈原一样,曾受过重大政治打击,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
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在刘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更加突出《离骚》“怨”的特点。
他强调《离骚》是悲愤哀怨之作。
同时司马迁认为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敢于“直谏”,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人民百姓的利益至上,将屈原的直谏能否被采纳和楚国的存亡联系起来,特别强调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政治意义。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发愤著书”正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孔子“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愤激的特点。
(2)扬雄、班固、王逸对屈原的评价从西汉后期至汉末,学者对屈原的评价颇有分歧,最有影响的是扬雄、班固、王逸。
①杨雄:认为屈原的浪漫主义内容不符合儒家经典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的是杨雄。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

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征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他的作品是一座跨越时空的丰碑,也是一个丰富、复杂模式的载体,他是一位失败的政治家,却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型诗人。
他的思想受到儒、法、道诸家的影响而自成一家,他创造的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更是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其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执着深沉的爱国情怀,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班固云:“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离骚赞序》)。
由此可知,《离骚》是屈原遭怀王疏远之后一段时期内反思、求索、痛苦之作,寄托了诗人把祖国推上富强道路的理想,并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明君”身上,这种忠君思想亦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恐皇舆之败绩”,不只是担心国君不走正路而摔跟头,更担心国家日益削弱而有覆没的危险。
他对怀王的怨,有着恨铁不成钢的特定内涵,包含了无比强烈的对国家的爱。
司马迁称之为“存君兴国”,朱熹称之为“忠君爱国”。
比如《离骚》里说:“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可见屈原为了治理国家,确实培养了一批人才并希望将来有用。
诗人一生为了祖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惜奔走呼号,企图“及前王之蹱武。
”当他看见“党人”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就大声疾呼:“岂余身之殫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当他一再受到群小的排挤和迫害时,就奋不顾身地和他们斗争到底,九死不悔。
至死不离开祖国,他的实践,追求,探索,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观念的逐步形成,具有不可忽视、无法回避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他为我们自塑了一个完美的人格典型,他,也就成了民族精神的完美象征。
他的悲愤的歌唱,一字一句都倾泻了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成为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二、大胆地夸张、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词采《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

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
“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是古代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项创作,它的艺术特点在于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情和精神的表达。
在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中,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导,其特点是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激昂的文学风格。
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是以屈原为主导的文学创作形式,他的诗歌以独特的语言、精湛的艺术手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屈原的诗歌多以人生悲剧、忧伤的气氛为主,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并将其超越社会的悲剧的遭遇和激昂的情感融合成一体,以更夸张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整个诗歌更加浪漫、更加深刻。
此外,屈原的诗歌艺术也极具有现代化特点,他以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形式,将古代文学思想和现代思想相融合,用现代的文学语言表达出古代文学思想,使得他的诗歌更加活泼、更加通俗。
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最后,要谈到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不得不提到他的诗歌风格,他的诗歌风格不仅充满了悲剧的气氛,而且充满了激昂的情感,他的诗歌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激昂的情感表达,使得他的诗歌更加浪漫,更具有艺术
性,也正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艺术,使他的诗歌在世人眼中更加出色。
总之,屈原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以屈原充满悲剧气氛、激昂情感、深刻思想内容、浪漫精神、现代文学语言、引人入胜的诗歌风格而闻名,世人对它的热烈追捧,让它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2.屈原艺术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一、《诗经》的思想内容1、反映阶级关系的作品。
《豳风·七月》《魏风·伐檀》等。
《豳风·七月》:豳风共七章。
西周初年豳地(陕西栒邑县)的奴隶所作的歌,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
基本按季节的先后,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
诗歌按季节时序叙事, 很想一首农历诗, 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
2、反映兵役、徭役问题的作品。
《豳风·东山》《小雅·采薇》等;3 、反映爱情、婚姻和妇女命运的诗篇,作品表达了男女恋爱婚姻问题的种种情景,洋溢着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周南·关雎》《卫风·氓》等;《周南·关雎》开宗明义第一篇,“四始”之一。
全诗以追求和思念为主旋律,展示了一个男子的痴情,中正平和中流露一股难以遏制的激情,代表了诗经的总体风格。
《秦风·蒹葭》:抒写怀人之情,但其所追求的对象为谁,迄今尚无定论,今人或以为是情诗。
作者的思恋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上下求索,徘徊瞻望,难以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政治讽刺诗(1)民歌中的政治讽刺诗,暴露统治阶级的恶德丑行。
《鄘风·相鼠》等;(2)贵族文人的政治讽刺诗,目的是劝谏或揭露。
《小雅·十月之交》等。
史诗。
西周王朝兴衰的真实写照,展示出了周族起始时的史迹。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二、《诗经》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中的大量作品已经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了广泛、真实、细腻、深刻的艺术概括。
对于史学,它早已成为历史学家研究这段史实的珍贵依据;对于文学,则无疑是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良好开端。
2、艺术手法的圆熟。
赋、比、兴三大表现方法。
《诗集传》中提出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此物也”(《螽斯》注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关雎》注说)。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人生充满辉煌,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影响。
下面就来谈谈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一、屈原的政治思想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他在政治思想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屈原提倡“明政”,认为君主必须以仁爱为心,贯穿于管理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始能保持国家的稳固。
他主张“充耳以听民声,满目以观民利”,强调君主要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得到民心,为了祖国的前途,一直奋斗不止。
屈原还提出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一思想突出了珍视细节,不断完善的重要性。
二、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他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可以用“至死不渝”来形容。
在战国时期,楚国曾遭遇周边强国的侵略,民众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痛心疾首,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君主不行,国君对于君臣关系的忽视,致使天下人民得不到政治保障。
因此,他决定奔赴郢都,劝楚王改邪归正,扶正impeach 参差,建设新楚。
但是,他的忠告不被楚王接受,屈原很快被楚国废黜出逐,并最终赴汨罗江而死。
三、屈原的文化贡献屈原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贡献。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著作《离骚》是一部充满叙事性和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以其高度的审美价值和广阔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界。
《离骚》基本上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记述屈原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他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于世态炎凉和人性悲欢的深思熟虑。
在屈原的文化著作中,人性、人伦、思想、情感,作为文化价值的主要元素,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屈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四、屈原的影响屈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其影响深远。
他在中国文化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是“爱国志士、政治家、杰出文学家”。
他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乃至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屈原依然充满着神秘感,成为能够改变人们命运和契机的传奇人物。
屈原的思想.doc

屈原的思想屈原的生活年代,正处于战国中后期激烈的争夺时期,故其思想与庄子一样,亦铸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其一,屈原生活的楚怀、顷襄王两代,正逢楚国由盛而衰的时期,国内矛盾重重,国外问题尖锐复杂,而国际形势总的趋势,则由大国纷争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这一特定的环境,对一个有深邃目光和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思想家来说,必须作出回答。
其二,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经过长期的相互辩难和相互吸收的过程,在文化思想上亦渐呈融合与总结之势,故屈原的思想纷呈异彩,各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表现了其兼收并蓄、博大宽阔的胸怀。
屈原的哲学思想,基本承袭老庄,又兼采北宗稷下道家学说。
我们知道,老子创道家学派之后,至战国后已逐渐演化成南宗和北宗。
南宗,即庄子哲学;北宗,即稷下道家,其思想主要体现在《管子》中《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和《内业》等四篇。
屈原的本体论就是兼采南、北宗的精气说。
气化生万物,即所谓“化不易气”(《管子·内业》。
),这是道家气一元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基本特征。
但北宗又进一步提出精气说,认为“精”也是“气”,是“气”的更微小的东西,精气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如《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人是由“精”(气)和“形”(气)相结合而产生的,可见这是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的。
然而他们又强调“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这种精气又是精神,是人的素质,包括道德和智慧一类的内在美,即所谓“神”或“道”。
屈原是一位诗人,并无专述精气说,却以文学的手段委婉地表达了这一观点,显得更加细腻贴切。
如他在《离骚》中吟道:“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
”这种“内美”和“中正”(道德),实际上就是精气,它能使人离开尘世而上天。
又如《远游》一诗,对精气说则作了更详尽的发挥。
作者一开始就说:“悲时俗之迫[阝卮]兮,愿轻举而远游。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

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弘扬其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积极精神。
创造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楚文化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楚国人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文明旅程中。
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等。
正是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养育了屈原这样一位跨越时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世代典范。
屈原(约前340-前277),战国末期楚国人。
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出身贵族,加上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才能超群,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和擢升,受命担任左徒要职,“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即进行政治改革——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收复失地。
但是屈原的改革在内政外交上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与他们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谗毁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蒙冤被疏后。
离开郢都,先后流浪汉北和沅、湘二水之间。
屈原的很多作品,包括《离骚》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第二年又攻陷巫郡、黔中。
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悲愤难捱。
是年五月五日,遂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
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许多士人在本国得不到重视时。
分析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分析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肖旭这是这一章的关键问题。
因为通过全面了解《离骚》的情况,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握住屈原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下面先讲《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意义。
《离骚》是一首自叙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长诗篇幅宏伟,想象奇特,内容丰富。
诗人围绕着他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中国统一之前革新与反革新的激烈大斗争,预示了楚国革新失败后日趋危亡的前景。
屈原从塑造自我形象的角度,以抒情诗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历史转折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离骚》一诗具有史诗的深度,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从两方面概括《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意义。
一、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思想和为祖国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诗人,他生活在“七雄并峙”的战国后期,这时出现了统一中国非秦即楚的趋势。
从根本上看,屈原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就是通过政治革新,振兴楚国,富强楚国,并进而使楚国统一全中国。
具体说来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所谓“美政”。
“举贤授能”实际就是打破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就是官位由世卿的子孙后代来拢断的制度。
不分亲疏贵贱地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开明的政治主张,也符合当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另外,“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也是屈原实现“美政”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统治者,要遵循法度规则办事,反对他们骄奢淫逸,胡作非为,以此来改造楚国的黑暗现实。
屈原这种“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主张,是他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针对战国分争的时局和楚国的内部形势而提出的,也是抑制旧贵族保守势力,使楚国富强的正确措施。
屈原用简明的语言提出鳞明的政治主张,而且这两句诗每句都以“而”字分为前后两章。
从形式上看两层的字数略有参差、错落有致;在内容上后一层是前一层的补充与强调。
“授能”补充“举贤”,即运用贤人发挥其作用,必须把权力交给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屈原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屈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虽然没有留下理论著作,但是提出了“发愤抒情”说,而其作品中更蕴含着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屈原的相关作品,探析屈原的文艺思想。
【关键词】:屈原;发愤抒情;香草美人;离骚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舞台上坚持变法图强、联齐抗秦,在内政外交起过重要作用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品格出众的诗人。
屈原生前虽然没有文艺理论著作留世,但从他的诗篇中可以看到“,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的思想家、政治家与“忧愤深广、秉德无私”的爱国诗人是统一在一起的。
屈原的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时代和生活,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
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他的《离骚》《惜诵》《抽思》、《思美人》、《大招》、《招魂》等辉煌的诗篇中。
认真地探讨和总结屈原作品中体现的文艺思想,对于屈原文艺思想的研究,对于我国文艺思想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屈原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屈原是一个具有高度鉴赏力并按照自然法则和美的规律进行创作的著名诗人,他对情感与诗歌的关系、真善美的统一、对前人文献的利用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发愤以抒情。
发愤以抒情的思想贯穿于屈原后半生的大部分作品之中,屈原的一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志得意满,衣食无忧,其作品也大多以歌舞、颂圣为主,绝少悲愤之作。
后阶段随着政治上失意、流放汉北,诗风变得悲放:
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
(《楚辞·惜诵》)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楚辞·抽思》)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楚辞·离骚》)
在以上诗歌中,屈原提出了“发愤以抒情”的文艺理论,开辟了我国抒情诗的新天地。
他明确的肯定了“情”在作者作文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申明了诗歌创作是诗人将客观世界见之于主观世界的过程。
而“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则道出了诗歌宣泄个人情感的作用,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在屈原眼中,诗歌是传达个人思想、进行讽谏的工具。
他以此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抗君臣昏庸的政治,我国文学界也自此形成了以诗存史、以诗存真的优良传统。
1.2诗言志。
鸟兽鸣以号群兮,草苴比而不芳。
鱼葺鳞以自别兮,蛟龙隐其文章。
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茞幽而独芳。
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楚辞·悲回风》)
“诗言志”最早见于《今文尚书·尧典》,书中所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但写作《尧典》的具体年代,今人仍有很大的分歧。
屈原在《悲回风》诗中,不但表露了自己赋诗以明志的思想,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使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更加突出。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动情以赋诗,赋诗以言志,屈原的诗作又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榜样。
1.3重视先人文献。
屈原认为,一个人在政治上可以被排斥、被禁声,但只要他有良好的品行,得以写下反映自己思想情绪的文章,则是永远不会被抹杀的。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思美人》一诗中:
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
窃快在其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
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
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
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楚辞·思美人》)
该诗中“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一句,就鲜明的表达了诗言志以存万世的观点。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屈原提出了如何能使个人的创作长期处于十分旺盛的状态的方法,即“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
”。
意思就是说要对前代贤人的优秀思想、品质和创作经验进行继承,藉此方能达到自然“外扬”的境界。
我们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他对《诗经》尤其是大雅、小雅和楚歌的继承,这表明他创作是深谙这一思想的。
1.4美冒众流,德泽章只。
屈原曾供职于兰台,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在此期间,屈原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德泽于民的文艺思想。
具体主张则在其早期作品《大招》及后期作品《招魂》中得以体现:代、秦、郑、卫,鸣竿张只。
伏戏《驾辩》,《楚劳》商只。
讴和扬阿,赵箫倡只。
美冒众流,德泽章只。
先威后文,善美明只。
(《楚辞·大招》)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
敶钟按鼓,造新歌些。
《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衽若交竿,抚案下些。
竽瑟狂会,搷鸣鼓些。
宫庭震惊,发《激楚》些。
吴歈蔡讴,奏大吕些。
士女杂坐,乱而不分些。
放敶组缨,班其相纷些。
郑、卫妖玩,来杂陈些。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
结撰至思,兰芳假些。
人有所极,同心赋些。
(《楚辞·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