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哲学思想
屈原的简介资料代表作

屈原的简介资料代表作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诗人
和思想家。
其代表作是《离骚》和《天问》。
他出生在楚国,是楚怀王的宰相。
他通过自己的文化和哲学知识,为楚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被誉为楚国的国士。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风格严谨、精炼而有深度。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之巅峰”,它描绘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政治
权力的失望和对人生的思考。
《离骚》对中国文学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人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之源。
另外,屈原的另一部著作《天问》也是一部思辨性的哲学文学作品。
它涉及了自然的本质、宇宙的演化和人生的意义等方面的思考。
其重要性在于,它摆脱了传统的神话观念,以一种科学的方式解释世界。
相比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来说,屈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的融合上更卓越、更为深入。
屈原的思想包括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让人们在阅读的同时也能领悟到恢弘的哲学思考。
在艺术上,屈原的语言表达、韵律乐感、幻想形式等等,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成为了中国文学形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屈原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极为突出,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大浑沌经典。
他的人生遭遇和文学创作让后世的许多现代文化传承者找到了本源力量,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了更多的经验、思想和智慧。
屈原思想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启发中国文艺创作,且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
论屈原的哲学思想

论屈原的哲学思想蔡靖泉一屈原的哲学思想,最为集中地表现在被誉为“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的长篇诗作《天问》中①。
在《天问》的开篇,屈原就提出了关于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的问题: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体化?首先,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问题,是哲学探讨和致力解决的基本问题。
屈原以层层问难的方式提出如此深刻的哲学问题,无疑是经过了对宇宙万物的深邃的哲学思考的。
第一段的四句诗,高度概括地提出了玄奥的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问题。
这四句诗,古往今来的学者,大都依照字面意思将其理解为追溯天的历史之语,因而将其解释为:远古初开的情况,谁能把它传说下来?那时天地还没有形成,根据什么去考定?姜亮夫先生在对这四句文意作反复推敲之后,率先提出了他的新理解:这四句不是讲认识天的历史,而是讲宇宙生成问题。
“谁”应作“如何”解,即是说,那远古的开头是如何变化、生发变迁的。
“传道”即所谓生发、变迁之义。
何以见得呢?因为底下就有两句“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上下即天地;考,成也。
②此语也大解笔者以往之蔽。
笔者进而思之,觉得这四句诗既然是讲宇宙生成问题,就必然包含着宇宙本体问题。
在先秦人的心目中,宇宙的生成就是宇宙本体的演化。
实际上,屈原的宇宙本体论,就寓于“遂古之初”句中。
此句意同“泰初”,既含有《庄子》所谓“泰初有天”的“泰初”之意,又含有《庄子》所谓“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泰初”的“泰初”之意。
前者谓远古的开头,后者乃指宇宙的本体。
成玄英释义云:“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泰初”。
作为宇宙本体的“泰初”,指的就是天地来到之前的元气,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③。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明言:“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又言“通天下一气耳”。
屈原也有直接用泰初称元气之例,如《远游》云:“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资料

关于端午节屈原的资料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大家不仅忙碌着准备端午节的各种活动,而且也开始热烈讨论起端午节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端午节的主角——屈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端午节屈原的资料。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约公元前278年),姓屈,名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
出生在楚国竹林溪(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出生时,楚国大多数人仍讲求耕读,以道义礼法为尊,然而,他却选择了堂高垒而不能名,身多雨露而无益。
他一生中,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浪漫主义哲学思想,在楚国一时风行。
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文学作品。
他的才华、思想境界、哲学思想影响了几代人,但他的命运却非常坎坷。
屈原在楚国贵族中受到很高的教育,成了一位文学家。
由于三年后的怀疑,他辞职了并迁居到当时的汨罗江畔。
他对政治上的事务非常关注,很快在楚国政坛上崭露头角,成为楚国重要人物之一,被委任为楚国左御毂(左国相)。
他为人正直、宽厚、重情,但不够敏锐和果断,在他任职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风波和事故。
公元前278年,屈原不堪忧思,仙逝在汨罗江(今湖南省岳阳市)里,享年六十三岁。
“屈原说与乐,谗人心不足,蒲江不堪舟,精义自此去。
”这句话概括了屈原一生的历程。
这也是后人给屈原的一个名号——“大丈夫”的来源。
在他人生给予的差距、错离,果敢维权,哀思斗志,矢志不移地坚信天命,不愧为我国古代哲学家中的英雄人物。
屈原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还是端午节的重要人物。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其中,最广泛流传的传说是屈原为纪念爱国将领“伍子胥”,带领楚国人吃“角黍”、赛龙舟、粽子等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定为端午节。
传说,屈原被贬后,在汨罗江投水自杀,百姓发现他的身体被鲤鱼吞食,于是就掉下饭粒,投入江中给齐鲤鱼吃,以此来躲避鲤鱼吞噬他的身体。
之后,这种投下饭粒来饲养鲤鱼的习俗就传承下来,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赛龙舟、传统膳食、佩香包等端午节传统活动。
屈原的研究报告1500

屈原的研究报告1500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楚国的国士和大文豪。
他的作品《离骚》、《天问》等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影响了数代文人墨客。
本篇研究报告将从屈原的生平、作品、思想等多个方面对他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屈原的生平屈原,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人。
生于战国时期,大约公元前340年左右出生。
他来自一个贵族家庭,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屈原聪明好学,年轻时广泛阅读儒、道、墨各家经典,并深受其影响。
屈原曾经在楚国的政府中担任要职,后来因楚怀王的政策转变而遭到排挤,被贬为外交官。
屈原深感失望和愤怒,于是写下了《离骚》这篇伟大的抒怀之作。
《离骚》以其优美的文笔、深刻的思想和激情四溢的情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不幸的是,屈原的政治遭遇并没有得到改善。
由于楚国内部的复杂政治斗争和外部的明争暗斗,屈原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大约37岁。
二、屈原的作品屈原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等。
这些作品体裁各异,内容丰富多样。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它以抒怀为主题,通过描绘屈原的个人遭遇和对时代动荡和政治不公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他对人生和政治的反思和探索。
《离骚》的语言优美、形象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天问》是屈原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以问答的形式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屈原通过与上帝的对话,引发了对生命与死亡、善与恶、美与丑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展现了他对哲学和宇宙的卓越洞察力。
《九歌》是屈原的一组民歌,描写了楚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感人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屈原的思想屈原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学、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
屈原的人生哲学,体现在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死的探索中。
他认为人生短暂,充满苦难和痛苦,只有追求真理和内心的宁静才能摆脱困境并获得真正的自由。
屈原的简介500字左右

屈原的简介500字左右屈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屈原生活在中国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散文家,被誉为“文学之父”和“楚辞之祖”。
屈原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屈原出生于东周时代末期,原籍为今天的湖南省岳阳市,后来任楚国左徒。
屈原一生饱经风霜,对于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矛盾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思想上有较为独到的见解。
尤其是在楚国与秦国的严峻关系中,于楚王君主变迁中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最终在其五十岁时返回故乡投江自尽,以表达对楚国的忧愤和对天下百姓的关切。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很有影响的哲学和艺术的著作。
《离骚》内涵丰富,词藻华美,情感饱满,富有诗意。
《离骚》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爱护,对于时代的耿直刚毅、高才能力的力量,以及对于艺术自由的追求。
屈原不仅构思了《离骚》的主题和格律,而且在词汇和句式方面也都表现出了自己良好的语言天赋。
屈原的另一重要作品是《九歌》。
《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用优美的篇章牵引着读者,极具哲理涵义,表现出了屈原深邃的思想和才智。
屈原将自己的思考和阐述的主题融入到诗歌中,运用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语言和词句,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思想深度。
《九歌》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的珍贵瑰宝之一,具有深远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成为对中国文学和文化崇高诗歌的典型样板之一。
屈原还留下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如《拟古复记》、《鹳雀楼记》、《魏文侯条》等。
这些作品语言简约,笔意深刻,情感真挚,充满思想博大性和人文主义精神。
在屈原的散文中,思想与矛盾不断交织,形式与艺术协调兼具,艺术价值最大程度地被发挥出来。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重大的文学审美价值和人文思想价值,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精神和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演进乃至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化也充满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他深深地刻画了人类的欲望、奋斗、追求和无奈,同时为世人留下了永不失色的彩笔,标志着中国文化迎来了丰富多彩、多元化的时代。
读屈原故事后感想心得

读屈原故事后感想心得屈原,春秋末期楚国文学家、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天才”。
读屈原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让我感悟到了很多人生哲理。
以下是我的感想心得。
首先,屈原的爱国精神颇为令人敬佩。
在楚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背景下,屈原十分担心国家的命运,不断提出建议和劝谏,尤其是在楚怀王下台后,屈原积极参与挽救国家的活动,被誉为“楚国救星”。
他甚至创作了《离骚》,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的美好未来的向往。
这种爱国精神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屈原的哲学思想也别具一格。
他提倡“以道御世”,认为“德者,道也;政者,法也”,即要用道德勉励百姓,用政治法则来维护社会稳定。
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在德治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
屈原的人生经历,也让我对成功和失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屈原曾担任过楚国官员,被赞誉为美名人,但由于反对与秦国订婚而被贬为“上林苑吏”,此后又被诽谤,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定信念信仰,用笔杆宣扬正义正道,他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作品,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放弃了性命。
在成功和失败之间,人们需要经历各种挫折,不断修炼自己,才有可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我也从屈原的故事中发现了很多关于人性的真谛。
屈原既有人性的温情与朝气,又有精神的坚韧与执着。
无私、勇敢、忠诚、坚定、正义、情感……这些良好的品质不仅构成了屈原的丰盈人格,也为我们走好人生路指明了方向。
总之,通过阅读屈原的故事,我更加热爱祖国,珍惜生命,追求真善美,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美德、有担当、有思想的坚毅人。
我们要以“屈原精神”为榜样,发扬光大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作出贡献。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人生充满辉煌,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影响。
下面就来谈谈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一、屈原的政治思想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他在政治思想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屈原提倡“明政”,认为君主必须以仁爱为心,贯穿于管理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始能保持国家的稳固。
他主张“充耳以听民声,满目以观民利”,强调君主要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得到民心,为了祖国的前途,一直奋斗不止。
屈原还提出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一思想突出了珍视细节,不断完善的重要性。
二、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他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可以用“至死不渝”来形容。
在战国时期,楚国曾遭遇周边强国的侵略,民众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痛心疾首,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君主不行,国君对于君臣关系的忽视,致使天下人民得不到政治保障。
因此,他决定奔赴郢都,劝楚王改邪归正,扶正impeach 参差,建设新楚。
但是,他的忠告不被楚王接受,屈原很快被楚国废黜出逐,并最终赴汨罗江而死。
三、屈原的文化贡献屈原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贡献。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著作《离骚》是一部充满叙事性和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以其高度的审美价值和广阔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界。
《离骚》基本上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记述屈原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他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于世态炎凉和人性悲欢的深思熟虑。
在屈原的文化著作中,人性、人伦、思想、情感,作为文化价值的主要元素,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屈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四、屈原的影响屈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其影响深远。
他在中国文化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是“爱国志士、政治家、杰出文学家”。
他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乃至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屈原依然充满着神秘感,成为能够改变人们命运和契机的传奇人物。
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

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屈原,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饱经沧桑,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思考。
屈原的作品《离骚》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态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之一是对于命运的理解。
在《离骚》中,他提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壮志未酬而有涕兮”。
这些诗句道出了屈原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悲叹。
他曾经担任楚国宰相,但是却因为政敌的陷害而被贬谪,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的命运变迁让他深刻认识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失去权势和身份的悲伤,并坦然面对命运安排,不为所动。
这种对于命运的理解告诉我们,人生像江河一样,注定要经历风风雨雨,我们要接受命运的摆布,不抱怨和逃避,而是积极面对,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淡定。
其二,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还体现在他对于忧愁和痛苦的应对方式上。
屈原的一生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人间的磨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忧愁和痛苦之情。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陷入绝望和消沉,而是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在《离骚》中写道:“何日息以宁忧兮,愿得一心无归”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于痛苦的渴望舒缓的心情。
屈原通过创作诗歌,将内心的苦痛宣泄出来,找到了一种自我宣泄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告诉我们,当面对困境和痛苦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中寻找解决办法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释放情感,而不是消极地压抑或者逃避。
其三,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体现在他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
屈原心怀壮志,渴望为楚国作出贡献,但是政治阴谋使得他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尽管如此,屈原却一直保持着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从未放弃。
《离骚》中的诗句“心之忧矣,於嗟乎长终兮”,表现了屈原对于理想的不舍和追求。
尽管屈原经历了失败与挫折,但他坚信理想的存在,坚持追求着。
这种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于理想的信念和追求,努力奋斗,不放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原的哲学思想一屈原的哲学思想,最为集中地表现在被誉为“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的长篇诗作《天问》中①。
在《天问》的开篇,屈原就提出了关于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的问题: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体化?首先,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问题,是哲学探讨和致力解决的基本问题。
屈原以层层问难的方式提出如此深刻的哲学问题,无疑是经过了对宇宙万物的深邃的哲学思考的。
第一段的四句诗,高度概括地提出了玄奥的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问题。
这四句诗,古往今来的学者,大都依照字面意思将其理解为追溯天的历史之语,因而将其解释为:远古初开的情况,谁能把它传说下来?那时天地还没有形成,根据什么去考定?姜亮夫先生在对这四句文意作反复推敲之后,率先提出了他的新理解:这四句不是讲认识天的历史,而是讲宇宙生成问题。
“谁”应作“如何”解,即是说,那远古的开头是如何变化、生发变迁的。
“传道”即所谓生发、变迁之义。
何以见得呢?因为底下就有两句“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上下即天地;考,成也。
②此语也大解笔者以往之蔽。
笔者进而思之,觉得这四句诗既然是讲宇宙生成问题,就必然包含着宇宙本体问题。
在先秦人的心目中,宇宙的生成就是宇宙本体的演化。
实际上,屈原的宇宙本体论,就寓于“遂古之初”句中。
此句意同“泰初”,既含有《庄子》所谓“泰初有天”的“泰初”之意,又含有《庄子》所谓“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泰初”的“泰初”之意。
前者谓远古的开头,后者乃指宇宙的本体。
成玄英释义云:“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泰初”。
作为宇宙本体的“泰初”,指的就是天地来到之前的元气,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③。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明言:“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又言“通天下一气耳”。
屈原也有直接用泰初称元气之例,如《远游》云:“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正由于“遂古之初”乃谓宇宙洪荒、天地未开时那种元气始萌、混沌不分的状态,所以下句才会有追究它是如何变化的提问,三、四句也才能承上而进一步提出是如何通过变化而形成天地的。
屈原以问难方式提出问题的哲学根据,基本上契合于同时代的庄子所阐述的“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以及“夫道……生天生地”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又比庄子的哲学阐述具有更明确的唯物主义认识,这在屈原对此的说明和阐发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上面所引第二段的八句诗,就是对前四句的反复说明和深入阐发。
“冥昭瞢暗”是对“遂古之初”那种浑纯未开状态的形象描述。
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楚地道家学者所著的《黄帝书》中,即描述“上下未形”时的状态是:“湿湿梦梦,未有明晦”。
出土于长沙战国楚墓的《楚帛书》中所记神话传说,也将宇宙未形成时描述为“梦梦墨墨,亡章弼弼”。
“冯翼惟象”句,则进一步描述了元气始萌的那种氤氲浮动景象,说明它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的形态,故令人视之不见,莫可识得。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两句,旧注解为:“日月相推,昼夜相代,时运不停,果何为乎?”今人也大多因袭旧说。
但细审上下文意,旧说似乎未妥,既然前后诗文讲的都是宇宙生成问题,何以会在中间突如其来地插进这种与之不相关的诗句呢?尽管也有学者认为旧说未妥,另外释作:“宇宙中或明或暗,没有一定,为什么会这样?”可是,这也仍为孤立地解释诗句,未能与前后诗意吻合。
依笔者之见,这两句以及后两句,都是讲宇宙生成问题,都是在前面“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基础上的具体生发,“明明暗暗”即《庄子》所谓:“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之意。
而“惟”似应作“何”字解,与后面的“何本何化”相对应,那么,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明显的东西产生于晦暗的东西,这又是何时生成又怎样生成的呢。
于是,下面两句便紧接着追问:阴阳合而成三,又怎样以之为本原并且怎样化生万物的呢?“阴阳三合”句,旧注或解作“谓天地人三合其德”⑥,或解作“阴也,阳也,天也,三者之合”⑦,皆未达其理。
句中“三合”紧承“阴阳”,并未提及人或天,故显然是指阴阳合和的成果。
《淮南子》所谓“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正好可以作为此句的注脚。
详析这些诗句中所反映的屈原的哲学思想,可知屈原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是自然主义的,也即唯物主义的。
屈原对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探究,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哲学的思辨,不带任何神秘主义色彩。
与殷周以来形成的天神上帝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天命神学截然不同,达到了当时在思想大解放、哲学大突破和朴素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所能达到的高度。
屈原关于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的认识,则与在南方楚地诞生,由丰富多采的楚文化孕育而成的道家思想相契合,可以说是对道家宗师老子阐述的天道自然、道生万物的天道观的具体发挥,是在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论的基础上的深刻思辨。
当然,屈原的天道观是以问难方式提出的,是以诗歌形式表达的。
因而语焉未详。
不过,如上所述,屈原的诗句已较为明确地反映出其天道观的基本观点及思辨逻辑,故可以与屈原同时代或近时代的学者关于天道观的阐述相印证。
具体发挥了老子学说的《庄子》《黄帝书》及战国末年的楚人之作《曷鸟冠子》中的相关阐述,都能佐证屈原的天道观。
两汉前期的道家思想集大成之作《淮南子》,则总结了先秦道家学者的有关阐述,对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观作了系统的发挥: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氵属氵属,故曰太昭。
道始于虚雨郭,虚雨郭生宇宙,宇宙生元气。
元气有涯垠,清阴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
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些思想的阐发,显然是对屈原思想有所因承,这些文字表达,也显然是对屈原诗句有所借鉴。
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的道家哲学,是在楚国社会的适宜土壤上产生的。
它是楚人最富有革命性的文化创造,是楚文化精神的核心。
屈原思想与道家学说相通相印,则是理所当然而不足为奇的。
在北方中原,就如《尚书禹贡》所列举的先秦的土壤状况和田地等级那样,有着疏松肥沃的土壤和大多属于上等的田地,因而形成了悠久的农耕文化,并且发展为夏、商、周三代灿烂的农业文明,但是,中原的农业文明尽管发达,却“始终没有创造出可以称之为哲学的东西来。
”⑧其精神生产的最高成就,是周初形成的,维护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之宗法制度的天命神学。
“天不变,道亦不变”,它长期作为僵化的教条束缚着中原人的思想发展。
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变化激发了思想的解放,一批思想家应运而生。
但由于中原地区始终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文化传统的影响太大,故他们显然从迷信天命转向重视人事,却终究难以跳出天命神学的藩篱。
孔子罕言天道,“不语怪、力、乱、神”,对天神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思想深处依然“畏天命”。
墨子既非命又信天明鬼,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矛盾性。
因此,他们缺乏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所阐述的主要是政治伦理学说,不太关注自然,不作恢复宇宙天地之本来面目的努力,没有形成打倒天国,剔除天神的主体意识,当然也不可能完成将哲学从宗教中分离出来的任务。
南方楚地的农耕历史并不晚于中原地区,但由于地多山林而开发不易,域多水泽而涝害频繁,故始终没有形成三代的中原那样发达的农业文明。
但是,楚国有着十分丰富的物产资源,特别是当时90%以上的青铜皆产于楚地,又是当时唯一出产黄金的国家,而中原列国出于生活和战争的需要则必须与楚国进行贸易,这样,楚国就顺应自然而通工商之业,便物产之利,走以工业强国,商业富民之路。
稳定的、应时依节而变化无多的农业经济,客观上容易使人们的思想因循守旧,狭隘僵化;而活跃的、日新月异又变化多端的商品经济,客观上则会使人们的思想弃旧维新、敏锐开放。
由于楚国社会倚重商品经济,故楚人虽在立国兴邦之初仿效中原文明,却没有完全因袭中原农业文明的传统,而是根据国情吸取了其积极的、先进的因素。
楚国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也不断地促进楚人思想的解放,刺激楚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这样,玄想宇宙,思辨人生,崇尚自然,反对异化的道家哲学,就在楚国社会里孕育萌生、开花结果了。
传为楚人先祖鬻熊所作的《鬻子》,很可能是后人据早期楚人的思想而代为立言的。
诚如有些学者所说:“《鬻子》其书,虽属伪作,却是探寻道家思想渊源所不可置之不论的”⑨。
此书中就已反映出明分天地,道法自然的思想倾向,不自觉地涉及了宇宙本体论。
春秋晚期的楚人范蠡,就明确地将天道说成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并且强调人事要效法自然,遵循规律。
其时为越国大夫的范蠡,尚没有余暇去“静观”、玄览”,进一步思辨宇宙的本体和生成起源这类哲学问题。
可是,大致与其同时的老莱子,就避世隐居而潜心究道。
他“言道家之用”的著作“十五篇”,想必是对天道有着深入的探讨和阐发。
春秋晚期的老聃,既有曾为周朝史官而积累的丰富学识,又有“不出户、知天下”的“玄览”才能,于是能够在楚国社会源远流长、普遍存在的关注自然、问天究道的思潮影响下,在楚人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基础上,扬弃楚地神话中荒谬成分和中原文化中的“天命”、“天志”这类传统观念,将哲学概念的“道”凌驾到宗教神学的天之上,创立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道家学说。
战国之世,楚人问天究道,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更高,自觉性更强。
《庄子天下》记载:“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
庄子和屈原等思想家,乃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具体发挥了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
二屈原的天道观与老、庄的天道观一样,是深入到自然本体的科学探讨和哲学思辨的结果,是楚人思想意识的概括与升华,是楚文化精神的凝结与发展。
在确立了朴素唯物主义天道观之后,屈原并没有停留在天道自然的哲学认识上,而是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对于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两种不同看法,也直接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野。
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本体,实际上也是认为宇宙的形成是有其开始的,故其唯物主义认识是有很大局限的。
庄子虽然论及宇宙的无限性,却包含有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成分。
屈原对“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问难中,,就表明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正是哲学思考的升华,使得他在晚于《天问》而作的《远游》中明确地强调“惟天地之无穷”,直接肯定宇宙的无限性和世界的永恒性,从而对先秦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总结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辩证法和先秦认识的成果而形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道家学说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
屈原深受道家学说影响,也形成了较明确和系统的辩证法思想。
他在诗中当然不可能具体阐发辩证法的范畴和理论,但他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褒贬,就已反映出深刻的辩证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