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思想对贾谊辞赋的影响
汉代对屈原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

汉代对屈原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汉代对屈原的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所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主要有:(1)贾谊、刘安、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总体上是褒扬的,特别是贾谊、刘安、司马迁等。
①贾谊: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贾谊结合自身遭遇,写作《吊屈原赋》。
这篇辞赋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谄媚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质。
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这种过于执着的性情。
②刘安:多方位的肯定屈原及其作品继贾谊后,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价的是刘安。
刘安对《离骚》作了很重要的评论,其主要内容有三点:a.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b.赞扬屈原与统治者作斗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c.他对《离骚》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这就接触到了一些浪漫主义特征,同时体现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③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司马迁和屈原一样,曾受过重大政治打击,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
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在刘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更加突出《离骚》“怨”的特点。
他强调《离骚》是悲愤哀怨之作。
同时司马迁认为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敢于“直谏”,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人民百姓的利益至上,将屈原的直谏能否被采纳和楚国的存亡联系起来,特别强调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政治意义。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发愤著书”正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孔子“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愤激的特点。
(2)扬雄、班固、王逸对屈原的评价从西汉后期至汉末,学者对屈原的评价颇有分歧,最有影响的是扬雄、班固、王逸。
①杨雄:认为屈原的浪漫主义内容不符合儒家经典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的是杨雄。
试论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家思想

试论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家思想作者:佟田雨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3期摘要:贾谊是我国汉初的文学家、政治家,综合吸收了诸家思想。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他的《鵩鸟赋》为贬谪长沙时所作,长沙气候潮湿,又逢象征灾祸的鵩鸟飞入住所,因此贾谊在这篇赋中选择了道家思想来进行自我安慰。
《鵩鸟赋》中的辩证思想、生死观以及养生之道,都是对道家思想的折射。
关键词:《鵩鸟赋》道家思想辩证思想生死观养生之道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06-02贾谊是我国汉初的文学家、政治家。
从《史记》本传可见贾谊的治国思想吸收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从其代表作《鵩鸟赋》中则更多感受到的是道家思想。
《鵩鸟赋》是贾谊被贬谪到长沙时所撰写的作品。
文中有多处表达均出自于老庄原文,以老庄的观点作为根据。
例如贾谊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来源于《道德经》。
另外,贾谊在《鵩鸟赋》中将天地比喻为炉,造化比喻为工,这也正是借鉴了《庄子·大宗师》中的说法。
文中从三个层面折射出道家思想之圭臬。
一、辩证思想老子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是其思想核心。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他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阴阳调和,形气转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
《道德经》中还提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这种有无相生思想正是老子对于矛盾双方关系的阐述。
《庄子·至乐》中写道“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5]与此如出一辙的思想出现在《庄子·知北游》中:“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贾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文论家,他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篇赋的创作特点进行简述。
首先,《吊屈原赋》是贾谊描述楚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一篇赋作。
它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意高远:《吊屈原赋》是贾谊以屈原为借鉴,自言发声的一篇哀史文章。
在这篇赋中,贾谊以对屈原的悼念为契机,通过赞颂和评价屈原的政治才干、文化成就和人格品质,来表达对当时楚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痛惜和忧虑。
赋文表达了贾谊对国家兴衰和治理道路的思考,同时也凸显了他对于理想政治家形象的追求。
2.议论文风:贾谊的《吊屈原赋》以议论文的形式展开。
他在赋文中通过对屈原个人经历的点评和对政治现实的批评,运用议论之辞和议论文章的结构,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贾谊的言辞直接而激烈,他对当时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行文间展现了他政治见解的深刻。
3.技巧巧妙:《吊屈原赋》在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感受的同时,还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如夸张、反问、对仗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运用恰到好处,使赋文语言华美流畅,形象生动,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其次,贾谊的《鵩鸟赋》是他对国家兴衰和民众心理的思考与抒发。
这篇赋作的创作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抒发忧患意识:《鵩鸟赋》是贾谊在《吊屈原赋》之后的一篇赋作,其中通过描写鵩鸟的悲鸣和对往昔辉煌的楚国的怀念来抒发他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忧虑和担心。
赋文中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权贵统治的不满,凸显了国家命运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2.比兴手法运用巧妙:《鵩鸟赋》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通过鵩鸟寻找伴侣的艰辛和追随悲鸣的伴侣的无奈来比喻人民对于国家命运的困苦和无奈,以此凸显贾谊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评和忧虑。
3.语言优美流畅:贾谊在《鵩鸟赋》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如夸张、对仗、排比等,使赋文的语言丰满鲜活,行文起伏有致,并通过错落有致的句式和表达,给读者以耐人寻味的感受,并使整篇赋的语言显得优美流畅。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作者:宋贤来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2期摘要:汉初政治大一统加剧了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汉初文士在接受北方文化的同时又深受南方楚文化的浸润。
贾谊远在贬赴湘南之前就对楚文化有所涉猎,三年的贬宦生涯,致使贾谊更加积极地继承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执著精神,同时《楚辞》的文学形式也深深影响到了贾谊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贾谊;楚文化;屈原;《楚辞》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2-0047-04汉初政治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加剧了各文化间的交融和繁盛,日本青木正儿于《中国文学思想史》中言:“姑不论周初楚人之物质情形如何,唯其在文艺方面所显示,则似有难于忽视之文化。
此种文化日后汇集于《楚辞》之中,而予汉代文学以极大影响。
”[1]可见《楚辞》影响尤为显著。
汉初君臣多为楚人,他们于生活习惯、风气习俗、审美爱好等方面尊崇楚文化。
至于文学方面,形成了屈原效应,楚声骚赋甚为文人所追慕模仿。
李长之先生称汉之代秦是“楚文化的胜利”[2],当不无道理。
在这样一种楚风盛行的文化氛围内,文士们亦不能不被楚风深深感染。
这其中贾谊受楚文化之影响,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贾谊对屈原精神的接受贾谊和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散发巨大影响的悲剧性人物。
在我们眼中,他们被视为忠而获罪、怀才不遇而悲愤抑郁、命运短折的天才人物代表,亦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
司马迁于《屈原贾生列传》中将两人合传,清人李景星评论是因为怀才不遇,王闿运论及二人事业相类,“屈、贾宜合则司马子长已有定论。
盖两君子俱以文儒赅通政事,有名世王佐之业”。
陈仁锡言及二人命运、才情相似,“屈贾伤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共传”。
汤炳正先生则归纳为思想体系一致:“史迁的《史记》,以屈、贾合传,其原因不止一个,但屈、贾思想体系的一致性,应当是合传的根本原因。
”[3]古今文人学者们对屈、贾合传的各类解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两人不仅有相似的身世命运,所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且两人还存在精神思想上的承继性。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古代文学(B)(1)》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一先秦文学本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计,实际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而当时的散文又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两大类。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春秋时代,人们称它为《诗》或《诗三百》3.《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4.《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血雨霏霏”,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5.在《诗经》反映战争的诗歌中,《载驰》和《无衣》是最具爱国思想的两篇。
6.“风”“雅”和“颂”是从音乐方面对《诗经》的分类。
7.《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8.《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成熟,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9.《孟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巧妙的论辩艺术、宏放豪迈的文风和善用比喻三方面。
10.孟子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艺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11.《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1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
13.《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带有自传体的抒情长诗。
14.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广泛采用“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
15.宋玉的以赋为名的作品有《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和《神女赋》等。
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10分)1.默写《诗经·秦风·蒹葭》第一章的八句。
(8分)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填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课外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课外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内容提要:“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
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
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
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关键词:司马迁太史公曰屈原评价汉代楚辞学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今见较早的屈原、贾谊的传记资料,是后人研究屈原、评价贾谊的重要依据。
但由于时代久远,一是间有窜乱,致使其中有些文义前后不相连属,有些记述前后似有矛盾;二是后人认识与理解有所不同,因而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前者先贤时人多做梳理,意见渐趋一致;后者则涉及角度和方法诸问题,争议仍时见简端。
“太史公曰”是史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的创格,是《左传》“君子曰”类体制的新发展,其中代表了作者的历史观,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基本认识和对事件的基本态度。
因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内容的理解,不仅涉及到对屈原和贾谊人生、思想与作品的认识,也可见史迁的历史观、人生观。
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原文如下: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这一段文字虽然不长,却存在着不少似乎很好理解却实际颇难明了的问题。
一是其志未详。
史迁既说“悲其志”,然未明言其志,故后人“悬揣其意而为之说者则纷如”。
二是文意不好厘清。
清人李景星《史记评议》说:“赞语凡四转,全以骚赋联合屈、贾,沉挫中有流逸之致。
”他虽未直言“四转”为何,但从传赞可见,“悲其志”是一转,读其文,逆其志,悲从中来;“想见其为人”为二转,适其地,念其行,泪由心生;“而自令若是”为三转,观贾文,系屈事,为屈不平;“又爽然自失矣”为四转,读鵩赋,同死生,感怀贾生。
贾谊《吊屈原赋》经典化的原因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贾谊《吊屈原赋》经典化的原因○江华湘(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 《吊屈原赋》表达了贾谊自身对于屈原的同情,以及为自己遭受小人毁谤,有才能却不能施展的悲愤之情。
自成文以来受人关注,受人喜爱,其经典化的原因有三:一是以“忠贞的屈原和贾谊为抒写对象”引发读者的好感;二是以“怀才不遇的悲愤”引发共情;三是以“吊文之祖”的文体地位获得认同,成为后世吊文写作的范式。
【关键词】 贾谊;……屈原;……忠贞;……怀才不遇;……吊文之祖【作者简介】 江华湘,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魏晋文学。
“吊文之作往往是对古人致追慕、追悼或者追慰之意”[1]478,这些古人“或骄贵而殒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而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吊。
”[1]478贾谊的《吊屈原赋》便是后一种,屈原是狷忿乖道的代表人物。
而在吊文这一文体中,哪部作品堪称经典之作呢?毫无疑问是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吊屈原赋》,刘勰《文心雕龙》对这篇赋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它的首创地位:“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
体周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
”[1]479那么《吊屈原赋》得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何在?一、以“忠贞的屈原和贾谊为抒写对象”引发好感不管是抒写对象屈原,还是作者本人,他们都带有忠贞的品格。
贾谊在赋中抨击了黑白颠倒的世道,凸显了屈原的忠贞形象。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
”世人竟认为卞随、伯夷恶浊,盗跖、庄蹻廉洁;宝剑镆铘粗钝,铅质的刀锋利。
引发作者的感叹“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
言明屈原是无辜遭受灾祸,进一步列举了更多的事例。
周鼎是何等宝贵,人们却将其丢弃,把瓦盆当成了宝物;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作骖,反让骏马吃力的去拖盐车,如此怎能让骏马发挥自己的作用;章甫本应戴在头上,如今在下。
这些事物位置颠倒,对错易位,通过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描绘了屈原所处的恶劣社会环境。
2021探析屈原与贾谊截然相反人生观形成的原因范文2

2021探析屈原与贾谊截然相反人生观形成的原因范文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中司马迁将屈原与贾谊合并于一传,是因二人有着类似的人生轨迹,即早年有异才受到君主的重用,却因谗佞的陷害而后被冷落,甚至流放他乡。
虽然二者的人生轨迹大致相同,但是在种种文献的记载中我们也看到二人对于生死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屈原的生死原则就是无论如何他都要留在楚国尽最大的能力帮助楚国重新富强起来,虽然最终也无法实现这样的人生理想,但是他却以死明鉴,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殉其国、其志。
而贾谊则对其做法存有异议,在《吊屈原赋》中提出屈原在看见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在楚国实现之时就应该离开楚国去别的国家谋发展,认为“凤凰翔于千仞之上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兮,摇增翮逝而去之”。
这样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其产生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即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一、文化的影响 在文化的承接与延续上,二者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成为两位文学家在生死观上产生差异的原因。
屈原身为楚地人,必然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而楚地的文化中巫文化最为盛行,而且屈原官居三闾大夫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以及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的,因而其文学观念上必然受到巫文化的深刻影响,这在屈原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汤漳平先生在其《从江陵楚墓竹简看<楚辞·九歌>》中就提出了:“将江陵楚墓竹简所载诸神和《楚辞·九歌》祭祀的神灵进行对应比较,可以发现竹简所载的神与《九歌》所描写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这进一步为人们了解屈原当年从事巫术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旁证材料。
”可见其受到巫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在巫文化中有一方面是受到很大的重视的,即为人的灵魂的归属问题,人死后的灵魂的归属,关系到后代子孙的生活,一直从事宗庙祭祀事业的屈原也是如此,如其创作《国殇》就是为了让阵亡的将士能够回到祖国,不至于灵魂没有归属而四处游荡。
所以基于其对这方面的重视,屈原便不会远走他乡,并且当国家灭亡的时候,也要在此地还被称为楚地的情况下投江而死,灵魂永久的归属于自己的祖国,便是巫文化的影响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原思想对贾谊辞赋的影响中文师范041班盛淑珍摘要汉初贾谊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进取心,鲜明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制创始时期积极用事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贾谊同屈原有着相近的人生遭际,同屈原一样,时刻以国家兴亡的责任感来要求自己,《吊屈原赋》、《惜誓》和《鵩鸟赋》是他在谪居期间所作,在思想和内容上、艺术手法上都深受屈赋的影响。
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抑郁愁闷,批判了统治阶层贤愚不分,压制摧残人才。
贾谊的辞赋思想感情强烈,如同屈赋一般,把对黑暗的社会的揭露和鞭挞,把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忧伤,把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都强烈而集中表现出来。
关键词:贾谊,辞赋,屈原,传承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政时间只有短短的11年,却多次上书给汉文帝,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文化礼仪、经济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许多思想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产生过一定影响。
贾谊20岁便出任博士和太中大夫,汉文帝采纳了贾谊许多的政策性意见,他差一点位列公卿,可谓是仕途得意。
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贾谊很早就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只活到33岁。
贾谊一生志洁行廉,竭忠尽智,却数次被弃置不用,他的生平遭遇赢得了不少文人骚客的同情感慨。
贾谊不能见容朝中重臣,被排斥出朝廷,他的一生共作了七篇辞赋,《汉书·艺文志》载“贾谊赋七篇”。
[1]今存五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楚辞》载有《惜誓》,《古文苑》载有《旱云赋》、《虚赋》,而《虚赋》残缺甚多。
贾谊的赋为“屈原赋之属”。
[2]屈原和贾谊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遇,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爱国精神对贾谊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屈原的楚辞富有抒情色彩,贾谊的赋与之一脉相承。
一、屈贾的共性特征司马迁的《史记》中,最动情的杰作当属《屈原贾生列传》,而屈原与贾谊二人相差数百年,却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
白居易的《读史》中曾涉及到将屈贾二人作对比:“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3]他认为贾谊在政治上的不得志超过了屈原,屈原生之时,楚怀听信谗言,而楚国社会问题复杂,统治黑暗,屈原遭受流放应在情理之中,然而贾谊所处的西汉繁荣昌盛,他又受明君的赞赏,其郁郁不得志更能引起人的同情和感慨。
(一)相近的人生经历贾谊的一生丰富多彩又遭遇坎坷,在汉初文学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背景下,他的辞赋为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留传至今完整的辞赋只有四篇:《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和《惜誓》。
贾谊的骚体作品,尤其是《吊屈原赋》开了汉一代仿骚的风气,引发了一个模仿屈原辞作的热潮,汉代文坛抒写个人情感,特别是忧愤、哀怨之情时,往往不由自主地采用骚体来充当情感的载体。
贾谊深受儒家经典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权衡轻重、审查事理的能力和深刻批判现实的勇气。
在他被贬出京,路过湘水之时,与屈原“被馋放逐”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贾谊在长沙受到爱国思想的启迪,并将一腔爱国情怀倾注在作品中,楚臣屈原一生为内修法度、举贤任能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然而最终却饮恨投入汨罗江的清流之中,汨罗江是湘江的支流,就在长沙城北,贾谊从北方来长沙必经此地。
他的爱国壮举直接影响了贾谊,使他能全面立足于“国”来考虑治国方略,他后来所写的许多政论散文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屈原为理想抗争的事迹必然让血气方刚的贾谊为之震撼,屈作中“不遇”的哀怨情结自然也引起了他的共鸣,这就形成了《吊屈原赋》的感情基调。
(二)相似的时代背景屈原身处封建社会开端的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整日烽火不断,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并伺机而动。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 这也包括屈原精通法律,善造法令和娴于言说,诗人的忠信为众人所仇恨,是处于争夺政治地位而引起的极度心理,小人谗言而君王缺乏明察,以至于屈原离尤见疏,仕途上出现坎坷,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最终被流放湘水。
但是诗人对祖国命运前途的担忧却未损丝毫,他那高洁的品格,独立不迁、上下求索的一是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贾谊深受屈原影响,并且和他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
战国时,君王可以选择臣子,臣子也可以选择君王,屈原能纵观九州,辅助国君。
西汉时,天下统一,贾谊就只能“沕深潜以自珍”,“远浊世而自藏”,在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中洁身自好。
汉初大一统的政治形态,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此时文人多数都满怀希望,精神饱满,表明出积极向上的情怀,并且希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实施自己的抱负。
陆贾、枚乘、晁错、贾谊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但是由于统治者安于现状,奸佞小人无事生非,他终究不能被重用。
贾谊曾多次上疏,回顾史实,批评时政,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议。
贾谊与屈原所处时代不能一概而论,屈原被放逐,多是由于楚怀昏庸以及小人谗言,而贾谊贬谪,则是多方面缘由,统治者汉文帝谦恭谨慎,却有些守成固旧,朝廷重臣周勃、灌婴认为贾谊的主张不合时宜,纷纷指责他,而佞臣邓通又嫉妒贤良,谗言诋毁贾谊,而他自身性格意气用事、急于求成、考虑不周,导致自己的政见未被接受。
处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环境,难以成就自己的功业,令其不由地悲天悯人,对民生疾苦虽然同情,但是又为现实的黑暗所打击,因此他辞赋感情激越,思想却甚为悲观。
荣格说:“心理的模式加工的素材来自人的意识领域,如人生的教训、情感的震惊、激情的体验,以及人类普遍命运的危机,这一切便构成了人的意识生活,尤其是他的情感生活。
诗人在心理上同化了这一素材,把它从普通地位提高到诗意体验的水平并使它获得表现。
”[5]贾谊的《吊屈原赋》通篇都以对屈原命运的咏叹作为构思模式,抒发自己的不幸。
“贾谊的遭遇与屈原相似,所以他能比别人更深刻的理解屈原,同情屈原,敬仰屈原”。
[6]这是他写这篇赋的思想情感的基础。
赋中他先简略地写了自己被贬,到长沙“待罪”。
这就很自然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与屈原的不幸遭遇联系起来了,引出了对屈原的凭吊,接着他托与屈原投身的汨罗江合流的湘水,传达了他对屈原的敬仰和追伤之情。
二、贾谊对屈原的接受贾谊的辞赋是汉初优秀的骚体赋,这些骚体赋多受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直接影响而于汉初刚刚形成的一种赋体,它是汉赋的雏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文体在汉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境界开阔,规模宏大,而且能蕴含深厚的意蕴,如枚乘的《七发》等,往往通过描写事物或记叙事件来达到言其情志的作用。
贾谊结合了屈原辞赋和荀子赋的特点,前者侧重于抒情,后者重在说理,他综合了这两种辞赋,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形象动人,情意深长,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句法参差,铺陈有序,擅长叙事,说理和抒情,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
他的代表作《鵩鸟赋》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承认宇宙万物是自然产生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依存和转化的“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他肯定了万物存在着变化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
贾谊的辞赋除了受先秦荀子等诸子百家的影响,在形式以及情感方式上多受屈原、宋玉等人的影响,尤其是屈原的楚辞,屈原赋是楚辞中最优秀,最突出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卜居》、《渔父》、《招魂》等,这些作品也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社会的种种不平。
屈原精神深深影响了贾谊,对他的文学创作以及人生选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春秋战国时期,汉室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生活在各诸侯国的人民都深切关注着本国的政治处境以及其他列国的形势,多数人民渴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真正富强,从而结束战争,完成统一大业。
而当时的楚国被中原各国成为“荆蛮”,开发时间又相对较晚,因此楚国人有着比较独特的地方观念。
屈原作为楚国的上层统治阶级,国家的兴衰荣辱与他有着莫大的联系,他的爱国之情则体现在对政治的热情上,他在揭露现实矛盾中不时表明自己的心迹,最后以身殉国。
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祖国高度的责任心,使屈原“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7]他虽遭流放,但他仍日夜惦念着楚国的朝政。
灾难深重的楚国更使屈原牵肠挂肚,满腔的悲愤和他那强烈的家国之哀溢于字里行间。
苦难深重的祖国使他关心备至,虽然楚国已无他容身之地,而他却不愿意远离。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这充分表明屈原对楚国的感情是深沉而又炽热的。
在去则不忍,留又不能的情况下,屈原终于选择了“既莫足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道路,以身殉国,尸谏楚王,力图使楚王最后醒悟,从而推动了楚国的革新图强。
屈原为楚国的富强奋战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虽然葬身汨罗,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可与日月争光。
贾谊也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汉初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汉文帝轻徭薄赋,减轻田租,对匈奴采取和解态度,同时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中央集权统治前提下,分封功臣为诸侯,这对中央集权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汉朝边疆不稳定,尽管采取和解政策,但矛盾一触即发;秦末连年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尚未愈合等。
贾谊深深地为这些问题和矛盾所忧心,他密切关注时代,关注历史发展,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并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贾谊最著名的《过秦论》上、中、下三篇(《新书·抱经堂本》) [8],以时间为序,叙述了秦由盛到衰的全过程。
贾谊通过对秦王朝兴亡的剖析,总结出一条对封建统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
”认为巩固政权不能象夺取政权那样滥施暴力,而应该“施仁义”。
孔子曾说,仁者,“爱人”。
[9]实行仁政,实际上就是以仁治民。
贾谊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识到“民”的重要性。
在其《新书·大政》中,继承和发展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
(二)深沉厚重的忧患意识屈原的理想和主张,在楚国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下,变革主张完全失败,理想终究破灭,个人遭受疏斥、放逐,以至于自杀殉国。
即使在流放途中,他也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前途。
在听到祖国为秦国所灭的消息后,“形容枯槁”,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对人民、对现实的忧患和关心。
贾谊身处汉初,被贬谪出京,又闻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担心自己身体难以适应。
在长沙期间,作出了有名的《鵩鸟赋》,在忧伤中仍然充满对政事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贾谊在这一时期上疏给文帝,劝解汉文帝增加诸侯的数量,以达到削减诸侯力量,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他的《旱云赋》首先描写了天旱时的景象,行文流畅华丽,并且运用多重比喻来形容天气无常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紧接又用深刻的思辨能力指出天旱与统治者无道的关系,体现出贾谊关心国计民生,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忧虑。
《吊屈原赋》可谓是贾谊辞赋的一篇充满感情的力作,作者虽吊屈原,实际也是借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自己命运的坎坷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