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中渔夫所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报任安书》《渔夫》课后练习

《报任安书》《渔夫》课后练习

《报任安书》《渔夫》课后练习班级姓名(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8分)(甲)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谨再拜。

(《报任安书》)(乙)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流..多谤议下流: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B.以通.其狂惑通:通过C.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和容貌D.可以濯吾缨.缨:系帽的带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是以.见放//以.通其狂惑 B.且.负下未易居//故且.从俗浮沉C.虽.累百世,垢弥甚尔//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D.渔父莞尔而.笑//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3.下列句子中不同..于其它句式的一项是()(3分)A.重为乡党所笑 B.是以见放C.奚以知其然也 D.刘夙婴疾病4.选出对两段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被赋予一种文化内涵。

《渔父》——屈原与自身的对话

《渔父》——屈原与自身的对话

《渔父》——屈原与自身的对话作者:李伟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2期《渔父》是中学教材的传统名篇,文章两个人物、三组对话,看似简单,其实意韵极为丰富。

作品好多地方让人困惑,引人思考,如不深入探究,则很难领悟其要义。

下面,笔者想结合备课过程中对文本第二节的思考,作些阐述。

第二节文字为:“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怎么理解这句话?一般认为渔父是一个隐者,他是想以此说服屈原顺应万物,与世无争。

这样理解,固然不错,只是,可能失之粗放。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是要屈原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是要屈原放弃原则、醉生梦死。

而高尚、清洁是隐士的重要特征。

隐者,世清则仕,世浊则隐,保持清醒,洒脱处世。

真正的隐者可以与世无争,但决不同流合污,随波逐流。

庄子《秋水》篇中记载的“濮水垂钓”的故事,更是让我们感觉到这种清洁精神所滋养出的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

即使本文最后部分,“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这里展现的也是一个远离污浊、黑暗的隐者形象。

于是,问题来了,既然渔父是个隐者,既然清洁是隐者的特征,既然渔父自己并没有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为什么要劝屈原如此呢?或许,只有准确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把握第二节文字的深意。

那么,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这首先要厘清屈原和渔父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关系。

在文学史上一直存在着关于渔父与屈原关系的争议。

王逸《楚辞章句》说这位渔父“避世隐身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问答”,他显然认为渔父是确有其人的。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体会渔父对屈原之身份、处境、心境的认识,会发现这位“渔父”极有可能就是屈原的另一个自己。

中国文人历来追求“达则兼济天下”,屈原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自己的耿直、群小的谗言,又因为国君的不明,屈原在政治上屡屡失意,于是在流放的困境中,他开始接近道家的思想,劝勉自己要圆通顺应、与世无争。

渔父是与世推移的人吗

渔父是与世推移的人吗

渔父是与世推移的人吗?一.《渔父》一文中渔父形象解读的肤浅之处对选自《楚辞》的《渔父》一文中渔父形象的解读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定论:1.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渔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2.渔父开导屈原的“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这一段话和后文渔父所唱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表明渔父是一个“与世推移”“不分清浊”“同流合污”的人3.用渔父这一“与世推移”的形象反衬了屈原“激浊扬清”形象的高大。

1前人如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均以为渔父之歌《沧浪》,与前文“与世推移”之意相同。

2王力先生也认为渔父的“沧浪歌”是“不凝滞於物,而与世推移”的意思3。

从这一论断不难推出王力先生也认为渔父是一位“与世推移”的人。

我个人认为这种对渔父形象的解读有值得商榷之处,理由如下:1.既然“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信徒”,“高蹈遁世”,那渔父就绝无可能“与世推移”,因为这有违道家哲学思想的常识。

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道家的隐者做过精辟的论述。

他说道家的隐者是“‘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者”4。

归隐的目的就是保持高洁的志向,就是对尘世保留一份孤傲、不妥协和批判的态度,就是不与世同流合污,那渔父怎么可能再去违心的“与世推移”,和尘世“同流合污”?既然妥协于尘世,那又怎么能说是“高蹈遁世”?胡适先生对庄子哲学的结论是“……他虽在人世,却和不在人世一样,眼光见地处处都要超出世俗之上,都要超出‘形骸之外’。

这便是出世主义。

”5既然道家之人要超出尘世,那作为道家之人的渔父怎么可能再一头扎入尘世,而且还要毫无原则的混世呢?追求精神绝对的自由,达到一种无待的地步,这就是“逍遥”,这也是庄子追求的至高境界,要达到这种无法企及的最高境界,就必须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6。

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他最 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 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因为屈原是一个彻 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 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他不愿用自 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 安能以皓皓之白, 。(“ 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的雅致(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屈原的雅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 屈原的豪迈( 亦余心之所善兮, 落英”),屈原的豪迈 落英”),屈原的豪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屈原的担忧 屈原的担忧( 惟草木之零落兮, 犹未悔”),屈原的担忧(“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 之迟暮”),屈原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望 屈原的绝望( 长叹息以掩泪兮, 之迟暮”),屈原的绝望(“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 之多艰” 之多艰”)这些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无法理解的盘旋 郁结的情怀, 郁结的情怀,自然他们也无法理解屈原选择投江这一疯 狂的举动。 狂的举动。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 在我看来,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在我看来,我 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三国演义》 主题曲 《三国演义》
重点知识
颜色 形容 斯 举 见 淈 高举 沐 浴 振 察察 汶汶 濯 特殊句式: 。(被动 被动) 特殊句式:是以见放。(被动)
内 容 述 评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 尾三个部分。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 原开头,以渔父结尾, 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 答。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屈原出场。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环境以及主人 屈原出场。 公的特定情况。 公的特定情况。 第二部分(主体) 第二部分(主体) 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独醒 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父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莞尔而 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 笑”,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 去”。

“渔父”的独处智慧

“渔父”的独处智慧

“渔父”的独处智慧作者:周海艳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4期摘要:《渔父》,相传为屈原所作。

全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二人的对话来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生境界。

本文着眼于《渔父》中的另一个人物——渔父,通过对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其与屈原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和独处智慧及其对社会的现实意义,勉人以自勉。

关键词:《渔父》;独处能力;独处智慧;现实意义一、渔父之智慧战国晚期的楚国,怀王昏聩,奸臣当道,屈原不为官场所容遭到放逐,眼看国之将亡却无能为力,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一渔父问他何以至此,他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劝告:“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

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

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而屈原坚持“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不肯沾染世俗的污浊,舍生取义。

渔夫莞尔一笑,唱歌离去,歌声悠扬,余味无穷。

屈原的舍身取义感人至深,而渔夫的智者形象更令人钦佩。

人人都想追求“身之察察”,但世界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物之汶汶”,大千世界有清者、醒着,也有浊者、醉者。

前者希望尽己所能抹去世界的污浊,叫醒周边的醉汉,可是若不能成功,“达则接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屈原两者都没有选择,可见这一清醒者只是对时局的清醒者,而非真正的清醒者。

我们可以想见他投身江心之前的种种失落、悲恸、绝望。

而渔父呢?他劝谏却不强求,作为一个至善至明者,他的劝告出于道义,不强求也是出于道义,毕竟芸芸众生自有其归宿,不可改变之时何必强求。

水清时濯吾缨,水浊时濯吾足,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方为大智慧。

超然平和的渔父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周身散发着我们应该学习的独处者的智慧。

二、独处的智慧独处,字面意思是一个人单独生活。

但它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孤身一人,而是无论处于何地都能保持内心的安静与自足的一种精神状态。

9《屈原列传》课堂实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9《屈原列传》课堂实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屈原列传》课堂实录【教学设想】《屈原列传》所在的单元属于历史著作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这一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要求指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

落实在本课中,就要疏通文意,理解屈原的选择,认清屈原精神的实质与当代价值。

高二年级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可以借助工具书自行克服文字上的障碍,也具备搜集资料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

但是对于家国情怀,可能只有概念化的模糊认知,而缺乏系统性的思考。

特别是由于时代的阻隔,对于史传中人物的选择,常常难以理解。

教材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回到历史现场〃。

对《屈原列传》来说,历史现场包括这样几个层面:传中屈原的处境、屈原的选择、后世基于当时的历史现场对屈原作出的评价。

评价历史现场中的人物,还有个当代立场的问题。

以“回到历史现场〃为框架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减轻学生的时代阻隔感,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理解屈原的精神,在对其精神实质的探讨中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

本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在"理解〃,第二课时重在“传承【课堂实录】第一课时1.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屈原列传》。

提到屈原,人们可能会想到《离骚》,会想到他自投汨罗,会想到端午节的传说。

那么,屈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作出了怎样的一系列选择,最终又为何要以死明志的呢?第三单元的导语提醒我们要“回到历史现场〃,因为只有设身处地,才能同情人物的遭遇,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选择。

而“历史现场〃包含这样几个层面:人物的处境、人物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造成的结果和影响。

2.分析屈原的处境。

师:关于屈原的处境,《史记倔原列传》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处境有宏观的时代背景,有微观的个人遭际。

渔父

渔父

深入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 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 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 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 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 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 综合探究。
第五,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 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 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 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 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 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 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 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 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 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品德高尚、富有才华的人往往有远 大的志向,常常希望自己的才能得以充 分的发挥,而现实是残酷的、复杂错综 的,当理想与现实、高尚与卑鄙、美好 与丑陋发生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陷 入坎坷的生与死的逆境时,他们将作怎 样的选择?是忍辱负重的活,为了完成 未竟之业,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奇耻大 辱:还是舍生取义,以自己宝贵生命的 付出,显示人格的光辉?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 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 “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 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 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 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 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 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 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 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 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 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 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 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 “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 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 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屈原列传》中的几个问题

《屈原列传》中的几个问题

《屈原列传》中的几个问题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以抓文言现象如词语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为主。

诚然,基础知识要掌握,但这种教学枯燥无味、难以下咽。

笔者认为还应从文本解读的更高要求对课文进行挖掘探究,要读出超过文本层面的内涵,这符合“新课标”中“理解”、“探究”的学习要求。

《屈原列传》作为传统篇目入选多种版本教材,笔者执教过程中对文本作了如下解读。

一.屈原的怨和忠屈原能够做官,次要原因是他有才干,主要原因则在于他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曾当过掌管楚国王族事宜的高级官员。

其人可谓楚王之亲信,文中说“王甚任之”,一个“甚”字,可见楚王对屈原何等倚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大招风,自古皆然。

朝中有人忌妒屈原的贤能,更主要是忌妒屈原是楚王眼前的红人,而他们不允许一枝独秀,他们想分享楚王的恩惠,于是乎他们使出了中国人过去用、现在用、将来还会一直用且屡试不爽的方法:说坏话(进谗言)。

结果呢?“王怒而疏屈平”。

大家都为屈先生抱不平,可是很多人在读课文时忽视了文中出现的“争宠”一词,要知道一个人在大王面前是争不起来的。

我们每每读此文,很自然的把感情天平的砝码倾向于屈原一边,对他的对立面诸如上官大夫之流则口诛笔伐,横加指责。

这样想其实是没有看到“争宠”背后的朝局――党争,且此现象十分严重,屈原只是党争中的失败者而已。

之所以提到这一点,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党争无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唐代牛李党争,宋代欧阳修反对王安石变法,明代之东林党反阉党等等,各派当中皆为人中豪杰,大多数(注意这个词语)人的道德修养都很高,人格无可挑剔。

中国人同情弱者和失败者,但是道德和政治毕竟是两回事,不要混为一谈。

那么屈原为何失败呢?在史料和屈原很多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文采斐然、品质高尚,“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清高而至大至刚(孟子所云)之人。

这种人有天生的优越感,如在《离骚》中有大量文字表明自己要勇当楚国的顶梁柱之语;这种人认为世界非黑即白,那么有了黑,白就没有地位,有了白就一定要除掉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中渔夫所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
《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

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从文体的角度看,在楚辞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问答体,与后来的汉赋的写法已比较接近。

前人说汉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在文体演变史上,《渔父》无疑是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的。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

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

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

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

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

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
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

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

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

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醨”,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

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

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

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

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

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称《沧浪歌》或《孺子歌》。

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

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
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

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

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

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

《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