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历史人物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化名人,他的人生充满辉煌,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和影响。

下面就来谈谈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一、屈原的政治思想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家,他在政治思想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屈原提倡“明政”,认为君主必须以仁爱为心,贯穿于管理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始能保持国家的稳固。

他主张“充耳以听民声,满目以观民利”,强调君主要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得到民心,为了祖国的前途,一直奋斗不止。

屈原还提出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一思想突出了珍视细节,不断完善的重要性。

二、屈原的爱国情怀屈原是一个非常爱国的人,他对于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可以用“至死不渝”来形容。

在战国时期,楚国曾遭遇周边强国的侵略,民众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痛心疾首,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君主不行,国君对于君臣关系的忽视,致使天下人民得不到政治保障。

因此,他决定奔赴郢都,劝楚王改邪归正,扶正impeach 参差,建设新楚。

但是,他的忠告不被楚王接受,屈原很快被楚国废黜出逐,并最终赴汨罗江而死。

三、屈原的文化贡献屈原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贡献。

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著作《离骚》是一部充满叙事性和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以其高度的审美价值和广阔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界。

《离骚》基本上以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方式记述屈原的人生经历,涵盖了他的爱国情操以及对于世态炎凉和人性悲欢的深思熟虑。

在屈原的文化著作中,人性、人伦、思想、情感,作为文化价值的主要元素,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屈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四、屈原的影响屈原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其影响深远。

他在中国文化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誉为是“爱国志士、政治家、杰出文学家”。

他的政治思想、文化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乃至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今天,屈原依然充满着神秘感,成为能够改变人们命运和契机的传奇人物。

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

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

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屈原,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饱经沧桑,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思考。

屈原的作品《离骚》以及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态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其一,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之一是对于命运的理解。

在《离骚》中,他提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壮志未酬而有涕兮”。

这些诗句道出了屈原对于命运的无奈和悲叹。

他曾经担任楚国宰相,但是却因为政敌的陷害而被贬谪,最终投江自尽。

屈原的命运变迁让他深刻认识到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失去权势和身份的悲伤,并坦然面对命运安排,不为所动。

这种对于命运的理解告诉我们,人生像江河一样,注定要经历风风雨雨,我们要接受命运的摆布,不抱怨和逃避,而是积极面对,保持内心的坚定和淡定。

其二,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还体现在他对于忧愁和痛苦的应对方式上。

屈原的一生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和人间的磨难,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忧愁和痛苦之情。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陷入绝望和消沉,而是通过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在《离骚》中写道:“何日息以宁忧兮,愿得一心无归”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于痛苦的渴望舒缓的心情。

屈原通过创作诗歌,将内心的苦痛宣泄出来,找到了一种自我宣泄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这种积极的应对方式告诉我们,当面对困境和痛苦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中寻找解决办法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来释放情感,而不是消极地压抑或者逃避。

其三,屈原的人生哲学思考体现在他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

屈原心怀壮志,渴望为楚国作出贡献,但是政治阴谋使得他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尽管如此,屈原却一直保持着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从未放弃。

《离骚》中的诗句“心之忧矣,於嗟乎长终兮”,表现了屈原对于理想的不舍和追求。

尽管屈原经历了失败与挫折,但他坚信理想的存在,坚持追求着。

这种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坚持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保持对于理想的信念和追求,努力奋斗,不放弃。

对屈原的看法和感悟

对屈原的看法和感悟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感人的力量,表达了他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深热爱。

他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思想深度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政治、社会和人生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在我看来,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情感和思想,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也展现了他对人性、道德和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屈原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态度和追求,他的人生哲学是追求真实、正义和真理,反对虚伪和邪恶。

他的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尽管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痛苦,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屈原的作品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他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真实、正义和真理,而不是被金钱、权力和名利所迷惑。

他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他的地位和成就,而在于他的品格和精神。

总之,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阅读屈原的作品,我们
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人生。

屈原的人生哲学

屈原的人生哲学

屈原的人生哲学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楚国的国民诗人,他的人生哲学深深影响了后世。

屈原的人生哲学围绕着爱国、忠诚、悲剧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展开。

他的作品“离骚”、《天问》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令人陶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爱国与忠诚屈原一生致力于楚国的繁荣和强盛,他将最大的热爱倾注到祖国母亲怀抱中。

作品《离骚》中的“九歌”,充满了对楚国的热爱和对周围环境的诗意描绘。

他用饱含深情的词语讴歌楚国的山川河流,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屈原的热爱和忠诚不仅仅体现在诗歌中,他在楚国政务方面也付出了巨大努力。

正因为屈原满怀爱国之情,他对于楚国政治的种种腐败现象感到绝望。

然而,屈原并未因此而背离自己的忠诚和热爱,他选择了用他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忠诚与期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迎来繁荣的未来。

二、悲剧与坚持屈原的创作以悲剧题材为主,他对悲剧的表现展示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在《离骚》中,屈原描述了自己失意之时的心情,借以反映了自己在政治斗争中付出辛劳却不得其所的遭遇。

他通过悲观的描写,抒发了对生活中不公和不幸的不满和思考。

屈原的悲剧观念也与现实生活中的坚持息息相关。

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政治斗争残酷而复杂,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背叛,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从不轻易妥协和低头。

屈原的坚持和执着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人生意义与追求屈原的作品中,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个体的奋斗和追求,也在于对社会和祖国的贡献。

《天问》一诗中的“凌云壮志竟天问,管鲍之交何曾忘”展示了屈原对于个人理想的坚持和对友情的珍视。

屈原通过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奋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后世留下了值得借鉴的心路历程。

屈原的人生哲学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引发了后世不尽的思考和探讨。

他尽管经历着种种的人生挫折和悲剧,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借助自己的才华,通过文字表达出内心世界的辛酸和深思。

屈原的简介资料100

屈原的简介资料100

屈原的简介资料100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字“平仲”,又称“屈原先生”,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屈原出生在楚国南郡(今湖北省,黄石市)。

他是楚国贵族的子弟,在家庭中接受良好的教育。

早年,屈原曾受徐吕游的熏陶,他是楚国有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也是屈原的启蒙老师。

在徐吕游的影响下,屈原受到了诗歌、礼仪和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对楚国文化和传统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屈原曾担任过楚国官员和军队将领,多次参加了楚国的战争和政治活动。

他在政治上一直极力反对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以军事手段大力发展楚国的实力和影响力。

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屈原一度成为了楚怀王的心腹,拥有很大的权力和地位。

然而,屈原最终与楚国的官僚集团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并因此遭到了贬谪。

他离开了楚国,流亡到了湘江流域的岳阳地区。

在那里,他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学作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身处逆境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屈原最著名的作品是《离骚》,这是一篇关于他的自传体诗歌,又称《九歌》或《湘夫人九章》。

这篇诗歌是屈原在流亡期间创作的,主要描述了他对祖国楚国的忠诚和热爱,以及他在流亡过程中的遭遇和经历。

《离骚》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并被广泛传诵和崇敬。

屈原的另外一部重要作品是《天问》。

这是一篇哲学性的诗歌,主要探讨了人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和哲学意义。

这部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尽管屈原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波折和挫折,但他却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文化素养。

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文化良师和英雄人物,为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

他的精神和思想对于后世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屈原诗学及其哲学理性

屈原诗学及其哲学理性

感 ,也 包 含 着 他 对 整 个 中华 民族 的认 同感 ” “ 而升 华 . 从
出 一 种 爱 故 土 、求 美 政 、 哀 民 生 、修 美 政 而 九 死 不 悔 的 民族 魂 ”②。后 一 个 诗 学 结 构 的 意 蕴 ,则 是 我 们 这 里 要 阐 述 的重 点 。


“ 地 之 美 气 ” 通 过 自 我 修 为 内 化 为 自己 的 生 命 之 天
“ ” 生 命 之 “ ” 就 是 其 “ 美 ” 之 性 .郭 店 竹 简 气 。 气 内
《 自命 出 》 谓 : “ 怒 哀 悲 之 气 ,性 也 。 证 明 “ ” 性 喜 ” 气 即是 “ ” 这 样 ,屈 原 通 过 以 “ ” 为 “ ”,就 建 立 性 。 气 性 起 了 自我 的生 命 本 体 。屈 原 依 天 道 以建 己命 的哲 学 根 据 .
还 融 合 着 他 “ 息 ” 的 “ 气 ” “ 羁 ” 的 “ 气 ” 太 声 、 糍 形 。
“ ” 是 流 转 回荡 在 其 诗 中 的 生 命 精 神 之 整 体 , 由此 可 气 说 ,屈 原 的 诗 就 是 其 生 命 之 “ 气 ” 的 “自缔 ” 而 成 。 悲 传 统 的 “ 言 志 ”、 “ 诗 诗缘 情 ” 的说 法 是 不 足 以 涵 盖 这 种
悲气 缭转 与屈 原诗 学 的本体 论
所 谓 依 天 道 以 建 己命 , 就 是 说 自己 生 命 的 价 值 根 据
在 “ 之 道 ” 只 因 自 己 “ 当 三 寅 ”, 合 乎 天 道 , 故 能 天 : 生
“ ”是 中 国哲 学 和 美 学 的重 要 概 念 .也 是 中 国诗 学 气
极 之 ? 冯 翼 惟 像 ,何 以 识 之 ? ”朱 熹 注 日 : “ 翼 ,氤 氲 冯 浮 动之 貌 。 ”林 庚 笺 日 : “ 翼 ,大气 饱满 蓬 勃 的样 子 。 冯 ”③ 以 勃 勃 大 气 为 宇 宙 初 始 之 存 在 状 态 . 当是 春 秋 战 国 之 时 逐 步 形 成 的 宇 宙 观 。 老 子 讲 “ 气 ”。庄 子 讲 “ 天 下 一 冲 通

《屈原》的读后感

《屈原》的读后感

《屈原》的读后感在我读完《屈原》这本书之后,我感受到了很多。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的生平故事以及他的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化氛围让我倍感神秘与深邃。

《屈原》这本书告诉我不仅是文学作品的世界,更是人们的思维和行动的延伸。

首先,我被屈原的创作精神所震撼。

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和杰出的文学家,他深知文学的力量和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通过对周朝的政治与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他的诗歌涉及到了政治、风俗、历史、哲学等领域,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最为优秀的文化特性。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他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才智和热忱,表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我被屈原的思想深度所感动。

在《屈原》一书中,我能深刻的感悟到屈原思想的深度和独特性,他富有哲学性的作品,在表达人性的同时,也让读者在思考和探索中受到启发和反思。

在屈原的作品中,他对奴隶制度的反感和对政治腐败的深刻揭示,并在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平等道路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和铭记。

再次,我被屈原的韵味所吸引。

从创作风格的角度看,屈原恰似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虽然屈原的作品经过了几千年的变迁,但它的气质和韵味依然独特。

屈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诗篇方式表达了古代文学的精髓。

她们深厚的前后文融合,凝聚了神秘的“道和古典”西方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精髓;它的破格符号去掉了拘束与咕哝,代表了创新与反思,在这些情境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书写的气味和艺术的空间。

最后,我被屈原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屈原自三百余年前被楚诸侯杀害以来,一直以其清高精神和卓然不群的人格魅力在后世文坛上闪耀。

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

无论是屈原的思想还是其所作所为,都是在人类文化史上的杰出之一,可以为我们这些后辈提供启示和借鉴。

总之,《屈原》这本书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和感悟,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我感到无限的尊敬和钦佩,他的思想深度令我倍感深入与博大,他的作品令我感觉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与艺术的升华。

屈原的生死观

屈原的生死观

屈原的生死观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离骚》和《九辩》中。

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恐惧。

他说:“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这里的“灵修”指的是楚怀王,屈原用女子嫉妒自己美貌来比喻楚怀王听信谗言,不理解自己的忠诚。

他表达了自己对楚怀王的怨恨和对死亡的恐惧。

在《九辩》中,屈原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

他说:“闵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心闵怜之惨凄兮,愿一见而有明。

”这里的“奇思”指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认为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所以想要离开这个世界。

但是他又对生命充满了眷恋和珍惜,希望能够再次见到楚怀王,向他阐明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屈原的生死观是复杂的,他既热爱生命,又对死亡充满恐惧;既珍视生命,又对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着坚定的信念。

他的生死观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超越,也表达了他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原的哲学思想蔡靖泉一屈原的哲学思想,最为集中地表现在被誉为“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的长篇诗作《天问》中①。

在《天问》的开篇,屈原就提出了关于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的问题: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体化?首先,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问题,是哲学探讨和致力解决的基本问题。

屈原以层层问难的方式提出如此深刻的哲学问题,无疑是经过了对宇宙万物的深邃的哲学思考的。

第一段的四句诗,高度概括地提出了玄奥的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问题。

这四句诗,古往今来的学者,大都依照字面意思将其理解为追溯天的历史之语,因而将其解释为:远古初开的情况,谁能把它传说下来?那时天地还没有形成,根据什么去考定?姜亮夫先生在对这四句文意作反复推敲之后,率先提出了他的新理解:这四句不是讲认识天的历史,而是讲宇宙生成问题。

“谁”应作“如何”解,即是说,那远古的开头是如何变化、生发变迁的。

“传道”即所谓生发、变迁之义。

何以见得呢?因为底下就有两句“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上下即天地;考,成也。

②此语也大解笔者以往之蔽。

笔者进而思之,觉得这四句诗既然是讲宇宙生成问题,就必然包含着宇宙本体问题。

在先秦人的心目中,宇宙的生成就是宇宙本体的演化。

实际上,屈原的宇宙本体论,就寓于“遂古之初”句中。

此句意同“泰初”,既含有《庄子》所谓“泰初有天”的“泰初”之意,又含有《庄子》所谓“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泰初”的“泰初”之意。

前者谓远古的开头,后者乃指宇宙的本体。

成玄英释义云:“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泰初”。

作为宇宙本体的“泰初”,指的就是天地来到之前的元气,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③。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庄子》明言:“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又言“通天下一气耳”。

屈原也有直接用泰初称元气之例,如《远游》云:“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

正由于“遂古之初”乃谓宇宙洪荒、天地未开时那种元气始萌、混沌不分的状态,所以下句才会有追究它是如何变化的提问,三、四句也才能承上而进一步提出是如何通过变化而形成天地的。

屈原以问难方式提出问题的哲学根据,基本上契合于同时代的庄子所阐述的“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以及“夫道……生天生地”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又比庄子的哲学阐述具有更明确的唯物主义认识,这在屈原对此的说明和阐发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上面所引第二段的八句诗,就是对前四句的反复说明和深入阐发。

“冥昭瞢暗”是对“遂古之初”那种浑纯未开状态的形象描述。

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楚地道家学者所著的《黄帝书》中,即描述“上下未形”时的状态是:“湿湿梦梦,未有明晦”。

出土于长沙战国楚墓的《楚帛书》中所记神话传说,也将宇宙未形成时描述为“梦梦墨墨,亡章弼弼”。

“冯翼惟象”句,则进一步描述了元气始萌的那种氤氲浮动景象,说明它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的形态,故令人视之不见,莫可识得。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两句,旧注解为:“日月相推,昼夜相代,时运不停,果何为乎?”今人也大多因袭旧说。

但细审上下文意,旧说似乎未妥,既然前后诗文讲的都是宇宙生成问题,何以会在中间突如其来地插进这种与之不相关的诗句呢?尽管也有学者认为旧说未妥,另外释作:“宇宙中或明或暗,没有一定,为什么会这样?”可是,这也仍为孤立地解释诗句,未能与前后诗意吻合。

依笔者之见,这两句以及后两句,都是讲宇宙生成问题,都是在前面“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基础上的具体生发,“明明暗暗”即《庄子》所谓:“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之意。

而“惟”似应作“何”字解,与后面的“何本何化”相对应,那么,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明显的东西产生于晦暗的东西,这又是何时生成又怎样生成的呢。

于是,下面两句便紧接着追问:阴阳合而成三,又怎样以之为本原并且怎样化生万物的呢?“阴阳三合”句,旧注或解作“谓天地人三合其德”⑥,或解作“阴也,阳也,天也,三者之合”⑦,皆未达其理。

句中“三合”紧承“阴阳”,并未提及人或天,故显然是指阴阳合和的成果。

《淮南子》所谓“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正好可以作为此句的注脚。

详析这些诗句中所反映的屈原的哲学思想,可知屈原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是自然主义的,也即唯物主义的。

屈原对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探究,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哲学的思辨,不带任何神秘主义色彩。

与殷周以来形成的天神上帝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天命神学截然不同,达到了当时在思想大解放、哲学大突破和朴素唯物主义形成过程中所能达到的高度。

屈原关于宇宙本体和宇宙生成的认识,则与在南方楚地诞生,由丰富多采的楚文化孕育而成的道家思想相契合,可以说是对道家宗师老子阐述的天道自然、道生万物的天道观的具体发挥,是在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论的基础上的深刻思辨。

当然,屈原的天道观是以问难方式提出的,是以诗歌形式表达的。

因而语焉未详。

不过,如上所述,屈原的诗句已较为明确地反映出其天道观的基本观点及思辨逻辑,故可以与屈原同时代或近时代的学者关于天道观的阐述相印证。

具体发挥了老子学说的《庄子》《黄帝书》及战国末年的楚人之作《曷鸟冠子》中的相关阐述,都能佐证屈原的天道观。

两汉前期的道家思想集大成之作《淮南子》,则总结了先秦道家学者的有关阐述,对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观作了系统的发挥:天地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氵属氵属,故曰太昭。

道始于虚雨郭,虚雨郭生宇宙,宇宙生元气。

元气有涯垠,清阴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

阴阳合和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些思想的阐发,显然是对屈原思想有所因承,这些文字表达,也显然是对屈原诗句有所借鉴。

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的道家哲学,是在楚国社会的适宜土壤上产生的。

它是楚人最富有革命性的文化创造,是楚文化精神的核心。

屈原思想与道家学说相通相印,则是理所当然而不足为奇的。

在北方中原,就如《尚书·禹贡》所列举的先秦的土壤状况和田地等级那样,有着疏松肥沃的土壤和大多属于上等的田地,因而形成了悠久的农耕文化,并且发展为夏、商、周三代灿烂的农业文明,但是,中原的农业文明尽管发达,却“始终没有创造出可以称之为哲学的东西来。

”⑧其精神生产的最高成就,是周初形成的,维护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之宗法制度的天命神学。

“天不变,道亦不变”,它长期作为僵化的教条束缚着中原人的思想发展。

在大动荡、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变化激发了思想的解放,一批思想家应运而生。

但由于中原地区始终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文化传统的影响太大,故他们显然从迷信天命转向重视人事,却终究难以跳出天命神学的藩篱。

孔子罕言天道,“不语怪、力、乱、神”,对天神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思想深处依然“畏天命”。

墨子既非命又信天明鬼,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矛盾性。

因此,他们缺乏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所阐述的主要是政治伦理学说,不太关注自然,不作恢复宇宙天地之本来面目的努力,没有形成打倒天国,剔除天神的主体意识,当然也不可能完成将哲学从宗教中分离出来的任务。

南方楚地的农耕历史并不晚于中原地区,但由于地多山林而开发不易,域多水泽而涝害频繁,故始终没有形成三代的中原那样发达的农业文明。

但是,楚国有着十分丰富的物产资源,特别是当时90%以上的青铜皆产于楚地,又是当时唯一出产黄金的国家,而中原列国出于生活和战争的需要则必须与楚国进行贸易,这样,楚国就顺应自然而通工商之业,便物产之利,走以工业强国,商业富民之路。

稳定的、应时依节而变化无多的农业经济,客观上容易使人们的思想因循守旧,狭隘僵化;而活跃的、日新月异又变化多端的商品经济,客观上则会使人们的思想弃旧维新、敏锐开放。

由于楚国社会倚重商品经济,故楚人虽在立国兴邦之初仿效中原文明,却没有完全因袭中原农业文明的传统,而是根据国情吸取了其积极的、先进的因素。

楚国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也不断地促进楚人思想的解放,刺激楚人主体意识的强化。

这样,玄想宇宙,思辨人生,崇尚自然,反对异化的道家哲学,就在楚国社会里孕育萌生、开花结果了。

传为楚人先祖鬻熊所作的《鬻子》,很可能是后人据早期楚人的思想而代为立言的。

诚如有些学者所说:“《鬻子》其书,虽属伪作,却是探寻道家思想渊源所不可置之不论的”⑨。

此书中就已反映出明分天地,道法自然的思想倾向,不自觉地涉及了宇宙本体论。

春秋晚期的楚人范蠡,就明确地将天道说成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并且强调人事要效法自然,遵循规律。

其时为越国大夫的范蠡,尚没有余暇去“静观”、玄览”,进一步思辨宇宙的本体和生成起源这类哲学问题。

可是,大致与其同时的老莱子,就避世隐居而潜心究道。

他“言道家之用”的著作“十五篇”,想必是对天道有着深入的探讨和阐发。

春秋晚期的老聃,既有曾为周朝史官而积累的丰富学识,又有“不出户、知天下”的“玄览”才能,于是能够在楚国社会源远流长、普遍存在的关注自然、问天究道的思潮影响下,在楚人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基础上,扬弃楚地神话中荒谬成分和中原文化中的“天命”、“天志”这类传统观念,将哲学概念的“道”凌驾到宗教神学的天之上,创立了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道家学说。

战国之世,楚人问天究道,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更高,自觉性更强。

《庄子·天下》记载:“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

庄子和屈原等思想家,乃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具体发挥了老子的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

二屈原的天道观与老、庄的天道观一样,是深入到自然本体的科学探讨和哲学思辨的结果,是楚人思想意识的概括与升华,是楚文化精神的凝结与发展。

在确立了朴素唯物主义天道观之后,屈原并没有停留在天道自然的哲学认识上,而是进一步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对于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两种不同看法,也直接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野。

老子以道为天地万物产生的本体,实际上也是认为宇宙的形成是有其开始的,故其唯物主义认识是有很大局限的。

庄子虽然论及宇宙的无限性,却包含有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成分。

屈原对“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问难中,,就表明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

正是哲学思考的升华,使得他在晚于《天问》而作的《远游》中明确地强调“惟天地之无穷”,直接肯定宇宙的无限性和世界的永恒性,从而对先秦时期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总结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辩证法和先秦认识的成果而形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道家学说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

屈原深受道家学说影响,也形成了较明确和系统的辩证法思想。

他在诗中当然不可能具体阐发辩证法的范畴和理论,但他对自然事物、社会现象的描述和褒贬,就已反映出深刻的辩证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