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对后世七言诗的影响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

汉赋、楚辞、骚体:三大先秦文学流派解析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汉赋、楚辞、骚体被誉为三大先秦文学流派,各有独特的风貌和表现形式。
它们不仅在形式结构上有所差异,而且在文学思想和情感表达上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分别对汉赋、楚辞和骚体进行解析,探讨它们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汉赋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一种以比兴手法写成的文学体裁。
汉赋的特点是雄浑豪放、辞藻华丽、意象丰富。
汉赋的代表作品有《古诗十九首》、《子夜吴歌》等。
汉赋的创作思想主要是以赋为宾,以比兴为主,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物等进行比兴描写,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赋的影响主要在于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雄浑豪放的气势,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等。
楚辞的特点是情感真挚、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楚辞的主题主要是以离别、思念、怀才不遇等为主题,以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不满。
楚辞的影响在于其情感真挚、深沉,激发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热情,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骚体骚体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战国时期,代表作品有《国风》、《卫风》等。
骚体的特点是直率率真、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骚体的主题主要是以风景描写、人物抒发感情为主,以展现作者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骚体的影响在于其清新明丽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赋、楚辞、骚体作为三大先秦文学流派,各具特色,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方面也各具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中国文学史地位最高的诗词

中国文学史地位最高的诗词1、《关雎》:这是中国诗歌源头的源头,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中的开端,在文学史上所占地位非同寻常,全诗如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离骚》: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节选如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孔雀东南飞》: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节选如下: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4、《燕歌行》: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七言古诗,节选如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5、《咏史》:这是中国五言古诗的开端,全诗如下: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6、《野望》:这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如下: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独不见》:沈佺期这首诗虽然是乐府诗,但它却是以标准七律形式完成的,因此,习惯性将这首诗作为中国第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如下: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8、《登高》:杜甫的这首诗被称为“杜诗七律第一”、“古今七律第一”。
楚辞艺术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楚辞艺术特点及对后世影响1. 楚辞的艺术特点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它以楚地为中心,以楚国的文化为基础,以楚国的诗歌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
楚辞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楚辞以悲怆为主,其诗歌中充满了悲壮的气氛,抒发了楚国人民的悲怆之情;其次,楚辞的诗歌抒情优美,其诗句押韵,声调优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再次,楚辞的诗歌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其诗歌中有着深刻的民族思想,抒发了楚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最后,楚辞的诗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抒发了楚国人民的文化精神。
楚辞的艺术特点,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楚辞的诗歌形式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诗歌形式是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之一。
楚辞诗歌的形式主要有四种:诗经、楚调、乐府和楚辞。
其中,诗经是楚辞最早的形式,它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出现,有着很强的节奏感,以及丰富的内容,涉及到了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
楚调是楚辞的另一种形式,它以七言古诗的形式出现,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细致的节奏感,更多地表达了楚辞的精神内涵。
乐府是楚辞的另一种形式,它以长篇古诗的形式出现,有着更加丰富的内容,以及更加细致的节奏感,更多地表达了楚辞的精神内涵。
最后,楚辞是楚辞的另一种形式,它以短篇古诗的形式出现,有着更加简洁的语言,以及更加精练的节奏感,更多地表达了楚辞的精神内涵。
楚辞的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史记》、《汉书》等,都有大量的楚辞诗歌的引用,使得楚辞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其次,它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诗经》、《楚调》、《乐府》等,都有大量的楚辞诗歌的引用,使得楚辞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最后,楚辞的诗歌形式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3. 楚辞的文学风格楚辞的文学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出楚地区独特的文化气息。
浅谈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浅谈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摘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其作品爱国主义感情深厚而执着。
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两千年来一直给后世以巨大的激励和鼓舞,屈原也因此成为不朽的爱国典范。
楚辞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顽强的斗争精神给一切追求光明坚持正义的人士以精神上的鼓励;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自觉运用,“楚辞”的参差灵活的体裁以及“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都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散文和诗歌创作。
从屈原之后,中国诗歌开始了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楚辞》作为第一部个人创作的诗歌集,对后世文人心态的确定与赋的形式都有重要影响。
它那恢宏瑰丽的锦绣文章,像一缕永恒的精神血脉,穿超千年时空,涌动在代代文人心中。
怀才不遇的贾谊、“发愤著书”的司马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旷世独立的李白、描摹社会百态的曹雪芹,还有现代的郭沫若,无不受屈原的作品精神的浸润。
李白曾吟诗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关键词:楚辞;后世文学;浪漫主义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有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在文学方面成就辉煌,为世人瞩目。
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无论是春秋时的《诗经》、秦汉时的辞赋,还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以时代标名。
这说明它们不是某一地区特有的文化现象。
而“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楚辞”则独树一帜,恰恰是以产地命名的。
楚辞是楚地的歌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在楚地民歌和巫歌乐舞的直接哺育下,借鉴神话的表现手法而形成的。
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是继《诗经》四言体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楚国大诗人屈原。
屈原与楚辞的出现,开始了我国诗歌史上《诗经》以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屈原以前的文学作品,譬如《诗经》在流传过程中虽然经过诸多修订,但大体上仍保留着纯朴、自然的本来面目,从中可以看出集体生活的情景,群众创作的智慧。
而楚辞则基本上是由屈原一个人所创造的,它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并把楚地原有民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提高了一步,创造出一种崭新文学体裁——骚体。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从上古神话开始,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白话文最后到现在的中国文坛……形形色色的文学作品、林林总总的文学样式、包罗万千的文学内容,中国的文学和中国悠长的历史一样,光辉灿烂,底蕴深厚。
或许很多人认为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我承认唐诗宋词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学史,但是,我认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一部分,还是“风”、“骚”。
我国最古的文学作品,除《诗经》之外,便是《楚辞》。
《诗经》为中原遗声;《楚辞》则是楚地绝唱。
《诗经》虽有激越语,而大端皆属平和敦厚;《楚辞》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是情感的宣泄和呐喊。
《诗经》为白描写实的现实文学;《楚辞》则是浓丽瑰奇的浪漫文学。
《诗经》和《楚辞》都是中国文学的基石和源头,是点燃后世灿烂文学的星星之火。
而《楚辞》抒情,至回荡之致;摹物,尽描写之妙。
在艺术境界、写作手法、情感表达上,甚至超过《诗经》,对后世作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无疑是屈原。
屈原出身显赫,生知安行,然而生不逢时,命运多舛,成就了他惊世骇俗的不朽人生。
政治上失意而痛心疾首的他注定了天才诗人这一身份地位。
对国家的担忧、对百姓的同情、对政治的无奈、对遭遇的不满,五味陈杂。
这种复杂而愤懑的情感经过颠沛和沉淀,化为浓重的墨汁,屈子只一挥,便成就永垂不朽的《离骚》。
它的出现开掘了中国文学的源头,引领了数百年的中国文坛。
楚辞和《离骚》开启了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体现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融入了自由的想象和原始神话之中,构建了一个神秘绮丽的虚幻世界。
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
《诗经》和《楚辞》对比分析

《诗经》和《楚辞》对比分析在浩瀚广袤的中国文学璀璨星空中,闪烁着两颗明亮耀眼的星斗,它们分别是《诗经》和《楚辞》,可以说,这两部著作是国学的精髓。
虽然时光流逝已然数千年,但其伟大思想艺术光辉却丝毫不减,伴随着历史车轮的轰然前行,不断放射出更加亮眼的光芒。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期,共收集诗歌305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风俗、文艺等诸多方面,广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被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诗经》富有现实主义精神,首推《国风》中的两周民歌,其次是《小雅》、《大雅》中的文人讽喻诗。
它们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等。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反映现实的广阔性,是其思想特点之一。
《诗经》中的诗来自广大的地区和阶层,作者有奴隶、自由民、士兵、流亡者、乞丐、思妇、弃妇,也有从统治者内部分化出来的受打击、排斥的贵族。
他们从不同的地位、遭遇和生活感受,从各个不同社会侧面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展示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的生活,时间跨度之长,背景之广阔,内容之丰富,是后来许多诗集都难以比拟的。
《诗经》反映现实的深刻性,是其思想特点之二。
作者大多能站在被剥削者的立场,揭露统治者贪得无厌的本质和压迫人民的罪行,也反映了奴隶们的悲惨命运及奴隶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反抗过程。
《诗经》通过这些描写,真实地勾勒出周代怎样由全盛走向崩溃没落的历史。
《楚辞》是中国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韵文形式。
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
他们“欲以唇吻奏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论述,正确指出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
楚辞的文学特点以及文学地位

楚辞以楚地民间歌谣为基础,运用了 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奇特的想象,采用 了华丽的辞藻和生动的比喻,表达了 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楚辞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
楚辞产生于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 变革、思想活跃的时期,各国之间的 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楚辞的形成提 供了有利条件。
楚文化
楚国是南方的一个大国,拥有独特的 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因素 为楚辞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 感。
屈原的影响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实 践和思想成果对楚辞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使得楚辞成为一种具有独 特魅力的文学体裁。
楚辞的文学地位
1 2 3
开拓了新的诗歌境界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为中国古 代诗歌开拓了新的境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
楚辞中运用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奇特的想象和华 丽的辞藻等表现手法,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
楚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 ,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01
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为后世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创作思路和艺术 借鉴。
02
楚辞中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
材。
楚辞在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03
响,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香草美人的象征
楚辞中常用香草美人来象征美好的品质和纯洁的爱情,如 兰、芷、蕙等香草,以及宓妃、佚女等美人形象。
恶草丑类的反衬
楚辞中也运用恶草丑类来反衬美好的品质和丑恶的行径, 如萧艾、茅棘等恶草,以及谗谄蔽明、邪曲害公等丑类形 象。
服饰器物的寓意
楚辞中通过描绘人物的服饰器物来寓意其身份和品质,如 峨冠博带、长剑陆离等形象,寓意着高洁的品质和崇高的 理想。
30道《楚辞》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楚辞》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楚辞》的主要作者是()。
A. 屈原B. 宋玉C. 屈原和宋玉等D. 多人合集答案:C2. 《楚辞》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传统。
A. 现实主义B. 浪漫主义C. 自然主义D. 古典主义答案:B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
A. 《离骚》B. 《九歌》C. 《天问》D. 《九章》答案:A4. 以下不属于《楚辞》篇目的是()。
A. 《招魂》B. 《大风歌》C. 《卜居》D. 《渔父》答案:B5. 《楚辞》中祭祀天神的一组作品是()。
A. 《离骚》《九歌》B. 《九歌》《天问》C. 《九歌》 D. 《离骚》《天问》答案:C6. 屈原的作品在《楚辞》中所占比例()。
A. 较小B. 较大C. 一半D. 不确定答案:B7.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描绘的是()景色。
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C8. 《楚辞》在()时期达到鼎盛。
A. 春秋B. 战国C. 西汉D. 东汉答案:C9. 宋玉的代表作有()。
A. 《九辩》B. 《招魂》C. 《渔父》D. 以上都是答案:A10.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A. 孤独B. 悲愤C. 自豪D. 无奈答案:B11. 《楚辞》对后世()的发展影响深远。
A. 诗歌B. 散文C. 小说D. 以上都是答案:D12.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出自()。
A. 《离骚》B. 《九歌·东君》C. 《天问》D. 《九章》答案:B13. 屈原投江的江是()。
A. 长江B. 黄河C. 汨罗江D. 湘江答案:C14. 《楚辞》中的香草意象常常象征()。
A. 美好品德B. 爱情C. 悲伤D. 愤怒答案:A15.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中的“兰”“蕙”是()。
A. 植物B. 香草C. 花卉D. 树木答案:B16. 《九歌》共有()篇。
A. 9B. 11C. 10D. 12答案:B17. 以下对《楚辞》描述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的《垓下歌》
• 比《大风歌》更有名的楚歌体的诗是项羽 的《垓下歌》: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这首诗是项羽在垓下作的,所以人们把它 称为《垓下歌》。
•
项羽是秦末起兵诸侯的盟主,号为西楚霸王。 他起兵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无敌,武力本 来比刘邦强大,但他性格上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 接受别人的劝告,不善于任用那些有才能的人, 所以终于遭到失败。当刘邦的军队把项羽包围在 垓下时,使用了心理战术。因为项羽的士兵多数 是楚人,汉军就在夜里唱起楚歌,使项羽的军队 军心不稳,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他们的家乡。项 羽听到汉军唱楚歌也明白自己已经完全失败了, 《史记》上说,他这时就“悲歌慷慨”,作了一 首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
《九歌》虽然是巫歌,但它们是用男女爱情的口 吻来叙写的,写的是一种对爱情的期待和召唤, 这种感情就很浪漫了。 • 中西方都喜欢用男女爱情来做象征喻托,《圣 经》里的《雅歌》,就都是爱情的诗歌。后来, 其他西方诗人也常常用爱情的口吻来写宗教的感 情。 • 为什么东西方不约而同地都有这个传统呢?因 为男女爱情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性情,所以,你 对理想、对政治、对宗教的追求都可以通过爱情 来表现;而当你看到诗歌中那些对爱情的热烈期 待和召唤时,也往往会引发出对理想、对政治、 对宗教的感情联想。
楚辞体对后世的影响
• • • •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了解诗体变化,区分概念 2、掌握诗歌的韵律与节奏,欣赏诗歌之美 3、理解诗歌的感发:“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楚辞体
“楚歌体”主要指《楚辞》里的《九歌》。 《九歌》 是楚地祭祀鬼神时所唱的歌。 《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原为中国神话传说 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汉族民 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诗中创造了大 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 《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 魂》)。 多数篇章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 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国殇》一篇,则是悼念和 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
《九歌· 少司命》
•
• •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司命神进来时没有讲话,走的时候也没有 告辞,飘然而来,倏忽而去,以旋风为车, 车上插着彩云的旗。人世间最可悲哀的是 离别;而人世间最快乐的是认识一个新的 好朋友。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 这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每一句韵律 的节奏都是“四三”的,要这样读:“入 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 旗”。 • 这种韵律节奏,和后来七言诗的韵律节奏 是一致的。
刘邦是创业之君,他的帝位不是父辈传给他的,而是他 遭际了这种风云变化的时代,打败了所有的对手而夺取的。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两句,概括 了刘邦整个的人生经历,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他在取得最后 胜利之后的喜悦与自得 。 • 项羽也曾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 者?”可见在秦汉时期,富贵而归故乡,被人们认为是人 生最得意的事情。 • 然而,创业虽然艰难,守成也不容易。所以汉高祖在志 得意满之后,马上就产生了忧虑——“安得猛士兮守四 方”,如何才能得到勇猛的将士,为我保住这天下的土地 呢? • 你看,汉高祖这短短的三句诗里边包含着多少内容,可 他本人并不是一个诗人! 诗歌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你只要有了基本的文学修养,当哪一天你的感情真的有所 激动时,自然就会写出很好的诗来。在刘邦的那个时代所 流行的是楚歌体,所以他脱口而出的就是楚歌体的《大风 歌》了。
九歌· 国殇
• 天时怼duì 怨恨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 •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苍天哀怨啊神灵怒发,将士阵亡尸横荒山下。 • 勇夫出征一去不复返,荒原渺茫道路多遥远。 • 佩带长剑秦弓拿在手,身首分离雄心永不变。
九歌· 国殇
•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诚:实在是。勇:勇气。武:武艺。不可凌:言战士宁 死不屈,志不可夺。神以灵:精神不死,神魂显灵。
• 真是既勇敢啊又能武,始终刚强啊不可侵凌。 • 身虽死啊精神显威灵,魂魄刚毅啊为鬼中雄。
汉朝的诗则受楚歌体的影响较大
战国之后,秦统一了天下。秦朝传世很 短,在诗歌上也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成就。 秦之后就是汉,汉朝的赋受到了骚体的影 响,而汉朝的诗则受楚歌体的影响较大。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 若何”
• 《史记》还记载,项羽有一位心爱的虞美人,还 有一匹心爱的乌骓马。 •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 乌骓马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威风地驰骋疆场了, 虞美人啊虞美人,我现在连自己都不能够保全了, 怎样保全你呢? • 虞姬也没有让项王为难,当场就拔剑自杀,用 死来证明自己决不背叛项王。项羽也是自刎而死 的,他到死也没有失去英雄气概。所以这首《垓 下歌》真正是慷慨悲歌,抒发了一个失败的英雄 在临死之前的悲愤之情。
• 楚国地处南方,气候潮热,有深山大泽和浓密的 草木,所以楚地的人非常富于幻想。他们想像在 那些深山密林和河流中有许多神灵,比如山有山 的神、水有水的神、云有云的神、太阳有太阳的 神等等。因此汉朝人说他们“其俗信鬼而好 祠”(《楚辞章句· 九歌序》),就是说,他们相信 鬼神而且经常祭祀鬼神。 • 祭祀的时候要由巫来召唤鬼神。 • 当他们请神降下来的时候,如果请的是一个男神, 就要用女巫来唱歌;如果请的是一个女神,就要 用男巫来唱歌。唱歌时用的完全是一种男女爱情 的口吻,来表示邀请和期待,这就是祭祀鬼神的 巫歌。《九歌》,就属于这种巫歌。
汉初楚歌体的诗--汉武帝的《秋风辞》
汉武帝的《秋风辞》 :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这首诗也是以风起兴,但不是那种风云涌起的大 风,而是天高气爽的秋风。秋天的时候,草木都 枯黄零落了,大雁们也都向南方温暖的地方飞去 了。这个时候最容易引起人怀思的感情。北宋词 人晏殊有一首《蝶恋花》说:“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季节改变了,“气之 动物,物之感人”,所以就引起了诗人对远人的 思念。其实这种感情是有传统的,《诗经》里也 写过这种感情,比较典型的就是《秦风· 蒹葭》。
这里边也有一段神话传说,据说帝尧把自己的两 个女儿嫁给了舜,舜做了天子之后,有一次到南方 去巡视考察,结果就死于苍梧,但舜到底葬在哪里, 竟没有人知道。所以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就在 湘水边哭泣,泪水沾到竹子上,竹子就都变成了斑 竹。由于娥皇和女英是帝尧的女儿,所以被称为 “帝子”,人们相信她俩死后都做了湘水的神仙。
《九歌· 湘夫人》
• 《九歌· 湘夫人》中的开头四句: •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 • • 夫人降临在江北小洲, 我望眼欲穿心中哀愁。 秋风袅袅万木飘落叶, 波涌浪翻千里洞庭秋。
所谓“湘君”和“湘夫人”,指的是湘水 中的神仙,也就是帝尧的女儿娥皇和女英。
汉初的诗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继承了《诗 经》的四言体;一类是继承了《楚辞》的 楚歌体;一类是新创的五言体。
汉初的诗主要有三类:1、继承了《诗经》的四言体; 2、继承了《楚辞》的楚歌体;3、新创的五言体。
• 四言体主要用于庙堂祭祀的场合,比较严 肃,比较公式化,但艺术价值不高。五言 体是从汉朝开始兴起的一个重要诗体。汉 初的楚歌体,在汉朝初年,人们即兴抒情 而写诗时,多半都用楚歌体。
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
•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高祖定天下,还过沛留,置酒沛宫, 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 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汉初人们习惯用楚歌体即兴抒情 ,这首《大 风歌》就是汉高祖即兴抒情的诗。 “大风起兮云 飞扬”,很可能是写实,也许那天恰好是有风的 天气,大风吹得白云在天上飞飘。然而这现实的 景物给了作者一种兴发感动。 • 诗的好坏往往不在于你写了哪一种形象,而在 于你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整体的感觉。 • 风,是大风;云,是飞扬的云。它给人一种风 起云涌的感觉。从秦朝末年开始,各地豪杰纷纷 起兵,其间有多少战争的胜负和政局的变化! “大风起兮云飞扬”这一眼前的景象,就使汉高 祖的内心产生了兴发感动。他说,我在经历了这 激烈的风云变化之后,现在终于“威加海内兮归 故乡”了!这真是十分得意的话,一国诗歌体式的形成与中国文字的特色有关。中 国文字都是单形体、单音节的,必须造成一种有 节奏的韵律,读起来才好听。而一个字、两个字、 三个字都很难造成有节奏的韵律,要想达到这个 目的最少要四个字,也就是“二二”的节奏。 《诗经》里的诗都是我国早期诗歌,其基本韵律 就是“二二”的节奏。 • 《楚辞》的楚歌体,它的基本韵律是“四三”的 节奏,而中国诗歌中最重要的一个体式七言诗, 它的基本韵律也是“四三”的节奏。 • 《楚辞》里的“楚歌体”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体 式,因为它可以说是后世的七言诗之滥觞。
歌者说,女神现在已经降落在洞庭湖北 面的一个沙洲上,那儿真远,我费了很大劲 儿也看不清楚,所以心里觉得悲伤。我现在 所能看见的,只有水面上袅袅的秋风,和随 风飘落在水波上的落叶。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眇眇”,是眯起眼来细看却又看不清楚的样子, 表现出一种急于想看,但一时又难以看到的焦急 心情。“袅袅”,是很轻柔地摆动的样子,经常 用来形容春天的柳条,也用来形容身材苗条的女 孩子。 “袅袅兮秋风”是什么意思?秋风在那里 摆动吗?你怎么知道秋风在动? • 南唐冯延巳有一首词:“风乍起,吹皱一 池春水”(《谒金门》)。他说,你怎么知道风刮 起来了?因为满池的春水都起了波纹了。“洞庭 波兮木叶下”也是如此,“波”字本是名词,但 在这里用作动词,是湖水起了波纹的意思。而且 不但湖水的波纹告诉你起了秋风,你还看到了更 能说明问题的东西——树上的叶子都随风飘落下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