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BX-2-21-25

年级:高一日期:2017年10月9日

《游褒禅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梳理文义,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学习古文游记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理清思路,背诵课文第三段。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

1.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

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也是革新派,

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

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

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2. 背景资料: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

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西岳华(huà)山,在陕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同。【学习流程】(五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及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

2、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培养语感。

一、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褒禅

..山()华.山()舍.于其址( )

庐冢

..()有碑仆.道()音谬.()

窈.然()怠.而欲出()咎.其欲出者()瑰.怪()

无物以相.之()王回深父.()萧君圭.()

二、熟读课文,培养语感。

三、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

第二、三课时

【学习目标】

1. 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一、二段并赏析。

2.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学习过程】: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结合注释,疏通课文一、二段,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

..()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

..()也。..( )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

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

也,谓之后洞。予与四人拥火

..()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

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三、文言语法

(一)词类活用

1.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7.而其见.愈奇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9.火尚足以明.也

(二)特殊句式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3.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5.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三)古今异义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

四、文本解读(自主探究)

1. ①简要概括一、二两段分别叙述了什么?

②结合第一段内容,写出褒禅山的另外两个名字、。哪一个是本名?

2.根据一、二段的内容绘制作者游览褒禅山时慧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位置。

3.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4.赏析第二段,填出作者所运用的对比。

①前洞“平旷”与后洞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对比;

③与“好游者所至之深”对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对比。

第四、五课时

【学习目标】

1.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三、四、五段,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 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 学习古文游记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4. 理清思路,背诵课文第3段。

一、结合注释,疏通课文三、四、五段,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

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

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

..()也。

余于.( )仆碑

..(),又以.()悲.()夫古书之.()

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

也哉!此所以

..()之也。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二、文言语法

(一)词类活用

1.常在于险远

..

2.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3.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二)特殊句式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古今异义

1.于是

..余有叹焉

2.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

3. 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