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无机化学》考研复习重点笔记
《无机化学》10~23章复习提纲

《无机化学》10~23章复习提纲《无机化学》10~23章复习提纲第10章: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1.能用K sp θ比较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溶解度大小,K sp θ~S 的换算。
2.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对S 的影响。
3.离子积(Q i )的求得,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典型习题:P 398例10-11、例10-12,P 409习题19、22,P 929习题10第11章:氧化还原反应1.能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水溶液中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2.理解电极电势? 的意义,能用Nernst 方程计算电极反应的? ,特别注意沉淀的形成、配离子的形成对离子浓度的影响,离子浓度、酸度对? 的影响。
3.列举? 的应用,如何应用? 说明无机化学问题?典型习题:P 467习题3、8、9、10,P 765习题13,P 856习题8,P 930习题13, 1028-10293+2+2626A 3+2+3636B 3-4-66B P [C o(H O )][C o(H O )] 1.84V [C o(N H )][C o(N H )]0.1V [C o(C N )][C o(C N )]0.83Ve e e ??θθθ+=++=++=- :如何理解下列电极电势的变化:第12章:卤素1.掌握卤素单质及其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规律,并能用电极电势解释它们参与的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特别是Cl 2、Br 2、I 2及低氧化数含氧酸根在碱性溶液中的歧化反应。
2.掌握卤素单质、NaClO 、KClO 3的制备方法。
3.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存在状态、颜色)差异应如何说明?4.从结构上看,影响含氧酸氧化性强弱的因素是什么?对(HO)m RO n ,一切影响R-O 键强度(是否易断裂)的因素都会影响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诸如:中心原子R 的离子势φ 大小(包括非羟基氧的多少)、弱酸及浓酸中羟基氧上H +的反极化作用等。
典型习题:P 558习题2、5、9、19等补充习题:(1)如何解释浓H 2SO 4的氧化性强于稀H 2SO 4及H 2SO 3;(2)对稀酸,如何解释HNO 2的氧化性强于HNO 3、H 2SO 3>H 2SO 4、HClO >HClO 4。
(完整word版)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四节:反应速率理论与反应机理简介
1、 r H m = Ea (正)— Ea (负)
2、由普通分子转化为活化分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活化能
第五节: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1、 催化剂是指存在少量就能显著加速反应而本身最后并无损耗的物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气体在同一容器中混合时,每一种气体称为该混合气体的组分气体.
2、混合气体中某组分气体对器壁所施加的压力叫做该组分气体的分压。
3、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
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的作用被称为催化作用。
2、 催化剂的特征:
⑴催化剂只对热力学可能发生的反应起催化作用,热力学上不可能发生的反应,催化剂对它
不起作用。
⑵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途径(又称反应机理),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它同时加快了正
逆反应速率,缩短了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并不能改变平衡状态。
⑶催化剂有选择性,不同的反应常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即每个反应有它特有的催化剂.同种
第四节:Hess 定律
1、 Hess 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或分几步完成,其总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总是相等的。其
实质是化学反应的焓变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2、 焓变基本特点:
⑴某反应的
r
H
m
(正)与其逆反应的
r
H
m
(逆)数值相等,符号相反.即
r
H
m
(正)=—
r
H
m
(逆)。
⑵始态和终态确定之后,一步反应的
表现出无限稀释溶液特性时溶质的(假想)状态。标准质量摩尔浓度近似等于 标准物质
上海市考研化学复习资料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与习题训练

上海市考研化学复习资料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重点知识点梳理与习题训练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对于考研化学的学习来说,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知识点都是需要深入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从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重点知识点梳理以及习题训练两个方面,为广大考生提供便捷的复习资料。
一、无机化学重点知识点梳理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无机化学的基础,掌握好元素周期表中各个元素的位置、周期规律及元素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需要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常见元素的周期趋势和周期规律,如电离能、原子半径和电负性等。
2. 配位化学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包括配位键的形成和类型、配位数的确定以及配位化合物的性质等。
考生需要重点掌握配位键的形成条件和类型,如配位键的共价键和离子键,了解不同配位数的常见结构类型,如线性型、正四面体型和八面体型等。
3.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化学键是化学反应中的基础,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及其性质对于理解化学反应机制和反应规律至关重要。
考生需要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和性质,了解各类反应的机理和反应条件,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配位反应等。
4. 酸碱与溶液酸碱与溶液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酸碱的定义、强弱、pH 计算和环境中的应用等。
考生需要掌握酸碱的定义和常见酸碱的性质,如强酸强碱和弱酸弱碱,能够运用pH计算酸碱溶液的酸碱度,了解酸碱在环境中的应用和环境酸碱度的调节等。
二、无机化学习题训练1. 单项选择题1) 氯气是一种强氧化剂,下列物质中,最容易被氯气氧化的是:A. 金属铜B. 金属铁C. 无机酸D. 有机酸2) 下列酸碱中,最弱的是:A. HClB. H2SO4C. HNO3D. H3PO42. 简答题1) 请解释配位键的形成条件和类型。
2) 铝是第13族元素,它的原子结构是[Ne]3s23p1,请写出铝离子的电子结构。
以上习题只是示例,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选择适合的习题进行训练。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整理版]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fa8a1b01524de518974b7d36.png)
无机化学总结笔记[整理版]《无机化学》各章小结第一章绪论平衡理论 :四大平衡理论部分原子结构1(无机化学结构理论:,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元素化合物2(基本概念:体系,环境,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态古代化学3(化学发展史: 近代化学现代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1( 化学反应速率Δc(A)υ=Δt2( 质量作用定律元反应 aA + Bb Yy + Zzabυ = k c (A) c (B)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浓度, 催化剂, 其它.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升高会加速反应的进行;温度降低又会减慢反应的进行。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加反应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都会影响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其他因素,如相接触面等。
在非均匀系统中进行的反应,如固体和液体,固体和气体或液体和气体的反应等,除了上述的几种因素外,还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的大小和接触机会有关。
超声波、紫外线、激光和高能射线等会对某些反应的速率产生影响4. 化学反应理论: 碰撞理论, 过渡态理论碰撞理论有两个要点:恰当取向,足够的能量。
过渡态理论主要应用于有机化学。
5. 化学平衡: 标准平衡常数,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及其影响因素(1)平衡常数为一可逆反应的特征常数,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度。
对同类反应而言,K值越大,反应朝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完全(2)书写和应用平衡常数须注意以下几点a. 写入平衡常数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或分压,必须是在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相应的值。
生成物为分子项,反应物为分母项,式中各物质浓度或分压的指数,就是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
气体只可以用分压表示,而不能用浓度表示,这与气体规定的标准状态有关。
b.平衡常数表达式必须与计量方程式相对应,同一化学反应以不同计量方程式表示时,平衡常数表达式不同,其数值也不同。
c.反应式中若有纯故态、纯液态,他们的浓度在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必列出。
无机化学知识点学习笔记 (4)

《无机化学》学习笔记四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应用电化学1.了解氧化数的概念,初步会用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式。
2.了解原电池的构成及表示方法。
熟悉氧化还原平衡和理解电极电势的概念,能通过计算说明分压、浓度(含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会用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或还原剂)的相对强弱,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会用∆r G m、E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4.熟悉元素的标准电极电势图的应用。
知识点:1.氧化还原反应参加反应的物质之间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是研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换的一门科学,这些转换也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的。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包括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2.氧化数1970年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定义,元素的氧化数是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形式荷电数,这个荷电数可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较大的原子而求得。
氧化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整数、分数、零。
3.氧化还原的概念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半反应(两个过程)。
氧化数升高的过程叫氧化,氧化数降低的过程叫还原。
氧化数升高的物质被氧化,氧化数降低的物质被还原。
氧化数升高的物质叫还原剂,氧化数降低的物质叫氧化剂。
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总是同时发生,4.氧化还原电对同种元素的不同氧化数的两种物质均可构成一个氧化还原电对,简称电对。
电对的写法:高氧化数(态)物质在前,低氧化数(态)物质在后,中间划一左斜线。
如:Cu2+/Cu,Cr2O72-/Cr3+,Fe3+/Fe2+,Fe2+/Fe。
高氧化数(态)物质叫氧化型物质,低氧化数(态)物质叫还原型物质。
5.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用氧化数法和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6.原电池一种把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7.原电池符号用原电池符号表示原电池。
原电池符号写法的一些规定: 1.负极写在左边,并注明(-);正极写在右边,并注明(+);盐桥在中间,用“||”表示;用“|”表示相与相之间的界面。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无机化学第四版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无机化学是大学化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而无机化学第四版就是一本涵盖了无机化学各个方面知识的优秀教材。
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课程的时候,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能够有一份清晰的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接下来,本文将会介绍一份针对无机化学第四版的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一、基本概念1. 无机化合物的概念2. 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 周期表的结构和性质4. 化学键的概念及其分类5. 配位化合物和晶体场理论二、化合物的性质1. 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物性2. 溶解度和溶液的性质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4. 化学反应的平衡5. 酸碱理论和弱电解质三、主要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1. 氢、氧、氮和氧化物2. 卤素、硫和硫化物3.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4. 过渡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5. 钙和碱土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四、实验室技能1. 常见无机化学实验的实验操作及其意义2. 酸碱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3. 离子反应和离子交换4. 晶体生长和结构分析5. 电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测试以上是本资料整理的无机化学第四版的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具体如下:一、基本概念1. 无机化合物的概念无机化合物指的是由无机元素构成的化合物。
它们的分子结构和性质都很简单,并且这些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无机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电子、药物等领域。
2. 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定律原子的结构是由核和电子组成。
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而电子则绕着核心旋转。
原子的外层电子能够决定化学性质和反应性。
根据电子云的分布,从而可以确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 周期表的结构和性质周期表是元素周期性和化学性质的基础。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这些元素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上有周期性。
周期表是通过原子核的正电荷和电子的云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这种周期性反映了这种相互作用的自然特性。
4. 化学键的概念及其分类化学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用、移走、接受或捐赠电子而形成的。
无机化学考研复习总结笔记

无机化学复习总结无机化学复习不完全攻略(原创,有不足,请指点)5转载自free kao yan首先说明一下,我是复习考有机专业的,因为接触无机比较早,也看过一些无机的教材,对无机的知识点略有了解,同时应版主要求,把版中无机的讨论带动起来,故介绍一下个人学的无机的心得,供大家参考,仅代表个人观点.无机的东西比较杂,并且比较松散,主要可以分为理论部分和元素化合物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分为四大结构和四大平衡,以及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初步和溶液四大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配合物结构,晶体结构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位离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如果你考物化的话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就不用看了,物化讲的比这个透彻得多,平衡的总纲以及溶液部分在物化里面也是讲的很详细; 如果你分析化学学得好的话,四大平衡也可以少看很多,因为分析化学就是建立在四大平衡的基础上的(仪器分析不算,呵呵); 5而结构化学里面所涉及到的结构问题又比无机的四大结构深多了,同样如果你在这方面比较强,那四大结构又省了很多事.但是如果每门掌握的都不透彻怎么办呢?不要担心,无机的理论部分仅仅是是一个大纲性质的东西,也就是总结性的概括.所以每种理论都有,但是每种理论要求都比较简单,按照四大结构-四大平衡-化学热力学初步-化学动力学初步-溶液的顺序自己仔细地过一遍也不是很难的事情,起码我感觉比自学有机容易多了,呵呵如果你的化学基础比较扎实,也不要在旁边偷偷笑,正所谓"结构决定性质",无机尽管理论比较简单,但是其精髓在于用简单的理论解释大量的现象和物质性质,在你掌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要能够灵活地把它们运用到平时见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解释.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无机的理论.总的来说无机的理论部分重点在运用.而无机化学的重点则元素部分,这个也是无机主要讲的东西以及无机的特点.首先建议周期表最好是背过,认识并且会写除f区以外的元素,镧系最好能背过,一些重要的比如说La Ce也要知道的.个人感觉主族元素里面比较重要的是B,P,S,Sn,Pb,As,Bi,副族里Hg,Co,Cr,Mn,Ti,V,Cu等比较重要,下面分主族和副族元素分开介绍:第一主族里面要注意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的结构和生成条件,焰色反应的火焰颜色(包括碱土金属和少量过渡金属的都要知道),以及碱金属的不溶盐;第二主族Mg,Ba最常见,同时也要注意焰色反应,对角线规则(主要是三对元素Li-Mg Be-Al,B-Si)首次在这里出现;第三主族注意B和Al, 铝热反应,Al的冶炼要注意K3AlF6的作用;B 绝对是基础无机的重点元素之一,要注意它的多中心缺电子桥键的结构;第四主族里面C,Si,Ge,Sn,Pb都要比较熟悉.碳氢化合物主要是放在有机里面了,无机主要是看它的氧化物和碳酸盐,这个比较简单. Si的考点的比较少,但是可以和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Si和Ge作为半导体材料应该和材料方面联系起来,并且这个地方要顺便复习一下晶体结构中的导带理论.Sn,Pb应该是重点考察的,二价Sn的还原性以及其在反应中价态变化导致颜色变化要很清楚,四价铅具有强氧化性也是要知道的.第五主族N,P,As,Bi重点,N的氧化物结构及合成,HNO3的还原产物都是比较烦人的东西的三种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相互转化(主要是白磷和红磷的相互转化条件)以及磷的氢化物和含氧酸的性质也要知道.As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小心识记,马氏试砷法和古氏试砷法要熟悉,Bi要关注正五价的强氧化性第六主族S是重点,硫化物的不溶盐及其颜色绝对可以烦死你,硫的含氧酸结构及性质也很多,带"矾"的硫酸盐要知道卤素属于高中元素,都比较熟悉,就不多说了.但是要小心卤素互化物和拟卤素的性质氢和稀有气体看看就好了这些是主族的主要内容,下面是副族第一过渡系绝对是重点中的重点,而里面又以Cr,Mn,Cu最重要,Ti,V,Co,Ni,Fe也是常考的,Sc我的印象里面貌似从来没有考过.... Cr,Mn颜色丰富多彩,价态变化多端,够看一段时间了,Fe和Cu可以说差不多重要,要注意不同价态元素的存在条件以及转化,Co和Ni的性质可以和铁类比,但是注意Fe,Co三价态稳定,Ni二价态稳定, 同时Fe可以有六价,Ti和V注意下反应和颜色就好了,东西比较少第二过渡系和第三过渡系重点元素应该是Hg,Cd,Mo,W,Re,Ag,Pt,Au,Pt.Mo和W同多酸及杂多酸要知道,[Re2Cl8]2- 中存在δ键,其成键特点和对称性要知道.3其它还需要关注的是俗名和化合物的对应关系,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定性鉴定(起码常见的,我上面提到的物质的定性鉴定要知道),特殊反应要记牢,顺便提醒一下,一些关于"第一","最","唯一","特殊"的东西要知道关于教材方面我看过三个版本,个人感觉北师大版的教材的分析得很透彻,讲解比较细致,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学;武大的无机很全面,东西比较多,每章后面有总结和专题小节,适合提高用;而大连理工的教材感觉平平,除非是指定教材,否则没有必要参考. 同时听枫版主推荐申泮文的无机也很有水平,适合提高用,感谢他的热心. 以上只是个人学习无机的几点小心得,必定存在很多疏漏之处,在这里仅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还请广大研友以及化学爱好者们批评指正,把它补充完整,大家共同进步,如有疑问或者好的建议,欢迎回帖或者另开主体大家共同讨论再次感谢版主的支持和好的建议。
华东理工大学《无机化学》考研复习题库及答案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复习题一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1.一气柜如下图所示:AN2(2L) CO2(1L)假设隔板(A)两侧N2和CO2的T, P相同。
试问:(1)隔板两边气体的质量是否相等? 浓度是否相等?(2)抽掉隔板(假设不影响气体的体积和气柜的密闭性)后,气柜内的T和P 会改变?N2、CO2物质的量和浓度是否会改变?2.标准状况与标准态有何不同?3.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与化学计量数有何不同?4.热力学能、热量、温度三者概念是否相同? 试说明之。
5.试用实例说明热和功都不是状态函数。
6.判断下列各说法是否正确:(1)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2)甲物体的温度比乙物体高,表明甲物体的热力学能比乙物体大。
(3)物体的温度越高,则所含热量越多。
(4)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5)同一体系:(a)同一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值。
(b)不同状态可能有相同的热力学能值。
7.判断下列各过程中,那个ΔU最大:(1)体系放出了60kJ热,并对环境做了40kJ功。
(2)体系吸收了60kJ热,环境对体系做了40kJ功。
(3)体系吸收了40kJ热,并对环境做了60kJ功。
(4)体系放出了40kJ热,环境对体系做了60kJ功。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质量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2)反应速率常数取决于反应温度,与反应的浓度无关。
(3)反应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也越大。
(4)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2.以下说法是否恰当,为什么?(1)放热反应均是自发反应。
(2)Δr S m为负值的反应均不能自发进行。
(3)冰在室温下自动溶化成水,是熵起了主要作用的结果。
3.由锡石(SnO2)生产金属锡,要求温度尽可能低。
可以单独加热矿石(产生O2),或将锡石与碳一起加热(产生CO2),或将锡石与氢气一起加热(产生水蒸气)。
根据热力学原理,应选用何种方法?4.已知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H2(g) + S(s) H2S(g);S(s) + O2(g) SO2(g);则反应:H2(g) + SO2(g) O2(g) + H2S(g)的平衡常数是下列中的哪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首先阐述化学中的计量,以巩固高中化学中的有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入化学计量数,反应进度函数,标准态核反应焓变等重要概念,以阐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在中学化学和大学化学中起承上启下关系。
重点要求的是会应用热化学方程式和物质的量标准摩尔生成焓计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化学变化的科学。
化学变化又称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核心部分。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常伴随有质量和能量的变化。
例如,在空气中燃烧24.3g镁条,不仅会发出耀眼的白光,释放出热能,而且最终生成了40.3g的氧化镁。
本章专门就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进行讨论。
1-1 化学中的计量在化学领域中往往要测定或计算物质的质量、溶液的浓度、反应的温度以及气体的压力和体积等,为此,首先需要掌握化学中常用的量和单位以及有关的定律。
1-1-1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单核粒子的总称。
具有确定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类单核粒子称为核素。
质子数相等而中子数不等的同一元素的一些原子品种互称为同位素。
自然界中氧就有三种同位素:、、,他们在氧气中的含量分别为99.759%、0.037%和0.204%;碳有两种同位素:和 , 它们的相对存在量分别为98.892%和1.108%。
相对原子质量(A r)被定义为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与核素12C原子质量的1/12之比,以往被称为原子量。
例如:A r(H) = 1.0079A r(O) = 15.999英国人道尔顿(J.Dalton, 1766~1844年,)是第一个测定原子量的人。
现在通过质谱仪测定各核素的原子质量及其在自然界的丰度后,可以确定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北京大学张青莲教授等测定的铟(In)、锑(Sb)、铱(Ir)及铕(Eu)相对原子质量值先后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标准,说明我国原子量测定的精确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对分子质量(M r)被定义为物质的分子或特定单元的平均质量与核素12C 原子质量的1/12之比,以前被称为分子量。
例如:M r(H2O)= 18.0148 ≈ 18.01M r(NaCl)= 58.443 ≈ 58.441-1-2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Amount of Substance)是用于计量指定的微观基本单元,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微观粒子或其特定组合的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其单位名称为摩[尔](mole),单位符号为mol。
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12C的原子数目相等。
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6.022×1023个)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Avogadro(N A)。
因此,如果某物质系统中所含的基本单元数目为N A时,则该物质系统的“物质的量”即为1mol。
例如:1mol H2表示有N A个氢分子;2mol C表示有2N A个碳原子;3mol Na+表示有3N A个钠离子;4mol (H2+1/2O2)表示有4N A个(H2+1/2O2)的特定组合体,其中含有4N A个氢分子和2N A个氧分子。
可见在使用摩尔这个单位时,一定要指明基本单位(以化学式表示),否则示意不明。
例如,若笼统说"1mol氢",就难以断定是指1mol氢分子还是指1mol 氢原子或1mol氢离子。
在混合物中,B的物质的量(n B)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n)之比,称为B的物质的量分数(x B),又称B的摩尔分数。
例如在含有1molO2和4molN2的混合气体中,O2和N2的摩尔分数分别为:x(O2)=1mol/(1+4)mol =1/5x(N2)=4mol/(1+4)mol =4/51-1-3 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1.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M)被定义为某物质的质量(m)除以该物质的物质的量(n):M= m/nM的单位kg·mol-1或g·mol-1。
例如,1molH2的质量近似为2.02×10-3kg,则H2的摩尔质量即为2.02×10-3kg·mol-1。
可见分子的摩尔质量(M)与分子的相对质量(M r)的关系为:M= 10-3M r kg·mol-12. 摩尔体积摩尔体积(V m)被定义为某气体物质的体积(V)除以该气体物质的量(n):V m= V/n例如,在标准状况(STP)(273.15K及101.325kPa下),任何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为:V m,273.15K = 0.022414 m3·mol-1= 22.414L·mol-1≈ 22.4L·mol-11-1-4 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c n)被定义为混合物(主要指气体混合物或溶液)中某物质B的物质的量(n B)除以混合物的体积(V):c n= n B/V对溶液来说,亦即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其单位名称为摩[尔]每升,单位符号为mol·L-1。
例如,若1L的NaOH溶液中含有0.1mol的NaOH,其浓度可表示为:c(NaOH) = 0.1 mol·L-1物质的量浓度可简称为浓度。
[例1-1]若把160.00gNaOH(s)溶于少量水,然后将所得溶液稀释至2.0L,试计算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 M r(NaOH) = 22.99 + 16.00 + 1.01 = 40.00M(NaOH) = 40.00 g·mol-1根据M= m/nn(NaOH) = m(NaOH)/M(NaOH) = 160.00g/40.00 g·mol-1= 4.00 mol则 c(NaOH) = n(NaOH)/V= 4.00mol/2.0L = 2.0 mol·L-1 1-1-5 气体的计量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实际工作中,一定温度下的气体常用气体的压力或体积进行计量。
当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的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分子本身的体积和分子间的作用力均可忽略,气体的压力、体积、温度以及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可近似地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描述:pV = nRT (1.1.1)式中:p为气体的压力,单位为帕Pa;V为气体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n为气体的物质的量体,单位为摩(m)T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简称气体温度,单位为“开”(K)R 为摩尔气体常数。
实验测知1mol 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14×10-3 m 3,则R 值可求出:R = pV/nT= 101.325×103Pa×22.414×10-3m 3/1mol×273.15K= 8.3144 Pa·m 3/mol·K = 8.3144 Pa·m 3·mol -1·K -1= 8.3144 J·mol -1·K -1实际计算时,R 常用值为8.314 J·mol -1·K -12. 理想气体分压定律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多组分的气体混合物,其中某一组分气体B 对器壁所施加的压力,称为该气体的分压(p B),它等于相同温度下该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混合气体的压力组分的气体的分压之和,此经验规则称为道尔顿分压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p = Σp B 如组分气体和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和,则它们的压力分别为: p B = n B RT/Vp = nRT/V (1.1.2b)式中:为混合气体的体积。
将式(1.1.2a)除以式(1.1.2b),可得下式:p B /p = n B /n或 p B = n B RT/V (1.1.3)式中:(n B /n )为组分气体B 的摩尔分数。
式(1.1.3)为分压定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它表明混合气体中任一组分气体B 的分压(p B)等于该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总压之积。
工业上常用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表示混合气体的组成。
由于同温同压下,气态物质的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不难导出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B 的体积分数等于物质B 的摩尔分数:V B /V = n B /n (1.1.4)式中:V B 、V 分别表示组分气体B 和混合气体的体积。
把式(1.1.4)代入(1.1.3)式得下式:p B = (V B /V)p (1.1.5)1-1-6 化学计量化合物和非计量化合物化学式能表明组成化学物质的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最简单的整数关系,因此又称最简式。
分子式能表明分子型物质中一个分子所包含的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分子式可能和最简式相同,也可能是最简式的整数倍。
例如:分子型物质 化学式 分子式气态氯化铝 AlCl3Al2Cl6水 H2O H2O对于那些非分子型物质,只能用最简式表示。
例如:离子型化合物氯化钠,习惯上以最简式NaCl表示。
化学计量化合物是指具有确定组成而且各种元素的原子互成简单整数比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又称整比化合物或道尔顿体。
例如:一氧化碳中氧与碳质量比恒为4∶3,原子比恒为1∶1。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是指其组成可在一个较小范围内变动,而又保持基本结构不变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偏离了原子互为整数比的关系,因此,又称为非整比化合物或贝多莱体。
例如:还原WO3或加热WO2与WO3的混合物,均可制得WO2.92。
又如,方铁矿的物相分析发现,在900℃时其组成为FeO1+x(0.09<x<0.19)。
晶体结构的近代研究表明,非整比化合物的存在比整比化合物更为普遍,现代许多新材料为非整比化合物。
1-2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2-1 应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变化中质和量关系的式子。
例如,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可表示为:2NaOH + H2SO4 ─→ Na2SO4 + H2O上式是一个配平了的反应方程式,它表明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化学式前的系数之比。
据此,可以已知反应物的量,计算生成物的理论产量;或从所需产量计算反应物的量。
1-2-2 化学计量数与反应进度1. 化学计量数 (ν)某化学反应方程式:c C +d D =y Y + z Z若移项表示: 0 = -c C - d D + y Y + z Z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C、D不断减少,产物Y、Z不断增加,因此令:-c=νC , -d=νD , y=νY , z=νZ代入上式得: 0 =νC C +νD D +νY Y + νZ Z可简化写出化学计量式的通式:通式中,B表示包含在反应中的分子、原子或离子,而νB为数字或简分数,称为(物质)B的化学计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