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热河谷
干热河谷 教案

干热河谷【教学目标】1.重点复习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2.理解干热河谷的形成过程;3.理解干热河谷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复习的微专题内容是干热河谷。
接下来,我将从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基本因素等四个方面讲解本节内容。
首先,如果提到攀枝花,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有同学可能会想到著名的攀枝花钢铁公司;而有的同学会想到芒果等热带水果。
攀枝花,地处亚热带,但为什么能种植出热带水果?其实,这里就处在著名的干热河谷区。
那么,什么是干热河谷呢?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为什么会形成干热河谷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下定义。
具体来说,首先干,说明湿度低,往往要考虑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
而热,也就是气温高。
所以,想要搞清楚为什么形成干热河谷,我们要复习一下影响影响气温、降水的基本因素。
【教学环节一】气温、降水的影响因素●首先,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呢?●然后,影响降水的因素,又具体有哪些呢?【教学环节二】干热河谷气候特征的形成复习了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接下来,我们来关注具体哪些因素影响着干热河谷气候特征的形成。
1.纬度低,气温高;2.位于河谷,地势(海拔)较低,气温高;3.谷地地形闭塞→不利散热→加剧高温;4.受山地阻挡,冬夏季均位于背风坡,产生焚风效应(气流下沉増温),气温高;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干旱;【教学环节三】干热气候下的农业生产那么,在干热的背景下,具体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如何呢?首先,干热气候会有明显的不利因素缺水!但,凡事具有两面性,干热气候有没有对农业有利的影响呢?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全年高温→热量充足;晴日多→昼夜温差大;因此,攀枝花积极发展水果种植,比如攀枝花的芒果,就获得了很多荣誉。
同样出名的水果,还有很多,比如草莓、石榴也是很著名的。
这就是因地制宜。
【教学环节四】真题解析与强化练习【2019全国Ⅱ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地理微专题三十六 河谷夜雨、干热河谷

微专题三十六河谷夜雨、干热河谷【点拨高考】河谷夜雨、干热河谷是大气环境、地理环境差异性常考查的知识点,涉及到热力环流、自然带的非地带性现象,涉及知识面较广,历年考查山地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考题和干热河谷关联较多,解题要首先搞清干热河谷的成因。
本部分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如2020年江苏卷考查的焚风效应对自然带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河谷夜雨1、分布:除了湟水谷地外,在四川、西藏、贵州许多河谷、盆地地形中,夜雨也都非常多,比日雨还多。
在西藏拉萨、河西走廊的敦煌、马海一带,夜雨率超过80%。
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和湟水河谷上游等地夜雨率也都大于70%。
2、成因:一般情况下,谷地夜雨的形成原因:(1)河谷地形,空气中水汽含量大;(2)夜间山坡因辐射冷却,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形成高密度冷空气;(3)冷空气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易形成降雨。
用语言加以描述的话可以这样去解释:河谷中的空气,水汽含量大;进入夜间,河谷边上的山坡,海拔相对高,地势较开阔,热量散失快,冷却快。
其降温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气更快,所以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局部高密度冷气团;然后冷气团就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因冷气团性质都比较重,所以沉积在谷底,迫使谷底暖湿空气抬升。
而暖湿空气在抬升的过程中,气温越来越低,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各地的谷地夜雨成因稍有差异,但基本上形成主要原因类似,因为谷地夜雨的形成除受大范围天气形势影响外,主要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所致。
正常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关键条件:(1)河谷地形;(2)水汽充足;(3)正常的热力状况(即少有逆温现象)(4)不受焚风效应影响3、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雨多:雅鲁藏布江谷地白天山坡太阳辐射强,受热面积大,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区;河谷受热面积小,增温较慢,形成高气压区。
气流从谷地上升形成谷风,在天空形成一朵朵顶部凸起、底部平坦、形如馒头的积云。
但是,白天太阳辐射强烈,云层中的小水滴容易吸热蒸发消散,所以云层变薄,乃至天空少云或晴空万里。
(完整版)干热河谷

横断山区在四川、云南两省的西部,大雪山、 云岭、怒山等南北向的山脉平行排列,横断东西 交通,总称横断山脉。
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山岭与河谷之间气候差别 很大,所以当地人民说这里的气候是“一山有四 季,十里不同天”。在一些高山峡谷区,从山下 的热带气候到高山的亚寒带气候,垂直分带非常 明显。由于高山峡谷区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所以 植物种类繁多,从热带植物或亚热带植物一直到 高山寒温带的植物,都可以见到。
因为水汽已经在山脉东岸形成了地形雨,等到达山脉 西岸也就是金沙江谷地时就非常干燥了,在加上风随着地 势由山至下温度越来越高,因此就形成了这种干热风 也 较焚风
而山谷风理论则针对河谷地形对谷底的 干热现象进行了解释:白天,山坡接受 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 炉”,空气增温较多;与山顶相同高度 的山谷上空,因离地较远,空气增温较 少。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 在山顶近地面形成低压,并在上空从山 坡流向谷地上空,谷地上空空气收缩下 沉,在谷底近地面形成高压,谷底的空 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 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下层风 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到了夜间 空气环流反转,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 则称为山风。在干热河谷,经常可看到 两侧山腰有一条云带,这就是谷风气流 上升而形成的
(1)嘎洒镇位于23°N附近,纬度较低,终年正午太阳 高度角大,全年地表面获热多,气温高。尤其是夏至日前 后阳光接近直射,地表面获得热量更多。 (2)嘎洒镇位于哀牢山东侧河谷地带,地形封闭,河谷 地形不易散热,加剧高温。 (3)该地夏季以西南风为主,嘎洒镇位于哀牢山东侧, 地处哀牢山的背风坡,风由哀牢山坡吹来,形成焚风效应, 降水少,多晴朗天气,气温高。 (4)这里距离冬季离冷空气源地较远,且北面有山体阻 挡冷空气进入,冬季比较温暖。 (5)干热河谷由于降水少,植被覆盖条件差,地表升温 快,气温较高。
干热河谷

5.同样类型的水患,还容易发生在该河的( )
A.P处以上河段
B.中游 C.下游
D中下游
6.明显增加 B.夏汛明显 C.含沙量增大 D.结冰期
长
8.图中山脉是 A.太行山 B.秦岭 C.天山 D.喜马拉雅山
9.图中山脚甲地气温为26℃,则山顶约为 A.9℃ B.5℃ C.15.8℃ D.0℃
10.山脉以南地区分布的自然带主要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结合材料分析元江河谷干热的形 成原因。
• 贺兰山的地理意义
• 1.荒漠和荒漠草原的分界线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之一 3.我国河流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 祁连山的地理意义: 1、内蒙古高原和 青藏高原的分界线;2、第一、二阶梯的分 界线; 3、200mm的年等降水量线; 4、内外流区的分界线; 5、干旱区和 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6、草原景观和荒 漠景观的分界线; 7、青藏地区和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1、“我国某区域地形图”,回答图中河流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图中河流流向为由东北流向西南 B.图4 中河流流向为由西南流向东北 C.河流水量丰富,含沙量小 D.河流汛期长,无结冰期
B 依次为: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 大巴山 秦
岭 渭河平原 黄土高原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
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为青藏高原 B. ②为四川盆地 C.③为黄河谷地 D. ④为喜马拉雅山
3.符合①地地形特征的是 ( A.有喀斯特地貌分布 C.海拔较高,起伏不大 看成川
) B.具有广阔平原 D.远看成山,近
4.2001年3月17日,该河流在P处突然决堤泛滥,这主要是因为
微专题18干热河谷-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题组二】
(2019全国Ⅱ卷)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 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 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 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 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植被群落外貌为热带常绿肉质多刺灌丛、稀树灌草丛,空间成层结构中无明显乔木层,热带 种属常绿和落叶乔木呈独立单株散生;灌木层与草本层明显,灌木层是低伏灌木,草本层地 面覆盖度最高;植被形态在千热生境中出现变异,适应旱生形态显著。仙人掌等热带千性植 被生长茂盛已成树。
【自然环境特征】
(4)地质特征:风化作用强烈,岩层松散易发生,多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5)地貌:大风强烈,多风力地貌。
【题组一】
长江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之间被称作金沙江。下图为一名游客在金沙江干 流南部河谷拍下的照片,显示河谷两岸植被较为稀疏,多枯黄色,这样的河 谷在地理学中称为“干热河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稀疏、枯黄 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山高谷深,山谷 风显著
B.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 C.地处西南季风背风坡
【干热河谷成因】
(3)纬度:纬度较低,终年正午太阳 高度角大,全年地表面获热多,气温高。 (4)地形: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 加剧高温;距离冬季离冷空气源地较远, 且北面有山体阻挡冷空气进入,冬季比 较温暖。 (5)植被:植被覆盖度低,地表升温 快,气温较高。
【干热河谷成因】
(6)局地环流:山谷风局地环流。
(1)结合材料分析元江河谷干热的形成原因。(8分)
(1)(8分)纬度低,气温高;(2分)位于河谷,地势(海 拔)较低,气温高;(2分)受山地阻挡,冬夏季均位于背风 坡,产生焚风效应(气流下沉増温),气温高;(2分)地处 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蒸发旺盛,干旱;(2分)
微专题干热河谷

答案: ①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 ②引 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 ③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 ④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 ⑤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全球大视野 、地理微课堂,精准备,指向能力和素养!
全球大视野 、地理微课堂,精准备,指向能力和素养!
-11-
例1:(2019全国Ⅱ卷)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 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 (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 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全球大视野 、地理微课堂,精准备,指向能力和素养!
例4、亚热带的热带水果王国
-15-
芒果被誉为“热带水果之王”。 芒果树喜温暖,不耐寒霜,耐旱能 力强,但不耐涝。芒果生长的有效 温度为18~35℃、枝梢生长的适温 为24~29℃、坐果和幼果生长需大 于20℃的日均温,低于10℃新梢及 花穗停止生长,在-3℃时果树会被 严重冻伤或冻死。一般认为,北回 归线是芒果栽培的北缘。
-3-
01
课标考纲
1.3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 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 关系。 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 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02
高考考点
地形特点描述 气候成因分析 干热河谷原理
全球大视野 、地理微课堂,精准备,指向能力和素养!
学案9:2.7(微专题)干热河谷

微专题干热河谷【学习目标】了解干热河谷的成因、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特征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是对具备干、热两个基本属性河谷带状区域的总称。
干热河谷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地。
1.气候特征干+热。
如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年降雨量为623 mm,年蒸发量3 737 mm,年均温21.6 ℃。
2.植被特征植被稀疏,多低矮、多刺的旱生型灌丛,山地垂直地带性“倒置”。
3.土壤特征燥红土为主,土质黏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4.地质特征风化作用强烈,岩层松散,易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5.地貌特征大风强烈,多风力地貌。
●二、形成原因1.地势: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
2.气流:位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截留较多的雨水,背风坡少雨,风在背风坡的下沉还具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干旱。
3.纬度:纬度较低,终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全年地表面获热多,气温高。
4.地形:地形封闭,热量不易扩散,加剧高温;距离冬季冷空气源地较远,且北面有山体阻挡冷空气进入,冬季比较温暖。
5.植被:植被覆盖度低,地表升温快,气温较高。
6.局地环流:山谷风局地环流。
“山谷风”垂直厚度大。
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在干热河谷,经常可看到两侧山腰有一条云带,这就是谷风气流上升形成的);谷地盛行下沉气流,形成干热的环境。
●三、开发利用1.特色农产品生产我国西南的干热河谷,光照强、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冻害少,大多可以种植芒果、龙眼、咖啡等热带农作物。
但这里发展农业的不利因素也很明显,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强烈、土壤退化严重、土壤贫瘠,土壤生产力低。
2.避寒圣地,特色旅游3.晒盐例如,在西藏芒康县盐井镇澜沧江河谷,盐民们在澜沧江江边挖井抽取地下卤水灌入盐田,在太阳和风的作用下自然制盐。
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

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探讨摘要: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极端脆弱,消落带涉及面广,自我修复缓慢,因此,干热河谷生态治理难度较高。
在干热河谷生态治理中,需要了解其具体形成,加强植被恢复,提升干热河谷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才能保障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效果。
本文对干热河谷治理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干热河谷;生态治理;植被恢复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较为特殊,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经过长期演化,相应地区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气候、植被、土壤等有着鲜明的特点。
干热河谷生态治理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植被恢复种类,采取有效的植被恢复技术,恢复干热河谷生态系统,这对干热河谷地区地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干热河谷的定义与形成1.1定义干热河谷指的是高温、低湿河谷地带,主要分布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相应区域内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但气候比较炎热,降雨量较少,且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区域生态系统极端脆弱。
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包括金沙江、沅江、怒江、南盘江等区域,相处地区为云贵高原,土层较厚,森林覆盖率不到5%,大多裸露的红土。
1.2形成在传统的生态研究中,很多人认为乱砍滥伐是造成干热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比如有些人认为云南干旱主要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因此,很多人因此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关注。
但在相关生态环境研究中,干热河谷已经形成几万年,导致干热河谷地区荒芜的主要原因是低纬度高原大江两岸的横断山脉深度切割的地貌特征,并非人为因素所导致,同时,干热河谷气候也是导致云南发生干旱的重要因素。
干热河谷地区地貌特殊,相应气候也较为奇特,导致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是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干热河谷地区,水汽凝结时会释放一定的热量,相应的水汽湿度也会逐步降低,进而会增加相应地区的气温度。
由于干热河谷地区的河谷地段地形封闭,受到干热的影响,相应地区的水分会不断被损耗,森林植被也就难以恢复,长期缺水也就会造成土地荒芜,进而形成大面积的裸土和裸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样的河谷——西藏昌都的干热地带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第10期?作者:?李林夏?标签:?水文地理???气候地理???生物地理???河谷地带按说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是在西藏昌都,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流过的峡谷,却难以用植被葱郁、山清水秀来形容。
这些地区大多干旱少雨,甚至一派亚热带荒漠的景象,它们被称作“干热河谷”。
按照植被地带性规律,这几条大江的谷底本应分布着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现实环境却并非如此。
干旱的河谷,究竟由何而来?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条大江从昌都流过,但河谷中却难见茂密连绵的森林。
在澜沧江的河谷中,两岸童山濯濯,山体岩缝中涌出的山泉,滋润了星星点点的几片平旷土地,营造出屋舍俨然的绿洲村落。
金沙江畔不远,云南香格里拉县的纳帕海,三面环山,夏季绿草盈盈,牛羊点点。
纳曲、旺曲等河流注入这片水草丰美的高山湖沼,湖中的水由山边的几处落水洞注入金沙江。
我在湖畔小住,享受宁静与清闲,一日接到友人电话,约我去看西藏昌都的河谷。
西藏我去过多次,本不陌生。
那里最着名的河谷,毫无疑问是林芝地区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江水在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之间转向南流,切开重重大山,奔向印度洋。
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雅鲁藏布江滚涌北上,河谷中云雾弥漫,森林葱郁。
江边大多山石裸露,只分布着稀少的树木和灌丛,当地人把这样的河谷叫做“干热坝子”,学者将之称为干热河谷。
摄影/税晓洁除了雅鲁藏布江,西藏东部同样有几条着名的大江。
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从昌都地区流过,它们奔涌出西藏之后进入云南。
在云南西北的香格里拉县,三条大江从群山间并行流过,那正是举世闻名的三江并流。
可这三条江在西藏的境遇,远不如下游的三江并流处那样名声显赫。
金沙江是四川与西藏的界江。
像这样植被葱郁的河谷,在川藏交界处的这段金沙江其实并不多见。
西藏最东端的大江纳帕海,虽然也属于金沙江流域,可我尚未有机会仔细欣赏、品读金沙江的壮美,而且我听当地人说,金沙江没什么看头,反而岸边路途险峻。
当我翻开地图,发现四川与西藏竟然完全以金沙江为界,全长400余公里。
以着名的大江大河担当这么长的省区界职能,在中国地图上相当霸气。
动身北上西藏之前,我采访了探险家税晓洁先生。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组织参与了多次金沙江的漂流与考察。
税晓洁给我看了一些他整理的相关史料,其中有若干处提到一个名为“山岩”的区域,也就是今西藏江达、贡觉、芒康县以及四川白玉、巴塘的金沙江沿岸地区。
《清代史志》载:山岩“恃其地险人悍,弹丸之地,梗化二百余载,朝廷用兵屡矣”。
史官们对这一地区的评价是:“化外野番,不服王化。
”史官们写道:山岩人“啸聚蛮地,逋逃亡命,出巢劫掠巴塘、德格、江卡、乍丫、贡觉等处居民,杀人越货,不可枚举”。
最倒霉和丢人的事情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四川总督鹿传霖派兵攻打这一带,因对手强悍、山势显要,不仅没打下来,反而给了人家400两纹银,又割让相送了四川巴塘的部分土地。
既然是悍匪仰仗的天险,那么换个角度而言,这一段的金沙江必然有它独特的魅力。
那里的景观究竟是怎样?税晓洁给我看了他几次考察中拍下的各个江段照片。
这些图片中,江水虽然碧绿,但两岸的植被却远无法与三峡相提并论—河谷两侧几乎看不到森林,甚至到了川藏滇三省区交界的地方,笔直突兀的岩壁,连灌丛与草本植物都鲜有分布。
税晓洁告诉我,这样的河谷名为“干热河谷”。
昌都地区水系及主要峡谷分布图干热河谷在横断山区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
按照自然地理水平带的划分,横断山区中部与南部都属于湿润气候带,而北部属于高原气候带的温暖和亚热带半湿润—湿润带。
可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的干热河谷中,一条条河谷,就像在湿润的横断山区中镶嵌的“干旱带”,景色与横断山区的湿润地区大相径庭。
焚风吹过“朱巴龙”与“竹巴龙”间的金沙江河谷我取道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得荣,来到理塘与巴塘,沿318国道逐渐接近川藏的交界地带。
司机都不太愿意走夜路,他说这一带自古不太平,即便到了今日,偶尔也有劫匪出没。
金沙江出现在面前,一条大桥跨过水面,连接着四川巴塘与西藏芒康的道路。
桥的名字叫做竹巴龙金沙江大桥,有意思的是:桥的西藏一侧的地名叫朱巴龙乡,四川一侧则叫竹巴龙乡。
干热河谷的主要形成机制关于干热河谷的成因,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被归结为:“焚风效应”和“山谷风局地环流效应”。
“焚风效应”是说横断山区的山脉走向大体上垂直于西南季风或者东南季风,山脉迎风坡截留较多的雨水,背风坡少雨,风在背风坡的下沉还具有增温效应,致使河谷干旱。
而山谷风理论则针对河谷地形对谷底的干热现象进行了解释:白天,山坡接受太阳光热较多,成为一只小小的“加热炉”,空气增温较多;与山顶相同高度的山谷上空,因离地较远,空气增温较少。
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在山顶近地面形成低压,并在上空从山坡流向谷地上空,谷地上空空气收缩下沉,在谷底近地面形成高压,谷底的空气则沿山坡向山顶补充,这样便在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一个热力环流。
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到了夜间空气环流反转,下层风由山坡吹向谷地,则称为山风。
在干热河谷,经常可看到两侧山腰有一条云带,这就是谷风气流上升而形成的。
绘图/章佳杰这里海拔只有2500米,我到达这里,是9月1日的清晨。
尽管已是秋季,车内的温度计仍然显示室外温度达到32摄氏度。
浩浩金沙江,虽然水流湍急,但无论是朱巴龙,还是竹巴龙,抑或沿岸其他地方,河谷两侧的山和台地却几乎没有受到它的滋润。
按照自然地理水平地带的划分,这一带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且河谷本应是最不缺水的地方,可金沙江畔却如此荒凉。
这究竟是为什么?我咨询了一些专家,主要观点认为,干热河谷的形成是因为焚风所致。
在石棉县一带的大渡河畔,我曾听当地人把这种风叫做“火风”,当时我很好奇“火风”究竟有怎样的特别之处。
这一次到了金沙江畔,我终于切身沐浴了焚风:一阵风从山坡上吹下,就像烤面包炉的盖子被打开,气流干燥炽热,从头顶向全身压来,全身的汗似乎都在被渐渐灼干,只在衣服的胸襟前留下白色的盐渍。
仙人掌,河谷中的美洲元素中国境内原本没有仙人掌分布。
明朝末年,仙人掌被作为围篱引入我国,之后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中定居,如今,在昌都的澜沧江河谷中仍可看到生长茁壮的仙人掌。
在一些地区,它们压倒了当地的原生植物而成为优势类群。
鸟兽等取食仙人掌红色多汁的浆果后,将种子随粪便传播。
万幸的是,横断山区的仙人掌离开干热河谷,就再难找到适宜的生境,因此在几百年间没有扩散到更广泛的区域。
根据气象和地貌书籍上的解释,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焚风这个名称来源于拉丁语中的Favonius,意为温暖的西风。
当湿润的空气越过山脉时,被迫随地形抬升,形成降雨而失去水分;之后气流翻越山脊,在山脉背风坡一侧下沉增温,变得炎热干燥,这就是焚风。
焚风经过山的背风坡,还会带走原有空气中的水分。
在西藏的昌都地区,山脉迎风坡降水充沛,而另一侧降水稀少,形成雨影区,这样的例子确实不少见。
金沙江的干热河谷,从川藏交界一直延续至云南境内。
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青藏综合科学考察中,也曾把这类河谷称为“干旱河谷”,并依据温度等气象数据的差异,再将其细分为干热河谷、干暖河谷、干温河谷等等。
怒江72拐——盘旋在昌都最干热的河谷这段公路名为“怒江72拐”,又名“川藏99道弯”。
邦达镇至八宿县之间的318国道从这里经过,国道从业拉山口至河谷底呈之字形盘旋而下,路上常可见到间隔齐整的军车在干热河谷列队行驶。
怒江河谷虽然看起来环境严酷,但沿途并非全都是不毛之地。
虽然降雨稀少,不过这里江水资源丰富,一些绿洲中还有着充沛的地下水。
河两岸有着许多自给自足的绿洲村落,村落中人口稠密,物产丰富。
还魂草与仙人掌,生长在澜沧江畔从金沙江向西,经过西藏芒康县城,我们进入了澜沧江流域。
在地质结构上,昌都大部分地区山体的岩石和土壤因为富含铁离子,因而呈现出红色,澜沧江流域的山尤其明显。
其实不光是山,这一带的江水给人的视觉印象更为深刻—水体浓混,色泽褐红,河畔很少有平缓的台地,偶尔几只岩鸽在河谷间飞过,让人心悸之余不由得想起《西游记》中“鹅毛漂不起,芦花定底沉”的流沙河。
我曾经去过这段澜沧江上游的昌都县城,那里是澜沧江上游第一处人烟稠密的城镇。
昌都旧时译名为“察木多”,在藏语中意为两河汇合之处。
汇成澜沧江的两条河分布是扎曲和昂曲,扎曲是澜沧江的正源,意为“岩缝流水”,发源于青海省杂多县夏茸山麓,被认为是圣洁的喇嘛河水;昂曲发源于西藏巴青县,不幸的是,昂曲的水被认为不那么圣洁,但是非常适合浸泡牛皮。
无论是圣洁还是污浊,在漫长的雨季,两条河的河水始终是浑浊黏稠的红褐色—如同煮过无数牛皮的颜色。
而且,河谷中无论如何都看不到葱葱郁郁的植被。
我们的车沿着澜沧江流域的沟谷行进,偶尔路过村子,村边的田地里种植着麦子和青稞,还有一些温带地区的果树,比如苹果、核桃。
山坡上几乎没有植被覆盖,间或有些低矮扭曲的云南松和柏树。
有趣的是,在某户人家的院墙垛子上,我看到了几株铺垫在上面的草本植物—它们形如攥起的拳头。
我略通植物学,知道这些是垫状卷柏,一种不开花的蕨类植物。
垫状卷柏还有个更加传奇的名字:九死还魂草。
虽然已经脱离了土壤,但只要它的枝叶还有绿色,它的生命就还在延续。
水分的滋润会让看似枯死蜷缩的植株,重新舒展开枝叶,如同起死回生。
我201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植物标本室中见到一株九死还魂草的标本,根据标本签的记录,它的采集时间是2001年,可是当我把它从标本夹中的层层吸水纸中取出来时,发现它竟然仍可以遇水复苏。
九死还魂草在干热河谷中的生活习性,虽然有些极端,但却很具有代表性。
这里的植物,大多在雨水来临的时候迅速抽枝发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绿色,继而开花结果,以争取在雨水较为充足的期间内完成生活周期。
当雨季结束,它们逐渐落叶,甚至地上的茎干死亡,整个群落进入毫无生气的休眠状态。
或许是因为水分的限制,我发现澜沧江以及之前金沙江河谷中的植被结构都不复杂,这里几乎见不到乔木,草本层也是似有似无,只有稀疏的、高约1—2米的灌丛,散漫地昭示着群落特征。
构成灌丛的物种,很多我曾经在滇西北以及川西的湿润山地中邂逅过。
相比之下,藏东河谷中的植株更加低矮。
我留意了一种名为香青木的本地常见植物,发现在一些水分充足的地区,其植株可以长到5—10米,在河边甚至可以达到20米;但在干热河谷,香青木则成散生的灌丛状,株高不过2米甚至更为低矮。
为了降低蒸腾作用保存水分,这些低矮灌丛通常被覆着灰白色的绒毛,有些还带刺,而且叶片普遍细小。
说到澜沧江河谷的干热,还有个物种可以瞬间点燃鲜明的画面,那就是仙人掌。
其实我国原本没有仙人掌的分布,它们的故乡在美洲大陆的热带地区。
在植物分类学上,仙人掌的属名是Opuntia,原意指产自古希腊奥普斯的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