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乡村规划与建设探索——以东莞市沙田镇美丽

合集下载

浅谈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庄布局规划优化方案

浅谈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庄布局规划优化方案

浅谈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庄布局规划优化方案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背景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接关系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从乡村振兴角度来分析,农村人民的居住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同地区应认真开展村庄规划工作,从不同方面筹集村庄规划优化资金;改善人们的配套设施;发掘村庄布局规划优化内在潜力,加大村庄规划优化的宣传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优化村庄布局规划方案,给农村的人们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村;村庄规划;优化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落实,农村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尽量集中各种力量政治好农村的居住环境,优化村庄规划方案。

我国政府对农村居住环境优化的重视程度已经从侧面说明了:新农村居住环境优化在乡村振兴落实中重要性,下面该文主要分析了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庄布局规划优化方案。

一、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人们居住环境治理现状(一)村庄规划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缺少充足的资金现如今,我国农村人们的居住环境治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村庄建设规划缺少条理性、资金不充足是比较常见的问题。

受到历史、风俗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村庄规划建设难度较大,农房建设用地和公共用地的界限不清,存在乱搭乱建的问题,时有因为农房建设导致邻里争吵的事件发生,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村庄的村容村貌,制约了村庄的进一步发展。

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但大多数村庄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

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都会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但仅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可持续的、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村庄的基础设施管护存在问题首先,领导工作落实不到位。

少数村庄的领导人员不够重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而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影响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如果领导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没有及时解决相关问题,或者工作落实不到位,都会阻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改善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农村全面发展。

而美丽乡村建设则是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因应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而形成的。

在过去几十年,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失和农业产业经营模式问题等原因,农村经济发展受限,乡村面貌逐渐落后。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旨在通过改革创新,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这包括改善农村生活设施、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保护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也要注重保护乡村文化传统,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意味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美丽的乡村景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吸引更多人前往农村居住和休闲度假。

同时,美丽乡村建设也有助于保护传统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科学规划和有效推动。

在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农村地域特点和居民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乡村发展布局。

同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

五、优化农村生活设施改善农村生活设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包括改善农村供水供电条件,提升农村道路和交通网络,以及增加农村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这些措施将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吸引更多人才回归乡村。

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包括农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发展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发展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村庄规划发展探索发表时间:2020-12-28T06:48:21.482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0年第24期作者:肖书圣[导读] 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村庄规划面临的困境分析,研究村庄规划编制创新问题,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

南宁市勘察测绘地理信息院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战略发展目标是村庄规划编制的导向。

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村庄规划面临的困境分析,研究村庄规划编制创新问题,为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乡村振兴村庄规划战略探索1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核心内容之一,“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确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个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并对乡村经济产业、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多方面作出了要求。

村庄规划是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详细性规划,是村庄建设依据,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手段。

其规划目的,规划内容,实施方式都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中央密切关注的问题。

村庄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

从2000年首次提出“三农”问题以来,中央日益重视农村发展,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将农村问题作为发展的重心。

农村的土地问题、户籍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问题都在研究、发展、推进。

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宅基地腾退等机制等问题都是村庄发展战略中的热门话题。

2018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战略又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及重点,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承载着广大农民的美好生活期待。

同时,在新时代环境下,各级领导、基层党员要积极响应国家与政府号召,真正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者、推动者及组织者,将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充分结合,二者协同发展,不断探索、创新特色乡村建设发展道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村富”的乡村富美画卷不懈开拓奋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1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1规划方案针对性与统筹性不足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不足,乡村产业类型和结构单一。

部分地方政府对所在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在产品规划上与市场结合力度不足。

各地区在组织和规划产业建设及产品设计时,缺少基础的市场调研,易出现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村庄规划建设标准不高。

很多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工作由镇政府主导,村级领导只负责最后落实,未形成完整系统的规划流程。

此外,部分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未能与当地各种资源深度结合。

我国很多地区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拥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资源,虽然各地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意识到要保护、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但很多工作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流于表面,如对当地资源及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乡村建设方式单一等。

1.2对政策的理解和落实存在偏差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村子对相关政策及策略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导致在落实过程中出现偏差。

部分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缺少创新精神,只是照搬照抄,对政策响应不积极。

如对于环境整治工作,部分村民甚至工作人员对环境整治的认识停留于清理打扫的层面,比如原先未铺设水泥路时很多村民在路边种植花果蔬菜,但在环境整治理念提出后,大多数村落将道路两侧铺设水泥路,整体上整洁、方便,但农村绿化程度大大降低。

因此可以说,部分乡村地区在落实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实施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实施路径探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实施路径探究2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三农”问题。

而建设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但是依据当前的发展情况,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到乡村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美丽乡村规划和设计的原则,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对策,希望可以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设计1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1.1乡村规划编制落地性不强,执行困难当前大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在思想上都已经逐渐认识到美丽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同时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存在开发管理落后、发展不明确、规划管理渗透性差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乡村规划编制落地性不强,执行起来较为困难,最终使得地区乡村建设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在乡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基础资料支持和现场调查,影响后续美丽乡村规划工作的开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1.2产业建设发展缓慢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有一项较为明显的问题就是产业建设发展缓慢,缺少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类型、发展模式千篇一律。

以浙江为例,多数美丽乡村规划会涉及旅游,定位高,投资高,维护成本高,但收益甚微;同时还缺乏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农村资源营销的手段比较单一,最终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乏特色。

1.3建筑风貌特色把控不力与此同时,在进行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资源,但是当前大多数地区对于建筑风貌把控不力,使得建筑失去地方特色,不能很好的展现出乡村的特点。

例如,美丽乡村建设由浙江开始试点,许多省市在吸纳浙江先进经验的同时,出现了失去了本身特质的现象,建筑与景观均呈现江南水乡特色,与周边高门大院、红墙碧瓦等风貌极不协调。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对乡村环境的改善,更是对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化进程快于农村发展,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构建优美的乡村景观。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在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和设计,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的乡村景观,提升乡村的整体美感。

2. 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包括水电路网、教育医疗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3.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要鼓励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注重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三、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要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制定具体的实施路径。

以下是一些关键路径的建议:1. 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

政府应该制定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

2. 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当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3. 引导和培育乡村文化。

要注重发扬乡村优秀文化,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培育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提升乡村的文化内涵。

乡村振兴视角下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

乡村振兴视角下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

乡村振兴视角下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和发展需求,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实现乡村振兴和保护乡村特色的双重目标。

本文将围绕乡村振兴视角下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展开论述。

一、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的重要性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对乡村文化、历史和传统的传承和保护,也是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乡村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而保护乡村的特色和风貌,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丰富,保护乡村特色不仅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也可以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活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

1.遵循乡村发展规律。

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需要遵循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

2.突出乡村特色。

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和自然风貌,通过规划和设计突出乡村的特色和风貌,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建筑,传承乡村的文化遗产。

3.激活乡村活力。

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需要激活乡村的经济活力,发展乡村的特色产业和旅游业,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活力,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4.保障乡村居民权益。

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需要保障乡村居民的基本权益,改善乡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农民的发展动力。

1.科学调研,制定规划。

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需要充分调研当地的资源环境、历史文化和发展需求,科学制定规划方案,确定乡村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规划的实施路径和时间表。

2.整体规划,分类保护。

特色保护型村庄规划需要整体规划,分类保护,根据乡村的不同特色和问题,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有针对性地保护和发展乡村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推动乡村振兴和特色保护的双重目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

第1期(总第409期)2024年1月No.1农业技术与装备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QUIPMENT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析蔡小真(安溪开放大学,福建安溪362400)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介绍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湖州安吉模式、江西婺源模式、杭州临安模式基础上,针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困境,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以实现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4.01.028Analysis on the Path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under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Cai Xiaozhen(Anxi Open University,Anxi 362400,Fujian,China)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villag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for China's rural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odel of Anji in Huzhou,Wuyuan in Jiangxi and Lin'an in Hangzhou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path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beautiful countryside;construction党的二十大对农业农村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明确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建成农业强国[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特色乡村规划与建设探索——以东莞市沙田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为例
发表时间:2018-08-08T18:42:26.5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9期作者:黄泽栋
[导读] 摘要: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分析了东莞乡村现状发展存在的矛盾及问题。

城乡规划工程师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广东东莞 523129
摘要: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分析了东莞乡村现状发展存在的矛盾及问题。

通过沙田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这一实例,梳理其规划思路及策略,并归纳项目的创新点与特色,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相关项目提供经验及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规划;城乡协调;岭南水乡特色村落
1 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及内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乡村不断被侵蚀,“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央连续部署乡村发展相关工作: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升级。

这些工作的核心均指向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 东莞乡村发展现状及问题
东莞是典型的乡村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村工业化、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使村(社区)成为东莞经济发展最为基本、最活跃的空间单元。

东莞市域村(社区)一级合计594个,其中行政村389个、社区205个。

已完成“村改居”的社区,相当部分仍维持原有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活形态,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城市化。

村一级沉淀了大量的发展资源,东莞市域集体土地占比高达74%,空间上呈现村企混合、连绵发展的形态。

这种城、镇、村连片发展的特殊空间形态,既反映了东莞快速发展的现实,也折射出东莞村落空间被蚕食、特色被磨灭、布局被割裂的危机。

与此同时,乡村地区长期以来“背靠背”管理,采用缺乏引导的自治发展模式,导致基础设施水平不足,各村功能配置分散、标准不一,层次不高,让村民的生活配套服务难以进一步提升。

此外,大量富有深厚文化积淀及独特岭南特色的村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冲击下,风貌特色逐渐丧失,污染问题日益浮现,难以展现其独有的民俗文化和魅力。

如何保护工业化浪潮下的乡村特色,成为东莞当前城乡建设的迫切任务。

东莞市政府也提出了各类村庄整治及建设的行动,包括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宜居社区建设及特色小镇规划等。

其中沙田镇美丽乡村示范区的规划与建设,是东莞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探索特色乡村综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3 项目实践
3.1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沙田镇中心与虎门港之间,多条高快速路与城市干道交汇于此,对外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基地西邻狮子洋,是沙田疍家历史文化的发源地。

场地内河塘密布,村庄沿水而栖,农田连片,成为港镇城市建成区之间的绿色开敞空间和生态绿肺,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特征。

3.2 规划思路
本规划旨在重塑水乡活力,共享生态与文化价值。

依托沙田的水乡优势与文化资源,建设珠三角都市居民的绿色休闲空间;不改变当年的土地用途,实现农业产业转型;设定城市和乡村的增长边界,保护生态敏感区域;通过保护自然生态和乡村景观,协调城乡的空间发展,将项目打造为“东莞市水乡国家公园”。

(1)整体规划布局
根据土地用途和场地特征,项目范围内规划水乡农庄体验、景观水产养殖、乡村游乐休闲及景观农业种植4大产业板块;策划农庄教育、度假购物、农渔观赏及村庄休闲4大功能活动区;形成集现代农业景观、疍家渔业景观、现代田园景观生态修复景观于一体的水乡景观格局。

(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整合连通乡村道路,将其转化为以车行景观路与绿道为主的乡村景观道路,并规划特色水上游览线路。

根据游客量预测及人群的活动特征,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游船码头和观景平台等交通服务设施,依托规划的城市性道路,构建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网络。

(3)生态景观设计
梳理基地的水系肌理,修复水生态环境,重点打造水道景观、河涌景观、鱼塘景观、荷塘景观、湿地景观等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层次清晰的水主题游赏区。

利用基地优质的农田资源,根据农业产业分工,进行优化设计,通过配置农作物及景观植物种植,重点打造农庄教育、农田游乐、景观农业3大田园景观。

(4)水乡村庄更新
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优化村庄空间格局。

重点改造村庄的民居建筑与院落空间,改善建筑形象、进行功能置换。

同时,打造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增设乡村客厅,整体提升村居生活环境。

(5)环保节能措施
环境保护:通过多层次的绿化种植工艺,进行生态降噪、防尘与调温;采用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减少项目能源消耗;在基础设施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技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人工干预。

河道污水治理:强化天然的生态修复功能,通过清淤疏浚、合理配置水生植物、设计多样化的驳岸空间,发挥生物的自然净化功能,使水生态系统进入到良性循环状态。

3.3 规划创新与特色
(1)七村联建
项目打破东莞村居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公共设施重复建设、资源低效利用的治理困局,统筹建设7个自然村,以“城乡共享”的理念布局道路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以规模化、专业化的企业运营模式整合传统的家庭式经营,开启乡村统筹规划的新局面。

(2)生态修复
通过河网水道梳理、水体环境治理、蕉基鱼塘保育恢复生态平衡,将项目打造为大都市区水乡生态文明示范区,大岭山与狮子洋的重
要生态廊道,以及珠三角城镇核心区重要的绿色开敞空间。

(3)农业提升
对基地连片鱼塘、农田进行景观农业改造,将传统生产性农业提升为疍家传统渔农业体验基地、蕉基鱼塘生态产业和现代科技的大地景观农业,打造都市休闲旅游产业的先导试验区。

(4)村居更新
梳理村、水、田的水乡自然肌理与空间格局,强化疍家民居特色,实现生态型一村一品特色发展,塑造具有疍家风情的岭南水乡幸福村居。

(5)文化整合
文化是村落之魂,通过恢复疍家水田、渔船、茅寮等渔民生产景观和居住形态,保护疍家文化遗产,传承沙田绚丽多彩的渔民文化,打造世界级疍家历史文化博览园。

(6)旅游活化
融合传统的疍家文化、水乡特色风貌、丰富的渔耕资源和临港的区位优势,建设集生态保育、文化体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沙田疍家乡村休闲旅游区。

(7)机制创新
保留土地现有产权,以租赁的方式获得土地的统筹权;成立以村民、投资者、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的乡村公园理事会,明确权益与职责,共同管理运营。

4 结语
悠悠沙田水,片片疍家情,作为重点工程的穗丰年水道湿地公园工程已竣工完成,为珠三角都市圈提供生态共享的开放空间,区域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初步呈现,成为沙田乡村稳步发展的引擎。

土地城镇化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城镇化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东莞率先探索城乡功能互补的区域分工新模式,释放水乡村落的独特个性,将沙田建设成为令城市更向往的水乡国家公园,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城乡一体化的新典范。

参考文献
[1]乔杰,洪亮平,王莹.全面发展视角下的乡村规划[J].城市规划,2017,41(01):45-54+108.
[2]刘海.“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初探[J].中华建设,2018(04):98-99.
[3]乔鑫,李京生,刘丽.乡村振兴的网络途径及其实践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4):9-17.
[4]李琦.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探微[J].绿色环保建材,2018(04):73+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