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部编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要点

部编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要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及总结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及总结第一单元:认识数01.认识数0- 数0的概念- 数0的书写方法- 数0的认识与掌握2.认识实物0- 实物0的概念- 实物0的认识方法- 实物0的掌握方法第二单元:认识1—101.认识1—5- 数字1—5的概念- 数字1—5的书写方法- 数字1—5的认识与掌握2.认识6—10- 数字6—10的概念- 数字6—10的书写方法- 数字6—10的认识与掌握第三单元:加法1.认识加号- 加号的概念- 加号的书写方法2.认识加法- 加法的概念- 加法的计算方法- 加法的性质3.加法练- 单位是1的加法- 单位是0的加法- 进位的加法- 与减法相似的加法第四单元:减法1.认识减号- 减号的概念- 减号的书写方法2.认识减法- 减法的概念- 减法的计算方法- 减法的性质3.减法练- 单位是1的减法- 单位是0的减法- 不退位的减法- 退位的减法第五单元:100以内加减法1.认识100以内的数- 100以内的数的概念- 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方法2.100以内的加法- 100以内的加法的性质- 不进位的加法- 进位的加法3.100以内的减法- 100以内的减法的性质- 不退位的减法- 退位的减法第六单元:量和重量1.认识长度- 长度的概念- 长度的认识方法2.认识重量- 重量的概念- 重量的认识方法3.认识容量- 容量的概念- 容量的认识方法总结数学是一门关注基础的学科,各单元内容的掌握能够帮助学生在后续的数学学科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数0、1—10、加法、减法、100以内加减法和量、重量、容量等知识点。
相信在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通过各种练习方式使这些知识点牢固掌握。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继续努力,在数学学科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复习重点及单元练习

几,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6、1 米=100 厘米 100 厘米=1 米。
在计算长度单位时,先看单位是否相同,不同则要先把单位化成一样的单
位再加减。
1 米 =100 厘米 1 米-40 厘米 =60 厘米
1-40
100 厘米 -40 厘米=60 厘米
7、在带单位加减法中,先看单位是否一样。单位不同要先把单位化成
89-52
1、妈妈给明明 42 元钱,爸爸又给明明 39 元钱,现在明明大约有( )元钱.
90 - 28 ○ 60 43 ○ 93 - 50 43 + 26 ○ 90 - 21
3、 4 6 想:个位( )减( )不够减,从十位退( ),(6 分)
-2 7
个位( )减( )等于( ),
(
) 十位( )减( )减( )等于(
).
三、 我会判断对错,并改正。(4 分)
33
56
+28
-4
51
16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加起。 ③如果个位满 10,要向十位进 1。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个位减起。 ③如果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 1;在原
来的个位数字上加 10 再减,计算时十位要记得 减去退掉的 1。
2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 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7、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8、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9、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加法: 加数 + 加数 = 和 和 — 加数 = 加数
减法: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减数 = 差 + 减数 减数 = 被减数 — 差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中的题目修改:数学运算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中的题
目修改:数学运算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数学运算题目修改
本篇文档旨在提供有关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中数学运算部分的题目修改建议。
加法
1. 在题目要求中强调加数的顺序对结果的影响。
2. 更换加数以及加数顺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每一个加数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3. 增加加法法则的练,比如应用不进位法则解决简单的口算问题。
减法
1. 强调被减数与减数的顺序对差的影响。
2. 提供应用控制减数法和补数法进行减法运算的例子。
3. 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练减法。
乘法
1. 更换因数以及因数顺序,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相同的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因数组合得到这一概念。
2. 提供将单位拆分成不同的数的例子。
3. 强调使用乘法解决加法问题的实际意义。
除法
1. 强调除数与被除数的顺序对商的影响。
2. 更换除数和被除数,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除法。
3. 提供解决商为小数的除法问题的例子。
通过以上修改,数学运算部分的题目将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键概念。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日积月累复习汇总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日积月累复习汇总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进行日积月累的复汇总。
通过系统地整理学过的知识点和重点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2. 数学知识点梳理在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中,我们研究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加法和减法- 数组- 相等的加法算式- 数数- 比较大小- 分离组合- 序数词3. 重点题回顾以下是一些重点题的复:3.1 加法和减法- 5 + 3 = 8,4 + 6 = 10,7 + 1 = 8- 10 - 5 = 5,8 - 2 = 6,9 - 3 = 63.2 数组- 有一个有5个苹果的数组,又加了3个苹果,现在有几个苹果?- 有一个有8个橙子的数组,拿走了4个,现在还剩几个橙子?3.3 相等的加法算式- 3 + 2 = 4 + 1- 5 + 4 = 6 + 33.4 数数- 数一数:有5朵花,有6只鸟,有3个苹果,有2块糖。
- 数一数:有8个苹果,拿走了4个,现在还剩几个?3.5 比较大小- 填入大于(>)或小于(<)的符号:8 ___ 5,4 ___ 6,7 ___ 73.6 分离组合- 6是由2和4分离组合而成的,请写出其他的分离组合。
3.7 序数词- 写出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的三个数。
4. 复方法为了更好地复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内容,建议学生采用以下方法:- 阅读课本并重点关注上述数学知识点;- 进行题训练,特别是重点题的反复练;- 利用研究工具和游戏进行趣味复;- 与同学互助研究,相互解答疑惑。
5. 总结通过日积月累的复习,我们可以巩固和提升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知识水平。
希望本文档对学生的数学复习有所帮助,让他们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日积月累汇总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日积月累汇总
导言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进行日积月累的汇总,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第一单元:认识数1~99
- 介绍数字1~99的认识和书写方法。
- 研究数的顺序、比较和相等的概念。
第二单元:认识数的加法
- 研究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 进行有关数的简单加法运算练。
第三单元:认识数的减法
- 研究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 进行有关数的简单减法运算练。
第四单元:认识6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 继续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并扩展到60以内的运算。
- 进行多种形式的加法和减法练。
第五单元:认识数的积和商
- 引入积和商的概念,研究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 进行有关数的简单乘法和除法运算练。
第六单元:认识60以内的乘法和除法
- 继续加深对乘法和除法的理解,并扩展到60以内的运算。
- 进行多种形式的乘法和除法练。
第七单元:认识三角形
- 研究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 练识别和绘制不同形式的三角形。
第八单元:认识矩形和正方形
- 研究矩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性质。
- 练识别和绘制不同形式的矩形和正方形。
总结
通过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的研究,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数字的认识和书写方法,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以及对常见几何形状的认识和绘制。
这些知识将为学生在数学研究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最新整理】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最新整理】
1. 数字和数的认识
- 数的认识:认识0-100内的数字及其顺序。
- 数字的读法:研究正确地读和写数字0-100。
- 数量的比较:研究使用大于、小于和等于的符号进行数量的
比较。
2. 加法和减法
- 加法的认识:研究使用加法原理进行数字相加。
- 减法的认识:研究使用减法原理进行数字的相减。
- 加减法运算:研究进行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3. 位数和正反序数
- 位数的认识:研究十位和个位的概念及其作用。
- 正反序数:研究按照顺序或逆序排列数字。
4. 颜色和形状
- 颜色的认识:研究认识常见的颜色,并能描述物体的颜色。
- 形状的认识:研究认识基本的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 颜色和形状的搭配:研究将颜色和形状进行搭配。
5. 长度和重量
- 长度的认识:研究认识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进行比较。
- 重量的认识:研究认识不同重量的物体,并进行比较。
6. 时间和钟表
- 时间的认识:研究认识一天的基本时间单位,如小时、分钟等。
- 钟表的认识:研究认识钟表的构造和读时方法。
7. 金钱和购物
- 金钱的认识:研究认识不同面值的货币,并进行简单的买卖计算。
- 购物的基本概念:研究购物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购买、付款和找零等。
以上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包括数字和数的认识、加法和减法、位数和正反序数、颜色和形状、长度和重量、时间和
钟表以及金钱和购物等内容。
这些知识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基础,
为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日积月累汇总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日积月累
汇总
数学概述
本文档为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日积月累汇总,总结了该册数学教材的重点内容和研究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内容概要
该册数学教材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 数比和数表
2. 十的简便计数法
3. 小数的认识
4. 分数的认识
5. 三角形的认识
6. 双位数的认识并运算
7. 三位数的认识并运算
8. 时间的认识
9. 金钱和物品的认识
10. 四则运算的初步认识
研究重点
在研究该册数学教材时,学生应特别重点掌握以下知识点:
1. 数比和数表的使用方法
2. 十的简便计数法的应用
3. 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4. 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5. 双位数和三位数的认识和四则运算
6. 时间的读写和计算
7. 金钱和物品的认识及计算
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研究数学,学生可以尝试以下研究方法:
1. 重点理解并记忆教材中的概念和定义。
2. 多做题,巩固基本知识点。
3. 制定研究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坚持每天进行数学练。
总结
通过研究该册数学教材,学生将建立起数学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学生研究数学起到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注:本文档内容基于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概述,未引用任何无法确认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长度单位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6米=(600)厘米700厘米=(7)米 400厘米=(4)米数学书长26(厘米)房间高3(米)教室长10(米)语文书厚1(厘米)一步长40(厘米)课桌高60(厘米)床长2(米)门高2(米)线段拉紧的一段线,可以看做一条(线段)。
线段的特点:1.线段是(直的)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100以内加减法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减起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角的认识1.一个角有(1)个顶点和(2)条边2.锐角是比直角(小)的角,钝角是比直角(大)的角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4.三角板上有(3)个角,其中有(1)个直角5.长方形中有(4)个角,全都是(直)角6.正方形中有(4)个角,全都是(直)角观察物体1.正方形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状(都是正方形)2.长方形从不同的方向看,看到的图形可能是(长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3.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看到的是(圆形),从正面侧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
4.球从各个方向看,看到的形状(都是圆形)5.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判断:1.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一定是正方体。
(×)2.球从各个方向观察,看到的都是圆(√)3.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圆,从侧面看也是圆。
(×)4.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看,看到的形状就不一样。
(×)认识时间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间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圈是60分。
1时=60分半时=30分1刻=15分排列问题你能用7.2.9这三张数字卡片组成(6)个不同的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97),最小的数是(27),他们相差(7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 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3.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加10再减,十位计算时要先减去退走的1再算。
4.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1.连加、连减连加、连减的笔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口算顺序一样,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①连加计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②连减运算可以分步计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计算,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减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加减混合加、减混合算式,其运算顺序、竖式写法都与连加、连减相同。
3.加减混合运算写竖式时可以分步计算,方法与两个数相加(减)一样,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也可以用简便的写法,列成一个竖式,先完成第一步计算,再用第一步的结果加(减)第二个数。
四、解决问题(应用题)1. 步骤:①先读题②列横式,写结果,千万别忘记写单位(单位为:多少或者几后面的那个字或词)③作答。
2.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3.比一个数多几、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
先通过关键句分析,“比”字前面是大数还是小数,“比”字后面是大数还是小数,问题里面要求大数还是小数,求大数用加法,求小数用减法。
4.关于提问题的题目,可以这样提问:①…….和……一共…….?②……比……..多多少/几……?③……比……..少多少/几……?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2)画直角的方法:①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线②用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③再从这点出发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线④最后标出直角标志。
(3)比直角小的是锐角,比直角大的是钝角:锐角<直角<钝角。
(4)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5)每个三角尺上都有1个直角,两个锐角。
红领巾上有3个角,其中一个是钝角,两个是锐角。
一个长方形中和正方形中都是有4个直角。
第四、六单元表内乘法(一)(二)1.乘法的含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的简便算法。
如:计算:2+2+2=6,用乘法算就是:2×3=6或3×2=6.2.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⑴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方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写乘法算式时,可以用乘法计算。
写乘法算式时,可以先写相同的加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的个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也可以先写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写乘号,再写相同加数,最后写等号与连加的和。
如:4+4+4=12改写成乘法算式是4×3=12或3×4=124 × 3 = 12 或 3 × 4 = 12⑵乘法算式的读法。
读乘法算式时,要按照算式顺序来读。
如:6×3=18读作:“6乘3等于18”。
3.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实际表示的意义在乘法算式里,乘号前面的数和乘号后面的数都叫做“乘数”;等号后面的得数叫做“积”。
4.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一道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和。
如:4×5表示5个4相加或4个5相加。
5.加法写成乘法时,加法的和与乘法的积相同。
6.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算式各部分名称及计算公式。
乘法:乘数×乘数=积加法: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减法: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8.在9的乘法口诀里,几乘9或9乘几,都可看作几十减几,其中“几”是指相同的数。
如:1×9=10—1 9×5=50—59.看图,写乘加、乘减算式时:乘加:先把相同的部分用乘法表示,再加上不相同的部分。
乘减:先把每一份都算成相同的,写成乘法,然后再把多算进去的减去。
计算时,先算乘,再算加减。
如:加法:3+3+3+3+2=14 乘加:3×4+2=14 乘减:3×5-1=1410.“几和几相加”与“几个几相加”有区别求几和几相加,用几加几;如:求4和3相加是多少?用加法(4+3=7)求几个几相加,用几乘几。
如:求4个3相加是多少?(3+3+3+3=12或3×4=12或4×3=12)补充:几和几相乘,求积?用几×几. 如:2和4相乘用2×4=82个乘数都是几,求积?用几×几。
如:2个8相乘用8×8=6411.一个乘法算式可以表示两个意义,如“4×2”既可以表示“4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4相加”。
“5+5+5”写成乘法算式是(3×5=15)或(5×3=15),都可以用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表示(3)个(5)相加3×5=15读作:3乘5等于15. 5×3=15读作:5乘3等于15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2.观察物体时,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来判断。
3.观察长方体的某一面,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观察正方形的某一面,看到的都是正方形5.观察圆柱体,看到的可能是长方形或圆形。
观察球体,看到的都是圆形第七单元认识时间1.认识时间(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1.用两个不同的数字(0除外)组合时可以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用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时,可以让每个数字(0除外)作十位数字,其余的两个数字依次和它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