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 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认识论_复习课件

认识论_复习课件

B 施⑥教师教书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 ③⑤⑥⑦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来源与获 得认识的途径是 一回事吗?
实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提供认识工具
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提高认识能力

3、实践提出新问题,新要求

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基
部 分
(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追求和发展真理)
易混易错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既是一种客观物 质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人 认识世界
实践 自然界

客观世界
活 动
改造世界
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
实践其实就是人们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物 质性的活动。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上升性
【总结】本单元常用的重要原理 (世界观+方法论)
实践的特征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起反

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起积极推动作用,

(必须立足实践,重视调查研究,又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论 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间接经验是相对直接经验而言,最终来源于实践。 第三,从知识总体而言,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
5.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指导
实践
改造 客观 世界
实践 结果
4.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 参加实践。

认识论_复习课件

认识论_复习课件

A
2、在水资源的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方面,专家呼吁全社会“转 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这一呼吁的哲学依据是: A、改造主观世界能够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B、改造客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 C、要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社会实践
A
.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 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 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 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 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为什么书本知识不是认识的源泉呢? 第一,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 第二,间接经验是相对直接经验而言,最终来源于实践。
第三,从知识总体而言,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
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 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 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 知识体系
实践及其特点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实践的含义
人的 认识 从何 而来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三个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 配的原则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 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复习(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复习(共19张PPT)

(二)【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
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实践
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③来源是指认识的产生,动力是指认识的发展。
④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真理的知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
③“选择”的过程要比“执行”更重要
④若无“执行”,“选择”就没有实际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辩证分析”是采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等同于对
信息的辩证否定,①排除。不能说“选择”的过程比“执行”更重要,③不选。②④ 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因此选C项。
5、从“天下之事,一断于法”的法律思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 罪”的司法理念;从春秋时子产铸刑鼎首次公开法律,到汉唐以降历代相 沿的成文法典;从被马克思、恩格斯生产称赞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到《法国民法典》,再到现代各国的法治实施。古往今来,东方和西方, 人们都在对社会治理之道进行不懈探索,都不约而同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规 制社会、调整行为。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 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法治经验,要扎根于中国现实, 使我们的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认识论-复习课件

认识论-复习课件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具有相对性的。由于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认识总是有限的、相对的。因此,认识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发展。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具有能动性的。认识不仅是对客体的简单的复制,而是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的构建和再创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类能够通过实践和思维等方式,不断地探索、 发现、创新和超越,推动认识的发展和进步。
认识的定义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这种反映不仅是对客体的简单的复 制,而是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 的构建和再创造。
认识的来源
01
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
通过与客观事物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02
认识的来源
除了实践外,人类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学习、观察、实验等方式获得。这
02
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通过感觉器官直接获得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面特征。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个层次,它们是人们对事物的初步印象和直观认 识。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通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深 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 在联系。
04
认识的局限性
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01
02
03
个人经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教育 背景等都会影响其对世界 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和价值观
情感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 对事物的判断和认知,有 时可能导致偏见或误解。
认知偏差
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可能存 在一些固有的认知偏差, 如确认偏误、可得性启发 等。

认识论复习ppt课件

认识论复习ppt课件

AA.历史性
B.社会性
C.物质性
D.能动性
我国通过制定“十一五”规划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8
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
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
1
哲学全书基本框架

唯物论 4、5课
克 思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第6课


辩证法 7-10课

学 历史唯物主义 11、12课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
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
2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某地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培植高档鲜花取得
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也号召农户培植高档鲜花,但是由于水土
不宜和技术原因,致使农民损失惨重。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思考:Δ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判断)。
5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蜜蜂酿蜜 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③神七飞天④鹦鹉学舌 ⑤《物权法》颁布实
B 施⑥教师教书⑦修身养性
A.①②③④

认识论复习学习教材PPT课件

认识论复习学习教材PPT课件

客观 因素
制 约 因 素
充分尊重和利 用客观因素 不夸大也不放 弃主观能动性 排除错误的主观 因素 积累正确的主观 因素
客观条件 观念 能力
主观 因素
方法
身心健康
利益出发点
知 识 框 架
本质
事 物 现象
思维
理性认识 认 识
感官
感性认识
通过实践,反映到人脑中
整 个 世 界 的 认 识
深化、拓展、 推移
哲 学 复 习
(认识论部分)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分析
•易混易错点
知 识 框 架
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观能动性
怎 么 做
是什么
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精神状态”
为什么
认识世界的角度 改造世界的角度 积极的精神状态的角度
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知 识 框 架
正确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客观觃律
4、正确认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应该避免的错 误倾向:
(1)混淆现象和本质,把现象当成本质,武断 的下结论。 (2)割裂现象和本质乊间的联系,认识事物不 从现象入手,企图直接把握事物本质。
三、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 践
杢源 •正确的认识 指导实践走 向成功 反 作 用 •错误的认识 使实践误入 歧途。
•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不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不只是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四、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的关系
1、第一个特征: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认识论_复习课件

认识论_复习课件

误区二:实践是我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 [简析]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 主观世界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 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 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而实践仅指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把 改造世界等同于改造客观世界,扩大了实 践概念的外延。因而,是不准确的。
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来源与获 得认识的途径是 一回事吗?
实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实践提供认识工具
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提高认识能力

3、实践提出新问题,新要求

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基

认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指导
实践 改造 客观 世界
实践 结果
2、方法论: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 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
3、反对:
割裂理论和实践辨证关系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几个误区
• 误区一: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 践活动
[简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只有 人的活动,才称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 是实践活动,这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 析,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必须是具有正 常思维的人。如婴幼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 定是实践活动,其次,对人的活动要具体分析,人 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活动,才 是实践。
方法论要求: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存在终极真理)
(1)追求发展真理,必须以实践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理性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关系
真理
系统化、理论化
科学理论
属 于
认识 理性 践有反作用(了解)
•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 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 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实践的决定作用和认识的指导作用的辩证关 系→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 实践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承认实践的决定作 用是坚持唯物论思想,承认认识的反作用是坚持 辩证法思想。) •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 积极作用(错误)。(颠倒因果关系)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实践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 A.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B.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思考:实践的客观性和实践的能动性正确理解是:
A.是绝对对立的。因为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 种不同性质的作用 B.是绝对对立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 谈 C.是统一的。因为客观性和能动性都是实践的特征 D.是统一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只有主观符合客观的要求, 人们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D
▲社会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 的实践); ▲社会实践=实践。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具体形式。 实践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这里讲实践的基本形式,而不是所有形式。 其它形式→如: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判断)。
一、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获得认识 的途径 直接经验 (判断); ▲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 源(判断)。
间接经验
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途径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获得认识的途径: 1、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2、学习书本知识获取间接经验。
获取知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 多种多样的 唯一的,即实践
3、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 具有客观性。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创造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 际意义。
[注意]认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 现象抓住本质。
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辩证 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判断)。
说明: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
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主观认识无法判别本身正确与否; (2)客观事物不能自明其言; (3)人们通过实践所产生的结果与认识加以对照,从而检验 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提示】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通过实践,人们把观念 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两者对照,就能判断主观认识与客 观事物是否相符。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 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射电望远镜使人们可以观察到100亿光年之遥的天 体;人造资源卫星帮助人们弄清地球的资源分布; 高速运算的电子计算机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快更 准;国际互联网的建成极大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上述事例说明什么?
A
我国通过制定“十一五”规划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这体现了实践是 A.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活动 C.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
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 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 关。这说明实践是 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C.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三、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了解)
科学理论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但它对一个认识正确与否具有证明的作用,对实践具有指 导作用。我们既不能把科学理论的作用夸大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的标准,也不能借口实践是检验标准而否认科学理论的作用。
如何理解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指导作用: ①预见未来事物发展的趋势。 ②提供科学的认识方法、提供正确的方案。 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2)原因: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为什么书本知识不是认识的源泉呢? 第一,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 第二,间接经验是相对直接经验而言,最终来源于实践。
第三,从知识总体而言,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 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 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高考考点] 1、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 具体性、条件性; 4、理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 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5、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D
某地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看到有的地方培植高档鲜花取得 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也号召农户培植高档鲜花,但是由于水土 不宜和技术原因,致使农民损失惨重。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A
浙江东阳蔡卢村农妇卢法素因家中缺乏劳动力,将水稻种子 直接撒播在农田里。没想到,这种插法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还使 早稻大幅增产。 党支部决定推广这一方法,可村民认为这是“懒办法”,不 足为效。党支部带领党员进行试验,结果平均亩产从300多千克增 加到477千克。 “直播法”不令而行,全村粮食大幅度增产,种 粮效益大幅度提高。 但直播法也带来新问题,由于直播种子过于集中,使得手工 收割非常困难。为此,蔡卢人继续改进他们的直播方法,用秧盘 将秧苗一颗一颗分开,再将秧苗直播到田里,这样就解决了秧苗 过于集中的弊端。 蔡卢人还把这种方法进行推广,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被称为“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上的一场革命”。 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①蜜蜂酿蜜 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③神七飞天④鹦鹉学舌 ⑤《物权法》颁布实施⑥教师教书⑦ 修身养性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 ③⑤⑥⑦
B
(不定项)明代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 是行(实践)。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 B.王阳明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C.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D.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
认识(了解):
• • • • • • • • • • • • • • 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Δ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判断)。 2.层次: ▲感性认识: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Δ认识(意识): ①从性质上看:▲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思想意识); ▲ 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从程度上看:▲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③从个人获得的途径上看: ▲直接经验(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 ▲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 Δ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判断)。 Δ意识→知、情、意
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第一,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 要而产生的); (2)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 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 产生的)(阅读P44)。
注意:
实践三要素:
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主体是人,不同于动物适应自然的本能。
改造的是客观世界,必然会引起物体具体形态的改 变。
一、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基本形式(了解): (1)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①生产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 实践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变革社会的实践 ①表现为革命、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 建设和实施等; ②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一、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实践 认识世界 人 自然界 类 客观世界 人类社会 活 改造世界 动 主观世界
实践其实就是人们去改造自 然和社会的物质性的活动。
一、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运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为主 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 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 这两个方面正是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根本区别)。 思考:Δ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