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的海》教材解读
《烟台的海》说课稿

《烟台的海》说课稿《烟台的海》说课稿一、说教材:《烟台的海》是六年制苏教版小语课本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幅海景图: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文中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本文处于本册书的第二单元,而本单元的课文都侧重于写景,写作特点也大致相同,都采用优美准确、具体可感的语言来描绘,为读者展示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创设一种种各具特色的意境,从而打动读者,感染读者。
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明确、重点突出,采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
因此,教学时,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要求: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练习口述——介绍某一季节烟台的海。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这样确定教学要求,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海景赞美之情,又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因此,我把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借海景抒发自己的喜悦心情,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因为孩子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
因此,我把理解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在行文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作为本篇课文要解决的难点。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烟台的海》

很高兴能够与大家分享一篇小学语文说课稿,主题为《烟台的海》。
一、说教材本次教学的课文是《烟台的海》,这是一篇描写海滨城市烟台的文章。
文章的作者使用了独特的写作风格,以诗意般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烟台的海滩、黄金海岸、金沙滩等美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希望让学生了解烟台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培养他们对自然风景的欣赏能力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 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了解烟台的地理位置以及主要的自然景观。
2. 通过阅读和比较,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海洋、自然风景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感受到烟台的美丽和自然之韵。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我会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展示烟台的自然景观,介绍烟台这个海滨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让学生对所要阅读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和印象,进而吸引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篇章语文教学的核心在于阅读,本次教学中也不例外。
我会用整段或段落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讲解其中的生词或词组,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印象。
3. 分析思考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和思考,我会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要行文手法,对文中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等语言元素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4. 展示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自行设计一张关于烟台的海滨景观的画,或者写一篇介绍烟台的短文。
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 课堂评价我会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一方面,考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机会。
五、说教学意义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次教学目的是通过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掌握语文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烟台的海》教材解读

《烟台的海》教材解读《烟台的海》教材解读(《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为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前两篇课文分别是《长江之歌》《三亚落日》,后面还有一篇是《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单元是紧扣“山河壮丽”这一思想性主题来组织单元的。
《烟台的海》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1、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行文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具体说是“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介绍了烟特的海上奇观。
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
应该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行文结构和写作顺序。
2、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应该要求学生继续学习比喻,并重点学习拟人的写法。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
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段为全文总起部分,概括介绍了烟台的与众不同之处——北面临海,因而也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学习本段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
(本自然段中心句,概括了冬天烟台海的特点是“凝重”。
课上可以让学生找中心句。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
(这句交代了寒流的来源,写出了寒流的来势凶猛。
事实上也交代了下文“涌浪”的形成原因。
“经常”一词则告诉读者,涌浪和拍照的情景,冬天在烟台海边是常见的景观。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作者对“涌浪”一物两喻。
把“涌浪”比作“小山”,是说浪之高;把“涌浪”比作“暴怒的狮子”,是说浪之急,浪之猛。
),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正确认读“锲”字。
)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凳”是生字,要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意思。
3、烟台的海

3.烟台的海【教材分析】《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
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持续提升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部分,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奇观。
第二到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具体写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特点和烟台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景再写人是这四个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的共同特点。
第六自然段是总结部分,赞颂了烟台的海和烟台的人。
课文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
“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蔚为壮观、嬉戏、过滤等。
注重“凳”“滤”“蔚”等字的读音。
3.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能介绍一个季节烟台的海。
4.明确本课的写作特点:(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
“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学习重难点】1. 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能介绍一个季节烟台的海。
2.明确本课的写作特点:(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
“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3.理解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资料链接】1.海域概貌烟台市北、西北部濒临渤海,东北和南部临黄海。
小学语文_烟台的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烟台的海》详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书写课后8个生字,重点指导“凳”的书写认读双横线中的两个字。
2.联系资料读懂文章内容,理解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画,广阔的背景,壮丽的舞台。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及其意图,透过比较阅读了解要根据景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顺序。
教学环节:环节一:谈话导入新课师:阳春三月,正是出游的好季节,今天,我们跟随孙为刚一起走入《烟台的海》,齐读课题。
环节二:夯实基础整体感知师:课前简单读过一遍文章了,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记一记课后生字,想想这8 个字怎样写。
记住了吗?考察你们一个,写写石凳的“凳”,请你上黑板写。
字写得很正确,高效记忆。
如果撇捺舒展一点,下面的几要扁要稳,这样就更完美了。
再来练一个。
师:生字记住了,再来看看新词,同桌间读一读,互相纠正一下读音。
师:我指你们读,好吗?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惬意湛蓝起锚远航师:字音准确、字正腔圆,发现姜老师这样排词布阵有何用意了吗?不着急,自由的读读文章,看看你有何发现。
预设:词语是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排列的预设:第一个词就是海的特点师:小心思被你们看透了,文章也被你读清了。
环节三:精读文章、领悟写法第一步:导学师过渡:不仅词语如此,作者正是按照冬春夏秋(板书)的顺序在描写烟台海的独特景观。
这是为什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先来聚焦冬季的海,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画出表现冬季烟台海特点的句子,三角号标出关键词,在旁边简单写写批注。
学生阅读批注师:带着你们的阅读收获,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预设:冬季烟台的海十分壮观,作者将它写成是“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
”这一比喻让我感到此时烟台的海是波涛汹涌的。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师:读的流畅自然。
帮你补充一点,不仅仅是一处比喻(板书),而是三处。
有发现的吗?预设:把涌浪比喻成小山(浪花不是一朵朵,而是一座座小山,写出了浪高!)预设:浪花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这头狮子是如何表现的?)预设: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它们是一个接一个,一浪大过一浪)师追问:这里,扑改成“涌”“跑”好不好?预设:不能表现浪很急,浪很大了师:看来作者的“扑”字用的好,来,我们一起读出“扑”的感觉。
《烟台的海》课文解读

《烟台的海》课文解读《烟台的海》课文解读一、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同学们,你见过大海吗?它波澜壮阔、气势恢宏。
我国的烟台是一座北面临海的城市,那里的海一年四季有不同的风采。
春天,海上微波泛起,浪花追逐嬉戏,似顽皮的孩子;夏天,水平如镜,宛如恬静、温柔的少女;秋天,海水格外湛蓝,天空明朗;冬日,海上波涛汹涌,排天而来,势不可挡。
这是多么奇妙的景象啊!就让我们走进烟台的海,去感受那独特的风景。
课文《烟台的海》生动的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
全文洋溢着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赞颂。
文章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交代烟台的地理特点,总写烟台有独特的海上奇观。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具体写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民的生活情景。
这部分分四个层次写了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烟台的海。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赞颂烟台的海和烟台人民。
课文第二部分着重为我们展示了烟台海的绮丽与壮观,以及烟台人的勤劳、能干。
我们在阅读时对这部分应重点感受。
二、精品屋课文精彩段落欣赏点评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说明着烟台的海具有无穷的魅力么?点评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边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欣赏】这一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烟台的海景,它是轻盈的,它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
作者依然先从颜色写起,一个“绿盈盈”顿让人感觉到清新和鲜活。
海面已不再是冬日那小山似的涌浪了,而是泛起了微波,它们“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多么富有生命的气息啊!作者用了“触摸、害羞似的、又扑上来”等极富人格色彩的词把微波拂岸的景象描绘得细致而生动,让人如临其境,为波浪的天真浪漫而欣喜万分。
烟台的海说课稿

一、说教材:《烟台的海》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具体可感的语言来描绘海景,为读者展示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创设一种种各具特色的意境,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说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此外,该篇课文大海是优美的,是汹涌的,是变化多端的.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育设计理念及本课教材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海景赞美之情,又突出了课文的中心。
因此,我把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借海景抒发自己的喜悦心情,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因为孩子们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的,而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含的情感世界,这对孩子来说有困难。
因此,我把理解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是如何在行文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作为本课要解决的难点。
五、说教法:1、感情朗读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
2、变序教学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准备改变以往的平铺直叙,在学生理清了文章层次后,抓住文中描写最美的段落来讲,使学生兴趣高涨。
3、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甚至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六、说教学准备:为了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同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作了如下教学准备:大海的录像片断、多媒体课件。
《烟台的海》教学的分析

《烟台的海》教学的分析
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它通篇在写海,可每一部分中又都在写与之相依相偎的烟台人,表达烟台海春夏秋冬的特点的同时,也表达了烟台人勤劳朴实等精神品质。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座舞台上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是我在教学中抓的关键句。
我一直认为对这句话的理解关系到孩子们对整篇文章的感悟。
因此,教学中我将海景与烟台人融合起来学习,介绍完风光后马上要求学生寻找此时烟台人又是如何融合在这风光中的,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及时有效的感受到烟台人的相应的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们的阅读非常细心,如:有一孩子问“呢喃细语”在词典中的意思怎么放在文章中行不通?这一提问像一颗小石子一样,激起了全班同学的讨论,最后论出有很多词,我们不能够光看词典中的解释,而应该联系上下文,在此“呢喃细语”应是形容烟台的海拍打岸滩时的声音很轻。
有了这样细心的阅读,有了这样潜心的研究,我想,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更进一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的海》教材解读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
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这段话作为全文的起始句,以“独特的海上景观”总领全文内容,“独特”二字是全文写景的基调,也为读者进入文本确定了阅读的姿态。
其实,如果在通读全文之后再回到首段,读者自然会发现,“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
”这句话已经在对比中凸显了作者的情感取向,另外,这句话还道出了“独特”的原因。
要把握这样的深层语言秘密,必须是在把握整体之后才能以更高的姿态体会到的。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
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
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这段话给读者最突出的印象大概是“暴怒的狮子”这样的比拟,论者众多,叠床架屋,兹不赘述。
这样的景观颇能吸引烟台的市民,一方水土一方人,烟台的人如此喜爱这壮观的景象,正是他们蓬勃精神的写照吧,所以作者是不无骄傲地展示了这样“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说实在的,冬天烟台的海给我的印象并不十分美好。
我想大多数在南方生活的人面对这样的情景更多的会选择回避。
我以蓝色标出的词语所体现出的词性色彩(不知有没有这个词,我的意思是词义之外所蕴含的色彩,不很准确),与凝重是不是很切合?有些能对得上,有些应该是牛头不对马嘴。
我一直以为,以“凝重”一词作为涵盖全段的中心词,似乎有些力不从心。
凝重带给人的意象体验应该是一种静态的感觉,而“暴怒的狮子”这一意象,以及“气势汹汹”“掠”“掀”等词营造的是一种动感极强的语境,有点对不上。
之所以有“凝重”之感,完全是前一个词“深褐色”带来的。
这样,作者在描述冬天烟台的海景观时,概括的特点及构建的语句之间似乎不能统一。
春天,海水变得绿莹莹的。
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
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春天烟台的海是轻盈的,文章选择的意象是“顽皮的孩子”,能体现这一感情色彩的词语我以蓝色标示出来。
应该说这段话与上一段同样是以海浪作为描述对象的,然而,给读者的印象是如此不同,一个是气势汹汹的暴怒狮子,一个是害羞又有点顽皮的孩子。
这段话中也有一个“扑”字,然而,这一个“扑”字与上一段话中的“扑”字所体现的力度与色彩是完全不同的。
将这两段话作一横向比较,我们会对烟台的海冬春两季得到鲜明的印象,而作者并没有急着在这里交代出“轻盈”的中心词,而是要等到春夏两季叙述完毕之后,再将“凝重”“轻盈”“浪漫”全盘托出,与秋日的“高远”形成对比,这样明确的阅读暗示的确不能移前,须在读者形成自己的判断之后再行交代,否则,作者的叙述将会令自负的读者厌恶。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
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
晚上,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这段话的第一句应该与开头的第一句话对照着来读,与冬天的描述对比一下,读者会进一步领会“独特”的内涵。
以“少女”的意象涵盖浪漫的主旨,比较熨帖,再加之夜景如画,人心如醉,浪漫的韵味无需作过多的阐述,多读几遍之后,自然能够领会。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
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久居”一词道出本文作者对烟台那份独特的情感,也是我们领悟此类散文写作的一把钥匙:为何作者对烟台一年四季的景色如此熟稔?因为他是久居此地的,因为他热爱这座城市,因为他对这座城市四季的景色无比留心,在这一年四季如画的景色之中,在一座壮丽的舞台上,难道你没有见到他冒着寒风跑到海岸去观赏那“小山似的涌浪”?没有见到在沉醉在海边日出的美景之中?没有见到他坐在岸边的石凳上,静静地欣赏着夏夜的万家灯火?没有到他眺望渔船出海的帆影?如果没有这样一份独特的爱,他又怎能发现这一份独特的景观,并饱含着深情,向人们介绍这一切?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此段的前一句,以一个连绵喻对景作结,而后一句,以“人”作结,收束全文,显得干脆利落,毫不拖沓。
不过,“威武雄壮”显得比较突然,从前文当中四季的景色以及人的活动中,我们并不能顺利地归纳出“威武雄壮”这一印象,宏大叙事常用的指示显然落到了空处。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