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
死亡之美——初步审美艾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

得 以传承和发展 的契机 艾米莉 ・ 狄金森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与惠特曼不相上 下, 虽然两者风格截然不同 她所创造 的诗歌, 忧而不郁 , 而不 乐, 着独 喜 透 具女人特有的观察力与审美观 。 的诗歌中最引人瞩 目的当属她的死亡诗, 她 有 着 哥 特 式 的 阴森 却 又 不 失 小女 子 的幻 想 之 美 。 她 一 生 都 生 活 在 美 国 马萨 诸塞州的艾莫斯特小镇, 足不 出户 , 生活 圈子极 为狭小。在这样有 限的生活
一
总结: 古往今来, 死亡的话题一直是文人墨客的衷爱 。在死亡诗 的王国 里, 不乏男性诗人的英雄 气概 , 却惟独缺 了女性的柔美 与莎士 比亚之类的 男性 诗人相 比, 狄金森 的死亡诗近 乎婉约 , 固然少 了几分冲天的豪气, 但它 们质朴清新, 发人深省, 因而 比起男性大师的诗篇毫 不逊色 。 艾米莉・ 狄金森 生 幽居家 中, 几乎与外 界隔绝 , 可在 她超凡卓 人的想象与探索中, 死亡 已 变得; 不是人人忌讳 的话语 , : 反而温文尔雅, 美丽动人 。
“ 颤抖而发凉” 也因诗人“ 薄纱 ” 衣裳 ” 和“ 的一笔带过而变得轻灵飘逸, 顿改 阴森惨淡的气氛。从开篇把死亡 比作绅士这一 比喻中, 我” “ 内心窃喜于同这 么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驾车 出游 , 沿途欣 赏风景, 并感受绅士无微不至 的体 贴与关怀 。 似乎死亡 己不是一件痛苦的事 , 恰恰令人憧憬。 古往今来, 怕再没 有人像狄金森这般描述死亡 了。在传统的 以死亡为主题 的英语诗歌中, 最强
回 : 们 人 生 中 所避 免 不 了的 死亡 一 旦被 描 绘 出来 就 变 得 饶 有 趣 味 。而 在 我
艾米丽.迪金森死亡主题诗歌解读

艾米丽.迪金森死亡主题诗歌解读发布时间:2022-11-15T01:38:14.344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3期第7月作者:苏晓凤指导老师:王淑[导读]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她一生共创作了1800多首诗歌,苏晓凤指导老师:王淑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109摘要: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她一生共创作了1800多首诗歌,其中死亡主题诗歌数量将近三分之一,这些诗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对死亡场景的描述、对死亡和永生的探讨以及对上帝和死亡的态度。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主题;死亡诗歌艾米莉·狄金森于1830年12月10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
她在阿默斯特学校完成了中学教育,随后进入芒特获利约克女子学院学习。
从25岁起,她放弃了社交活动,除了做家务外,还致力于写诗,并在1886年5月15日因长期患病去世。
在她一生中写的1800多首诗中,有三分之一是以死亡为主题的。
她以女诗人的敏感和清教徒的开放心态,从多个角度描绘了死亡,她的死亡主题是复杂而深刻的。
综观她的诗作,可以发现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主题有三个方面:对死亡的观察,对死亡场景的描写,以及对永生和死亡的思考。
1.对死亡的观察狄金森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死亡来描述死亡的时刻和过程。
首先,她描述了死亡的瞬间:I’ve seen a Dying EyeRun round and round a Room——In search of Something—as it seemed——Then cloudier becomAnd then, obscure with fog——And then be soldered downWithout disclosing what it be,‘T were blessed to have seen——在这首诗中,死亡显示了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
艾米莉·狄金森论文:死亡与永恒的探索

艾米莉·狄金森论文:死亡与永恒的探索摘要:本文通过对艾米莉·狄金森的名作《我不能等候死神》的分析,揭示出她对“死亡”认识的独特观点,以及她对“死亡”和“永恒”之间矛盾的探索,从而引发了读者对“死亡”和“永恒”的种种思考。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死亡;永恒;探索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是19世纪最杰出的女诗人。
她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
由于早年情场失意,退隐闺中,大半生远离尘嚣,致力与对个人内心的探求。
这使她的诗奇特而简洁。
也正是这一点使她的诗歌与传统那些大众或是主流诗大相径庭。
不同于惠特曼和朗费罗[1]她通常是通过具体的家庭小事和阐明生活中的事理而构成令人陶醉的诗歌。
一、诗歌内容梗概这首梦幻般的诗歌描写了一位女子坐上了停下来等待她的、名叫“死亡”的绅士的马车,随行的还有“永生”。
他们缓慢地行走,女子被绅士的温文尔雅所吸引,放弃了工作和闲暇。
他们穿过孩子们课间休息的校园,越过成熟的庄稼地,经历了夕阳西下的景色。
这时她感觉到晚间寒冷的露水,想起了自己薄如蝉翼的衣衫。
二、诗歌分析从第一节来看,第一行中的“stop for”在此可理解为:(我不能)停下(世间的事物)等待;而第二行中的“stopped for” 意思可以理解为:(死神为我)停车过访;而第四行中的“immortality”被描写成第三行中与“我和死神”同行出游的第三者,隐含着“死亡”(物质形态的消亡)与“不朽”(精神或灵魂的不朽)同在的思想。
这个词是本节的中心词也是重音应落下地方。
本节中的另一个中心词为“kindly”,此词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对死神善意的刻画。
通常死神在人们脑海中是一种狰狞,恐怖的意象。
在这简洁的四句诗中,诗人不仅用隐喻的修辞手法介绍了人物,而且对他们分别进行了描写刻画。
另外她还设计了一个舞台视角,设置了合适的地点,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并给读者以空间思维的余地。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

校园英语 / 文艺鉴赏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雷唯蔚【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女诗人,有“白衣修女”之称。
在其默默无闻的一生中,创作了1700多首诗歌,其中的500多首以死亡为主体,更多的诗歌主题关乎到爱情和永恒。
本论文旨在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进行解读,以寻求其理想的爱情,对死亡的超然认识以及所追求的超现实化的永恒。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诗歌 爱情 死亡 永恒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E m i l y Dickinson,1830-1886)一生所创作的1700多首诗歌中,主题中融汇了爱情、死亡与永恒,与美国诗人惠特曼(Whitman)并称为“美国诗歌的两座高峰”。
这位深居简出、终身未嫁的女诗人过着修女一般的生活,因不愿意与出版商妥协而仅仅发表了7首诗歌。
艾米丽•狄金森不因经济利益而拍卖自己的灵魂,而是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不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她所留下的诗篇内容含蓄而敏锐,却又包含着深刻的韵味,开创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意象派之先河。
一、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中的死亡和永恒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以抒情为主,通过对美的事物和景物艺术化而迸发出激情,其委婉的诗歌表达形式是动感的,更是其内心情感的呈现,形成了高度的思想概括。
虽然诗歌创作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然艾米丽•狄金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所创作的诗歌是运用委婉的语句表达真情实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时,要从诗歌的艺术性角度对诗歌创作内容深入体会,以从诗歌中能够准确地捕捉诗人的创作意境。
与其他的诗歌作品相比,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不仅感性、浪漫,还充满着哲学味道,透过简短的诗句,就能够从中悟出人生道理。
比如,艾米丽•狄金森在创作自然景物描写的诗篇时,并不是对单纯的景物以感想,而是更多地赋予了景物以道德意义。
以“冬日的斜阳”为例:冬日的午后,有一道斜阳。
……每当它来临时,大地屏住呼吸。
这首诗歌中,“冬日的斜阳”所象征的就是死亡,当斜阳来临,“大地屏住呼吸”,浓重的死亡气息被暗示出来。
狄金森死亡诗赏析

狄金森死亡诗赏析本文解读了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死亡诗歌的主题。
第一,作者将肉体死亡细致描写为安详的暂时歇息;第二,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写出死亡者超然的临终感受;第三,狄金森的悼亡诗阐述了人生生与死的大道理。
标签:狄金森;死亡;诗歌死亡,像爱情一样,是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笔下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
但是,将这一主题挖掘得如此透彻如此淋漓尽致的,却非美国女诗人艾米丽·狄金森莫属。
单从数量上而言,她一生所作的1775首诗歌作品中,涉及到死亡主题的不下五、六百首,几乎占了其总创作量的三分之一。
康拉德·艾肯曾如此评价狄金森:“死亡和死后的问题困扰着她。
她仿佛时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她一生都在经历死亡,日日都在探索死亡。
”[1]然而,狄金森的死亡诗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独特,一扫以往死亡诗作品中的悲伤之情,反而以从容冷静甚至超脱淡然的姿态把玩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话题,凭借着细致的观察力与深入的洞察力,以多维的视角探索死亡主题。
依据狄金森诗集与书信集编辑托马斯·约翰逊的观点,她的死亡诗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对肉体死亡的细致描写,一种是通过想象将死亡进行拟人化处理,还有一些则是悼亡诗。
[2]鉴于狄金森死亡诗篇庞大的数量,要想对这些作品进行全景式的描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不妨以约翰逊的分类为线索,选取各类中代表性的诗篇进行赏析,以期能够领略这座巨大诗歌宝库中的精华。
一第一类诗歌往往以细致的笔触描摹死亡来临时或来临后死者的模样。
例如“她躺着,仿佛在做游戏”。
她躺着,仿佛在做游戏—她的生命已经离去—打算回来—却不会很快—她欢快的双臂,半垂—仿佛是暂时歇息—一瞬间,忘记了—就要开始的把戏—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小女孩之死。
在这场本应充满痛苦的死亡中,我们却仿佛是看到憨态可掬的孩童游戏间歇忽然忘记了自己正在玩着的游戏,而忍俊不禁。
她曾经“会闪烁的眼睛” 仿佛还是那么调皮,“还在用眼色/ 向你,逗趣”。
从艾米莉·狄金森角度看爱与死亡

一
、
艾米丽 ・ 狄金森 ( 1 8 3 0~1 8 8 6 ) , 生 于美 国马塞诸塞州 的
一
个小镇上 , 她家境显赫 生活条 件优越 , 却从 未享 受过家 族
的声望带来 的荣 耀。艾米 丽生性平 和孤僻 , 不 喜与人 亲近 , 过着 隐士一般 的生活 。终 日透过 卧室的窗 户观察 自然与 世
题 包括 自然 , 爱, 死亡。她 生前平和 , 默默 无闻过 着隐士一般的生活。她 在诗歌 中分 享关于爱与死亡的观 点并试 图
告诉读者 : 只要 爱存 在 , 那 么 死 亡也 是 可 以被 接 受 的。
[ 关 键词 ] 艾米丽 ・ 狄金森; 自 然; 爱; 死亡; 永生
[ 中图分类号 ] 1 1 0 6 . 2
人 的 正 向力 量 。 艾 米 丽 的 孤 独 和 隐 居 生 活 对 她 产 生 了 不 可
磨灭的影响 , 也许是她这种遁世的生活方式 成就了她诗歌 的 主题 , 狄金森 的诗基本上是根据 自己的生 活喜乐哀伤有感 而 发, 但 主题却是 关乎全 人类 的 , 包 括宗 教、 爱、 死 亡、 永生、 自 然等。也许你会觉得这些主题 泛泛没有研究 价值 , 然 而艾 米
人, 颇有李清照的“ 守着窗儿 , 独 自怎 生 得 黑 ” 的意 味 , 然 而 不
( 一) 艾米丽 ・ 狄金森的诗作 中爱 的体现 作为一个十九世纪的未婚女子 , 她在诗作 中毫 不掩饰 自 己对爱情 的看法与 渴望 。塞缪 ・沃德 ( S a m u e l G .Wa r d ) … 称 她为“ 表达力强 的缄默者 ” 。艾米 丽 ・ 狄金森从 没 明确表 明一位特定 的爱人 , 而是把 激情 作为诗作 的总 体来 吟唱。根 据艾米丽 的家人 以及艾米丽的研究者臆 测, 艾米丽 的爱情诗 是写给一位 已婚男士 , 可 以肯 定的是 , 她爱过 , 她 被爱过 , 她 抱过希 望 , 她终于绝望。1 8 5 4年 , 一位名 叫沃兹 沃思 ( C h a r l e s Wa d s w o  ̄ h ) 的牧 师在旅 行 中闯人 了她 的生活 , 她 心仪 于他 , 称他为“ 世上最最亲爱的朋 友” ( d e a  ̄s t e a r t hy f i r e n d ) 。并在 诗中亲昵的叫他 “ l o v e r ” ( 爱人 ) , 寄托 自己的情怀。在 ” 我不 能和你一起生 活” (I c a n n o t l i v e w i t h o m y o u)这一诗 中 , 艾 米丽坦率地表现对爱 的迷恋 , 用词生动大 胆。这首诗表达 的 分离的痛苦似乎是描 写 自己和沃 兹沃斯 的爱。她那 隐蔽且 复杂的“ 爱的体验“ 正是她作 品灵感的最重要的来源 , 这也 正 解释 了她诗中那炽 热直 白且 独特 精巧 的语言从何 而来 。她
从诗歌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情感历程

从诗歌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情感历程【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在诗歌创作上立意新颖深刻,想象奇特,意蕴丰富,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痛与希冀。
本文通过赏析狄金森的部分爱情诗来剖析其一生的情感历程。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爱情感情痛苦【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4-0039-01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86年)被公认为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美国20世纪新诗的先驱”。
在美国文学界,没有谁能够像狄金森那样充满神秘感。
她几乎足不出户,与外界隔绝,在孤独中埋头写诗,却以惊人的创作力为后人留下了1800首意境清新的诗。
在美国文学界,没有谁能够像狄金森那样富有传奇色彩。
在她的有生之年,她的作品不曾得到世人的青睐,甚至遭到不解和批判,直到去世后几年,她的诗集才得以问世,使她成为家喻户晓的优秀女诗人。
在美国文学界,更没有几个人能够像艾米莉那样别具一格。
她的诗歌形式新颖,不强调韵律,也不受语法限制,但意象鲜明活泼,来自生活却又富有新意……艾米莉·狄金森出身于富有的律师世家,这为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条件。
在生活无忧的前提下,她得以专注于诗歌的写作,最终为世人留下不朽的诗篇。
艾米莉去世后,她的诗集在妹妹拉维妮雅的努力下得以出版,她的诗人身份才得以重新定位。
然而,她的个人真实生活鲜为人知,对世人来说,她就是一个难解的谜,只能通过她的诗来读懂她的情感世界,通过她的日记、仅存的书信(大部分已按作者的意愿被销毁)来了解她的生活。
她终身未婚,没有谁能够说清楚,没有谁能真正知道艾米莉内心的情感历程,关于她的感情故事可谓众说纷纭,其中不乏一些胡乱猜测的流言蜚语。
艾米莉的嫂子苏珊是她年轻时的密友,两人常以便条通信。
在她的书信集中,写给苏珊的信占了很大一部分。
艾米莉许多诗的第一读者就是苏珊,并且她接受苏珊的建议对诗进行修改。
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赏析

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赏析文本《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诗歌,作者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的倾诉和思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她对生活、爱情、死亡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首先,诗中的主题丰富多样,包括生活、爱情、死亡等。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抒发了自己对世界的感慨和理解。
她把生活比喻为一封信,把自己比作写信的人,向世界传达她的心声。
这种独特的比喻手法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的语言生动优美,充满了想象力。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
例如,“I send my thoughts like seeds”这句中,作者把思考比作种子,寓意着思考的传播和生长。
这种形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在结构上,诗歌分为三个诗节,每节四句。
这种结构简洁明快,体现了作者清晰的思维。
诗中每节的主题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展示了诗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
诗的结尾“To every careless beetle”回到了诗歌的开头,形成了一个闭环,使整首诗歌结构更加严谨。
此外,诗人还对死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诗中,她认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转化,如同种子落入土壤,化作肥料,滋养新生。
这种对死亡的解读让人豁然开朗,赋予了死亡新的意义。
总之,艾米莉·狄金森的《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诗歌。
通过诗人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描绘,我们领略了她对生活、爱情、死亡等主题的独到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5月第17卷 第3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 ichuan International S tudies UniversityMay,2001V ol.17 N o.3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杨甸虹①(西南政法大学外语系,重庆 400031)提 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其诗歌仍给当代研究者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
分析赋予她诗歌生命力的内在联系,揭示她诗歌中爱情、痛苦、死亡与永恒的关系,并从宗教的角度揭示她生活的秘密。
关键词:狄金森;爱情;死亡;永恒中图分类号:I0741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1)03-0037-04Love,death and eternity:interpretation of Emily Dickinsonπs poemsY ANG Dian2hong(Faculty of F oreign Languages,S outhwest University of Law and P olitical Sciences,Chongqing400031,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m ost important pioneers of the American m odern poetry,Emily Dickins onπs poems are still mysteries to many m odern scholars1This paper is to expound the interconnected processes which give life to her poetry,s olve the riddles of love,su ffering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death and eternity expressed in her poems and,hopefully,unveil the mysteries of her own life from the religious perspective1K ey w ords:Dickins on;love;death;eternity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 on,183021886)是19世纪末美国杰出的女诗人,与艾伦・坡和惠特曼齐名,被誉为本世纪意象主义新诗运动的先驱。
美国著名的文学史家罗伯特・斯皮勒(R1S piller)曾这样评论道,“到1890年,美国文学未来发展的两条道路已明确地标出:一条是朝着接受自然与事物的本来面目,另一条是内向探索意识、传统、克制以及对形式的关注”(斯皮勒,1990:131)。
斯皮勒认为,如果没有这第二条道路,美国文学将永远不会臻于成熟。
艾伦・坡、艾米莉・狄金森和亨利・詹姆斯均属于第二条发展道路的内向型作家。
美国诗歌因爱默生的文学理论、赫伯特和多恩创造的强烈的意象得到扩展,因艾伦・坡忧郁而复杂的音乐变得更加丰富;因“狄金森表面上简练的诗歌”而日趋宽厚和深刻(斯皮勒, 135)。
这些都足以说明狄金森在美国文坛上的显著地位和深远影响。
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对狄金森的诗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许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按照不同主题对狄金森的诗进行分类,例如:爱情诗,自然诗,宗教诗,死亡与永恒诗等。
然而,狄金森诗歌内容深刻,并带有明显的多样性、模糊性和神秘性,决非简单的分类可以概括。
许多对狄金森诗歌的研究似乎并“没有把握住赋予她诗歌生命的内在的联系”(Lauter,1990:2884)。
狄金森的诗犹如山野里一片百花盛开的草地,五彩纷呈的一簇簇花丛下流淌的涓涓细流。
这些细流通向诗人的心泉,是诗人心灵的脉络;只有把握住诗人心灵的脉络,才能了解她诗歌的实质,发掘她内心世界的秘密,解开她人生和诗歌中许多难解之谜。
譬如,她为何终身不嫁、与世隔绝?她是信仰宗教还是反对宗教?是神秘主义还是怀疑主义?她本人的性格特点是坚韧不拔,桀骜不驯还是腼腆而孤僻?文学批评家休尔(R1Huger)曾评论道,“我认为狄金森的生活方式以及她叙述自己生平的方式,可以说是她对事物神秘感的一种征兆。
这种神秘的核心就是她本人的神秘”(黄修齐,1985:105)。
本文试图沿着狄金森诗歌中爱情、死亡、永恒的轨迹去把握诗人的脉络,探讨她诗歌的内在联系和本质。
一、爱情的那“一天”与“天堂的团聚”在狄金森的1800多首诗歌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约有300多首;如果从深层的角度去研究,爱情诗远远超过这个数①收稿日期:2000-09-24作者简介:杨甸虹(1952-),女,重庆人,西南政法大学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目。
在这些爱情诗中,感情时而欣喜若狂、炽热如火;时而哀婉惆怅、悲痛欲绝;时而晦暗迷离,欲吐又止;时而缠绵悱恻,悲壮凄凉。
起伏迭宕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了狄金森内心精神世界的矛盾和丰富多彩。
迄今为止,“很少美国诗人如此关注情感和爱情描写”。
皮卡德认为,狄金森爱情诗歌中体现了三个重要主题:期盼爱人的到来和可能的婚姻;偶尔的幽会和必然的分离;爱情的升华与天堂的婚姻(Pickard,1967:68)。
狄金森的第322首诗不仅反映了她对爱情的态度和观念、对人生的追求和灵魂获得拯救的探索,同时还展现了狄金森实际的爱情经历,成为她诗歌的中心点:那一天———在盛夏时节完全属于我———我想———也属于众圣徒在那里———复活夕阳———照样———西下鲜花———依然———盛开正如夏至光顾每一位生灵———将一切更新。
时光几乎不被———语言———亵渎词语的象征不需要———犹如圣餐上———主的———衣袍面对面———加印的教堂———这时———才容许相见惟恐我们太尴尬———出现在———“羔羊的晚餐上”。
时光飞逝———由着它性子———紧紧相握———饥渴的手———于是———两只船上的脸———回首注定天各一方———于是———当今生今世无缘,悄无声息———各自背负着对方的十字架———我们没有其他的约束忠贞不渝———我们将再生坟墓———终将———废黜———新的婚礼———经过爱的苦难———而证明合法。
(第322首)①这首诗首先暗示了在夏天一个美丽灿烂的日子,一对男女明誓了相互的爱情。
爱情使万物更新,真情也并不需要词语来表白。
然而,这段恋情似乎并不为世俗和宗教所接受,相爱的男女只能承受分离的痛苦,各奔东西。
但他们各自恪守爱情的誓约,忠贞不渝,期待着在再生和永恒中完成神圣的结合。
诗人用心良苦地将“一天”(Day)放在第一诗节的第一行,强调其意义非同寻常,并暗示在诗人的爱情生活中有着同样重要的“一天”。
有人统计,“Day”这个词在狄金森的诗中出现的频率高达268次(Shurr,1992:11)。
特别在1860年之后,诗人反复提到“那一天”。
“那一天”与本诗中的“Day”相互映证,互为诠释。
狄金森将那一天比作宝石,在她整个生命的中心闪闪发光(第659首);那一天她像女王那样神圣而高贵地戴上了王冠(第365首);那一天她成为新娘,又如同婴儿一样接受洗礼,如同新生命的诞生(第473首)。
毫无疑问,“那一天”在诗人诗歌和整个人生经历中都有不可忽略的深远意义。
在这首诗中,诗人使用了“圣餐”(Sacrament)一词②来暗示他们之间爱情的明誓,其中的宗教内涵显而易见。
在宗教中举行圣礼、圣事的目的在于通过信仰、希望和爱使人得到拯救,通过有形的仪式将基督无形的“宠爱”和“保佑”传达给虔诚的信徒。
相爱的男女在结婚仪式上通过“愿意”的回答,通过爱和合约(即婚配圣事)———这合约是教徒和教会合约的象征———彼此将自己永远交付给对方,使她和心爱人的结合具有永恒和神圣的意义。
那一天恰逢夏至,狄金森将其视为新生命的开始,誉为“第二次洗礼”。
这种感受在第199、470、506、508、586、732首诗中也得到充分的表现。
在第三节中,“加印的教堂”暗示磨难和神的恩赐。
《启示录》第七章说,天使拿着永生神的印,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人的额头上加印。
“这些人是从大患难中出来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净了,所以他们在神的宝座前,昼夜在他殿中事奉他,坐宝座的要用帐幕覆庇他们。
”狄金森终身未嫁,后半生断绝一切社会来往,过着隐居的生活。
诗人把自己称作“痛苦的王后”,以“绝望———白色的营养”度过余生。
但在诗中这对新人互赠的不是结婚戒指而是十字架!十字架象征着对爱情的信仰,象征着为爱情忍受一切苦难的信仰。
同时意味着他们的爱与对上帝的信仰具有同等重要的神圣与永恒价值。
下面几行诗就是对十字架意义最好的诠释:我们的主———的确———有众多的证人/然而———/还有更新———更近的十字架/胜过它(第553首)看吧,我用你的十字架给我的十字架增加荣光(第1736首)第六节和第七节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凭着他们对彼此“足够的忠贞”,凭着因爱情而遭受的种种苦难,他们会得到上帝公正的审判,天使会在他们额头上加封永生神的印,死亡将会退却,他们将在天国举行新的婚礼。
诗人用“耶稣受难地”来形容爱情带来的苦难,将自己称为“受磨难的女王”(Queen of Calvary)。
诗歌的前半部分赞美那神圣的爱情誓约,赞美爱情给诗人带来的新生,而诗歌的结尾又骤然转向苦难的历程,转向死亡和上帝的审判,最后又憧憬“新的婚姻”,流露出无限的惆怅和悲哀。
尽管结合在一起,他们却“注定天各一方”,尽管彼此相属,却只能在此时此刻相见。
满腹的苦衷似乎尽在不言之中。
“十字架”、“耶稣受难地”、“复活”、“圣餐”、“羔羊的晚餐”等词自然让人联想到耶稣受难、死而复活的意象。
显然,诗人义无返顾地放弃了尘世的的欢乐以追求天堂的幸福;诗人坚信,通过受难、痛苦和赎罪,上帝终将让她与爱人圆满的结合(Pickard,1967:54)。
二、“秘密”与“罪恶”狄金森写于1861年的第1737首诗似乎可以进一步说明第322首诗中的主题。
狄金森生前将这首诗收入自己的诗集中,她去世后有人将它取走,原因是这首诗会泄露狄金森想要守住的秘密(Lauter,1990:2901)。
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在述说一段不为人知的隐情,描述自己承受着离别的巨大痛苦和对死亡的渴求:……七年的忠贞对你的教诲胜过妻子身份!肩负沉重一直壮丽辉煌———没有人怀疑我的王冠因为我戴着荆冠直到夕阳西沉———然后———才戴上我的王冠巨大的秘密,但它被绷带包裹———永远也不会泄露直至倦怠的主人带着它穿过坟墓到你身边 (第1737首)“七年的忠贞”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字。
狄金森第一次与查尔斯・沃兹沃斯(Charles Wadsw orth)相识是在1855年,距写作这首诗的时间(1861年)刚好7年(Shurr,199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