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手太阴经脉

(一)循行

1、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

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经脉循行常见名词解释

1) 起:经脉之开始,如起于中焦;

2)络:联络之意,经脉绕行于其相表里的脏腑;

3)还:经脉去而复回;

4)属:归属;

5)循;沿着行走;

6)横:经脉非上下行走而平行;

7)行:行走经过其他经脉附近,如行少阴、心主之前;

8)上:自下而上;

9)下:自上而下;

10)出:由深部而浅出;

11)系:连属之意。

摘自《内经》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教学参考资料。

3、示意图:中府

起于中焦…→大肠…→胃…→膈…→肺…→喉………→腋下→上臂内侧→肘→前臂→寸口→鱼际→拇指(少商)

支者┖…→腕…→食指(手阳明)

4、联系脏器:大肠、胃、肺、膈、喉

(二)病候

1、《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

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2、关于“是动”“是主……所生病”的各家见解

1)从《内经》原文分析来看:

①“是动病”是经络诊断的重要依据

“是”是指示代词,指十二经脉之各经,“动”为经脉之经气发生变动,即经

脉的生理功能活动发生了变化,“病”则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作“患……病”解释,是动则病可译为,该经脉经气(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就会患……一系列的有关病候,这些即是“是动病”,由此可知,“是动病”的本意是指本经脉(包括脏腑)的功能发生病理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病候。

②“所生病”是经络治疗的主治范围

“是”指代相应的经脉,“主”即主治之意,“所生病”的“病”即指所产生的疾病。此句译为“某经脉(经穴)主治某所产生的疾病。”故此,经脉(或经穴)所主治的疾病,它为本经经脉经穴提供了主治范围。

所生病说明该经腧穴能主治本经经气异常所出现的病证。

2)《难经·二十二难》以“是动为气病,所生病为血病。”

3)《十四经发挥》以“是动”为经络的病;“所生病”为脏腑的病。

如;外经证候:胸内满闷、锁骨上窝痛、肩背痛而冷、上肢内侧前缘痛、手掌心灼热、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

脏腑证候:咳喘、呼吸短促、肺胀满(肺病),心烦(心病),小便黄赤,频数而量少(肾病),大便遗泄(肠病)

3、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面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

(三)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肉,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于鱼际。

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频数。

1)络穴:列缺

2)循行部位:①别走阳明;

②直入掌中,散于鱼际。

3)病候: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去欠,小便频数

(四)手太阴经别:离:别入渊液

入:入走肺,散大肠

出:出缺盆

合:手阳明

二、手太阴腧穴

(一)主治概要

主要治疗肺、胸、咽喉、头面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二)穴位分布

胸部外上方,上肢掌面桡侧和手掌及拇指的桡侧。

一名2穴,左右各11穴,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三)体表标志

肋骨、锁骨、腋前皱襞、肱二头肌、肘横纹、桡骨茎突、桡动脉、腕横纹、赤白肉际。

(四)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

中府乳上三肋间,上行寸六云门安,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

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纹是,孔最腕侧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

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五)手太阴肺经具体腧穴

胸部

1、中府* (LU1)

[类别] 肺募穴(位近肺,肺之精气聚集之处),手、足太阴交会穴

[命名] 中指中焦,穴当中焦脾胃之气汇集肺经的部位

[定位] 正坐或仰卧,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主治] 清肺热、平喘咳、止呕逆

(1)肺病;咳嗽,气喘,胸中烦满。

(2)胸痛,肩背痛

(3)喉、胃病:咽喉痛,呕吐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可灸

2、云门(LU2)

[命名] 本穴为肺经脉气所发,位于胸膺部,内应上焦肺气,为肺气出入之门户

[定位] 正坐或仰卧,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简易取穴:当手叉腰时在锁骨外端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其中心

即是云门。

[主治] (1)咳嗽,气喘

(2)胸痛,肩痛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注意事项] 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上臂部

3、天府(LU3)

[命名] 鼻属肺窍,肺借鼻外通天气,肺为人身诸气之府

[定位] 正坐,上臂自然下垂,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简易取穴: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面处是穴。

[主治] (1)肩及上臂内侧痛

(2)咳嗽,气喘,鼻衄

[刺灸法] 直刺0.5~1.0寸;可灸。

4、侠白(LU4)

[命名] 侠通夹,挟,取穴时,两

手下垂,穴侠胸肺之两旁

[定位] 正坐,上臂自然下垂,臂内

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

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

5寸处。

简易取穴:肱二头肌桡侧,当天

府穴下1寸处是穴。

[主治](1)上臂内侧痛

(2)咳嗽,气喘,烦满

[刺灸法] 直刺0.5~1.0寸,可灸。

肘部

5、尺泽* (LU5)

[类别] 合穴

[命名] 前臂部总称尺,泽指沼泽、

低凹处;本穴在肘部凹陷处;

或自寸口上量盈尺得名

[定位] 仰掌,微屈肘,肘横纹中,

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直

下为桡神经)

[主治](1)胸肺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潮热,胸部胀满(2)吐泻

①循胃口;②肺与大肠相表里;③合治内腑。

(3)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胸部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1 中府*

肺募

LU1

胸前壁

的外上

方,距前

正中线

6寸

平第1肋间

隙,

(1)肺病

(2)胸痛,肩背痛

(3)喉、胃病

向外斜刺

0.5~0.8寸,不

可向内侧深

刺,以免伤及

肺脏,可灸

2 云门肩胛骨喙突

上方,锁骨下

窝凹陷处

(1)咳嗽,气喘

(2)胸痛,肩痛

上臂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3 天府臂内侧面,肱二

头肌桡侧缘,腋

前纹头下3寸

(1)肩及上臂内侧痛

(2)咳嗽,气喘,鼻衄

直刺

0.5~1.0寸;

可灸。

4 侠白4寸(1)上臂内侧痛

(2)咳嗽,气喘,烦满

肘部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5 尺泽*

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

腱桡侧凹陷处(直下

为桡神经)

(1)胸肺病

(2)吐泻

(3)肘臂挛痛

直刺0.8~1.2寸;或

点刺出血;可灸

前臂部

6、孔最* (LU6)

[类别] 郄穴

[命名] 孔,孔隙,最,甚;穴属手太阴之郄,为本经气血深聚的所在,是理血通窍最常用的穴位

[定位] 微屈肘,掌心相对;或伸前臂仰掌,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 清热凉血,调理肺气,清利咽喉

(1)胸肺病: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失音,鼻衄

(2)热病无汗(肺主一身之表)

(3)痔血(肺与大肠相表里)

(4)肘臂挛痛

[刺灸法] 直刺0.5~1.0寸;可灸。

7、列缺* (LU7)

[类别]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命名] 穴位于桡骨茎突上方,有如裂隙处,手太阴从这里别走手阳明

[定位] 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易取穴: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处是穴。

[主治](1)肺及咽喉病:咳嗽,气喘,咽喉痛。

(2)风证:(外邪侵犯,首先犯肺、属卫、外合皮毛)外感头痛,偏正头痛,项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牙痛

(3)腕痛无力

(4)膀胱病:(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溺血、小便热[刺灸法] 向肘部斜刺0.3~0.5寸;可灸

头项寻列缺:

(1)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络从列缺走向手阳明;肺经经别,上出缺盆之后,循喉咙,合于大肠经别,连系头项,大肠经走行从手走头达颈项、口齿,列缺联络表里二经,故能治头项

病。

(2)头项强痛是外感表证症状

之一,病邪在表列缺属肺经,肺主表。

肺主一身皮毛,与卫表密切相

关,人体感受外邪时出现头痛、项

强、发热、咳嗽等证,此即风邪袭

表之表证用列缺可起到疏风、解

表、宣肺、通络之功,头项强痛可

随之而解。

(3)八脉交会穴通任脉,任

督二脉与头面部会合。

列缺偏于治疗外感头痛,对于风

寒、风热和痰浊头痛,收效较好;

而对于肝阳上亢、血虚、精亏之头

痛,收效不佳。

8、经渠(LU8)

[类别] 经穴

[命名] 经动而不居也;渠指沟

渠。穴当动脉所在,血气旺

[定位]伸臂仰掌,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主治] (1)胸肺喉病: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

(2)手腕痛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禁灸《甲乙》

腕部

9、太渊* (LU9)

[类别] 输穴原穴八会穴

[命名] 太,甚大,渊,深;穴当寸口,为诸脉之会,犹水流之聚汇

[定位] 伸臂仰掌,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疏经通脉,止咳化痰

(1) 胸肺喉病:外感,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

善治咳嗽痰多,能补虚泻实

(2) 脉病:(脉会,调理血脉、通经活络),无脉症

(3)腕臂痛

[刺灸法]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掌部

10、鱼际* (LU10)

[类别] 荥穴

[命名] 穴当手太指本节后赤白肉际,行同鱼腹赤白之状,又位于它的边际[定位] 侧腕掌心相对,自然半握拳,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1) 肺热证:咳嗽,咯血,,善治咳嗽痰少

(2) 咽喉病:咽干,咽喉肿痛,失音.

(3) 肘挛

(4) 发热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拇指

11、少商* (LU11)

[类别] 井穴

[命名] 商五音之一,肺音为商,穴为肺经井,所出为井,其脉气外发似浅小水流,故名

[定位] 伸拇指,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 (1) 肺及咽喉病: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发热,鼻衄

(2) 癫狂,昏迷

(3) 指腕挛急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小结

手太阴肺经肘以下都为特定穴,上肢九穴都能治疗咳喘、咯血、咽喉痛、肺病。

就咳喘而言,尺泽治胸满咳嗽,列缺治外感咳嗽,太渊治咳嗽痰多,鱼际治咳嗽痰少,尺泽、鱼际治肺热咯血,孔最治急性咯血。

鱼际、少商治咽喉肿痛,列缺治咽喉干痛。

前臂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6 孔最*LU6

郄穴

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

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1)胸肺病

(2)热病无汗

(3)痔血

(4)肘臂挛痛

直刺0.5~1.0

寸;可灸。

7 列缺*

络穴八

脉交会穴

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

方,腕横纹上1.5寸,当

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1)肺及咽喉病

(2)风证

(3)腕痛无力

(4)膀胱病

向肘部斜刺

0.3~0.5寸;可

8 经渠

经穴

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

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

横纹上1寸

(1)胸肺喉病

(2)手腕痛

避开桡动脉,直

刺0.3~0.5寸,

禁灸

腕部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9 太渊*输

穴原穴

八会穴

伸臂仰掌,腕掌

侧横纹桡侧,桡

动脉搏动处

(1) 胸肺喉病:善治咳嗽痰多

(2) 脉病:无脉症

(3)腕臂痛

避开桡动

脉,直刺

0.3~0.5寸;

可灸

掌部和拇指

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

10 鱼际*

荥穴

手拇指本节(第一掌

指关节)后凹陷处,

约当第一掌骨中点

桡侧,赤白肉际处

(1) 肺热证:善治咳嗽痰少

(2) 咽喉病

(3) 肘挛

(4) 发热

直刺

0.5~0.8寸;

可灸。

11 少商*

井穴

拇指末节桡侧,距指

甲角0.1寸

(1) 肺及咽喉病:咽喉肿痛

(2) 癫狂,昏迷

(3) 指腕挛急

浅刺0.1寸,

或三棱针点

刺出血

经络与腧穴期末题库完整

第七节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1. 与眼眦有关的经脉是() A. 足太阳膀胱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厥阴肝经 E.足太阴脾经 2.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二侧线位于() A. 脊柱椎体横突外侧缘 B. 肩胛骨缘线上与脊柱平行 C. 脊柱正中与肩胛骨缘连线的中点处 D. 肩胛骨下角与脊柱正中连线中点处 E. 肩胛骨下角缘垂直线上 3. 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是() A. 委阳 B.委中 C.昆仑 D.丰隆 E.飞扬 4. 关于风门穴,下列正确的是() A.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B. 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C.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1.5 寸 D. 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 3 寸 E.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5. 命门穴旁开 3 寸为() A. 腰阳关 B.关元俞 C.肾俞 D.志室 E.秩边 6. 与命门穴相平的穴位是() A. 大肠俞 B.肾俞 C.小肠俞 D.秩边 E.腰阳关 7. 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 2.5 寸,旁开 1.3 寸,平枕外隆突上缘凹陷处是() A.凤池 B.脑户 C.玉枕 D.风门 E.风府 8. 阳跻郄穴附阳为何经穴位?()

A. 膀胱经 B.肾经 C.脾经 D.肝经 E.小肠经 9. 次髎穴主治下列何种病症() A.月经不调 B.腹泻 C.便秘 D.痔疮 E.头痛 10. 下列足太阳膀胱经穴不位于背部第一侧线的是() A.膈俞 B.督俞 C.膏肓 D.厥阴俞 E.气海俞 11. 第 2 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的穴位是() A.附分 B.风门 C.魄户 D.肩中俞 E.肝俞 12. 第 5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的穴位的是() A.气海俞 B.大肠俞 C.关元俞 D.小肠俞 E.三焦俞 13. 天柱穴主治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项强 B.后头痛 C.鼻塞 D.癫狂 E.手痛 14. 膈俞穴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呃逆 B.瘾疹 C.潮热盗汗 D.气喘 E.牙痛 15. 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腿部循行的部位是() E.侧中间 A.外侧前缘 B.外侧中间 C.外侧后缘 D.胫骨与腓骨之间 16. 足太阳膀胱经入合腘窝的穴位是() A.会阳 B.浮郄 C.委阳 D.阴谷 E.委中 17. 不位于小腿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是() A.承筋 B.承山 C.昆仑 D.飞扬 E.束骨 18. 下列治疗眼病的穴位位于目眦的是() A.瞳子髎 B.攒竹 C.承泣 D.丝竹空 E.睛明 19. 承山穴主治除下列什么证以外的各证() A.癫痫 B.便秘 C.阳痿 D.痔疮 E.腰腿疼痛 20. 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是() A.京骨 B.委中 C.昆仑 D.飞扬 E.束骨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经络腧穴学 教学笔记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

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穴位讲解

手太阴肺经穴位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肺经的功效 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胀气喘,咳嗽,两锁骨上窝(缺盆)之中(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时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见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腧穴主治“肺”方面所发生的病证:咳嗽,气上逆,喘息气粗,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口鼻嘘气;本经气虚不足(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肺经乃以肺为中心,连接胸、手、手掌、拇指的经脉。呼吸系统受到伤害时,寻找位于此经脉的各穴位,并利用这些穴位加以治疗便能产生疗效。肺部的功能主要是将空气吸入体内,并将其连送分配至五脏(内脏),以维持生存。若此机能发生异常时,会有上火、口干渴、胸痛、咳嗽、心悸、喘息等症状出现。此外,尚会产生脖根部痛、肘至手腕痛及麻痹等。随著身体机能降低,皮肤呈现干燥、没有光泽的现象、脸色苍白、声音微弱、元气丧失,并连带地失去耐性。精神上也常会因为小小的挫折,而导致心情暗淡。呼吸系统的疾病,在秋冬之际会有恶化的倾向,故请提高警觉。食物方面会偏好清淡的食物,而不喜吃油腻的食物。当身体呈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请刺激肺经上的穴位,使气血流通顺畅,身体便能迅速恢复轻松愉快。肺经的主要穴位有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等。 如何保养肺经 肺经位于上肢内侧,平常看电视、等车等空闲时间都可以用手掌拍一拍该经所循行的位置,不过力度一定要轻。因为人的肺气是永远都不会多,只会变少,因此轻度拍打是补气,而用力过重的话,就会“泻”气。因此,每次轻轻拍打1~3分钟即可。 肺经不通怎么办 《黄帝内经》中说,寅时(3:00~5:00)经脉气血循行流注至肺经,肺有病的人经常会在此时醒来,这是气血不足的表现。保养肺经此时按摩最好,但此时正是早上睡眠的时间。因此,可在同名经上,也就是足太阴脾经当令的时段(上午9: 00~11:00),对肺经和脾经进行按摩。 ①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散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②穿过膈肌,属于肺脏。③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④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⑤下向肘内(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⑥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腕后一支:⑦从腕后(列缺)分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于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穴位: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1 中府穴LU1 Zhōng Fǔ [定位] 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第四节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四节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一、足太阴经脉 (一)循行: 1、原文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示意图 起于大趾末端(隐白)—→脚内侧—→内踝前—→胫骨内侧后缘交出厥阴—→膝—→大腿内侧前缘—→腹部(第三侧线) (大包) —→属脾—→络胃—-…→挟食道…→舌根…→舌下 支者└…→膈…→心中 3、联系脏器:脾,胃,膈,咽,舌本,心 (二)病候 1、《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 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2、主要病候 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 1)外经病候:舌根痛、僵硬、大腿及膝关节内侧肿胀,发冷、足大 趾活动不灵活。 2)内脏证候:吃不下食物,喛气、腹胀、腹部痞块,身体沉重,大 便溏泄,水肿、黄疸——此为脾病; 呕吐、胃病——胃病 心烦、失眠——心病 (三)足太阴络脉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支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1)络穴:公孙 2)循行部位:①别走阳明;

②入络肠胃。 3)病候: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 (四)足太阴经别:离:至髀,合阳明 入:与别俱行、络咽、贯舌本 出:出于口 合:足阳明 二、足太阴腧穴 (一)主治概要 1、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 如呕吐、腹胀,便溏,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痛经,遗尿,水肿,心烦, 失眠等。 2、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 如下肢瘫痪,膝关节痛等。 (二)穴位分布 一名2穴,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左右各21穴 分布于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及胸腹部第三侧线。 (三)取穴标志 足大趾、第一跖趾关节、舟骨结节、内踝、胫骨内侧后缘,胫骨内侧踝、髌骨、耻骨联合、脐、肋骨 (四)经穴分寸歌 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呼, 商丘踝前陷中遭,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 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取,动脉应手越筋间, 冲门横骨两端同,去腹中行三寸半,冲上七分是府舍,舍上三寸腹结算, 结上寸三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建里之旁四寸取,便是腹哀分一段, 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寸六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然, 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绊。 (五)具体腧穴 足部 1、隐白* (SP1) [类别] 井穴 [命名] 隐,隐蔽,白为金色;穴为足太阴之井。足太阴属土,土为金之母,足太阴脉气所起,手太阴金气所隐,故名 [定位] 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 (1)脾胃病:腹胀、暴泻、善呕 (2)出血证: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脾统血) (3)神志病:癫狂,多梦,慢惊风,昏厥(脾脉贯心)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四章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阳明经脉、手阳明络脉、手阳明经别和手阳明经筋。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与手太阴肺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口、下齿、鼻,属大肠,络肺,在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络脉别于偏历。经别入柱骨,循喉咙。经筋结于肩前,绕肩胛,挟脊,上额角,散络头部。 一、手阳明经脉 (一)经脉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膈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一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灵枢-经脉》)。 【注释】 [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中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髑骨:肩胛骨肩峰部。 [8]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或指锁骨;会,此指大椎穴。 [9]缺盆:锁骨上窝部;缺盆骨即锁骨,其上有缺盆穴。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左右交叉。 手阳明大肠经,①从食指末端(商阳)起始,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第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部(锁骨上窝),⑥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颈部支脉,⑦从缺盆部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灵枢·经脉》)。 【注释】 [1]颈肿:据《脉经》、《太素》、《铜人》和《素问》林亿新校正引文及《脉书》文字应 作“出页肿”。

手太阴肺经各穴讲课稿

手太阴肺经各穴

手太阴肺经各穴 中府 Zhōngfǔ肺之募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中府-体表示意图中府-体表图 中府-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中府-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胸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见图3-2)。【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1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①咳嗽,气喘,胸满痛;②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中府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云门穴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中府穴(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解析: 1)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中府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经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处?这是因为: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4)手足太阴之会。中府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中府的气血物质来源于三焦腑中各个脏器的气化之气,它不光包括肺的气化之气,也包括心的气化之气、脾的气化之气和肾的气化之气。由于肺的气化之气比重最小,因此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所聚集的肺之气最多。由于脾脏的燥热之故,脾脏气化的气态物中比重较小的部分它也在三焦腑包膜的最高位置处聚集并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中府中的气血物质分布是肺气最多,脾气其次,其它脏器的气

手太阴肺经动态图及详解

手太阴肺经动态图及详解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太阴肺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肺,阴气盛的经脉。 本经自中焦的胃脘部起始,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中府),走向腋下,沿上臂前边外侧,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外面,下至肘中(尺泽),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沿大鱼际外缘出拇指之桡侧端(少商)。它的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列缺)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商阳)。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一、经脉主治病症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出息,溺色变。(《灵枢·经脉》)本经异常就出现下列病症:肺部胀闷,膨膨而咳喘,咽喉肿痛,严重时交捧双手,心胸闷乱,视物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穴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咳嗽,气急,喘息,心烦,胸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缘酸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当气盛有余时,可见肩背酸痛,感受风寒而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而气虚不足时,则见肩背冷痛,气短,小便颜色异常。 二、手太阴络脉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 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也(《灵枢·经脉》)。 手太阴络脉,名列缺,起于腕关节上方一寸半处的分肉之间,走向手阳明经脉;与手太阴经并行,直走入手掌中,散布在大鱼际部。 其病:实证,手腕和手掌部灼热;虚证,张口出气、尿频、遗尿。可取手太阴络穴治疗。 三、手太阴经别

足厥阴肝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足厥阴肝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穴,末穴期门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1) 大敦穴LR1 Dà dūn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配内关穴、水沟穴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穴、天突穴、间使穴治梅核气。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肝经井穴。 (2) 行间穴LR2 Xíng jiān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荥穴。 (3) 太冲穴LR3 Tài chōng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试题与答案

第六章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依题意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入上齿中”的经脉是: A 足阳明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手太阳小肠经 D 足少阳胆经 E 督脉2.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为: A 迎香 B 睛明 C 承泣 D 四白 E 瞳子髎 3.根据《灵枢·经脉》,足阳明胃经: A 主胃所生病 B 主血所生病 C 主气所生病 D 主津所生病 E 主液所生病 4.足三里穴五行属性为: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5.具有祛痰作用的穴位是: A 天枢 B 解溪 C 下巨虚 D 梁丘 E 丰隆 6.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是: A 阴市 B 解溪 C 条口 D 梁丘 E 地机 7.足阳明胃经在腹部距前正中线旁开: A 0.5寸 B 1寸 C 2寸 D 3.5寸 E 4寸 8.足阳明大肠经经穴单侧共有: A 44个 B 45个 C 46个 D 47个 E 48个 9.针灸治疗面瘫经常采用地仓透: A 颊车 B 迎香 C 水沟 D 下关 E 大迎 10.足阳明络脉名: A 条口 B 偏历 C 丰隆 D 飞扬 E 光明 11.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是: A 大迎 B 颧髎 C 四白 D 迎香 E 巨髎 12.下关穴治疗牙痛属于腧穴的: A 近治作用 B 远治作用 C 双向作用 D 相对特殊作用 E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13.上巨虚位于胫骨前缘一横指,当足三里穴下: A 6寸 B 5寸 C 4寸 D 3寸 E 2寸 14.治疗肩臂痛常选足阳明胃经的: A 冲阳穴 B 条口穴 C 伏兔穴 D 下巨虚穴 E 厉兑穴 15.《灵枢·经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描述的是: A 手阳明络脉 B 手太阳络脉 C 足阳明络脉 D 手阳明经脉 E 督脉 16.以下是《灵枢·经脉》对足阳明胃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入上齿中,还出挟口 B 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 C 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D 下挟脐,入气街中 E 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大指间 17.以下是《灵枢·经脉》对足阳明胃经病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B 狂,疟,温淫 C 颈肿,喉痹 D 口苦,善太息 E 骭厥18.下列那项可以选用四白穴治疗: A 面痛 B 耳聋 C 瘰疬 D 喉痹 E 牙痛 19.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是:

人体手臂穴位图[精选]

人体手臂穴位图[精选] 手太阴肺经穴 尺泽穴 取穴方法: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该穴上方3-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详见此手臂穴位图相关图示) 主治疾病: 此的主治疾病为:喉咙疼痛、感冒、肘部疼痛、手臂疼痛、心悸等。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该穴的治病穴道指压法有:治疗喉咙痛、鼻塞。 补充内容:(国家针灸穴位取穴标准) 尺泽穴Chǐ zé(LU5) 〖取穴方法〗人体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位置:手肘朝上稍微弯曲,中央凹陷处,可以摸到一根大筋,大筋外侧即为尺泽穴。 〖解剖〗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咳血,哮喘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太渊穴,经渠穴治咳嗽,气喘;配孔最穴治咳血,潮热;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尺泽穴肺经合穴,属水。 〖别名〗鬼受,鬼堂。 〖穴义〗肺经浊降的阴液在此汇聚而成小泽。 〖名解〗 (1)尺泽。尺,小也。泽,池也。尺泽名意指侠白穴浊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泽。何以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泽而非大泽,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经脉分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肺应秋,属西方,为经过长夏之后的时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经脉所属区域的干燥),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泽。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少,性温热(即是血液)。 〖运行规律〗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汇合本穴的经水循肺经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内的经水不断气化并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汇聚肺经阴液并循肺经的地部渠道运行。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灸之补之(灸胜补),热则凉药水针或泻针出气。 经穴秘密详解尺泽穴 尺泽肺经合穴,属水。 别名:鬼受,鬼堂。 穴义:肺经浊降的阴液在此汇聚而成小泽。 名解:1)尺泽。尺,小也。泽,池也。尺泽名意指侠白穴浊降之雨在地部形成的小泽。何以侠白穴降地之雨在地部只形成小泽而非大泽,这是因为人体的不同经脉分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区域。肺应秋,属西方,为经过长夏之后的时序,土地干燥(脾部肌肉要比其它经脉所属区域的干燥),侠白穴天部的雨降大部分为脾土吸收,故而在地部只能形成小泽。

第十四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十四章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厥阴经脉、足厥阴络脉、足厥阴经别和足厥阴经筋。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经脉之前,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颃颡,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大敦,末穴是期门,左右各14穴。 第一节足厥阴经络 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系,喉咙之后,颃颡,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络脉上睾,结于茎。经别至毛际。经筋结于阴器,络诸筋。 一、足厥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胴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 【注释】 [1]丛毛:指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毫毛处,意同“三毛”。 [2]上踝八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足厥阴行足太阴之前,上踝八寸,而厥阴复出太阴之后也。” [3]股阴:股指大腿,内侧为阴。即指本经行于大腿内侧。 [4]环阴器:环,原作“过”。此据《脉经》、《甲乙》、《太素》、《千金》、《素问·刺疟》王冰注引文等改,意指环绕阴部。 [5]颃颡:指鼻咽部,喉头以上至鼻后窍之间,又写作“吭嗓”。 [6]巅:本字应作“颠”。《说文》“颠,顶也”。指头顶高处,百会穴所在。 足厥阴肝经,①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至距内踝一寸(中封)处,上循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②上膝腘内侧(膝关、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③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④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⑤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⑥沿气管之后,向上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系),⑦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目部支脉,⑧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⑨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癀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灵枢·经脉》)。 【注释】 [1]僓疝:与颓同,小肠下坠于阴囊或腹股沟。妇女子宫脱垂古称“胞落颓”,亦属此类。 [2]少腹肿:张介宾说,“足厥阴气逆则为睾肿卒疝,妇人少腹肿,即疝病也”。 [3]面尘脱色:面垢如尘,神色晦暗。

手太阴肺经按摩穴位图

手太阴肺经按摩穴位图(附图在第四页) 手太阴肺经,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左右各11穴。 本经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本经所主病候:咳嗽,气喘,咳血,胸部胀满,咽痛,缺盆部及手臂前侧桡侧缘痛,肩、背寒痛。 本经主治病证:肺、胸、咽喉。 中府(手太阴肺经穴;肺之募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的交会穴) 位置: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痛,肩背痛,腹胀,哎逆,喉痹,浮肿。 云门(手太阴肺经穴) 位置:胸前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前正中线旁开6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热。 天府(手太阴肺经穴) 位置:臂内侧,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展3寸处。 主治:气喘,鼻衄,吐血,瘿气,上臂内侧痛。 侠白(手太阴肺经穴)

位置:臂内侧,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展4寸处;或肘横纹上展5寸处。 主治:咳嗽,气短,气喘,干呕,烦满,心痛,上臂内侧痛。 尺泽(手太阴肺经穴;合穴) 位置: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舌干,胸胁胀满,吐泻,小儿惊风,肘臂挛痛,乳痛。 孔最(手太阴肺经穴;郄穴) 位置:小臂掌面桡侧,尺泽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与太渊穴(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连线上,腕横纹上展7寸。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失音,热病无汗,头痛,肘臂挛痛,痔疮。 列缺(手太阴肺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位置:小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展1.5寸,肱桡肌与拇长肌肌腱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掌中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头痛,项强,惊痫,溺血,小便热,阴茎痛,齿痛。 经渠(手太阴肺经穴;经穴) 位置:小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展1寸。 主治:咳嗽,气喘,喉痹,胸部胀满,掌中热,胸、背痛;咽喉

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

1.手太阴肺经穴分寸歌 中府乳上三肋闯,上行寸六云门安,云在璇玑旁六寸,天府腋三动脉求,侠白肘上五寸主,尺泽肘中约皱是,孔最腕侧七寸处,列缺腕上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取,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散脉里,少商大指内侧端。 2.手阳明大肠经穴分寸歌 商阳食指内侧边,二闻寻来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吱骨间,阳溪腕上筋间是,偏厉交叉中指端,温漓腕后去五寸,池前四寸下廉寻,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肘纹头尽,肘觸大骨外廉近,若问五里何处寻,肘上三寸向里行,臂鹰肘上七寸量,肩偶肩端举臂取,苴骨肩尖,靖上行,天鼎扶下一寸真,抉突人迎后寸五,禾慢三水沟旁五分,迎香禾慢上一寸,大肠经穴是分明. 3.足阿明胃经穴分寸 胃之经兮足阳明,承泣目下七分寻,四白目下一寸取,巨髏鼻孔旁八分,地仓抉吻四分近,大迎前寸三分,颊车耳下曲颊陷,下关耳前动脉行,头维神庭旁四五,人迎喉旁寸五真,水突筋前迎下在,气舍突下穴相乘,缺盆舍外横骨内,相去中行四寸明,气户璇玑旁四寸,至乳六寸又四分,库房屋翳腐窗近,乳中正在乳头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各一寸六陷不相侵,却去中行须四寸,以前穴道为君陈,不容,巨阀旁二寸,却近幽门寸五新,其下承满与粱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下一寸无多少,共去中行二寸,寻,天枢脐旁二寸间,枢下一寸即外陵,.枢下三寸大巨穴,枢下三寸水道在,,水下)-.寸归来好i距离中行二寸边,气冲鼠躁上一寸,又距曲骨二寸间,髀关膝上有尺二,伏兔膝上六寸是,阴市膝上方三寸,粱丘膝上二寸记,膝膜陷中犊鼻存,膝下三寸‘三里穴,膝下六寸名上廉,膝下八寸条口位,膝下九寸下廉看,踝上八寸丰隆量,解溪跗上系鞋处,志就在踝横纹中央,冲阳跗上五寸唤,陷谷庭后二寸闯,内庭次趾外间陷,厉兑大次趾外端. 4.足太阴脾经久分寸歌 大趾内侧端隐白,节前陷中求大都,,,太白节后白肉际,节后一寸公孙呼,商丘踝前陷中遭,,踝上三寸三阴交,踝上六寸漏谷是,膝下五寸地机朝,膝下内侧阴陵泉,血海膝膑上内廉,箕门穴在鱼腹取,动脉应手越筋问,冲门横骨两端同,去腹中行三寸半,冲上七分是府舍,舍上三寸腹结算,结上寸三是大横,却与脐平莫胡乱,建里之旁四寸取,便是腹哀分一段,中庭旁六食窦穴,膻中去六是天溪,再上寸六胸乡穴,周荣相去亦同然,,大包腋下有六寸,渊腋之下三寸绊。 5.手少阴心经穴分寸歌 少阴心经极泉中,腋下筋间动引胸,青灵肘上三寸觅,少海肘后五分充,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阴郄去腕五分的,神门掌后锐骨逢,少府小指本节末,小指内侧是少冲。6.手太阳小肠经穴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觅,节后握拳—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锐骨下陷阳谷讨,腕后锐上觅养老,支正腕后五寸量,小海肘后五分好,肩贞胛下两筋解,臏俞大骨下陷保,天宗秉风后骨中,秉风量雾外举有空,曲垣肩中曲肩陷,外俞去脊三寸从,中俞二寸大椎旁,天窗扶突后陷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颧髂面颇锐端量,.听宫耳中大如菽,此为小肠手太阳。7.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寸歌 足太阳是膀胱经,目内眦角始睛明,眉毛内佣攒竹取,眉冲直上旁神庭,曲差入发五分际,神雇旁开寸五分,五处旁开亦寸半,,细算却与上星乎,承光通天络却穴,相去寸半调匀看,玉枕夹脑一寸三,入发三寸枕骨取,天柱顶后发际取,大筋外廉陷中献,自此夹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榷肺俞厥阴四,心五督六椎下论,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气海俞在十五椎,大肠十六椎下取,十七关元俞可推。小肠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启环甘一椎下当,以上各穴可推之,更有上次中下髏,一二三四腰空好,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六章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太阴经经脉、足太阴络脉、足太阴经别和足太阴经筋。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任脉旁开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隐白,末穴是大 包,左右各21穴。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阳明经,进入腹腔,联络肠胃。经别结于咽,贯舌本。经筋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散于胸中。 一、足太阴经脉 (一)经脉循行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灵枢·经脉》)。 【注释】 [1]白肉际:指足底或手掌面的边界,又称赤白肉际。 [2]核骨:即指第一跖趾关节内侧的圆形突起。 [3]内踝前廉:内踝前边。 [4]腨:通作“踹”,俗称小腿肚,即腓肠肌部。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指食道。 [7]舌本:指舌根部。 足太阴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跖骨基底粗隆部)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再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⑦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络大包;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其支脉,⑨从胃部分出,向上通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腋穴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二)经脉病候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灵枢·经脉》)。 【注释】 [1]得后与气:“后”,指大便;“气”,指矢气。 [2]快然如衰:感到病情松解。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 内侧: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