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
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A.易行性 B.先行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 B.带状 C.星状 D.组团式 E.一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 B.中央商业区 C.高技术园区 D.城市化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生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小 D.运输成本高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
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 B. 佩鲁 C.克拉克 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 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注册城乡规划师之城乡规划原理练习题(二)及答案单选题(共30题)1、同心圆理论是由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的。
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几个同心网的区域,其中错误的是()A.过渡区B.工人居住区C.良好住宅区D.科技区【答案】 D2、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基础是( )。
A.扇形理论B.有机集合理论C.区位理论D.有机疏散理论【答案】 C3、平遥历史文化名城属于哪种类型?()A.古城格局风貌比较完整B.古城风貌犹存C.存在若干体现传统历史风貌街区D.文物古迹较多,并有保存较好周围环境【答案】 A4、下列关于城乡规划实施表述,错误是()。
A.各级政府根据法律授权负责城乡规划实施组织和管理B.政府部门通过对具体建设项目开发建设进行管制才能达到规划实施目C.城乡规划实施包括了城乡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建设性活动D.政府运用公共财政建设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直接参与城乡规划实施【答案】 B5、 2002年12月3日颁布修改的文物法中,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定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
A.不仅包括半个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B.单看这里的每一栋建筑,其价值可能尚不足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但它们加在一起形成的整体面貌却能反映出城镇历史风貌特点的地域C.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D.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构筑物且传统风貌完整的生活地域【答案】 D6、在华北地区某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下列哪个地块指标比较合理?( )A.①B.②C.③D.④【答案】 A7、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便起见和易于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比较,我们通常采用国际通行方法,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作为反映城镇化过程最主要指标,称为( )。
A.人口集聚程度B.劳动力转移程度C.城镇化水平D.城镇化进程【答案】 C8、下列关于城市规划实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
《城市地理学》课件PPT-第11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城市经济地租变化
由于不同的功能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不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 下,每一功能即每一土地利用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 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零售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最大,其在市中心所 能产生的经济地租却为各功能之冠。
服务业、轻工业和批发业的经济地租曲线的梯度较零售业为 小。在住宅用地方面,多层楼房用地利用率高,每单位面积 所能产生的价值较低密度的平房为高,所以其经济地租曲线 的斜度也较平房大,农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是各类经济活 动中最小的一种,因其在市中心和较偏远的市郊所产生的价 值的差别极为有限。
部分混合土地利用地区由于商业中心扩展 而改为商业用途。
再后为新发展的高级市郊住宅区和十分贫 穷的木屋居民区。
两者可能距离颇远,但亦可能近在咫尺, 而生活水平悬殊。
再后为城郊农业带。
新建的工业村则多位于旧城以外的空间。
城市的垂直差异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所有上述模式都是平面的, 忽视了城市的垂直差异。
城市中成片的工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 都是均质性能造就出来的均质地域。
均质地域以某项特定城市职能为衡量中心,讨论地 域表现出来的相对同一性。
换句话说,均质地域是由以某项职能为主构成的地 域(其他职能或为这一主要职能服务,或被这一主 要职能排斥),研究各类职能地域的共性——职能 均衡现象的生成和布局。
⑤根据单项职能信息图上的字母密集情况,勾 画出均质地域的边界走向。然后结合市区地形 地物、行政区划、历史过程等具体情况加以修 正,画出各种职能的均质地域图。
⑥计算各均质地域的均质度和紧凑度。
分析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及其均质度和紧凑度, 可以了解该项职能地域的分布状况、面积大小、 紧凑程度高低、质地纯净的程度;对比分析各 单项地域职能信息图,可以了解不同职能布局 的合理性。因此,划分均质地域对城市合理布 局和旧城区改造都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27_真题-无答案

社会学概论自考题-27(总分114,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并作了经典阐述的社会学家是______A.滕尼斯 B.帕克 C.伯杰斯 D.沃伦2. 社区与一般社会群体或组织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社区______A.以一定行为模式为基础 B.以特定人群为基础 C.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 D.以特定的文化为基础3. 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这体现的是社区功能中的______A.保障功能 B.参与功能 C.社会化功能 D.控制功能4. 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这是社区的______A.保障功能 B.参与功能 C.社会化功能 D.控制功能5. 社区的首要功能是______A.社会化 B.社会保障 C.社会控制 D.经济生活6. 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这是社区的______A.保障功能 B.参与功能 C.控制功能 D.社会化功能7. 人文区位学认为,分析追逐利益竞争机制的核心变量是______A.空间位置 B.社区组织 C.社区居民 D.土地价格8. 居住着如新移民流浪汉等城市贫民的区域是______A.工人居住区 B.较低住宅区 C.过渡区 D.中心商业区9.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发表的—被认为是社会学研究社区的标志。
______A.《经济与社会》 B.《社区与社会》 C.《社区》 D.《中等市镇》10.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由于其被殖民的历史,常常在原城市中心区以外,还会出现外国商业区,与这种情况相符合的理论是______A.同心圆理论 B.扇形理论 C.多核心理论 D.古典区位理论11. 芝加哥学派的古典区位学理论受到后来学者的批评,其原因是______A.把文化价值要素引入理论模式中 B.考查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 C.过于忽视城市中的经济竞争 D.忽视了对城市中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变量的作用12. 伯吉斯称之为往返区的是______A.工人居住区 B.较高住宅区 C.过渡区 D.高级住宅区13. 在社区研究过程中,霍伊特提出的理论是______A.扇形理论 B.同心圆理论 C.过程理论 D.多核心理论14. 开创了以小城镇为对象的全貌研究的是______A.英国林德夫妇 B.美国林德夫妇 C.美国学者伯吉斯 D.中国学者费孝通15. 不属于吴文藻“社区方法论”中社会研究的三项功能的是______A.从实地考察中认识社会问题的实际状况 B.检验社会理论 C.及时地记录变动中的各国社会 D.及时地记录变动中的中国社会16. 林德夫妇的______开创了社区综合研究的先河,推动了后来的学者进行一系列类似的研究。
城市化的必然性(三)

现代城市一般由市区及毗邻的郊区两大部分构成。
一般而言,市区处于 一个城市的中央部位,但 也有不少例外,如沿海城 市。在一个城市中,人口 比较密集、经济比较发达 的地方也是失去易于趋向 的部位,而这样的地带并 不一定在城市的中央部位。 城市大小主要根据市区的 规模来决定。一般说来, 市区的规模与其所在的城 市规模成正比。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演变与城市化
城市化的必然性
工业化推动
城市化 城市化 必然性
农业生产 工业化
城 市 文 明 传播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演变与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历程
世界城市化历程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19世纪中叶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城市化基本实现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刚刚起步
20世纪中叶以后,为城市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基本实现阶段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演变与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城市化的起步和发展历程 (三)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探讨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演变与城市化
中国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据传距今 4000年前夏朝的第一个统治者禹就曾在嵩山之阳建立 阳城作为都城。上代后期的城殷,已达相当规模,占地 面积约24平方公里。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城市数目和规模都有了较大的 发展。在汉代,城镇数目达到670多个。唐朝城镇总数 超过1000个,其中州府级城市有70多个。战国时期, 齐国临淄的人口就曾达到30多万。秦国秦都咸阳人口 达到70~80万人。宋元时期,开封城人口曾达到150万 ~170万人,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承继”是指随着一种新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不断侵 入另一种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的领域,当这种新的人口团 体或专门活动逐步取代原先的人口团体或专门活动而在该 地区居于主体地位时,承继的过程也就出现了。
同心环模式组成特征成因评价对比

同心环模式组成特征成因评价对比一、同心环模式的形成特征同心环模式是一种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模式,它具有以下形成特征。
1.1 同心环结构同心环模式由一系列同心环组成,每个同心环都以一个中心为基础,向外逐渐扩展。
这种结构特征使同心环模式具有层次分明、内外有序的特点。
1.2 多级关联同心环模式中的每个同心环都与其他同心环存在多级关联。
不同级别的同心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1.3 功能分工同心环模式中的不同同心环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角色。
每个同心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协同工作,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同心环模式的成因同心环模式的形成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成因。
2.1 中心引力同心环模式的形成离不开一个中心的引力。
中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周围的元素向其聚集,形成同心环的结构。
2.2 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对同心环模式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分布等因素会影响同心环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2.3 内部因素同心环模式的形成还与内部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结构、社会文化等内部因素都会对同心环模式的形成和维持产生影响。
三、特征成因的评价对比对同心环模式的特征成因进行评价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模式。
3.1 优点同心环模式具有层次清晰、结构稳定的特点,能够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各个元素,实现协同工作。
它还能够提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生产力的机会。
3.2 缺点同心环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滞后、决策困难等问题。
同时,过度依赖同心环模式可能会导致创新能力的下降,限制了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3 应用与改进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同心环模式的适用性,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跨级联系、增加交流和协作机制等方式来优化同心环模式。
四、结论同心环模式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模式,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商业用地规划PPT课件

一、城市中心区(CBD)的内涵
CBD即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中文多翻译为 “中心商务区”。
CBD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的伯吉斯于1923年在其创立的“同 心环模式”中提出的。
• 伯吉斯认为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处,主要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办公事务、金融活动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 是近年来,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更成为CBD的主要活动。
心内
区
度复合的经济核心区
私人小汽车普及,交通与通讯网络 日益完善
信息高速公路、城际快速交通网络、 全光纤通讯网络、超宽频传输、DSL技术等
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成熟
新兴数字化通讯,一体化建设的现代化交
通信息港
城市主要商业中心,人流、物流、 城市以金融、办公商务为主的第三 世界金融中心,参与全球或区域竞争的空
斯于1923年提出了 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 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 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 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 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 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 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 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 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徽商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称雄中国商 界300多年。在辉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批 享誉中华大地的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 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历史是现实的一 面镜子。尽管徽商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但是今 天的"徽商"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在目前各类财富 排行榜中,少有安徽人的身影。
“红顶商人”胡雪岩
的交往
同心圆模型

构
模
式
城市地域结构பைடு நூலகம்发展—张宇倩
一、城市结构划分经典模式
同心圆模式
(the concentric zone model)
伯吉斯(美国芝加哥大学社 会学教授)于1925年提 出的“同心圆”城市 地域结构模型
主要观点
• 1.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作用力:向 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
• 2.城市发展是至内向外的同心圆状移动
• 卢普区与全球其他大都市的服务业集聚区最大的不同,不仅 在于这里不是单一的商务区,除了鳞次栉比的商务楼宇外, 有聚集众多豪华购物场所的购物街“华丽一英里” (Magnificent Mile),还在于这里高校云集,教育氛围浓 厚。因此,不会像纽约曼哈顿和东京银座那样出现白天人口 密度大大高于夜晚的“空城”现象。
规划、城市建设应当千方百计去体现‘社会关系的总和” 4、同心圆模式的启示:土地利用的同心圆。社会主义城市
规划下土地合理利用的结果是大致为同心圆,资本主义城市是 地价和经济规律的作用。
5、地图化的作用 6、模式化的作用
缺点 :同心圆过于规划、未考虑城市交通线的作用、且划带过多
芝加哥
城市片区概况
芝加哥市区很大,可粗略分为中、北、西、南四大片(东面是大湖)。芝加哥的中央商务区叫卢普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北区 环境幽美,为高级住宅区,多各色文化娱乐设施;南区与西区,主要为工业区,黑人聚居,多低标准住宅。
中央商务区——卢普区
• 卢普区西面和北面临芝加哥河,东到密歇根湖,南到罗斯福 大道,最初的区域边界局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高架铁 路环绕的区域。随着城市发展,市中心区逐渐延伸到正式行 政区以外,“卢普区”也更多用于表示整个芝加哥市中心, 而不再是正式的行政区概念。该区包括约100个街区,占地约 2.59平方公里,聚集了超过10万就业大军,占芝加哥市约1/6 的就业人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好风光好风光恢复供货才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研究上述各功能区的布局和功能之间的入侵和继承的创始人是从人文生态学角度研究城市的伯吉斯。
他于 1923年创立了同心环模式(Concentric Ring Model),他说,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地,农民初进城市时,为了找工作方便,便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移。
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期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被零售商业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及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
再外围的第三带,是原来较大工厂的工人住宅区。
再向外第四带是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区。
最外围地带是富人居住区,散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舍宽敞。
由于他们需要驾车入市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宅区(Commuter Zone)。
伯吉斯从人文生态学角度得出的同心环模式,忽略了人类除了生物属性之外尚有文化属性,所以把人类的竞争行为比作生物群落的竞争,后来城市研究学者虽仍沿用伯吉斯所提出的同心环模式,但却赋予土地经济学的新解释。
根据赫德(Hurd)、黑格(Haig)和李嘉图(Ricardo)等的地租理论,土地的经济地租是指利用土地所得报酬,减去成本后的剩余。
经济地租的量度是: 某种土地的生产力与最差土地的生产力之差。
最差条件的土地经济地租为零。
以城市商业为例,中心商业区条件最佳,所以其产生的经济地租最高,离开中心商业区一段距离之后,由于交通不便,顾客不多,所以其土地没有作商业用途的价值,其经济地租为零,中间地段所产生的经济地租介于两者之间,可用图10,6表示。
由于不同的功能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不同,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每一功能即每一土地利用区所产生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是不同的(图10,7)。
一般来说,零售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最大,其在市中心所能产生的经济地租却为各功能之冠。
服务业、轻工业和批发业的经济地租曲线的梯度较零售业为小。
在住宅用地方面,多层楼房用地利用率高,每单位面积所能产生的价值较低密度的平房为高,所以其经济地租曲线的斜度也较平房大,农业的经济地租曲线梯度是各类经济活动中最小的一种,因其在市中心和较偏远的市郊所产生的价值的差别极为有限。
若把上述各功能的经济地租递减曲线重叠,各曲线相交,可知道各地段产生经济地租最高的是什么功能。
在完全竞争的社会,所有产生的经济地租均为土地拥有者以租金的形式收取,各土地使用者按其产生的经济地租决定其自身的付租能力,向土地拥有者租用土地,而土地拥有者则把土地租给出价最高的使用者,这样城市中心为零售业所租赁,然后为专业性服务业、工业及批发业,再远一些为高密度多层住宅,然后是低密度住宅。
住宅之外才是农业。
假设城市所在地区为一均质的平地,各种土地利用将呈同心环布局。
这就是同心环模式的新解释。
伯吉斯的同心环乃基于均质性的平面而推论的,对现代交通运输的影响鲜有顾及。
而后者不仅影响城市内的易达性,更会影响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形式。
假
定城市内的交通运输线呈放射式,则同心环式的土地利用形式亦将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