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浙江工业大学
通信电子线路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信电子线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我们选择了通信电子线路实训作为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不仅加深了对通信电子线路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通信电子线路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训目的1. 理解通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通信电子线路的实验操作方法。
3. 培养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工程实践水平。
4.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三、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通信电子线路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通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各类电路的特性。
2.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掌握通信电子线路的实际操作方法,如电路搭建、参数测量、故障排查等。
3. 通信电子线路综合实验:完成一个通信电子线路的综合实验项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四、实训过程1. 理论讲解:首先,由指导老师对通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并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进行通信电子线路的实验操作。
实验内容包括:- 基本放大电路实验:搭建放大电路,测试放大倍数、带宽等参数。
- 滤波电路实验:搭建滤波电路,测试滤波效果。
- 调制与解调电路实验:搭建调制与解调电路,测试调制效果和解调效果。
3. 综合实验:完成一个通信电子线路的综合实验项目,如设计一个无线通信系统。
五、实训结果与分析1. 基本放大电路实验:通过搭建放大电路,成功实现了信号的放大。
实验结果显示,放大倍数、带宽等参数符合预期。
2. 滤波电路实验:通过搭建滤波电路,成功实现了信号的滤波。
实验结果显示,滤波效果符合预期。
3. 调制与解调电路实验:通过搭建调制与解调电路,成功实现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实验结果显示,调制效果和解调效果符合预期。
4. 综合实验:成功设计并搭建了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实现了信号的发射、接收和传输。
通信电子线路实习报告

通信电路实习报告姓 学名 号刘 凤 200885250103同组者 金人娇 罗婷 刘伟 凡奕 指导老师 代伶俐实习时间 2010 年 11 月 29 日至 2010 年 12 月 10 日通信电子电路实习报告目录第一章:引言……………………………………………………………1第一节:实习目的………………………………………………………………1 第二节:实习要求………………………………………………………………1 第三节:实习平台………………………………………………………………1第二章:Protel99SE 项目实习…………………………………………………2第一节:PROTEL 99 SE PROTEL SE…………………………………………………………2 第二节:电子元件………………………………………………………………2 第三节:设计步骤………………………………………………………………2第三章:元器件与焊接技术………………………………………………………6第一节:元器件测量与了解……………………………………………………6 第二节:焊接技术………………………………………………………………7第四章:原件焊接与调制………………………………………………………9第一节:原件焊接………………………………………………………………9 第二节:AM 调幅电路的调制与检测…………………………………………10第五章:实习体会………………………………………………………………13第一章 引言本实习是根据实习要求进行 AM 调幅电路设计与制作, 然后用 Protel 软件进 行电路绘制 PCB 电路板,根据电路图对设计进行制作,焊接元件,最后进行调 试测试。
此实习包括了电路的设计和制作,还要对制作的成品进行调试,从而完 成整个实习。
1.1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掌握通信电子电路的实际开发所要掌握的技术, 学会 Protel 软件的 使用,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理 论课知识,增加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通信电子电路应用的理解,提高对电路 制造调试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一次综合性设计训练, 从而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浙江工业大学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金艳霞通信1202 201203110210 实验一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理解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负载阻抗和激励信号电压变化对其工作状态的影响。
2、掌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调谐特性和负载特性。
二、实验内容1、调试谐振功放电路特性,观察各点输出波形。
2、改变输入信号大小,观察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放大特性。
3、改变负载电阻值,观察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三、实验仪器1、BT-3频率特性测试仪(选项)一台2、高频电压表(选项)一台3、20MHz双踪模拟示波器一台4、万用表一块5、调试工具一套四、实验原理1、电路的基本原理利用选频网络作为负载回路的功率放大器称为谐振功率放大器,这是无线电发射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放大器电流导通角θ的范围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及丁类等不同类型的功率放大器。
电流导通角θ愈小,放大器的效率η愈高。
如甲类功放的θ=180,效率η最高也只能达到50%,而丙类功放的θ< 90º,效率η可达到80%,甲类功率放大器适合作为中间级或输出功率较小的末级功率放大器。
丙类功率放大器通常作为末级功放以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和较高的效率。
图3-1为由两级功率放大器组成的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其中晶体管Q1组成甲类功率放大器,晶体管Q2组成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这两种功率放大器的应用十分广泛。
五、实验步骤1、按下开关KE1,调节WE1,使QE1的发射极电压VE=2.2V (即使ICQ=7mA,通过测量P5与G两焊点之间的电压,见图0-2所示)。
2、连接JE2、JE3、JE4、JE5。
3、使用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调整TE1、TE2,使得TE1初级与CE7,TE2初级与CE4谐振均在10.7MHz,同时测试整个功放单元的幅频特性曲线,使峰值在10.7MHz处(如果没有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则这一步不作要求)。
4、从INE1处输入10.7MHz的载波信号(此信号由高频信号源提供,参考高频信号源的使用),信号大小为VP-P=250mV左右。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一、调频解调电路实验实验内容:1.将拨动开关JP8置于1、2之间,接通“调频信号的解调电路”的直流电压。
2.用信号源产生一个FM信号,参数为:载波频率f c=6.5MHz,调制频偏Freq DIV=0.5MHz,调制信号频率fΩ=10kHz。
3.将FM信号加到P18端,将拨动开关JP3置于1、2之间(把音频输出与功放输入相连接),拨动开关JP9置于1、2之间,用示波器观察P19的波形。
4.调节FM信号的各个参数,观察P19波形的变化。
二、高频小信号谐振放大器一、实验内容1.将拨动开关JP11 置于1~2之间,接通“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直流电压+12V;2.小信号谐振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整:调节电位器W1,使BG1 集电极电流Ic1约为1.5mA左右(通过测量P3 点的电压来确定电流IC1);3.从P1端接入6.5MHZ的正弦信号,幅度约为50mV 左右;4.用示波器观察比较P2端的波形,应有不失真的放大波形;5.选IST-B“频率键控”(18号)功能,并设始频为5.0MHZ,频率间隔为100KHz,按IST-B 键盘光标键,随着信号频率的变化,应能观察到P2 信号输出波形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的变化。
并记录谐振点的频率。
6.选IST-B“频响测试”(13 号)功能,并设置参数:始频为5.5MHZ,频率间隔为100KHZ,N=20,S=1ms。
P1为输入点,P2为输出点,P2点接示波器探头(X10档),做一次频响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P1、P2 点各有一个测量孔,用于插接IST-B 的探头)7.P2点接示波器探头(X1档)步骤同六再做一次频响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8.将拨动开关JP1 置于2、3 使谐振回路并接电阻R8 重复实验6。
比较接与不接R8两种情况下频响曲线有何区别。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中幅度-频率数据记录:2、实验中用IST -B “频响测试”功能测得的频响波形如下:3、实验结果分析通过MATLAB ,利用采样点频率及对应的电压值描绘出频响曲线图,如下分析:(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信号谐振放大器在谐振频率两侧呈现的是衰减的趋势,由于谐振回路中电感品质因数Q 有限,因此频响并不关于谐振点呈现重中心对称的结论。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题目调制与解调实验学号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实验一振幅调制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集成模拟乘法器实现全载波调幅和抑止载波双边带调幅的方法。
2.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及载波信号的关系。
3.掌握调幅系数测量与计算的方法。
4.通过实验对比全载波调幅和抑止载波双边带调幅的波形。
二、实验内容:1.调测模拟乘法器MC1496正常工作时的静态值。
2.实现全载波调幅,改变调幅度,观察波形变化并计算调幅度。
3.实现抑止载波的双边带调幅波。
三、基本原理幅度调制就是载波的振幅(包络)受调制信号的控制作周期性的变化。
变化的周期与调制信号周期相同。
即振幅变化与调制信号的振幅成正比。
通常称高频信号为载波信号。
本实验中载波是由晶体振荡产生的10MHZ高频信号。
1KHZ的低频信号为调制信号。
振幅调制器即为产生调幅信号的装置。
在本实验中采用集成模拟乘法器MC1496来完成调幅作用,图2-1为1496芯片内部电路图,它是一个四象限模拟乘法器的基本电路,电路采用了两组差动对由V1-V4组成,以反极性方式相连接,而且两组差分对的恒流源又组成一对差分电路,即V5与V6,因此恒流源的控制电压可正可负,以此实现了四象限工作。
D、V7、V8为差动放大器V5与V6的恒流源。
进行调幅时,载波信号加在V1-V4的输入端,即引脚的⑧、⑩之间;调制信号加在差动放大器V5、V6的输入端,即引脚的①、④之间,②、③脚外接1KΩ电位器,以扩大调制信号动态范围,已调制信号取自双差动放大器的两集电极(即引出脚⑹、⑿之间)输出。
图2-1 MC1496内部电路图用1496集成电路构成的调幅器电路图如图2-2所示,图中VR8用来调节引出脚①、④之间的平衡,VR7用来调节⑤脚的偏置。
器件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12V,-9V),电阻R29、R30、R31、R32、R52为器件提供静态偏置电压,保证器件内部的各个晶体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
1.测试变容二极管的静态调制特性 2.观察调频波波形 3.观察调制信号振幅对频偏的影响 4.观察寄生调幅现象
三、电路基本原理:
载波的频率的变化量与调制信号成线性关系,常采用变容二极管实现调频。 该调频电路即为实验三所做振荡器电路,将 S2 置于“1”为 LC 振荡电路,从 J1 处加入调制信号, 改变变容二极管反向电压即改变变容二极管的结电容,从而改变振荡器频率。R1,R3 和 VR1 为变容二 极管提供静态时的反向直流偏置电压。实验电路见图 5-1。
中 南 大 学
课题名称: 学 班 学 姓 院: 级: 号: 名: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XXXXXXXXXX XXXXXXXXXXXXX XXXXXX XXXXXX
指导老师:
1
2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振幅调制器
1.掌握用集成模拟乘法器实现全载波调幅和抑止载波双边带调幅的方法。 2.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及载波信号的关系。 3.掌握调幅系数测量与计算的方法。 4.通过实验对比全载波调幅和抑止载波双边带调幅的波形。
包络检波电路
8
四、实验步骤
1.解调全载波调幅信号 (1)m<30%的调幅波检波: 从 J45(ZF.IN)处输入 455KHZ,0.1V. m<30%的已调波,短路环 J46 连通,调整 CP6 中周,使 J51(JB.IN) 处输 出 0.5V~1V 已调幅信号。 将开 关 S13 拨 向左端 ,S14,S15,S16 均拨向右端 , 将示波器 接入 J52(JB.OUT),观察输出波形. (2)加大调制信号幅度,使 m=100%,观察记录检波输出波形. 2.观察对角切割失真: 保持以上输出,将开关 S15 拨向左端,检波负载电阻由 3.3KΩ 变为 100KΩ ,在 J52 处用示波器观察 波形,并记录与上述波形进行比较. 3.观察底部切割失真: 将开关 S16 拨向左端,S15 也拨向左端,在 J52 处观察波形并记录与正常鲜调波形进行比较。 4.将开关 S15,S16 还原到右端,将开关 S14 拨向左端,在 S52 处可观察到检波器不加高频滤波 的现象。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输入信号Vi(mv)TP3
200mv
输入信号fs(MHz)
输出信号Vo(v)TP1
增益(dB)
通频带特性测试:(1)
输入信号fs(KHz)
465KHz
输入信号Vi(mv)TP6
50
100
150
200
输出信号Vo(v)TP7
增益Avo(dB)
动态曲线: 幅度-频率特性曲线:
(2)调节输入信号频率,测试并计算出。
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二极管伏安特性的非线性。众所周知,二极管的伏安特性为指数律,用幂级数展开为
当加到二极管两端的电压v为输入信号VS和本振电压VL之和时,V2项产生差频与和频。其它项产生不需
要的频率分量。由于上式中u的阶次越高,系数越小。因此,对差频与和频构成干扰最严重的是v的一次方项(因其系数比v2项大一倍)产生的输入信号频率分量和本振频率分量。
由图2-2(a)和(b)可以看出,VL单独作用在RL上所产生的ωL分量,相互抵消,故RL上无ωL分量。由VS产生的分量在VL上正下负期间,经D3产生的分量和经D4产生的分量在RL上均是自下经上。但在VL下正上负期间,则在RL上均是自上经下。即使在VL一个周期内,也是互相抵消的。但是VL的大小变化控制二极管电流的大小,从而控制其等效电阻,因此VS在VL瞬时值不同情况下所产生的电流大小不同,正是通过这一非线性特性产生相乘效应,出现差频与和频。
输入信号fs(MHz)
输出信号Vo(v)TP1
增益(dB)
调节输入信号频率,测试并计算出。
谐振曲线的矩形系数测试:
(1)调节信号频率,测试并计算出。
(2)计算矩形系数。
(1)用示波器观测TP6,调节①号板信号源模块,使之输出幅度为150mV、频率为465KHz正弦波信号。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DOC)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前言通信(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大学本科电子类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其相应的实验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它为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开拓思路,增加动手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
本系列实验参考了《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谢嘉奎主编、《高频电子线路》张肃文主编,等教材的相关内容而编写的。
实验内容包括振荡器、调频、调幅、波形变换、综合类实验等,约13个实验。
可以基本满足对理论教材的覆盖面。
如果需要,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相关的实验内容。
实验系统由实验平台和若干个独立实验模块组成,实验平台自带直流电源(+12V、+5V、-12V、-5V)。
实验模块以插板的形式插在实验平台上,除需调节和拨动的器件外,其它元件均焊接在PCB板上。
模块正面印有实验电路图,便于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反面使用透明盒罩,便于学生观察元件,又可对元件加以保护。
本实验课程内容适合高校通信和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学习,若本教材在使用中发现不妥或错误之处,欢迎同学和老师指正。
上海师范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王晨王芳2015.10于上海目录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 (4)实验二三点式LC振荡器与压控振荡器 (8)实验三波形变换电路 (13)实验四模拟乘法器调幅电路 (17)实验五集电极调幅 (20)实验六二极管峰值检波器 (23)实验七锁相环调频 (26)实验八锁相环鉴频 (29)实验九调幅语音通话 (32)实验十调频/调幅接收系统 (35)附录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及应用 (38)第一节OrCAD简介 (38)第二节高频小信号单调谐放大器的仿真 (40)第三节LC振荡器的仿真 (49)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谐振放大器电压增益、通频带、选择性的定义、测试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1、测量各放大器的电压增益;2、测量放大器的通频带与矩形系数(选做);3、测试放大器的频率特性曲线(选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信电子线路实验报告金艳霞通信1202 201203110210 实验一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理解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负载阻抗和激励信号电压变化对其工作状态的影响。
2、掌握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调谐特性和负载特性。
二、实验内容1、调试谐振功放电路特性,观察各点输出波形。
2、改变输入信号大小,观察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放大特性。
3、改变负载电阻值,观察谐振功率放大器的负载特性三、实验仪器1、BT-3频率特性测试仪(选项)一台2、高频电压表(选项)一台3、20MHz双踪模拟示波器一台4、万用表一块5、调试工具一套四、实验原理1、电路的基本原理利用选频网络作为负载回路的功率放大器称为谐振功率放大器,这是无线电发射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放大器电流导通角θ的范围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及丁类等不同类型的功率放大器。
电流导通角θ愈小,放大器的效率η愈高。
如甲类功放的θ=180,效率η最高也只能达到50%,而丙类功放的θ< 90º,效率η可达到80%,甲类功率放大器适合作为中间级或输出功率较小的末级功率放大器。
丙类功率放大器通常作为末级功放以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和较高的效率。
图3-1为由两级功率放大器组成的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其中晶体管Q1组成甲类功率放大器,晶体管Q2组成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这两种功率放大器的应用十分广泛。
五、实验步骤1、按下开关KE1,调节WE1,使QE1的发射极电压VE=2.2V (即使ICQ=7mA,通过测量P5与G两焊点之间的电压,见图0-2所示)。
2、连接JE2、JE3、JE4、JE5。
3、使用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调整TE1、TE2,使得TE1初级与CE7,TE2初级与CE4谐振均在10.7MHz,同时测试整个功放单元的幅频特性曲线,使峰值在10.7MHz处(如果没有BT-3型频率特性测试仪,则这一步不作要求)。
4、从INE1处输入10.7MHz的载波信号(此信号由高频信号源提供,参考高频信号源的使用),信号大小为VP-P=250mV左右。
用示波器探头在TTE1处观察输出波形,调节TE1、TE2,使输出波形不失真且最大。
5、从INE1处输入10.7MHz载波信号,信号大小从VP-P=0mV开始增加,用示波器探头在TTE2上观察电流波形,直至观察到有下凹的电流波形为止(此时如果下凹的电流波形左右不对称,则微调TE1即可)。
如果再继续增加输入信号的大小,则可以观测到下凹的电流波形的下凹深度增加。
(20Mhz示波器探头,如果用×1档看下凹不明显,则用×10档看。
)6、观察放大器的三种工作状态输入信号为Vp-p=250mV左右(由高频信号源提供10.7MHz的载波)。
调中周TE1、TE2(此时负载应为,JE3、JE4、JE5均连上),使电路谐振在10.7MHz上(此时从TTE1处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应不失真,且最大)。
微调输入信号大小,在TTE2处观察,使放大器处于临界工作状态。
改变负载(组合JE3、JE4、JE5的连接)使负载电阻依次变为。
用示波器在TTE2处能观察到不同负载时的电流波形(由临界至过压)。
在改变负载时,应保证输入信号大小不变(即在最小负载时处于临界状态)。
同时在不同负载下,电路应处于最佳谐振(即在TTE1处观察到的波形应最大且不失真。
20Mhz 示波器探头,如果用×1档看下凹不明显,则用×10档看。
)7、改变激励电压的幅度,观察对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
使RL =50Ω(连JE5、JE4、JE3),用示波器观察QE2发射极上的电流波形(测试点为TTE2),改变输入信号大小,观察放大器三种状态的电流波形。
六、实验总结1.波形f=10.7MHZ 峰峰值250MV的载波信号调节TE1,TE2波形最大不失真输入信号TT1输出波形,最大不失真凹波形当R L=51Ω时:P0=U L2/R L= 8.66x10-4 w P D=2.86x 10-2w η=P0/P D=3.02x10-2当R L=560Ω时:P0=U L2/R L= 1.73x10-5 w P D=1.96x 10-2wη=P0/P D=8.8x10-43.负载特性曲线实验三正弦振荡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晶体管(振荡管)工作状态、反馈大小对振荡幅度与波形的影响。
2、掌握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振荡性能的测量方法。
3、研究外界条件变化对振荡频率稳定度的影响。
4、比较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加深对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高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1、调试LC振荡电路特性,观察各点波形并测量其频率。
2、观察振荡状态与晶体管工作状态的关系。
3、观察反馈系数对振荡器性能的影响。
4、比较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
三、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一台2、万用表一块3、调试工具一套四、实验原理电容三端式振荡器共基电容三端式振荡器的基本电路如图4-2所示。
图中C3为耦合电容。
图中与发射极连接的两个电抗为同性质的容抗元件C1和C2,与基极连接的为两个异性质的电抗元件C2和L,根据判别准则,该电路满足相位条件。
五、实验步骤1、按下开关K51,则LED51亮。
调节W51使R55两端的电压VR55=2V(即测P2与G两焊点之间的电压)。
2、(1)连接J54、J52(此时J53、J55、J56断开),用示波器在TT51处观察振荡波形,调节CC51使振荡波形频率为10.7MHz。
(2)连接J54、J53(此时J52、J55、J56断开),用示波器在TT51处观察振荡波形,微调CC51,使振荡频率为10.245MHz。
3、观察振荡状态与晶体管工作状态的关系连接J54、J52(此时J53、J55、J56断开),调节W51,观察TT51处波形的变化情况,测量波形变化过程中振荡管的发射极电压(多测几个点)并计算对应的IE。
4、观察反馈系数对LC振荡器性能的影响参考附图G4,组合连接J54、J55、J56使反馈系数分别等于1/2、1/3、1/5、1/8、1/10。
观察TT51处信号幅度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
(C56=100 pF, C57=200pF,C58=470 pF,C59=1000 pF)5、比较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
分别接通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在TT51处用频率计观察频率变化情况。
六、实验总结1、数据及分析。
J52= 10.7165Mhz J53= 10.2449MHz分析:电容值变小时,幅度也相应变小,反馈系数与计算值相符,反馈大小与振幅正相关。
2、LC振荡器与晶体振荡器的优缺点:LC振荡可用的频率范围宽,电路简单灵活,成本低,容易做到正弦波输出和可调频率输出。
但它的频率稳定度低,频稳度只能达到10-3—10-5数量级,要求频稳度超过10-5数量级必须采用晶体振荡器,温漂时漂都比较大;晶体稳频振荡器的频率单一不可调,利用其固有振动频率,能有效控制和稳定振荡频率,使输出频率精度高,温漂时漂都很小。
3、为什么静态电流Ieo增大,输出振幅增加,而Ieo过大反而会使振荡器输出幅度下降?这是三极管的自身特性决定的。
三极管IC过大时,HFE值会减小,使振荡器的放大器环节倍数降低,所以会降低输出幅度,而且会造成输出波形失真。
如果过大,还会造成振荡器停振。
实验四集电极调幅与大信号检波实验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加深对集电极调幅和二极管大信号检波工作原理的理解;2、掌握动态调幅特性的测试方法;3、掌握利用示波器测量调幅系数ma的方法;4、观察检波器电路参数对输出信号失真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调试集电极调幅电路特性,观察各点输出波形。
2、改变输入信号大小,观察电流波形。
3、观察检波器的输出波形。
三、实验仪器1、20MHz双踪模拟示波器一台四、实验原理1、原理(1) 集电极调幅的工作原理集电极调幅是利用低频调制电压去控制晶体管的集电极电压,通过集电极电压的变化,使集电极高频电流的基波分量随调制电压的规律变化,从而实现调幅。
实际上,它是一个集电极电源受调制信号控制的谐振功率放大器,属高电平调幅。
调幅管处于丙类工作状态。
集电极调幅的基本原理电路如图5—1所示:(2)二极管大信号检波的工作原理当输入信号较大时,利用二极管单向导电特性对振幅调制信号的解调,称为大信号检波。
大信号检波原理电路如图5-5(a)所示。
检波的物理过程如下:在高频信号电压的正半周时,二极管正向导通并对电容器C充电,由于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阻很小,所以充电电流iD很大,使电容器上的电压uc很快就接近高频电压的峰值。
充电电流的方向如图5-5(a)图中所示。
五、实验内容1、调整工作状态:按下K61,则LED61亮。
调节W61使Q61发射极对地电压UEQ=2.1V(即测P3与G两焊点间的电压)。
2、从IN61处输入频率为10.7MHz,Vp-p=250mV左右的载波信号。
为得到更好的调幅波信号,实验中可微调10.7MHz信号的大小。
在TT61处用示波器观察输出波形,调节T63、T61使TT61处输出信号最大且不失真。
3、测试动态调制特性用示波器在Q61发射极测试输出电流波形(测试点为TT63),改变从IN61处输入信号的大小(即调WF1,信号幅度从小到大),直到观察到电流波形顶点有下凹现象为止,此时,Q61工作于过压状态,保持输入信号不变,从IN63处输入1KHz的正弦波调制信号VΩ(VΩ由低频信号源提供),VΩ的幅度由0.5V开始增加(信号最大时Vp-p=7V)。
此时用示波器在TT61处可以看到调幅波如图5-10。
改变VΩ大小,记下不同的VΩ时的调幅系数ma。
4、观察检波器的输出波形分以下三种情况,用示波器在TT62处观察检波器输出波形。
此处给出的连接方式是参考连接,实验时可适当调节以使实验效果最佳。
(1)观察检波器不失真输出波形(连接J62、J65,此时J63、J64、J65断开)。
(2)观察对角线切割失真(连接J63、J65,此时J62、J64、J66断开)。
若对角线切割失真不明显,可加大ma,即增大调制信号幅度或适当改变J62、J63、J64、J65、J66的连接。
(3)观察负峰切割失真(连接J62、J64,此时J63、J65、J66断开),若负峰切割失真不明显,可适当改变J62、J63、J64、J65、J66的连接。
六、实验结果1总结:当V2减小,A保持不变,B增大,ma减小。
2、波形图不失真不失真改变参数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