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合集下载

古琴的认识和理解

古琴的认识和理解

古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它是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之悠久、文化内涵之丰富,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从认识上来说,古琴的形态和构造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其长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三百六十五天;面板呈弧形,象征天;地板是平的,象征地;最初古琴只有五弦,象征君、臣、民、事、物,暗合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徵、羽,据传在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代,分别各加一根弦,增至七弦;古琴有十三个徽位,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闰月;古琴下有两个出音孔,称为龙池,凤沼,象征太阳和月亮。

从理解上来说,古琴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也是其独特之处。

古琴的音色有三种:泛音、散音和按音。

泛音空灵清越,象征天的声音;散音厚重朴拙,象征地的声音;按音细微悠长,象征人的声音。

古琴的演奏技巧也非常丰富,包括右手基本指法抹、挑、勾、剔、打、摘、擘、托和左手基本指法吟、猱、绰、注、掩、跪、掏等。

此外,古琴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古琴曲目众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如《高山流水》、《广陵散》等。

这些曲目不仅旋律优美,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总的来说,古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音乐魅力的乐器。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理解和欣赏古琴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同时也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之心。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优美的一种,它被誉为“乐器之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价值。

古琴发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音质和演奏技巧,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音乐表现力、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历史最久远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琴最初被用作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的伴奏乐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到唐代,古琴的演奏技巧已经非常成熟,同时其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宋代时期,古琴更是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最爱,它们将其视为艺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并发扬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古琴的音乐表现力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质而闻名于世,他的音色柔和、幽雅、清新,能够表达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古琴的音乐是通过琴身共鸣和指法的变化来表现出来的,它能够模拟出天真、淡泊、清雅、高妙、慷慨、豪迈、忧愁等不同情感。

古琴表现力丰富,既可以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也能够表现出深刻的感情。

它能够让人们感到它的音乐是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让人们沉浸在完美的音乐中。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演奏的技巧非常独特,它主要通过拨弦、撩弦、扣弦、泛音、颤音等指法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古琴演奏技巧的高妙之处在于,它能够组合不同的指法来实现速度与音色的转换,从而进一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古琴演奏也需要弹者配合自由的速度变化,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古琴演奏技巧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炼,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四、古琴的演奏风格古琴演奏风格主要包括学派和个人风格两个方面。

学派是指古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流派性的不同演奏特点,每个学派都有其特有的演奏风格和表现手法。

而个人风格则是指弹者在学习、研究古琴演奏技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演奏风格。

这个风格既包括弹奏技巧的独特性,也包括表现主题意境的独创性。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中国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

它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以下将从音色、音律、琴身、演奏技巧等方面探讨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琴的音色给人以深沉、悠远、宁静的感觉。

古琴的音色柔和而富有穿透力,能够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它不同于其他乐器的响亮和高亢,而是更注重表现出内敛和含蓄的性格。

这种音色特点使得古琴成为了表达情感、抒发心境的理想乐器。

中国古琴的音律体系独特而精妙。

古琴音律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强调音律与情感的紧密联系。

在古琴音乐中,各种音律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旋律和节奏,更重要的是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传达情感和意境。

古琴音律的丰富性和变化性为演奏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同时也给听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听觉享受。

古琴的琴身造型简洁而典雅,给人以高雅、典雅的审美感受。

琴身通常由檀木或竹木制成,外观简洁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雕刻,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古琴的琴身通常呈长方形,两端略微弯曲,整体造型流线型美观大方。

琴身的简约设计既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雅特点,也为演奏提供了舒适的手感和灵活的演奏技巧。

古琴的演奏技巧独特而精湛,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演奏古琴需要细腻的手指技巧和对音乐节奏的灵敏把握,同时需要演奏者对音色和音律的准确把握。

演奏古琴不仅仅是简单的按弦发声,更需要通过手指的轻拨和按压来表达出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

演奏古琴的技巧要求高,但也正是这种技巧的要求使得古琴的演奏更加丰富多样,表现力更强,给人以更加深入的艺术享受。

总结起来,中国古琴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音律、琴身和演奏技巧等方面。

古琴音色深沉宁静,音律精妙多样,琴身简约典雅,演奏技巧独特精湛。

这些特点使得古琴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我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无论是演奏者还是听众,都能够通过古琴的音乐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琴的介绍

中国古琴的介绍

中国古琴的介绍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

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

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

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

指法是用手指按住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

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

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

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中国古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器乐,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琴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内敛的艺术表达。

对古琴的认识

对古琴的认识

对古琴的认识: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的七大音乐器之一。

它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由梧桐木制成,有七根弦,代表着“天、地、风、云、山、水、人”七种声音。

古琴音色深沉、幽远,常常被用来演奏中国古典音乐和伴奏诗词。

古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精神内涵,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

学习古琴需要细致的技艺和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因此古琴被视为一种表达内心情感和修身养性的艺术方式。

除了音乐表演外,古琴也常被用作中国传统文人的陪侍之物,成为他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

古琴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如日本的琴、朝鲜的琴等,展现了其在东方音乐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古琴也逐渐受到国际音乐界的关注,成为跨文化交流和音乐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的意象解读

古琴的意象解读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和情感解读。

1. 和谐与平静:古琴的音色柔和、清澈,弹奏时需要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的平静。

因此,古琴常被视为和谐与平静的象征,它能帮助人们沉静心神,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忍耐与修行:学习古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耐心的磨砺。

弹奏古琴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琴弦的紧绷和指法的技巧性,这需要弹奏者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修行的意志力。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忍耐力和修行精神的象征。

3. 知音与情感表达:古琴常常被用来传递情感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弹奏古琴的人希望能够通过音乐与他人产生共鸣,找到知音。

因此,古琴也象征着寻找情感交流、表达内心情感和与他人建立深厚联系的愿望。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弹奏古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智慧。

这些是对古琴的一些常见的意象解读,但是古琴的意义和象征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关于古琴的介绍

关于古琴的介绍

关于古琴的介绍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制作、演奏、保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古代,古琴被赋予了宗教、文化、政治等多重意义,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古琴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乐器。

明清时期,古琴逐渐走向民间,成为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古琴的制作古琴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削形、雕刻、装饰等。

古琴的材料主要有梧桐木、核桃木、紫檀木等。

其中梧桐木最为常用,因为它具有轻盈、坚韧、音色优美等特点。

制作古琴需要考虑到琴身、琴头、琴尾、弦轴、弦等多个部分的结构和比例,以保证琴的音质和外观的完美结合。

三、古琴的演奏古琴的演奏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巧。

首先,需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将琴放在膝上,两手握住琴杆和弦轴。

其次,需要掌握正确的指法和弹奏技巧,例如轻拂、掐弦、泛音等。

古琴的曲目主要有古曲、古乐、古诗等,其中古曲最为常见,包括《广陵散》、《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四、古琴的保养古琴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艺术品,需要进行良好的保养。

首先,需要注意环境的干燥和湿度,避免古琴受潮或变形。

其次,需要注意琴弦的调整和更换,保持弦的紧度和音质。

古琴还需要定期上油、擦拭和保养,以保证其外观和音质的完美。

总之,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琴的制作、演奏和保养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琴的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与欣赏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与琴曲。

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

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就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就是说琴界人士都就是以文名世。

但就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就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

所以说,古琴音乐就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就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

那么如何理解与欣赏古琴呢?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就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

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就是乐器,其作用也不就是为了娱乐,而就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与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

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与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与道德情操。

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就是“静美”。

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

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

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

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就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

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

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与,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

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瞧来就是“神采飞扬”。

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瞧,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

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就是嵇康。

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与润而远”的审美思想。

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就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就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就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她音乐的特性。

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

而古琴音乐的“远”则就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

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就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

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

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

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就是明朝的虞山琴派。

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就是琴的至高境界。

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于前代,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的营造更为形象化而富于哲理性。

,“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河流就是她的腰带,高山就是她的屏障,她完全跟自然、跟天地、跟宇宙完全融合为一,这就是写她为人豁达、宽阔的胸怀与高尚的情操。

”要理解古琴音乐,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悦耳动听的音乐,而要了解儒、道、禅传统文化,达到更高的哲理性的要求。

吴钊认为,要弹好古琴,更应追求技、艺、道三者的统一。

首先要掌握扎实的演奏技术,然后要追求古琴音乐的艺术性,更要追求深刻的琴道。

追求琴道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技巧,而正就是要在掌握了扎实的演奏技巧,并能够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升。

“古代‘琴棋书画’就是文人用以修身养性的‘四艺’,并非出于获得现实经济利益的目的,因此琴作为四艺之首,本身就具有一定超凡脱俗的性质。

而在当今商品社会中,金钱与道艺往往形成了矛盾冲突”。

古琴音乐的创作就是用减字谱纪录的,就是一个没有节奏规定的乐谱,在打谱、演奏等方面如何更全面准确的反映出琴曲的原貌,再现古人的艺术精神,让欣赏者产生共鸣,这的确不就是一件简单的事。

古琴音乐的欣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她就是一个多方面的整体运行的结果,在古琴音乐中那些独立于旋律之外又构成整个音乐审美的东西都就是值得探讨的。

我的一位朋友前几天听了龚一老先生关于古琴中的变调的讲座,当时就听了《梅花三弄》《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平沙落雁》,《阳春白雪》等的弹奏后说:她听到的那种磨擦音很奇妙,那就是其她乐器从未有过的,这里面好像听出了演奏者的情感与气息。

这正就是我们平日在弹琴时极力要克服的并认为就是噪音的东西,却让听众产生了意外的视觉联系,这种独特的音乐感观让我们对古琴音乐的欣赏需要一些多角度的思考。

那么如何欣赏古琴呢?二.古琴音乐的欣赏1、乐曲本身的主旋律就是音乐的根本。

旋律就是建立音乐形象的基础,就是人类另一种沟通的语言。

当各民族人们创造了自己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她们独特的音乐。

从贝多芬的交响乐到中国的传统单声部音乐也都无不突显着她的差别。

古琴音乐赖以传承的减字谱琴曲,记录了乐曲的主旋律。

对古琴的减字谱打谱就是对古人原始创作的一个二度创作,历代文人(琴人)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一百五十多部琴谱,三千多首琴曲中,不乏一批传世的艺术精品。

一个成功的打谱琴曲取决于多方面,这里有师承关系、有琴人个体的资质禀赋、更有所处时代适事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文化差异的特点,因此才有了我们今天可以瞧到的同一首曲目有若干个版本的原因。

当然今天我们还可以不断地给予她新的诠释,只要您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去超越前人。

古琴就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她的演奏有150多种的指法,而且在演奏不同的曲目时,相同指法又有不同的力度及速度等多种变化要求,她就是用演奏技巧、体态幅度、情绪感染、表演环境等等所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音乐建筑,这样的感染力就是不同于其她乐器的。

例如:钢琴音乐键盘就是固定的,西方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就是科学的精确,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钢琴可以就是演奏者演奏,也可以就是电子程序编制的机诫操作,而古琴却不可以,因为她有太多的音乐之外的内容了。

2、演奏者的表现也就是影响观众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一首琴曲不同演绎方式其效果就是不同的。

因此,为表达古琴乐曲的特出氛围,在演奏上除了演奏者要有娴熟的技法之外还要有很多重要的内容。

如:环境气氛的烘托,演奏者的传统服饰、肢体语言的诉求、动作幅度的变化、生情气运的行走、随机爆发的力量,所有这些都就是在配合旋律的更全面展示的必要整体,构成一个统一的审美。

这些附着在音乐过程中的东西比起音乐本身的旋律就是次要的,但又就是不可缺少的。

她独立在纯粹的音乐之外,却赋予了音乐更多的内涵,可以说就是观众因循理解乐曲的必要的内容之一。

有时一缕香烟的缭绕、一个臂身的摇动,一个手腕的举落,一个几秒钟的休止所营造的时间与空间的停滞,都会使听众产生某种内心的契合,这就是所有音乐都力图达到的效果,但就是古琴音乐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更突显了她的特殊性的要求。

同时,古琴又就是一个小音量的乐器,演奏者在演奏时通过指腕臂身的动作就是引领观众进入音乐,为了弥补音量的不足,力图通过自己的表现来打动听众,利用肢体语言的诉求、表情变化的感染以及复杂的指法所够成技巧的强大,就是手指与七条弦的博弈。

同时古琴文化原有的那种类宗教的仪式包括:沐浴、焚香等被人们的意识崇高化了的规制,虽然到现在已经慢慢散发,但在人们的意识里还就是有一种庙宇的庄严与神秘感,这为古琴音乐的欣赏更增添了几分旋律之外的遐想。

这种以乐曲旋律为主线所提供的所有外部条件的配合整体,就是古琴欣赏的另一个层面。

3古琴音乐独特的表现方式所产生的欣赏效果奥地利的著名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讲到:“每一种艺术必须从它自己特殊的技术条件来认识,必须从它本身来理解,每一种艺术的美的法则就是跟这种艺术的材料与技术的特点分不开的。

”古琴音乐独特的表现还在于她的技法上的特出处理,她的吟、猱、绰、注的技法表现使音产生的自身变化,对于音韵的延长作为音过程的特定式样早在20多年前就被沈恰老师命名为“音腔”,在“音腔论”这篇文章中深刻揭示了汉族音乐形态与风貌的独特性。

她认为“音腔”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传统音乐对“带腔的音”所体现的美的意趣的追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人们思想的结果,这种音的长短、枯实、明暗、急徐等变化都就是随机的,无法完全用音符的实值来记录的,但就是她仍然可以使人感觉它们就是音过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音腔”作为一种模式单位,就是指包含有一个体的有机整体。

“凡就是指包含有一个体的,在心理产生知觉完形效应的音过程,就叫做音腔”这就就是她的定义。

同时我们发现古琴的弹奏所产生的磨擦音同样具有上述的特征。

首先古琴这样乐器就是所有弦乐里弦长最长的乐器,她的有效振动弦长要达到108—114CM,她所具有的七条弦的音域宽广,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这就决定了在演奏时音位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长,古琴的弹奏就是点与点之间的移动,根据乐曲演奏的需要,手在弦上的快速移动势必发出擦、擦的声响,(这里有古琴乐器的弦长的特点,也有弦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应该说有一部分磨擦音就是乐曲中音符规定所需要的,还有一部分则就是随机发出的,她就是回避不掉的,就是客观存在的。

同时我们意外的发现:这种演奏过程中的痕迹甚至有音符之外的节奏性的东西,她配合演奏中的急、徐、张、迟恰恰反映了演奏者的紧张度与内在的情绪把控。

在许多弦乐演奏中,演奏员的手指演奏的移动就是不具有音乐性的,恰恰就是要把可能的杂响掩盖住的。

而古琴的这个随机滑动移走的声响就是不可掩盖的,就是或然发出的声响,然而它完全可能成为音乐欣赏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理解为从音乐的背后瞧到音乐家的情感与力量、这一摩擦音所独有的魅力也就是古琴音乐独具的。

然而这种现象却被现代的人们所忽视或没有被完全意识到,甚至把它笼统地视为噪音。

的确现在我们有了钢弦,已经可以大大的克服磨擦音的出现,我们的耳朵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精确纯净的音色,但就是过去的人就是根本不可能作钢弦之想的,所以过去的人也根本无法回避磨擦音,或者只能作局部的掩盖,或许根本就不去理会她。

而我们现在来欣赏她们的音乐遗响时,对于这种略带古拙的传统表现方式与并不纯粹的音响却有着一种审美享受的认同感。

在现代音乐里也有许多的音响作为音乐的元素,如西方音乐里的流水声音、中国民族歌舞中的扇舞中,扇子打开的声音与音乐容成一体,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意识到的,非乐器的声响在规定的情景里作为节奏关系中的一环同样就是艺术表现的需要。

所以我们也有理由来接受古琴的这个噪音音响,因为她的确存在于历史传承下来的遗响里。

无论我们今天怎样把古琴改进,我们还就是要抱着虔诚的心去聆听前人留下的东西,去学习与体味她们,去感受与欣赏她们,当我们把这个噪音音响作为一种运动过程来理解,把她作为旋律音高持续之后的一个形态,把她瞧成音与音之间的有机联系又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她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空间感都对整个音乐的形态与风貌产生深刻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