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神经网络拟合函数

合集下载

基才BP神经网络的数字式涡流传感器特性曲线拟合的实现

基才BP神经网络的数字式涡流传感器特性曲线拟合的实现

电 涡流 传 感 器 的 等 效 阻抗 可表 示 为 :- z R+i
B P算 法 是一 种 监督 式 的 学 习算 法 。 P神 经 网络 算 法 的主 B
要 思 想是 : 假设 输 入 样 本 为 J , 2… , , P 尸 , 只 目标 样本 为 , , , l …
R l = + 丽oM2 J 2

当神 经 元 有 多个 输 入 毛 ( 12 i , ,… , = m)和 单 个 输 出 时 , 入 和输 出 的关 系 如 ( ) 所 示 : 输 6式
、● 1
求解 () 1 式所 示 方 程 组 , 可得 电 涡流 传 感 器 的 等 效 阻抗 如
竹=
f =l
W 托一I 6 )
过 铁 心 的 磁 通 是 随 着 电 流 做 周 期 性 变 化 的 , 以 在 这 些 闭合 所
但 是 在 实 际 中利 用 涡 流 传 感 器 进 行 位 移 测 量 时 . 入 输 和 输 出 特 性 曲线 存 在 较 为 严 重 的 非 线 性 关 系 , 响 到 传 感 影 器 的 测 量 精 度 . 了 提 高 传 感 器 的 测 量 精 度 , 际 中 经 常 为 实 通 过 计 算 机 利 用 最 小 二 乘 法 、 表 法 、 性 插 值 等 方 法 解 查 线
() 3

网络 的输 出为 A。 , , , … A 。当输 出与 目标 样本 产 生误 差 之 A:
后 , 用误 差 反 向传 播 回 去进 行 调 整 权 值 , 可 能 使 输 出 A , 利 尽 A , , 与 目标 样 本 , , , 相 近 , 误 差达 到最 小 值 , … A … 使 权
与 现 有 最 小二 乘 法 进 行 对 比 。仿 真 结果 表 明 , 于 B 基 P算 法 所 得 拟 合 曲 线误 差很 小 、 收敛 速 度 快 且 具 有 更 高的 拟 合 精

BP神经网络拟合平稳跟踪眼震信号

BP神经网络拟合平稳跟踪眼震信号
21 0 0年
第1 期
S I N E E H O O YIF R A I N CE C &T C N L G O M T N O
OI 论坛 0 T
科技信息
B P神经网络拟合平稳跟踪眼震信号
王长元 郭 蓉 ( 安工业大 学计算机 科 学与工 程学 0 2
要 】 前庭 功能 检 查 中 , 对 平稳 跟 踪 信 号 进 行 分 析 , 须 先 对 实验 者 的跟 踪 数 据 信 号 进 行 曲线 拟 合 。 由于 B 在 要 必 P神 经 网络 可 以 实现 输
入 和 输 出间 的任 意 非 线性 , 得 它 在 函 数逼 近 上 有 广 泛 的 应 用 。因此 本 文用 B 使 P神 经 网络 对 平 稳 跟 踪 信 号进 行 曲线 拟 合 。 网络 的训 练 方 法采 对 用 贝叶 斯 正 则 化 算 法 。 实验 表 明 , 合 的 曲 线 和正 弦 曲线 基 本 吻 合 , 可 能 的通 过 了样 本 点 , 排 除 少数 点 的 干扰 。 拟 尽 也 【 键 词 】 P神 经 网络 ; 关 B 平稳 跟 踪 信 号 ; 贝叶 斯 正 则 化 算 法
p rutts us i et.Aste BP n u a ewok c n a he ea y n n ln a ew e h n u n u p t h e rln t r a c iv n o —i e rb te n t eip ta d o tu .ma igi h sa wiern eo p lc t n l te kn t a d a g fa p iai sO h o l
meh d o h ew r .Ex ei nss o h tte ftd c re i i lrt h ie e re n h u v h o h t e smpe p it s mu h a to n te n t o k p rme t h w ta h te u v ssmi o te sn u .a d t e c re trug h a l ons c s i a v a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弗兰克-赫兹实验曲线拟合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弗兰克-赫兹实验曲线拟合

经 网络应用于弗 兰克一 赫兹实验板极 电流加速 电 压 图像 绘制 中 , 并 设计 了相 应 数据处 理 程序 。
1 B P神经 网络简介
B P网络 的 成 功 应 归 功 于 B P算 法 的 提 出 。 B P算 法 属 于一 种 监 督 式 的 学 习算 法 。其 主 要 思 想是 : 对 于输 人学 习样 本 , 已知 与其 对应 的输 出样 本 。学 习 的 目的是用 网络 的实 际输 出 与 目标 矢量 之间的误差来修改其权值 , 使实际与期望尽 可能 地接近 , 即使 网络输出层的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 , 他是 通 过连 续不 断地 在相 对 于误差 函数 斜率 下 降 的方 向上计算 网络权值 和偏 差 的变 化而 逐渐 逼 近 目标 的。每一 次权 值 和偏 差 的变化 都 与 网络 误差 第 Biblioteka 6卷第 6期 大





Vo 1 . 2 6 No . 6
De c .2 01 3
2 0 1 3年 1 2 月
P H YS I CAL EXP ERI M ENT OF C0LLEGE
文章编号 : 1 0 0 7 — 2 9 3 4 ( 2 0 1 3 ) 0 6 — 0 0 9 5 — 0 2
n e t =n e w f f ( mi n m a x ( P ) , [ B o , 1 ] , { t a n s i g , p u r e l i f} ) ; 9 / 6 t a n s i g : 双 曲正切 S型传 输 函数 n e t . t r a i n P a r a m. e p o c h s =3 0 0 0 ; 训 练 时间 ^ 《 一 遥斟 v 《 鼙辎 n e t . t r a i n P a r a m. g o a l —g o a l ; 训 练 目标 误 差, 运行 需前 自定 义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函数拟合——程序设计说明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函数拟合——程序设计说明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函数拟合——程序设计说明程序设计说明:1.确定网络结构首先,需要确定BP神经网络的结构,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节点数。

输入层的节点数由样本的特征数确定,隐藏层的节点数可以通过试验确定,输出层的节点数则由问题的要求确定。

2.初始化网络参数初始化网络的权值和偏置,可以使用随机数生成,初始值不能太大或太小。

权值和偏置的初始值会对模型的训练效果产生影响,一般可以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来选择。

3.前向传播通过前向传播,将样本数据输入到神经网络中,并计算每个神经元的激活值。

激活函数可以选择Sigmoid函数或者ReLU函数等非线性函数。

4.计算误差5.反向传播通过反向传播,将误差从输出层向输入层传播,更新网络的权值和偏置。

反向传播的过程可以使用梯度下降法来更新网络参数。

6.训练网络7.测试网络使用未参与训练的样本数据测试网络的泛化能力,计算测试误差。

如果测试误差较小,说明网络能够较好地拟合非线性函数。

8.参数调优根据训练误差和测试误差结果,可以调整网络的参数,如学习率、隐藏层节点数等,以提高网络的训练效果和泛化能力。

9.反复训练和测试网络根据需要,反复进行训练和测试的过程,直至网络的训练误差和测试误差均满足要求。

这是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函数拟合的程序设计说明,通过实现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进行非线性函数的拟合和预测。

在具体实现中,可以使用Python等编程语言和相应的神经网络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等,来简化程序的编写和调试过程。

同时,为了提高程序的性能和效率,可以使用并行计算和GPU加速等技术。

BP神经网络与多项式拟合曲线

BP神经网络与多项式拟合曲线

BP 神经网络与多项式拟合曲线摘要 首先介绍了曲线拟合的原理及其在曲线拟合中的应用。

接着讨论了BP 神经网络的原理,研究了非线性拟合的在MATLAB 中仿真过程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利用神经网络进行非线性拟合具有拟合速度快、拟合精度高的特点。

关键词:曲线拟合;BP 神经网络;MATLAB0 引言在实际工程应用和科学实践中,为了描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需要根据一组测定的数据去求得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的一个函数关系)(x f y =,使其在某种准则下最佳地接近已知数据。

曲线拟合是用连续曲线近似地刻画或比拟平面上离散点组所表示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

从一组实验数据(i i y x ,) 中寻求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之间的函数关系)(x f y =来反映x 和y 之间的依赖关系,即在一定意义下最佳地逼近已知数据。

应用曲线拟合的方法揭示数据之间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多项式曲线拟合 1.1 曲线拟合原理最小二乘法原理:对给定的数据点(i i y x ,)(N i ,...,2,1=),在取定的函数类φ中,求函数φ∈)(x f ,使误差i i y x f -)((N i ,...,1,0=)的平方和最小,即[]∑=-Ni iiy x f 02)(取到最小值。

从几何意义上讲,就是寻求与给定点(i i y x ,)(N i ,...,2,1=)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的曲线)(x f y =。

函数)(x f 称为拟合函数或最小二乘解,求拟合函数)(x f 的方法称为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拟合函数和标志数据点之间的垂直距离是该点的误差。

对该数据点垂直距离求平方,并把平方距离全加起来,拟合曲线应是使误差平方和尽可能小的曲线,即是最佳拟合。

1.2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对非线性函数)+=,进行曲线拟合。

xy-16ex p(22x1.2.1 拟合过程选取拟合区间为-5:0.1:5.用10阶、30阶不同阶数对函数进行拟合,绘制出拟合曲线图,比对拟合效果差异。

BP神经网络用于函数拟合与模式识别的Matlab示例程序 - 副本

BP神经网络用于函数拟合与模式识别的Matlab示例程序 - 副本

BP神经网络用于函数拟合与模式识别的Matlab示例程序clcclearclose all%---------------------------------------------------% 产生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每一列为一个样本P1 = [rand(3,5),rand(3,5)+1,rand(3,5)+2];T1 = [repmat([1;0;0],1,5),repmat([0;1;0],1,5),repmat([0;0;1],1,5)];P2 = [rand(3,5),rand(3,5)+1,rand(3,5)+2];T2 = [repmat([1;0;0],1,5),repmat([0;1;0],1,5),repmat([0;0;1],1,5)];%---------------------------------------------------% 归一化[PN1,minp,maxp] = premnmx(P1);PN2 = tramnmx(P2,minp,maxp);%---------------------------------------------------% 设置网络参数NodeNum = 10; % 隐层节点数TypeNum = 3; % 输出维数TF1 = 'tansig';TF2 = 'purelin'; % 判别函数(缺省值)%TF1 = 'tansig';TF2 = 'logsig';%TF1 = 'logsig';TF2 = 'purelin';%TF1 = 'tansig';TF2 = 'tansig';%TF1 = 'logsig';TF2 = 'logsig';%TF1 = 'purelin';TF2 = 'purelin';net = newff(minmax(PN1),[NodeNum TypeNum],{TF1 TF2});%---------------------------------------------------% 指定训练参数% net.trainFcn = 'traingd'; % 梯度下降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gdm'; % 动量梯度下降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gda'; % 变学习率梯度下降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gdx'; % 变学习率动量梯度下降算法%% (大型网络的首选算法 - 模式识别)% net.trainFcn = 'trainrp'; % RPROP(弹性BP)算法,内存需求最小%% 共轭梯度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cgf'; % Fletcher-Reeves修正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cgp'; % Polak-Ribiere修正算法,内存需求比Fletcher-Reeves 修正算法略大% net.trainFcn = 'traincgb'; % Powell-Beal复位算法,内存需求比Polak-Ribiere修正算法略大% (大型网络的首选算法 - 函数拟合,模式识别)% net.trainFcn = 'trainscg'; % Scaled Conjugate Gradient算法,内存需求与Fletcher-Reeves修正算法相同,计算量比上面三种算法都小很多%% net.trainFcn = 'trainbfg'; % Quasi-Newton Algorithms - BFGS Algorithm,计算量和内存需求均比共轭梯度算法大,但收敛比较快% net.trainFcn = 'trainoss'; % One Step Secant Algorithm,计算量和内存需求均比BFGS 算法小,比共轭梯度算法略大%% (中小型网络的首选算法 - 函数拟合,模式识别)net.trainFcn = 'trainlm'; %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内存需求最大,收敛速度最快%% net.trainFcn = 'trainbr'; % 贝叶斯正则化算法%% 有代表性的五种算法为:'traingdx','trainrp','trainscg','trainoss', 'trainlm' %---------------------%net.trainParam.show = 1; % 训练显示间隔net.trainParam.lr = 0.3; % 学习步长 - traingd,traingdmnet.trainParam.mc = 0.95; % 动量项系数 - traingdm,traingdxnet.trainParam.mem_reduc = 10; % 分块计算Hessian矩阵(仅对Levenberg-Marquardt 算法有效)net.trainParam.epochs = 1000; % 最大训练次数net.trainParam.goal = 1e-8; % 最小均方误差net.trainParam.min_grad = 1e-20; % 最小梯度net.trainParam.time = inf; % 最大训练时间%---------------------------------------------------% 训练与测试net = train(net,PN1,T1); % 训练%---------------------------------------------------% 测试Y1 = sim(net,PN1); % 训练样本实际输出Y2 = sim(net,PN2); % 测试样本实际输出Y1 = full(compet(Y1)); % 竞争输出Y2 = full(compet(Y2));%---------------------------------------------------% 结果统计Result = ~sum(abs(T1-Y1)) % 正确分类显示为1Percent1 = sum(Result)/length(Result) % 训练样本正确分类率Result = ~sum(abs(T2-Y2)) % 正确分类显示为1Percent2 = sum(Result)/length(Result) % 测试样本正确分类率******************************************************************% BP 神经网络用于函数拟合% 使用平台 - Matlab6.5% 作者:陆振波,海军工程大学% 欢迎同行来信交流与合作,更多文章与程序下载请访问我的个人主页% 电子邮件:luzhenbo@% 个人主页:clcclearclose all%---------------------------------------------------% 产生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P1 = 1:2:200; % 训练样本,每一列为一个样本T1 = sin(P1*0.1); % 训练目标P2 = 2:2:200; % 测试样本,每一列为一个样本T2 = sin(P2*0.1); % 测试目标%---------------------------------------------------% 归一化[PN1,minp,maxp,TN1,mint,maxt] = premnmx(P1,T1);PN2 = tramnmx(P2,minp,maxp);TN2 = tramnmx(T2,mint,maxt);%---------------------------------------------------% 设置网络参数NodeNum = 20; % 隐层节点数TypeNum = 1; % 输出维数TF1 = 'tansig';TF2 = 'purelin'; % 判别函数(缺省值)%TF1 = 'tansig';TF2 = 'logsig';%TF1 = 'logsig';TF2 = 'purelin';%TF1 = 'tansig';TF2 = 'tansig';%TF1 = 'logsig';TF2 = 'logsig';%TF1 = 'purelin';TF2 = 'purelin';net = newff(minmax(PN1),[NodeNum TypeNum],{TF1 TF2});%---------------------------------------------------% 指定训练参数% net.trainFcn = 'traingd'; % 梯度下降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gdm'; % 动量梯度下降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gda'; % 变学习率梯度下降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gdx'; % 变学习率动量梯度下降算法%% (大型网络的首选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rp'; % RPROP(弹性BP)算法,内存需求最小%% 共轭梯度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cgf'; % Fletcher-Reeves修正算法% net.trainFcn = 'traincgp'; % Polak-Ribiere修正算法,内存需求比Fletcher-Reeves 修正算法略大% net.trainFcn = 'traincgb'; % Powell-Beal复位算法,内存需求比Polak-Ribiere修正算法略大% (大型网络的首选算法)%net.trainFcn = 'trainscg'; % Scaled Conjugate Gradient算法,内存需求与Fletcher-Reeves修正算法相同,计算量比上面三种算法都小很多%% net.trainFcn = 'trainbfg'; % Quasi-Newton Algorithms - BFGS Algorithm,计算量和内存需求均比共轭梯度算法大,但收敛比较快% net.trainFcn = 'trainoss'; % One Step Secant Algorithm,计算量和内存需求均比BFGS 算法小,比共轭梯度算法略大%% (中型网络的首选算法)net.trainFcn = 'trainlm'; %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内存需求最大,收敛速度最快%% net.trainFcn = 'trainbr'; % 贝叶斯正则化算法%% 有代表性的五种算法为:'traingdx','trainrp','trainscg','trainoss', 'trainlm' %---------------------%net.trainParam.show = 20; % 训练显示间隔net.trainParam.lr = 0.3; % 学习步长 - traingd,traingdmnet.trainParam.mc = 0.95; % 动量项系数 - traingdm,traingdxnet.trainParam.mem_reduc = 1; % 分块计算Hessian矩阵(仅对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有效)net.trainParam.epochs = 1000; % 最大训练次数net.trainParam.goal = 1e-8; % 最小均方误差net.trainParam.min_grad = 1e-20; % 最小梯度net.trainParam.time = inf; % 最大训练时间%---------------------------------------------------% 训练net = train(net,PN1,TN1); % 训练%---------------------------------------------------% 测试YN1 = sim(net,PN1); % 训练样本实际输出YN2 = sim(net,PN2); % 测试样本实际输出MSE1 = mean((TN1-YN1).^2) % 训练均方误差MSE2 = mean((TN2-YN2).^2) % 测试均方误差%---------------------------------------------------% 反归一化Y2 = postmnmx(YN2,mint,maxt);%---------------------------------------------------% 结果作图plot(1:length(T2),T2,'r+:',1:length(Y2),Y2,'bo:')title('+为真实值,o为预测值')%输入样本点及其相应的类别,其中有一个奇异点P=[-0.5 -0.5 0.3 -0.1 0.2 0.0 0.6 0.8 60;-0.5 0.5 -0.5 1.0 0.5 -0.9 0.8 -0.6 20];T=[1 1 0 1 1 0 1 0 1];%在坐标图上绘出样本点plotpv(P,T);%建立一个感知器网络figure;plotpv(P,T);net=newp([-1 60;1 20],1);handle=plotpc(net.iw{1},net.b{1});%利用样本点训练网络并绘出得到的分类线E=1;while (sse(E)),[net,Y,E]=adapt(net,P,T);handle=plotpc(net.iw{1},net.b{1},handle);end;%局部放大分类线图figure;plotpv(P,T);plotpc(net.iw{1},net.b{1});axis([-2 2 -2 2]);%选择10个点来测试网络testpoints=[-0.5 0.3 -0.9 0.4 -0.1 0.2 -0.6 0.8 0.1 -0.4; -0.3 -0.8 -0.4 -0.7 0.4 -0.6 0.1 -0.5 -0.5 0.3]; a=sim(net,testpoints);%在坐标图上绘出网络的分类结果及分类线figure;plotpv(testpoints,a);plotpc(net.iw{1},net.b{1});%产生指定类别的样本点,并在图中绘出X = [0 1; 0 1]; % 限制类中心的范围clusters = 5; % 指定类别数目points = 10; % 指定每一类的点的数目std_dev = 0.05; % 每一类的标准差P = nngenc(X,clusters,points,std_dev);plot(P(1,:),P(2,:),'+r');title('输入样本向量');xlabel('p(1)');ylabel('p(2)');%建立网络net=newc([0 1;0 1],5,0.1); %设置神经元数目为5 %得到网络权值,并在图上绘出figure;plot(P(1,:),P(2,:),'+r');w=net.iw{1}hold on;plot(w(:,1),w(:,2),'ob');hold off;title('输入样本向量及初始权值');xlabel('p(1)');ylabel('p(2)');figure;plot(P(1,:),P(2,:),'+r');hold on;%训练网络net.trainParam.epochs=7;net=init(net);net=train(net,P);%得到训练后的网络权值,并在图上绘出w=net.iw{1}plot(w(:,1),w(:,2),'ob');hold off;title('输入样本向量及更新后的权值');xlabel('p(1)');ylabel('p(2)');a=0;p = [0.6 ;0.8];a=sim(net,p)%生成一个信号,作为被预测信号Time=0:0.025:5;T=sin(Time*4*pi);Q=length(T);%由信号T生成输入信号PP = zeros(5,Q);P(1,2:Q) = T(1,1:(Q-1));P(2,3:Q) = T(1,1:(Q-2));P(3,4:Q) = T(1,1:(Q-3));P(4,5:Q) = T(1,1:(Q-4));P(5,6:Q) = T(1,1:(Q-5));%绘出信号T的曲线figure;plot(Time,T);title('信号T');xlabel('时间');ylabel('目标信号');%设计网络net=newlind(P,T);%仿真网络a=sim(net,P);%绘出网络预测输出figure;plot(Time,a);title('预测结果');xlabel('时间');ylabel('预测值');%得到误差信号,并绘出其曲线e=T-a;figure;plot(Time,e);title('误差');xlabel('时间');ylabel('误差值');%分别定义两段时间Time1和Time2,对应信号的不同频率时段Time1=0:0.05:4;Time2=4.05:0.024:6;Time=[Time1 Time2];%得到待预测的目标信号T=[cos(Time1*4*pi) cos(Time2*8*pi)];T=con2seq(T);%绘出目标信号的曲线,并指定给输入figure;plot(Time,cat(2,T{:}));xlabel('时间');ylabel('目标');title('待跟踪的目标信号');P=T;%生成线性网络lr=0.1;delays = [1 2 3 4 5];net = newlin(minmax(cat(2,P{:})),1,delays,lr);%对网络进行自适应训练[net,a,e]=adapt(net,P,T);%绘出预测信号、目标信号及误差信号曲线figure;plot(Time,cat(2,a{:}),Time,cat(2,P{:}),'--');xlabel('时间');ylabel('目标、预测值');title('目标信号及预测结果');figure;plot(Time,cat(2,e{:}));xlabel('时间');ylabel('误差');title('误差信号');%定义输入信号并绘出其曲线time=0:0.025:5;X=sin(sin(time).*time*10);plot(time,X);title('输入信号T');xlabel('时间');ylabel('输入信号');figure;%定义系统线性变换函数,绘出系统输出曲线T=X*2+0.8;plot(time,T);title('系统输出T');xlabel('时间');ylabel('系统输出');%定义网络输入Q=size(X,2);P=zeros(3,Q);P(1,1:Q)=X(1,1:Q);P(2,2:Q)=X(1,1:(Q-1));P(3,3:Q)=X(1,1:(Q-2));%建立网络net=newlind(P,T);%测试网络a=sim(net,P);%绘出网络输出a与系统输出Tfigure;plot(time,a,'+',time,T,'--');title('网络输出a与系统输出T'); xlabel('时间');ylabel('系统输出-- 网络输出+');%计算误差,并绘出其曲线e=T-a;figure;plot(time,e);title('输出误差');xlabel('时间');ylabel('误差');%定义输入信号并绘出其曲线time1=0:0.005:4;time2=4.005:0.005:6;time=[time1 time2];X=sin(sin(time*4).*time*8);plot(time,X);title('输入信号X');xlabel('时间');ylabel('输入信号');%定义系统输出,绘出曲线steps1=length(time1);[T1,state]=filter([1 -0.5],1,X(1:steps1));steps2=length(time2);T2=filter([0.9 -0.6],1,X((1:steps2) + steps1),state); T=[T1 T2];figure;plot(time,T);title('系统输出T');xlabel('时间');ylabel('系统输出');%将系统输入和输出转换成序列信号T=con2seq(T);P=con2seq(X);%建立网络lr=0.5;delays=[0 1];net=newlin(minmax(cat(2,P{:})),1,delays,lr);%训练网络[net,a,e]=adapt(net,P,T);%绘出网络输出a与系统输出Tfigure;plot(time,cat(2,a{:}),'+',time,cat(2,T{:}),'--');title('网络输出a与系统输出T');xlabel('时间');ylabel('系统输出-- 网络输出+');%绘出误差曲线figure;plot(time,cat(2,e{:}));title('输出误差');xlabel('时间');ylabel('误差');。

BP神经网络算法

BP神经网络算法

BP神经网络算法BP神经网络算法(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是一种基于梯度下降法训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广泛应用于分类、回归和模式识别等领域。

它通过多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权重来模拟真实神经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过程,从而实现复杂的非线性函数拟合和预测。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组成,其中输入层接受外部输入的特征向量,隐含层负责进行特征的抽取和转换,输出层产生最终的预测结果。

每个神经元都与上一层的所有神经元相连,且每个连接都有一个权重,通过不断调整权重来优化神经网络的性能。

BP神经网络的训练过程主要包括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个阶段。

在前向传播中,通过输入层将特征向量引入网络,逐层计算每个神经元的输出值,直至得到输出层的预测结果。

在反向传播中,通过计算输出层的误差,逐层地反向传播误差信号,并根据误差信号调整每个连接的权重值。

具体来说,在前向传播过程中,每个神经元的输出可以通过激活函数来计算。

常见的激活函数包括Sigmoid函数、ReLU函数等,用于引入非线性因素,增加模型的表达能力。

然后,根据权重和输入信号的乘积来计算每个神经元的加权和,并通过激活函数将其转化为输出。

在反向传播过程中,首先需要计算输出层的误差。

一般采用均方差损失函数,通过计算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来衡量模型的性能。

然后,根据误差信号逐层传播,通过链式法则来计算每个神经元的局部梯度。

最后,根据梯度下降法则,更新每个连接的权重值,以减小误差并提高模型的拟合能力。

总结来说,BP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通过多层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权重来模拟信息传递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通过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两个阶段,通过不断调整权重来训练模型,并通过激活函数引入非线性因素。

BP 神经网络算法在分类、回归和模式识别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bp神经网络激活函数

bp神经网络激活函数

bp神经网络激活函数
BP神经网络激活函数是一种模拟机器神经网络的仿生激活函数,用于实现网络的计算。

它的原理和激活函数非常相似,它是一种特殊的无衰减的S形激活函数,以便有增强的收敛能力。

在建立BP神经网络时,激活函数的参数调整将会直接影响网络的性能。

BP神经网络激活函数有快速传播(Fast Propagate,FP)和反向传递(Back Propagate,BP)两个主要部分。

快速传播部分使用S形激活函数,反向传播部分使用反向传播算法(Back Propagate Algorithm,BP)传递感知量,以便调整网络权值。

这种激活函数有助于提高网络的收敛性和拟合性,因此使用它的神经网络的性能相对较好。

在机器学习的BP神经网络建模中,S形激活函数一般分为:Sigmoid、tanh和Rectifier等。

Sigmoid激活函数常用的型号有:Logistic Sigmoid函数(LogSig)和Hyperbolic Tangent函数(tanh),它们都是双曲正切函数的变体,由0~1的范围值向-1~1的范围值缩放而成。

此外,还有一种称为Rectifier激活函数的型号,它是一种正切函数,采用跃变规则,它跟Sigmoid函数类似,只不过其非线性效果较强,拟合精度更高,并且能消除梯度消失的问题,因此,常用来替代Sigmoid等估计。

以上就是BP神经网络激活函数的简介,它是一种模拟机器神经网络的仿生激活函数,具备良好的拟合性、可拓展性和可伸缩性。

它包括快速传播部分和反向传递部分,可以有效解决梯度消失问题,为BP 神经网络提供稳定和有效的收敛性能,是BP神经网络构建和拟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P神经网络用于函数拟合的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要求掌握前向型神经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利用反向传播确定权系数的方法,并能在MATLAB仿真环境下设计相应的神经网络,实现对非线性函数的逼近与拟合,并分析影响函数拟合效果的相关因素。

二、实验要求
设计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与激励函数,实现对非线性函数y=sin(x)的逼近与拟合,并分析影响函数拟合效果的相关参数(包括激励函数的选择sigmoid、线性函数、权系数的初值、步长的大小、训练样本的多少等),并对比实验效果。

三、实验步骤
1. 确定神经网络的结构
本次实验采用前向型BP神经网络,神经元分层排列,每一层的神经元只接受前一层神经元的输入。

输入模式经过各层的顺序变换后,得到输出层输出。

各神经元之间不存在反馈。

该实验神经网络含输入层和输出层两层神经元,其中输入层含六个神经元,输出层含一个神经元。

输入信号传输到输入层,在输出层得到拟合结果。

2.确定采用的激励函数、拟合方法
选择激励函数为sigmoid的函数,因其便于求导,且值域在(0,1)之间,具有较好的收敛特性。

拟合方法采用梯度下降法,该方法使试验数值沿梯度方向增加有限步长,避免了盲目搜索,提高搜索效率。

3.训练流程
1)初始化各参数
2)开始训练
3)计算误差
4)计算广义误差
5)调整连接权系数,直到误差小于设定值
6)编写程序实现对非线性函数y=sin(x)的逼近与拟合
算法流程图如图4.1所示。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BP网络学习逼近sin(x)函数的实验发现,不同的初值对逼近效果有较大影响。

权系数初值随机选取时,多次运行程序,得到一组较好的拟合结果(见图1),其权系数为w1 =[-2.9880,-1.9267,-1.3569,-1.5064,-0.6377,-2.3899]
w2=[2.0316,2.1572,-1.1427,-1.3108,-0.6328,-1.8135],阈值yw1
=[-11.3291,-4.0186,-6.6926,-7.6080,-0.5955,-2.1247],yw2 =-0.4377。

图1
固定选取初值为较好的拟合结果的权系数w1,w2及阈值yw1,yw2,改变其学习步长,发现适当步长可以使网络拟合得更好,但过小及过大的步长都会加大误差(见图2.1,图2.2,图2.3),图2.1设置的步长为0.2,最终拟合误差在0.1左右,图2.2设置的步长为0.02,最终拟合误差接近0.02,图2.3设置的步长为0.002,最终拟合误差在0.03左右。

由此可见,步长在0.02时,拟合得最好,误差最低。

图 2.1
图 2.2
图 2.3
固定选取初值为较好的拟合结果的权系数w1,w2及阈值yw1,yw2,取步长为0.02,改变样本数n,发现适当样本数可以使网络拟合得更好(见图3.1,图3.2,图3.3),图3.1设置的样本数为10,最终拟合误差虽然趋近于0,但通过图像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样本数过少使BP网络拟合出的是分段函数,而不是平滑的sin(x),图3.2设置的样本数为30,最终拟合误差接近0.02,图2.3设置的样本数为300,最终拟合误差接近0.004,但是通过逼近图像可以直观看到,300的样本数拟合程度并不如30样本数的好。

可见,样本数为30时,拟合得最好,误差最低。

图 3.1 图 3.2
图 3.3
固定选取初值为较好的拟合结果的权系数w1,w2及阈值yw1,yw2,取步长为0.02,样本数为30,改变学习次数,发现学习次数越多,BP网络拟合越好,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后,因为学习要求的存在(均方差小于0.008),学习次数对拟合性的影响便会达到饱和,增加学习次数对拟合程度影响不大(见图4.1,图4.2,图4.3)。

图4.1设置的学习次数为3000,最终拟合误差接近0.02,图4.2设置的学习次数为30000,最终拟合误差0.02左右,图4.3设置的学习次数为300000,最终拟合误差还是在0.02左右。

可见,学习次数为30000时,就已经足够。

图 4.1 图 4.2
图 4.3
通过以上实验对比发现,选取初值为较好的拟合结果的权系数w1,w2及阈值yw1,yw2,取步长为0.02,样本数为30,学习次数为30000,在不改变BP网络内部结构的情况下拟合程度最好。

改变BP网络结构,把第一层6个神经元改为3个神经元,权系数和阈值初值随机选取,步长0.02,样本数30,选取学习次数为3000时(如图5.1),可以发现拟合度十分差,而最大学习次数到30000时(如图5.2),拟合程度改善不少,最终误差接近于0,进一步证明学习次数越大,BP网络拟合程度比较好。

图 5.1
图 5.2
改变BP网络结构,把第二层神经元的激励函数改为sigmoid函数,第一层神经元依然为6个,权系数和阈值初值随机选取,步长0.02,样本数30,选取学习次数为3000
时(如图6.1),可以发现拟合度十分差,而最大学习次数到30000时(如图6.2),拟合程度改善不少。

但激励函数改为sigmoid函数后,发现BP网络只能拟合sin(x)的前半周期,后半周期输出都为0,这是因为sigmoid函数的值域为[0,1],而sin(x)函数的值域为[-1,1],所以输出层的激励函数不能为sigmoid函数,否则无法拟合sin后半周期。

图 6.1
图 6.2
通过以上实验对比,第一层6个神经元,激励函数为sigmoid函数,第二层1个神经元,激励函数为线性函数,步长0.02,样本数30,选取学习次数为30000时,BP网络拟合sin函数程度最好。

四、MATLAB编程代码
function bpsin
%用BP神经网络拟合sin(x)函数,两层神经元,第一层六个,激励函数为sigmoid函数,第二层一个,激励函数为线性函数。

%********初始化*******************************
l=0.2; %学习步长
n=30; %输入样本数
cell=6; %第一层神经元数
times=3000; %学习次数
x=(linspace(0,2*pi,n));%选取样本点
t=sin(x); %学习拟合的函数
w1=rand(cell,1)*0.05; %第一层连接权系数的初始值
w2=rand(1,cell)*0.05; %第二层连接权系数的初始值
yw1=rand(cell,1)*0.05; %第一层阈值初始值
yw2=rand*0.05; %第二层阈值初始值
y=rand(1,n)*0.05; %输出初始值
counts=1; %计数
e=zeros(1,times); %均方差
%***************学习过程*************************
for i=1:times
ei=0;
for a=1:n %遍历样本
net1=w1*x(a)-yw1;
out=logsig(net1); %第一层输出
net2=w2*out-yw2;
%y(a)=logsig(net2);
y(a)=net2; %第二层输出(y)
%det2=(t(a)-y(a))*y(a)*(1-y(a));
det2=(t(a)-y(a));
%det2
det1=((det2*(w2)').*out).*(1-out);
w1=w1+det1*x(a)*l; %更新权系数
w2=w2+(det2*out)'*l;
yw1=-det1*l+yw1;
yw2=-det2*1+yw2;
ei=ei+det2^2/2; %累积误差
e(i)=ei;
end
if ei<0.008
break;
end
counts=counts+1;
end
%************逼近曲线****************
for a=1:n
net1=w1*x(a)-yw1;
out=logsig(net1);
net2=w2*out-yw2;
%y(a)=logsig(net2);
y(a)=net2;
end
%***********画图*******************
subplot(2,1,1)
plot(x,t,'b-',x,y,'k*-'); %画sin函数及bp拟合图grid on;
title('BP method, y=sin(x)');
xlabel('x');
ylabel('y=sin(x)');
if(counts<times)
count=1:counts;
sum=counts;
else
count=1:times;
sum=times;
end
subplot(2,1,2);
plot(count,e(1:sum)); %画误差图grid on;
title('BP算法学习曲线');
xlabel('迭代次数');
ylabel('均方误差');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