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胃下垂病正名;还胃下垂病人尊严

合集下载

肠胃疾病自我保健之胃下垂

肠胃疾病自我保健之胃下垂

胃下垂一、病症特征所谓胃下垂,就是胃在站立时明显下移,甚至从上腹移至下腹。

主要特征为脾虚气陷,形体消瘦、肌瘦不坚,嗳气不舒,漉漉有声等;诊断要点为腕腹胀坠作痛〔食后尤甚〕,平卧或用手上托胃部那么症减,站立时常可见下腹膨出,伴有较为明显的恶呕、食欲不振、食量减少、腹部胀满、小腹坠胀、心窝部沉重不适、嗳气、便秘、腹泻或交替发生等病症,同时伴有精神不振、倦怠无力、头昏失眠的情形。

X线胃肠钡餐造影,可见胃下垂症。

二、病因病机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是由于胃壁及腹部肌肉松弛的结果。

中医学那么认为: 胃下垂多因饮食不节,内伤七情,劳倦过度,或先天禀赋薄弱等,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失和所引起。

因脾虚那么失健运,纳食减少,味不能归于形,故可使形体瘦削,肌肉不坚,从而形成胃下垂。

因运化受碍,气机阻滞,故常夹有气滞、痰湿等实证。

三、药膳治疗如此,胃下垂的治疗和保养应该采用何种手段呢?怎样才能有效缓解胃下垂造成的不适?目前,西医并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胃下垂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治疗以补中益气为主,胃阴虚亏当濡养胃阴,并根据兼夹症候,配以行气,化痰湿、降逆等法。

可以应用升麻提胃方〔每日取一付,将方中的苗药饮片加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直接带水煎煮,大火煮沸,小火慢煎。

滤出汤汁后,早中晚分次服用即可。

〕或用补中益气汤药物治疗。

中成药有补气提升片。

常用的临床验方、偏方主要如下:1 .猪肚白胡椒补益脾胃[方剂] 猪肚 250 克,白胡椒 15 克。

[制用法] 猪肚洗净切片,同白胡椒共煮熟后分 2 或 3 次食用。

[成效] 补益脾胃。

治胃下垂及胃寒疼痛。

[验证] X ** ,男,29 岁,经查患胃下垂,食用上方、痊愈。

[备注] 牛肚可代替,成效一样。

2 .敷脐法治胃下垂[方剂] 蓖麻子仁 3 克〔选饱满洁白者为佳〕,五倍子 1.5 克。

[制用法] 上两味料为 1 次用量。

将两味捣碎,研细,混匀后加水,制成形似荸荠状、上尖下圆的药团,大小可根据患者脐眼大小而定。

胃下垂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胃下垂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胃下垂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胃下垂是由于膈膜悬浮力不足,支撑内脏韧带松弛,或腹部压力降低,腹肌松弛,导致胃大弯曲到盆腔,胃小弯曲弧的最低点降低到髂胛骨连接以下。

它通常伴随着十二指肠球部位的变化。

正常人的胃在腹腔左上方,直立时的最低点不得超过脐下2个水平手指,其位置相对固定,对维持胃的正常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胃下垂被称为胃下垂,因为胃下降到一定的位置。

如果有胃下垂,一般轻度胃下垂无症状,与日常生活相同,但在中度或重度胃下垂患者中,可能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中度以上患者会出现胃肠蠕动能力差,消化能力退化,会导致消化不良等现象。

还会出现各种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问题,特别是进食后,特别是进食过多会出现各种严重症状。

如何调节胃下垂,也需要积极配合治疗,可选择中医针灸、气功、中医治疗或西医ATP治疗方法,必要时必须放置胃支撑,帮助胃减轻压力,加强腹肌锻炼,增强韧性。

临床诊断X钡餐透视线,B超检为主,可诊断。

诊断胃下垂时,应注意区分急性胃扩张和胃潴留。

任何能导致膈肌位置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腹压、腹肌收缩、胃膈韧带、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过松等,都会导致下垂。

轻度下垂者一般无症状,明显下垂者可出现以下症状:1.腹胀和上腹部不适患者自述腹部胀满、沉重、压迫。

2.腹痛大多数是持续的隐性疼痛。

它通常发生在饭后,与食物摄入量有关。

食物摄入量越大,疼痛时间越长,疼痛越严重。

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会加重疼痛。

3.恶心、呕吐它通常发生在饭后活动中,尤其是当你吃得太多时。

这是因为一次进入大量食物会加重胃壁韧带的牵引力,导致疼痛,导致恶心和呕吐。

4.便秘便秘多为顽固性,可能由于同时有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

5.神经精神症状失眠、头痛、头晕、迟钝、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是由于胃下垂的各种症状长期折磨患者,导致精神负担过重。

还有低血压、心悸和站立性昏厥。

6.体检:可见上腹部压痛点因立卧位变化而不固定。

胃下垂中医难病诊治

胃下垂中医难病诊治

胃下垂-中医难病诊治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要紧体征的一种病症。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胭不坚者,胃缓。

”明确指出肌肉消瘦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那么胃缓。

《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病症。

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很多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病症,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胃下垂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等因素有关。

现代西医学除对症医治外,尚无特效疗法。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医治,初期的报导以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气功为主。

自60年代初开始,显现必然样本的中医药辨治的临床资料,并日趋增多。

从整体情形看,中医学医治胃下垂的文献中,以中医药和针灸为主,且各有特点。

由于受传统体会的阻碍,在六七十年代,多数医家都以为本病症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一样主张补中益气为医治大法。

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对此说已有异议,本病症所表现的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实。

专门是病程日久,加上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等,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停滞的一面。

熟悉的深切,使治法趋于多样,疗效有所提高。

针灸初期以单一毫针刺为主,70年代起不仅各类穴位刺激法如芒针、头针、穴位注射、耳针等用于本病症,还发觉了一些有效的新穴,80年代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总结。

目前比较熟悉一致的是:应用综合刺激方式,专门是运用芒针进行透穴及提拉手法等,有助于提高疗效。

与此同时,应用气功和推拿法医治胃下垂,最近几年来报导也不断增加。

不论中医药或针灸,目前总有效率在85%左右,但治愈率仍在40%上下。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

胃下垂胃缓中医临床诊疗指南胃缓,指以脘腹坠胀为主或有疼痛,食后或站立时为甚的疾病,常见于西医胃下垂症。

有关胃缓的记载最早来源于《灵枢·本藏》,即“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么者胃薄。

肉小而么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不坚者,胃缓”。

《实用中医内科学》[1]首次把“胃缓”定为正式病名,并归入脾胃病证类。

本指南提出了胃缓 (胃下垂 )的诊断、辨证及治疗建议,主要适用人群是由胃下垂所致的胃缓成人患者,即对于符合西医学“胃下垂”诊断但不符合中医学“胃缓”病名诊断的患者不在本指南讨论范围。

本指南主要根据我国胃缓 (胃下垂 )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成果并结合专家的经验制定,目的是对中医学治疗胃缓的方法与措施加以总结并进行合理评价,以期为胃缓 (胃下垂 )的中医药诊疗提供循证医学的建议,规范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为国内外具有中医学执业资格的医生提供指导,同时也为社会医疗决策者及患者提供有益参考。

1. 1证据检索古代文献 :手工检索中医医籍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脾胃论》《儒门事亲》《丹溪心法》《临证指南医案》《名医杂著》《张氏医通》《景岳全书》《笔花医镜》《类证治裁》《证治汇补》《类证活人书》,查询有关“胃下垂 /胃缓”的描述。

现代文献 :以“胃下垂”“胃缓”“胃下”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 ( 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以“Gastroptosis”“Ventroptosia”为关键词,检索 PubMed、SCI、Science、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检索年限为各数据库建库至 2017年 5月 5日。

• 1. 2证据筛选• 1. 2. 1文献初筛文献纳入标准 :研究类型为中医药关于胃下垂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调护的文献;病例数在 20例以上。

胃下垂课件PPT

胃下垂课件PPT
病理
胃下垂可能导致胃蠕动减缓、消化功 能减弱,严重时可引起胃排空障碍、 胃酸分泌异常等问题。
诊断与治疗
诊断
通过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可确诊。
治疗
轻度胃下垂患者可通过饮食调理、锻炼和药物治疗改善症状;中重度患者可能 需要手术治疗。
CHAPTER
02
胃下垂的危害
影响消化功能
01
胃下垂患者由于胃的位置下移, 导致胃蠕动减缓,食物在胃中的 消化速度变慢,容易引起消化不 良和腹胀。
担。
多摄入高纤维食物
高纤维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 动,改善消化功能。
运动锻炼
适当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骑车等有氧运动 可以增强腹部肌肉力量,改善消
化功能。
增强核心肌群
通过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运动增 强核心肌群,提高腹部肌肉力量。
避免剧烈运动
剧烈运动可能会加重胃下垂症状, 应尽量避免。
心理调适
01
胃下垂的病因主要包括胃的韧带松弛、膈 肌位置下降、腹肌松弛等,导致胃的固定 位置受到影响。
诊断
治疗
胃下垂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钡 餐造影、胃镜等,可以观察到胃的位置异 常。
胃下垂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 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对于严重病例可能 需要手术治疗。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病因
进一步研究胃下垂的病因,有助于更好 地预防和治疗该疾病。
02
胃下垂患者常常感到胃部不适, 如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影 响食欲和进食。
导致营养不良
由于消化功能受到影响,胃下垂患者 常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胃下垂患者由于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减 弱,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下降,进 一步加重营养不良的风险。

胃下垂的特色治疗

胃下垂的特色治疗

胃下垂的特色治疗肖继名整理:2021年12月26日:【本病概述】1.概念站立位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又称葛莱氏病。

属于中医的“胃缓”范畴。

2.病因病机(1)禀赋不足,脾虚胃弱: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幼儿时期大病失治;或久病虚损;或饮食过饱,或老年脾胃自衰太过而致脾胃虚弱,胃体不荣,弛缓无力,发为胃缓(2)情志抑郁,肝气犯胃:多因胃体素弱,复感情志不畅,久郁不散;或久虑积思,气机不畅,久滞伤胃,胃失和降,筋脉弛缓,发为胃缓。

(3)劳损太过,中气不足:多因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因食后过劳,劳伤太过;或久病重病,日久不愈,累及脾胃,中气伤损,久病下虚,筋肉松弛,胃体失固下垂,而致胃缓。

(4)虚火内灼、胃阴不足:多因素体不足,津气而虚,或因重证热病之后:或久泻久吐之后;或老年自衰自过,导致胃府津液不足,虚火内灼,胃体失养而见胃体下垂。

(5)积饮生痰,阻滞脾胃:多因胃府久病,伤损脾胃:或因过食肥甘厚味;或术后失于调养,导致脾胃气机壅滞,水湿滞留,聚湿生痰,滞于肠胃。

阻遏气机,胃失和降,脾失升运,胃腑下垂而见痞满、暖气等病证。

【诊断依据】1.本病多发生于瘦长体型、经产妇及消耗性疾病进行性消瘦者等。

2.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可有上腹不适,多在餐后、站立及劳累后加重,有胞胀、厌食、恶心、嗳气及便秘等症状。

亦可出现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乏力、眩晕等“循环无力症”的其他内脏下垂的表现3.肋下角常<90°;站立时腹主动脉搏动明显;振水声,以双手托扶下腹部往上则上腹坠胀减轻;也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下垂的现象。

4.X线检查可见胃角部低于髂嵴连线;胃幽门管低于髂嵴连线;胃呈长钩形或无力型,上窄下宽,胃体与胃窦靠近,胃角变锐。

胃的位置及张力均低,整个胃几乎位于腹腔左侧。

5.胃镜检查可见胃蠕动减弱,胃腔狭长,可通过镜身插人深度估计下垂程度,同时多伴有慢性胃炎的镜下表现。

胃下垂演示ppt课件

胃下垂演示ppt课件
胃下垂
汇报人:XXX
2024-01-19
目录
CONTENTS
• 胃下垂概述 • 胃下垂的生理病理基础 • 胃下垂的检查与诊断 • 胃下垂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胃下垂的预防措施及生活调理 • 总结与展望
01
胃下垂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胃下垂是指胃的位置下降,低至盆腔内,甚至达到耻骨联合 以下,常伴有胃排空延迟和一系列消化道症状的疾病。
病理生理变化
胃下垂时,胃的蠕动减弱,排空延迟,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导致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 。此外,胃下垂还可能引起横结肠下垂,使结肠肝曲与脾曲呈锐角,而致通过缓慢,形成便秘。
影响因素及并发症
影响因素
胃下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膈 肌悬吊力不足、肝胃韧带松弛、腹内 压下降及腹肌松弛等。此外,体型瘦 长、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等也是胃下 垂的易发因素。
运动锻炼及腹部按摩技巧
01
02
03
04
适当运动
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促 进胃肠道蠕动,缓解胃下垂症
状。
腹部按摩
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有助于 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善消化功
能。
避免剧烈运动
如跑步、跳跃等,以免加重胃 下垂症状。
坚持锻炼
长期坚持适当的运动和腹部按 摩,有助于改善胃下垂症状。
心理调适与压力缓解方法
保守治疗措施
饮食调整
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轻 胃的负担。进食易消化、营养丰 富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类
等。
体位疗法
餐后保持左侧卧位,有利于食物通 过幽门进入肠道,减少胃内食物滞 留。
药物治疗
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 、莫沙必利等,促进胃排空,缓解 症状。

国医大师徐景藩诊治胃下垂的经验,太珍贵了!

国医大师徐景藩诊治胃下垂的经验,太珍贵了!

国医大师徐景藩诊治胃下垂的经验,太珍贵了!点击关注:医寿延年关注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提供可靠、精致的阅读服务!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

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嗳气,食后或行走时加重,平卧时可减轻,常与胃炎、溃疡等相兼为病,反复不愈,治疗棘手。

徐景藩教授(以下尊称徐老),首届国医大师,从医60余载,临床尤擅脾胃病之诊治,近有幸研读《徐景藩脾胃病临证经验集萃》一书,深感徐老诊治胃下垂颇有特色,兹就其经验总结如下,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特点繁多,病机复杂徐老认为胃下垂属中医“胃下、胃薄”之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胃下的论述,如《灵枢·本脏》曰:“肉不称身者,胃下”,“肉么者,胃薄”,“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徐老谓“胃下”是胃组织结构位置下垂的简称,属于胃腑形态异常;“胃薄”是指胃壁肌层的厚度不足,也包括胃消化分泌功能欠佳;“下管约不利”指结构上脆弱、易损伤的特点。

其中“下、薄、约不利”等字即是胃下结构与功能的病理概括。

根据多年经验徐老归纳胃下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①多见于体形瘦弱,身材修长的女性患者,体重与身高不甚相称,呈“负重”型。

②大多精神体力差,不耐劳累,饮食稍多则自觉胃脘痞胀不适,腹部或坠胀感,饮水稍多则胃中常有辘辘之声,平卧时可缓解。

③不单独为病,常与溃疡或胃炎相兼为病,而有嗳气、痞胀、嘈杂、隐痛等相应的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肝、肾、子宫等其他脏器下垂的表现。

④本病不易发现,不能早期治疗,失治误治,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历代医家多认为胃下垂系“中气下陷”所致, 宗《黄帝内经》“下者举之”之训,常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治之,徐老认为胃下垂除与脾胃相关,亦与肝(胆)、肾等脏腑有密切联系,诚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病》云:“纳食至胃,运化至脾,脾宜升则建,胃宜降为和,升降之枢机全赖肝气的疏泄,肾气的温煦和濡养”,分析胃下垂病机,多从脾肝肾三脏入手,具体阐述如下:①与脾(胃)相关:徐老认为脾胃为升清降浊的枢纽,脾司升清, 胃主降浊,二者升降相因,脾升胃降,升举得当,不致胃下垂;若脾胃(中气)虚弱,脾失升清,无力举托,而致胃下垂,另外中气虚弱,气滞、水湿、痰饮、瘀血易生,上述因素均影响脾胃升降之机,可导致胃下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胃下垂病正名还胃下垂病人尊严附:电子提胃机配合新型胃托治愈胃下垂病例介绍黎运洪序:胃下垂病是客观存在的消化系统的一种慢性疾病,至今还未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甚至还有人公开在健康生活报上发表<胃下垂不是病>的谬论。

其实胃下垂病不仅是消化系统的疾病还与心血管功能直接相关。

胃下垂病人是非常痛苦的,有苦难言,有饭不敢吃,吃饭后腹胀难忍,进食后必须平躺1-2小时后才能减轻腹胀的痛苦。

有心干活干不了,全身软弱无力,每次到医院检查都是说没有病。

就是检查出胃下垂,医院也说无法治。

自己的痛苦得不到他人的同情和理解,反遭旁人,甚至自己的亲人的冷眼和误解,什么思想病,懒惰,不想干活等等不适之词。

严重地伤害了病人的自尊心。

还有些身为内科医生身患胃下垂也无耐地说:胃下垂,垂就让它垂去吧。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不去正视胃下垂是病也不去研究治疗胃下垂的方法。

这是一种无作为的表现。

在胃下垂病面前束手无策,令人感到可悲。

我决心要打破这个疆局,决心用我毕生精力去研究出能为胃下垂病人解除痛苦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誓为胃下垂病正名,为胃下垂病人找回自尊心。

还胃下垂病人健康的胃,让胃下垂病人完全康复,重新过着正常人的生活。

这一时刻已到来,胃下垂的特效疗法早已2000年就问世了,已为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位胃下垂患者解除了痛苦,这种治疗方法就是,用我自行研制的电子提胃机加新型胃托,配合滋补脾胃的中药,提胃汤,内服。

这是我的一项科研成果。

2000年在武汉召开的《新世纪中国民间中医药特色疗法学术研讨会》发表了我的论文“电子提胃机配合新型胃托治疗胃下垂120例疗效观察》受到与会者高度赞扬。

经专家鉴定,此疗法:“具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

特授予:《中国中医药优秀论文奖》、《发展中国中医药特色医疗技术奖》、《医药学术创新奖》、《医疗学术贡献奖》和《中国民间特色专科名医》荣誉。

下面介绍部分已治愈的胃下垂病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1、患者潘某某,广东珠海人,农民,男性35岁,主要症状:进食后下腹部胀痛不适,便秘排便困难,4-5日排便一次便前须先服泻药,大便像羊粪便一样,左下腹有个大包块,有轻度压痛。

身体日渐消瘦,身高1.65米,体重才45公斤重。

曾在珠海和广州大医院就诊过,诊断为结肠癌。

要行手术治疗,切除有病变的结肠。

病人害怕,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听人说吃蛇肉可治结肠癌,于是到处打听那里有蛇卖。

病人说,刚买蛇吃就花去二万多元。

病也没有治好。

直至1990年,经他人介绍前来就诊。

经我详细查体,发现其上腹部呈空虚状,下腹部膨隆,像孕妇怀胎五个月的腹形。

左下腹可触及拳头大小可移动性的包块,有轻压痛。

另可清楚地触及腹主动脉搏动。

我试用电子提胃机给予提胃,不到5分钟,其左下腹的包块消失了,上腹部变充实了,下腹部变平软了。

结合其临床症状,当即否定了其结肠癌之诊断。

确诊为重度胃下垂。

其左下腹的包块就是下垂的胃体,经电子提胃治疗及新型胃托固定后,病人即时感到呼吸舒畅(膈肌受胃下垂牵拉作用解除),提胃后即让病人进食大米饭一碗。

病人说,多年来吃饭后没有饱腹感只有下腹部胀满感。

按中医的理论,病人脾胃功能严重虚弱,导致中气下陷,滋补脾胃提升中气,是很重要的。

所以给予中药提胃汤内服,一个月后胃下垂完全康复,体重增至55公斤。

典型病例2、郑某某,女性,68岁,有高血压病史,无其他疾患,体质肥胖,体重80公斤,平时血压150-160/90-100mmHg, 因生气后出现食欲减退,进食量逐日减少,一天都吃不上二两粮食。

腹胀日益加重,尿频,夜间要排尿7-8次,白天每半小时小便1次。

自觉喘气都感到困难,便秘,大便干结,不服泻药排不出大便,痛苦异常。

到医院检查,却检查不出疾病。

做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胃炎。

给病人开助消化药,服后毫无作用。

病人从市级的中医院,中心医院,直到省级的医科大学,也未诊断出胃下垂病。

患者痛苦不堪,甚至失去治愈的信心。

胃下垂病,现在大医院也无法治疗,这是事实。

这患者算是幸运的。

经他人介绍找到我诊所。

当时检查,其血压104/64mmHg 脉搏60次/分,体重72公斤。

精神欠佳,上腹空虚,下腹胀满。

根据其尿频症状,其胃下垂己达盆腔。

否则不会出现尿频现象。

故诊断为重度胃下垂。

立即采取电子提胃机给予提胃,并用新型胃托给予固定。

提胃后,立即让病人进食,病人当即吃下6个包子和一杯豆腐脑。

40多天来第一次进食这么多东西,同时也感到呼吸通畅了(提胃后膈肌不受胃下垂重力牵扯作用),同时给予大能量合剂静脉滴注加中药提胃汤内服。

治疗第9天,腹胀,便秘等症状消失。

病人体重增加了5公斤。

典型病例3、王某某,女性,70岁平时有高血压,150-160/90-100mmHg 一个半月前因生气,吃不下饭,日渐消瘦,50天来,每日进食不到一两半,尿频,每日多达40余次,口乾得不得了,到医院检查诊断为浅表胃炎和胆结石。

但是胃炎和胆结石解析不了不能吃饭和尿频症状。

虽有尿频尿急症状,但是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一个多月来到过几个医院检查,就是没检查出胃下垂病。

自觉身体实在难于支持,无耐只好找中医诊治,2008-10-16来到我诊所就诊,病史如前所述。

患者显得明显消瘦,查体:脉迟缓无力,60次/分,血压110/60mmHg(血压比平时降低近30%),上腹部呈空虚感,但无压痛现象,下腹部胀满,可触及移动性包块,无明显压痛。

符合胃下垂体征特点。

故诊断为胃下垂(重度),立即给予电子提胃机提胃,新型胃托固定。

提胃固定完毕,病人立即感到呼吸舒畅,胸部压迫感消失,同时让病人立即进食,不一会病人吃完4个包子,并感到很舒服。

病人感到太神奇了,当即要下跪感谢,我急忙上前掺扶她,对她说:“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责任,向医生下跪可行不得”。

从此以后,病人每天都能进食了。

治疗方法:中药提胃汤内服,静脉滴注大能量合剂。

病情也一天天好起来。

从第三天开始便能自行排便。

此后每隔3天给予提胃1次,加内服中药提胃汤,每日1剂,分早晚服,经治疗1个月,临床症状消失,达到痊愈。

病亲自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典型病例4、罗某某,女性25岁,天津市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某企业当手机检测员。

工作条件非常好,收入也很不错。

但因身体虚弱,食少腹胀,便秘,尿频,乏力,难于坚持日常工作,到医院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胃下垂己达盆腔,曾到天津各大医院就诊,都说胃下垂无法治疗。

因此只好到网上搜索治疗胃下垂的良方。

2007年9月中旬她在网上搜索到我采用电子提胃机配合新型胃托治疗胃下垂的信息,立即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和我联系询问我治疗胃下垂的方法和疗效,我详细地向她介绍了我治疗胃下垂的情况。

她决定到我诊所来治疗,但是遭到丈夫及父母的强烈反对。

理由是,大医院都治不了的胃下垂病,一个小诊所还能治好胃下垂病?患者并不因为父母和丈夫的反对而放弃到我诊所来治疗的决心。

她于2007年9月22日毅然独自一人从天津到营口来找我看病。

她从家出发到营口并没有告诉家里人,只给其爱人留了张纸条:“我出去治病了”。

她到我诊所后询问了其发病经过,得知其是因上夜斑吃冷饭伤了胃气。

到医院检查提示有浅表性胃炎,胃下垂己达盆腔。

查其脉搏迟缓细弱无力,每分钟58次,血压90/70mmHg身体非常消瘦,身高1.6米,体重只有35公斤,腹部上窄下宽,上腹空虚,下腹胀满,剑突下有压痛。

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胃下垂(重度)辩证:食少腹胀,大不规律,便秘与稀便交替发生。

由脾胃虚弱发展致中气下降。

脉搏迟缓无力,低血压是因心血不足,心气虚弱,心属火,火衰不能生土,所以脾土虚弱,导致中气下陷——胃下垂。

治疗措施:1)运用现代新技术采用电子提胃机提胃,新型胃托固定。

2)滋补心血,提高心脏功能给予能量合剂静脉滴注;3)补益中气给予中药提胃汤内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患者当日经电子提胃机提胃后即能进食,腹胀、尿频症状立即得到改善。

3 天后大小便均恢复正常。

经过半个月的治疗,身体状况大为好转,体重由35公斤增至40公斤。

10月21日离开营口回到天律。

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说:黎医生感谢你治好我的胃下垂病。

你真了不起,大医院治不好我的病却被你治好了。

我妈看到我那么能吃饭高兴极了,要我好好感谢你。

真的,我听到病人这么好的感言,有多么高兴呀!典型病例5、刘某某,女,24岁,天津市人,从14岁起经常出现进食后下腹部堕胀嗳气带酸臭味,全身乏力,尿频,大便秘结,7-8天排便一次,不服泻药排不出大便。

每次排便都非常痛苦。

月经量少,有痛经现象。

每日进食量很少,近10年来因食少,腹胀,便秘到过不少医院看病,做过X光钡透,胃镜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胃下垂7指。

医生只给一些治胃炎的药内服。

说胃下垂没法治。

天津所有大医院都看到了,都说没法治。

我母亲从一个朋友那里得知,那朋友也有胃下垂病是在营口市黎运洪中医诊所治愈的,并告诉通信地址,所以,我才能找到这里来治病。

听完患者的病情介绍,甚表同情。

查体:身高1.68米体重50公斤面色淡白,呈贫血貌,脉搏微弱,迟缓无力每分钟60次,血压100/70mmHg 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

上腹部呈空虚感,剑突下压痛+ 下腹部胀满,左下腹部可触及可移动包块,轻度压痛。

余未见异常。

根据症状及体征诊断:胃下垂(中度)治疗:(1)电子提胃机提胃+新型胃托固定。

(2)能量合剂静滴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3)中药提胃汤每日1剂分早晚服连服用5日。

患者从治疗第3天开始即能自行排便。

饮食逐渐恢复正常。

治疗15天后,临床症状消失,脉搏72次,血压110/70mmHg 体重55公斤。

回家后,正常上斑亦不觉得劳累。

典型病例6、王某某,女,21岁,山东省济南市济南大学二年级学生,患者从小体弱,消化不良,消瘦,食少腹胀,便秘7-8天排便1次,16岁时才发现有胃下垂己达盆腔。

在济南某医院诊断为巨结肠症,在手术治疗,切除巨结肠后才能解除便秘现象。

第一次手术切除了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术后并未解决便秘症状。

其父亲把病理切片拿到南京某大医院去会诊又诊断为结肠无神经症,又进行第二次手术,切除了全部结肠和阑尾。

但是术后仍然未解决便秘症状。

两次手术共花去15万多元。

病不但没有治好,身体越来越瘦,身高1.66米,体重只有36.5公斤。

2008年7月3日,在网上搜索到我诊所治疗胃下垂的信息,立即打电话与我联系。

7月5日即来到我诊所。

查体所见:身体显得极度消瘦,严重营养不良,脉搏细弱迟缓无力,每分钟58次,血压80/50mmHg 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可见2条手术切口瘢痕。

上腹呈空虚感,下腹部胀满,剑突下有压痛,下腹部可触及移动性包块但无明显压痛。

根据其症状及体征综合分析诊断:1)胃下垂(重度)2)消化不良 3)结肠切除术后。

治疗经过:(1)物理治疗:就诊当天就给予电子提胃机提胃,新型胃托固定。

提胃后患者自述,觉得胸部呼吸舒畅多了(膈肌受下垂的胃牵扯解除),并立即让患者进食,不一会吃完4个包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