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中医难病诊治
胃下垂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胃下垂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胃下垂是指胃全部(包括胃大弯和胃小弯)下降至不正常的位置。
这种病多由腹壁的紧张度发生变化、腹壁脂肪缺乏和肌肉松弛、腹压减低所引起。
平素身体瘦弱、胸廓狭长的人容易得胃下垂;经常压迫胸部和上腹部,也容易得胃下垂;平时身体肥胖但因某种原因骤然消瘦,妇女生育过多,也容易得胃下垂。
胃下垂要到医院作X线检查才能确定诊断,但是胃下垂却有一些症状可引起人们的注意。
胃下垂的临床表现:消瘦,乏力,胃口不好,食纳减少,胸脘胀闷不舒适(这种症状在饭后更加明显),也有在吃东西后产生腹下坠的感觉以及腰痛,或者呕吐、嗳气、大便不正常。
胃下垂的病人在平卧时症状就减轻。
胃下垂的病人在平时作弯腰动作常可引起疼痛。
中医认为胃下垂多由牌胃虚弱、中气下陷所造成的。
脾主肌肉而司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中气卧举无力,因而发生胃下垂。
胃下垂用针灸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常用穴位:胃上、关元、气海、足三里。
.针刺方法:针刺胃上穴时,用5寸长针(针灸针),透过肌层,针尖剌向气海或关元穴。
如胃下垂不到6公分者,取气海穴;超过6公分者,取关元穴。
在这两个穴位针刺后,再作“托胃”手法,以助胃上提,间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
“托胃”手法是:医生用右手虎口托住胃底部,用力缓缓向上推移,反复操作几次。
不愿用针灸疗法治疗的病人,也可用中药治疗。
方一:枳实20克,加水浓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服(饭前一小时服)。
方二:黄芪500克,研成细末,每次服10克,一天三次,开水吞服,饭前一小时服。
方三:补中益气丸(成药),照说明服。
方四:蓖麻子仁98%,五倍子2%,将蓖麻子外壳剥去,选饱满洁白的蓖麻子仁(灰的、干瘪的不要),与五倍子一同研成细粉,混匀,打成烂糊,制成每颗重约12克、直径1.5公分的药饼,备用。
用法:在头顶部(百会穴)剃去一块头发,将药饼紧贴在百会穴上,外用纱布绷带固定,不要让药饼移动或脱落。
每日早晚各贴一个药饼(换药一次)。
药饼贴上后,立刻用搪瓷杯盛开水,杯底在药饼上面热熨,每次熨10分钟。
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胃下垂的中医治疗胃下垂,也被称为胃脱垂或胃下垂症,是指由于胃的位置异常,导致胃向下移动或下垂的病症。
这种疾病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一种气机失调引起的病理状态。
中医学认为,胃下垂的发生主要与脾胃虚弱、肌肉松弛、脾胃湿浊等病理因素有关。
对于胃下垂的中医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治疗方案。
一、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是胃下垂的主要方式之一。
中药治疗是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消化功能,提升脾胃功能等途径来治疗胃下垂。
常用的中药包括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等。
这些中药具有益气健脾、调理脾胃的功效,能够帮助恢复胃的正常位置,减轻胃下垂的症状。
二、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治疗胃下垂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能够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气血循环,缓解胃下垂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关元等。
针灸治疗胃下垂通常需要连续进行多次,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对于胃下垂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燃烧艾条,将热能传导到人体,能够温暖脾胃,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胃肠运动,缓解胃下垂引起的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症状。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中脘、神阙、足三里等。
四、中医推拿中医推拿作为一种手法疗法,对于治疗胃下垂也有一定的效果。
推拿能够刺激脾胃经络,调理脾胃功能,提高胃肠运动。
通过对胃区域进行推拿,可以缓解胃下垂引起的症状,如腹胀、食欲不佳等。
此外,中医推拿还可以调整全身气机,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
五、膏方治疗中医膏方是将多种中草药配伍加工而成的一种外用药物。
对于胃下垂的治疗,中医膏方可以结合理疗手法,在胃区直接敷贴或涂抹。
膏方能够通过经皮吸收的方式,对胃进行温热刺激,激活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
常用的中医膏方有灸龙膏、参灸贴等。
通过中医治疗,胃下垂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和改善。
但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合理调节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过度激动等,以加速康复。
胃下垂中医辩证治疗特效方

胃下垂中医辩证治疗特效方胃下垂中医辩证治疗特效方;胃下垂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位置偏低,胃的下缘垂坠于盆腔,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约在肚脐水朴行┻上)以下。
胃下垂多见子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驰、腹肌薄弱者。
产生的原由,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忍埒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
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时间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容易患此病。
轻度胃下垂病人一般无不舒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都不舒适、饱胀重坠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消化不良、便秘等情况。
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情况。
诊断胃下垂最好的方法是X线钡餐造影,可显示无张力型胃:胃体呈垂直状,蠕动无力,胃内滞留液有些多,胃小弯弧线最低点在髂嵴连线以下;超声波检查可见胃的下缘下移入盆腔(小腹部位),胃电图描记检查可见胃电波幅值无论在餐前还是在餐后都低予正常。
胃下垂的疗法,要以功能锻炼和饮食调整为主。
总是参加体育锻炼,着重对腹肌进行锻炼,没有体育器械者,可采取仰卧起坐的简便方法,每日做三至五次,做累为止。
饮食要少食多餐,选择易消化而富于营养的食物,餐后应卧床休息45分钟至1小时,以减轻胃的负担;减少站立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腹胀、恶心明显者,可服用吗丁啉、维生素B6以促进胃蠕动、增加胃的张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以多酶片、酵母片助消化。
胃下垂在中医属于虚证,脾气虚衰是根本的原因。
治疗以扶脾健胃为主,辅以体育锻炼和饮食调养。
中医治疗如下:a.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过度劳累等引起脾气虚衰,中气下陷,治疗以补中益气丸健脾升提。
b. 若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导致气机不畅,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后舒适,属脾虚气滞型,以健脾丸加香砂养胃丸健脾理气和胃。
c. 脾气虚不可以正常运化水湿,湿聚为饮,水饮停留胃脘,可见胃脘痞胀、感觉胃中有水液晃荡、肠鸣作响,治以苓桂术甘汤健脾化饮。
胃下垂中医难病诊治

胃下垂-中医难病诊治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要紧体征的一种病症。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胭不坚者,胃缓。
”明确指出肌肉消瘦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那么胃缓。
《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病症。
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很多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病症,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胃下垂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等因素有关。
现代西医学除对症医治外,尚无特效疗法。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医治,初期的报导以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气功为主。
自60年代初开始,显现必然样本的中医药辨治的临床资料,并日趋增多。
从整体情形看,中医学医治胃下垂的文献中,以中医药和针灸为主,且各有特点。
由于受传统体会的阻碍,在六七十年代,多数医家都以为本病症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一样主张补中益气为医治大法。
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对此说已有异议,本病症所表现的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实。
专门是病程日久,加上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等,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停滞的一面。
熟悉的深切,使治法趋于多样,疗效有所提高。
针灸初期以单一毫针刺为主,70年代起不仅各类穴位刺激法如芒针、头针、穴位注射、耳针等用于本病症,还发觉了一些有效的新穴,80年代那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总结。
目前比较熟悉一致的是:应用综合刺激方式,专门是运用芒针进行透穴及提拉手法等,有助于提高疗效。
与此同时,应用气功和推拿法医治胃下垂,最近几年来报导也不断增加。
不论中医药或针灸,目前总有效率在85%左右,但治愈率仍在40%上下。
医案分享:胃下垂

医案分享:胃下垂
医案分享:胃下垂--四奇汤
处方:黄芪、白术、枳壳、防风
水煎服,每日一剂
中医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提升固脱
临床效果:赖某某,女,42岁,教师。
患胃下垂多年,初诊:患者脘服胀满,下坠,嗳气频多,纳呆,大便不爽,舌淡红,苔白腻,脉沉弦缓。
脾虚气滞,升降失调,方用“四奇汤”加木香、砂仁、三剂而胀减,再三剂而胀消。
后用补中益气丸调理,随访二年未复发,体已发胖。
按:”四奇汤“乃系玉屏风散加枳壳而成,代补中益气汤用,而较补中益气汤力量为大,除对胃下垂治疗有效外,对胃扩张,肠下垂,小肠疝气,脱肛,子宫下垂等均有较好疗效。
药方因人而异,用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中医来了##养生之道##健康##健康解密##养生#。
全国名老中医治胃下垂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胃下垂经验全国名老中医治胃下垂经验朱良春,全国名老中医,擅长治疗疑难杂病。
下面介绍其运用苍术治疗胃下垂经验。
朱老指出,“久患胃疾,脾胃虚弱,中气久虚,水谷精微无力推动,日久则水湿中阻,故胃虚之证多见夹湿,湿浊不得宣化,清阳岂能上升。
”基于此,朱老治胃补虚,必兼宣化湿浊,如治胃下垂,每以辨病用药为主,自拟苍术饮,即一味炒苍术,每日20克,沸开水冲泡,少量频饮代茶,配合“升阳举陷,疏肝解郁”组成基本方如下,苍术、白术、炙黄芪、炒枳壳、升麻、柴胡、元胡、炒白芍、茯苓、白术、陈皮、甘草。
以此12味平淡药治胃下垂,临床随症稍于出入,历年来屡收殊效,治愈者甚众,一般治愈时间多在2个月左右,钡餐复查胃体回升到正常部位。
朱老谓,胃下垂病机较杂,有痰饮留伏而致者;有肝气久郁而致者;有湿浊弥漫而致者;有气血困顿而致者;有元气不足而致者;有风木不张而致者;有宗气不振而致者;有火不生土而致者;有金寒水冷而致者等。
朱老虽见证溯源,随证变法,但始终不变一味苍术饮宣化湿浊,数十年临床实践证明,胃下垂者连续服苍术饮,并无伤阴化燥之弊,乃因苍术助脾散湿,助脾敛精也,更妙在重药轻投之巧。
一味苍术饮,乃治胃下垂之达药也。
如治肝气久郁,即风木不张而致的胃下垂患者张某,形体消瘦,脘痛常作,得食更甚,且感坠胀,平卧舒,舌淡,苔白薄,脉象细软,消化道钡餐检查提示胃下垂8厘米,朱老投苍术饮合补中益气汤,逍遥散之主药,上述基本方,10剂后脘痛、胀渐除,服至62剂时,诸症消失,钡餐复查胃体回升到正常部位。
朱老熟谙中西医理,故用药颇多发挥。
现代医学认为,胃下垂是胃支持韧带的松弛或胃壁弛缓所致,考李东垣《用药法象》曾谓“苍术为治痿要药”。
盖痿者,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收缩也,颇似现代医学韧带松弛,胃壁迟缓之说,朱老仿创立脾胃学说的宗师李东垣对苍术功能的描述,率先用治胃下垂,足见“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之一斑。
湿浊阻滞,必致土壅,土壅必致木郁,朱丹溪指出,“苍术能总解诸郁”。
胃下垂中医治疗根治妙方------中药针灸

胃下垂中医治疗根治妙方------中药针灸
胃下垂中医治疗根治妙方------中药针灸;
胃下垂系一种胃位置异常所致的病症。
以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及胃痛(无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导致的原因与先天性无力型体质或后天腹壁松弛、腹压降低等因素有关。
以30~50岁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
脾胃为中气之本,脾主肌肉而司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中气升举无力,故胃下垂。
胃下垂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
1、推拿治疗胃下垂,中医多使用多种推拿手法,如:压推穴位提胃法、揉压腹部益气法,但容易复发。
2、针灸治疗胃下垂,多以不同的取穴手法和治法,整体调节病症,作用不大
3、中药辨症治疗法,中医治疗胃下垂对症下药,如中药“升麻提胃方”,从化痰解郁、疏肝和胃、调肝化瘀等入手,逐步调节胃、肝等全身部位,达到治疗目的。
胃下垂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态有助于胃下垂的康复
治疗原则: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针灸常用体穴:主穴,足三里、中脘、梁门、气海、天枢、关元。
配穴,百会、肝俞、三焦俞。
针灸方法:可采用针刺、电针、温针、耳针或配合穴位注射治疗。
综合各地报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有效率在85%以上。
个人医案(一)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个人医案(一)胃下垂的中医治疗
病案:张某,男,52岁,胃脘部下坠感3年加重半月来诊。
患者3年来,经常感觉到饭后胃脘部下坠感,在医院做钡餐透视显示胃下垂,在外院不间断的治疗,但是疗效不显,现患者食欲不振,形体消瘦,疲乏无力,眠一般,小便可,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虚。
病机分析:脾主运化,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失于运化水谷,则食欲不振;气血生化不足,则形体消瘦,疲乏无力;失于运化水液,则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大便稀溏。
脾主升清,脾胃虚弱,则升举无力,故胃脘部下坠不适。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45g当归10g党参20g炒白术10g柴胡6g升麻6g陈皮3g 金樱子10g枳实10g鸡内金15g生麦芽15g白扁豆10g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患者服用5剂后,胃脘部下坠感减轻,食欲较前好转,但仍感疲乏无力。
效不更方,上方去陈皮、白扁豆、枳实,加砂仁6g、仙鹤草45g、枳壳10g、醋莪术15g。
患者再服用7付,胃脘部下坠感消失,纳食正常,乏力感明显减轻。
患者不愿意继续服用汤剂,以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善后。
按语:
1、补中益气汤是治疗中气下陷引起的脏器下垂的效方,但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化裁;
2、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明,金樱子、枳壳具有收缩平滑肌的作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现代中药药理学会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3、仙鹤草很多人单纯认为它是一味收敛止血药,其实它也是一味非常好的补虚药,尤其擅于补气;
4、醋莪术,具有活血化瘀,消食除积的作用,我在临床上常常用这味药来消食,而且其消食的效果要优于一般的消食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下垂-中医难病诊治胃下垂是指以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以下,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为主要体征的一种病症。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胃缓”,这一名称,首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胴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肉胭不坚者,胃缓。
”明确指出肌肉瘦弱与身形不相称的胃的位置偏下,肌肉不够坚实的则胃缓。
《金匮要略》中所述的“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颇类似本病的症状。
历代医籍中,虽未将胃缓作为专门病症加以讨论,但不少有关脾胃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载述中,多涉及到胃下垂的症状,如腹胀、痞满、嗳气等。
胃下垂以3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症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体型、饮食等因素有关。
现代西医学除对症治疗外,尚无特效疗法。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早期的报道以非药物疗法的针灸、气功为主。
自60年代初开始,出现一定样本的中医药辨治的临床资料,并日趋增多。
从总体情况看,中医学治疗胃下垂的文献中,以中医药和针灸为主,且各有特点。
由于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在六七十年代,多数医家都认为本病症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一般主张补中益气为治疗大法。
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对此说已有异议,本病症所表现的脾胃脏腑功能失调虽属虚证,但亦有气机阻滞一面,应属中虚气滞,虚中夹实。
特别是病程日久,加之胃本身形态及位置的明显改变,牵引及压迫血管,使胃壁静脉回流障碍等,可发生血流瘀滞,故又有瘀血停滞的一面。
认识的深入,使治法趋于多样,疗效有所提高。
针灸早期以单一毫针刺为主,70年代起不仅各种穴位刺激法如芒针、头针、穴位注射、耳针等用于本病症,还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新穴,80年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总结。
目前比较认识一致的是:应用综合刺激方法,特别是运用芒针进行透穴及提拉手法等,有助于提高疗效。
与此同时,应用气功和推拿法治疗胃下垂,近年来报道也不断增加。
不论中医药或针灸,目前总有效率在85%左右,但治愈率仍在40%上下。
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采取多种疗法的有机结合,如针药结合,药物与气功结合等,可能是一条较好的途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一、病因病机综合古今医家的意见,胃下垂的病因分先天与后天两类。
先天因素为禀赋薄弱,体质亏虚;后天则可归纳为饮食失调,久病或产育过多,七情违和等。
其病位在脾胃,主要病机可概括为虚、瘀二字,而以虚为主。
气(阳)虚或因禀赋素亏,思虑伤脾,致脾虚气陷,健运失司,肌肉不坚,胃腑失固而下垂,或因素体阴虚,嗜茶多饮伤陌,过食寒凉伤脾,致中焦升降失司,水津停滞,化为痰饮,气血无生,经筋失养而下垂。
阴虚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多产育伤及阴血,五志气火内燔,致胃阴不足,胃之筋脉失于濡润,缓纵不收,造成胃下垂。
血瘀多因气虚日久,运血无力,或久病入络,血脉不通,而变生瘀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血瘀是近年来引起人们重视的病机之一,有人曾系统调查过67例胃下垂患者,发现其中有血瘀舌象者占44.8%,有血瘀脉象者占35.8%.另外,光纤胃镜也发现有胃粘膜充血或粘膜苍白、静脉显露的瘀血现象。
临床上也证实,用常规升提之法未见效者,加用活血化瘀之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二、辨证分型据近年来的多数临床报道,可归纳为二型。
1.脾虚气陷面色萎黄,不思饮食,食后脘腹胀闷,暧气不舒,困乏无力,形体瘦削,气短懒言。
舌淡苔白,脉象缓弱。
夹有痰饮,则水走肠间,漉漉有声;夕口为虚寒,隐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涎;女口挟瘀血,舌质略紫,可见瘀斑瘀点;如兼肝郁,脘闷胁胀,嗳气呕逆。
2.胃阴不足面色略红,胃脘或胀或痛,胃中灼热,口燥咽干,烦渴思饮,饥不欲食,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舌质红少津,或有裂纹,无苔,脉细数或细涩;兼有瘀血,舌质紫红,舌下静脉显露,不欲饮水;兼气滞,脘腹堕胀,气虚,乏力神疲。
胃下垂症情较复杂,多有兼症,要注意辨别。
血瘀分见于上述二型,应注意的是,胃下垂之血瘀多虚中夹实,往往无刺痛或固定痛点的见症。
另外尚有较简便的腹诊计量法,可作辨证时参考。
三、分型治疗(1)脾虚气陷治法:补脾健胃,益气升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处方:黄芪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郁金12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甘草6克,枳实壳各12克,陈皮9克,大枣10枚,山药15克,山楂、鸡内金各10克。
加减:血瘀酌加莪术、桃仨、红花;月千郁酌加川楝子、白芍;阳虚加淡附片、焦艾叶、炮姜;痰饮加茯苓、半夏。
用法:每日1剂,首次加水约500毫升(先将药浸泡),煎至200毫升。
同法再煎1次,将2次药液混合,分早晚2次等量服用。
疗效:以上法或类似上方治疗430例,其中表明疗效情况的341例,临床痊愈166例,显效88例,有效7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5.3%.常用成方: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归脾汤等。
(2)胃阴不足治法:濡养胃阴。
处方: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麦芽15克,当归10克,炙甘草6克。
加减:血瘀加桃仁、红花;气滞加枳实或加重枳壳之量;气虚加黄芪、白术。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日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方加减治疗32例胃阴不足兼血瘀者,临床痊愈14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用成方:益胃汤合一贯煎等。
四、其他疗法(1)针灸①芒针取穴: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
配穴:承满(右)、鸠尾。
操作:一般仅取主穴,如效不显,改用配穴。
每次选一穴。
芒针选用28~32号7~8寸长之毫针。
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
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沿皮下直刺至左肓俞穴。
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度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针尖沉重,患者感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
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至3分钟。
剑突下1寸刺法:先与皮肤成30度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提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
-右承满透针至左侧天枢。
鸠尾穴透针至脐左下方之明显压痛点,亦采用上述提拉、抖动手法。
针后平卧2~3小时,20天左右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047例,痊愈302例,显效为231例,有效428例,无效86例,总有效率为91.8%.②电针取穴: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气海。
配穴:足三里、内关、脾俞。
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开4寸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操作:每次取2~3个主穴,酌加配穴。
气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
接通间动电疗机,负极接中脘,正极分五叉,分别接双胃上,双提胃及气海,用疏密波,通电量以病人腹肌出现收缩和能耐受为宜。
每次持续刺激20~30分钟。
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7天。
疗效:共治251例,痊愈75例,显效86例,有效46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为82.5%.部分病例尚配合穴位注射。
③体针取穴:主穴:建里、中脘、天枢、气海、是三里。
配穴:上脘、内关、梁门、公孙、脾俞、胃俞。
操作: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
针腹部穴采取仰卧位。
建里穴宜单针直刺至得气,天枢用4寸毫针呈15度角刺向气海穴。
一律采用由浅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针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术,至得气;再针至8分左右,用同样手法,促使酸胀感强烈并向上、下腹部扩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转3~4下,稍停半分钟,再捻转1次,针感强烈后出针。
针背部穴,取俯卧位,针尖斜向椎间孔方向进针1~1.5寸,采用补法。
留针30分钟,四肢穴直刺,用补法,亦留针20~3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
治疗后平卧1~2小时。
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疗效:共治疗453例,痊愈157例,显效149例,有效12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95.4%.④穴位敷贴取穴:百会。
操作:药物分二组。
甲组:蓖麻子仁10克,升麻粉2克;乙组:蓖麻子仁9.8克,五倍子末0.2克。
先将蓖麻子仁打烂如泥,拌人升麻粉或五倍子末,制成直径2~3厘米,厚1厘米的药饼。
将百会穴剃去药饼大一片头发,任取一种药饼贴于上,用绷带固定,令病人取水平仰卧位,放松裤带,用盛有80℃左右的热水的盐水瓶熨烫药饼,每日3次,每次10~30分钟。
每块药饼可连续使用5天。
治疗在饭后2小时进行为宜。
有心脏病、高血压及咯血者、孕妇均不宜用。
疗效:共治329例,痊愈105例,显效98例,有效96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90.88%.(2)单方验方枳实饮组成:枳实。
用法:先加2倍重量水浸泡24小时,再据大小,一个枳实剪成2~4块,重新置于浸泡液中煮沸1.5小时,滤出药液,滤渣另加水(全部浸泡水中)再煮。
共煮3次,每次1.5小时。
将3次煮得之药汁过滤后,微火浓缩成66%和132%不同浓度之煎剂。
每日3次,每次服10~20毫升,饭前半小时服,15~60天为一疗程,如服用60天无效,则改用他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疗效:共治21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2%.(3)推拿操作:①俯卧式:于脊椎两侧沿膀胱经推、按、拨、揉,重点刺激脾俞、胃俞、胃仓;②仰卧式:医者立于患者右侧,揉摩腹部任脉穴,重点为建里、上脘、中脘、气海;再揉按天枢、关元;再推唯气海、关元、天枢、大横,并提拿拨动腹直肌,和以小鱼际托胃。
最后按足三里,拿委中、承山。
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一周。
疗效:共治疗201例,痊愈66例,显效72例,有效5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3.6%.(4)气功操作:①内功:姿势从仰卧→侧卧→坐式,据体质状况而定。
呼吸宜在自然柔和呼吸的基础上进行腹式呼吸c在放松的基础上,以注意脐中为主,腹胀者可配合逆呼吸,大便溏薄配合提肛呼吸。
②外功:保健功常规或太极拳,每日1~2次。
腹胀时加摩腹100~300次,腰酸时可加强揉腰100~300次。
疗效:共治252例,痊愈44例,显效99例,有效109例,总有效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