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合集下载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古代中医学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积累了许多实用的经典古方。

这些古方经过长期的验证,被誉为中医中最为实用的疗法之一。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同时也为身体健康保健提供指导。

一、四物汤四物汤是中医传统药物组方之一,主要由当归、熟地、白芍和川芎组成。

此方适用于女性气血不足、月经不调、经痛等症状。

四物汤具有活血通络、补血益气的功效,可改善女性的生理状况,调节月经周期。

二、逍遥散逍遥散是一种温热解表、疏散风寒的中药方剂。

逍遥散由苍术、白术、潞米、甘草等多种中药组成。

此方适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能够迅速缓解感冒的不适感。

三、麻黄汤麻黄汤是中医古方中一种典型的解表汤剂,由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等中药组成。

该方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寒热往来等症状。

四、明目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是一种中医古方,由生地、山药、枸杞、熟地等中药组成。

此方主要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眼睛干涩、视力减退等症状。

明目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明目益气的功效。

五、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是中医古方中最经典的补益方剂之一,由当归、黄耆、白术、党参等多种中药组成。

此方适用于气虚血瘀、面黄肌瘦、气短乏力等症状。

十全大补汤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肺的作用。

六、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是一种中医古方,主要由桂枝、大黄、附子、甘草等中药组成。

此方适用于寒湿阻滞所引起的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越婢加术汤具有温阳散寒、通经止痛的作用。

七、四逆汤四逆汤是一种温阳救脱的中医古方,由人参、干姜、白术、大枣等多种中药组成。

此方适用于阳气不足、寒冷症状明显的人群。

四逆汤可以温阳救命,是中医中治疗冷证的重要方剂。

八、小青龙方小青龙方是中医古方中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经典方剂之一,由麻黄、石膏、甘草、生姜等中药组成。

此方适用于高热、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

小青龙方具有解表清热、散风化痰的作用。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十大中医药经典名方
1.清热解毒汤:用黄芩、连翘、薄荷、芦根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状。

2. 四物汤:用当归、川芎、熟地、白芍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痛等问题。

3. 逍遥散:用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等中药材配制而成,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问题。

4. 川芎茶:将川芎加工成茶叶,具有活血化瘀、提神醒脑的功效。

5. 人参鸡汤:将鸡肉、人参、枸杞等中药材熬制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6. 十全大补汤:用人参、黄芪、枸杞、当归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调理气血不足、疲劳乏力、失眠等问题。

7. 小柴胡汤:用柴胡、黄芩、半夏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失眠等精神问题。

8. 桂枝汤:用桂枝、白芍、生姜等中药材煎制而成,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肢体酸痛等症状。

9. 补骨脂酒:用补骨脂、红枣、桂圆等中药材泡制而成,用于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问题。

10. 神曲:用糯米、黄米等杂粮制作而成,具有补血养颜、调理肠胃等功效。

- 1 -。

古方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秘诀

古方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秘诀

古方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秘诀外阴白班是指外阴部发生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或白斑的一种疾病。

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激素失调、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

中医认为,外阴白班与湿热、血虚、气滞等相关,因此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几种古方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秘诀。

古方一:三妙散洗剂材料:圆柏叶、白蔹、蚕丝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圆柏叶、白蔹、蚕丝研磨成粉末,再加入适量温水调匀成糊状。

用法:每晚用温水清洗外阴,然后取适量糊状敷在患处,待干后洗净。

坚持使用,可明显减轻外阴的白班症状。

古方二:生薏芽柴胡汤材料:薏芽、柴胡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薏芽、柴胡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煎煮,煮至水剩一半时,吃薏芽,喝汤水。

用法:每日早晚各一剂,连续服用3个月。

此方具有清热燥湿、活血化淤的功效,对外阴白班有明显的疗效。

古方三:桂枝茯苓丸材料:桂枝、茯苓、白芍、甘草各适量。

制作方法:以上药材混合,研磨成细粉,用蜂蜜调成丸剂。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0粒,用温水送服。

此方有祛湿化瘀、活血祛斑的功效,可改善外阴白班的症状。

古方四:逍遥丸材料:当归、泽泻、薏苡仁、白芍、生地黄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用蜂蜜调成丸剂。

用法:每日早晚各服10粒,用温水送服。

逍遥丸具有调理气血、祛湿化瘀的功效,对外阴白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古方五:半夏泻心汤材料:半夏、茯苓、泽泻、粳米各适量。

制作方法:以上药材混合,煮粥食用。

用法: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续食用2周。

此方具有清热化湿、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外阴白班伴有水肿、疼痛等症状的患者。

古方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秘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天然的疗法选择,能够调理气血、祛湿化瘀,改善外阴白班症状。

然而,每个人体质不同,治疗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建议在使用前咨询专业中医师或医生的建议。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预防外阴白班的发生。

总结来说,中医治疗外阴白班的古方有很多,如三妙散洗剂、生薏芽柴胡汤、桂枝茯苓丸、逍遥丸和半夏泻心汤等。

中医十大古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

中医十大古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

中医十大古方每一个都救人无数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凭借千百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医药产生了许多经典的古方。

这些古方经过无数次的实践验证,在治疗疾病和保健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救济了无数患者。

下面将介绍中医学中的十大古方,每一个古方都无数次地拯救了患者。

1. 大黄饮:大黄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味药材,具有通便作用。

大黄饮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对治疗便秘具有显著疗效。

2. 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人参、茯苓、白术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功效,对治疗脾胃虚弱、水肿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3. 四物汤:四物汤是一味常用的补血方剂,由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产后血虚等症状,具有调经活血的功能。

4. 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由黄芩、黄连、连翘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的功效。

该方剂常用于治疗热毒性感染、咽喉肿痛等症状,对患者起到了非常好的救治作用。

5. 四逆汤:四逆汤方剂主要由干姜、吴茱萸、附子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中散寒、驱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胃痛、腹痛等寒凝症状。

6. 平胃散:平胃散是一味常用的胃痛方剂,由生姜、干姜、白术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中散寒、止呕降逆的作用,对胃痛、胃寒等症状有显著缓解效果。

7.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是中医学中常用的解表方剂,由柴胡、黄芩、半夏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疏肝解郁、解表发散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8. 地黄炙甘草汤:地黄炙甘草汤是一种常用的滋阴方剂,由炙甘草、生地黄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滋阴养血、清热生津的功效,对虚劳久病、口干咽燥等症状有良好疗效。

9.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温里解寒方剂,由桂枝、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

该方剂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痛经、手足冰冷等症状。

10. 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一味常用的肾虚方剂,由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等药材组成。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

★▲中医十大类方(收藏版)一、桂枝类方--1201、桂枝汤: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法:水煎温服取微汗。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02、桂枝加附子汤:别名:桂枝附子汤《普济方》、桂枝汤加附子方《医门法律》。

歌诀: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9g)。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调和营卫,扶阳固表。

主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03、小建中汤:歌诀: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组成:饴糖、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用法:水煎日三服。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

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脉细弦。

04、桂枝加大黄汤:别名:桂枝大黄汤《伤寒图歌活人指掌》、桂枝芍药大黄汤《伤寒大白》、桂枝加芍药大黄汤《皇汉医学》。

歌诀:太阳本病下非宜,腹满旋惊实痛时,汤用桂枝仍解表,大黄攻里效尤奇。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大黄二两(6g),芍药六两(18g),生姜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用法:水煎日三次。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通腑泻实。

主治:太阳表证未解,内有实热积滞,腹满实痛,大便不通。

0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别名:龙骨汤《外台》、桂枝牡蛎汤《圣济总录》、龙骨牡蛎汤《广嗣纪要》。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

古中医十大名方提要:古代的中医十大名方,一般是指:1、小青龙汤?伤寒论?;2、大承气汤?伤寒论?;3、小柴胡汤?伤寒论?;4、五苓散?伤寒论?;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8、归脾汤?济生方?;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今临床新用各论:1、小青龙汤?伤寒论?概述: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停喘咳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因本方辛散温化之力较强,应以确属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视病人体质强弱酌定剂量。

组成: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来源: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2、大承气汤?伤寒论?概述:大承气汤,中药方剂,出自?伤寒论?。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出处:?伤寒论?。

分类:泻下剂-寒下。

组成: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鞕有块,口舌枯燥,脉滑数。

中医古方治腿酸疼的方法

中医古方治腿酸疼的方法
希望上述简单的中医古方对您改善腿部酸痛有所帮助。
4.蔓荆子散
含蔓荆子、独活等,可温经散寒、祛风止痛,对腿酸痛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5.川牛膝酒
用川牛膝浸泡酒中,外擦患处,可活血祛瘀、舒筋止痛。
6.艾叶搽酒
用生艾叶熬制成搽酒,外涂腿部,可温通经络,缓解酸痛。
7.葛根浴
用葛根煎水洗腿部,既可温经活血,又可取其疏通流注的功效,缓解酸痛。
此外,根据症状不同还可以使用其他中成药或方剂治疗。combines温通阳、活血化瘀、祛风湿、舒筋活络等方法,配合调理阳气与护肝等。
中医古方治腿酸疼的方法
您好,中医治疗腿部酸痛有许多古方,这里我推荐几个相对简单的方子,仅供参考:
1.生地黄散
主要由熟地黄、当归等组成,具有补血活血、祛风除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血虚风湿所致的腿酸痛。
2.独活散
含有独活、秦艽、防己等,可活血化瘀、舒经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后腿部酸痛。
3.用于湿热痹痛型腿酸。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
中医最实用的十大经典古方分享到一、六味地黄丸
古方:山茱萸、地黄、山药、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

功效: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古方溯源:六味地黄丸的古代应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皮肤、老年病等多个学科。

古方新用:六味地黄丸(成药)
主要成分: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临床应用:调节免疫体统;抗肿瘤及抗突变;降血脂;抗缺氧、抗疲劳;抗心律失常;降血压;保肝及改善肾功能;延缓衰老;应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慢性肝炎、肾病。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不宜同服感冒药。

二、阿胶补血膏
古方:阿胶、熟地黄、党参、黄芪、枸杞子、白术。

功效:益气补血,用于久病体弱,气虚血亏。

古方溯源:《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皆将阿胶列为上品、圣药、贡品。

阿胶性味甘平,无毒,乃阴阳平和之物。

久服可美容滋补,养性延年,是国药瑰宝。

古方新用:复方阿胶浆(成药)
主要成分:阿胶,红参,熟地黄,党参,山楂,辅料蔗糖。

临床应用:滋阴补血,补中益气,健脾润肺。

本品用于久病体弱,血亏目昏,虚痨咳嗽。

主要有抗疲劳、耐缺氧、耐寒冷、抗辐射损伤、促进血液凝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贫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本品为气血双补之药,性质较粘腻,有碍消化,故咳嗽痰多,脘腹胀痛,纳食不消,腹胀便溏者忌服。

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三、参茸膏
古方:红参、五味子、白芍、党参、黄芪(蜜炙)、鹿茸、当归、熟地黄、肉桂、茯苓、白术、陈皮、甘草(蜜炙)、远志。

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强壮筋骨。

古方溯源:参茸膏由补血四物汤、补气四君子汤、气血双补八珍汤、十全大补膏等经典药方演化而来,历经千年,
是集合中药益气养血、滋阴补阳、调五脏、强筋骨的传奇药方!公元1148年,作为命门金方记录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茸膏滋补命门,入五脏六腑,通气血筋骨。

五脏交养互益,统治诸病,为宋元明清四朝宫廷御用。

古方新用:参茸大补膏(成药)。

主要成分:红参、鹿茸、党参、白术、炙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肉桂等14味。

临床应用:参茸大补膏中医命门养生疗法对心脏病、风湿、老寒腿、骨刺、腰突、颈椎病、肠胃病、肺虚咳喘、肝肾亏虚、腰膝酸软、尿频尿急、脱发、女性更年期症、脑血管病、骨质疏松有奇效!相传神农氏尝味百草,发明中药。

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主养生,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轻身益气,不老延年。

参茸大补膏均为上品中药材,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真正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

注意事项:服用期间忌食萝卜。

四、五子衍宗丸
古方: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子(盐炒)。

功效:补肾益精。

古方溯源:据考证中医古方五子衍宗丸,脱胎于唐代的“五子守仙丸”,首载于明代张时彻的《摄生众妙方》。

古方新用:五子衍宗丸(成药)
主要成分: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前子(盐炒)。

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临床应用:五子衍宗丸中的五味药合用,能添补肾精,益肾助阳,又能涩精止遗,补中有疏。

肾虚精亏而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

注意事项:忌不易消化食物,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五、安神丸
古方:鹿茸血粉、柏子仁、当归、黄柏、五味子、麦冬、熟地黄,辅料为蜂蜜。

功效:清热养阴,镇心安神。

古方溯源:《清稗类钞》记载茸血古方是清代名医邵元玉1752年所创,乾隆失眠、头痛,是给乾隆开的安神药方。

传说皇族哨鹿围场时有个“跑鹿”程序,待鹿气血沸腾,割下鹿茸,挤出鹿茸血,经邵元玉御医配置,由乾隆服下,两副即愈。

《邵氏家谱》记载:茸血方之奇特,关键在于它是以造血为基础,对失眠的人身体进行全身调制。

邵氏茸血古方以鹿茸血粉为主方,鹿血粉味甘、咸,性热。

具有益精血,补阳气,止血的作用,因产量少而弥足珍贵,古代应用于精血虚亏,阳气不足,头昏耳鸣,心悸气短;体倦乏力,肢体欠温或吐血,鼻衄,妇女崩漏失血,益气,补血,安神,心
悸,气短,失眠不宁等症状等疾病。

古方新用:茸血安神丸(成药)
主要成分:鹿茸血粉、柏子仁、当归、黄柏、五味子、麦冬、熟地黄,辅料为蜂蜜。

功效:益气、补血、安神。

临床应用:失眠、抑郁、心脏病、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心律失常、哮喘、胃肠、关节疾病、以及睡眠不好引起的女性黑眼圈、眼袋、面色晦暗、皮肤干燥等症。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六、十枣汤
组方:芫花大戟甘遂大枣。

功效: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古方溯源:十枣汤,中药方剂,出自《伤寒论》,十枣汤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芜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胀服之佳.
古方新用:暂无成药。

临床应用:胸膜腔积液、肝硬化腹水、胃酸过多、肾炎水肿。

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舌苔滑,脉沉弦。

注意事项:临床常有恶心,胃肠不适感。

本药经醋制毒
性降低。

七、麻黄汤
组方: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古方溯源:麻黄汤出自《伤寒论》,方由麻黄、桂枝、苦杏仁、甘草组成。

具有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宣肺平喘之功。

因其药专力宏,而被历代医家推崇为风寒表实证的首选方剂。

古方新用:暂无成药。

临床应用: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

主治产后中风,四肢拘急,筋节掣痛。

八、四物汤
组方: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古方溯源:本方是从《金匮要略》胶艾汤化裁而来,为补血调经的基础方剂。

古方新用:暂无成药。

临床应用:月经失调、痛经、黄体功能不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神经性头痛、肩周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此外本放还常用语坐骨神经痛、产后感染、子宫肌瘤、崩漏、皮肤瘙痒症、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阴虚血热之月经过多、胎动漏红则非本方所宜。

九、四君子汤
组方: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炙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古方溯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荣卫气虚,脏腑怯弱。

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古方新用:暂无成药。

临床应用: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子宫肌瘤、小二低热、还可以用于胃癌、食道癌、乳腺癌、肺癌等肿瘤的辅助治疗。

注意事项:四君子汤适宜在小满、芒种前后服用,效果更佳。

十、玉屏风散
组方:防风,黄芪(蜜炙),白术。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古方溯源:出自朱丹溪《丹溪心法》,被称为中药免疫调节剂。

表虚自汗,易感风邪;风雨寒湿伤形,皮肤枯槁。

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

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古方新用:玉屏风口服液(成药)。

主要成分:黄芪、防风、白术(炒)。

辅料为蔗糖、纯化水。

临床应用:预防感冒,呼吸道反复感染、哮喘、气虚感冒,虚汗,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多发性疖肿,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周围性漫谈,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肾炎,胃下垂,习惯性便秘,慢性结肠炎。

注意事项:服用本品时注意避风寒,忌食生冷、油腻。

责任编辑:(深度鸿富)(免责声明:深度鸿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文章所述内容仅代表文章原作者的个人观点。

所写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信息未经证实,对该本文所写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有效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仔细核实相关内容。

深度热点专栏文章投诉电话: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