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资源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法全文与解读

中华人民国旅游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旅游者第三章旅游规划和促进第四章旅游经营第五章旅游服务合同第六章旅游安全第七章旅游监督管理第八章旅游纠纷处理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国境的和在中华人民国境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
第四条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游览场所应当体现公益性质。
第五条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开展旅游公益宣传,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六条国家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和市场规则,禁止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
旅游经营者应当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承担社会责任,为旅游者提供安全、健康、卫生、方便的旅游服务。
第七条国务院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本行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和监督管理进行统筹协调。
第八条依法成立的旅游行业组织,实行自律管理。
第二章旅游者第九条旅游者有权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有权拒绝旅游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旅游者有权知悉其购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
旅游者有权要求旅游经营者按照约定提供产品和服务。
【解读】:明确旅游者的选择权和知情权,或旅行社有义务告知旅游活动的详细容,如路线、景点、住宿地点等。
第十条旅游者的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信仰应当得到尊重。
第十一条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享受便利和优惠。
旅游商品

烤乳猪
15
(5)浙菜 浙菜是宋朝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菜系,主要由杭州菜、 宁波菜、绍兴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口味特点是清润、淡雅、 鲜醇。名菜有东坡肉、西湖醋鱼、生爆鳝片、龙井虾仁、冰糖 甲鱼、梅干菜焖肉、绍式虾仁等。
西湖醋鱼
龙井虾仁
16
(6)徽菜 徽菜由皖南、沿江和 沿淮三地风味菜构成。皖 南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 称,特点是擅长烧、炖, 讲究火功,保持原汁原味。 沿江菜善于用烟熏技法, 熏料以特产茶叶和木屑为 主,菜肴色泽黄亮,茶香 清磬。名菜有黄山炖鸽、 红烧划水、毛峰熏鱼、奶 汁肥黄鱼、李鸿章杂烩(李 鸿章款待美国公使宴席上 的杂烩)等。
6
(4)代表性 旅游商品的代表性是指旅游商品能代表和反映旅游目 的地的资源特色。那些能反映目的地资源特色和文化底蕴 的旅游商品往往与众不同,特色明显,异地不易买到,具 有一定的垄断性。如海南省拥有热带岛屿以及丰富的海洋 自然资源,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贝和沙的艺 术组合而制作的贝沙工艺品,赢得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 设计大赛金奖、银奖和优秀奖。 (5)纪念性 人们外出旅游总是希望带回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 来留作纪念。一件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能有效地加深 人们对旅游经历的回顾和感受,因此,纪念性也是旅游商 品的基本特性。如去四川峨眉山的旅游者,会带回刻有 “峨眉山纪念”字样的竹手杖;到西藏旅游的人们,喜爱 购买藏文化饰品(如藏刀)、工艺品。
佛跳墙
19
3.风味小吃 品尝风味小吃,是人 们在旅游活动中一项必不 可少的内容,一方面可大 饱口福,另一方面也是了 解当地特产、风俗民情的 主要途径。我国土地广袤、 物产丰富、民族众多,风 味小吃不胜枚举。如我国 的“五大名面”(北京炸酱 面、四川担担面、山西刀 削面、广东伊府面、湖北 热干面)、陕西的牛羊肉泡 馍、天津的“狗不理包 子”、成都的“龙抄手”、 保定的“白云章包子”、 昆明的“过桥米线”等。
第十三章旅游资源审美

旅游资与开发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
3、特殊性特征 、 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 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不 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 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人文旅游资 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特点。 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特点。 4、愉悦性的特征 、 人文旅游资源景点一般更关注是人际心理互动, 人文旅游资源景点一般更关注是人际心理互动,突出 的是情感的传达,强调的是游客的参与, 的是情感的传达,强调的是游客的参与,丰富游客的审 美感受,促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文化沟通, 美感受,促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文化沟通,提高 他们的美感层次,通过特殊的人际心理互动,进入到心 他们的美感层次,通过特殊的人际心理互动, 理的交流和审美心理的感受,真正做到悦耳悦目、 理的交流和审美心理的感受,真正做到悦耳悦目、悦心 悦意、悦志悦神, 一种高品位的文化审美境界, 悦意、悦志悦神,进入 一种高品位的文化审美境界,获 得高级的愉悦和美感。 得高级的愉悦和美感。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第3页
旅游资与开发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
三、旅游资源审美意义 旅游资源审美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实 践的活动过程, 践的活动过程,是旅游美学理论与旅游资源 相结合的产物。 相结合的产物。 1、有助于阐发审美文化内涵,提高旅游 、有助于阐发审美文化内涵, 美感度 2、有助于增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提 、有助于增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第2页
旅游资与开发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
二、旅游美学与旅游资源美学的关系 旅游美学是美学分支,同饮食美学 同饮食美学、 旅游美学是美学分支 同饮食美学、服装美 雕塑美学等共同构成了实用美学的范畴。 学、雕塑美学等共同构成了实用美学的范畴。 旅游资源美学是旅游美学的一个分支, 旅游资源美学是旅游美学的一个分支,它针 对旅游运作系统的资源分系统进行研究。 对旅游运作系统的资源分系统进行研究。旅游 资源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资源审美活动及其规 律的的学科,旅游资源审美活动是指旅游者对 律的的学科, 旅游资源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感知、体验、 旅游资源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感知、体验、认同 和联想,从而得到感官上、 和联想,从而得到感官上、情绪上和心灵上愉 悦和满足和过程。 悦和满足和过程。
河南省旅游条例

河南省旅游条例(2007年3月30日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2007年3月30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第六十九号公告 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度假、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和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信息等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本条例所称旅游资源,是指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
本条例所称旅游经营者,是指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旅游区(点)、旅游度假区、旅游饭店、旅游家庭宾馆、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场所、旅游网络公司和旅游线路经营者等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发展旅游业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突出地方特色,推进区域合作,发挥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综合协调、管理指导和公共服务工作。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旅游质量监督机构具体负责对旅游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旅游投诉的处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七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旅游活动、从事旅游经营与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二章 旅游业的促进与发展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建立旅游业发展的协调机制,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第九条省、省辖市人民政府和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旅游院校、专业的建设和旅游科研、教育、职业培训工作,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发展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市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果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6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6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6.11.07•【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七号•【施行日期】2016.11.07•【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旅游者第三章旅游规划和促进第四章旅游经营第五章旅游服务合同第六章旅游安全第七章旅游监督管理第八章旅游纠纷处理第九章法律责任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发展旅游事业,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依法保护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权利。
第四条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游览场所应当体现公益性质。
第五条国家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旅游方式,支持和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开展旅游公益宣传,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六条国家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和市场规则,禁止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
旅游经营者应当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承担社会责任,为旅游者提供安全、健康、卫生、方便的旅游服务。
第七条国务院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对旅游业发展进行综合协调。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对本行政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和监督管理进行统筹协调。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章节一:旅游资源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3. 理解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
3. 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价值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对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看法。
章节二:自然旅游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了解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内容:1. 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特点和开发条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对自然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看法。
章节三:人文旅游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了解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内容:1. 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条件。
3. 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特点和开发条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对人文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看法。
章节四: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目标:1. 了解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2. 掌握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3. 能够进行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教学内容:1. 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什么是旅游资源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如何形成的?(一)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1)地球的圈层构成自然旅游资源。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决定旅游区、旅游点的形成。
(3)自然旅游资源受地球景观带的分异规律控制。
(4)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
(5)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
①海洋:海滩、海岛、珊瑚礁、海洋生物资源。
②河流:上流急流峡谷众多;中游波涛滚滚;下游水网密布,形成不同的资源特色。
⑤瀑布:形、色、声三态变化,形成独具旅游资源。
④泉:千姿百态。
③湖泊:形形色色,绚丽多姿。
(6)气候的差异性①由于气候的区域差异,形成了康乐气候、避暑胜地、避寒胜地等旅游资源。
②与其它要素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吸引物,如热带雨林景观、干旱沙漠景观、寒带冰雪景观。
③垂直变化可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旅游资源。
④气候要素变化:濛濛细雨、山间云雾、林海雪原、朝霞晚露、旭日夕阳、雾松雨松。
(7)地球生物的多样性①生物化石旅游资源②子遗动物和植物③不同的植物群落,形成不同的景观④绿色植物是构成景区的重要要素。
(二)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1、历史遗存①古人类遗址:原始部群聚居、活动遗址、生活用具与生产工具、原始艺术及墓葬等。
②陵墓:秦始皇墓、明十三陵、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
③古建筑:古城墙、堡垒、楼阁殿堂、桥塔亭榭等。
其它有石雕刻、伟大工程、古都、名人伟人遗址、遗迹,重要历史事件的遗址、遗迹及至神话传说所依托或附会的地点或建筑都以其独特的价值在今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般来说,人文旅游资源越古老,其价值就越高。
2、社会文化差异①横向差异:正是由于社会文化上的差异,使一地居民对另一地产生未知感,这是形成旅游者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 1.经济贡献 • 旅游资源开发会带来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 2.环境因素 • 旅游资源开发在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 3.社会文化因素 • 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危及当地居民的道德和社会生活。 • 4.竞争影响 •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现有的旅游业形成互补的形势,而非形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 (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发展旅游业,从而达到挣取外汇、
回笼货币、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业、发展地区经济等目的,实现一定的 经济效益。 • 经济效益并非是旅游资源开发追求的唯一目标,在讲求经 济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开发活动能不能超过社会和环境的 限度,否则会造成资源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社会治安混 乱等负面影响,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旅 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统一的原则。 • 对此,有学者提出旅游资源在开发时必须满足以下8个条 件。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 (一)按资源类型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1.自然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自然类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质、地貌、水体、气象气候和生
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考察 价值,能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自然景物和环境。 • 自然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一般要尽量突出资源的本色特点, 在保障旅游者可进入以及环境保护设施达到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和避免人为的干扰性建设以及资源地的城市化 倾向,使之源于自然,体现自然。而对于自然、人文相互 交融的旅游资源,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长期作用,往往在 资源地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在突出 自然美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做到情景交融, 自然美和人文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 4.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宗教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
哲学理念、虔诚的精神导向、强烈的信徒吸引力、深邃的 文化艺术性,使它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宗 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具有观光游览、朝拜祭祀、猎奇探秘、 参与游乐等旅游功能。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 3.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异国风情、他乡风俗习惯也可以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
素,我国的56个民族是社会风情类旅游资源最广泛的基础 。该类旅游资源主要是以人为载体的,通过人的生产劳动 、日常生活、婚丧嫁娶以及人际交往关系等行为方式而表 现出来。所以,参与性是其第一大旅游功能;同时,动态 性强是其第一大特点。
• 5.现代人工吸引物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由于
交通条件的改善,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可用于 开发旅游地的各种现代人工旅游吸引物大量涌现,成为一 种新兴的旅游资源。现代人工旅游吸引物一般具有参与性 娱乐、演艺体验、观光游览、休闲游乐等旅游功能。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 2.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具有观光游览、
考古寻迹、修学教育、学习考察、访古探幽、文化娱乐等 多种旅游功能。既可供游人参观瞻仰,又可进行考古研究 和历史教育,同时还可以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开展 形式多样、参与性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文物复制、古陶 器制作、古乐器演奏等。
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十三章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第一节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 (二)市场原则 • 旅游市场的变化、动向直接影响着客源的变化,而客源的
多少又决定了某个旅游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某 处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后,客源不足,没有去看,则失去了 开发的意义。旅游市场受许多因素制约,如经济状况、旅 游者动机变化、风景的吸引力、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接 待设施、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宣传工作,以及当前的国 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在旅游资源开发前必须对市场 客源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估,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
• (二)按投资主体划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1.政府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对跨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区域内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
,政府起着决定性作用。 • 该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运用掌握的开发规划审批权力,对旅
游资源开发进行宏观管理。开发资金的投入主要依赖中央 、地方财政,但可能对一些公共设施的投入引入相关的市 场招商引资机制。政府对具体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作具体干 预,主要通过开发规划和行政审批来调控。该模式适用于 旅游资源待开发区域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多 见于铁路、高速公路、旅游专用公路、环保工程等旅游基 础设施建设。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 (四)生态保护的原则 • 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利用。但在某种意义上,对某些旅
游资源,特别是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旅游资源来说,开 发的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破坏。不过,如果处理得当 ,开发未必会破坏,反而能起到保护这些资源的作用。因 此,关键问题是如何将开发工作处理得当,也就是说,在 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要注意着眼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不能单纯地片面强调开发而不顾对环境的破坏问题。
成同类旅游资源开发恶性竞争的局面。
一、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 5.可行性 • 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项目必须在经济上可行。 • 6.遵循地方政策和发展战略 •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旅游目的地的政策、法规及规划
的要求。 • 7.旅游影响 • 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改善游客量
及其他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增加旅游业发展的潜力 。 • 8.开发和经营者的能力 • 旅游资源的经营者具备一定的实力。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 2.企业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 企业主导型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将管辖范围内
的旅游资源开发及经营权采用出让的方式,吸引投资商进 行开发经营,政府只在行业宏观层面通过规划、政策法规 、宏观市场促销等方式对投资、开发商进行管理的模式。 按照投资企业的不同,可划分为不同的投资、开发类型: 国有企业型、集体企业型和民营企业型以及混合经济型( 国有、集体、非国有企业中的几个企业共同投资开发,按 照股份制组成开发经营董事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