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 名解及解答题
运动疗法 名解及解答题

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运动。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机械力)的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的帮助来完成。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的阻力才能完成动作。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
持续性被动活动:是利用器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的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
运动治疗的治疗作用: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2.增强心肺功能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6.调节精神和心理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1.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3.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4.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弱及伸展性影响关节活动度的主要因素:(一)生理因素1.拮抗剂的肌张力2.软组织相接触3.关节的韧带张力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5.骨组织的限制(二)病理因素1.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2.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3.肌力降低4.关节本身病变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1.熟悉关节的结构2.早期活动3.全范围活动4.与肌肉牵伸相结合关节挛缩:1.关节性挛缩(关节囊、韧带、滑膜等)2.软组织性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腱、韧带等)3.肌源性挛缩①肌肉自身因素(外伤、炎症、变性、缺血)②肌肉以外因素(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力学因素)体位转移技术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变为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运动疗法 名解及解答题

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得运动。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机械力)得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得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得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得帮助来完成。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得阻力才能完成动作。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得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得生理运动与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得目得。
持续性被动活动:就是利用器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得被动活动。
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过肌肉得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得力量。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得抑制,此时进行牵伸得阻力最小。
运动治疗得治疗作用:1.维持与改善运动器官得功能2.增强心肺功能3.促进代偿功能得形成与发展4.提高神经系统得调节能力5.增强内分泌系统得代谢能力6.调节精神与心理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与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得关节功能障碍得运动治疗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度与稳定性得因素:1.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得弧度之差2.关节囊得厚薄与松紧度3.关节韧带得强弱与多少4.关节周围肌肉得强弱及伸展性影响关节活动度得主要因素:(一)生理因素1.拮抗剂得肌张力2.软组织相接触3.关节得韧带张力4.关节周围组织得弹性情况5.骨组织得限制(二)病理因素1.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2.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3.肌力降低4.关节本身病变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1.熟悉关节得结构2.早期活动3.全范围活动4.与肌肉牵伸相结合关节挛缩:1.关节性挛缩(关节囊、韧带、滑膜等)2.软组织性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腱、韧带等)3.肌源性挛缩①肌肉自身因素(外伤、炎症、变性、缺血)②肌肉以外因素(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力学因素)体位转移技术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变为另一种姿势得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运动治疗学名解和大题(改)

1.物理治疗学:是研究如何通过各种类型的功能训练、手法治疗,并借助于电、光、声、磁、冷、热、水、力等物理因子来提高人体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恢复、改善或重建躯体功能的一种专门学科,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构成、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治疗师特别是国内目前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2.肩肱节律:正常肩上升同时伴一系列的精确的协调运动,称肩肱节律,肩胛骨、肱骨均参与整个运动。
3.牵伸技术:指用手法或机械设备辅以加压,一个持续或间断的、外部的、全范围的牵伸力量,是拉长可收缩或不可收缩的肌腱和关节周围的结构,改善活动受限的关节ROM。
4.关节松动技术:是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疗术在患者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手法操作技术,临床上用来治疗关节功能障碍,如疼痛、活动受限或僵硬等,具有针对性强、见效快、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等特点。
5.等长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的长度保持不变,也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
6.超量恢复:是指肌肉或肌群经过适当的练习后产生适度的疲劳,在休息过程中,肌肉先经过疲劳恢复阶段然后达到超量恢复阶段,在超量恢复阶段练习过程中消耗的肌肉能源物质、收缩蛋白与酶继续上升并超过运动前的水平,以后又再降到运动前的水平。
7.牵引疗法:是应力血原理中作用外力(手法、器械或电动牵引装置)对身体某一部位或关节施加牵拉力,使其发生一定的分离,周围软组织得到适当的牵伸,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8.腰椎牵引:是沿脊柱纵轴施加牵引力,牵伸腰段脊柱,消除腰部肌肉紧张、痉挛,松解黏连,增大腰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环节突出物对神经组织的压迫,使疼痛得以消除。
是治疗腰部生物力学因素相关腰腿痛的重要方法之一。
9.平衡: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的多,平衡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运动疗法题库完整

运动疗法题库完整运动疗法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PT: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中疗法之一。
二、填空: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一般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4.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
三、问答题:1.简述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范围。
答:治疗作用(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式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5)增强内排泄系统的代谢功能。
临床应用范围:(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
专业word可编辑.(2)运动器官疾病如四肢骨折或脱位。
(3)内脏器官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4)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
(5)其他:肿瘤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艾滋病、戒毒后等。
2.简述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
(1)运动治疗的方案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2)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情况个别对待、明确运动强度。
(3)运动训练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与全身运动相结合。
(4)治疗活动内容要有新鲜感,能调动患者主动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5)坚持长期训练,不可随意间断,提高训练效果。
(6)治疗中要密切观察病情,看是否有不良反应,是否已达到治疗要求,对不能达到要求的要查明原因。
(7)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定期总结。
(8)医治前应把医治内容向患者讲解清楚,争取患者注动配合。
(9)治疗中医务人员应态度很和蔼,语言亲切,语调坚信肯定,这样有利于患者增强治疗信心,提高治疗效果。
运动疗法题库

运动疗法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PT: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疾患的方法。
2.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中疗法之一。
二、填空: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一般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2.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助力运动的完成,部分借助于器械帮助,部分由患者来完成;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
3.运动疗法根据动力的来源分为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4.被动运动是由外力完成的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阻力才能完成的运动,称为抗阻运动。
三、问答题:1.简述运动疗法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范围。
答:治疗作用(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
(2)增强心肺功能。
(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式和发展。
(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功能。
临床应用范围:(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
(2)运动器官疾病如四肢骨折或脱位。
(3)内脏器官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4)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糖尿病。
(5)其他:肿瘤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艾滋病、戒毒后等。
2.简述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
(1)运动治疗的方案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2)制定治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情况个别对待、明确运动强度。
(3)运动训练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与全身运动相结合。
(4)治疗活动内容要有新鲜感,能调动患者主动训练积极性,提高训练效果。
(5)坚持长期训练,不可随意间断,提高训练效果。
(6)治疗中要密切观察病情,看是否有不良反应,是否已达到治疗要求,对不能达到要求的要查明原因。
(7)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定期总结。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

运动疗法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抗阻力运动:在治疗师用手或利用器械对人体施加阻力的情况下,由患者主动地进行抗阻力的活动.2、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肢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3、肩肱节律:肩关节的运动时各关节间的协调运动,肩肱关节运动时肩胸连接处随之运动,此协调运动称为肩肱节律.4、体位转移:是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移到另一种姿势的过.程.5、牵伸技术:是指拉长挛缩或缩短软组织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伸展性和ROM.6、关节松动技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7、关节的附属运动:是关节在解剖结构允许范围内进行的运动,它不能主动完成,可以通过他人或对侧肢体帮助完成8、关节的生理运动:是关节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主动和被动都可以完成,是关节活动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完成所有的关节运动形式,如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9、治疗平面:是一个垂直于一条由旋转轴至关节凹面中心线的平面10、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11、肌肉耐力:肌肉耐力是指有关肌肉维持进行某项特定人任务作业的能力.其大小可以用从开始直到出现疲劳时以收缩的总次数或所经历的时间来衡量.12、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外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被动地延长,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远离13、向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肌力大于阻力外力,肌肉的长度缩短,肌肉的止点和起点相互靠近14、牵引疗法:是应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原理,并将这一对方向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脊柱或四肢关节,达到分离关节面、牵伸周围软组织和改变骨结构之间角度或列线等目的的一种康复治疗方法15、平衡:是指人体无论处在何种姿势,如静止,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的状态下,能自动调整姿势并维持稳定的一种能力.16、支撑面: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时能稳定的支持身体的重量所依靠的接触面.17、步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通过中枢命令,身体平衡和协调控制,涉及足,髋,膝,躯干,颈,臂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来共同完成正常的步行行为.18、步态:是指人体步行时的姿势,包括步行和跑两种状态.19、社区性步行:是指可以借助踝-足矫形器,手杖或甚至不用,可以在室外和所在社区内行走;20、反射性抑制:是专门抑制异常运动和异常的姿势反射而设计的一些运动模式.21、Raimiste现象:在仰卧位,健侧下肢抗阻力外展或内收时,患者髋关节可出现相同动作,下肢的这种联合反应;22、技巧性活动23、PNF:采取刺激人体组织的各种感受器-本体感觉,来激活共和募集最大量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同时激发其潜力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这种方法简称本体促进法.24、运动再学习:它以生物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与功能为导向,在强调患者主观参与和认知重要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再教育以恢复其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方法;25、心功能康复:指应用多种协同的,有目的各种干预措.施包括康复评估,运动训练,指导饮食,指导生活习惯,规律服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和接受健康教育等使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预防心血管疾病事件发生;26、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27、引导式教育:引导式教育是通过教育教学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正常,尤其是通过其特有的“节律性意向”,诱导儿童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儿童能在相互学习情况下相互激励,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全面康复的目标;28、MDT麦肯基力学诊疗技术:是针对人体脊柱和四肢疼痛和/或活动受限的力学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应用恰当的力学方法进行治疗的独特的体系29、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损伤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30、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二、简答题1、简述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1防止关节周周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 2防止神经肌肉性挛缩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 3防止软组织粘连形成的关节活动障碍1.主动运动:用主动运动恢复关节活动,动作宜平稳缓慢,尽可能达到最大幅度,然后稍加维持,以引起轻度疼痛感为度;2被动运动;由治疗师或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进行.其对挛缩组织的牵张,活动到最大幅度也宜作短时间维持,应根据疼痛感觉控制用力程度,切忌施行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损伤.3助力运动:通常由徒手,健侧或通过滑轮装置等对患肢的主动运动施加辅助力量,兼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特点.4关节功能牵引法:按需要扩大活动关节运动方向作持续一定时间的重力牵引,使挛缩及粘连的纤维产生更多的塑性延长,以取得更好的联系效果.在其远端肢体上按需要方向用沙袋作重力牵引,重力以引起一定的紧张或轻度的疼痛感觉,可以忍受,不引起反射性痉挛为度.5持续被动运动CPM主要用于防治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韧带和肌腱的修复,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消除.关节活动幅度一般从无痛的可动范围开始,以后酌情扩大.6关节松动术:关节松动术是治疗师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范围内完成的一种被动关节运动.2、简述主动运动的类型1等张收缩 2等长收缩 3特殊主功运动传递神经中动.3、简述增强肌肉力量的常用技术和方法一渐进抗阻训练的方法,具体做法与辅助主动运动的形式相同,利用徒手,滑车,重锤、弹簧、重物、摩擦力、流体阻力等,但方向相反二短暂等长运动练习:徒手等长运动、肌肉固定练习、利用器具三短暂最大负荷练习四利用CYBEX 进行的等速练习;五利用运动进行肌力增强的训练方法.主动运动训练方法:训练中应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将肢体位置于抗重力位,防止代偿运动4、简述体位转移方法的选择原则1独立转移 2辅助转移 3被动转移5、简述肌肉牵伸作用及临床应用肌肉牵伸作用:1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2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3调节肌张力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5提高肌肉的兴奋.性6、简述肩部肌肉自我牵伸的具体方法1长轴牵伸2分离牵伸3增加肩前屈活动范围3增加肩后伸活动范围5增加肩外展活动范围6增加肩旋转活动范围7增加肩胛骨话动范围7、简述关节松动技术中的手法分级标准一共分为5级:第1级,在关节活动起始处做低幅有节奏的震动;第2级,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尚未达到极限时,做最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3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大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4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抵抗组织的阻力做小幅度,有节奏的振动;第5级在运动范围极限处以小幅度,快速的推进技术打断粘连组织,这是一种高难度技术.8、简述关节松动技术的临床应用指征用于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或痉挛;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功能性关节制动等.对进行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术的作用主要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并发症.最佳适应症是关节附属运动丧失继发性形成的关节囊,韧带紧缩或粘连.9、简述肌力下降的原因1年龄增大;2废用性肌肉萎缩;3神经系统疾病;4肌原性疾病.10、简述肱二头肌的解剖特点与功能解剖特点:肱`二头`肌位于臂前皮下,呈梭形,起端有两个头,短头在内侧,起自喙突尖;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穿过关节囊下行于结节间沟内功能:肱二头肌收缩时使肘关节屈起.,当前臂处于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也能轻微屈肩关节`11、简述影响平衡功能训练的因素1视觉;2前庭蜗功能;3本体感觉效率;4触觉的输入和敏感度;5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6视觉及空间感知能力;7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协调动作;8肌力与耐力;9关节的灵活度和软组织的柔韧度.12、简述平衡训练的原则1支撑面积由大到小;2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3身体重心由低到高;4从自我保持平衡至破坏平衡时维持平衡;5在注意下保持平衡到在不注意下保持平衡;6从训练时睁开眼过度到闭眼;7破坏前庭蜗器官的平衡来保持身体平衡.注意,平衡训练的顺序是由易到难13、简述步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肌力2平衡能力3协调能力及肌张力均衡4感觉功能及空间认知功能5中枢控制具有稳定性,周期性,方向性,协调性以及个体差异性.16、简述自然步态的基本要素合理的步行步长50-80cm;步幅一般为步长的两倍;步宽8+足角度步频95-125steps/min步速65-95cm;步行周期;步行时相.17、简述Bobath疗法的治疗原则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运动模式;3按照运动的发育顺序制定训练计划;4将患者作伪整体进行治疗.18、简述Brunnstrom关于偏瘫恢复6个阶段的特点第一阶段:出现驰缓状态第二阶段:出现联合反应第三阶段:共同运动初期第四阶段:共同运动期第五阶段:分离运动初期第六阶段:协调性运动期首先是急性期患肢处于持续弛缓状态,无任何运动I期;随着恢复的开始,患肢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最小的随意运动反应,痉挛出现II期;此后共同运动随意出现,显示有关节运动,痉挛进一步加重,达到高峰III期;之后共同运动模式逐渐减弱,分离运动出现,多种运动组合变得容易,痉挛减少IV期;进一步脱离共同运动模式,可较好地完成独立运动及难度更大的组合运动,痉挛继续减少V期;最后,痉挛消失,可完成每个关节的运动,协调性接近正常VI期.19、简述感觉与运动关系20、简述PNF基本技术与程序中对阻力的表述阻力的施加要与患者的状况,动作的目标相吻合;阻力应是患者能接受的,可平稳移动或维持等长收缩的最大阻力,而不是治疗师的最大力量,对某些患者来说,可能仅仅是轻微的接触;21、简述PNF基本技术与程序中对手法接触的表述治疗师用手接触患者身体的有关部位,刺激皮肤感受器和其他压力感受器,治疗师手的方向与患者肢.体运动方向相反;通过压力的方向来引导动作的进行,施加在患者肌肉上的压力可.以诱发肌肉的收缩力,在活动的肢体上施加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压力可以剌激协同肌收缩,增强运动的效果;手在躯干上的接触,可以间接地通过改善躯干'的稳定性来帮助肢体运动22、简述运动再学习方法的四步骤 1分析运动的组成:观察,比较,分析, 2练习丧失的运动成分 3〉作业的练习 4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步骤1:分析运动的组成观察,比较,分析步骤2:练习丧失的成分解释--认清目的,指示,练习+语言和视觉反馈+手法指导,再评定步骤3:练习解释--认清目的,指示,练习+语言和视觉反馈+手法指导,再评定,鼓励灵活性;步骤4:训练的转移衔接性练习的机会,坚持练习,安排自我检测的练习,创造学习的环境,亲属和工作人员的参与23、简述三大综合征的特点及治疗原则三大综合征:.姿势综合征、功能不良综合征``移位综合征特点: 姿势综合征:其症状多局跟,疼痛常在脊柱中线附近,不向四肢放射,疼痛为间歇性功能不良综合征:疼痛为间歇性,多局限于脊柱中线中线附近,疼痛总是在活动范围终点发生,绝不在运功过程中出现移位综合征:疼痛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疼痛的范围可以变化,疼痛的程度可以加重或减轻,疼痛可能跨越中线治疗原则:姿势综合征:坐姿,站姿矫正,卧姿指导功能不良综合征:姿莮矫正,有效牵伸的原则,安全牵伸的原则移位合征:复位的维持恢复功能,预防功能,力的升级24、简述颈椎的麦肯基治疗技术1坐位后缩;2坐位后缩加伸展;3仰卧位后缩加伸展;4手法牵引下后缩加伸展和旋转;5伸展松动术;6后缩加侧屈;侧屈松动术和手法;8后缩加旋转;9旋转松动术和手法;10屈曲颈椎;11屈曲松动术.25、简述弹力带在康复中的应用1体姿存在问题;2运动功能障碍;3肌肉力量减弱;4肌张力异常;5平衡与步态异常人群;6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异常人群;7功能受限人群.三、论述题1、论述肩关节周围肌群的运动学概要肩`关节周围有较多肌群通过;这些肌群对维护肩关节的动态稳固性有重要意义;但盂肱关节的前下方肌群较`少,关节囊又最松弛,所以是关节稳固性最差的薄弱点;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像肩部的袖子-样包裹肩部,称为肩袖.,这四块肌分别经过肩关节的前方`.上方和后方`与关节囊紧贴,且尚有许多腱纤维编入关节囊壁,所以肩袖肌群的收缩对稳`定肩关节起着重要作用2、论述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的方法与步骤颈椎牵引:1徒手牵引:1患者尽可能放松地仰卧于治疗床;2治疗师位于治疗床头,用双手支持患者头部重量.3首次应用徒手牵引时,应相应变化患者头部的位置并注意患者的反应;4牵引重力可以间歇地应用;5治疗时间和频度与治疗师的手臂里和耐力限制. 2机械牵引:1确定患者体重,2选择舒适体位,一般选择坐位;3根据治疗要求决定患者头颈部的摆放;4绑好牵引带;5设定控制参数;6治疗过程指导;7治疗结束后关机.腰椎牵引:1徒手牵引:1患者仰卧位于治疗床,2治疗师根据患者双髋和双下肢位置的变化而定;3牵引过程中治疗师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机械牵引1患者仰卧位或俯卧位在治疗床上,2治疗师将牵引带绑于患者骨之上,系好固定带,3设置好固定参数并开始治疗.4治疗结束后关机,并对患者进行一次评定.3、论述运动学习的三个阶段4、论述运动处方的定义及所含内容定义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 运动处方的内容应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进度及注意事项等;。
运动疗法的名词解释

运动疗法的名词解释运动疗法是指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来达到身心健康的一种疗法。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改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
运动疗法的目的是通过适当的运动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人们达到身心和谐,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疗法是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它包括了多种运动方式,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灵活性训练、平衡训练等。
有氧运动包括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促进身体脂肪的燃烧。
力量训练包括举重、拉伸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灵活性训练包括瑜伽、普拉提等,可以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改善身体的柔韧性。
平衡训练可以提高平衡能力,预防跌倒和骨折。
运动疗法的机理是通过运动能够刺激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等多个系统,改善身体的功能和代谢,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
运动可以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增加血管的弹性和血流量,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
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血糖利用率和胰岛素敏感性,预防糖尿病和肥胖症。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和骨骼的质量,改善姿势和步态,预防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症。
运动可以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和抗病能力。
运动可以改善睡眠,缓解紧张和焦虑,提高情绪和心理状态。
运动疗法适用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
运动疗法可以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疾病;可以用于康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骨折和手术后的康复;可以用于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还可以用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质量。
在具体的运动疗法中,要根据个体的身体状况和需求,制定适当的运动方案和措施,包括运动种类、强度、频率和时长等。
运动疗法名解及解答题之欧阳与创编

至动运动:肌肉至动收缩所产土的运动。
甑意运动:运动时坎有任阿外力C包括手力茨机械力丿的参与,动乍完全由肌肉的至动收缩来宅庆。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乍的宅庆部分田患者至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的帮助来完庆。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決须克服外界的阻力才能完庆动Tto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年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庆。
耒节松动技木:利用耒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拔动话动恿看耒节,叹达對维荷更改善笑节话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
持续牲拔动活动:是利用器械茨电动活动装置,佼肢体能迸行持续牲、无疼痛.在〜定范围內的拔动话云力。
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葱肌肉的至动收缩来改善茨增强肌肉的力量。
至动抑制:在牽伸肌肉M前,患者有慰识也放松该肌肉,废肌肉收:缩机制受對人为的抑制,此时迸行牽伸的阻力最小。
运动治疗的治疗乍用: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2.增强心肺功能3•促迸代偿功能的形庆和发展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5.增强內分決菜统的代谢能力6.调节稽神和心理笑节酒助技术关节活动技木: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扌守和恢夏因组织粘连茨肌肉寢專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耒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木。
影响灵节话动度和稳定牲的因素:1.构庆耒节两个耒节面的弧度宅差2.笑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3.笑节韧带的强豹与多少4.耒节周围肌肉的强菇及伸展性影响耒节活动度的至要因素:(-)生理因素1.拈抗剂的肌張力2•钦组织相接触3.灵节的韧带張力4.笑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5.骨组织的阻制(二)病理因素1.关节周围钦组织疼痛2.耒节周围钦组织挛缩.粘连茨痕挛3•肌力降低4.笑节茶身病变耒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1•熟廷耒节的结构2.早期话动3.全纯围话动4.与肌肉牽伸相结合笑节挛缩:1.耒节牲挛缩C笑节囊.韧带、滑勝等丿2软组织牲挛缩C关节周围钦组织.皮胱.皮下组纟只、肌腱.韧带等丿3•肌源牲挛缩⑦)肌肉自身因素C外伤.炎症.变性、缺血丿②肌肉叹外因素[痉事牲瘫痪、追缓牲瘫痪.力学因素丿体伍转移:指人体从—种姿势转变为另〜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f站—行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所产生的运动。
随意运动:运动时没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机械力)的参与,动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动收缩来完成。
助力运动:运动时动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动收缩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的帮助来完成。
抗阻力运动:运动时必须克服外界的阻力才能完成动作。
被动运动:运动时肌肉不收缩,肢体完全不用力,动作的整个过程由外力来完成。
关节松动技术:利用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被动活动患者关节,以达到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缓解疼痛的目的。
持续性被动活动:是利用器械或电动活动装置,使肢体能进行持续性、无疼痛、在一定范围内的被动活动。
肌力训练:根据超量负荷原理,通过肌肉的主动收缩来改善或增强肌肉的力量。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的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
运动治疗的治疗作用:1.维持和改善运动器官的功能2.增强心肺功能3.促进代偿功能的形成和发展4.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5.增强内分泌系统的代谢能力6.调节精神和心理关节活动技术关节活动技术:利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和恢复因组织粘连或肌肉痉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关节功能障碍的运动治疗技术。
影响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的因素:1.构成关节两个关节面的弧度之差2.关节囊的厚薄与松紧度3.关节韧带的强弱与多少4.关节周围肌肉的强弱及伸展性影响关节活动度的主要因素:(一)生理因素1.拮抗剂的肌张力2.软组织相接触3.关节的韧带张力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5.骨组织的限制(二)病理因素1.关节周围软组织疼痛2.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粘连或痉挛3.肌力降低4.关节本身病变关节活动技术注意事项:1.熟悉关节的结构2.早期活动3.全范围活动4.与肌肉牵伸相结合关节挛缩:1.关节性挛缩(关节囊、韧带、滑膜等)2.软组织性挛缩(关节周围软组织、皮肤、皮下组织、肌腱、韧带等)3.肌源性挛缩①肌肉自身因素(外伤、炎症、变性、缺血)②肌肉以外因素(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力学因素)体位转移技术体位转移:指人体从一种姿势转变为另一种姿势的过程,包括卧→坐→站→行走。
独立转移:指患者独自完成,不需他人帮助的转移方法。
辅助转移:指由治疗师或护理人员协助的转移方法。
被动转移:即搬运,是指患者瘫痪程度较重而不能对抗重力完成独立转移及辅助转移时,完全由外力将患者整个抬起从一个地方转移至另一个地方。
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1.水平转移时,两个平面的高度应尽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瘫痪患者2.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的物体应稳定,轮椅转移时必须先制动,活动床转移时应先锁住床的脚轮,椅子转椅时应将其置于最稳定的位置3.相互转移的两个平面尽可能靠近,若两者之间有距离,可使用转移滑板4.床垫和椅面应有一定的硬度,一般是越硬越好,以利患者转移5.应当教会患者利用体重转移,如利用倾斜力、翻滚力、摆动惯性以增加起身的动量6.转移时注意安全,患者应尽量避免被家具或轮椅大轮、轮椅脚踏板碰伤。
7.患者学习独立转移的时机要恰当,太早容易失败会使患者失去信心,太晚则因依赖而失去兴趣8.有多种转移方法可以选择时,以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为首选肌肉牵伸技术牵伸技术:指运用外力(人工或机械/电动设备)牵伸短缩或挛缩组织并使其延长,做轻微超过组织和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运动。
分类:1.牵伸力量来源:手法牵伸、机械(电动)牵伸、自我牵伸2.牵伸肌群:屈肌群牵伸、伸肌群牵伸3.牵伸强度:低强度牵伸、高强度牵伸4.牵伸力量来源和参与程度:被动牵伸、主动牵伸、神经肌肉抑制技术5.牵伸时间:长时间牵伸、短时间牵伸,持续牵伸、间歇牵伸6.牵伸部位:脊柱牵伸、四肢牵伸牵伸的作用:1.增加关节活动范围2.防止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挛缩3.调节肌张力4.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疼痛5.提高肌肉的兴奋性6.预防软组织损伤手法牵伸:治疗师对发生紧张或挛缩的组织或活动受限的关节,通过手力牵伸,并通过控制牵伸方向、速度和持续时间,来增加挛缩组织的长度和关节活动范围。
机械牵伸:指借助机械装置,增加小强度的外部力量,较长时间作用于缩短组织的一种牵伸方法。
自我牵伸:又称自主牵伸,是患者自己完成的一种肌肉伸展性训练,牵伸力量为自身重量,牵伸强度和持续时间与被动牵伸相同。
主动抑制:在牵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识地放松该肌肉,使肌肉收缩机制受到人为的抑制,此时进行牵伸的阻力最小。
(收缩—放松、收缩—放松—收缩、拮抗剂收缩)牵伸程序:1.牵伸前评估2.选择牵伸方法3.向患者解释牵伸目的和步骤4.牵伸技术参数(患者体位、牵伸方向、牵伸强度、牵伸时间、治疗反应)牵伸注意事项:牵伸前,必须进行肌肉功能评估1.明确目标2.避免过度牵伸3.避免牵伸水肿组织4.避免过度牵伸肌力较弱的肌肉牵伸中避免挤压关节,对关节可先施加分离牵引力。
牵伸力量适度、缓慢、持久,即能使软组织产生张力,又不会引起或加重疼痛。
避免跳跃性牵伸在关节活动末端避免弹动关节。
患者配合放松被牵伸部位,使牵伸力作用在治疗部位。
了解治疗反应,牵伸后肌肉酸痛不能持续超过24小时。
大强度、短时间牵伸容易引起软组织炎症、损伤和无力。
教会患者牵伸后保暖,以巩固牵伸效果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发生变化,产生关节活动。
向心性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相互接近,长度缩短。
离心性收缩:当肌肉收缩时,负荷的重力比自身力量强,即收缩时的肌力<阻力,使原先缩短的肌肉逐渐被拉长,肌肉的起止点相互分开,直至恢复到静止时的正常长度。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起止点之间的距离无变化,其纤维长度基本不变,亦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张力显著增高。
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下面加载的负荷。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能遇到的负荷和阻力。
挛缩:为肌腱装置和通过关节周围的软组织适应性缩短,导致被动或主动的牵伸明显的抵抗和限制关节活动。
挛缩分类1.肌静力性挛缩2.瘢痕粘连3.纤维性粘连4.不可逆性挛缩5.假性肌静力性挛缩关节松动技术生理运动:指关节在生理范围内完成的活动附属运动:是指关节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活动关节松动技术分级Ⅰ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
(疼痛)Ⅱ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机,但不接触关节的起始端和终末端。
(疼痛)Ⅲ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疼痛加僵硬)Ⅳ级:治疗师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推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总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
(周围软组织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关节松动术的治疗作用1.缓解疼痛2.改善关节活动度3.增加本体反馈肌力训练技术肌力:肌肉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又称绝对肌力。
肌肉耐力:肌肉持续地维持一定强度的等长收缩,或做多次一定强度的等张收缩的能力。
肌肉长度-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与肌肉收缩所产生肌力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
助力训练:指在外力的辅助下,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或动作的一种训练方法。
主动训练:指通过患者主动的肌肉收缩来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抗阻训练:指患者在肌肉收缩过程中,需要克服外来阻力才能完成运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等长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保持不变,亦不产生关节活动,但肌肉能产生较大张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又称静力性训练。
等张训练:指肌肉收缩时,肌纤维张力保持不变,肌纤维的长度发生变化,并产生关节活动的一种训练方法。
肌力减低的常见原因:1.神经系统疾病2.失用性肌肉萎缩3.肌源性疾病4.年龄增加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1.肌肉的生理横断面2.肌肉的初长度3.肌肉的募集4.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5.肌肉收缩方式及收缩速度6.年龄和性别7.心理因素肌力训练的基本原则:(一)抗组训练原则(二)超量恢复原则1.肌肉训练时要引起一定肌群的适度疲劳2.肌肉训练要掌握适宜的训练频度肌力训练方法:1.传递神经冲动训练2.阻力训练3.悬吊训练4.主动训练5.抗阻训练“tens”方法:每次肌肉收缩10秒后休息10秒,重复10次为一组,每次训练10组。
多角度等长训练: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隔20°做一组等长训练。
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三种方法比较1.等长训练优点:不受环境限制、不需特殊仪器,容易操作;训练时不伴有关节活动,特别适合于关节活动过程中有明显疼痛、有关节活动度明显受限或肢体固定的患者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具有防止肌肉萎缩、消除肿胀、刺激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等作用缺点:主要增强静态肌力;缺乏关节活动,对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作用较差,无助于改善运动的协调性;具有角度特异性,仅能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某一角度达到训练效果,若要使关节活动范围内各角度均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则需逐点训练,较费时;2.等张训练:优点:增强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肌力;改善肌肉的神经控制;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关节软骨营养;包含离心与向心两种训练方式;不需要贵重仪器;可允许多个关节同时运动缺点:在活动范围内,阻力矩与最大肌力矩不一致,影响练习效果;训练开始时,易受到惯性力量的影响;在训练时,较强的肌群可能替代较弱肌群进行收缩;对有关节挛缩、关节内损伤、运动时疼痛者不适宜;不易进行不同运动速度的训练3.等速训练优点:运动速度相对稳定,不会产生加速运动;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某一点上都能向肌肉提供合适的阻力,使肌肉保持合适张力和收缩力;保持张力和收缩力的平衡,使肌肉得到充分收缩,较好地增强肌力;可以根据肌力强弱、肌肉长度变化、力臂长短等状况提供一种顺应性阻力,不会过度负荷使肌肉损伤;等速训练有较高的效率与安全性;可同时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增强关节稳定性;提供不同的速度训练,适应日常生活功能的需要;等速肌力训练时,可提供实时反馈信息,进行最大肌力收缩及次大收缩训练缺点:必须借助昂贵的仪器;训练时花费的时间较多;治疗师需花一定的时间进行仪器的失用培训等;肌力训练注意事项:1.选择正确的运动量和训练节奏;2.注意调节阻力;3.注意无痛训练;4.对患者进行讲解和鼓励;5.注意心血管反应;6.避免代偿运动的出现;7.做好详细的训练记录。
牵引疗法牵引的治疗作用1.加大椎间隙、椎间孔和增加椎管容积,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2.纠正椎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脊柱正常排序;3.解除肌肉痉挛,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退,有利于病损组织的修复;4.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调节和恢复已破坏的颈椎和腰椎平衡;5.牵伸挛缩的关节囊和韧带,松解粘连的软组织,改善脊柱和四肢关节的关节活动范围;6.脊柱外伤时的早起制动和复位作用;平衡与协调训练平衡:物体受到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是物体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