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第二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德育第二课全PPT课件

德育第二课全PPT课件
第一节 了解市场经济
(4)手段(怎么调)
经济手段
--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
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财政、货币、税收 )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A.经济立法+B.经济司法)
--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
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
◆要求:不但要优化配置国内资源,还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
2021/3/7
CHENLI
10
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第二课 走进经济圈
第一节 了解市场经济
(1)自发性
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第一,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自发 地调节资源配置;第二、生产者和经营者自发地追逐自身利益;第三,自发 追逐利益有可能不择手段。
国家的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 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2021/3/7
CHENLI
回第2页
17
第二课 走进经济圈
第一节 了解市场经济
二、市场活动必须遵循的交易原则
1.自愿原则 (1)含义:买卖双方自愿成交,不能强买强卖。 (2)违背自愿原则的现象及危害。
强买强卖,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交易规 则,损害对方的利益,造成买卖双方之间的矛 盾,使交易不能实现。
现象:以貌取人,势利眼,把顾客分成三六
九等或以权势欺人、以垄断损人。
危害:会破坏正常的市场交易规则和
秩序,歧视别人使交易不能实现或以
权欺人或以垄断损人不利于资源的优
化配置。
2021/3/7

经济法基础知识ppt课件完整版

经济法基础知识ppt课件完整版
• 经济公平原则: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它要求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 时应当遵循公平原则,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实现社会经济的公平和正义。
02
经济法律关系
经济法律关系概述
经济法律关系的定义
经济法律关系是指由经济法律规范所 确认和调整的,在参加经济活动的各 方当事人之间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 系。
经济法基础知识ppt课件完 整版
目录
• 经济法概述 • 经济法律关系 • 经济法主体 • 经济法行为 • 经济法责任 • 经济法制度 •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它不能调整所有的经济关系,只调整特定的经 济关系,即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规制行为。
按照行为方式的不同,经济法行 为可以分为抽象经济行为和具体
经济行为。
经济法行为的效力
经济法行为的效力是指经济法行为所产生 的法律后果,包括有效、无效、可撤销和 效力待定等状态。
效力待定经济法行为是指因行为主体资格 欠缺或行为内容不合法等原因,其效力尚 待确定的行为。
可撤销经济法行为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 或其他法定原因,当事人可以请求撤销的 行为。
特点
经济法具有一般法律的基本特征,即国家意志性、特殊的规范 性和应有的强制性、普遍性。同时,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相 比较,又有自己的特点,如综合性、经济性、政策性、行政主 导性、系统性等。
经济法的历史发展
早期经济法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国家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很少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因此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经济法。
产品质量法制度
• 产品质量标准的定义:指产品应当符合的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 全的标准和要求。

经济法讲义第二章PPT课件

经济法讲义第二章PPT课件

现在吴某私自抵押,请求法院判决该抵押关系无效。 经
查,该房屋为吴某兄弟年幼时其父母为其兄弟二人所

第34页/共53页
三、财产所有权内容
《物权法》第39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 动产
或者不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 分
的权利。
(一)占有:对于财产实际管领或控制,拥有一个物的一
般前提就是占有。
(六)违法委托代理种类
1、无权代理-效力待定
没有代理权的代理 越权代理 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
2、代理权滥用-绝对无效
自己代理 双方代理-人性的弱点 恶谋代理
3、表见代理-确定有效
第24页/共53页
二、表见代理
• 立法宗旨,在于维护制度的信用与稳定,确保交易安全和善意 第三人的合法利益。
(一)概念 本属于无权代理,但因本人与无权代理人之间具有外表授权的特征,使之发生与有权代理相同的法律效果,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系统的因素,是构成民 事法律关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民事法律关系,都必须具备主体、客 体和内容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第4页/共53页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又称民事主体,是指
根据法律的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 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第5页/共53页
•民 •事 •主 •体
公民
自然人: 外国人
无国籍人 企业法人
法人 : 非企业法人
法人分支机构
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
农村承包经营户 合伙企业 个人独资企业
第6页/共53页
民事权利能力:指民事主体能够依法 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指民事主体能够以自 己独立行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 民事义务的能力。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PPT课件

高中政治经济常识PPT课件

财政 主要 预算
环节 作用
作用财政收入




作用财政支出
最主要 税收
形式
影响 因素
特点
固定型 强制型 无偿型
紧密相联 缺一不可 统一于税法
反对偷
欠、骗抗 税
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作用
纳税人
依法纳税
主要税种
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六单元
银行和储蓄者
产生
银行
分类
作用
购买债券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公司债券
客 观
分配制度
必然性
必 然
决 定
基础 公有制
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动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相 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福利性、社会保障收入 平等性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经济体 制)
市场经济 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 两种方式
相结合
必要性
竞争性 法制性 开放性
相互联系、制约
享有权利 统一
履行义务 劳动合同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
含义 程序 原则 意义
含义 程序 原则 意义
第五单元
财政税收的纳税人
社会总产品 扣除消耗 国民收入 最终
生产资料
用途
价 值
实 物
社会总产值
积累 价值
积累基金
表现
对统
立 一 与国民收入物质构成相一致
消费
价值 表现
消费基金
与国民收入物质构成相一致 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
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七单元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交换是连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复习(共27张ppt)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复习(共27张ppt)

A.①③ B.①④ 【答案】D
C.②③
D.②④
D
【详解】①: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应该是完善
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①说法错误。
③:政府是“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③说法错误。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现代市场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更好发挥 政府作用 (“有形的 手”)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四 大基本特征
1.政府经济职能 2.宏观调控目标、 3.最常用的经济 手段
梳理核心内容
第一框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核心内容一:市场调节 P14-16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需要合理配置资源 2.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主体是政府
典型例题:
统一大市场是在一定的资源禀赋、社会分工、经济发展水平和参与各方共
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形态,是高水平市场经济
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制度。以下有利于建设全国统一大
市场的有( )
①完善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②建立起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③不能脱离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 ④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以公布票价为最高限价,分季节、分时段、分席别、分区段在限价内实行多档次
票价,最大折扣幅度5.5折。对高铁车票实行差异化定价,意在( )
①增加高铁供给,提高市场占有率 ②发挥价值规律作用,让政府完全决定价格
③运用价格机制,提高高铁运营效率 ④形成合理比价,正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ppt课件

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ppt课件

18
第三课 法律基础
案例链接
第二节 行政法
案例:2002年4月21日,刘某认为邻居李某家中十分吵闹,影 响其休息,于是上门干预。双方在交涉中发生争执并相互殴打, 双方均受轻伤。5月11日,市公安局某区公安分局以刘某殴打 他人为由,作出治安管理处罚裁决书,决定对其拘留15天;同 时,对李某处以50元罚款。刘某不服,诉至某区人民法院。法 院经审理,判决变更某区公安分局对刘某拘留15天的处罚,裁 决为罚款50元。 讨论 :法院为什么变更对刘某的处罚裁决?
19
第三课 法律基础
二、行政主体
第二节 行政法
1. 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 机关。在我国,行政机关是最主要的行政主体。
2.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 机关组织。包括:社会组织和团体、企事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各种 技术检验、鉴定机构等。
第一节 宪法
一、什么是宪法
1.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指保障人权、规定国家权力组织与活动程序的国家根本法。它 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人们行为的 基本准则。 ◆宪法的地位 宪法是一个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制定其他法律法规的依据, 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5
第三课 法律基础
21
第三课 法律基础
三、行政行为
第二节 行政法
1. 行政行为的概念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行政行为大致可以包括行政立法、行政处理、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司法 等行为以及行政相关行为。 2. 行政行为的内容 ◆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 ◆规定义务或免除义务 ◆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

《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教案完整版最新

《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教案完整版最新

理论课教案(首页)课堂教学安排(续表)理论课教案(首页)课堂教学安排(续表)(视频)2、网课签到,检查学生出勤。

二、视频欣赏、音乐引入视频一、《让世界充满爱》,引出疫情期间各地团结抗击疫情画面,感动学生引起共鸣。

多媒体课件展示:利用腾讯课堂课件展示画面,配以音乐。

思考题:(1)看到这个视频同学们有何感想?(2)你们有没有保护好自己和家人?学生回答:(略)教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的国家遇到了困难,我们在教学方面也遇到了困难,但是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战胜磨难,有任何事情要及时联系学校老师,大家的困难学校会跟你一起解决的,我们一起共度难关。

教师:本节课教学内容: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第二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理论课教案(首页)课堂教学安排(续表)理论课教案(首页)课堂教学安排(续表)理论课教案(首页)课堂教学安排(续表)理论课教案(首页)课堂教学安排(续表)理论课教案(首页)。

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一课PPT课件

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一课PPT课件

.
10
第一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 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
(三)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2. 集体主义原则
◆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 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 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 冲突时,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唯心主义认为:道德是精神的产物。孟子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 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旧唯物主义以人的自然本能、抽象“人性”说明道德的起源。孟德 威尔在《道德起源论》中认为,道德的发端,明显是由于巧妙的政 治所创制,借使从事互相为用,又易于驾驭。
•最核心的一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24个字),
•中间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 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部分,
•最外一层是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结合的现 实表现,具体表现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 局。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也是 一个实践体系,使二者的统一。
.
到第9页
9
第一课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1.集体和集体主义 ◆集体是由若干人聚合组织起
来,有利益关系,有权利义 务关系,有共同目标和行动 的整体。 ◆集体主义是一切以人民群众 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大公 无私的思想。
增体强系责任感,是要促使每一位青年学生明白:道德与责任是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弘扬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 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有 效途径。
大力弘扬社会公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内容。
回第2页
.
5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公德
(一)文明礼貌 (二)助人为乐 (三)爱护公物 (四)保护环境 (五)遵纪守法
(5)在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嬉戏、玩笑,不尊重当地居民风俗;
(6)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把裤腿卷到膝盖以上、翘“二郎腿”,酒足 饭饱后毫不掩饰地剔牙,卧室以外穿睡衣或衣冠不整,有碍观瞻;
(7)说话脏字连篇,举止粗鲁专横,遇到纠纷或不顺心的事大发脾气,恶语相向,缺 乏基本社交修养;
(8)在不打折扣的店铺讨价还价,强行拉外国人拍照、合影;
25.32%
271
10.毁坏公共设施(如水电设施等),浪费水电和粮食
24.48%
262
11.迟到、早退、旷课 .
21.96%
235
13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教学活动
第一节 社会公德
思考讨论
★1.你赞同以上的行为吗?为什么? ★2.如果你遇到这些情况,你会如何做? ★3.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
1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第一节 社会公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社会公德及其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 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 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 行。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 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 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 五大报告,明确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核心——为人民服务;一个 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五个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 会主义;三个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一 个总的目标——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1.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 ◆注重个人形象,讲求必要礼节。
◆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 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 约。
◆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 ◆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
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
.
8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一)文明礼貌
2.文明礼貌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
.
6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在人际交 往中的一种道德信息,它 说明了一个人对别人的尊 严和人格的尊重。
第一节 社会公德
.
7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第一节 社会公德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生活中通用性最强的行为准则。
(9)涉足色情场所、参加赌博活动;
(10)不消费却长时间占据消费区域,吃自助餐时多拿浪费,离开宾馆饭店时带走非 赠品,享受服务后不付小费,贪占小便宜。
.
12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补充资料
第一节 社会公德
华东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品德课曾专门就大学生的“校园十大不文明行为”
做过一次抽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1070份,归纳出十大校园不文明行为结果如
342
5.休息时间在宿舍打牌、唱歌、看VCD等,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
31.96%
342
6.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在宿舍走廊打球、踢球
30.37%
325
7.乱停乱放自行车
29.81%
319
8.在教室占了位置却不使用,以致他人无法使用
26.91%
288
9.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不懂得尊重他人
(1)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 生留脏迹;
(2)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污染公共空间,危害他人健康;
(3)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争抢拥挤,购物、参观时插队加塞,排队等候时跨越黄线;
(4)在车船、飞机、餐厅、宾馆、景点等公共场所高声接打电话、呼朋唤友、猜拳行 令、扎堆吵闹;
.
2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一、社会公德及其基本特征
(二)社会公德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社会公德
资料卡片
我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要》中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 公共财物。
1982年《宪法》:“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 德”。
德和国民道德或公民道德概念的重大区别。
.
3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一、社会公德及其基本特征
(三)社会公德的特点
◆基础性 ◆全民性 ◆简易性 ◆稳定性
第一节 社会公德
回第2页
.
4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二、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
第一节 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 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 的外部标志。
第一节 社会公德
.
9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教学活动
思考
第一节 社会公德
★结合实际,列举我们周围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
10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三、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
社会不文明现象
第一节 社会公德
.
11
第二课 遵守道德规范 培养良好品德
第一节 社会公德
补充资料
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民十大陋习
下:
投票项目
百分比
得票
1.带手机进入会场、课堂和其他学习场所,并随意接听,肆意让手机
41.58%
445
铃声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喧闹讲话等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
2.随地吐痰,在教室内乱扔垃圾,不打扫寝室,缺乏环保意识
37.38%
400
3.食堂买饭买菜插队
34.48%
369
4.在校园公共场所情侣过分亲密
31.96%
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轨迹中不仅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认识越来
越全面深刻,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把握越来越具体,同时,也可以看出社会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