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合集下载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
属性Cl>S>P>C>Si 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 H2SO4>H2SO3, HNO3>HNO2, H3PO4>H3PO3>H3PO2
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
HI>HBr>HCl>HF(弱酸)
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2S
由反应方向判据:
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
则酸性:H2CO3>H3BO3>HCO3-
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
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NaOH、Mg(OH)2、Al(OH)3 、H-2SiO3、H3PO4、H2SO4、HClO4、自左至
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

且有Cl3CCOOH>CHCl2COOH>CH2ClCOOH>CH3COOH。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doc
1. 盐酸和乙酸
盐酸是一种强酸,其酸性常数(pKa)约为-6.3,可以完全电离成氢离子和氯离子。

乙酸则是一种弱酸,其pKa约为4.8,只有一小部分分子会电离成氢离子和乙酰离子。

2. 硫酸和磷酸
硫酸是一种强酸,其pKa约为-3,可以完全电离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磷酸在水溶液中存在多种形式,其中H3PO4是一种弱酸,其pKa约为2.14,只有一小部分分子会电离成氢离子和磷酸根离子。

总体而言,强酸会更快地失去氢离子,因此其酸性会更强。

但是,弱酸的pKa值较低,也可能导致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比某些弱酸更强的酸性。

同时,该酸与其相应的碱的反应也会影响其酸性强度的表现。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首先要看你是哪种酸碱理论如果是电离理论。

则Ka越大,越易电离,酸性越强。

如果是质子理论。

则越容易给出质子,酸性越强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在有氧酸根中,主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与氧的结合能力就越强,于是与氢之间的键的键能就越小,氢就越容易游离出来。

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I>S>P>C>Si 则酸性:HCIO4>HSQ>HPQ>HCG>HSiO3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有些高价酸在通常情况下氧化性强于酸性,就是说通常这些酸都显氧化性而不显酸性,比如高锰酸和高氯酸。

在书写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忽略了酸的强氧化性。

酸性HCIQ4>HCIQ>HCIQ>HCI0 (氧化性HCIO>HCIQ>HCIQ>HCIO4)H 2S8HSQ, HNQHNQ, HPQ>HPQ>HPQ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对于无氧酸来说,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的无氧酸是同周期中最强的,例如HCI > H 2S。

在氢硫酸溶液里,硫化氢分子内存在着氢键,这个氢键使硫化氢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氢在水中更加不容易电离出来,所以硫化氢的酸性弱于盐酸的酸性。

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

如酸性:HI>HBr>HCI>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 HCI>HF>HSH2SO^> JhP04 >HF>Cli,CCK)H > >lijS>• H2SiOjSO J H>>HCOOH> COOH>CH A COOH>H2CO J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盐A +酸B' 则酸性A>B '如:CO+2HO+NaB2=H3BO+NaHCO HBO+NaCONaBG+NaHC&HzO,则酸性:H2CO>HBO>HCO>由R-O-H模型来判据:R 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 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 Mg(OH卜Al (OH) 3、H2SiO3、HP04 H2SO、HCIO。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 则酸性:HClO 4>H 2SO 4>H 3PO 4>H 2CO 3>H 2SiO 3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如酸性HClO 4>HClO 3>HClO 2>HClO ,H 2SO 4>H 2SO 3,HNO 3>HNO 2,H 3PO 4>H 3PO 3>H 3PO 2 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 2S 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 则酸性 A>B’如:CO 2+2H 2O+NaBO 2=H 3BO 3+NaHCO 3,H 3BO 3+Na 2CO 3=NaBO 2+NaHCO 3+H 2O , 则酸性:H 2CO 3>H 3BO 3>HCO 3- 由R-O-H 模型来判据:R 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 的酸性越强,R 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 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 、Mg(OH)2、Al(OH)3、H 2SiO 3、H 3PO4、H 2SO 4、HClO 4。

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

且有Cl 3CCOOH>CHCl 2COOH>CH 2ClCOOH>CH 3COOH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2S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A>B’如: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则酸性:H2CO3>H3BO3>HCO3-由R-O-H模型来判据: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

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

且有Cl3CCOOH>CHCl2COOH>CH2ClCOOH>CH3COOH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大,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编辑:汤颢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如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2S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A>B’如: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Na2CO3=NaBO2+NaHCO3+H2O,则酸性:H2CO3>H3BO3>HCO3-由R-O-H模型来判据: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2SO4、HClO4。

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

且有Cl3CCOOH>CHCl2COOH>CH2ClCOOH>CH3COOH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大,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pptx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pptx
性 Cl>S>P>C>Si 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有些高价酸在通常情况
下氧化性强于酸性,就是说通常这些酸都显氧化性而不显酸性,比如高锰酸和高氯酸。在 书 写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忽略了酸的强氧化性。
一般来说,分子量越大的酸酸性越弱。因为在有机酸中,酸显酸性是因为有羧基的存在 。 如果酸的原子量很大,与羧几相连的碳与羧基中的氧的碳氧键就越弱,相应的氧氢键就越 强, 所以氢就越不容易游离出来。 HClO4(高氯酸)>HI(氢碘酸)>HBr(氢溴酸)>HCl(盐酸)>H2SO4(硫酸)>HNO3(硝酸)>HClO3 (氯酸)(以上为强酸) >H2C2O4(草酸)>H2SO3(亚硫酸)>H3PO4(磷酸)>CH3COCOOH(丙酮酸)>HNO2(亚硝酸)>HF (氢氟酸)>HCOOH(甲酸)(以上为中强酸) >C3H6O3(乳酸)>C6H5COOH(苯甲酸)>CH2=CH-COOH(丙烯酸)>CH3COOH(醋酸)>C2H5COOH(丙 酸 )>C17H33COOH(油酸)>C17H35COOH(硬脂酸)>H2O·CO2(即 H2CO3)(碳酸)>H2S(氢硫酸)>HClO (次氯酸)>H3BO3(硼酸)>H2SiO3 (偏硅酸)>C6H5OH(苯酚) 酸性常用该酸的标准溶液(I=0,温度25摄氏度,1标压,C=1.0 mol/L)的 PKa 表示,即酸度 常数。 在弱酸中,应依照酸的解离常数来判断。(数值越小酸性越强) HIO3 (碘酸)0.31 H2S2O3(硫代硫酸)0.6 H4P2O7 (焦磷酸)0.7 H2CrO4(铬酸)0.74 HSCN (硫 氰酸)0.9 H3PO2 (次磷酸)1.23 H3PO3 (亚磷酸)1.43 H2SO3(亚硫酸)1.91 HClO2 (亚氯酸)1.95 H3PO4 ( 磷 酸 )2.18 H3AsO4( 砷 酸 )2.21 HNO2 ( 亚 硝 酸 )3.15 HF(氢氟酸)3.15 HCNO(异氰酸)3.48 H2CO3 (碳酸)3.60 H2S(氢硫酸)7.02 HClO(次氯酸)7.53 HBrO (次溴酸)8.63 HCN ( 氢 氰 酸 )9.21 H3BO3( 硼 酸 )9.24 H3AsO3 ( 亚 砷 酸 ) 9.29 H2SiO3 (偏硅酸)9.77 HIO (次碘酸)10.64 H2O2 (过氧化氢)11.65 HAlO2 (偏铝酸) 12.2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2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罕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力之蔡仲巾千创作首先要看你是哪种酸碱理论如果是电离理论.则Ka越年夜, 越易电离, 酸性越强.如果是质子理论.则越容易给出质子, 酸性越强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在有氧酸根中, 主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与氧的结合能力就越强, 于是与氢之间的键的键能就越小, 氢就越容易游离出来.①分歧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 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则酸性越强.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②同种元素的分歧价态含氧酸, 元素的化合价越高, 酸性越强.有些高价酸在通常情况下氧化性强于酸性, 就是说通常这些酸都显氧化性而不显酸性, 比如高锰酸和高氯酸.在书写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忽略了酸的强氧化性.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H2SO4>H2SO3, HNO3>HNO2, H3PO4>H3PO3>H3PO2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对无氧酸来说, 在元素周期表中, 卤素的无氧酸是同周期中最强的, 例如HCl >H2S.在氢硫酸溶液里, 硫化氢分子内存在着氢键, 这个氢键使硫化氢的结构更加稳定, 所以氢在水中更加不容易电离出来, 所以硫化氢的酸性弱于盐酸的酸性.①同一主族元素, 核电荷数越多, 原子半径越年夜, 氢化物酸性越强.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 需靠记忆.如酸性:HCl>HF>H2S 由反应方向判据: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 A>B’如:CO2+2H2O+NaBO2=H3BO3+NaHCO3, 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则酸性:H2CO3>H3BO3>HCO3-由R-O-H模型来判据: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 半径越小, 则R-OH的酸性越强, R元素的价态越低, 半径越年夜, 则R-O-H的碱性越强, 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自左至右, 碱性减弱, 酸性增强.由电子效应来比力: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这种相互影响经常使用诱导效应(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 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动, 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 称为诱导效应.)来加以解释.且有Cl3CCOOH>CHCl2COOH>CH2ClCOOH>CH3COOH有机酸的酸性:一般来说, 分子量越年夜的酸酸性越弱.因为在有机酸中, 酸显酸性是因为有羧基的存在.如果酸的原子量很年夜, 与羧几相连的碳与羧基中的氧的碳氧键就越弱, 相应的氧氢键就越强, 所以氢就越不容易游离出来.碱的碱性强弱的比力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年夜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年夜, 该碱的碱性越强.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年夜, 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 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A)一般金属活动性越年夜(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位越靠前), 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B)元素周期表中, 同周期的金属{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同周期的金属{副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同周期的金属主族与副族元素之间不能应用此规律.C)元素周期表中, 同族的金属{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一般同族的金属{副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2、同种金属元素分歧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的判断方法可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盐中有弱(酸或碱根)就水解, 越弱越水解, 水解产物越稳定, 判断而得:同种金属元素低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比其高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其实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可用离子键理论解释R离子和氢离子中, 谁对氧离子的吸引力若, 就在谁处电离;在A处电离, 该氢氧化物显碱性, 在B处电离, 该氢氧化物显酸性.随着同主族的R的原子序数的增年夜, R的半径也递增, 对氧离子的引力自然减弱, 越显碱性(如: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同样, 随着同周期的R的原子序数的增年夜, R的半径减小, 对氧离子的引力增强, 越显酸性(如:碱性:NaOH>Mg(OH)2>Al(OH)3)碱可以分为可溶性和不成溶性, 罕见的可溶的强碱有罕见的不成溶的弱碱有(括号里写上颜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比较
首先要看你是哪种酸碱理论
如果是电离理论。

则Ka越大,越易电离,酸性越强。

如果是质子理论。

则越容易给出质子,酸性越强
含氧酸的酸性强弱的判据:
在有氧酸根中,主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与氧的结合能力就越强,于是与氢之间的键的键能就越小,氢就越容易游离出来。

①不同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成酸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酸性越强。

如非金属性Cl>S>P>C>Si则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H2SiO3
②同种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元素的化合价越高,酸性越强。

有些高价酸在通常情况下氧化性强于酸性,就是说通常这些酸都显氧化性而不显酸性,比如高锰酸和高氯酸。

在书写方程式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忽略了酸的强氧化性。

酸性HClO4>HClO3>HClO2>HClO(氧化性HClO>HClO2>HClO3>HClO4)
H2SO4>H2SO3,HNO3>HNO2,H3PO4>H3PO3>H3PO2
无氧酸(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酸性强弱的判据:对于无氧酸来说,在元素周期表中,卤素的无氧酸是同周期中最强的,例如HCl>H2S。

在氢硫酸溶液里,硫化氢分子内存在着氢键,这个氢键使硫化氢的结构更加稳定,所以氢在水中更加不容易电离出来,所以硫化氢的酸性弱于盐酸的酸性。

①同一主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氢化物酸性越强。

如酸性:HI>HBr>HCl>HF(弱酸)
②非同一主族元素的无氧酸酸性,需靠记忆。

如酸性:HCl>HF>H2S
由反应方向判据:
酸A+盐B→盐A’+酸B’则酸性A>B’如:
CO2+2H2O+NaBO2=H3BO3+NaHCO3,H3BO3+Na2CO3=NaBO2+NaHCO3+H2O,
则酸性:H2CO3>H3BO3>HCO3-
由R-O-H模型来判据:
R元素的价态越来越高,半径越小,则R-OH的酸性越强,R元素的价态越低,半径越大,则R-O-H的碱性越强,如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NaOH、Mg(OH)2、Al(OH)3、H2SiO3、H3PO4、H2SO4、HClO4。

自左至右,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由电子效应来比较:
羧酸酸性强弱跟烃基和羧基的相互影响有一定的关系,这种相互影响常用诱导效应(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
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

)来加以解释。

且有Cl3CCOOH>CHCl2COOH>CH2ClCOOH>CH3COOH
有机酸的酸性:
一般来说,分子量越大的酸酸性越弱。

因为在有机酸中,酸显酸性是因为有羧基的存在。

如果酸的原子量很大,与羧几相连的碳与羧基中的氧的碳氧键就越弱,相应的氧氢键就越强,所以氢就越不容易游离出来。

碱的碱性强弱的比较
总原则:根据碱的电离常数的大小:碱的电离常数越大,该碱的碱性越强。

推论:金属阳离子的水解常数越大,由该金属原子在该价态组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1、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A)一般金属活动性越大(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位越靠前),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

B)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的金属{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同周期的金属{副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同周期的金属主族与副族元素之间不能应用此规律。

C)元素周期表中,同族的金属{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一般同族的金属{副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该金属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弱。

2、同种金属元素不同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的判断方法可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盐中有弱(酸或碱根)就水解,越弱越水解,水解产物越稳定,判断而得:同种金属元素低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
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比其高价态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物)的碱性。

其实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可用离子键理论解释
R离子和氢离子中,谁对氧离子的吸引力若,就在谁处电离;在A处电离,该氢氧化物显碱性,在B
处电离,该氢氧化物显酸性。

随着同主族的R的原子序数的增大,R的半径也递增,对氧离子的引力自然减弱,越显碱性(如: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同样,随着同周期的R的原子序数的增大,R的半径减小,对氧离子的引力增强,越显酸性(如:碱性:NaOH>Mg(OH)2>Al(OH)3)
常见的弱碱有:Fe(OH)2、Fe(OH)3、Cu(OH)2、AgOH、Zn(OH)2、Al(OH)3、Mg(OH)2、NH3·H2O
碱可以分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常见的可溶的强碱有
NaOH、KOH、Ba(OH)2、Ca(OH)2
常见的不可溶的弱碱有(括号里写上颜色)
Cu(OH)2(蓝色)
Fe(OH)2(白色)
Fe(OH)3(红褐色)
Mg(OH)2(白色)
Al(OH)3(白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