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饲用玉米品种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饲用玉米产量质量分析评价

的 产 量 和 营养 品 质 进 行 了 系统 的 分 析 评 价 。 结果 表 明 : 过 产 量 、 株 营 养 品 质 和 能 量 含 量 及 积 累量 中的 l^l 通 全 l,3项 因子 可对 9个 青 贮 专 用 玉 米 品种 和 2 个 粮 饲 兼 用 玉 米 品 种 进 行科 学 分 类 。进 一 步 对 各 类群 品 种 的产 量质 量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评 价 可 以确 定青 贮 专 用 型 品 种 科 1
11 2
,
定方法如下 :
粗 蛋 白 C Cu epo i)HS 4H0 消 化 一 氏 比 色 法 。 P( rd rt n: :O - 22 e 奈
粗 脂 肪 E Eh r x at 鲁 氏残 留法 。粗 灰 分 As Cu eah: E(te t c : er ) h(rd s) 高温 直接 法 。 纤 维 C Cu ef e)采 用 固定 量 酸 和碱 在 特 定 粗 F(rd br: i
I ne n oi r u t r l c e c d T c n lg n r Mo g la Ag c l a i n e An e h o o y i u S
内蒙古农牧交错区饲用玉米产量质量分析评价
常翠 香 , 高 聚林 2 王 志 刚 2 王 俊 2 杨 柳 , ,
关 键 词 : 用 玉 米 : 牧 交 错 区: 养 品质 饲 农 营
中图分类号: l S 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o — 9 72 0 )4 0 3 — 3 l 7 0 0 (0 自治 区 的农 牧 交 错 区是 全 国 主 要 的农 牧 交 错 带 【 目 l J . 前 , 伊 利 、 牛 、 尔 沁 牛业 等一 批 龙 头 企 业 的 带 动 下 . 在 蒙 科 已成 为 我 国 主 要 的畜 牧 业 和 乳 品 生 产 基 地 但 由 于农 牧 交 错 区生 态 环 境 敏感 脆 弱 . 年来 . 场 退 化 等 问 题 促使 舍 饲 畜牧 业 快 速 发 展 近 草
玉米品种中科606及栽培技术要点

摘要:中科606是北京市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以自交系T25-3为母本、自交系B5-1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玉米品种,2014年3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本文阐述了中科606的选育过程,并介绍了其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总结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要点,为玉米品种中科606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中科606;选育:栽培技术内蒙古疆域辽阔,地跨“三北”(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在发展杂交玉米种植方面优势明显。
玉米是内蒙古第一大粮食作物,夏季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光热条件好,有利于玉米干物质积累、产量和品质提高;秋季天气晴朗干爽,有利于玉米脱水晾晒;冬季干燥,适宜贮藏,区位优势明显,周边省份市场需求巨大[1]。
近年来,内蒙古玉米播种面积、产量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单产较低且不稳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农民种植收入波动较大,培育高产、稳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意义重大。
中科606系北京市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育成的高产玉米杂交品种,2014年3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蒙审玉2014018号。
1 选育经过及亲本来源中科606是北京市中农良种有限责任公司以自交系T25-3为母本、自交系B5-1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玉米品种。
母本自交系T25-3是2005年以四-287×哲461为基础材料,经过4年7个世代自交选育,2008年育成的玉米自交系。
父本自交系B5-1是2004年以国外杂交种(美国)为基础材料,经过4年7个世代自交选育,2007年育成的自交系,2011年以T25-3为母本、B5-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011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品种预备试验,2012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品种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玉米品种生产试验,2013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进行玉米杂交种抗病虫鉴定。
2 特征特性2.1 农艺性状 幼苗叶片绿色,叶鞘深紫色,叶缘玉米品种中科606及栽培技术要点王 锋 冯宝艳(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基地管委会,河南新乡 453731)紫色,株高277cm ,穗位高96cm ,株型半紧凑,成株叶片19.2片,雄穗一级分枝2~4个,花药黄色,花丝橙色,果穗长筒型,穗长17.5cm ,穗粗5.2cm ,穗行数14~16行 ,穗轴红色,单穗粒537粒,结实性好,种子子粒黄色、马齿型,行粒数35,百粒重36.2g ,单穗粒重172.7g ,出子率85.8%,百粒重36.2g 。
巴彦淖尔市青贮玉米新品种青贮808示范对比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2021年第6期农艺学巴彦淖尔市青贮玉米新品种青贮808示范对比试验康洪彪1王艺煊L王瑞莲1李成1王兆娟1杨毅成1张春2(1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2巴彦淖尔市种子管理站,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摘要为了更好地为内蒙古春播地区特色养殖业发展提供优质饲料,在农牧交错区巴彦淖尔市设计了3个青贮玉米品种的示范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自主选育的青贮玉米品种青贮808及后备青贮玉米品种蒙育832可以在巴彦淖尔市及类似生态区域大面积推广,其生物鲜重及干重均超过当地主推品种东单606。
关键词青贮玉米;青贮808曰示范对比;内蒙古巴彦淖尔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1)06-0033-02D0I:10.3969/j.issn.1007-5739.2021.06.01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青贮玉米是禾本科高产一年生作物,是牛羊的重要饲料。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农耕区与西部草原牧区相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是一类重要的农业空间[一。
巴彦淖尔市属于北方农牧业交错区青贮玉米在巴彦淖尔市有极广泛的应用潜力。
青贮808是由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自主选育的饲用玉米新品种, 2015年12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编号蒙审玉(饲)2016002号。
该品种有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强、品质优良、熟期适中、粮草比高等优点适宜在内蒙古春播地区青饲种植[3]。
为了更好地为内蒙古春播地区特色养殖业发展提供优质饲料,进一步了解青贮808栽培技术,以便今后大面积推广,设计了该示范对比试验。
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示范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陕坝镇春光七队。
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2020年试验地全生育期降雨量156.8 mmo试验前茬作物为玉米,土壤质地为壤土,土壤肥力水平中等,黄河水灌溉。
全株玉米青贮质量评估标准

全株玉米青贮质量评估标准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一)任务来源、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1.任务来源2014年2月,由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的立项,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批准《全株玉米青贮质量评估》地方标准的制定。
2.主要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奶事业部奶牛科学院营养疾控中心3.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吉雨、庞云。
负责标准技术资料查询、收集及对比,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起草、撰写,行业内征求意见,组织标准的初审讨论会及标准报送等。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目前全国各地规模性奶牛养殖已经普及。
规模性奶牛养殖的全混合日粮(TMR)是奶牛饲喂的基础日粮,也是必要日粮,而全株玉米青贮是TMR组成的重要成分之一。
每个牧场制作青贮的方法不一致,导致质量差别较大,影响牛奶的质量较为严重。
现伊利集团没有形成统一全株玉米青贮质量标注,本标准规定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质量评分标准,以供企业对青贮质量进行评定,作为企业内部制作青贮的参考依据,提升企业青贮制作管理及制作水平。
本标准可规范奶牛养殖场青贮质量指标统一,制作方法更进,奶牛产量提高,质量优质。
(三)简要起草过程标准任务下达后,起草工作组全面收集了有关青贮、玉米等相关文献,在研究参考这些标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公司内部规模化牧场青贮的实际制作、使用情况,同时对国内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玉米青贮进行了调研,主要包括:牛场业主询问、青贮采样、感官评定、化验室检测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
之后,工作组对标准草案进行讨论研究,在咨询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伊利集团奶牛实际养殖情况、玉米种植情况,制定了行业内标准征求意见稿。
起草工作组将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的征求意见稿以信件及电子邮件的形式定向发给有关企业和专家,同时在单位网站上刊登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
2012-2014国审省审玉米品种

26 鲁星糯1号 鲁农审2012014号 莱州市鲁丰种业有限公司
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鲜食专用白糯玉米品种种植利用。
27 鲁糯7087 鲁农审2012015号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鲜食专用黄糯玉米品种种植利用。
28
西星红糯4 号
种子 分公司
适宜在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河南、山东、陕西关中灌区、 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及山西南部夏播种植。粗缩病、瘤黑粉 病高发区慎用。 适宜在吉林中晚熟区、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 区、陕西延安地区春播种植;河南、河北保定及以南地区、 山东、陕西关中灌区、山西运城、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地区 夏播种植。
适宜在吉林晚熟区、山西中晚熟区、内蒙古通辽和赤峰地区 、陕西延安地区、天津市春播种植;河南、河北保定及以南 地区、山东、陕西关中灌区、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夏播种 植;甘肃、宁夏、新疆、陕西榆林、内蒙古西部春播种植。
46 士海916 鲁农审2014002号 山东士海种业有限公司
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夏玉米品种种植利用。大斑病和瘤黑粉 病高发区慎用。
47 农星129 鲁农审2014003号 泰安市农星种业有限公司
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夏玉米品种种植利用。大斑病高发区慎 用。
48 先玉047 鲁农审2014004号 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
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夏玉米品种种植利用。大斑病高发区慎 用。
49
菏玉127
鲁农审2014005号
山东科绿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 在全省适宜地区作为夏玉米品种种植利用。茎腐病高发区慎
菏泽市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用。
50
鲁宁184
鲁农审2014006号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金诺种 业有限公司
适宜内蒙古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介绍

适宜内蒙古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介绍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肥沃,适宜种植青贮玉米。
青贮玉米是青贮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牛、羊等牲畜的重要饲料,种植青贮玉米对于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适宜内蒙古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及其特点。
一、中幼玉米品种1.初生初生是一种中熟单交玉米,生长期为105-110天。
它的株高在2米左右,穗位较低,适合内蒙古地区的生长环境。
初生青贮玉米植株长势旺盛,茎秆粗壮,叶片宽大,含水量适中,品质优良。
初生青贮玉米产量高、适口性好、发酵迅速,是内蒙古地区优质青贮玉米的理想品种之一。
2.红玉米红玉米是一种中早熟单交玉米,生长期为100-105天。
它的株高约1.8米,株型紧凑,茎秆略细,耐旱抗逆性强。
红玉米籽粒较大,丰产性好,青贮品质良好,适合内蒙古地区的种植。
红玉米青贮后的饲料口感好,牲畜爱吃,适合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发展需求。
3.金龙玉米金龙玉米是一种中熟单交玉米,生长期为110-115天。
它的株高在2.2米左右,株型粗壮,叶片宽大,抽雄性强,耐寒性好。
金龙玉米籽粒饱满,产量高,适合内蒙古地区的种植。
金龙玉米青贮后的饲料质量优良,适口性好,是内蒙古地区优质青贮玉米的理想品种之一。
二、后期玉米品种1.紫玉米紫玉米是一种后期玉米,生长期为120-125天。
它的株高在2.5米左右,穗位较高,抗旱性强。
紫玉米籽粒颗粒饱满,产量高,青贮品质优良。
紫玉米青贮后的饲料色泽艳丽,质地细腻,是内蒙古地区优质青贮玉米的适宜品种之一。
2.玉米巨人玉米巨人是一种后期玉米,生长期为125-130天。
它的株高约2.8米,茎秆粗壮,叶片丰茂,穗位较高。
玉米巨人产量高,粒粒饱满,青贮品质优良,适宜内蒙古地区的种植。
玉米巨人青贮后的饲料口感好,质地细腻,是内蒙古地区优质青贮玉米的适宜品种之一。
以上介绍的青贮玉米品种是根据内蒙古地区的生长环境、气候特点和牲畜饲养需求而筛选出来的,具有适应性强、产量高、青贮质量好等优点,是内蒙古地区青贮玉米种植的理想选择。
第一粒玉米

52 农村·农业·农民2023.04A“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广为人知的唐诗似乎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春华秋实、累累硕果的景象。
然而,无论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耕,还是高科技的现代农业,即使忽略气候、温度、水分等给作物带来的不可控的影响,土壤也并不能如古人所愿,将一粒粟供养出万颗子。
事实上,在我们熟悉的禾谷类作物中,如果按比例换算的话,一粒小麦种子能结大约40颗麦粒,一粒水稻种子能结大约100颗稻米,而一粒玉米种子则能产出大约600颗籽粒。
较之水稻和小麦,玉米产出巨大。
因其产量优势、功用繁多,加之生长周期较短,玉米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
多年来,我国玉米产业已历经6代品种,包括以中单2号为代表的第一代和以丹玉13号为代表的第二代等(图1)。
玉米产业的升级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人们的生存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图1 丹玉13号(中国农业博物馆)“第一粒玉米”来到中国玉米并不原产于我国。
据考证,玉米应在明代后期传入我国。
从文献来看,明正德六年(1511年)的《颍州志》一书在对农作物的品种进行分类记录时,在“蜀秫”类目中提及的“珍珠秫”疑指玉米,是最早的国内对玉米有记载的文献。
而玉米在我国最早的明确记录源于明嘉靖年间的《襄城县志》,书中将玉米称为“玉麦”。
但有学者认为,明朝方志中所记载的“玉麦”并不指玉米,而是指更接近小麦的一种穬麦。
比较确认的记载玉米信息的最早文献是成书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南畿志》,其中记载道:“花果园在城南,姜菜园散在城隅,香稻田、番麦厂并在城东,以享宗庙。
”玉米在书中被命名为“番麦”。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赵时春在《平凉府志》中记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
”从其对植株性状的描述来看,这种“番麦”应当就是我们所说的玉米。
200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饲用玉米(精)

200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饲用玉米区域试验总结报告1.试验目的:为了客观、科学、公正的鉴定参试饲用玉米新品种的遗传稳定性、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一致情况,鉴别参试新品种与对照间的差别和独特情况,验证参试品种描述的真实、准确完整情况,测试新品种的生产潜力,规范我区饲用玉米新品种的试验行为,为农业生产提供不同类型的饲用玉米优良品种。
2.参试品种及供种单位本年度参加自治区饲用玉米区试的组合共14(包括CK东陵白)个,参试品种、供种单位见表1。
表1参试组合与供种单位3.试验设计及要求3.1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对比法,不设重复,设一对照,小区面积24m2, 6行区,实收左3行记生物产量,右3行记子粒产量,按小区产量折记亩产量。
试验区四周设保护区, 保护区不少于4行,必须种植玉米。
种植密度4000株/亩,统一对照为东陵白。
以参试品种与对照平均值进行产量比较,以增产比率进行排序,特异性突出的品种单独说明。
3.2田间管理要求选地要求在土壤质地、气候、地形、肥力、茬口等方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一致性。
避免人为影响和鼠、牲畜危害。
播期及播种方式试验播种期、播种方式、种植密度,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安排。
试验管理试验田水肥水平与当地生产水平相当,田间管理略高于当地生产水平。
每一项田间管理和测定要在同一天内完成。
重点是必须达到全苗,若小区苗数未达到全苗的95%,须及时移栽补齐。
4.试验执行情况试验设4个试验点,各试验点均按试验方案认真执行,参试单位的试验点均设在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偏上、有灌溉条件的试验地中,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9月底~10月初收获,试验执行情况见表2。
表2试验执行情况表承试单位呼和浩特市种子管理站北京德农种业赤峰分公司通辽金山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市种子管理站负责人张瑞霞张淑霞郭志明武巧玲执行人张瑞霞等刘海宇武巧玲地点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赤峰市通辽市达拉特旗展旦召苏木参试品种数14 14 14 14海拔(m)1100 500 178.5 1011前茬作物小麦玉米玉米玉米土质壤土砂壤土沙壤土粘土地力中等中等中等中等小区面积(m2)24 24 25 24小区行数 6 6 6 6小区行长(m)8 10 7 8基肥种类羊粪农家肥/ 农家肥碳铵基肥用量(kg/亩)2500 1500 / 1500 100基肥施法撒施深翻施/ 翻压基肥施用时间(月.日) 4.20 2006年春/ 4.18播种期(月.日) 5.9 4.27 5.3 4.27播种方法人工穴播人工点播人工穴播人工点播种肥种类复合肥磷酸二铵和硫酸钾美肥磷酸二铵种肥量(kg/亩)10 15 15和6 15种肥施法穴施条施穴施条施密度(株/亩)4000 4000 4000 4000间苗期(月.日) 6.10 5.26 5.28 6.7定苗期(月.日) 6.10 6.2 5.28 6.7追肥时间(月.日) 6.29 6.2 6.16 /追肥种类磷酸二铵尿素尿素/追肥量(kg/亩)15 15 22.5 /灌水时间(月.日) 6.29 6.23、7.12、8.6 6.10、6.28、7.22、8.28 6.21、7.21、8.16 收获时间(月.日) 9.25 9.3-9.23 9.28 10.85. 气候情况呼和浩特市种子管理站试点:前期温度偏低,中后期降水偏多, 7、8月雨水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饲用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情况通报1 参试品种本年度参加自治区饲用玉米区域试验的品种共15个,对照品种为金山12,参试品种见表1。
2 试验设计小区面积20m2,2次重复,行数不少于5行,行长8米。
试验区四周设保护区,保护区不少于4行。
田间设观察大步道1.5~2.0m,区排间的间隔在0.5 m左右。
3 气候情况呼和浩特市:春季播前气温偏低,入夏后降雨偏少,后秋雨水多。
整个生长季节积温较常年低。
鄂尔多斯市:本年度前期气温偏低,播种、出苗较往年推后,后期阴雨天较多。
通辽市:春季播前气温偏低,入夏后降雨偏少。
整个生长季节积温接近常年。
赤峰市:降雨量比往年大。
巴彦淖尔市:春季低温,夏季干旱高温,秋季和常年一样。
4 试验执行情况试验设5个试验点,各试验点均按试验方案认真执行,见表2。
表2 试验执行情况表5 试验结果与分析5.1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见表3,品种间差异、试点间差异表现为极显著。
表3-1 方差分析表(A组)表3-2 方差分析表(B组)5.2稳定性分析采用“适应性参数法”进行分析。
本年度参试品种的稳定性分析详见表4。
表4-1 产量稳定性分析表(A组)5.3生育期参试品种出苗至收获125~126天。
5.4产量水平A组:对照东单606生物产量鲜重5461.4kg/亩,列第9位,组均值产量为5760.5kg。
参试品种生物产量鲜重的变化幅度为4823.2~6817.4kg/亩。
B组:对照东单606生物产量鲜重5319.2kg/亩,列第12位,组均值产量为5718.5kg。
参试品种生物产量鲜重的变化幅度为5189.8~6570.1kg/亩。
因此,逐试点采用本组所有品种产量(含对照)的平均值(组均值)作为对照产量指标。
5.5综合抗性5.5.1抗倒性参试品种抗倒性较好,只有个别品种在个别试点倒伏、倒折较重。
A组:佰青131平均倒伏率2.3%,在通辽试点倒伏率分别为10.8%。
B组:大京九12平均倒伏率2.5%,在通辽试点倒伏率为12.4%。
合饲3平均倒伏率2.0%,在鄂尔多斯试点倒伏率为10.1%。
金创213平均倒伏率4.8%,在赤峰试点倒折率为17.7%。
5.5.2抗病性A组:满世通3号、保青-7在通辽试点大斑病达3级。
满世通3号、金艾1281、大京九26玉米螟为害较重,达5%以上。
B组:北青贮2号在通辽试点大斑病达5级;凯育青贮115、先玉1490、金创213、合饲3在通辽试点大斑病达3级。
均凯718、先玉1490玉米螟为害较重,达5%以上。
5.6主要性状A组:参试品种平均株高在280.0~372.2cm,穗位高在121.9~200.8cm,收获时单株绿叶片数在12~16。
B组:参试品种平均株高在294.1~341.5cm,穗位高在127.2~169.3cm,收获时单株绿叶片数在13~14。
综合分析参试品种的株高、穗位等,多数参试品种整齐度较好。
5.7整齐度参试品种的株高、穗位、吐丝期、丝色、轴色等整齐度均较好。
6 品种评述A组(1)佰青131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为6817.4kg/亩,比组均值增产18.3%,5个试点均表现为增产,居第1位;出苗至收获125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57.6cm,穗位200.8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6片;倒伏率2.3%,倒折率1.4%,空秆率60.0%;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3%,丝黑穗病0.3%。
(2)金艾1281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为6383.3kg/亩,比组均值增产10.8%,5个试点均表现为增产,居第2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平展,株高372.2cm,穗位179.4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5片;倒伏率2.2%,倒折率0.9%,空秆率59.0%;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心叶期玉米螟为害1.1%。
(3)云瑞21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为6227.2kg/亩,比组均值增产8.1%,5个试点均表现为增产,居第3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平展,株高332.2cm,穗位151.5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5片;倒伏率1.3%,倒折率0.7%,空秆率2.3%;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
(4)大京九26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为6115.9kg/亩,比组均值增产6.2%,5个试点均表现为增产,居第4位;出苗至收获125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42.5cm,穗位161.4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4;倒伏率0.9%,倒折率1.4%,空秆率8.6%;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心叶期玉米螟为害1.3%。
(5)青玉1号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为5964.5kg/亩,比组均值增产3.5%,5个试点四增一减,居第5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28.7cm,穗位162.2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4片;倒伏率0.9%,倒折率0.9%;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
(6)宏博2112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898.5kg/亩,比组均值增产2.4%,5个试点二增三减,居第6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紧凑,株高314.7cm,穗位144.3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3片;倒伏率0.1%,倒折率0.4%,空秆率1.0%;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
(7)满世通3号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868.9kg/亩,比组均值增产1.9%,5个试点四增一减,居第7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30.1cm,穗位162.9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4片;倒伏率0.6%,倒折率0.1%,空秆率0.3%;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3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心叶期玉米螟为害1.0%。
(8)保青-7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464.6kg/亩,比组均值减产5.1%,5个试点二增三减,居第8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07.9cm,穗位145.1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3片;倒伏率0.6%,倒折率0.2%,空秆率1.3%;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3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心叶期玉米螟为害1.0%。
(9)衡远Y1018A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394.0kg/亩,比组均值减产6.4%,5个试点一增四减,居第9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紧凑,株高291.5cm,穗位137.5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3片;倒伏率0.3%,空秆率0.3%;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3%,心叶期玉米螟为害0.6%。
(10)宏博2172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308.1kg/亩,比组均值减产7.9%,5个试点均减产,居第10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17.0cm,穗位148.3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2片;倒折率1.3%,空秆率1.0%;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4%。
(11)种星青饲2号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159.7kg/亩,比组均值减产10.4%,5个试点均表现为减产,居第11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15.3cm,穗位146.9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3片;倒伏率1.0%,倒折率0.5%,空秆率3.1%;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
(12)北青贮2号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4823.2kg/亩,比组均值减产16.3%,5个试点均表现为减产,居第12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紧凑,株高280.0cm,穗位121.9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2片;倒伏率0.6%;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5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3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
(13)东单606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5461.4kg/亩,居第9位;出苗至收获126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15.9cm,穗位142.2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3片;空秆率0.5%;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2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2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丝黑穗病0.2%,心叶期玉米螟为害0.8%。
B组(1)Xm798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为6570.1kg/亩,比组均值增产14.9%,5个试点均表现为增产,居第1位;出苗至收获125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38.7cm,穗位163.3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4片;倒伏率2.5%,倒折率2.1%,空秆率4.8%;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丝黑穗病0.6%,心叶期玉米螟为害0.3%。
(2)合饲4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为6250.2kg/亩,比组均值增产9.3%,5个试点均表现为增产,居第2位;出苗至收获125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19.4cm,穗位152.0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4片;倒伏率0.7%;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2%。
(3)先饲玉1号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为6145.8kg/亩,比组均值增产7.5%,5个试点三增二减,居第3位;出苗至收获125天;株型半紧凑,株高305.6cm,穗位150.5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4片;倒伏率1.4%,倒折率0.5%;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3%。
(4)均凯7185个试点平均生物产量鲜重为6028.8kg/亩,比组均值增产5.4%,5个试点三增二减,居第4位;出苗至收获125天;株型紧凑,株高314.7cm,穗位144.8cm;收获时平均绿叶片数13片;倒伏率1.8%,倒折率0.8%,空秆率0.8%;各试点田间平均表现,大斑病0~1级,小斑病0~1级,弯孢菌叶斑病0~1级,矮花叶病毒病0~1级,粗缩病0~1级,茎腐病0.7%,心叶期玉米螟为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