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仁政_观念及其当代意义
《孟子》主要思想

孟子的主要思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二、仁政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养民、教民两个方面。
1、养民:一要制民之产,“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的仁政就是要合理解决土地、衣食、教育等基本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问题。
二要使民以时,休养生息,徭役。
孟子认为统治者在征用劳役时就以“不违农时”为前提,同时也反对滥捕乱伐,三要取民有制。
他主张薄税轻敛,不能滥征,不能搞苛捐杂税。
他把这看作是富民之道,还骂那些自称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的所谓“良臣”是“民贼”。
2、教民:向人民施以教化。
他屡屡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他认为教化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教化可以使人“明人伦”,解决民众的道德问题。
三、王道“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
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
孟子所谓“王道”,即“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正因为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民贼”,遭到他的猛烈抨击。
在现代社会,对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有其重要性。
意义:一,现代实行“仁政”,关心当代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制订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相关政策,减小贫富差距,更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合谐。
二,现代实行“仁政”,国家的当政政府才稳固,才能受到民众的支持与拥戴。
三,现代实行“仁政”,多多援助他国,结交盟友,与人为善,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危难之时,才会得到更多其它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利与弊

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文利与弊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孟子主张"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认为国家的根本就是为了人民,君王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里是非常宝贵和正确的。
因为国家的确应该为人民服务,政府的一切决策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这样才能让国家真正强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另外,孟子还非常重视教育,他提出"教学相长"的理念。
意思就是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老师在教书的同时也会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时也会激发老师获得新的认识。
这种教育理念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利于双方共同进步。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仍然可以继续秉承这一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教学双方都能够获益。
可是,孟子的有些思想观点就已经有些过时了。
比如他认为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气质",有些人生来就是做官的"料",有些人生来就是做农民的"料"。
这种思想明显带有一些等级观念和歧视色彩,不太符合现代社会追求平等和反对歧视的价值理念。
再比如,孟子主张"富国强兵",认为国家只有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力量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现代社会已经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许多国家都主张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不再渴望动用武力来扩张领土或征服他国。
所以孟子这种强调军事力量的思想,已经不太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总的来说,孟子的许多思想例如重视民本、提倡教育互动等,确实具有积极意义和借鉴价值。
但也有一些观点如重视等级、鼓吹富国强兵等,则已经有些过时和陈旧,与现代社会的理念有出入。
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孟子思想中合理的因素,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部分,这样才能真正让孟子的智慧代代相传、世世得用。
篇2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古代哲学家孟子的思想,看看它对现在的我们有什么意义吧。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析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仁政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本文将就孟子的仁政思想以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探析。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包括人民至上、贤者为师、教化民众等方面的内容。
在孟子看来,政治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和利益,政治家的职责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并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幸福。
孟子曾说:“民君利则君利,民利则臣利,民害则君害,民害则臣害。
”可见他非常重视人民的利益,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为人民谋福利。
这与当今社会的民主制度、法治观念是相契合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贤者应该成为政治的导师,他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能够引导人民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孟子认为贤者是人民的楷模,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能够教育和感化人民,使其成为具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这对于当代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分子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政治领袖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学识,以身作则,引导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孟子认为教育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民的仁爱之心,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他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之说,主张人性都具有善良的天性,只需要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就能够实现自我完善。
这与当代社会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孟子的教育观念还启示我们要注重培养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公民和领导者。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认识到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福祉,政治家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贤者应当成为政治的导师,引导人民朝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教育是实现仁政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仁爱之心。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推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

《孟子》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一、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是作为要求人们向善,成为圣贤、君子这套工夫理论的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前提。
只有人性本善,要求人们向善发展才合情合理。
只有这一套最基本的理论构建出来以后的那些向善的工夫理论就势如破竹的顺利建立起来。
孟子在建立性善论的时候预设了一个可能——后天人们能够学会的,是先天本就具足的。
孟子在与告子辩论时,运用柳树和水的比喻来说明人天生就具备向善的可能性,要顺着人性的本质向善发展成为君子,不能逆着人性的本质成为君子。
但是孟子的理论中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君子是因为顺其人性的发展而不是违背人性的本质。
四端之心之所以能够通过我们学习,在身上能够有明显的体现是因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良知良能,我固有之。
”孟子这一性善论的提出,将儒家这一庞大的体系又更加完善,使其在学派讨论人性的问题中,儒家的立场更加坚固。
二、个人修养君子人格的工夫操作孟子已经提出人性本善,所以人应该向善去发展、进步。
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操则存,舍则亡。
”做就有,不做就没有。
所以孟子要求人们一定要成为君子,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因为每个人先天条件本就具足。
四端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提出要将其括而从之。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皆需将其括而充之。
为什么四端之心对于人和社会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它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对他人的关爱与关怀,有恻隐之心,才会有仁心,才会有对他人的关怀,才会有为社会服务的心。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认为的“义”是内在的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不同。
孟子的立场是“仁义”皆为内在的。
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义的位置摆放的不同。
孟子所认为的义是我对于外在人、事、物的态度取决于我自己内在的主观的思想。
孟子所讲,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立志成为君子,树立以社会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
孟子仁爱观与政治哲学 以人为本倡导仁政

中心的政治体系,提高人民的满意度。
3.孟子政治哲学的实践意义:以人为本、秉持公正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
政治体系及自我完善精神
最后,孟子的政治哲学强调自我完善。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关注自身的
重人的权利和自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理念在孟子的仁爱观中得到了体现,他认为仁
观和道德原则,以及如何通过政治制度来实现这些价值观和原则。
爱是政治的根本原则,只有通过仁政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孟子认为,仁政的核心在
于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的利益和福祉,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仁政与政治统治
1.孟子仁政:以人民为中心,倡导仁爱、慈悲治国
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4.孟子仁爱观与政治哲学对现代政治治理的启示
孟子的仁爱观和政治哲学对于现代政治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以人为本
的仁政思想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有助于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其次,仁政思想强
调政府对人民的关爱和照顾,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最后,仁政思想有
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加和谐美好
以人为本
人的价值
公共服务
倡导仁政
人民的福祉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以人为本
政治哲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以人为本的政治哲学理念
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权力、正义、自由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对于理解人
以人为本的政治哲学理念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政治制度应该以人的利益为中心,尊
类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政治哲学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作文

孟子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
孟子的民本思想本质上还属于专制主义的王权思想,但其中确实包含了丰富的普适价值,尤其是“人民主体性”的提出在当时是极具进步意义的。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
孟子民本思想中的体现的政治理性和政治智慧,是古代思想家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建设和谐社会而服务。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儒家的一大特色。
在我国的上古社会存在着朴素的人文主义传统,早期的统治者们都隐约意识到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的地位和作用。
孟子正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代表之一。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神权”思想开始动摇,“重民”的意识在人们尤其是部分统治者的心中越来越明显了。
民本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
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
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
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作文

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孟子是一位非常聪明的老师,他活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候,各国的国王还是很残暴的,经常打仗、欺负百姓。
孟子就想办法劝说国王,让他们改变做人的方式。
孟子说,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只是后来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变坏了。
他认为人做事要先从自己做起,先修身齐家,再能治理国家、平治天下。
所以国王首先要以仁爱的心对待人民,而不是为所欲为、草菅人命。
孟子的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恻隐之心"。
它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有同情心,看到别人痛苦时都会感到难过。
所以国王应该关爱人民、体恤百姓疾苦,用爱心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用武力和暴政。
还有,孟子主张"民为贵"。
他说百姓才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国王只顾自己享乐,却使人民受苦受穷,那是背离了做人的本分。
一个好国王应该尊重民意、关注民生,让百姓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总的来说,孟子提出了许多非常人性化和富有同情心的政治理念。
这些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很有意义。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但有时候还是会有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发生。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像孟子那样,用善良的心对待别人,尊重他人,关爱弱小。
比如在学校里,如果看到有同学被欺负了,不要袖手旁观,要上前制止,保护被欺负的同学。
在家里,孟子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给长辈备受尊重。
在社区里,我们要互帮互爱,有难同当,团结友爱。
只有人人都用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社会才能更加和谐、文明有序。
我们虽然很小,但从现在就要培养这份善良的品德,将来长大了就能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孟子的仁政思想并没有过时,它的精神永远闪耀。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用爱心温暖这个世界,把地球母亲打理得更加美好!写到这里,我就结束了关于孟子的作文哦!篇2好啦!Claude哥哥来给你写一篇关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现在社会意义的作文。
孟子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还是有很大意义的。
孟子的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民本思想 仁政思想 性善论
民本思想
领导者的
民本权 利观
2011年,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成员 上任伊始,“首发”西柏 坡考察学习,并郑重提出 全党同志要牢记“两个务 必”,坚持做到“权为民 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 民所谋”。这“两个务必” 与“三个为民”,既体现 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的本质特征,又体现 了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 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 观的现实要求,发人深省, 催人奋进。
浩然之气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党的根本宗旨
社会主义首先要以为 人民服务为核心,以 集体主义为原则······
1
2
改革创新精神 全 面推进党的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道德
顺应天性,保持并 扩充
四种品德
四种善端
仁、义、礼、智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修身养性
尽心知性
善
寡欲
仁政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01 重民 重视百姓的利益,一切以民利为先。
02 爱民 关心,体恤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
03 养民、富民 百姓之所急。
制闵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
04 教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启示意义
以德治国
以人为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仁政!观念及其当代意义王亚云a,王云祥b(四川大学a.哲学系,b.历史文化学院,成都 610065)摘要:孟子仁政!的核心是亲民!,亲民!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还体现在制度安排上。
孟子之所以提出如此之仁政!,是基于义!的原则来变革当时的社会制度,以求使社会达到公正、有序。
仁政!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而不忍人之心!是一种本源情感!,正是本源情感的不忍人之心!使孟子的仁政!成为了可能。
也正是因为这些,重新研究仁政!具有当代意义。
关 键 词:仁政;仁爱;义;亲民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24(2009)09-0108-04仁政!是孟学中的一核心观念,也可说是孟学的最终关注点。
从孟学创立到现在的几千年间,各朝各家从各个不同方面,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研究孟学,对孟学中的仁政!做出了种种不同的阐释和评价,他们或尊孟、排孟,或扬孟、贬孟,孟学也因之有了不同面目。
与此有关的著作纷繁众多,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孟学已经研究透彻了,没有继续研究的必要了,再去谈论仁政!已没有什么意义了。
但同一文本∀孟子#,同一观念仁政!在不同朝代、不同学者那里具有不同的阐释,这一事实本身也表明了经典文本的开放性,生活的历史性,从而也为继续研究孟学及其仁政!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那么,在当代,在畅谈以民为本!、亲民!、惠民!的今天,如何认识孟学仁政!思想的当代意义,是今天研究儒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1 孟子仁政!何以具有当代意义孟子仁政!的提出自然有其当时的针对性,但孟子仁政!学说对我们今天的意义是什么?今天,我们重提孟子仁政!又有何意义?本文认为可从仁政!中对民!的态度和孟子为何在当时提出仁政!,也就是孟子是基于什么原则提出仁政!的来加以分析。
1.1 仁政!中对民的态度一是情感上亲民!。
仁政!顾名思义,即仁之政,用孟子的话就是由仁施政!,也就是施政要能体现仁爱!。
儒家的仁爱!是爱有差等!之仁爱!,但同时又是万物一体之仁!。
正如孟子在∀尽心上#中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也即是对象不同,在爱的次序和程度上是不同的。
朱熹转引程子的话对孟子的这句话作出这样的解释: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
统而言人则皆仁;分而言之则有序。
![1]此解释准确地道出了儒家仁爱!情感的内涵:因对象不同,爱的次序和程度也不同。
也就是在对待亲、民、物!这样的对象时,爱的情感次序和程度是亲 仁 爱!。
可见,对物!,孟子用爱!这个词;对民!,用仁!。
但应该对这里的仁!作何理解呢?我们可从爱!与亲!的比较中得出。
由上可知,爱!是比亲!范围更广泛的概念,而亲!比爱!在程度上更强。
所以,在对民的态度上,孟子又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滕文公上#)、爱人不亲第23卷 第9期Vol.23 No.9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C 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09年9月Sep.2009收稿日期:2008-03-22作者简介:王亚云(1977 ),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研究。
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孟子∃离娄上#)、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孟子∃梁惠王下#)的说法。
也就是,孟子对不是亲人的一般人,或国君对臣民、臣民对国君也用亲!字。
可见,仁政!中对民的情感,是亲!,是亲民!,比爱!的情感程度更强。
且亲民!的说法也是儒家一贯的传统,∀大学#中就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说法。
所以,我们认为仁政!中对民的情感应用亲!,而不用爱!来界定。
因为情感上的亲民!,所以君主要把民!放在重要位置,也就是重民!、贵民!,也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孟子的重民、贵民!思想可从朱子对此句的注释中看出:社,土神。
稷,谷神。
建国则立坛遗以祀之。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1]464。
也就是说,在君主、国家、人民三者中,君主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
由此,可看出孟子仁政!中是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也就是∀尚书∃盘庚#中的重我民,无尽刘!,而绝不是自康有为∀孟子微#以来所谓的民主!。
因为民主是一个西学词语,本义是多数人的统治,主权在民。
近代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等就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口号来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多数人的统治。
而孟子仁政!中的民为贵!是针对君主主权而提出的,是主张君主在治理国家中要先亲民!,要以民为本。
亲民!不仅仅是表现在情感上的爱民!,以民为本!,还体现在制度规范建构上的亲民!。
二是制度规定上亲民!。
总的来说,就是制民恒产、痒序之教。
制民恒产。
国以民为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而民作为社会存在,首先要有得以稳定的生活物质基础,然后才能稳定!,有恒心!,正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所以,孟子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制民之产!即是给民以土地,确保恒定的物质生活基础。
所以孟子讲: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孟子∃梁惠王上#)在制民之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取民有制!,要划清公田、私田的界限。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主张要正经界!,也就是主张按西周实行的井田制来划分公田、私田。
国君把土地以份地的形式分配给农民耕种,并在份地之内保留公田,受地农民无偿地在公地上劳动,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强调正经界!是因为公田是国君以下的各级官吏贵族俸禄的主要来源。
那么,公田、私田的田界正与不正,直接关系到民得到土地实际的亩数,直接关系到民的恒定土地数。
正如朱熹所说:%田之经界&此法不修,则田无定分,而豪强得以兼并。
故井地不均,赋无定法,而贪暴得以多取,故谷禄有不平。
此欲行行政者所以必从此始,而暴君污吏则必欲慢而废之也。
![1]317在经界正了以后,要对民薄其税敛!。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在得到土地的基础上,得到恒定的收入、恒定的产业。
也只有在保证民有恒定产业以后,才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才能满足民众自然生命的存在。
也就是只有在富民!的基础上,才能讲教民!。
痒序之教。
在民众的自然生命得以保证的基础上,要进行教民!。
教民!就是用道德规范去教化,是依靠民众的自觉能动性来实现的,也就是治国上要以德治国!,这也就是孔子的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但孔子在强调为政以德!的同时还以德为本,以礼为主,以刑为辅![2]。
荀子在隆礼!的同时重法!,教化!与惩罚!并重;而孟子却针对当时仁义充塞!的现实,特注重仁义道德规范的教化,只讲教化!(当然也是与他仁政的依据分不开的,此在下文具体阐述)。
教的目的是明人伦!。
为达到明人伦!的目的,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将人伦分为5个方面,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人伦是基于血亲关系之上的,孟子在仁政!中强调道德教化,并把道德教化的内容局限于人伦孝悌之义,是与孟子心中所认为的理想社会 西周宗法社会分不开的,宗法社会是家国一体!,家既是国,国既是家,故君主要在治理国家中以仁爱!的情感去亲民!,而民也要报君以亲!。
如此,则可得民心,从而得天下。
由此可见,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仅是君主情感上的亲民!,在内心上以民为主!,还表现在制度规范的建构中,即用制民恒产来保证民的自109王亚云,等:孟子仁政!观念及其当代意义然生命存在,用痒民之教!来进行道德教化,提升民的个体修养,使社会呈现和谐、有序之情景。
1.2 孟子为何提出仁政!孟子在当时提出仁政!,并强调亲民!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根据义!的原则提出的。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
当时,周王朝已名存实亡,社会混乱,诸侯之间互相讨伐,连年征战,民不聊生,当时社会之无序,比起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之社会,用孟子的话来形容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 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孟子∃滕文公下#)儒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已远不比从前,那时诸子百家争鸣,杨朱、墨家之流已成为显学。
杨朱之流纯粹从自我个体利益出发,拔一毛而为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但却用交相利!即功利主义去衡量一切,正像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所注:杨朱但知爱身,而不复知有致身之义,故无君;墨子爱无差等,而视其亲无异众人,故无父;无父无君,则人道灭绝,是亦禽兽而已,公明仪之言,义见首篇。
充塞仁义,谓邪说遍满,妨于仁义也。
![1]340处士横议!中的处士!即法家、纵横家也成为社会中的活跃分子。
法家主张法、术、势,把赏罚作为纯粹的工具、手段,认为君主对内实行纯粹的赏罚,而不讲仁义教化,对外以武力夺取土地。
纵横家或主张合纵!或力主连横!,正像杨国荣所说:如果说,杨墨等主张在理论上向儒家提出了挑战,那么,张仪之流的纵横家,则以其政治权谋,从实际上否定了儒家成圣的人格理想。
![3]纵横家玩弄谋略权术,常常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种种学说造成了孟子所生活时代的诸侯以利!为目的,靠武力相互讨伐,致使虐政暴民!,社会呈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混乱、悲惨局面。
人民的生活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礼坏乐崩!之如此严重,孟子认为是孔子之道不著!,孔子之道!即仁义之道!,孔子之道不著!即仁义充塞!。
正是孟子认为因为生活中仁义充塞!,致使出现虐政暴民!情景。
也正是仁爱!不现,制度规范不以民为本!,才导致出现此现象的发生,也即是当时的社会是不仁、不义的。
而孟子认为仁!是由于义!(此处的仁!是道德意义的仁),也就是居仁由义!,又有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
也就是仁!是由于义!。
而义!,朱熹解为:义者,宜也。
![1]352也就是义!是正当的、适宜的等意思。
也即当时的制度规范是不合适宜、不正当的。
不正当就应该变动,才能体现公平、公正,才能体现出义!。
制度规范的建构属于广义上的礼!,而孟子认为礼!的建构依据是义!,正如黄玉顺先生所说:礼的规范既然是历史地变动的,那么,礼之变动、规范的改造,其根据是什么?这就是%义&∋∋它的基本语义是:正义的、公正的、正当的、适当的、合适的、适宜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