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刘夏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浅谈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作者简介:马瑞崎,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孟子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中非常很总要的思想内容,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强调与民同乐的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
不同时代发展特点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思想理念,对于传统的思想理论我们应该善于现代性的吸收和发扬,实现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和现代化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构建和谐的社会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现实意义孟子的民本思想关乎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民本思想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民生还是道德、法制、文化,民本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党的工作重心,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福祉.一、孟子的民本思想的主要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首先是对于君臣、君民关系的认识。
其次就是如何将民本付诸于实践,最后是将民本思想渗透到其他领域当中。
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是我们所以克服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孟子民本思想的选择性的继承和发扬.(一)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百姓应该占有最为重要的地位,君主的行为活动都是围绕百姓的利益出发,人们群众是国家得以壮大发展的基础,人们群众赋予了君主重要的权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维护人民群众的发展利益,这些都是与“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的。
百姓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发展的,君主在统治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为百姓着想,施以暴政百姓就有权利将其推翻,人们群众起到的是监督和促进的作用。
当然孟子的民本思想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这一思想要得到发展和延续必须不断的更新。
(二) 与民同乐的思想君主认清了自身的地位才能施以仁政,在孟子看来,百姓和君主应该是同心同德的,君主想要得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就需要忧国忧民、仁爱百姓。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也是儒家思想的第二位代表人物。
在当时,孟子比较风起云涌的诸子学说,他笃信只有儒家学说才是救治天下的唯一正确之道,他宣扬儒家的仁爱观、德政、王道,以安定天下。
其”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贵“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名也”。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
由此可见,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得民心,尊重人民、善待百姓,肯定人民的巨大作用和历史地位。
领导者、当权者倘若能做到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为人民排忧解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然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全国上下齐心,国家也定将日益强大。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
”这充分尊重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
一切劳动成果都是人民所创造,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取的成果与人民共享。
孟子曾说:“出乎尔者,反乎尔也”。
意思是说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的,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
这正是处理官员与群众关系之道。
为官者,善待百姓,为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相反,倘若在人民遇到困难时,政府袖手旁观、视若无物,他日,国家有难,人民也难以齐心应对。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广大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在当时,既没有先进的军事装备,军队规模也较之甚小,但正是由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全国上下齐心,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团结一心,用坚强的意志和爱国之心击退了敌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这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仍然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二、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一个人享受快乐不如同大家一起分享来的开心。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以强调人性本善为核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本的思想。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让人感到亲近和温暖的情感,但这种本善的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和修养才能发挥出来。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来保持自己的良善品性,并在社会中做出务实和善良的行为。
这种修身的理念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服务的。
孟子提出了齐家治国的思想,认为家庭是培养个人品质和道德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
他强调要推崇家庭伦理,尊重家长和长辈,提倡和谐的家庭关系。
只有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个人才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形成行为和思想上的正确观念。
他认为家庭伦理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治国方面,孟子提出了很多关于政治道德和政治合理性的思考。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有德行和智慧的人,能够懂得如何正确地管理和治理国家。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人民,实行仁政,使人民在和谐和稳定的社会中生活。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即人民的利益应该比君王的个人利益更加重要。
他认为君王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倾听人民的声音,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来制定政策和决策。
孟子还提出了关于民主的思想。
他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而不是通过权力的力量来维持。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意见,并建立起一种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便人民能够参与到政府事务的决策中。
他认为,只有充分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孟子的民本思想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仁政和民主参与。
他的思想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家学派和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民本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摘要]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思想主题,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了政治成败,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旨,而他的富民、与民同乐、省刑薄赋等思想是这一主旨生发、派生出来的。
这些思想不光是在古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其借鉴意义也十分重大。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一、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一)民本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孟子的民本思想来源于对历史经验的概括和发展,来源于对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孟子从历史上诸多战争中认识到了人民的作用。
早在夏朝,桀王“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人民就痛恨他,发誓与他同归于尽。
继之,商代末,纣王“暴虐百姓”,激起人民的反抗,国家纷乱不堪,民怨沸腾。
西周末年,周厉王行暴政,强制推行领主国有制,禁止平民入川泽山林,渔猎谋生,引起国人不满,又采取高压手段,严禁人们议论国事,民众忍无可忍,于是起义攻占京都,捣毁宫室,厉王被逐。
总结历史的经验,孟子指出:“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孟子深刻地认识到民不仅在军事上是国家强弱、存亡的关键,在经济上更是国家贫富的决定因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广大民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对当今的意义【内容提要】孟子认为人性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都是发自人的本性。
在此哲学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以德王天下。
仁政的两项重要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
由于孟子对人性的弱点估计不足,轻视法和奖惩措施的作用,过分依赖教化,不能满足君王称霸的急切愿望,因而没被当时的君主采纳。
又因为孟子的仁政思想根本上是一套人治思想,与法治相悖,因而作为法制设计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是不合时宜的。
【关键词】仁政性善民本儒家思想在中国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精神领域,它是人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道德准则;在政治领域,它有自己的施政理想和施政方针。
儒家的亚圣孟子,早在战国时期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理想。
一、仁政思想提出的背景《孟子》一书七章,三万多字,自始至终贯穿着孟子的政治理想:推行仁政,以德王天下。
孟子仁政思想的提出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外部的政治环境。
大约2500年前,我国处在一个十分紊乱的年代,即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里说:“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伐侵攻不可胜数,而复仇者有二焉。
”(董仲舒对时代的乱源进行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竹林》)他认为,诸侯之间的霸业都不培养道德的政治基础,导致政治道德衰落,春秋时期的战争都不是义战。
到了战国,混乱情况有过而无不及。
诸侯或为了创立霸业,或为了自保不被吞噬,纷纷励精图治,招贤纳士。
孟子正是在这样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下,游走于各国诸侯间,企图借助诸侯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建立德治天下。
但孟子并没有成功。
司马迁写道:“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功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一书的编写,是在孟子对各国诸侯游说不成后,在记述自己经历时对自己政治主张的一个阐发。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对当代的意义: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孟子承继了先贤的“重民”思想,但又有所发挥和发展,形成了自己丰富的民本思想理论。
他认为民众是国家或社会的根本,统治者要重视民众的利益和作用,尊重民众内的意志和人格,才能使民心向背、天下太平,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具体说来,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指民贵君轻的重民思想。
孟子认为,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民众,民众是国家、诸侯、天子存亡的最根容本的因素。
在人民、国家和君王三者之间,“民”是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对于统治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得民”,否则就会自取灭亡。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论孟子的民本思想作者:侯佳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0期摘要:儒家经典《孟子》一书包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
首先,就民众、君主及国家政权的关系而言,民众为本,国君与政权为末。
其次,君主和任何国家政权都不可能离开民众而单独存在。
最后,民众的安居乐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前提。
孟子所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巩固君主政权、推行王道政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孟子民本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孟子;儒家;民本思想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99-02一、民本思想概述中国古代并无“民本”一词,多数学者认为,“民本”源于《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及《春秋榖梁传·桓公十四年》中的“民者,君之本也”。
“民惟邦本”一词,孔颖达《尚书正义》注:“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宁。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只有根基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尽管中国古代没有完整地出现“民本”一词,但民本思想却古已有之。
早在殷周时期便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我们熟知的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多少便能反映出当时“领导者”为满足民众基本的生活保障所作出的努力。
周公之时,“知小民之依,能保惠于庶民”,“怀保小民”(《尚书·无逸》)等记载也表明统治者已经开始意识到惠民、保民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孔子以“仁”为基础施行“德治”。
孔子推崇养民的君子之道,《论语》云:“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民本思想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
孟子比较明确地提出民本思想,论述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孟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成者(刘夏:《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史记》记载:“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略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人,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处于乱世之中,他的思想受到了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提出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政治主张。
孟子强调民生、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反对贵族专权,倡导政治以民为本,被后人称为“民本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经典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略论一下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提出的民本思想,首先表现在他对政治权力的看法上。
在孟子看来,政权来自于民众,政权的正当性必须建立在民众的支持之上。
他强调君主要以民众的利益为重,要“敬天法,好人心,务民生”。
他主张君主要与民众同甘共苦,才能统治天下。
“得天下者八民,失天下者八民”。
孟子认为,君主如果能够让民众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就能够稳固自己的政权。
相反,如果君主让民众陷入贫困困苦,就会失去民心,政权就会不稳固。
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对人民利益的极度关注和对政治权力的责任感。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对民众的教育和福利关怀上。
孟子主张国家要重视教育,要为民众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使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素质。
他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有文化教育的基础。
只有文化水平高,才能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活力。
他说:“为政之要,唯在得民。
得民之道,在养民。
养民之道,在教民”。
孟子认为,养民的关键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增进民众的福祉。
孟子还关注民众的生活,主张国家应当关注民众的福利,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医疗、住房等基本保障。
他说:“为政不以民为本,此何以政?”,强调政治的出发点在于民众的利益,这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之一。
孟子的民本思想还表现在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上。
在孟子看来,社会的发展不能是少数人的富裕和多数人的贫困,而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 第27卷 第2期・140・孟子民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 夏(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摘要:中国的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孟子在继承了前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民本思想。
深入分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对关注民生、共促和谐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民生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10)02-0140-02民本思想是中华大地自生自长的优秀政治文化。
所谓民本思想,是以人民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民本”一词源于《尚书・五子之歌》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春秋榖梁传・桓公十四年》的“民者,君之本也”。
可以说早在殷周时期便产生了民本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民本思想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孔子以“仁爱”思想为基础施行“德治”明确指出爱人、爱民、富民、教民。
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民本思想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孟子则比较明确地提出民本思想,论述了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可以说孟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完成者,也使得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
一、 孟子民本思想的立论基础(一)孟子民本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战国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战乱,正如刘向所描述的“本国残,社稷坏,宗庙随,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战国策・秦策四》)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更是中国历史上长期缺乏明君、人民生活憔悴困苦的时代。
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力量大增,竞相争霸。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胜以此时者也”(《公孙丑上》)在这个动荡不安.战乱纷飞的大变革社会中,群雄割据,你争我夺,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的社会背景下,以治天下为己任的孟子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为民呼喊,伸张正义,提出“民贵君轻”的大胆主张。
这便构成了孟子民本思想的社会大背景。
也可以说是孟子民本思想赖以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现实条件,孟子从民众地位提高的现实出发,提出了“民贵君轻”“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与民同乐”、等民本学说,把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民本思想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人性论基础孟子在人性论上是主张性善论的,可以说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人性善恶做出系统论述的。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思想体系的基础,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根据。
孟子认为人性之本善是禀赋于天,与生俱来就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而且这种善性就象水总要朝下流一样,是自然之势。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孟子认为这“四心”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又把“人性善”又归结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善端”上,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把这四种善端扩而充之就是仁、义、礼、智这四种德性。
因此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尽心上》)“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内容(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尽心下》)“民为贵”,就是说百姓乃国家存亡之本;“君为轻”。
就是说民为君民关系的主要力量。
民之所以尊贵是因为天下国家是由“民”所构成,君必须得到民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做得成,坐得稳,如禹、汤、作者简介:刘夏(1983-),女,辽宁辽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文武即如此;反之,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就会“失天下”,夏桀、商纣即如此。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其民本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孟子全部政治主张的基石。
这段精辟的论述将“重民”思想推到一个全新的政治高度。
在“重民”的基础上孟子还深刻认识到民心向背是统治者能否得天下的根本。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孟子总结政权兴废存亡的经验,做出“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论断。
意即得天下必须得民,得民必须先得民心。
孟子还认为能否取得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孟子在《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充分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就能得到天下,把民本思想提高到攸关国家兴亡的高度。
(二)制民之产孟子对民始终是关注的。
在孟子看来,人民的思想与物质生活状况是紧密相连的,所以主张制民之产,就是使民有固定的产业收入。
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滕文公上》),民有固定的财产才能有善心。
“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就是说民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就会自然而然作到仁。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惟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梁惠王上》)认为如果普通百姓没有固定产业,就不会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就可能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无所不为。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至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才能使“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梁惠王上》), 征税要有节制,同时必须管理好土地,减轻赋税,人民才可能真正富裕起来。
让人民富裕起来,引导他们向善,这是孟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民有了物质上的“恒产”,才可能具有精神上坚定的道德信念的“恒心”。
(三) 谨庠序之教孟子继承孔子“富而后教”的思想,在“制民之产”的基础上指出要“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孟子把道德教化作为其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道德教化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统治者在做到使百姓生产生活稳定、丰衣足食后,接下来就要对百姓灌输一些必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
他认为好的政治措施不如好的教育更能得到人民的理解。
善政只能使人民敬畏,善教才能使人民喜爱。
为了得到民心,必须实施好的教育。
因此,在解决穿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孟子又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梁惠王上》)”教化的内容就是儒家的仁义道德:“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充分认识到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构筑了一条善教与得民心之间的纽带。
(四)与民同乐我国历史上,孟子第一个提出了要“与民同乐”。
所谓“与民同乐”,就是要求统治者关心人民的疾苦,国君在享乐的时候不要忘了天下的百姓,也要使他们得到快乐。
孟子说:“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他在《梁惠王下》中说“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非也。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国君要想使百姓尊爱自己,归服自己,必先爱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胸怀天下,关注民生. 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能有真正的乐。
与民同乐,民就会以君之乐为己乐,爱护君,支持君。
只要君主能与天下之民共忧乐,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就必然能称王于天下。
孟子还在《梁惠王上》上作了一个结论性概括:“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的思想主题。
由于民本思想潜在的深层内涵,至今仍能与社会对话,并闪烁着穿越历史的光芒。
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积极影响,对今天我们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也有重要借鉴价值: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启示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执政为民,就是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一切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要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孟子的“制民之产”思想有利于我们关注民生,重民生者方可上下同心,获稳定发展;轻民生者必至上下离心,遭社会动乱,重视民生,民富是强国之本,民安是稳定之基,人民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才能安居乐业、和谐稳定。
而且“薄其税敛”思想有利于我们体恤民力、关心民众疾苦, 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孟子“谨庠序之教”的教育思想利于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同时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提高整个民族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利于实现党与人民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增强民族凝聚力;领导与民同乐的亲民形象,正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体现,社会升平盛世的体现。
参考文献:[1]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80.[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3]王保国.两周民本思想研究[M].学苑出版社,2004.[4]游唤民.先秦民本思想[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5]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谢树放.弘扬孟子仁政思想精华促进建设和谐小康社会[J].管子学刊,2006,(1).[7]王引淑.略论孟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J].政法论坛,2002,(2).[8]张志雄.民本思想升华与执政为民新理念[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2). 编辑:冯惟榘・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