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伟大的悲剧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共31张PPT)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共31张PPT)

12.1.18 南极点
12.2.17 屠宰场地
12.3.2 贮藏点
12.3.21 帐篷里
12.3.29 帐篷里
12.10.29 营地
12.11.12 帐篷
人物及事件 斯等发现自己晚到半月
斯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作证 埃文斯死去 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无法离开帐篷 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新知讲解
伟大的悲剧
解释题目
但其中体现的英雄气概, 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足 以变成一种“伟大”的力量, 震撼人心。题目点明了文 章的主旨。
新知讲解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 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奥地利著名小说 家、传记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 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 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 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 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 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 后流亡英国、巴西。茨威格在诗、短论、 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 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简析内容
新知讲解
例如:“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 茨已经在用冻掉了的脚趾的脚板行走。”这里的“冻掉 了的脚趾的脚板行走”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直面队员悲 惨的境地,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 8、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所谓“悲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失败之悲:“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 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你认为这句话说得对不对 呢? (2)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 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 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的。”
简析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一. 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作者在参加学校的夏令营活动中,经历了许多挫折,但最终克服困难,取得了成功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和信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理解文中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和信心,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感悟作者的情感,体会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提前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他们经历了哪些困难?”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探险队员的品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如“悲剧”、“坚韧”、“献身”等,并能正确运用。
举例: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用法,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
(3)语法知识: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等语法知识点。
举例:结合实例,讲解定语从句、被动语态的构成和用法,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伟大的悲剧》中探险队员的勇敢、坚韧、无私等品质,以及他们在南极探险过程中的伟大精神。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跨学科素养:如何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南极探险背景。
难点解析:跨学科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思辨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析:教师要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和成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课后,我还需要关注那些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沉默的学生,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悲剧中的人物品质时,能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悲剧中的伟大。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到人物的情感。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不够牢固,这在后续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影响了他们的表达。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生字词的复习和巩固。
(1)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要情节,把握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举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文讲述了斯科特队在南极探险过程中遭遇的悲剧,重点在于理解探险过程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英勇行为。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
举例:如“凄凉、荒凉、悲壮、无畏”等词语,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和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学习课文《伟大的悲剧》,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悲剧中的伟大。
2.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
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我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的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活动中,对讨论主题进行更加明确的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详细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详细解析

《伟大的悲剧》课文详细解析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品味】开篇交代具体时间,写斯科特和队员满怀希望地奔赴南极点。

发现有人捷足先登,而不愿接受这个现实,自我安慰,惊慌,不敢相信,又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①“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是作者的本意吗?对此应该怎样看待?)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文原文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PPT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PPT

“凛冽”的意思是______刺__骨__地__寒__冷________________。
(4)将文段中画线语句改为反问句。(不改变原意) _在__凛__冽__的__寒__风__中__,__在__阴__森__森__的__一__片__寂__寞__中__,__始__终__只__有_____ _这__么__几__个__人__在__行__走__,__他__们__的__英__雄__气__概__怎__么__能__不__令__人__钦_____ _佩__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也__没__有__回__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精段品读(中考•赤峰改编) 阅读“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 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住在基地 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所有这些在一切时 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些段落分别标记为①-⑥自然段 ),回答问题。
精疲力竭( jié) 毛骨悚然( )sǒnɡ
怏怏不乐( lǚ) 姗姗来迟( )shān
词语解释
拽 : 拉。 毋宁: 不如。 吞噬: 吞食。 羸弱: 瘦弱。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情节。
斯科特探险队一行无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 望奔向南极点,但悲哀地发现有人捷足先登,只 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 严寒风雪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悲壮的死去。
而斯科特等五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提 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 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冰雪中。茨威格发挥想 象,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 和遗书,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 悲壮的精神。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 悲壮覆灭的部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伟大的悲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伟大的悲剧

对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然关系的反思
尊重自然规律
课文中的探险家们在探索南极的过程中,由 于违反自然规律而遭遇不幸。这告诉我们, 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法则,与自然和 谐相处。
保护地球家园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的净土,课文中的探险家 们为了科学事业而保护这片净土。这启示我 们要保护地球家园,珍惜自然资源,为子孙 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团结、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
文章强调了团结、勇敢和自我牺牲精神在探险中 的重要性,以及在面对困境时,人们应该如何相 互支持、共同克服困难。
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通过对斯科特团队的悲壮故事的描述,引发读者 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让人们更加珍惜生命、关 爱他人。
0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手法分析
比喻手法在课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如“他的笑容就像阳光一样灿烂”、 “他的歌声就像泉水一样清澈”。这 些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和概念具体化, 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课文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文学地位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被视为传记文学的经典 之作。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 深入剖析,展现了人性中的伟大与悲剧。
影响
这篇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文学领域,而且 在历史、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价值。它启示人们思考人类命运、人性和悲剧的本质,同时 也为传记文学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描绘人物内心感受时,语言细腻入微,如"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 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
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富有哲理的语句分析
通过富有哲理的语句,引发读者对生命、人性、自然 等问题的思考,如"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 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白色雪原 1912.1.16 斯科特等发现自己晚到一月
抓5住个人典型事件和人物, 有感情屠宰地场地复19述12.2故.17事埃。文斯死去
4个人贮藏点 1912.3.2 奥茨向死神走去
3个人
离下一个贮藏点还有20公
里 1912.3.21—29 在 帐篷里等待死神来临并写 贮藏点
1912.11.12 发现遗体并 垒了石墓
怏怏不乐 yànɡ
毛骨悚然 sǒng 踉踉跄跄 liàng qiàng 羸弱 léi 告罄 qìnɡ 毋宁 wú nìng
销蚀 shí遗孀 shuānɡ 癫狂 diān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姗姗来迟:来的很晚。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玄奘在旅途中多次遇险。危险来自恶劣 的天气和高山。玄奘有一次在喝泉水时,差 点被箭射死。后来他又在印度北方塔克西拉 王国被投入狱中。为了逃命,他几乎冻死。
马可·波罗出身于 旅行世家。他的父 亲尼科洛和叔叔马 泰奥都是威尼斯商 人。他俩于13世纪 60年代因经商到了 中国。1271年,两 再度出访,并带年 轻的马可一起前往。
年)奥地利作家。一战前从事外国 文学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 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 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文学活动 从诗歌创作开始,但主要成就在传 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传记 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 历》,小说《象棋的故事》等,传 记作品有《罗曼·罗兰》《三位大 师》等。
拽 zhuài 绑 bǎng 搂 lǒu
昔日 xī 堡垒 lěi 辜负 gū 凛冽 lǐn liè 吞噬 shì 疲惫 bèi 钦佩 qīn 鲁莽 mǎng
毡鞋 zhān 保佑 yòu 厄运 è 拯救 zhěng
耀武扬威 yào 姗姗来迟 shān
忧心忡忡 chōng 语无伦次 lún
海市蜃楼 shèn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 人类自我,实现生命 的价值,给后人以精 神的鼓舞。
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 投向了斯科特。为什么?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
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 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 大的悲剧。”
了解课文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 文章的故事情节。
奔向南极
绝望而归
带信作证 归途遇险
悲剧
悲壮覆灭
作者茨威格用什么词语
来形容斯科特一行人的经 历的?
伟大的? 悲剧
你认为“悲剧”之所以
“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 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 文字可以看出?
他们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 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什么 也不是”。
因为他们后到达南极。在人类的伟
大事业中,这些探险队员代表的是国 家,是民族的荣誉,他们把荣誉看得
比达南生极命更,重所以要,,—斯他—们科特认失一为败行自之因己悲为失后败到了,
感到了“悲”。
他们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 有一切,第二个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悲哀:是指伤心、
悲壮:悲哀而壮烈的 难过。
课文题为《伟大的悲剧》,悲
剧就是以悲惨结局结束的故事, 既然是“悲剧”的故事,又何来 “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1.坚毅,勇敢,执著,坦然面对死亡,有
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以他的绝命书为证。 威尔逊博士在 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拖着16 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课文中,写他们 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 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 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 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他们在归途中与 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 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 得悲壮。
南极图片欣赏
对于人类来说 南极是一个童话般的 世界
这里有着湛蓝的天、洁白的雪、艳红的太阳
美丽的夜晚
迷人的南极光
然而,在这能荡涤心灵的纯美景 致之下无处不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摄氏度, 寒季时可达零下80摄氏度。
南 极 冰 川
白雪由软变硬时,结成厚厚的冰 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
• 南极大陆的总面积为139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 中国和印巴次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各洲第 五位。
• 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 海拔为2350米。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 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风库”。 。
• 南极洲是个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 水的重要储藏地,拥有地球70%左右的淡水资 源。
2.诚实守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 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 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 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 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3.强烈的团队(集体主义)精神:
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 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 于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宁可自己 死去,也不愿意连累同伴,而同伴 们在最危险的时候也不舍得扔下他 们。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 做到了;奥茨勇于走向死神。
世人对他们的怀念和对他们离去的悲痛。
——世人之悲
本文的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探险
队之行的四个方面。
斯科特比阿
世人悼念
归途中5
为阿
惋叹
个队员全 蒙森
部牺牲。 的成
功作
世死
作证。
人亡

之之

悲悲

蒙森迟1个多 月到达南极 点。
失 败 之 悲
文章所渲染的“悲”,是悲哀还是悲壮?
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人的肉 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是有价值的,是 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
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2.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3.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 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 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他们在归途中全都牺牲了!
——死亡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 这几位英雄。
2002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 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书信
搜救队从营地出发1912.10.29
2、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斯科特一行探险队员 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过程。
3、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他们的 姓名和身份分别是什么?
斯科特 奥茨 威尔逊 埃文斯 鲍尔斯
本文共写了五个人物, 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1.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英国海军上校 2. 鲍尔斯—身份不明(未介绍) 3. 威尔逊—博士,负责科学研究 4. 埃文斯—英国海军军士 5. 劳伦斯·奥茨—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
4.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的
无私博爱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 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 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 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 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 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 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 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 冷的世界。
考考你:


它是为了纪念 森
谁而命名的?

-
科 为纪念挪威探险家阿蒙 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 特

写作背景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 国,前往南极。此时,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 一支探险队也正向南极进发。经过一番激烈的 竞争,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 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 达,比阿蒙森队晚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 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
• 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威茨格想到 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 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 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 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记会更有意义, 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张骞 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
后来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 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
南极的自然环境有五大世界之最: 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年均气温为零 下25摄氏度——零下89.2度;是世界上 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是世界上最干燥、 海拔最高的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 被开发的大陆。有着世界上最干净的水, 土和空气。但也无处不隐藏这致命的危 险,如:奇寒,杀人风,冰缝,白色沙 漠,移动的岛屿、乳白天空、雪盲。
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 达了他们在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 丧,悲哀的心情,但作者并不同意这 种说法。理由是,他为斯科特作传, 就说明他不同意这个观点。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 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 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 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知道自己失败了,已经悲伤到了 极点。但他们还不得不为阿蒙森一行
晴天时光照极强,如果忘记戴墨镜,
时常被积雪的反光刺痛眼睛,肿胀、流泪, 甚至失明。这种现象叫做“雪盲”。
夏季气温较“高”时,随时会有雪 崩和冰山崩塌。
气候极其恶劣,最大风速每秒可达百 米左右,比每秒33米的12级大风还高出近 3倍。
纵横密布的冰缝比暴风雪更恐怖
这些冰缝深达千米,被称 作"地狱之门"
有人说:
天上最难的事,是太空旅行; 天下最难的事,是叩访南极。
你 了 解 南 极 吗
南极气候: 科学家曾测得
-88.3℃的平均最低气温。 (酷寒)
世上风力最大,风暴最多。每年
约有2/3的时间刮大风。有过每秒 92.5米的风速。(烈风)
• 位于地球最南端,被人们称为第七大陆,是地 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 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