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科经济植物的分类及种质资源

合集下载

葫芦科主要药用植物近十年化学成分研究综述

葫芦科主要药用植物近十年化学成分研究综述

葫芦科主要药用植物近十年化学成分研究综述张洪彬苏筱琳雨田张梅*(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75)E-mail:yesman79@摘要: 本文综述了葫芦科(Cucurbitaceae)绞股蓝属(Gynostemma)植物、雪胆属(Hemsle ya)植物、罗汉果属(Momordica)植物、假贝母属(Bolbostemma)植物化学成分近十年的研究概况。

关键词:葫芦科 药用植物化学成分1.引言葫芦科植物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或木质藤本,极稀为灌木或乔木状。

全球约113属8 00种,大多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少数种类散布到温带。

我国有32属154种35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和南部,少数散布到北部[1]。

葫芦科药用植物在我国有着丰富的资源,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近年来对它们的研究更为深入、广泛,因此,本文对葫芦科药用植物近十年在化学成分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

2. 葫芦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情况2.1 绞股蓝属植物全世界约有13种,产亚热带至东亚,自喜马拉雅至日本、马来群岛和新几内亚岛。

我国有11种2变种,产陕西南部和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以西南地区最多。

绞股蓝Gynostemma pen taphyllum(Thunb)Makino又名七叶胆,为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植物[1]。

已从绞股蓝属中分离鉴定了100多种与人参皂苷具有类似骨架的达玛烷型绞股蓝皂苷(gypeno side),其结构特征A/B、B/C、C/D环均为反式,有8β−CH3,10β−CH3 ,13β−H,14α−CH3,17β−侧链,C-20构型为R或S。

GP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癌、抗衰老、抗溃疡、镇静、降血脂等作用。

以下是绞股蓝属中近十年发现的三萜类化合物:19-oxo-3-beta,20(S),21-trihydroxydammar-24-ene-3-O-([alpha-L-rhamnopyranosy(1-->2)][b eta-D-xylpyranosyl(1-->3)])alpha-L-arabinopyranoside(G)[2];gypentonoside[3];2α,3β,12β,20(S)-T etrahydroxydammar-24-ene-3-O-β-sophoroside-20-O-β-rutinoside [4];gynosidesA-E[5];3-O-beta-D -glucopyranosyl-2alpha,3beta,12beta,20(S)-dammar-24-en-3-ol-20-O-beta-D-glucopyranoside[6]; (21-,23-epoxy-,3beta-,20-,21–trihydroxydammar-24-ene-3-O-([alpha-d-rhamnopyranosyl(1-->2)]-[beta-d-glycopyranosyl(1-->3)]-beta-d-lyxopyranoside))[7];Gylongiposide I,allantion[8];3β,12β,25 -trihydroxy-20(S),24(S)-epoxydammarane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ide;3β, 12β,25-trihydroxy-20(S),24(R)-epoxydammarane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 side;3β,12β,23β,25-tetrahydroxy-20(S),24(S)-epoxydammarane3-O-β-D-gluc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ide[9];dammarane glycosides(1-15)[10];dammarane glycosides(I-III)[11];19-oxo-3β, 20(S),21-trihydroxydammar-24-ene-3-O-{[α-L-rhamn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α-L-arabinopyranoside[12];gypentonosideA[13].2.2 雪胆属植物全世界约有30种,产亚洲亚热带至温带地区,2种产与印度东部及越南北部。

甜瓜作为葫芦科植物中的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

甜瓜作为葫芦科植物中的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

甜瓜作为葫芦科植物中的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是全世界普遍栽培的重要水果,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植物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组织培养、基因转化等技术手段进行甜瓜品质改良、提高抗逆性、创造新种质,已成为甜瓜育种快速有效的新方法。

甜瓜基因工程是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分离、提取或人工合成具有抗病、抗虫、提高品质等某一特性的基因片段,并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或基因枪等技术转入甜瓜植株,可获得前所未有的甜瓜新种质,这是进行甜瓜遗传育种、品种改良,拓宽种质资源范围的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转基因甜瓜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抗虫与提高果实品质和控制果实成热等方面,现就上述研究做一综述。

1 甜瓜组织培养研究进展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甜瓜组织培养技术的开展为分子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立高效的甜瓜再生体系是甜瓜基因工程中的关键性基础工作。

甜瓜组织培养工作起步较晚,自唐定台等首次报道了植物激素在甜瓜再生过程起作用之后,有关甜瓜的组织培养的报道相继出现。

Dirks等通过真叶、侯喜林等通过下胚轴、马国斌等通过生长点、尹俊等通过胚、钟俐等通过子叶节、于喜艳等通过子叶等多种外植体方式获得甜瓜再生植株。

甜瓜组织培养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如下。

1.1 外植体基因型基因型对甜瓜不定芽发生和植株再生具有决定性作用,选择不同甜瓜品种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外植体基因型差异对再生率影响明显,繁殖系数差异较大。

主要表现在不同品种间不定芽的发生和植株再生能力的不同。

于为常等研究证明,S-24和网纹香两甜瓜品种各种外植体中内源IAA含量很高,超过一般植物的数倍,并以胚轴中含量最高而且愈伤组织中的IAA的含量超过各种外植体,这可能是导致不同品种甜瓜外植体不定芽诱导效果不同及愈伤组织不易分化的缘故。

根据资料显示,甜瓜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定芽发生能力是一种受基因型控制的数量性状,并有可能存在基因间的互补作用。

蔡润等对引进杂交种和农家品种进行的子叶培养结果表明,杂交种的不定芽诱导率高于当地品种。

葫芦科植物的特征

葫芦科植物的特征

葫芦科植物的特征葫芦科植物的特征引言葫芦科植物是一类植物科,它们具有一系列特征,使得它们在植物界中独具魅力。

本文将介绍葫芦科植物的特征,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植物科。

多样性葫芦科植物是一类非常多样化的植物科。

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植物,例如葫芦、南瓜、西瓜等。

这些植物在形态、生长习性和用途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叶子特征葫芦科植物的叶子通常呈心形或掌状,有时也呈圆形或卵形。

叶片边缘通常具有锯齿状,有的甚至呈裂状。

这些特征使得葫芦科植物的叶子在观赏价值上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花朵特征葫芦科植物的花朵通常呈黄色或橙色,有时也会呈红色或紫色。

它们的花朵通常是单性花,即具有雄性或雌性器官,但也存在雌雄同体的花朵。

花朵通常较大且花瓣丰富,给人一种美丽而饱满的感觉。

葫芦科植物以其独特的果实而著名。

它们的果实呈圆形或椭圆形,通常较大。

一些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具有硬壳,如葫芦,而另一些植物的果实则十分柔软,如西瓜。

这些果实通常具有相对较大的种子,有时带有装饰性的纹理或花纹。

生态角色葫芦科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的果实能够为许多动物提供食物,同时也作为该植物种子的传播手段。

此外,它们的大叶子能够为其他植物提供阴凉和庇护。

结论葫芦科植物是一类独特的植物科,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特征。

它们的叶子、花朵和果实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希望本文能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葫芦科植物,并对它们产生兴趣。

葫芦科植物的特征引言葫芦科植物是一类植物科,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进一步介绍葫芦科植物的特征。

葫芦科植物包含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植物,如藤本植物、乔木和灌木。

它们生长在多种环境中,如森林、草原和沙漠等。

这种丰富的多样性为研究和保护葫芦科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生长习性葫芦科植物的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有些藤本植物可以攀爬其他植物,利用它们作为支撑。

乔木和灌木则一般矮小而茂密,生长在地面上。

这些不同的生长习性使得葫芦科植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研究进展

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研究进展

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研究进展汤谧;曾红霞;任俭;张娜;李煜华;程维舜;闫苗苗;孟从芳;孙玉宏【摘要】综述了葫芦科作物矮生性状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对主要葫芦科作物黄瓜、南瓜、甜瓜以及西瓜矮生基因的突变和遗传特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育种中的应用,为葫芦科作物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长江蔬菜》【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葫芦科;矮生性状;基因;遗传特点;种质资源【作者】汤谧;曾红霞;任俭;张娜;李煜华;程维舜;闫苗苗;孟从芳;孙玉宏【作者单位】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武汉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2葫芦科(Cucurbitaceae)作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质或木质藤木,是世界上重要的食用植物科之一,主要包括葫芦、黄瓜、南瓜、丝瓜、甜瓜、西瓜等常见瓜果蔬菜,不仅营养价值高,且兼具药用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一直以来培育高产、优质的葫芦科新品种是相关育种工作者的目标,因此其优良遗传性状的改良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矮化性状能够增加品种抗倒伏能力,提高作物产量,是选育高产品种的突破重点。

据Donald[1]介绍,在群体生长中,理想株型有利于植株均匀接受光照,很好地提高植株光合作用,增加作物产量;理想株型的特点包括秆矮、茎直、叶小而厚、叶片浓绿、上举不下垂等,这也说明了矮化性状对于作物高产的重要性。

葫芦科的主要特征

葫芦科的主要特征

葫芦科的主要特征
葫芦科(Cucurbitaceae)是一类植物科,主要特征包括:
1. 葫芦科植物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也有少数木本植物。

2. 多数葫芦科植物为蔓生植物,茎细长而蔓延,需要支撑物来攀附生长。

少数葫芦科植物为直立植物。

3. 叶子呈掌状或心脏状,多裂或有刺状裂片,叶片大多互生。

4. 葫芦科植物的花是雌雄异花,通常为两性花,也有单性花或雌雄同花。

5. 花大多为黄色或白色,花萼有5个裂片,花瓣有5个。

6. 雄蕊5枚,雌蕊3枚,雄蕊和雌蕊分开,但在同一花上。

7. 葫芦科的果实种类丰富,通常为蒴果或浆果。

蒴果可分为椭圆形或球形,果实通常富含种子。

8. 许多葫芦科植物具有匍匐茎或卷须,以帮助攀附和爬行。

葫芦科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代表性的属包括葫芦(Lagenaria)、番瓜(Cucumis)、南瓜(Cucurbita)、西瓜(Citrullus)等。

葫芦科植物具有经济和食用价值,许多种类的果实被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和药物制备。

五叶地锦植物品种简介

五叶地锦植物品种简介

五叶地锦植物品种简介五叶地锦,又名五叶葫芦,属于葫芦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草本植物。

其具有着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学中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润肠通便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因此,对于五叶地锦的种类、特点、栽培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五叶地锦。

一、五叶地锦的品种五叶地锦共有十种,分别为:1. 五叶地锦(学名: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俗称五叶葫芦、波罗葫芦等。

在中医上,五叶地锦被视为清热解毒、凉血润肺的有效药物。

2. 太行五叶地锦(学名:Trichosanthes bracteata Cogn.):分布于我国黄河中游地区,是一种坚硬的藤本植物。

其根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

3. 天宝五叶地锦(学名:Trichosanthes tuberculata Cogn.):生长在我国南部的大山中,其果实被誉为山珍,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开胃利水等功效。

4. 顶山五叶地锦(学名:Trichosanthes lawii Cogn.):分布在云南的昆明山区,无论在中药学或食品用途上都很受欢迎。

其果皮被用作制作酱汁。

5. 牛湾五叶地锦(学名:Trichosanthes pentaphylla Jacq.):分布在华南和台湾地区,作为一种经济区域植物,具有开胃、健脾消食的功效。

6. 喜山五叶地锦(学名:Trichosanthes cuspidata Cogn.):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代表性植物之一,是珍稀的天然药材,在民间经常用来泡茶或熬药。

7. 陕南五叶地锦(学名:Trichosanthes chinensis Maxim):生长在陕西南部的山区,是一种具有药用、消食、化痰等功效的植物。

黄内障的眼病患者还用它来治疗内障。

8. 火烈鸟五叶地锦(学名:Trichosanthes lobata Hong):分布在中国云南境内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珍稀植物。

葫芦科

葫芦科
--
葫芦科Cucurbitaceae
草质藤本 ,有茎卷须; 叶互生,常为掌状分裂; 花单性,同株或异株; 花药多曲折成S形 , 雌花子房下位, 3心皮,1室,侧 膜胎座,有时3室,中轴胎座; 瓠果 (茎内具双韧维管束)

二、 葫芦科植物的分布情况
约113属,800种,大部分分 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我国约32属,155种。 已知可药用的有21属,53种。
木鳖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粗壮草质藤本。叶片基部有2~4 腺体,叶片掌状分裂。 瓠果卵状,有刺状突 起。 种子扁卵形,灰黑色, 表面有钝齿状突起。
木鳖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种子:有毒 内 服 -- 化 积 利 肠 外 用 -- 消 肿 生 肌透毒.
冬瓜
Benincasa hispida

果皮(冬瓜皮)--清热利尿,消肿。 种子(冬瓜仁)--清热利湿,排脓消肿。
罗汉果 Siraitis grosvenorii
果:清热凉血, 润肺止咳, 润肠通便。 块根: 清利湿热, 解毒。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哪 些知识?你有何收 获?
书面作业:

樵夫醒来,边回家边想,这莫非是神仙 托梦,要我种药材给人治病?到家后, 他找到了已经烂了的那两个瓜。取出瓜 籽,来年开春种在了院子里。到秋天, 果然结了很多的瓜。他摘下晒红,叫咳 嗽痰喘的病人吃,一个个都见效。之后, 他每年栽种,送给病家,且分文不取。 人们尊敬他,让他给这种瓜取个名字, 他想,瓜结在高处的藤架上,需登爬摘 取,就叫“瓜蒌”吧。后来,又渐渐被 写成了“栝楼”。
上节内容复习:
1、茄科植物的主要特征有 哪些? 2、茄科植物有哪些代表药 用植物?功效是什么?

葫芦的民族植物学

葫芦的民族植物学

30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第 21 卷第 2 期
很致密、 坚固 , 可以盛水不漏, 因此用葫芦作成的水 瓢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应用的盛水器具。在先秦的 文献中已有反映 , 如 庄子 逍遥游 中有: 瓠, 剖之 以为瓢 。 诗经 大雅 公刘 中: 执豕于牢, 酌之用 匏 。 诗经 豳风 七月 云: 七月食瓜 , 八月断壶 是说七月吃嫩葫芦, 八月将老壶取下作盛器用。到 后来食用价值逐渐被盛水或盛物的价值所代替 , 如 韩非子 引齐居士引田仲培则曰 : 夫瓠所贵者 , 谓 其可以盛矣。 ( 2) 酒器 古代结婚称合 、 即来源于葫芦劈开 两瓢 , 且以线相连饮酒之故 , 看似分开、 实则一体。 在古小说 水浒 中有林冲用葫芦 打酒的描写。在 天工开物 珠玉 卷中有一图绘有两个采玉人 , 在打 井时 , 他们的腰间都扎有酒葫芦, 现在贵州的人民在 端午节赛龙船时, 水手们在腰上也扎了酒葫芦。在 古代还有祭天之礼, 所用的葫芦酒杯称匏爵。 ( 3) 烟具 旧时北京流行水烟袋 , 其中有一种烟 竿就是用葫芦制成的 , 后来又有各种鼻烟壶, 其中有 一种是用细腰葫芦制作成的, 在清代的宫廷中还保 存着一种人工栽培葫芦。然后进行压制加工成各种 形状如方、 扁、 圆各异的鼻烟壶。 ( 4) 药壶 古代采药者常常带着葫芦上山采药, 用 葫芦装药, 古代道家多有行医、 并从事炼丹, 如安期生、 左慈、 铁拐李都是身佩葫芦。古代方士尹善炼丹时必 备的 4 种工具, 其中就有葫芦, 以贮存丹药。事实上葫 芦本身也可以入药。 王祯农书 也曾说过: 亚腰者可 盛药饵, 苦者可治病 。民间谚语中 葫芦里卖的什么 药 充分说明药壶芦是售药者必备的工具。 ( 5) 乐器 在古代八音中就有瓠 , 它是用葫芦制 成的乐器叫葫芦笙, 在 蛮书 、 新唐书 和 岭外代 答 中都有关于葫芦笙的记载 , 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 数民族直到现在还在用葫芦笙进行吹奏, 有的民族 通过葫芦笙发明了新的若干种的葫芦乐器。 ( 6) 招幡 市场上许多商店门前常有招幡, 用来招徕 生意, 常有以葫芦为标志, 说明该店的性质, 主要有药店、 酒店、 醋坊和鼻烟壶店均常以葫芦形象作为标识。 ( 7) 葫芦船( 又名腰舟 ) 诗经 匏有苦叶 有 : 匏有苦叶 , 济以深涉。 国语 晋语 : 夫苦匏不材 , 于人共济而已 ; 庄子 逍遥游 云 : 今有五石之瓠 , 何以虑 以为大 樽, 丛浮于 江湖 。 曷鸟 冠子 学 问 篇 : 中河失船 , 一壶千金 , 贵贱无常, 时使物然。 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葫芦科经济植物的分类及种质资源作者:林德佩来源:《中国瓜菜》2010年第05期摘要:介绍了全球已经栽培利用和具有潜在经济价值的葫芦科经济植物55种,其中食用植物35种,药用植物14种。

观赏植物4种,纤维植物和砧木植物各1种,并按英国植物专家杰弗里现代分类予以划分。

关键词:葫芦科;分类;种质资源2008年宏篇巨作之一《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蔬菜作物卷》出版了,总主编董玉琛院士在导论中指出:作物具有很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如果只考虑到食用作物,禾本科有30种左右,豆科有40种左右,茄科有20种左右,十字花科有15种左右,葫芦科有15种,蔷薇科有10余种,百合科有10余种,伞形科有10种左右,天南星科有10种。

实际上,全世界的葫芦科植物中,还存在着大量具有潜力供人们利用的经济作物,或称资源植物。

本文主要依据美国康奈尔大学葫芦科专家罗宾逊博士等和《中国植物志》的资料,整理出葫芦科经济植物55种,其中可供人类食用的经济植物35种,药用经济植物14种,观赏经济植物4种,纤维经济植物1种,砧木经济植物1种,并按英国植物专家杰弗里的分类列出,供从事瓜类工作的同行参考。

1翅子瓜亚科1,1翅子瓜族Zanonieae)1,1,1藏瓜亚族解毒藤,英文名Antidotevine,稀少,产于拉丁美洲热带,药用。

1,1,2椎形果亚族1,1,2,1绞股蓝Makl草质攀缘植物,产于南亚、东南亚至东亚。

我国产于陕西南部及长江以南各省,入药,有消炎解毒、止咳祛痰之功效。

1,1,2,2曲莲多年生攀缘草本,生于1800-2400m林下或灌木丛中,产于云南中部嵩明、昆明,滇西宾川、大理等地。

块根提取雪胆素原料或生药入药。

1,1,3盒子草亚族1,1,3,1盒子草柔弱草本,产于东亚的朝鲜、日本,印度、中南半岛亦产。

我国产于东北(辽宁)、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广大地域。

种子及全草药用,有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祛湿之效。

种子含油,可制肥皂、饲料等。

1,1,3,2假贝母Franq草质攀缘植物,鲜茎肥厚,产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南等地阴山坡,已栽培。

鳞茎入药,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效,用于淋巴结核、骨结核、乳腺炎、疮疡肿毒等症。

2葫芦亚科2,1马瓞儿族2,1,1葫芦亚族2,1,1,1白籽瓜(拟)产于亚洲局部地区,食用。

2,1,1,2西印度黄瓜英文名Bur gherkin,本种是黄瓜属唯一产在西半球的种,据考证,它是随着奴隶贸易从非洲引进西印度群岛和巴西的。

本种花、卷须、叶裂均小于黄瓜,果实长5cm,浅绿至黄白色,覆有短肉刺。

但果梗长于黄瓜,达20cm。

极丰产,整个生长季大量结果,嫩果可生食、凉拌或炒食,也可盐渍加工。

2,1,1,3迪普沙瓜英文名Teasel gourd,本种偶尔也被当作观赏果实植物栽培。

果实小,3~7cm长,覆有浓密、长约5 mm的刺。

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在墨西哥等国已逸散至自然界野生。

2,1,1,4甜瓜英文名Muskmelon,Melon。

全球十大水果之一,广泛栽培。

初生起源中心在非洲,次生起源中心在土耳其、印度、伊朗和中国,是1个十分多样化种。

果实可鲜食或加工汁、脯、酱等。

2,1,1,5非洲角瓜英文名Africa horned aucumber。

果实椭圆形,长10-15cm,果面长有1cm长粗硬刺。

坐瓜后1个月果实质量达到最大,但再过2周后才转甜,并由绿色转为橙黄。

本种因果实橙黄皮、深绿肉和怪异的刺而增色,有人认为该果具有香蕉、柠檬和西番莲的混合味道,也有人认为只具有本土植物的苦涩和气味。

近年,新西兰种植者开发出来上市,叫Kiwi果,极耐贮运。

2,1,1,6黄瓜英文名Cucumber。

全球分布广泛的蔬菜作物之一,遍及宅旁菜园、大型商品农场,及温室群。

原产印度,中国是黄瓜的次生多样性中心。

果实可作凉拌、生菜沙拉或炒食,大量用来淹渍加工。

2,2苦瓜族2,2,1赤瓞亚族2,2,1,1巴尔沙米果(拟)容易与苦瓜混淆。

但本种果实红色,常呈钩状,果面无瘤:此外,与苦瓜不同之处还有:种子光滑,茎细短,叶裂更浅,雄花梗更短。

果实有时用来做菜,但更多时间用来配药。

广泛分布于热带。

2,2,1,2苦瓜以嫩果作蔬菜和入药(中国南方和印度)或叶、果、花供观赏(欧、美温室)。

本种首先是在印度东部及中国华南被驯化。

现已分布在东南亚一澳洲、非洲、亚洲中东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群岛等热带地区。

苦瓜果实富含铁、钙、磷及维生素,故食者日众。

2,2,1,3木鳖子粗壮藤本,长15cm,具块状根。

分布在中南半岛,印度和我国长江流域。

西南部的云、贵、川及西藏。

种子、根、叶均可入药,具有消肿、解毒止痛之效。

在印度嫩果可炒食或制咖哩,幼叶、花、种子亦可食,种子油可照明,块根含有皂角素,可制肥皂。

2,2,1,4纤丝瓜(拟)英文名Sponge plant。

产于非洲,在加纳偶尔见有栽培。

粗大的茎捣碎后可加工成白色、吸水的浣洗巾。

2,2,1,5辛巴拉瓜(拟)分布从非洲东北部到印度,在印度偶尔栽培,果实可作食物或人药。

2,2,1,6云南木鳖英文名Kaksa,生长于南亚热带,野生于印度一中国云南。

雌雄异株,黄色花器单生,果小(长3-8cm),味甜无苦味,软刺,种子黄白色。

本种在印度叫卡克沙(Kaksa),栽培用来制作咖哩,嫩卷须、叶均可食,其多汁根(雌株更大)亦可食。

本种在性型、染色体数和组型上均与苦瓜不同,而且也不能自然杂交,但印度学者近来却将两者杂交,并开始选育理想的后代。

2,2,1,7罗汉果攀缘草本植物,根多年生,肥大。

产于广西、贵州、湖南(南部)、广东及江西(南部)海拔400~1400m的林下或湿地。

集中产区广西永福和临桂已建园栽培。

果实甘甜,甜度比蔗糖高150倍,有润肺、祛痰、消渴之效,叶晒干后也可治疗慢性咽炎、支气管炎。

2,2,1,8赤英文名Redhail stone,攀缘草质藤本,根块状。

分布较北,产于东北、华北和西北(除新疆、青海外)海拔3001800m的山坡、河谷及林边湿地。

朝鲜、日本及欧洲亦有。

果实、根入药,有活血、解毒、祛湿之效。

2,2,2特尔法果亚族2,2,2,1凹槽瓜(拟)英文名Fluted pumpkin。

原产西非,现在尼日利亚、加纳、塞拉利昂等热带非洲国家栽培。

果长近1m,淡绿色,椭圆形,果面有10个突出的瘤,成熟时被有蜡粉。

多年生,雌雄异株,幼嫩茎尖和幼叶可做菜炒食。

种子榨油,有杏仁香味。

2,2,2,2牡蛎果英文名Oyster nut。

另1种原产非洲,现已被栽培的多年生雌雄异株植物。

蔓长35m,有5~7片小叶;花紫红色;果绿色,有皱,长可达1m,质量13kg,熟时果易开裂;种子近200粒,大型褐色籽,形状如牡蛎。

虽然也可食茎尖和幼叶,但主要有用的是种子,可生食(去掉苦种皮)、烤制或盐渍,也可做汤或甜食,种子榨出的油亦可食。

2,3栝楼族2,3,1油渣果亚族油渣果,木质藤本,多年生,雌雄异株。

果实大型,扁球形,横径20 cm,淡红褐色,有6粒大型种子。

产于西藏东部、云南南部及广西,海拔300~1500m灌丛山坡上亦有栽培。

种子富含油脂,可食用。

2,3,2栝楼亚族2,3,2,1金瓜Merr草质藤本,根近木质。

雌雄同株。

果实长卵圆形,长3-4cm,橙红色。

产于我国云南、广东、广西及海南海拔430-900m的山坡上,越南、马来西亚及印度也有分布,可食用。

2,3,2,2蛇瓜原产印度,现在潮湿的亚热带和热带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非洲栽培。

雌雄同株,带流苏的花冠夜晚开放。

果实细长,达150cm,嫩果绿色带白色条纹,成熟后转橙红色,种子褐色。

仅嫩果供食,煮食或制咖哩;茎尖和叶片亦可食:根和种子入药。

2,3,2,3尖头瓜与蛇瓜不同的是,雌雄异株,果实短。

长仅12cm,多年生藤本。

在印度栽培,通常用茎或根的切条繁殖,大多为雌株,用生长素调节单性结实。

嫩果可煮食、盐渍和制咖哩,卷须和叶亦可食。

2,3,2,4栝楼攀缘藤本,长达10m,块根圆柱状,黄褐色,富含淀粉。

雌雄异株。

花冠白色,裂片两侧具丝状流苏:果实圆至椭圆形,长7-10.5cm,成熟时黄褐至红褐色:种子卵状扁圆形。

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及陕西、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海拔200-1800m的林下、灌丛、草地及村庄旁。

本种产品为传统中草药的天花粉、栝楼、栝楼皮及栝楼籽(瓜蒌仁)。

根有清热、生津、解毒、消肿功效,根中蛋白称天花粉蛋白,有引产和避孕功效,果实、果皮及种子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滑肠之功效。

2,3,2,5马干铃栝楼草质藤本,茎粗壮,多分枝。

雌雄异株。

花冠白色,具条状流苏;果实卵球形,横径9cm,熟时红色;种子阔卵形,暗红色。

产于云南及西藏东南部海拔700-2100m的阔叶林下及灌丛中。

还分布于印度、锡金。

人药用。

2,3,2,6全缘栝楼茎细弱,叶纸质,雌雄异株。

花冠白色,具10-15mm的丝状流苏;果实卵圆至椭圆形,长5-7cm,熟时橙红色;种子三角形,黄褐色。

产于云南、贵州、广东及广西,国外分布于东喜玛拉雅山、东南亚直至印度尼西亚,日本也有分布。

供食用。

2,3,2,7密毛栝楼攀缘藤本,茎粗壮,多分枝,叶片纸质。

雌雄异株。

花冠白色,5裂,具流苏;果实近球形,8-13cm,红棕色:种子椭圆形,灰褐色。

产于云南、广西海拔350-950m丛林中,国外分布于东南亚。

供食用。

2,4冬瓜族2,4,1冬瓜亚族2,4,1,1伊拉娜瓜产于非洲局部地区,可供食用。

2,4,1,2冬瓜原产中国华南,小果型种野生在云南以及南太平洋上的小岛。

果实大到极大,个别单瓜质量达40kg,果面有硬毛及白霜。

栽培变种节瓜(var.chieh-qua)成熟时无蜡粉包被。

在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广泛栽培,果实可作蔬菜炒食或作汤,亦作糖渍加工。

瓜皮、种子供药用,具消炎、利尿、消肿功效。

2,4,1,3白泻根全球零星分布,药用。

2,4,1,4克里特泻根欧洲大陆局部地区分布,药用。

2,4,1,5代伊卡泻根全球零星分布,药用。

2,4,1,6药西瓜多年生植物,野生于北非和西南亚。

以留存在植株上成熟的“干”果作泻药而得名。

果有苦味,种子无苦味,可利用作食用油。

2,4,1,7西瓜原产非洲干旱沙漠及半沙漠地区。

现已遍及全球,成为葫芦科栽培面积及产量最大的作物,果实供鲜食或作饲料(饲料瓜Citron)。

部分大粒种子供炒瓜籽食用(打瓜)。

2,4,1,8阿比西尼亚红瓜非洲局部地区分布,可供食用。

2,4,1,9红瓜英文名Ivy gourd。

野生种和栽培种主要分布在非洲到东南亚的广大热带地区,并散逸到拉丁美洲及澳大利亚,多年生,雌雄异株。

花冠白色,果实纺锤形,深红色,可生食、煮食或糖渍。

叶、嫩尖和嫩果亦可做菜,也可当作树篱观赏。

采用切条扦插繁殖,可10倍地提高雌株比例,某些单系可开发单性结实,1个生长季可结300个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