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二十四诗品_别笺_凌郁之
《荟珍集:二十四诗品》记录

《荟珍集:二十四诗品》阅读随笔目录一、序言 (2)1. 《二十四诗品》的背景与意义 (3)2. 阅读《二十四诗品》的动机与期待 (4)二、导论 (5)1. 《二十四诗品》的作者与版本 (6)2. 《二十四诗品》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7)3. 《二十四诗品》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8)三、诗歌风格与《二十四诗品》 (9)1. 风格分类与特点 (10)a. 高古游丝 (11)b. 繁缛清丽 (12)2. 《二十四诗品》中的风格体现 (13)a. 豪放与婉约 (15)b. 沉郁与明快 (16)c. 冷峭与热烈 (17)d. 古朴与典雅 (18)四、《二十四诗品》的审美追求 (20)1. 追求自然与真实 (21)2. 追求意境与神韵 (22)3. 追求创新与传统 (23)五、结论 (25)1. 《二十四诗品》的价值与意义 (26)2. 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启示与借鉴 (27)一、序言本书对于诗歌创作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王之涣在书中提出了“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等审美标准,强调诗歌要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表达力。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也注意到了作者在审美观念上的独特之处,如他将“清新”作为诗歌的一个重要品质,这与后来的文人诗歌创作中的“清新”理念不谋而合,显示出作者对于诗歌审美的独特见解。
本书对于诗歌创作的技巧要求也有详细的论述,王之涣在书中提到了许多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等。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在实际创作中提高诗歌技巧具有很大的帮助。
我也注意到了作者在技巧要求上的严谨性,如他强调诗歌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基调,这使得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诗歌的整体性和内在逻辑。
本书对于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王之涣在书中通过对历代诗歌作品的评述,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我也注意到了作者在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分析上的独到之处,如他将“风雅”作为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为我们认识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

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二十四诗品》,是古代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专著。
旧提为晚唐司空图撰,实则作者存疑,其继承了道家、玄学家的美学思想,以道家哲学为主要思想,以自然淡远为审美基础,囊括了诸多诗歌艺术风格和美学意境,将诗歌所创造的风格、境界分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诗品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內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真切的内容充实其中。
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正气,笔力方可显出豪雄。
雄浑的诗包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渺的太空。
像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
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掌握作品的核心内容。
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得来,就会意味无穷。
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作家平时保持着沉静的思考,就会体会到冲淡的微妙。
诗歌饱含着自然的气势,像伴随幽独的白鹤一起高飞。
这境界像和煦的春风,轻轻抚摸着你的素衣,又好像响动的翠竹,柔声呼唤你同归故里。
偶然达到冲淡,并不困难,勉强追求,就会很少如意。
作品如果停留在表面描写,那就会和冲淡风格远离。
3、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鶯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將不尽,与古为新。
闪动的流水鲜明耀眼,无边的阳春繁花烂漫。
在幽静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现,碧桃的花满树争艳,随着和风摇曳在水边。
柳荫掩映,小路弯弯,群莺软语,接连不断。
作品越是深入这样的纤秾情景,就越能写得真切自然。
适时探究,永不停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
4.沈著绿林野屋,落日气清。
脱巾独步,时闻鸟声。
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
海风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绿林中深藏着朴陋的小屋,一抹斜晖余照更显得天朗气清。
《二十四诗品》与江南园林

《二十四诗品》与江南园林作者:凌郁之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06期明清文人的楹联集句,与他们所居处的园林环境息息相关。
园林生活是文人风雅的重要部分,园林题联又是显示其风雅的重要表达方式。
这一点,我们在江南园林中不难体察到。
苏州园林的楹联匾额,经常可以见到《二十四诗品》中的佳句。
如拙政园玲珑馆行书对联:“林阴清和,兰言曲畅。
流水今日,修竹古时。
”拙政园见山楼西南走廊额:“柳阴路曲。
”狮子林真趣亭重修时题联:“浩劫空踪,畸人独远。
园居日涉,来者可追。
”狮子林古五松园月洞门宕砖刻:“得其环中。
”怡园画舫斋头舱内额:“碧涧之曲,古松之荫。
”怡园藕香榭联:“与古为新,杳霭流玉;犹春于绿,荏苒在衣。
”虎丘致爽阁额:“明月前身”、“远引若至”。
天平山三陟阪石刻:“青春鹦鹉。
”皆意与境偕,恰到好处。
究其原因,乃在《诗品》之趣与园林之境两相契合。
《诗品》中有许多诗句的意境与园林艺术相通。
这也是江南文人雅士喜欢撷取其中佳句题写园林的深层原因。
本来《诗品》中就有许多涉及园林景致的佳句,如“玉壶买春,赏雨茆屋”;“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柳阴路曲,流莺比邻”;“阅音修篁”;“空潭泻春”;“露余山青,红杏在林”;“晴涧之曲,碧松之阴”;“乱山高木,碧苔芳晖”。
这样的佳句,萧疏淡雅,随意取来,即可作园林写照。
或勒石,或篆额,皆为园林生色。
若精心结撰为楹联,则更能显其风雅。
《诗品》所显示的平淡冲和的审美趣味,与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精神正相一致。
这种艺术精神殆自中晚唐以降,渐次形成。
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三:“李翱习之论山居,以怪石、奇峰、走泉、深潭、老木、嘉草、新花、视远八者为胜。
今吾山所乏者独深潭、老木耳。
”李翱所论之八条,也是此后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元素。
《诗品》所表达的审美趣味,在古典园林中有着具体的反映,而古典园林的审美也能在《诗品》中找到根据。
如沈复《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
二十四诗品再检讨

《二十四诗品》再检讨凌郁之提要:既然在宋、元及明中叶以前《二十四诗品》源流难讨,真相莫明,我们就不仅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司空图所作,而且也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一定就是诗学著作。
《二十四诗品》不符合唐宋时期诗评体的普遍风尚,作为论诗诗,这种四言诗体在中国诗学史上很难梳理出它的形成和承传的脉络。
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推论:《二十四诗品》本来未必是诗学著作;所谓“二十四诗品”及各品标目,皆有可能系他人妄加。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论诗诗诗学体系伪书自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汪涌豪先生“《二十四诗品》伪书说”[1]提出以来,赞同褒扬者有之,反对诋诮者有之,有时甚至使人感到这本来一场纯粹的学术问题也带上了火药的气味,本是学术的争鸣也掺和了门户的偏见,似乎一时情感的因素或多或少已影响了我们理智的思考和表达。
在激烈争论渐趋平静之后,在关于《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兹将一管之见冒昧提出来,未知可有价值否。
一、“伪书”而非“伪作”前段时期学者们讨论《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时,或称之为“伪书”,或称之为“伪作”,他们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并无分别,但实际上,在目前关于《二十四诗品》尚未定性的情况下,为准确起见,似以“伪书”称之为宜。
“伪作”与“伪书”虽一字之差,但“伪作”似乎含有蓄意伪造以假乱真之意,说“某人伪作《二十四诗品》”,就是说某人有意识地把此书当作“诗品”来写,并妄托司空图之名。
但如果作者本无此意,而他人取来而妄署司空图之名,并视为论诗诗,那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伪作”,而通称之为“伪书”可能比较合适一些。
有许多证据显示,《二十四诗品》不象是一部“伪作”,因为若是后人有意“伪作”并托名司空图的话,可以设想他在文中会尽量袭用或模仿司空图的诗句及论诗之言,以增强其作伪的可信度,而不必一味朦胧其言,因为那样就不会引起类似翁方纲“所谓‘撑霆裂月’者,竟不知何在也”(《石洲诗话》卷二)的责问[2],这其实也是一般作伪者的常识。
《二十四诗品》全文-古籍

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专谈诗的风格问题,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中,“风格”多称为“体”。
司空图在刘勰等前人探讨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提升,将诗的风格细分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每种都以十二句四言诗加以说明,形式整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
《二十四诗品》论风格的最大特点,便是着眼于各种风格的意境,而不注重它们形成的要素与方法。
作者用诗的语言,为各种风格描绘出一幅幅意境,对这种风格的创造方法则在行文中略加点拨。
有的通篇是感性的形象画面,而毫不作理性的逻辑分析。
如“清奇”:“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满汀,隔溪渔舟。
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
神出古异,澹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只是给出了一种“清奇”的意境而全不说破,让读者自己去咀嚼、体悟、把握,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大部分篇章虽有几句对表现方法与特点的理性点拨,却也尽量保持形象性与诗意,与整篇的意境相一致,相融会。
如论“纤秾”:“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诗中所描绘的幽远、静谧、明丽的春日景象,便是所谓“纤秾”风格。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等句,可以视为对此风格的理论分析,即愈是深入体验观察这自然风光,便愈能认识它、把握它,在表现上也愈会避免与古人陈陈相因,从而新意无穷。
这无疑是说客观世界是诗的源泉。
但“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又可视为诗中那位主人公在深入探胜寻幽,而与前面的诗句仍保持着形象上的一致。
《二十四诗品》虽被称为“诸体毕备,不主一格”,其实全都打上作者世界观的烙印,体现着作者作为一名希心释道、笃好虚淡、落落寡合、内心悲凉的隐者的倾向与情绪。
他以意境说明风格,其中的“意”往往是“幽”、“独”、“淡”、“默”,其中的“境”则往往是荒旷,是虚寂,是月夜,是夕照。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郭绍虞

最专业的学习资料下载网站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绪论●一文学批评是怎样产生的文学批评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之后。
在文学产生并且相当发展以后,于是要整理,整理就是批评。
经过整理以后,类聚区分,一方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的不同,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之“本同而末异”,于是也就认清了文章的体制和风格。
所以《诗赋略》在《艺文志》中占有一席地位,也是批评的开端。
于次,再要选择,选择也就是批评。
选择好的,淘汰坏的,不能不有一些眼光,这眼光就是批评的眼光;同时也不能不有一些标准,这标准也就是批评的标准。
以前的目录学者常把总集与文史合为一类,是也有相当理由的。
所以挚虞《流别》,李充《翰林》,也就成为文学批评的滥觞。
这两种可以说都是帮助读者解决问题的。
再进一步,于是再要给以一定的评价,这就是所谓品第,而品第就更是批评了。
曹丕之于建安七子,就是在这方面开了风气的。
但是这种批评,很容易凭各人主观的爱好,妄加论断,于是变得批评没有准的,也就更需要批评的理论作根据。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也就产生了,这样,批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也再可以指导作家。
到这地步,才发挥了批评的力量,文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就在这一点。
这样讲,是说文学批评必须在文学相当发展之后,才能产生,才能发展,才能完成。
可是,事实又不完全如此。
文学批评和文学又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这两种都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生的。
所以文学批评的产生虽在文学之后,但是只须文学在发展中有一点缺点,自然会有人看到而指出、而纠正。
同时,也只须文学在社会中发生了一些作用或影响,也自然会有人肯定它的成绩的作用。
所以儒家尚文尚用的主张和墨家尚质不尚文的主张,都透露了一些批评的理论,而后来的批评理论之所以能建立,还是以这种思想作依据的。
所以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二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又一是文学批评完成期。
《二十四诗品》再检讨

A Revisit to Grades of Poetry
作者: 凌郁之
作者机构: 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苏州215009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8-93页
主题词: 二十四诗品;论诗诗;诗学体系;伪书
摘要:在宋、元及明中叶以前<二十四诗品>源流难讨,真相莫明,既然如此,我们就不仅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司空图所作,而且也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一定就是诗学著作.<二十四诗品>不符合唐宋时期诗评体的普遍风尚,作为论诗诗,这种四言诗体在中国诗学史上很难梳理出它的形成和承传的脉络.作者认为:<二十四诗品>本来未必是诗学著作;所谓'二十四诗品'及各品标目,皆有可能系他人妄加.。
《二十四诗品》别笺

《二十四诗品》别笺
凌郁之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2004()4
【摘要】《二十四诗品》前人笺注有多种,本文于前人所注之外续有所获;或有可助理解文义之材料,亦并录以备考。
【总页数】6页(P89-94)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注释
【作者】凌郁之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3
【相关文献】
1.《二十四诗品》中的“佳人幽姿”——浅论《二十四诗品》秀美风格 [J], 柴红新
2.试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纤秾和绮丽之区别——读张国庆《<二十四诗品>之纤秾、绮丽及其与王维诗风》有感 [J], 黄倩芸
3.《二十四诗品》中的"佳人幽姿"——浅论《二十四诗品》秀美风格 [J], 柴红新
4.《二十四诗品》美学风貌的深度呈现——评张国庆教授《〈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 [J], 张震
5.借来"诗品"三分韵炼得教学一脉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语文"真"教学中的解析 [J], 张蓉[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7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Jul. 2004 第4期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 No.4《二十四诗品》别笺凌郁之*(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摘要:《二十四诗品》前人笺注有多种,本文于前人所注之外续有所获;或有可助理解文义之材料,亦并录以备考。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注释中图分类号:G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4)04-0089-06自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汪涌豪先生《二十四诗品》伪书说[1]提出以来,围绕着《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学界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争鸣,迄今尚无定论。
论者多致力于文献考据或理论阐释,而一时对于《二十四诗品》的本文考释似乎被冷落了。
有鉴于此,笔者数年来处处留心,薄有所获。
现在整理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二十四诗品》注解本主要有清代孙联奎《诗品臆说》、杨廷芝《廿四诗品浅解》、杨振纲《诗品续解》、无名氏《诗品注释》等,今人有郭绍虞《诗品集解》、乔力《二十四诗品探微》、刘禹昌《司空图诗品注释》、曹冷泉《诗品通释》、赵福坛、黄能升《诗品新释》、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祖保泉《〈二十四诗品〉语词征信录》、《〈二十四诗品〉解说》(《司空图诗文研究》)、萧水顺《司空图诗品注释》(《司空图诗品研究》)、詹幼馨《司空图〈诗品〉衍绎》等数种。
笔者笺释皆出上述各家之外。
本文以《二十四诗品》品目先后为序,先录须注之诗句,后用括号标以所在品目。
主要从语源上考释,备录材料,但求直观,一般不作强解。
因为《二十四诗品》的真伪及其究竞出于唐宋或元初尚未定论,故本文基本是就《二十四诗品》的文本作稽考,力求客观讨源,不受主观拘牵。
间或涉及前人所注而略致商榷;有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文义,亦备录之;为求清楚悦目,每条之下往往分数小段;为避免繁冗,除今人著述作尾注并标明版次、页码外,其他均只作随文简注。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雄浑》)《五灯会元》卷一二福严保宗禅师:“独超象外,且非捉兔之鹰;混迹尘中,未是咬猪之狗。
”宋释正觉诗:“默游量外,直照环中”(《禅人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一),又“劫外游神,环中契真”(《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
祖保泉《〈二十四诗品〉校正》:“怀悦本作‘寰中’,‘寰’字误。
……前人偶有把‘得其环中’写成‘得其寰中’的,只能视为笔误。
”[2]然观《五灯会元》之以“象外”与“尘中”相对,知作“寰中”或亦有理。
王夫之《姜斋诗话》引作“规以象外,得之圜中”。
诸家注本多援引《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及《文心雕龙・体性》“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句,意亦可通,但于“环中”一词似犹未惬。
[备考]饶宗颐曰:“司空表圣之《赞香严长老》,曰:‘大师之旨,吾久得之。
’……表圣自言得之,则其参禅必有所得。
观《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居首,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虽用庄子之言,而‘环中’即圆相之○也。
又其句云:‘不似香山白居士,晚将心境著禅魔。
’其不缚于禅,信能深知禅者。
”[3]收稿日期:2003-11-09作者简介:凌郁之(1968—),男,安徽舒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风日水滨”、“柳阴路曲”(《纤秾》)《文镜秘府论・九意・冬意》:“经中遥见,路上逢迎。
”句末注云:“美人。
”又《秋意》:“风飘绮袖,日照金堤。
”亦注云:“美人。
”窃谓《纤秾》诸句意境正相仿佛。
《诗家一指・四则・格》:“犹清风徘徊于幽林,遇之可爱;微径萦纡于遥翠,求之愈深。
”或演其义。
[备考]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引郑厚云:“乐天如柳阴春莺”“如有佳语,大河前横”(《沉著》)“大河”前人或释为江河,或释为恒河,窃以为当释为银河。
释正觉诗:“秋高月转,天淡河横”(《禅人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一)、“寒潭月落,霁夜河横”(《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天与之形,月皎河横”、“天空霁阔而河横”(同前)、“露寒斗湿,秋淡河横”(《真首座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
“如有佳语,大河前横”句之前有“夜渚月明”(《诗家一指》怀悦本作“夜睹月明”,《虞侍书诗法》本作“夜露月明”),知“大河”必指银汉也。
或有引证黄庭坚诗“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山谷内集诗注》卷一五),但此与“沉著”之境无关。
祖保泉《〈二十四诗品〉语词征信录》释“大河前横”云:“此处‘大河’特指印度恒河”,复云:“‘如有佳语,大河前横’中之‘大河’,取‘恒河沙多’,比喻‘佳语’多得不可言说。
”[4]可谓失之远矣。
[备考]《诗式・取境》:“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若以此意释之,似亦可通。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高古》)《文镜秘府论・九意・风意》:“经过芍药,参次芙蓉。
”“月出东斗”(《高古》)苏轼《前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业已征及[5]。
台湾萧水顺《司空图诗品研究》第二章《司空图诗品注释》于“月出东斗,好风相从”一句注中亦引《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至于“羽化而登仙”一节[6]。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典雅》)注者率以“玉壶”为酒器,以“春”为酒名。
窃以为“酒”与“典雅”何涉?况《二十四诗品》又以“何如尊酒,日往烟萝”为“旷达”,故绝知此“玉壶买春”非关酒也。
苏轼《壶中九华诗》有“九华今在一壶中”之句,其“壶”则显非“酒器”所能诠释也;又东坡诗:“误入仙人碧玉壶,一欢那复间亲疏。
……欲穷风月三千界,愿化人天百亿躯。
”(《刁景纯席上和谢生二首》之一,《苏东坡全集》卷六)此“碧玉壶”中有“风月三千界”,那复玉壶买酒之俗趣!此盖即道徒所喜称之壶中之乐。
《诗人玉屑》卷四《风骚句法》有“万象入壶”格;南宋临安有玉壶园(施谔《淳祐临安志》卷六);元武汉臣有杂剧《李素兰风月玉壶春》(《元曲选》),剧中复有曲牌《玉壶春》,从中俱可推知“玉壶买春”之意。
清人汤右曾诗:“玉壶买得春多态,茅屋听残雨滴声。
”(《怀清堂集》卷一四《壬辰九月十一日行在启事恺功都宪以近诗见示循讽周咏因作小诗八章》之五)当即从“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化出,自然也可迻作注脚。
《虞侍书诗法》本作“赏花茅屋”,意较“赏雨”更近“买春”之意。
或释“买春”之“春”为春景,庶几近之;或释“春”为春酒,则扞挌难通矣。
[备考]苏轼《壶中九华诗》引曰:“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遐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
”诗云:“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八)后又作《予昔作壶中九华诗,其后八年复过湖口,则石已为好事者取去,乃和前韵以自解云》,有云:“赖有铜盘修石供,仇池玉色自璁珑。
”(《集成》卷四五)黄庭坚有《追和东坡壶中九华》诗,有“浮岚暖翠”之语(《山谷内集诗注》卷一七)。
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咏物门”俱载此事。
窃谓此亦“玉壶买春”之乐也。
“犹矿出金,如铅出银”(《洗炼》)《神会和尚禅话录・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譬如金之与矿,俱时而生。
得遇金师炉冶烹炼,金之与矿各当自别。
金即百炼百精,矿若再炼变成灰土。
《涅槃经》云:金者喻于佛性,矿者喻于烦恼。
”又云:“譬如金之与矿,相依俱时,而不逢金师,只名金矿,不得金用。
若逢金师烹炼,即得金用。
”《古尊宿语录》卷二:“但是一切有无凡圣等法喻如金矿,自己如理喻如于金。
金与矿各相去离,真金露现。
”《苏东坡全集》后集卷七《崔文学申携文见过,萧然有出尘之姿,问之则孙介夫之甥也,故复用前韵赋一篇示志举》,有云:“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
”《诗家一指》:“文字频改,工夫自出,所以顽铁久炼成钢,铅锡冶而银出。
”“超心炼冶,绝爱缁磷”(《洗炼》)韩愈《北极赠李观》:“方为尽石姿,万世无缁磷。
”(《全唐诗》卷三三七)刘禹锡《送华阴尉张苕赴邕府使幕》:“风霜苦摇落,坚白无缁磷。
”(《全唐诗》卷三五四)释正觉诗:“涅不缁而磨不磷,仰弥高而钻弥坚。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全宋诗》卷一七八三)而此曰“绝爱缁磷”,正反其意而用之。
《焦氏笔乘》卷四《坚白》:“嶢嶢者易缺,坚而磷者也;曒曒者易污,白而缁者也。
孔子则不然,不曰坚矣,我无以受磨而奚磷?不曰白矣,我无以受涅而奚缁?此所谓‘无可无不可’也。
若谓坚不磷、白不缁,非物理也。
非物理何以喻大?”此意亦可解《二十四诗品》作者为何“绝爱”缁磷也。
王楙《野客丛书》卷二九《不磷不缁》:“《论语》‘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今读磷字,多作去声,读缁字多作平声,而古来文人以磷字为平声,如挚虞、傅咸以至李、杜、元、白之流皆然。
缁字作去声协,见沈约《高士赞》。
今《礼部押韵》(凌按,当即《礼部韵略》),缁字只平声一音,盖当时未分四声故尔。
”按,实际宋人作诗也以缁、磷字为平声,如黄山谷:“青眼向来同醉醒,白头相望不缁磷。
”(《山谷外集》卷一二《再次韵》)又云:“千里同明月,相期不磷缁。
”(《山谷外集》卷八《庭坚得邑太和……十首》之二)“古镜照神”(《洗炼》)此句注家多忽而不注。
实则“古镜”与“照神”联系时,其内涵极为丰富,而古镜信仰,在中国亦可谓源远流长。
《全后汉文》卷九七《镜铭》:“洞照心胆,屏除妖孽。
”朱昼《赠友人古镜》云:“我有古时镜,初自坏陵得。
蛟龙犹泥蟠,魑魅幸月蚀。
摩久见菱蕊,青于蓝水色。
赠君将照心,无使心受惑。
”(《唐诗纪事》卷四一)而小说中附会尤多,如《洞冥记》卷一、《西京杂记》卷一及卷三,王度《古镜记》、《酉阳杂俎》前集卷一○,等,多以镜为照妖或厌胜之符,《李义山诗集》卷一《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我闻照妖镜。
”李剑国说:“以照妖镜名神镜,此语一出,千古莫替,盖缘神镜之功特以伏妖为最也。
”[7]钱钟书以为《庄子・应帝王》、《韩非子・饰邪》等“早有镜形之喻,然不若释氏著作之发挥尽致”,且举《宗镜录》卷一○引《〈起信论〉疏释》之镜喻四解,谓彼“推阐无賸义矣”,其解有云:“登楼持镜,则黄河一带尽入镜中,瀑布千丈,见于迳尺……”[8]按,此引语或有助于我们理解《诗品》何以以“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二者对举、何以此二句与“洗炼”有关,盖“古镜照神”喻屏弃文中渣滓杂质也。
苏轼《仇池笔记》卷二《古镜》:“元丰中余自齐安过古黄州,获一镜。
……其铜黑色如漆,照人微小,古镜皆然。
此道家聚形之法也。
”意者古镜亦禅家之话头,师徒喜以古镜发起问端,如《五灯会元》卷八龙济绍修禅师,“问:古镜未磨时如何?师曰:照破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