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细菌基因转移和基因重组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解析

第五节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自然界的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并通过基因的重新组合以适应随时改变的环境以求生存,这种转移不仅发生在不同的微生物细胞之间,而且也发生在微生物与高等动植物之间,例如最近发现的引起人体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上有8个人的基因,获得这些基因可以使该菌抵抗人体的免疫防御系统,而得以生存。
因此基因的转移和交换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接合作用是指通过细胞与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产生的遗传信息的转移和重组过程。
由Davis的“U”型管实验证实(图)。
1.F+×F-杂交细菌的接合作用是由F因子介导的,其突出的特征是与转移有关的基因(tra)占了整个图谱的1/3,包括编码F-性菌毛、稳定接合配对、转移的起始(oriT)和调节等20多个基因。
在F+×F-的接合作用中,是F因子向F-细胞转移,含F因子的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 一般不被转移。
杂交的结果是给体细胞和受体细胞均成为F+细胞。
接合过程分两步进行,即接合配对的形成和DNA的转移:当由F因子编码的性菌毛(位于细胞表面)的游离端与受体细胞接触,使供体细胞和受体细胞连接到一块以后,性菌毛可能通过给体或受体细胞膜中的解聚作用(disaggregation)和再溶解作用(redissolution)进行收缩,从而使给体和受体细胞紧密相连。
紧接着便开始接合过程的第二步——DNA转移。
起动这一步的关键位点是OriT,该位点具有被trayⅠ编码的缺刻螺旋酶识别的序列,该酶将其中一条链切断,并结合于被切断的5′末端,通过由并列在一起的给体和受体细胞之间形成的小孔进行单向转移,此转移链到达受体细菌后,在宿主细胞编码的酶(包括DNA聚合酶Ⅲ)的作用下开始复制,留在供体细胞内的单链也在DNA聚合酶Ⅲ的作用下进行复制,因此接合过程结束后,给、受体各含有一个F因子。
2.Hfr×F-杂交Hfr是由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后形成的高频重组菌株,因为这类菌株在F因子转移过程中可以把部分甚至全部细菌染色体传递给F-细胞并发生重组而得名。
基因重组方法=全PPT课件

.
23
外源DNA被降解,转导失败。
(2)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温和噬菌体感染
整合到细菌染色体的特定位点上
宿主细胞发生溶源化
溶源菌因诱导而发生裂解时, 在前噬菌体二侧的少数宿主 基因因偶尔发生的不正常切 割而连在噬菌体DNA上
部分缺陷的温和噬菌体
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转移到受. 体菌中
的转化现象
目前已知有二十多个种的细菌具有自然转化的能力
进行自然转化,需要二方面必要的条件:
建立了感受态的受体细胞
外源. 游离DNA分子
30
枯草芽孢杆菌的自然转化过程(革兰氏阳性菌的转化模型)
分泌感受态因子
与细胞表面受 体M相互作用
使细胞表面的 DNA结合蛋白 及核酸酶裸露出 来,使其具有与 DNA结合的活 性
b)决定因素也各有不同;
.
34
(2)人工转化
在自然转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的一项细菌基因重组手段, 是基因工程的奠基石和基础技术。
不是由细菌自身的基因所控制;
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处理受体细胞,使其人为地处于一 种可以摄取外源DNA的“人工感受态”。
用CaCl2处理细胞,电穿孔等是常用的人工转化手段。
质粒的转化效率高;
含有F因子的细胞:“雄性”菌株(F+),其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不含F因子的细胞:“雌性”菌株. (F-),细胞表面没有性菌毛7
F因子为附加体质粒 既可以脱离染色体在细胞内独立存. 在,也可插入(整合)到染色8 体上
F因子的四种细胞形式
a)F-菌株, 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但可以通过 接合作用接收 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F+);
.
(环境微生物技术)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置换诱变剂
化学诱变剂
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间接引起置换的诱变剂
移码诱变剂
物理诱变剂
紫外线 X射线等
自发突变机制
DNA复制过程中的差错 微生物自身产生的代谢产物为诱变物质 环境对微生物的诱变作用
DNA修复与突变
光复活作用 切补修复(暗修复作用) 重组修复 “SOS”修复 DNA聚合酶的校正作用
噬菌体可以转导供体染色体的任何部分到受体细胞中的转导过程
(1) 意外的发现
1951年,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为了证实大肠杆菌以外 的其它菌种是否也存在接合作用,用二株具不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 的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类似的实验:
用“U”型管进行同样的实验时,在给体和受体细 胞不接触的情况下,同样出现原养型细菌!
不是由细菌自身的基因所控制;
用多种不同的技术处理受体细胞,使其人为地处于一 种可以摄取外源DNA的“人工感受态”。
用CaCl2处理细胞,电穿孔等是常用的人工转化手段。 质粒的转化效率高;
转染(transfection):
噬菌体DNA被感受态细胞摄取并产生有活性的病毒颗粒
特点: 提纯的噬菌体DNA以转化的(而非感染)途径进入细胞 并表达后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
定义: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质粒和染色体DNA)被自然
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水平方向的基因转移过程
感受态细胞:具有摄取外源DNA能力的细胞
(competent cell)
自然遗传转化(natur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
人工转化(artificial transformation)
特点: 负选择标记
2023年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课件: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1958年获诺贝尔生理 学奖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
大肠杆菌的多重营养缺陷型杂交实验
两株多重营养缺陷型菌株单独不能生
长(左,右),只有在混合培养后才能
实
在平板上生长(中)
验
中间平板上长出的原养型菌落是两菌
证
株之间发生了遗传交换和重组所致!
据
(由营养缺陷恢复野生型表 型的菌株形成的菌落)
异常切割(低频):断裂和连接不是发 生在attP/attB 处,而是在原噬菌体临 近位点(包含gal 或bio基因)
正常的 切割
正常的 切割
λ噬菌体的溶源性反应:attP 位点与attB 位点 同源重组,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细菌染色体
异常切割(低频):断裂和连接不是发 生在attP/attB 处,而是在原噬菌体临 近位点(包含gal 或bio基因)
不同的微生物之间
微生物与高等动、植物之间
生物间基因的转移和交换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 的重要动力之一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细菌的三种水平基因转移形式
细菌的接合作用(Conjugation)
F+×F- 杂交、Hfr×F- 杂交、F’转导
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细菌的遗传转化(Transformation)
二、细菌的转导(Transduction)
2、局限性转导
噬菌体总是携带同样的片段到受体细胞中
与普遍性转导的区别:
① 被转导的基因共价的与噬菌体DNA连接,与噬菌体 DNA一起进行复制、包装以及被导入受体细胞(普遍性 转导包装的全部是宿主菌的基因)
② 局限性转导颗粒携带特殊的染色体片段并将固定的个 别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普遍性转导携带的宿主基因具有 随机性)
微生物基因重组 PPT课件

3 Genome shuffling技术改组酵母菌
4 Genome shuffling技术改组霉菌
1 Genome shuffling技术改组细菌
在乳酸发酵生产中,乳酸菌同时具有底物抑制和 产物抑制的发酵特征,因此通过提高乳酸菌的耐 糖性和耐酸性,进而提高乳酸产量是乳酸生产中 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无需菌种背景知识比传统诱变选育更快速有效191比传统诱变选育更快速有效传统诱变通常是将每一轮产生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的最优的1株菌作为下一轮诱变的出发菌株而genomeshuffling则是将一次诱变获得的若干正性突变株共同作为出发菌株经过递推式的多轮融合实现较大范围内的基因重组效率更快更高并可以基本避免诱变选育中因多次诱变导致的钝化反应和饱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诱变选育存在的缺点20212能提高子代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基因组改组技术源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但两者最大区别在于基因组改组技术使用多亲本而非双亲本并且进行多轮递推式融合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突变组合这将大大增加子代筛选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从而提高了获得优良性状的菌株的几率
四、特点及其应用
(4)无须对菌种遗传背景十分清楚,有效地 对由“多基因”调控的性状进行改良。
四、特点及其应用
Genome shuffling技术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中的应用
1 Genome shuffling技术改组细菌
2 Genome shuffling技术改组放线菌
目前,Genome shuffling技术在细菌、 放线菌、酵母菌和霉 菌等多种类的工业微 生物中都有应用的实 例,且呈现出日益增
优的1株菌作为下一轮诱变的出发菌株,而Genomeshuffling则是将一次诱变获得的若干正性突变株共同作为出发 菌株,经过递推式的多轮融合实现较大范围内的基因重组, 效率更快更高,并可以基本避免诱变选育中因多次诱变导 致的“钝化”反应和“饱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 诱变选育存在的缺点
微生物遗传学第四章 细菌转移(2)

1. 接合现象的发现与证实
1946年,J.Lederberg & Tatum的大肠杆菌杂交试 验:
材料:大肠杆菌(E. coli) K12菌株的两个营养缺陷型品系:
菌株A—甲硫氨酸缺陷型met-和生物素缺陷型bio-; 菌株B—苏氨酸缺陷型thr-和亮氨酸缺陷型leu-。
2020/11/25
2.F质粒的发现
证明了细菌的接合是遗传物质的单向转移后, Hayes偶然发现了作为原始供体的A菌在冰箱里 存放了一年后出现一种变种,变种和正常的B菌 杂交时缺乏将遗传物质传给B菌株的能力。
他把这个不育变种的一个Strr 突变型分离出来, 并把它和可育的Strs A菌株一起繁殖,将其涂布 在含有链霉素的平板上,分离后再和B菌株杂交, 结果使不育的菌株回复了可育性(大约1/3恢 复)。
2020/11/25
有学者认为,具有性菌毛的细胞可以叫做 雄性,这种细丝状的菌毛像一种分子阴茎 ,与缺乏性菌毛的雌性细胞交合(德迪夫 1999)。
威廉斯( 2001)的观点:“在细菌和病毒 以及在所有高等生命体的主要类型中,遗 传重组现象的存在表明,性别的分子基础 是来自远古的进化演变的产物”。
14.11MCB 140 2/16/05 15
草履虫
MCB 140 2/16/05 16
W.Hayes的实验(1952)
(A)Strs (B)Strr
(A)Strr (B)Strs
A: met- bio- thr+ thi+ B: met+bio+ thr- thi-
(B)Strr
(A)Strr
⑥ 其特性类似于染色体,但染色体基因转移的频率不超过 10-6,F因子转移的频率高达70%以上。
细菌基因转移和基因重组

地掺入到受体DNA中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遗传重组的过程。因而研究整合的分子机制事实上
也为遗传重组的分子机制作出了贡献。
二、转化因子的特性及感受态
(一)特性: 1、转化因子必需是双链DNA(见图) 2、单链DNA使细胞转化 3、转化因子的大小从0.5-15 kb
1
2
3
转化效率的高低决定于3个因素: 受体细胞的感受态,决定转化因子能否进 入细胞。 受体细胞的限制酶,决定转化因子在整合 前是否被降解。 供体与受体DNA的同源性,决定转化因子 能否被整合。
五、人工转化的方法
1. Ca2+ 等阳离子介导的转化 2. PEG介导的转化 3. 电穿孔法 4. 基因枪转化
该试验说明什么问题呢?
对正反杂交实验的解释:
A实验:菌株A被杀死,仍有子代,故认为菌株 A为供体(donors),相当于雄性亲本, 表示为F+ 。 B实验:菌株B被杀死,没有子代,故认为菌株 B为受体(recipients),相当于雌性亲 本,表示为F- 。
结论:遗传重组是一种 单向过程。 A:供体;B:受体
一、细菌接合的发现与证实
1、发现 Yalu University :Lederberg(1925 - ) Tatum(1909 - 1975) 实验材料: E.coli k12 58-161 met – bio – thr + leu + E.coli k12 w677 met + bio + thr – leu –
对外源DNA的摄取有特异性主要由特异
性摄取序列所决定。 例如:流感嗜血菌的特异摄取序列:
基因重组-精品PPT

轻链的基因片段:
L
V
J
C
重链的基因片段:
L
V
D
J
C
CACAGTG(12/23)ACAAAAACC
GTGTCCAC
TGTTTTTGG
基因片段
重组信号序列
重链(IgH)基因的V-D-J重排和轻链(IgL)基 因的V-J重排均发生在特异位点上。在V片段的 下游,J片段的上游以及D片段的两侧均存在保 守 的 重 组 信 号 序 列 (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 RSS) 。 此 重 排 的 重 组 酶 基 因 rag (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共有两个, 分别产生蛋白质RAG1和RAG2。
免
间插DNA
疫 球
V片段
RSS
RSS J片段
蛋
单链切开 RAG1 RAG2
白
OH
基
OH
因
分子内转酯反应
重
排
过
单链切开
程
转移核苷酸 修复、连接
V
J
目录
四、转座重组
由插入序列和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移位或重 排称为转座(transposition)。
由 McClintock ( 1956 ) 在 玉 米 上 首 先 发 现 遗传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IR Transposase Gene IR
发生形式: 保守性转座(conservative transposition) 复制性转座(duplicative transposition)
插 入 序 列 的 复 制 性 转 座
目录
(二)转座子转座
转座子(transposons) ——可从一个染色体位 点转移到另一位点的分散重复序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中断杂交与重组作图
一、中断杂交实验原理
基因从Hfr 细胞按次序转入F-细胞,可根据基因进入F细胞的时间和次序制作基因图谱。 Wollman和Jacob 于1954年在大肠杆菌中曾进行了以下杂交实验:
• 它既能以自主状态存在于细胞质中,又能整合到细 菌的染色体内。
• F小环与主染色体大环之间发生一 次交换就可以插入到宿主染色体中 。
• F因子整合到E.coli染色体上以后, 该菌株就成为高频重组株(High frequence rebination ),以Hfr表 示。
Mechanism of DNA transfer during conjugation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 Gram-negative(阴性菌): sex pilus( 性菌毛)
F因子的特征
• 携带F因子的菌株称为供体菌或雄性,用F+表示。 没有F因子的菌体称为受体菌,又称雌性,用F-表 示。
• F因子是双链环状DNA,分子量大约是3.5×106, 是染色体外遗传物质,是质粒的一种,在分类学上 属于附加体(episome)。
质粒介导的染色体DNA的转移
Formation of Hfr strains
Hfr细 胞的转 移
F+品系称为低频重组(low frequency rebination,Lfr):F因子转移频率很高, 但两者染色体之间重组频率很低,大约是 每百万个细胞发生一次重组。
Hfr品系称为高频重组( high frequency rebination,Hfr):因为Hfr细胞与F-细胞 接合后可以将供体染色体的一部分或全部 传递给受体F-,当供体和受体的等位基因 带有不同标记时,在她们之间就可以发生 重组,重组频率可达到0.01以上。
基因
转入时间( min) 频率
thr+
8
100
leu+
8.5
100
azs
9
90
Tis
11
70
lac+
18
40
gal+
25
25
不同基因在F-中出现的时间和达到的稳定转移 频率不同,表明它们同转移起始点之间,以及 它们之间的顺序和距离不同。
0 5 10 15 20
O
az Ti
lac
25 min gal
Hfr:thr+leu+azsTislac+gal+strs×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hr-leu-azrTirlac-gal-
strr把接合中的细菌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把样 品猛烈搅拌以中断接合中的细菌,然后分析 受体菌的基因型,这是在大肠杆菌等细菌中 用来测定基因位置的一种方法。
二、中断杂交作图 中断杂交实验结果
第一节 接合(Conjugation)
概念:
F+ conjugation Hfr (high frequency rebinant) conjugation
•接合是指DNA从活的供体细胞转移至受体 细胞的过程。
•输出遗传物质的个体称为供体(donor),又称 为“雄性”。接受外源遗传物质的个体称为受体 (receptor),又称为雌性
E.coli中断杂交作图
大肠杆菌 F因子的遗传图谱
oriT :origin of transfer
The oriT sequence
1. About 300 bp 2. Contains inverted repeats and an AT-rich region.
细菌结合的过程
1. Donor(供体) and the recipient(受体) cell contact and mating(配对) bridge formation,
当处于游离状态时,细菌为F+,当整合到宿主染色 体上时即为Hfr品系。所以经吖啶橙处理不会丢失F因 子。 Hfr和F-细胞接触时OriT活化,进行滚环复制。开 始时,缺刻蛋白识别并结合在OriT区,切开单链,以 另一条链为模板,在3′-OH上从头合成。5′端沿箭头方 向延伸,将宿主的DNA移到受体中。
第六章 微生物基因转移
微生物基因的交流
基因重组:是指来自两种不同亲本的
DNA分子在同一生物体内经过交换作用 产生新的重组DNA分子的现象。
细菌遗传重组的自然机制包括
细菌的接合(conjugation) 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导 (transduction) 性导(sexduction )
1946年,Leaderberg和Tatum发现E.coli可以通 过结合交换遗传物质。选用两个不同营养缺陷型 (auxotroph)的E.coli菌株,A和B。
A菌株,met-bio-,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上补充 甲硫氨酸(met)和生物素(bio)才能生长;
B菌株,thr-leu-,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上补充 苏氨酸(thr)和亮氨酸(leu)才能生长。
采用多营养缺陷型是为了防止回复突变干扰试验 结果。
U型管试验(见图) 说明:两个菌株间的直接接触是原养型
细菌出现的必要条件,这就排除了转化的 可能。
1952年,Hages通过实验证明,在结合过 程中,遗传物质的转移是单向的。
在结合过程中,到底是什么东西由雄体输 入了雌体呢?
• Gram-positive: sticky surface molecules
2. DNA relaxosome(松散) formation initiated(启动) by a single-stranded nick within the oriT,
3. conjugative (结合)“rolling circle” replication (复制)and single-stranded DNA transfer to the recipient(受体), 4. DNA recircularization, plementary strand synthesis, and vegetative replication in the recip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