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轮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稳定性

1.信息概念:通常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2.信息三要素: ①信息源——信息产生的部位; ②信道——信息传播的媒介,如空气、水及其他介质; ③信息受体——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他部位; 3.常见的信息受体:
动物的眼、鼻、耳、皮肤; 植物的叶、芽以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如光敏色素); 4.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之间,以及它们内部都有信息的产生与交换,能够形成信息传递, 即信息流; 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吗? 不包括 6.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有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7.昆虫、鱼类以及哺乳类等生物的体内存在传递信息的 化学物质————信息素 8.含羞草的“害羞”算行为信息吗? 不算,行为信息的来源为动物 9.分别说出信息传递在不同水平中的作用※※※: ①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群落和生态系统: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 提示:捕食者也会向被捕食者传递信息。
(3)信息传递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4)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 )
(5)花香引蝶和孔雀开屏都属于物理信息。( × ) 提示:花香引蝶属于化学信息,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
水(3×10-12)

再次理解:物质循环的全球性和循环性 1.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为什么? 课后题P67-拓展应用
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 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思维判断1: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思维判断2:比生物圈小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独立进行物质循环。√ 思维判断3:任何生态系统,能量逐级递减,且单向流动不循环,必须从系统外获得能量√。 2.同碳元素一样,氮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为什么还要往 农田中不断的施加氮肥呢? ①农田土壤中含氮量不足以使作物高产 ②农产品不断从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件(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件(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全球性、循 特点 _单__向__流__动__、__逐__级__递__减__
环性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途径
食物链(网)的各营养级 整个生物圈 __食__物__链__和__食__物__网___
(μg·kg-1)
21.0
37.9 19.4
乌鳢 124.4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DDT浓度/
0.1 0.7
6.3
(μg·kg-1)
21.0
37.9 19.4
乌鳢 124.4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DDT浓度越高
第7课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 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 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 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分解 作用
A1 A
A2
不变蓝 产生_砖__红__色__沉__淀___
B1
变蓝
B
B2
不产生_砖__红__色__沉__淀__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3.实验结论: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
拓展 提升科学思维
1.探究土壤微生物在落叶分解中的作用 (1)本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提示 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土壤中落叶的分解程度。 (2)在本实验中是如何控制自变量的? 提示 实验组的土壤经高温(60 ℃恒温箱中处理1 h)处理,以消灭土壤中 的微生物;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以传递信息的
,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
等。化学物质
性外激素
驱蚊草
蝗虫
黄鼠狼
水葫芦根部的分泌 物可以明显地抑制
藻类的生长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3、)行信为息信的息种:类生态系统中以生物的
等行为特征
传递的信息。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表够现传和递动某作种信息,如孔雀开
屏、

蜜蜂跳舞
蜜蜂跳舞
孔雀开屏
(3) 若 将 本 题 图 修 改 为 该 生 态 系 统 的 能 量 流 动 示 意 图 , 可 将 D 的 含 义 改 为 ___非_生__物__环_境_____ , 其 他 字 母 及 文 字 代 表 的 含 义 不 变 , 还 需 要 修 改 之 处 有 : 增 加 “ 光 →A”、取消“→E→D”、 ___取__消__“__D__→__A_”____。
第三单元 生态系统
01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等元素
都不
断进行着 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
的 循环 过程。
2、范围: 生物圈(全球)
3、特点: 全球性 因此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循环性 4、物质循环的主渠道:_食__物___链__和__食__物__网____。
值,单位是 J·hm-2·a-1)
青蛙摄入的能量
青蛙同化的能量 青蛙粪便中的能量
青蛙呼吸作用散失 C
的能量
1.05×109
7.95×108
2.55×108
m
3.55×108
分析可知,卷叶螟到青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1_1._36_______%(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小数),青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第__二__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件)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扫易错攻疑难课件

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课件)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扫易错攻疑难课件

★盲点错点·精准清除
【扫盲点】
1. (选择性必修2 P67“拓展应用”)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否 循环利用?你如何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 ______不__能_______。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 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 ______往__往__不__足__以__使__作__物__高__产______,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 统__输__出___,其中的氮元素___并__不__能__都__归__还__土__壤_____,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_____并__不__矛__盾_____。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6)分析温室效应产生 的原因:
大气进入生物群落的 CO2减少: 植被大面积减少
生物群落进入大气的 CO2增加: 化石燃料的燃烧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7)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植树造林,增加绿地 面积。 开发清洁能源,减少 化石燃料的燃烧。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 入生物群落,是通过 __植__物__的__光__合__作__用____ (主要途径)或_硝__化__细__ 菌__等__的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 完成的。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疑点难点·精心突破
【解疑点】 2.观察下面碳循环过程图,回答相关问题。 (11)生态学家不能以 草原生态系统为单位 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 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 角度进行分析,其原 因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5、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相关计算 •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
单位为103kJ/(m2·a)],据图分析: (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 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 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多少?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生产者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100%=(16-2)/110× 100%≈12.7%;
生态系统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位
采取措施
森林
优质木材
适量砍伐
草原
肉、奶、优质皮革
适度放牧
农田
农作物
清除杂草、除虫
湖泊
鱼类
适度放养、适时捕捞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2021年湖南六校高三联考)如图甲表示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部 分情况,图乙表示兔的能量来源与去向。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B)
A.图甲中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能量②/能量①)×100%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碳循环
非生物环境 ( CO2 )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生物群落 (有机物)
非生物 环 境 (CO2)
呼光


吸合

生 物 的 分
作作
用用
捕食
生产者(有机物)食物链(网)




消费者(有机物)



分解者
煤、石油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物质循环的概念
单向流动
①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无法再被利用

第7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第7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生物圈
①同时进行、相互依存;②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检 我爱生物
小试牛刀

下列各图均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A~D代表的
成分依次是_生__产__者__、__
_大__气__中__的__C_O__2库__、__消___
费者、分解者 。
(2)图乙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A ,代表消费者的是 B、D ,代表分解者的
是 E ,代表大气中的CO2库的是 C 。 (3)图丙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E ,代表消费者的是 F、D、B,代表
摄食
光 合 作 用大气中的C源自2库化能光 呼 合合 吸 成作 作 作用 用
呼 吸 作 用

生产者 摄食 消费者
将有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评 思考: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以什么形式、
通过哪些生命活动)?
大气中的CO2库
光呼 合吸 作作 用用
摄食
光 合 作 用
生产者
消费者
残枝败叶
将现成有机物 转化为自身有机物
三.温室效应

1.原因 ➢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主要原因)
➢ 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大面积破坏。
三.温室效应

2.危害 气温升高
极地和高山冰川加速融化
海平面上升
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措施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固定量: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提高秸秆还田率,提高土壤储碳量。
2.范围:生物圈,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特点:循环性、全球性。
问题探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ppt

生产者
燃 烧 作
呼 ①吸
②光合

作作
用用
呼 ③吸作

消费者
大气环境

吸④


分解作用
分解者
24
25
7
8
9
10
11
4.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实施计划: (4)实验结果的分析: (5)实验结论:
12
合作探究
要求:重点讨论自纠过程中仍不能够 解决的问题。
讨论要求: 1.分层讨论,先一对一,再组内共同讨论,总结完善自
纠成果。 2.时刻联系课本,注重效率,及时整理总结。 3.组长宏观调控,做好讨论结果反馈及展示点评准备。
13
展示点评
1.合作探究 1(1)123
3组展示
2.合作探究 1 4(2)
4组展示
3.合作探究 2(1)
1组展示
4.合作探究 2(2) (3)
展示要求: ① 脱稿规范 ② 注重小结 点评要求: ① 注意仪态 ② 言简意赅 ③ 注重拓展 其他同学: ① 认真思考 ② 做好笔记 ③ 注意倾听 ④ 补充质疑
__落__到__无__机__环__境__的__循__环__过__程__,__这__就__是__生__态__系__统__的__物_。质循环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 (1)____全__球__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反__复__利__用__,__循__环__流__动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 现象
结论 分析
实例1
在相同时间内实 验组落叶腐烂程 度小于对照组

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136张)课件

一轮复习人教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136张)课件

(1)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为行为信息,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为物理 信息。( √ ) (2)心猿意马、飞蛾扑火、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3)信息可来源于非生物环境或生物,传递方向均是双向的。( × )
(4)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 ) (5)当食草动物发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 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 (6)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 √ )
√C.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调节种间关系
D.进化过程中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变异
解析:夹竹桃天蛾幼虫以夹竹桃叶为食,说明其可以抵御夹竹苷的毒性, A不符合题意; 利用夹竹苷诱杀雌性夹竹桃天蛾,控制夹竹桃天蛾的性别比例,干扰雌雄 交配,降低其种群密度,该过程属于生物防治,B不符合题意; 从题干中不能推断夹竹苷可以吸引夹竹桃天蛾的天敌前来捕食天蛾幼虫, C符合题意; 夹竹桃和夹竹桃天蛾在生存斗争中发生了协同进化,均被选择出了适应性 变异,D不符合题意。
增:①物质循环对农业生产的启示;②生物富集; ③信息传递中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等概念;④生 与旧教材对比 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⑤生态平衡。 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01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的循环及存在形式
二氧化碳
含碳有机物
(2)碳循环过程
①过程解读
突破1
信息种类的判断及应用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1.(高考海南卷)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 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 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 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C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3)C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4)C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CO2 (5)C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6)C循环异常导致的最常见结果:温室效应
4
考点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CO2 2、CO2增多的主要原因:化石燃料大量的燃烧 3、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②增加植被面积(植树造林)
5
考点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判断: ABCD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大气中 的CO2中的一种
A
B
A
B
D
D
C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大气中的CO2
C
A大气中的CO2 B消费者
C分解者
D生产者
6
2019/12/20
7
考点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消费者:图1___C_____、图2____B__、__D、图3__F__、__D__、B
11
考点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 有机物 为载体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范围 各营养级之间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轮复习)
1
考点一:物质循环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1、在哪两者之间进行循环? 2、这里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4、特点: 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生物 组成生物的各种化学元素 无机
群落
范围:生物圈
环境
2
考点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分解d作用 大气中的①CO2库
大气CO2库:图1___B_____、图2____C____、图3____A____
9
考点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分解者:图1___D_____、图2____E____、图3______C__
10
考点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生产者:图1___A_____、图2____A____、图3______E__
8
考点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深度思考: 下面三幅图均为碳循环常见模型,请填出三幅图中生产者、 大气CO2库、消费者及分解者

a b
分 解④ 者
呼 吸作 用
光 合 作 用
呼 吸作 用
燃 烧
生产②者
消费③者
化石⑤燃料
小结:
动植物残骸
(1)大气中CO2的来源和去路分别是:
来源:(1)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3)化石燃料的燃烧。
去路: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3
考点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
主要是无机物
全球性、反复出现、 循环流动
生物圈(全球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 联系 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12
2019/12/20
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