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合集下载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是研究农药对非靶生物和环境的危害性的一门学科。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也日益凸显。

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首先,农药毒理学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农药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残留物,长期的累积残留会对土壤、水体、空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农药对于非靶生物也会产生严重的危害,例如,在生态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靶标外的昆虫、鱼类等非靶生物,它们的数量和多样性对生态环境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药对于这些非靶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因此,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农药毒理学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过量的农药残留可能会进入人体,长期的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对农药残留限量进行了严格的监管,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方和农业生产企业存在违法使用和排放农药的情况。

因此,加强研究农药毒理学,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为农药的研发和制造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农药毒理学的研究,能够找到对生态环境和非靶生物影响较小的物质,进一步提高农药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此外,对于已经生产的大量农药,也需要进行毒理学评估和监测,确保其使用不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过多的危害。

总之,农药毒理学研究对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农药科研制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农药毒理学研究,为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药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农药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农药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措施论文农药污染现状及环境保护措施论文摘要:农业是支撑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拥有一个良好的农业环境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农业环境对农业资源、人类生活以及国家发展都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

然而,随着经济提速,不合理使用农药的情况时常发生,对整个农业环境及人居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基于此,通过分析农业污染的现状,阐述保护农业环境及人居环境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措施。

关键词:关于农药污染的论文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其中包括农业用地、水、生物等。

维护农业环境的生态稳定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农业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和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不合理地使用农药会破坏土地生态的稳定性,造成难以逆转的环境破坏,对此采用一定的保护措施,及时地控制农药使用以及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药污染现状农药作为一种化学药剂,在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提速,对农业产品产量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农药的滥用,从而产生了农业污染,对土壤环境、水、农业生物造成了破坏。

就我国的现状来看,由于科学知识以及环保意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导致了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以及农药的处理乱象频发,不合理利用农药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样不仅仅导致农业作物的生产产量受到影响,还破坏了土壤环境,污染了部分水源,对人体健康及人居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我国目前农药污染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过度依赖农药,忽略了利用生态原理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根本方法。

农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能以最为快速的方式解决农田中存在的自然灾害现象,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一种滥用农药往复循环的环境污染现象[1]。

二是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忽略了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滥用农药造成了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

农药毒理学论文

农药毒理学论文

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摘要:概述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发展状况及其在资源昆虫、防治害虫和其它方面的应用,简述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存在的问题和应用意义,并展望了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保幼激素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应用发展前景一、引言曾经,化学杀虫剂以其使用简便、见效快、效果显著等特点而被广泛的使用,农药万能论的思潮袭遍全球。

然而现在,“3R”即农药残留(residue)、害虫抗药性(resistance)及再猖獗(resurgence)日益加剧,长期大量的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生态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为了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为了人类健康,“生物合理农药”(Biorational Pesticides)、“非杀生性农药(antibiocidal)”或“环保和谐农药”(Environment Acceptable Pesticides)的新型杀虫剂备受宠爱[1],比如昆虫生长调节剂(Insect growth regulation,简称IGR)已成为全球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领域之一,它符合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有着传统杀虫剂没有的优势与潜力,因而被誉为“第三代农药”。

昆虫生长调节剂包括保幼激素、蜕皮激素和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就是在这个潮流趋势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其研究成功的应用种类数仍在不断刷新。

现合成的保幼激素类似物数以千计,常用的有ZR-515,ZR-777,ZR-512,ZR-619等十多种,室内和田间应用于森林、果树、仓库和卫生害虫的防治中,对蚧虫、蚜虫、蛾类幼虫、蚊、蝇等都有明显效果[2]。

二、正文1昆虫保幼激素及其类似物1936年,英国人威格尔斯沃思(V.B.Wigglesworth)首先在吸血蝽(Rhodnius prolixus)体内发现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JH)的存在,并首次证明昆虫的蜕皮与变态受咽侧体分泌的保幼激素调解。

农药污染防治措施论文

农药污染防治措施论文

农业环境保护论文论文题目:农药污染防治措施课程名称:********学院:农学院专业:*******年级:**姓名:***学号:**********2013年5月1日[摘要]使用农药是人类防治病虫草害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

大量的不合理使用农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相当突出。

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防治农药污染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提出了合理施用农药的方法及农药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保护;农药;措施农药一般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病、虫、草、鼠害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及加工剂型。

农药的使用可挽回巨大损失,但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预测的环境问题。

农药的污染也因此受到极大重视。

由于完全放弃农药的使用是不可能的,因此关键在于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我国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现状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工业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农药生产量较大,用量大,农药使用品种多,工艺复杂,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加上生产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

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

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

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

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二、农药与环境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通过直接喷洒、挥发扩散、药具清洗、雨淋冲刷等途径进入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并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敏感物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化学农药对生存环境的影响,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摘要:《农药环境毒理学》是植物保护等专业的选修课,同时也是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通过制定教学大纲、改革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加强实践环节、改进考核方式,增进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益显著提高。

关键词:《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农药环境毒理学是植物保护、制药工程和药学专业的本科专业选修课,同时也是农药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

农药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农药在环境,特别是空气、土壤和水中的代谢及其对人体健康和其它生物有害影响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正确评价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为农药的合理使用,防止农药的污染和指导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建设为例,探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

1.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近年来,人们的环保意识加强,对农药的要求也愈严格。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农药与食品安全、农药与环境、农药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农药环境毒理学,掌握该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有必要进行农药环境毒理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使教学内容体现当前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农药环境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施2.1课程内容的确定“农药环境毒理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交叉学科,涉及化学、物理、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我们通过对其他农业院校的调研及相关资料查阅[1]—[5],制定了《农药环境毒理学》教学大纲,共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8,详见表1。

农药污染和环境保护论文.doc

农药污染和环境保护论文.doc

3.2.1.1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 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

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

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3.2.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

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

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

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

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

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

2012-2013学年年第1学期《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有机磷农药的毒性作用及其环境毒理学机理研究XXX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10级制药工程专业二班学号:1007xxxxxx 摘要:有机磷农药是我国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大的农药。

与其他种类农药相比,具有杀虫谱广、残效期短、价格低廉及抗药性不显著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家庭和农业的防虫抗害中。

正因为如此,使得有机磷农药残留成为我国食物中农药残留最突出的问题,人群普遍同时或连续暴露在有机磷农药混合物中,其对健康产生的联合风险有待评估。

本文研究了有机磷农药正常功能表达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有机磷农药对机体的损伤作用,阐明有机磷农药混和物的危害效应和中毒作用机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完善有机磷农药混合物的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毒性作用;毒理学;生态环境工业和农业迅猛发展,使得地球上化学物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污染物,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各种有机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并且存在于环境中,人类在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同时接触或相继暴露在两种及两种以上化学物中。

化学物之间在机体内可能会产生相互作用,引起与各种物质单独作用时完全不同的毒性效应,给人类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人群的健康,对人群暴露的联合化学物进行正确的风险评估,制定有毒物质在环境和食物中的限量标准以及预防和治疗化学物联合毒性导致的疾病,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成为各国学者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化工行业以及公众事业单位均成立研究与咨询委员会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有机磷农药的研究任务及内容1.1研究任务研究农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农药学论文总结范文高中

农药学论文总结范文高中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药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农药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生态系统破坏等。

本文通过对农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以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农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防治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农药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了诸多负面影响,如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

因此,研究农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农药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损失,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 土壤污染长期过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中农药残留,影响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

3. 水体污染农药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健康。

4. 生态系统破坏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破坏害虫天敌、降低生物多样性等。

5. 食品安全农药残留超标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防治策略1. 优化农药使用技术(1)合理选择农药品种,根据病虫害发生特点和作物生长需求,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2)合理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3)科学用药时间,选择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用药。

2. 加强农药市场监管(1)严格审查农药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确保农药产品质量。

(2)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

(3)建立健全农药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药产品质量。

3. 推广生态农业技术(1)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方法,减少农药使用。

(2)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3)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减少农药残留。

4. 加强农业科普教育(1)普及农药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用药意识。

(2)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3)宣传农药危害,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

四、结论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滥用和不当使用会导致诸多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环境毒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天然产物农药的毒理学研究及农药的发展前景展望综述Study on the Toxicology of Natural Products and the Prospect of Pesticide Development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中国·武汉二〇一六年四月摘要在过去几十年里,化学农药为挽回有害生物对农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常规化学农药存在残留、抗药性及环境安全性等问题。

人们开始寻找一些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以替代过去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以天然产物农药为线索,介绍其毒理研究以及影响因素,并对绿色农药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天然产物;农药毒理;影响因素Abstract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chemical pesticides to restore the pest to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production losses caused has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but the presence of residual, resistance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issues of conventional chemical pesticides. People began looking for some efficient, low toxicity of chemical pesticides, to replace the highly toxic past, high pesticide residues, biological control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This article will be a natural pesticide product as a clue to introduce its toxicology and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pesticides prospected.Keywords:natural pesticide product; toxicology; factors1 天然产物农药1.1人类使用植物源农药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人类使用最早的农药是植物源农药和矿物质农药。

19世纪以来,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植物源农药的开发逐渐从经验阶段上升到科学实验阶段,如:除虫菊、烟草、鱼藤等发展为商品化加工制剂并广泛使用。

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有机合成农药占据了市场,植物源农药逐渐被人类所忽略。

到60年代后期,有机合成农药的种种弊端使天然产物农药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对印楝的研究带动了植物源农药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研究的植物种类达数千种,开发成功的产品也很多,并已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1.2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与有机合成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选择性高、低毒、易降解、害物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

植物源农药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速效性差,一般是调节有害生物种群的形成和发展,并不直接杀死害物,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不易被农民所接受;易降解,持效期短,需多次施药,增加了生产成本。

1.3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植物源农药的开发主要是利用植物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

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超过了40万种,主要包括木脂素类、黄酮、生物碱、萜烯类、特异氨基酸等。

其中的多种次生代谢物质具有杀虫、抑菌或除草活性。

国外研究较多的有印楝、番荔枝、万寿菊等植物。

我国在具生物活性的植物种类的筛选、活性成分的生物测定及毒理学等理论研究领域均取到了显著的成果,在产品研发和实际应用方面也处于领先水平。

1.4 微生物农药的概述微生物源农药,人们也长称之为“白色农药”,具有高效、安全、无残留、对天敌安全及与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引起了世界各大公司、研究机构及大学的广泛兴趣,不少国家均投人了相当高的人力、物力从事“白色农药”的开发,从而使生物农药的开发再度掀起了高潮。

1.5 微生物源农药的特点与化学农药相比,微生物源农药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如:安全性好、作用机制独特、相容性好以及产业化简易等。

微生物源农药也有较多不足之处,比如生防菌在植株上定殖较难,生防效果不稳定;对有益基因的克隆仅限于一些抗虫基因,拮抗和促生的结合比较困难;微生物源防治措施不够完善,可利用的拮抗微生物资源太少等。

1.6 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现状微生物源农药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微生物直接作为农药、由微生物的代谢物作为农药、通过基因工程开发抗农药作物和抗病虫害作物。

从微生物农药的种类来划分:细菌类生物农药中,拮抗细菌生防制剂的研究趋于活跃,主要用于防治植物土传病害。

我国也有通过固体浅层发酵方式大规模开放式生产的先进技术。

真菌类生物农药是目前研究、生产和应用相当热门的生物类种群,其中绿僵霉的研究十分广泛。

放线菌类生物农药中,链霉素有许多用于生产杀虫抗生素,仅我国就研制了杀蚜素韶、关霉素、浏阳霉素、南昌霉素等。

1.7 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展望目前,我国微生物防治虽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常受经费、人才、管理等诸多条件约束。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生防微生物研究及应用的技术手段多样性方面差距较大。

因此,我国的生物农药研究和开发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优势有针对性发展。

微生物源生物化学农药发展的侧重点应是抗生素。

由于人类环保、生态意识的进一步增强,控制全球化合物生物积聚的呼吁越来越强烈,且新化学农药开发耗资巨大、周期长,当今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应用等正面临方向选择的挑战,生物源农药以其独特的优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对微生物进行有效改造,不断提高其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更加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稳定经济的微生物源农药新品种创造了条件,微生物源农药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

2 影响天然产物农药毒理的因素2.1 农药自身因素影响到药效发挥农药的成分、理化性质、剂型都影响着药效的发挥,相同成分同等含量的不同剂型之间都会存在差异,同时不能排除一些公司在含量上做文章,偷减含量影响药效。

2.2 病害诊断不准确,用药存在偏差当前,病害的诊断多是靠经销商和农户的经验,因为经验的多寡,混淆真菌病害与细菌性病害的事情时有发生。

当真菌、细菌病害混发时,众多农户一味定性为真菌或细菌病害,使用单一的药剂进行防治,如此诊治极容易错过病害的最佳防治时期,造成一些药剂达不到农户所希望的“一药多效药到病除”的效果,就会产生药效不佳的印象。

2.3 喷雾质量影响药效喷雾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药效的高低。

目前一些地方使用常规喷雾机械,所喷出的雾滴过大,雾滴落于作物表面时产生弹跳,约有50%左右的药液落在地面上,导致药效不能完全发挥。

等量的药液如果雾滴中径缩小一半,所得的雾滴数目可增加8倍,药效也有大幅提高。

许多农户担心药效不能全部沾着在作物表面,便加大用水量,这种做法非但不能提高药效,还会降低药效。

因为作物叶片表面能够附着的药滴是有限度的,当喷洒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叶片上的细小雾滴就会聚集成大雾滴滚落,降低叶片上的农药量。

为了提高喷雾质量,有必要改良现有喷雾器械,减小喷片孔径,降低雾滴中经,喷药时喷头与作物保持20厘米以上距离,形成良好的雾化效果,同时在喷药时加入有机硅喷雾助剂“展透”可以降低药液表面张力,减少药液因弹跳造成的损失,在蜡质层较厚的作物上使用表现尤为突出。

2.4 病害防治观念有待转变对于作物病害的防治,许多农民普遍的做法是“见病施药、重治轻防”。

有农民表示,为了治疫病用过烯酰吗啉、甲霜灵、霜脲氰的单剂还有很多“特效药”,而且是在病害发生前用这类农药进行防治,每次用药都加入以上品种。

这种“主动出击”的病害防治方式,在众多地方普遍存在。

一旦发现药效有所降低,就加大用量,长期单一使用某种药剂,势必会造成病菌过早产生抗性,病害大暴发时将面临无药可治的境地。

应改变现有防治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科学选用农药品种,避免多种同一有效成分的制剂混用,建议轮换使用不同成分药剂与保护性制剂混配使用,延缓抗性的发生。

2.5 农药混配存在误区当前,农户希望一次用药将所有病虫害问题解决,经常把不同类型、不同剂型的农药进行复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二次稀释存在误区。

正确做法是把要用的几种农药分别进行稀释,稀释完一种倒入喷雾器再稀释一种,依次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二次稀释在提高药效上的作用。

第二,在混配时不同剂型投药先后顺序影响着药液的发挥。

投药及肥料依次为叶面肥、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剂、乳油,这样混配出来的药剂稳定性较好。

第三,药剂的酸碱度影响药效的发挥。

混配不当容易出现酸碱中和的情况。

如防治细菌性病害占有比例较大的铜制剂,与其他药剂混配后药液极易出现变色、沉淀等现象,轻者药效会减弱,重者会出现药害。

2.6 湿度、温度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在露水未干的时候喷药,露水会稀释药液浓度。

气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到药效的发挥,一般而言,气温在20—30℃范围内用药效果较好。

3 对农药发展前景的展望目前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此外,人类的物质生活随着工业发展不断改善的同时,大量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农业污染物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迅速恶化。

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化学物质污染有关。

为此,人类也在努力的改变这一局面,今后化学农药的发展方向将是化学合成类绿色农药,即绿色化学农药,其特点是:1.超高效:药剂量少而见效快。

2.高选择性:仅对特定有害生物起作用。

3.无公害:无毒或低毒且能迅速降解。

绿色农药化学不同于传统的农药化学,它须将绿色化学思想贯穿于农药化学始终,使化学农药在设计、合成、分析、降解、代谢等每一个环节都应与环境的相容无害。

环境的现状和绿色化学的实施对化学农药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化学农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广大农药工作者如果以此为契机,强化绿色意识,掌握绿色化学技术并将绿色化学技术应用到农药研制的每一个环节,传统的化学农药就会发展为绿色化学农药。

那么,化学农药不仅不会淘汰,反而因其见效快、适合大量生产等优点成为农药市场的主要支柱,发挥比以往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 黄清臻,周广平,徐之明等. 影响农药药效的一些因素. 农药科学管理[J]. 1995.8.[2] 贫坤洋, 赖耀光. 环境条件对弄药药效的影响. 植物医生[J]. 1995.10.[3] 俞晓平, 吕仲贤, 陈建明等. 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浙江农业科学研究院,2005, 42-48.[4] 单承莺, 马世宏, 张卫明.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 2011.[5] 范瑛阁, 曹远银. 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农业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 2005.[6] 刘顺字, 曹永军. 微生物源农药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 清远市清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 2015, 22-25, 30.[7] 刘建超, 贺红武, 冯新民. 化学农药的发展方向-绿色化学农药.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2005.[8] 刘雪琴, 周鸿燕. 绿色农药研究进展. 长江大学学报. 2013.[9] LahmPG, Cordova D J. New and Selectie Ryanodine Receptor Activators for InsectControl [J]. Bioorg Med Chem , 2009.[10] Ishaaya I, Horowitz AR. Biorational Control oI Arthropod Pests[M]. London:Springer Press, 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