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庸》节选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中庸》节选4-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中庸》节选4-人教版
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
子曰,“中水庸庸的的,其道但仲理至是尼,很说小矣少:人有“乎的人君所能子!作辨的所别民所为食作违鲜品所背的为能中滋符庸味合久的。中”矣!” (第3章) 道理。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
中庸的原则。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
子曰:“道之性妄不为,行肆无也忌,惮。我” 知之矣,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
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 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 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 (第20章)
,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 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 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 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 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凡为天思下想困国修惑养;家自亲身爱有就亲能族九确就立经不正会,道惹;得曰尊叔崇伯:贤兄人修弟就怨身不恨会;也、尊 贤也、亲亲敬会也重竭大力、臣报就效敬不;大会爱遇民臣事如无子也措,;老、体百恤姓体群就臣会群,忠臣士心人耿也们耿就;、子庶 民也、来百招就工纳会工归也匠顺,;、财安柔物抚就诸远会侯充,人足天;下也优的、待人远都怀客会,敬诸四畏方了侯百。姓也。修 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 昆弟不怨。敬大臣 ,则不眩。体群臣,则士 之报礼重。子。庶那民就治是理,:天修则下养和自百国身家姓,有尊九劝崇条贤原。人则,来百工,则 财用足。柔远亲 爱人爱民亲如,族子,,则敬招四重纳大工方臣匠,,归体优恤待之群远臣客。,,怀诸侯,则 天下畏之。 安抚诸侯。
(第20章)
走进中庸
疏通文脉
中庸释义——中庸之于君子、小人表现—— 中庸至高地位——中庸衰落原因——中庸之 三达德——中庸之九经——中庸之至诚 思路: 何谓中庸? 中庸的意义 中庸的原则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句中强调的不是把是非分清楚,语境不合。
三、名句默写 1.天命之谓性,___________,修道之谓教。 2.修身,则道立;尊贤,___________。 3.博学之,___________,慎思之,明辨之,___________。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__________。 答案:1.率性之谓道 2.则不惑 3.审问之 笃行之 4.知耻近乎勇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句意品读】为学之道依次有五: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博采众长;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三为慎思, 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四为明辨,识别是非,分清黑白, 判定真伪;五为笃行,践履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越。
从博学到笃行,层层递进,渐渐清晰,如拨开重重迷雾,豁然开朗。 【知行启迪】在我们的学习中,坚持知行相结合的原则,才能达到目 的。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并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考察,才能 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现象所迷惑,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之 中。
常 (3)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子女对待
2.动词活用
(1)小人而无忌惮也
(2)来百工也﹒﹒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答案﹒:(1)动词作名词 害怕的地方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招纳)
3.形容词活用
(1)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 (
(2)虽柔必强 ﹒
﹒(
(3)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参考示例:作为中学生,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 能,懂得了确立家的有用之才。
【备选链接】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句意品读】凡事都有一个最恰当的标准,太过或者不及,都不符合 中庸的标准,因此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最完美的道德标准,感叹人 们很难坚持。 【知行启迪】在当下丰富的物质生活中,人们最需要的是在内心建立 起精神文明的大厦,做人、做事要有个标准,有个底线,遵守自然法 则和社会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谐相处。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PPT1

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PPT1

参考译文5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近于智慧了。 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懂得耻辱, 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力行、 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 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道 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 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参考译文6.1
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不变的 常规。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 能,亲爱亲属,敬重辅政的大臣, 体恤文武百官,爱护百姓就像爱护 自己的孩子,招来各种工匠,善待 远方的来客,安抚分封的诸侯。
参考译文3
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 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 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参考译文4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 我知道了。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 昧的人常常达不到。中庸的道理不能彰 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常 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譬 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 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 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 后不久。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 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 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 “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 典。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原 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 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 想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 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 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参考译文7.3
如果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 那么即使愚昧的人必能变成聪明的人, 即使柔弱的人必能变成刚强的人。
四、写法探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文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精研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那么“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 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提示: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 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进 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 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 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 行为,使其完善。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 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 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 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 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 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 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 值的体现。

《中庸》节选ppt

《中庸》节选ppt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7/12/24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
指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 们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 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 看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 也要警惕谨慎。
2017/12/24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 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 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 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 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 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 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 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 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 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 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 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 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 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 “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六、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 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 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 提出了这一原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7/12/24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 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 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 并行而不相悖。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7/12/24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4单元-《中庸》节选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4单元-《中庸》节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重点突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
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前483年—前402年)之手,
《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韩愈、李翱 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 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 继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 《孟子》《大学》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
超过了中庸的度,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中庸之
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 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 够真正品尝出滋味。‛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孔子又说:‚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
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了解了好学、力行、知耻这三点, 也就了解了该如何修养自身;了解了如何修养自身,就了解了 如何治理民众;了解了如何治理民众,也就明白如何治理天下 国家了。‛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分层训练
时,便成了“四书”之一。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 点来看,大体上也是相同的。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 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 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 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 之道”的特点:“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 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 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 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即具有天地之 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根 本意义在于肯定客观世界的自在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统一,从 而肯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肯定人的至上和永恒 的价值。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中庸》(节选)课件(28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中庸》(节选)课件(28张PPT)
——钱理群
走进经典
毛佩琦教授读经典
“四要”:要背诵,要投入,要出新,要持久; “四忌”:忌肤浅,忌空泛,忌拘泥,忌间断。
谢谢
走进《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 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中庸主义 好好主义
走进《中庸》
诸子言论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程颐程颢
中者,无过无不及也。 庸者,常也。
——朱熹
中庸内涵
因中致和 不偏不倚 戒过勉不及 遵循并坚持准则
走进经典
思考:在当今社会读《中庸》这样的 经典有何现实意义?
走进经典
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 更是要从中吸取精神资源,增长智慧。
走进《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 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 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 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 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走进《中庸》
第二十章:
修身
治天下国家
(三达德) (九经)
至诚尽性 (五方法)
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走进《中庸》
第二十章: 请你就这章中感受最
深的一点来谈谈,要求结 合生活实际。
走进《中庸》
你能从记录孔子言行的 《论语》这部书中,找出解 说《中庸》之道的例子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记载,孔子生孔
鲤,字伯鱼,早卒;

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
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 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 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 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 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 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 (2)三达德
❖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 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 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 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 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 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 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 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 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 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 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 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三、文本研读
本性 遵循 修明 教化 片刻,一会儿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 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 遵循着本性叫做道德,圣人修明道德,这 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 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警戒谨慎 在 没有什么比隐秘的地 方更易被发现
四。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1)天道与人道合一 ❖(2)天性与人性合一 ❖(3)理性与情感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 ❖(5)外内合一
五.中庸具体内容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
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 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 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 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 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 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
因此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 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 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 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 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表现出来 符合节度 达到 安于其位 化育
▪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 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 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 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 (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 为“述圣”。
《中庸》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 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 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儒家学说的 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实 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
《中庸》之所以受到后儒的重视,根本 原因是其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总体 上作了系统化的阐述。其深刻而精微的思想 内容,它所阐述的一整套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十分切合中国封建社 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 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 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 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 “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 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 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 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 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三.《中庸》理论基础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 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 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 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 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 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 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 然理想境界。
六.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
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 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 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 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 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 并行而不相悖。
(3)至诚尽性
❖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 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 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 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 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 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 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 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 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 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 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 间的真正位置。
《中庸》节选
教学目标
1、掌握 “鲜”“与”“和”“同”“贼”在 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 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难点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 质内涵。
一、文化背景
《中庸》原是《礼记》
中的一篇,一般认为,
《中庸》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前483-前
402)的著作。
据《史记·孔Leabharlann 世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 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 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 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 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 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 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 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普遍推行的行为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